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中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的貫徹落實

2024-01-02 19:53劉在良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原則

王 幡,管 華,劉在良

(1.金華職業技術學院 兒童發展研究院,浙江 金華 321017;2.廣西大學 法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3.山東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全面闡述了“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1]。教育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2]。學前教育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更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所需人才的養成之源。探索和實踐學前教育現代化,無疑是推進國家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學前教育現代化的根本標志和核心意蘊是以兒童為本,堅持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促使兒童主體能動性學習和成長、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并創生出充盈豐潤且靈動美好的生命姿態。

2023年9月1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①(下文簡稱《學前教育法草案》(2023))首次將“堅持最有利于學前兒童的原則”,即集中規定兒童最大利益的條款設置于學前教育法“第一章 總則 第六條”??梢哉f,這是契合時代要求的中國式表達,是中國式學前教育現代化的價值指向和核心主題。而如欲厘清“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的確立脈絡和精神內涵,就不能不溯及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始見于1959年聯合國《兒童權利宣言》。其基本內涵是:兒童應當受到特別保護并應通過法律等得到各種便利與機會,能夠在正常健康狀況和有尊嚴有自由的條件下,獲得身體、心智、道德、精神和社會等諸方面發展。圍繞此目的制訂法律之時,應該將兒童之最大利益作為首先考慮[3]。

1989年聯合國發布的《兒童權利公約》第三條規定,“關于兒童的所有事務,無論由公或私社會福利機構、法院、行政機構或法律組織來執行,均應該將兒童的最大利益作為首要考慮”,并在第九、第十等條款多次強調該主旨[4]。該公約確認最大利益原則,把兒童當作個體權利主體而不是當成家庭或群體的一員而予以保護,這在由成年人嚴格把控的世界如此凸顯兒童權益,可以說是人權的勝利和文明的進步[5]。保護兒童主體權利是尊重人權的典型標志之一,許多國家將其奉為兒童保護和教育等領域的最高準則。

我國于1991年12月加入《兒童權利公約》并在此后的相關立法中努力貫徹兒童最大利益原則。目前,我國不但處于中國式現代化高歌猛進的關鍵時期,而且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國家急需數量眾多的各領域優秀人才,而優秀人才的養成離不開中國式學前教育現代化。兒童最大利益原則的貫徹,是促進兒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創生豐盈靈動美好的生命姿態,最終發展成為適應時代需要的具有創造性思維與創新能力、具備洞察力并在某個領域或某些領域有所專長、個人修養與道德品質良好的人才的必要前提??梢哉f,學前教育現代化實現的關鍵是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即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的落實。

一、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在我國教育立法中的體現

我國自1991年加入《兒童權利公約》以來,一直在保障兒童權益的相關立法中積極落實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200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進一步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其中第四十九條規定兒童受保護權。此后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條規定,未成年人享有受保護權,要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給予特殊、優先保護,這體現了“兒童優先”的立法和司法原則[6]。2020年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保護未成年人,應當堅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7],未成年人保護的基本原則由此進一步得以明確[8]。

2020年9月,教育部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①(下文簡稱《學前教育法草案》(2020))。其第十三條規定:“國家保障學前兒童的受教育權。對學前兒童的教育應當堅持兒童優先和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尊重兒童人格,保障學前兒童享有游戲、受到平等對待的權利?!逼渲械摹皥猿謨和瘍炏群蛢和孀畲蠡瓌t”,既符合《兒童權利公約》規定的兒童最大利益原則的精神內涵,也符合以兒童為本的現代兒童教育的核心原則,體現了現代化、國際化和前瞻性。

相較“兒童優先原則”,“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具備以下優勢:內容更為豐富,不僅包含“兒童優先”,而且更能反映兒童主體的權利理念,關涉兒童的所有事務,即把有關兒童利益問題的應對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另外,最大利益原則在保護兒童的司法實踐中歷史更悠久[9]。

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已經包含“兒童優先原則”。在國際社會上,不管是關于兒童事務的國內立法還是國際人權條約,使用的法律原則與法律術語均為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而非“兒童優先原則”。我國最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明確提出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乃是明確了學前教育領域“最有利于學前兒童”的價值指向。為了更好地落實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應該將學前教育法的價值取向確定為兒童權利本位,以最大限度地維護學前兒童的最大利益并將之確定為學前教育法的根本宗旨?!秾W前教育法草案》(2020)只是將該原則放在“第二章 學前兒童”中,顯然弱化了兒童最大利益原則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兒童最大利益原則,應是國家立法機關在制定學前教育法時首要考量的問題,應成為保障、實現兒童受教育權及其他合法權利的準則。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在適用范圍上具有普遍性,貫穿學前教育法的全部內容,能夠全面、深刻地反映該部法律的各項具體制度,能夠高屋建瓴地指導該部法律的適用。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在功能上具有指導性,是使其他標準合理化并予以澄清的依據,是一種協調兒童與成年人或社會機構之間權利沖突、兒童個體與兒童群體之間權利沖突的利益衡量標準,是比較和評價所有涉及學前教育的社會法律和實踐的重要標準[10]?!秾W前教育法草案》(2023)將“堅持最有利于學前兒童的原則”設置在學前教育法“第一章總則”靠前的位置,明確了兒童最大利益原則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凸顯了最大限度地保護兒童合法權益的理念與宗旨。

如上所述,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是兒童保護領域的首要原則,反映的是“兒童至上”和“一切為了兒童”的價值選擇,恒定了未來取向的一種新價值觀念,旨在保障兒童權利,尊重兒童個體權利主體地位,真正滿足兒童發展的需要,從而促使每一個兒童都健康全面和諧自然地發展[11]。貫徹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最大限度地保護兒童合法權益,已成為我國學前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則,亦應成為中國式學前教育現代化的基本遵循。

二、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在我國教育實踐中的落實

目前,我國學前教育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幼兒園“超前教”“強迫學”甚至“小學化”,這是對兒童基本權利的僭越,嚴重違背了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秾W前教育法草案》(2023)第二十八條規定,“防止保育和教育活動小學化,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課程內容、采用小學化的教育方式,不得開展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或者與年齡特點不符的活動”;第三十二條規定,“幼兒園與小學應當互相銜接配合,共同幫助兒童做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明確規定要防止幼兒園小學化,幼小雙方共同做好幼小銜接。近年來,教育部等部門也三令五申嚴禁幼兒園“小學化”,如2018年7月發布的《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12]。2021年3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下文簡稱“指導意見”),強調堅持兒童為本的基本原則,旨在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有效銜接[13]??梢?教育部積極推進幼兒園“去小學化”,推動“去小學化”的幼小銜接。但實際上,目前的幼兒園“小學化”問題依舊嚴重,很多幼兒園進行所謂的幼小銜接就是開展“小學化”的教育,甚至借幼小銜接之名行幼兒園“小學化”之實,其本質則是歪曲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違背以兒童為本的理念,嚴重妨礙了中國式學前教育現代化的進程。切實貫徹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治理幼兒園“小學化”問題,既是幼兒園進行“去小學化”教育的基本條件,也是中國式學前教育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一)治理幼兒園“小學化”現象,保障兒童主體的能動性成長與學習

《兒童權利公約》第三十一條明確提出兒童具有休閑和游戲及參加文化和藝術生活等權利;明確規定締約國要承認兒童休閑權利(兒童進行符合自己年齡的游戲玩耍和娛樂活動及自主參加文化和藝術生活的權利),尊重并保障兒童進行上述活動的權利,應積極為兒童提供平等而適宜的機會[4]。兒童游戲玩耍等權利具備獨特價值,應給予保障,應為兒童自主游戲創造條件,保障兒童游戲權利。此乃尊重兒童、保障兒童基本權益的根本,也是學前教育所有工作的前提。

2010年,世界學前教育組織(OMEP)發表宣言,提倡確保兒童在游戲中學習的權利,今天很多國家因為政治和財政等情況,片面強調兒童入學前的文字學習和數數訓練,這是片面強化早期教育。此類嚴重妨礙兒童人格健全發展的行為,歪曲了學前教育的基本內涵,亦歪曲了創造、想象和開放及藝術性表現等學前教育不可缺少的價值追求,會嚴重侵害兒童在嬉戲玩耍中的學習權利和愉悅[14]。學前教育應尊重創造性、想象力、開放包容等多元價值,應保障兒童基本權益,不容踐踏兒童游戲的權利。因此,幼兒園不得進行“小學化”的教育活動,不得以知識習得和技能練習替代兒童生命整體成長。

學前教育應尊重兒童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及心靈世界的自我發展。自主游戲活動是兒童心靈世界能動發展的重要途徑,生命成長是一個主動建構自我的過程,沒有自主游戲中的身體體驗和感受積累,就難以獲致情感和態度方面的良好發展。尊崇生命成長規律,激發兒童身體各器官成長的內在動能,就是激發兒童先天性的啟動生命的原始動力的生長[15]46-49。游戲是兒童的生命現象,亦是其社會化的手段。學前教育應促進兒童在自主游戲活動中的發展和學習,這迥異于知識填塞和技能重復,而是意在保障兒童學習的游戲性、整體性、趣味性、建構性等,促進兒童自我建構、自我發展和自我教育,促使兒童將所思所想、所為所感與日常生活、生命成長、周圍世界相聯結,支持兒童與世界,與周邊的人、事、物構建共生存的意識,生成好奇心和敬畏之情,進而激活內在的生命自覺,創造有益有趣的自我,呈現豐盈美好的生命姿態。

2012年教育部頒發《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明確規定“重視環境和游戲對幼兒發展的獨特作用,創設富有教育意義的環境氛圍,將游戲作為幼兒的主要活動”[16]?!秾W前教育法草案》(2023)第二十九條規定,“幼兒園應當以學前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發展素質教育,最大限度支持學前兒童通過親近自然、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等方式探索學習,促進學前兒童養成良好品德、行為習慣和安全意識,健全人格、強健體魄,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體育等各方面協調發展”。這體現了以兒童為本的理念,是克服“小學化”現象的具體規定,也反映了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的基本精神,是保障兒童合法權益的基本遵循。

游戲不僅是童年生活與發展的產物,同時能夠賦予童年生命以和諧與豐富、創造與自由。游戲是兒童展示靈性、發展靈性的媒介,這種靈性就是與生俱來的成長力量與后天文化的良性熏陶相融相揉而成的那種靈氣,是兒童的人格意蘊和精神內涵。純真、活潑、好奇、無畏、窮究、無邊的想象乃至頑皮和惡作劇等,無一不是兒童靈性的自然展現。游戲著的兒童乃是靈性的兒童,兒童通過游戲將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進行銜接與交流,憑借想象的翅膀,借用靈性的力量,實現自己的訴求,創造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兒童在游戲中品味著生活,創造著生活,同時也在游戲中創造著自我,創造著自己的世界。游戲是兒童實現自我創造的基本形式,也是展現并創造靈性的基本載體,是創造的源泉[17]。今日之兒童乃是其昨日創造之成果,每個成年人都是兒童創造性活動的產物[15]192。

總之,兒童不應被灌輸、被高控,而是積極思考、創造性地自主行動的創新主體。正是游戲筑建起童年世界,也演繹著兒童多彩多姿的生存態勢,賦予童年生命以靈動的蘊涵。幼兒教師應從跨學科的視角去研究兒童嬉戲玩耍中的發展與學習、身體與學習的關系,激勵兒童釋放內在潛能,激活原始動力所裹挾著的靈性,維護童年生命尊嚴,促進童年生命能動舒展,由此為其身心健全發展奠定基礎。幼兒園一切活動都應堅持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最大限度地保護兒童的合法權益,摒棄“小學化”教育模式,充分保障兒童自主游戲中主體的能動性成長和學習,如此,才能更好地保障兒童的學習權和受教育權,才能更好地推動中國式學前教育現代化。

(二)落實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推動以兒童為本的幼兒園教育

幼兒園教育實踐應順應兒童成長規律,確保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應貫徹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最大限度地保護兒童合法權益,著力推動以兒童為本、“去小學化”的幼兒教育。

1.確立幼兒園課程國家標準,助力幼兒園課程標準現代化。2001年出臺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下文簡稱“綱要”)、2012年實施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下文簡稱“指南”)等,在堅持以兒童為中心、保障兒童權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規范、指導和引領作用。但是,直至今日無視兒童內在發展規律的活動仍屢見不鮮。從各地幼兒園課程建設狀況來看,跟風現象突出,蒙臺梭利課程、瑞吉歐課程、高瞻課程、STEM課程等,一波又一波,但真正進行踏實探索還遠遠不夠,教育質量參差不齊,教育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小學化”現象尤為嚴重,因此迫切需要國家層面出臺幼兒園課程建設的標準規范。

幼兒園課程建設到底怎么做才能根除“小學化”?應依據什么進行“去小學化”的幼兒園課程建設和幼小銜接?解決這些問題還缺乏明確的思路,也缺乏強有力的政策和法律支撐。當下,應借助學前教育法律制度建設的推動作用,確立我國幼兒園課程的國家標準,進一步規范和明確幼兒園教育和課程建設的基本框架,推動課程標準現代化。

從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發展目標、學習內容與實現形式看,多為“數量”或“程度”的規定,而“質”的規定相對缺乏,也未能清楚地區分兩者的不同或界限,未能十分清晰地指明各自的重點與獨特性,以及兩者之間的連續性。學前教育和學校教育中學習和發展目標的這些“量”的規定性,由于其本身常??梢詮牟煌姆矫孢M行理解與詮釋,并賦予其許多豐富且不同的內涵,以至于在現實社會中往往因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而被“放大”,很難防止幼兒園“小學化”現象的出現,甚至給學前教育領域某些不合理的現象提供了托詞或借口[18]。因此,應通過幼兒園課程國家標準甄定必要的“質”的規定,對試圖超越兒童發展水平、侵犯兒童合法權益的行為畫出一道“紅線”,指導幼兒教師樹立正確兒童觀、教育觀、課程觀和學習觀,基于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進行課程建設和幼兒園教育。這也正是確立幼兒園課程國家標準、推動課程標準現代化的現實意義。

2.構建“去小學化”的幼兒園課程,賦能幼兒園課程建設現代化。近年來,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幼兒園課程改革不斷推進,涌現出一些有成效的課程模式,如安吉游戲、課程游戲化項目等。但相關調研表明,各地“小學化”問題還是屢禁不止,“小學化”的幼小銜接比比皆是,兒童的游戲權利不能得到有效保障。這些現象說明亟須從教育內容和方式方法等方面深化“去小學化”的幼兒園課程改革?!熬V要”將幼兒園教育內容定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指南”亦根據五大領域確立了兒童學習與發展目標?!秾W前教育法草案》(2023)第二十九條規定:“促進學前兒童養成良好品德、行為習慣和安全意識,健全人格、強健體魄,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體育等各方面協調發展?!贝藯l款中增加了“體育”,而上述的“綱要”和“指南”中皆是“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這是基于什么邏輯修訂的?領域內容在學前教育工作中處于什么地位呢?在課程建設方面應發揮哪些作用呢?這些問題在推進幼兒園課程改革、推動中國式學前教育現代化的當下必須予以明確。

因在實踐中,很多人將學前教育五大領域等同于小學教育科目。在一些培養幼兒教師的學校就是按照學科劃分的邏輯教授五大領域相關內容的。一些幼兒園也像對待小學的語文、社會等科目一樣教授幼兒五大領域的知識和技能,這是導致幼兒園“小學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研究者開始“去領域”的探索,如用主題取代領域等,但至今仍未形成成熟的理論。

基于此,在呼吁“去小學化”、高質量構建幼兒園課程的今天,應通過學前教育法律制度建設,修訂上述的“綱要”和“指南”,或者制定幼兒園課程國家標準,以確立我國幼兒園課程的國家規范,并由此豐富和完善領域的定位、內涵和基本目標,進一步明確其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明確領域在幼兒園課程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將領域的功能和作用進一步具體化、清晰化,加強可操作性。(1)幼兒園課程目標:堅持以兒童為本,貫徹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將兒童一生的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兒童。尊重兒童的主體性和天性,保障學前教育的獨特性,培養兒童應有的情感、意志、態度、素質和能力等,幫助兒童逐步養成學習能力、社會情感能力等生存能力,為其一生的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嚴禁片面地將學前教育簡單地作為入學準備,嚴禁將兒童當成填塞的容器和訓練的工具[19]。(2)幼兒園課程內涵:不斷豐富幼兒園課程的內涵,將幼兒園課程建設納入以保障兒童最大利益為指針的軌道。其核心意涵是堅持以兒童為本,將兒童作為個體權利主體。幼兒園課程建設應基于領域,努力幫助兒童展現自然天賦,感受生命的力量和自我充實,并向著他人、環境和未來開放,為兒童養成生存能力而奠定基礎。應基于兒童發育的視角劃分領域,以此規范幼兒園保育和教育內容。領域作為保教內容,應該有別于小學科目,成為幼兒園課程建設的重要載體。應當嚴禁按照小學科目邏輯對待領域,嚴禁對學前兒童進行不適合其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的知識填塞和技能訓練。(3)幼兒園課程體系:構建激發兒童自然潛能、培養兒童社會情感能力和促進兒童深度學習的課程體系。應通過環境綜合指導兒童的自主游戲和一日生活,支持兒童通過與環境互動,豐富并提升身體體驗、主動學習和自我教育,激發兒童天賦潛能、促進童年生命感悟,幫助兒童逐步養成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進而促進兒童更復雜有趣、又整體全面的深度學習;嚴禁填鴨灌輸、強迫高控等行為,擺脫幼兒教育體系“小學化”。

總之,應通過制度建設從根本上保障學前教育的獨特性,保障幼兒教師的專業性,支持并促進兒童復雜有趣、整體全面的深度學習和自我發展,真正做到以兒童為本,最大限度地保護兒童合法權益,推動“去小學化”的幼兒園課程建設,由此推動中國式學前教育現代化。

3.推進“去小學化”的幼小銜接,促進幼小銜接現代化。幼小銜接現代化的標志,應該是以兒童為本、兒童合法權益得到最大限度地保護,主動學習與自我教育的天賦潛能被充分激活,為自我發展奠定基礎,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儲蓄動力并化成生命自覺,對學校生活和未來世界萌生美好期待成為童年常態。(1)就銜接實施策略而言,應探索家園校共育共生框架,促進家園校共育共生。長期以來很多家長深陷“小學化”學前教育模式之中,所以若沒有家長的支持和參與,“去小學化”是難以順利推進的。因此,應鼓勵多方互動融合,以支持家庭、幼兒園、小學之間溝通合作,促使幼兒園、小學向家長傳播科學教育理念,家庭積極發揮主體作用,進而形成良性循環的共育共生關系,共同推動幼小科學銜接。(2)就銜接實施路徑而言,應構建屬于兒童的幼小銜接課程,包括幼兒園實施的入學準備課程、小學實施的入學適應課程等。應更好地探討幼兒園與小學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獨特性和連續性,摸索適合兒童發展的銜接課程。應構建可視化和可以共享的銜接兒童成長和具體學習活動的行動圖,幫助兒童順利地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階段學習。應構建幼小銜接的行動路線圖,促進幼小教師之間、幼兒和小學生之間及幼小雙方和家庭社會之間的交流聯系,構建家園校多方共同支持兒童的幼小銜接體系,協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兒童。(3)就銜接保障機制而言,應推動現行各級教育管理部門領導下的管理體系與幼小銜接相連接,促使管理部門更好地組織和協調家庭、幼兒園、小學之間的關系,確保幼小科學銜接。應進一步完善集體審議和評價制度,堅持以兒童為本,保障兒童權利,促進兒童健康發展。應倡導管理部門、幼兒園、小學和家庭聯合建立常規監督機制,督查幼小銜接的方向和質量等[19]。在此,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學前教育法草案》(2023)第三十二條規定“小學入學堅持按照課程標準零起點教學”。關于“小學教育零起點”的提法,無論是從學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層面,還是從幼小銜接的層面,都是值得商榷的。囿于篇幅,將在它文中再議。

總之,應切實推動幼兒園課程標準現代化、課程建設現代化、幼小銜接現代化,以此保障兒童的游戲權利及能動性發展和學習的權利,從而真正做到堅持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最大限度地保護兒童合法權益,維護童年生命尊嚴,尊重兒童的天性和靈性,進而切實推進“去小學化”的、高質量的中國式學前教育現代化。

三、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的貫徹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價值探尋

(一)奠定兒童個體健康之基

中國式現代化急需眾多的各類優秀人才,而優秀人才養成之根基無疑在于中國式學前教育現代化,學前教育的奠基性不容小覷。只有堅持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最大限度地保護兒童的合法權益,學前教育才能更好地堅持教育部“指導意見”所明確的以兒童為本的原則,從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兒童,進而為培養中國式現代化所需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但是,當前依然有很多人不尊重兒童生命成長的內在需求、自然規律及特有的學習方式,認為兒童生來就是一張白紙,可以任意涂抹,因此習慣于強迫兒童死記硬背,野蠻地向兒童填塞成人世界的道理、知識和技能等。也有人認為兒童是成人的縮小版,具有成人般的需求,因此像對待成年人一樣要求兒童,不允許兒童嬉戲玩耍,不允許兒童遐思奇想,壓制兒童的天性潛能。這嚴重侵犯了兒童的基本權益,嚴重背離了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當然也嚴重違背了《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的“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

在遵循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的文化氛圍中,兒童可以盡情享受童年美好時光,可以充分體驗生命生長的樂趣和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可以自由自在地感受大自然的花開花落和斗轉星移,可以天馬行空地嬉鬧玩耍,可以隨意地頑皮模仿,亦可以運用自己的語言和手等身體器官建設性地自如活動、自由創作[15]81-92。兒童只有充分地建構與周邊人、事、物豐富而生動的聯系,內在潛能才會得到充分舒展,稚嫩的生命才可能健康成長,童年才可能幸福美好。如此,兒童才可能創生充滿童聲和童趣的童心,才可能呈現獨立自主、自信有尊嚴的生命姿態。

當下應通過學前教育立法,在全社會強化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尊重兒童生命成長的基本規律,通過相關法律制度建設,切實保障兒童應享有的生存權、游戲權、受保護權和受教育權等,從根本上杜絕并堅決打擊僭越兒童權利,違逆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的“超前教”“強迫學”及幼兒園“小學化”等行為,這也是落實“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的基本條件。學前教育應最大限度地保護兒童合法權益,回歸生命之本源、教育之根本,激發出兒童的生命潛能,煥發兒童作為德、智、體、美、勞的存在[20],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兒童,為兒童個體健康及未來一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筑牢中華民族精神之基

國家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不懈的追求。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的歷史起點,時代對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1.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以支撐中國式現代化。聚焦《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確定的“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以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應切實落實“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戰略定位,進一步堅定教育自信,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中國的現代化是基于中國國情、歷史和文化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是解決我國教育問題的現代化,因此應在借鑒他國教育理念和辦學經驗的基礎上防范照搬照抄西方教育模式的思維[21]。中國式現代化不是西方化,不能盲目地把西方的價值理念、路徑范式等移植到中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選擇具有自身深刻的歷史邏輯,是一種后發內生型現代化[2]。中國教育現代化,乃是要把包括學前教育在內的中國教育置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發展進程之中,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兒童到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培養具體的人到培養具體的現代中國人,深化民族文化認同與生命自信、教育自信。

2.堅持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推進教育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現代化,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也是為中國人民徹底解放和全面發展不懈奮斗的一百年,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教育觀為統領推進教育現代化。當下,應堅定不移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突出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的發展要求[21]?,F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就是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就是馬克思說的“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2],而“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22]。

3.立足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教育現代化的精神內核。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教育現代化既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也要回返歷史文化傳統并在廣闊的歷史文化視域中尋找教育現代化的內在發展邏輯。我國從老子、孟子,經由宋明心學,到泰州學派的羅汝芳、李贄,童心主義逐步成熟,發展成具有現代氣息的學說——童心主義哲學?!独献印分鲝垺皬蜌w嬰兒”,《孟子》提倡“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即倡導通過對“嬰兒”“赤子”的復歸,來保全人之身心所體現的“自然”,以防止人及其人文世界脫離人自身的自然這一根系從而發生歧變[23]。禪宗強調保護自性、仰仗自性,與儒道兩家珍視赤子、嬰兒、童心的哲學是一致的。童心、童年作為根基,起著安身立命的作用,為人生指明前行的方向?!皬蜌w于嬰兒”“不失赤子之心”不是讓生命再次變小,而是讓人生愈發偉大,充滿詩性、靈性和創造性,洋溢著辯證法[24]。中國哲學思想蘊藏著關于生命教育的智慧思考,深含著自然教育的思想之源。

我國的童心主義哲學與西方現代學說多有會通之處。例如,童心、赤子概念與盧梭的“自然人”概念相通,童心主義與盧梭教育學相通,與馬克思主義亦有相通之處。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設想,關于人的科學和關于自然的科學將會成為同一門科學,未來的理想社會是徹底的自然主義和徹底的人本主義的社會,是向著人的本性復歸的社會[25]??梢哉f,童心就是徹底的自然主義與徹底的人本主義的合體[24]。因此,當下,應返回與闡釋以童心主義為代表的民族文化精神,探尋教育現代化的內在路徑,同時更好地賡續文化傳統、活化民族精神,進一步夯實中華文明之基。

貫徹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最大限度地保護兒童合法權益,旨在保障兒童發自天性的生長權利,遵循兒童心理、生理和智力發展規律,激活其內在的天賦潛能,支持兒童創生有益有趣的自我和充盈豐潤且靈動美好的生命姿態??梢哉f,這里體現了東方的哲學思想,同時又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故此,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的落實,與其說是教育的現代化,毋寧說是中國哲學思想優良傳統的回歸,這既是踐行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教育思想的基本使命,也是中國式學前教育現代化的基本任務;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筑牢中華民族精神根基的必要前提。

(三)夯實國家未來人才之基

2014年12月,經濟學家錢穎一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首屆年會上做《對中國教育問題的三個觀察:“均值”與“方差”》的演講,道出中國當前面臨的一些比較突出的教育危機:中國在大規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傳授方面十分有效,但是出眾的人少、杰出人才少、拔尖創新人才少,這會嚴重影響創新,對未來中國經濟以創新來驅動發展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引領非常不利,即僅僅強調基礎知識和技能扎實的教育不再能滿足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和創新型國家地位的確立;中國教育面臨如何培養真正的“人”、具有人格底線的全面發展的人的問題,即教育對人的素養和價值塑造及對文明社會建設的影響的問題?,F代化歸根結底是人的現代化。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我們不僅要培養更多的杰出人才,還要培養更多德才兼備、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古代中國人的“復歸于嬰兒”“不失赤子之心”等思想都是為了捍衛人之天性,為避免人的異化。這與盧梭提出的自然教育、教育的自然法相會通。即無論東方先賢主張的復歸于嬰孩,抑或西方哲人力主的自然教育,皆崇尚兒童本位,把兒童看作生命發展的主體,珍視兒童發自天性的生長權,尊重兒童的人格和權利。人類之惡的遏制,一個重要的實踐就是年少階段美好事物的經歷。一個人年少的時候多一分美好事物的體驗,人性中就會多一分美好,就會少一分惡[26]。

盡管每個童年都會成為生命中的過往,但童年的生命卻始終融貫于每個人的一生,而且是人生一輩子的核心[15]21。童年生命作為人類生命之樹的根系,永遠縱貫于每個生命的全過程,每個成年人的生命之根自始至終都浸潤在其童年所筑壘的沃土之中[27]。所以說,兒童是成人之父[15]49。易言之,童年潛藏著豐沃的天性資源,成年人是受益者和賡續者,這是人類所有生命的根基,也是人類文明大廈的基石,即童年是人生的根本,這也是支撐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的根基。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不應單單是兒童教育的堅守,也應是文明進步和歷史發展的堅守。人類文明只有恪守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才能不斷完善馬克思所倡導的“人性復歸”之社會理想。如此,才能培養更多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才能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更好地夯實人才之根基。

總體而言,貫徹落實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最大限度地保護兒童合法權益,保障兒童的人格和尊嚴,尊重兒童的天性和靈性,向游戲著的兒童學習,走向兒童游戲的世界,有助于避免人的異化和畸變,有助于美化心靈,創建和諧美好的社會。同時,也有助于培養適應時代所需的具有創造性思維與創新能力、具備洞察力、有所專長、個人修養與道德品質良好的人才。換言之,唯有游戲著的兒童、充滿靈性和創造性的兒童,才能成為具備創造性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才,才能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所需的創新型人才。一言以蔽之,落實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其著眼點不僅在于推進學前教育現代化本身,更是基于高遠的文化和文明之立場,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視野和格局。

四、結語

童年是人類文明的原點與根基,童年的損毀、兒童的異化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災難[24]。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中央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強調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8]。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盵29]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式學前教育現代化必然以服務兒童、辦兒童滿意的教育、滿足兒童對美好教育生活的期盼為根本目標。所以,落實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最大限度地保護兒童合法權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兒童,這既是兒童滿意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兒童滿意的根本標準,更是堅持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30]。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所體現的“兒童至上”和“一切為了兒童”的新價值觀,與“人民至上”和“一切為了人民”的時代精神高度契合,因此理應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內涵。

伴隨著黨的二十大對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的確立,當前我國教育現代化建設邁入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新階段。實現教育現代化,必須要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立足優秀傳統文化,不斷豐富教育現代化的精神內核。高水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迫切需要奠定兒童個體健康之基、筑牢中華民族精神之基、夯實國家未來人才之基。因此,我們應該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審視作為人類文明之原點與根基的童年與兒童教育,更好地詮釋最有利于學前兒童原則在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貫徹落實與作用地位等議題,進一步豐富其超越傳統與歷史、朝向世界與未來的基本意蘊,從而助力其生發出契合時代精神的中國式回應和表達。

注 釋:

① 教育部于2020年9月7日至10月7 日向社會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文中簡稱《學前教育法草案》(2020)),2021年4月12日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送審稿)》報送國務院審議。2023年6月2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討論并原則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同時決定將該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2023年9月1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公布了審議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文中簡稱《學前教育法草案》(2023)),向社會公眾征求意見,征求意見期限為30日。本文參照了《學前教育法草案》(2023))的第六條、第二十八條、第三十二條、第二十九條,以及《學前教育法草案》(2020))第十三條。

猜你喜歡
中國式現代化原則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式民主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堅守原則,逐浪前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無罪推定原則的理解與完善
中國式失敗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惹人喜愛的原則(二)
惹人喜愛的原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