?

大數據可視化時代對油畫教學的影響

2024-01-02 15:37李雪岳
云南開放大學學報 2023年3期
關鍵詞:油畫可視化創作

李雪岳

(云南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視覺是迄今我們最主要的感官,占用了我們大腦中一半的資源”,[1]它是人類感知世界最強方式?,F今,我們正處在大數據時代,從古至今,世界上90%的數據是近幾年產生。據統計,最近的三十年里,全球數據量每兩年增加近十倍,如此龐大的量,已深刻影響到人們認識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作為視覺藝術重要的一支——油畫藝術,自然也不會缺席,近年來已有藝術家涉足其間,利用大數據可視化技術進行思考、創作,開拓了新的看待和理解世界的視覺藝術。

傳統的油畫教學現在還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主體,只有極少數幾所美術專業院校開展了實驗性教學,這遠遠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學生上油畫課時,基本上使用傳統、常見的材料,用傳統的技法繪制油畫,畫面呈現出司空見慣的形式與內容,很少去拓展不同材料、技法帶來的全新的效果,特別是受制于見識面的狹窄,思維上很難得到大的開拓,創造性思維的養成步伐緩慢,大大阻礙了油畫教學的多元化發展?!霸谶\用藝術材料的選擇上,現代藝術有別于傳統藝術,或者說現代藝術思維不同于傳統藝術思維”,[2]現代藝術思維,就應該不囿于傳統的油畫教學。所以,如何整合現有資源,從拓展油畫教學的需要出發,探索一個緊跟大數據時代,系統化、一體化的油畫實驗教學,適當突破畫種界限,以工具材料為依托,提高學生運用材料的發散性創新思維的教學就顯得極其重要。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大數據可視化

2008年8月,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庫克耶編寫了《大數據時代》一書。麥肯錫全球研究所這樣定義大數據:“一種規模大到在獲取、儲存、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傳統數據庫軟件工具能力范圍的數據集和,具有海量的數據規模、快速的數據流轉、多樣的數據類型和價值密度低四大特征?!半S著大數據技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應該開始從一個比以前更大更全面的角度來理解事物?!被ヂ摼W的高速發展,讓大數據的分析和利用變得快捷起來,利用視覺是人類的重要感官這一特性,大數據可視化現今已進入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數據可視化,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出現的信息圖(Infographics 或Infographics Graphics),從該英文詞看,這是一個合成詞,由“信息”和“圖像”組成?!靶畔ⅰ奔醋钤缙诘摹皵祿?,“圖”自然就是可視化的結果。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為主的諸多類型的電子產品的出現,電子媒體很快代替了紙質媒體,早期簡單的“信息圖”為適應各種需要,類型也分得越來越細,目前大致分為圖解(Diagram)、圖表(Chart)、表格(Table)、統計圖(Graph)、地圖(Map)、圖形符號(Pictogram)等,從對“實際事物”的描述發展到對“數據”的描述,真正完成了數據的可視化。

(二)油畫教學

油畫是“舶來品”,早在19 世紀末20 世紀初,去日本、歐洲留學的美術生,學習并接受了西方這一代表畫種,學成回國后進入到不同的大學任教,結合中國的實際,推廣這一畫種。經過百余年的努力,形成了與中國畫并重的門類,油畫課也成為當今中國所有美術專業方向院校的重要課程。

油畫教學,是現代大學美術院系,通過特定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油畫繪制的方法,技巧及理論知識,進而提升其油畫繪制技能和藝術素養的過程。油畫教學能否順利、高效地實施,一般必須先完成素描、色彩、構圖等課程,在掌握了油畫繪制技能的基礎上,能逐步運用該技能進行油畫創作,表現出學習者對生活和世界的看法。

油畫教學是一項嚴謹而需要較長時間的過程,傳統的教學中,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素描理解物體的方式(線條、體積、黑白灰等),如何在油畫中得到表現;其次是色彩理論在油畫的運用。色彩理論中明度、色相、純度、冷暖、對比色、色域、色調等知識,伴隨著油畫的發展而逐漸成熟;構圖是任何一種架上繪畫都必須研究的知識,它自然也是油畫教學中極重要的內容,它會根據創作者的創作主題、畫面節奏、表現形式等不同而隨之變化;油畫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就是創作,創作的重中之重是創作思路,如何把個人所思所想,通過合適的油畫技巧表現出來,不僅關聯技法,更重要的是學習者本人對生活、對世界的體驗如何轉換成油畫作品所涉及的創作思路、靈感等藝術素養。中央美院油畫二工作室的課程設置,“造型訓練-寫生色彩要素的分課題訓練-油畫綜合訓練-構圖訓練-創作”,[3]也很好地做了注腳。

可見,油畫教學通過組織教學后,需要學生不斷地進行實踐和思考,才能逐漸取得油畫領域內的成長與進步。

二、油畫教學現狀

我國大學的美術院系,油畫教學基本是采用傳統的油畫教學。傳統的油畫教學,在西方美術史中有著相當深遠的歷史,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油畫教學在中國百余年的發展過程中,結合中國實際,到目前為止,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通過傳統的油畫教學,教師傳授給學生繪畫技能和相關油畫藝術知識,使學生在技巧的“繪畫基本功、材料與技法、美術鑒賞”三個方面,得到發展的同時,還在“自我表達能力、一定的創新精神”等思想方面也獲得提升。但隨著科技與時代的發展,傳統油畫教學也顯出稍顯滯后的態勢。

(一)教學內容較陳舊

傳統油畫教學內容一般采用“優秀作品欣賞→優秀作品臨摹→寫生→創作”這樣一個套路進行,認為油畫教學就是一個技巧的傳授,直接以臨摹來探求技法,以寫生來驗證掌握技巧的多寡,優秀作品的欣賞、創作兩個過程則根據教學效果來進行調整。這樣的教學確實可以讓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掌握和了解到一定的油畫技法,但也容易形成較僵化的思想。另外,傳統油畫教學對“經典”“傳統”的強調,也容易忽視現代藝術形式的發展。

(二)教學方法和過程套路化

油畫教學作為一門技能課,從材料的認識開始,到創作結束,整個過程需要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進行實際操作,在不斷地失敗和摸索中總結經驗,逐漸掌握油畫的繪畫技巧和藝術知識。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意識不明顯,一般教師采取的是現場示范為輔、學生練習為主的教學方法,這一套路化的過程,容易讓大部分同學只是簡單地模仿教師或對經典的表面臨摹,在長時間機械描繪的狀態下,容易產生壓力和疲勞感,漸漸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油畫教學方法和過程的套路化,還容易讓學生產生依賴性,主動性得不到提高,進而影響到創新思維的發展。簡單以間接畫法畫靜物這一課程練習來看,讓學生用相關材料先做繪畫的基底,按規定程序上稿、畫素描稿、提白、罩染、調整,這樣一套傳統方法實施下來,學生在整個過程中雖然得到較好的技能基礎訓練、熟悉材料等好處,但自主思考的主動性不強,容易陷入套路和模仿也是不爭的事實。

(三)教學思維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科技的發展,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次科技的發展,都會促進藝術家的思考,形成多元化的追求?!笆聦嵣?,20 世紀的許多藝術家一直都對電影、音樂、裝飾、廣告、政治宣傳品以及混合了不同門類和效果的‘總體藝術品’抱有興趣”,[4]現今更是如此。油畫教學的思維如果還停留在傳統油畫制作工藝和套路性的教學模式中,肯定不符合教學發展規律。首先,數字化藝術的虛擬技術的發展,當今許多藝術家通過軟件來創作和渲染各自的油畫作品,油畫創作的外延得到了極大的擴展。其次,隨著全球化、大數據等多元化趨勢的增強,藝術家的創作取材、題材,關注的描繪、創造對象也更加的多元化,油畫藝術的呈現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架上油畫作品外,對社會問題的大量關注、新材料的拓展應用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視野。傳統的油畫教學在對數字油畫和虛擬現實技術的教育明顯不足,對新興藝術形式的綜合性運用較少涉及,對學生探索新題材和表現形式方面的培養相對較少??傮w反映出教學思維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三、大數據可視化影響下的油畫教學路徑

當今社會,是一個多元的、充斥著各種數據的時代,而且數據正以難以想象的速度涌現。以大數據收集、分析為基礎,以計算機算法為驅動工具,再利用計算機的圖形軟件等技術,就可以讓數據呈現為可視的圖形。如何利用好這一技術,為傳統油畫教學注入新的動力、彌補其不足,經過實踐,得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經驗。

(一)創設實驗教學團隊,提升教師意識

教師依靠自身經驗與個體掌握的專業知識來進行教學,這種單打獨斗的模式,長期存在于教學中。在教育已由傳統灌輸知識的“單向度”教學,發展為今天啟發思維、鼓勵創造的“多向度”教學后,教師僅憑個人的經驗與能力去研究個性化、項目制學習等方式的創新,會感到事倍功半,不僅影響教學的效果,而且對教師職業發展的長期規劃也不利。所以,創設實驗教學團隊,調動集體資源,集思廣益,發揮各自長處,共同去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特別是對大數據時代如何發展油畫教學進行多方的探討,制定出新的教學模式,再到教學中去驗證、調整,這樣才能既提升了教師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又讓大數據時代油畫教學的實驗計劃更趨合理。實驗教學團隊的組建,有三點值得注意。一是團隊的組成要多領域、多專業,兼濟省、州甚至范圍更廣的院系的專家、教師等多角色。這樣的團隊,所收集的資料因范圍較廣,分析出來的問題才會有廣泛性。而課程涉及的內容設計、數據分析、技術支持、知識拓展等多方面,就需要多個領域、不同專業方向的專家、教師來共同商討、共同制定與實施。二是要重視團隊的管理。團隊需要一名積極主動、組織和領導能力較強的負責人來統籌工作,要協調、組織好團隊成員的分工、溝通與合作;團隊職責分工要明確,工作流程要規范,團隊成員才能在教學實踐中發揮各自的優勢,提高實驗課程的質量和效果;團隊要倡導知識共享,鼓勵成員之間分享知識與經驗,良好的經驗要及時總結、推廣。三是團隊成員的創新意識要具有持續性。為保持實驗教學團隊在大數據時代下的競爭力和前瞻性,應不時加強成員的培訓與學習。加強校際之間的合作,應用互聯網來時時關注先進的教育理念,加強日常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反思總結與互學機制,建立推廣優秀教育資源、創新教學模式的共享平臺等是保持團隊成員創新意識可持續發展的切實可行的方法。

(二)油畫教學構建大數據可視化實驗室模式

藝術和數據可視化之間,從最初最簡單的“信息圖”開始,就有著較深的聯系,比如說最基礎的配色關系。當今,數據可視化可以運用到油畫教學中,主要是基于“數據的指數級增長”和“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這兩方面。實驗教學的多元化、現代化,也正是在此二者的基礎上構建。

首先,大數據可視化對油畫教學的深化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大數據可視化的出現,為油畫教學以前只了解畫家、流派、美術史上那些表面的知識,發展到可以通過更多、更準確的數據分析,通過圖像處理與圖形分析等技術,將數據可視化,讓學生一目了然地看到油畫教學中各畫派的技法特點、流派成因與地域關系、各藝術家知識結構的形成等傳統教學中難講清的內容,極大地豐富了油畫教學內容,提供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二是大數據可視化為油畫作品的繪制提供了便利的參照效果。學生在傳統油畫教學中,每一個步驟都是在小心翼翼地試探著進行,從構圖、黑白灰的布局、色彩強弱、色調等諸多方面都只能選擇一個方向,最重要的是,繪制出來后才能知道是什么效果。至于這最終效果是不是最優選擇,卻無法再去驗證。而大數據可視化的出現,學生就可在繪畫當中的任何一個階段,利用此技術在屏幕上嘗試變換,演變其不同選擇的最終效果,最后選擇最優效果作為參照,繪制出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油畫教學中省下了大量的糾錯的時間,學生的創作熱情和教學效果將得到大幅的提升。三是大數據可視化還可以成為藝術家創作的源泉與手段,讓藝術家的創作手段更豐富、創作的作品與現實生活更好地聯結,藝術家Nathalie Miebach的創作就是此類作品的代表。

其次,校企協作,整合資源,為創建油畫教學實驗室提供軟硬件的準備。高校有很多的硬件設施,但因為沒有很好的項目支撐,無法最大化發揮其作用。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的設立,為此打開了校企協作的大門。高校提供場地、PC設備、打印機、掃描儀、投影儀等基礎設備,企業提供軟硬件平臺等技術支持,項目團隊就能把實驗教學理念得以很好地貫徹實施。具體到油畫教學實驗室,項目組在校企協作的支持下,可以利用免費、開源數據可視化工具(比如Metabase),來構建油畫藝術大數據可視化實驗室平臺,Metabase 安裝配置環境要求簡單,操作學習較容易,支持對外共享,可以控制權限,這些因素,都有利于油畫實驗教學。

最后,熟悉大數據可視化流程,研究油畫教學的實驗與深化。在上述實驗室平臺建設好的基礎上,數據分析人員建立好數據庫連接,學生、教師通過創建問題的方式不斷提煉數據,最后在屏幕上呈現圖像,從而達成大數據的可視化。實驗室的作用就是把單純的存儲數據,分析、挖掘其內涵,通過采集、關聯、分析等方法將數據轉化為潛在的、可視的圖像知識,為油畫創作、油畫教學提供技術和平臺支持。具體來看,使用Metabase來進行大數據可視化,一般包括這樣幾個步驟。一是采集數據。Metabase 支持從多種數據源中提取數據,教師、學生可以將想咨詢的油畫藝術相關數據從這些數據源中提取并進行整理,而后存儲在自建的數據庫中。二是分析數據。對提取的數據進行深度分析,比如一個藝術家的色彩習慣,技法習慣等,得出自己想要的數據。三是可視化展示。將分析好的數據,在Metabase 中選取想要的可視化圖表和儀表盤,就可以以可視的方式直觀、生動地展現出來。通過以上三個步驟,教師與學生對油畫藝術、油畫教學的主動性、參與性會得到大大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和油畫技術水平也會更加深入,對油畫教學的實時調整、油畫教學改革提供及時的第一手信息。

(三)大數據可視化模式下油畫教學的案例

在油畫教學技法分析中,以點彩派畫家修拉作品《大碗島上的星期天下午》作為對象,在色彩和構圖上進行了教學研究。選擇點彩派修拉的作品為研究對象,一是點彩派的色彩觀念與技法有利于數據提取與分析;二是修拉在創作中對構圖的嚴謹要求,主體是利用“黃金分割”來進行構圖,[5]重視與數理的結合。實施的具體過程如后:選取參觀原作時拍的高清圖片為基礎,利用創建的教學平臺到數據源中采集相關各種數據,得到諸如畫了48 個人、3條狗、8條船、1只猴,近600萬個色點,(綠點近220 萬個,藍點近110 萬個,黃點近100 萬個),畫面高207 厘米、寬308 厘米等,原始數據收集盡可能多從不同的渠道進行豐富。有了數據,就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數據可視化。比如用熱力圖或密度散點圖顯示某種顏色的分布情況,用斐波納契曲線去盡可能多地分析畫面構成等,隨著問題的提出和數據生成的可視圖像,促使學生反向思考,如果不這樣分布,或者替換成別的顏色又會有什么結果,利用計算機技術就可以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答案,而這些“答案”的出現,會給予學生啟發,從而在自己創作時有了依據,對于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從上個案例可看出,大數據可視化最終呈現的結果有沒有“效”,最關鍵的是“使用人”自己的思維狀況,“有了數據→自己想要什么→選取哪些數據→用哪些圖像表現數據→通過可視圖像看到了什么、有何意義→再繼續優化問題、生成圖像”,這樣一個反復過程,其實是使用的“人”的主觀性在讓客觀數據進行可視化呈現。這些都是人類對生活的關注與思考,“印象派已經證明,偉大的藝術能夠產生于最普通的生活經驗”,[6]所以,藝術家使用大數據可視化技術進行藝術創作,是對現實生活經驗最直接的反映。波士頓概念藝術家Nathalie Miebach正是使用這一技術進行創作的佼佼者,她的作品《The Burden of Every Drop》,以氣候的變化為主題,先從氣象部門和互聯網上積累數據,在研究數據過程中尋找規律,提出假設。在數據有欠缺的情況下,為取得第一手資料,她甚至會帶著測量工具到現場,親身感受和收集降雨、土壤、水、植物等相關數據。收集完大量數據后,藝術家根據自己的假設和需要,把數據用軟件生成圖表,再在這些圖表中去探索、去選擇它可能蘊含的意義,思考用何種材料和手段把這些理性數據圖表表現出來,她認為數據的力量具有詩意的品質,而不僅是一個數字。從《The Burden of Every Drop》這件作品中,觀眾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氣溫、風速、濕度等風暴有關數據是如何通過葦條、珠粒等多種材料表現出來。在看到“作品”的同時,還可感受到藝術家利用創作切入社會實際、表達人文關懷,思考人類活動對氣候造成的影響是怎樣反過來危及人類生活的。大數據可視化這種新的創作模式,在傳統油畫創作的基礎上,拓展了傳統藝術創作的思維模式及創作手段,通過把冷靜的科學數據轉化為感性的視覺藝術后,在豐富大眾獲取知識的同時,也更容易喚起大眾的社會責任感。

四、結語

“藝術無處不在,存在于科技進步之中,存在于時代發展之中,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7]人類社會每一項新技術的出現,都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F今對大數據的分析與利用,也一樣如此,人類的生活、生產方式,看待世界的視角等,隨處可見大數據的蹤跡。大數據可視化技術的發展,為當下的藝術工作者和觀眾都提出了新的問題,如何秉承“筆墨當隨時代”的開創精神,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大數據可視化作品,有效地激發觀眾對數字化社會的認知,才可能共同促進人類更好地自我觀照、更好地思考社會的發展方向。大學美術教育中,油畫教學引入大數據可視化技術和創作觀念,是積極而有益的嘗試。

猜你喜歡
油畫可視化創作
一張油畫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視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運行動態分析與可視化展示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維可視化
油畫《塬下》
油畫
“融評”:黨媒評論的可視化創新
《一墻之隔》創作談
《歲月長又長》(油畫)
創作隨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