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邏輯理路與指標維度:高校青年教師適應期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標準構建研究

2024-01-03 15:24孟亞玲史慧麗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 2023年6期
關鍵詞:適應期高校教師青年教師

孟亞玲,史慧麗

(延安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不斷觸動著在線教育項目對傳統單一實體教育場域的根基,同時也給高校課堂教學的運作機制帶來了沖擊。信息技術賦能的教育應用從邊緣化教師教學內容展示轉變為促進教與學全方位改革創新的核心要素。如何充分利用線上線下優質資源,滿足學習者日益增長的個性化教育需求,成為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突破口?;诖?,融通線上線下學習空間的混合式教學成為教學新常態,旨在通過教學諸要素多維度的混合,解構千人一面的傳統教學模式。但多維課堂教學的“混合”不是虛實教育場域簡單的拼湊,而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交互,是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教學流程等各方面的重組。教育的重構和變革對高校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及素養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挑戰,這無疑將推動人們對高校教師混合式教學效果的審視與評析。

一、構建高校青年教師適應期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標準的緣起

高校青年教師作為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關鍵性力量,專業發展水平、教學能力等直接影響教學的有效性與學生發展質量,特別是基于線上線下“雙線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打破以往高校實體課堂的時域限制,為師生的學習與學術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高校教師評價改革事關教育發展導向與教師的專業成長,如何構建科學多元的評價體系成為推進國家教育體系現代化的核心議題?;诖?,立足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需求,從國家政策的價值導向、教學能力重構的現實訴求等方面厘清構建高校青年教師適應期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標準指標維度的現實緣起,為優化和完善教師教學評價體系提供前置條件準備。

(一)政策導向:青年教師勇擔人才培養大任的必然要求

高校的擴招帶來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直接帶動高校師資隊伍的壯大。高校青年教師是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高校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是一項重要的課題及系統性工程,一直受到國家的高度關注。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1],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2],2022年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3]等明確提出要“重視新入職教師和青年教師”“全力支持青年教師成長,培育高等教育事業生力軍”“關心關愛青年人才”“加強青年骨干力量培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這些政策文件從宏觀、微觀層面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把其放在戰略層面,重視青年人才的培育。而高校教師教學評價關乎高等教育的發展導向,是促進教師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領域。其中,《關于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4]《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5]等文件中強調要健全教師考核評價制度,堅持分類指導與分層次考核評價相結合,關注教師職業生涯的不同特征探索分類評價。從上述系列政策文件中可看出,國家對推進新時代教師人才培養與教學評價改革的決心和力度,為高校落實青年教師培育進程及教育教學評價有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對此,注重青年教師創新型發展培育工作,制定符合青年教師發展特征的評價標準,是規范和引領教學學術能力、科研與社會服務能力水平等多方面提升的重要指揮棒。

(二)現實訴求:混合式教學場域中教師教學能力的重構

混合式教學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不同學者從廣義與狹義的角度對其進行了界定。廣義上的混合式教學是指教學空間、教學時間、教學方式及教學評價等全過程的混合[6];狹義上的混合式教學是指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在線教學與面授的線下教學的混合[7]。但無論從哪種角度考量混合式教學,都需要信息技術及教與學主體的參與、學習行為的發生等要素的存在,即混合式教學是基于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下,將網絡自主學習與面授教學有效結合,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通過合理設定的教學設計取得最好的教學成效。由概念可知,教與學的空間屬性的不斷延伸,教學場域的開放性,使得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師生互動等更加開放多元,全面激活了教學參與主體混合式教學勝任力的深入解析。教師是影響混合式教學質量與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學能力直接影響到自身開展混合式教學的積極性及學生學習效果。高校教師如何在線上網絡教學與線下課堂教學全過程協同的混合式教學生態中,提升教學學術能力從而增強核心競爭力,對教學型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尤其適應期發展階段的青年教師是專業發展能力建構的關鍵時期,是教學加強穩定期。在全新復雜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場域空間下,著眼于教學實際,探析高校青年教師適應期發展階段是否具備相適應的混合式教學教育素養,能為該教師群體在信息化生態環境中專業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因此,有必要緊抓教學評價改革,為適應期發展階段的高校青年教師開展混合式教學提供反饋信息。例如,在混合式教學情境下,測量教師角色定位的清晰度、教學內容設計的銜接性、師生雙向交互反饋水平等,能為青年教師明晰自身教學能力特征有明確的認知,并能有針對性地彌補自身的不足。

二、構建高校青年教師適應期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標準的邏輯理路

教師教學評價改革是高校內部組織結構變遷、人才培養質量的風向標,形塑著教師職業發展態勢。評價標準作為開展實踐層面教學評價的細則,把握正確的構建邏輯能合理正當地反映高校青年教師適應期階段的實際水平。為此,從現有研究現狀分析為邏輯起點、教師個人基本特征為邏輯主線、混合式教學發展追求為邏輯終點三個層面來搭建高校青年教師適應期混合式教學評價標準的邏輯理路,旨在提升精準評價的有效性。

(一)邏輯起點:高校青年教師適應期教學評價標準差異性視角的缺乏

“視頻再造教育”國際理念的廣泛傳播及“翻轉課堂”教學實踐的探究,揭開了高等教育混合式教學改革的新征程[8]。隨著大量網絡課程的涌現及信息化教學工具平臺的普及,混合式教學成為各界學者關注的焦點。例如,著眼于教育教學深化改革及信息化教學等社會背景特征,在生物化學[9]、醫學教育[10]等具體專業課程教學中采用對照實驗,從參與主體、教學流程、學習結果等方面探究課程建設混合式教學效果。蔡韓燕、楊成等學者在梳理高校教師評價面臨的難題基礎上,從數智融合理念驅動教師評價改革路徑,為精準客觀評價教師提供數據支持[11]。李海東、吳昊等人從課程建設、教學實施與效果評價全過程視角出發,設計監測混合式教學質量的流程模型和指標體系[12]。上述研究為進一步優化線上線下課程的教學銜接、效果考評等提供了一定的科學依據,但混合式教學改革也給教學參與主體教師的角色定位帶來了深層次變革,不僅需要從課程的教學實踐層面進行評價研究,更需要從教師主體意識及個人體驗角度出發對教師發展特征與教學、技術、學生等多元疊加的關系樣態深入探討。而目前關于混合式教學研究較少涉及基于高校教師不同職業生涯階段發展特征的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標準研究,存在進一步拓展的研究空間??v觀我國各大高校教師評價標準設定,對教師職業生涯發展階段差異性表現不足,無法根據教師階段性評價結果提供反饋建議[13]。特別是適應期階段的青年教師是從教3~10年的教育者,且從職業發展階段來看,是高校青年教師專業蛻變的重要時期,建立該類教師群體的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標準能精準發力,為職業生涯的發展夯實基礎。據此,在現有混合式教學評價文獻的基礎上,以汲取現有評價指標參考來源的養分土壤為邏輯起點,立足于教育生態變革,構建科學精準的教學效果評價標準,支持技術與教育教學的協同整合以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二)邏輯主線:高校青年教師適應期發展階段基本特征的錨定

教師職業發展遵循著從新手到適應期、成熟期、專家型的基本路徑,其入職年限與自身習慣等形成的相關教學經驗的夾角,發展成若干固定的職業特征,構成獨特的專業理解向度。

諸多學者根據教齡、教師關注、心理發展等不同維度指標來劃分適應期教師職業發展梯度,以期為促進教師的發展提供契合的特征分析。在混合式教學成為大學課堂創新型教育手段的時代境遇下,適應期教師面臨著技術認知、教學流程重構等多重考驗。鑒于此,為更精準評析該類教師群體的混合式教學效果,從人發展特性出發,錨定評價標準的邏輯框架。因此,立足中國知網(CNKI)期刊數據庫的文獻梳理,選取主題為“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生涯”以及“高校青年教師特征”進行SCI、北大核心、CSSCI級別期刊的高級檢索。經過數據清洗、人工篩選剔除述評類非研究性文獻和相關性較弱文獻后,最終獲得21篇期刊文獻為有效數據;同時,以“適應期教師”為主題詞搜索并精確選擇3篇文獻。另外,為擴充資料內容,增加包含該階段教師特征的“區分性評價”方向的7篇文獻,共計31篇期刊文獻。借助軟件NVIVO12進行自動編碼并經過反復對比、歸類與整合,得出包含身份認同、個人素養、教學探索、發展需求等四個特征維度的高校青年教師適應期發展階段特征編碼表,具體如表1所示。從編碼結果來看,處于適應期的青年教師是呈現非穩定狀態的高學歷教師群體,可塑性強、較易接納新事物。例如:新興數字教育的應用,能將前沿的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14],且學習積極性較強、富有挑戰創新意識,掌握著相對成熟的教育教學技能,但是心理和專業成熟度較低、專業能力水平處于成長期,行為選擇易受外部政策、規定的制約[15]137-138?;诖?,厘清青年教師適應期發展階段的職業特征,是有效掌握該類群體混合式教學水平及專業發展路徑的前置準備,也能為構建混合教學效果評價標準搭建邏輯主線,即在高校評價場域中制定一套符合青年教師適應期職業生涯發展特征的混合式教學效果分類評價標準,及時反應該階段教師發展水平的指標依據,能為其找準混合式教學過程中自身努力方向提供價值判斷。

表1 按維度對適應期教師發展階段特征編碼的統計結果

(三)邏輯終點:高校青年教師適應期混合式教學創新與效果提升的共生追求

2021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長吳巖在第十二屆新華網教育論壇中指出,線下課堂教學融合“互聯網+”“智能+”技術的混合式教學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教學新常態,并明確技術與教學教育新的融合將引發新的學習革命[16]。面對數智技術變革教育生態的沖擊,高校教師無法獨善其身。誠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點中指出,全面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深入探索虛擬教研室建設,指導辦好第三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17]。這是從賽事實踐層面彰顯對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教育下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旨在推動高等教育教學的改革創新,提升教學水平和育人能力。從“金課”到“金師”同樣使得高等教育的質量升級轉向對教師的要求?;旌鲜浇虒W作為適應時代變革的教育模式,該模式的運行效果與教師教學質量一以貫之。青年教師作為高校師資結構的主體及新生力量,尤其在適應期階段,是個人專業發展的關鍵節點,緊抓該類教師發展現狀是教學能力建設的核心要件,對把握及促進混合式效果具有底層邏輯意義。適應期教師的創新教學與混合式教學效果評析有著相同的運行機制與規則。教師主體作為教學流程的執行者、組織者,時刻關注發揮混合式教學最大潛力愿景的達成,形成相互牽制、相互影響的力量主體。構建適應期教師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標準,蘊含著適應期教師創新教學與混合式教學真正落地生根的發展機遇。在探究評價標準維度制定的過程中,圍繞教師教學全過程,考量指向線上線下不同場域中教與學特征的指標,期待獲得混合式教學創新性發展理論層面的支撐,從而尋求適應期教師在教學評價實踐層面的反饋,以此收獲教師專業能力及教學改革雙向發展的共生追求。因此,探索適應期教師混合式教學評價指標不能只停留在一套標準體系的制定上,更應多關注其背后的邏輯終點。例如:給定教師開展混合式教學行為準則的參考框架、自我反思教學效果的測評表等,使混合式教學情境中的適應期教師,評析自身教學學術能力、科研與社會服務能力等水平,以此反哺混合式教學機制的良好運行。

三、高校青年教師適應期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標準的指標維度

高校教師的成長態勢與專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高校教育的發展質量,特別是新時代下教育事業面臨著數字化轉型的挑戰,高校青年教師作為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與強動能,該類教師群體應對混合式學習環境教學力的實然狀態影響著技術賦能下教育發展向度?;诖?,高校教育評價應抓取青年教師適應期階段在學術性、創新性、教育性等方面的發展特性,為該類型教師全面客觀地反思自身產學研行為提供數據支撐,以實現向成熟期教師的轉變。

(一)指標維度理論依據的厘清

“互聯網+教育”的井噴式發展為混合式教學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成為信息技術推動教育變革實踐層面的教學創新。而作為開展混合式教學的組織者,高校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賦能課堂的教學學術能力是評判該教學模式運行狀況的重要指標。世界經合組織(OECD)在分析行業對信息技術采納和使用水平時,從準備度、應用度、影響力三個維度構建電子商務分析框架[18]14-15?;旌鲜浇虒W作為信息技術推動下教學層面的變革方式,該運行邏輯與OECD提出的框架不謀而合,即可從這三維度進行考量教師主體的混合式教學效果。北京師范大學馮曉英教授在構建混合式教學分析框架時,也參考借鑒了OECD提出的框架維度,為近10年來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的研究現狀提供了基本范式[18]15-16。因此,為保證指標維度的科學性,本研究的評價維度同樣選擇以準備度、應用度、影響力三個維度作為評價基底框定評價方向,并在周景坤教授區分性評價系列研究及大量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確定指標來源。

在深化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驅動下,我國高校形成了績效優先、問責為主的教師評價制度,將教師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多維度工作職責內容進行分解測量[19]。但大多高校采用目標導向的剛性管理機制,更多關注科研成果數量、課時數等量化指標,缺失對教師精神需求、勞動性質、自我決定意識等人本型柔性指標的全面考量。特別是適應期教師關注的焦點轉移到如何提升教學技能及積累教學經驗以改善教學效果[15]160-161,具有對自身角色身份的雙重認同,既是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育者,也是不斷更新個人認知的學習者。因此,在構建高校青年教師適應期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標準時,一方面以包含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大內容的KPI績效理論為支撐并遵從目標管理SMRAT原則,將評價內容可行為化,以促進評價指標的可測性[20]。另一方面,在設置一級指標、二級指標的過程中以青年教師適應期發展階段個性特征為邏輯主線,充分突出該類教師群體教學過程及職業發展向路特征;同時,合理關切混合式教學特征,如對技術應用、學生表現力及教師教學能力等多層次內容的考量。

綜上所述,高校青年教師適應期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標準是以OECD提出的框架為評價方向、KPI績效理論為支撐、職業發展階段個性特征為邏輯主線、混合式教學特征為基底進行構建的,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指標來源的全局性與系統性。具體理論框架內容如圖1所示:

(二)指標維度的構建

教育評價是包含教師在教學、科研等方面滿足學生客體所需要的某種屬性而進行的價值判斷,揭示教師主體的教育價值?;旌鲜浇虒W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主要體現在課程信息的完備性、教學內容的適切性、學生學習參與度等多項教學進程中,以此探究教師的教學效果[21]。而傳統的教學評價往往依據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評判教師的教學效果,缺乏對教師自身教學情況的考核,也忽視了不同類型教師的個體差異。為更好評估青年教師適應期發展階段的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本研究從專業準備、教學探索、教學實施、科研工作等多項指標衡量高校適應期教師,利用課堂觀察、教學平臺的統計數據,科學、客觀地評價教師的教學狀態,以實時反饋激勵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及創造性。建構主義認為教學評價應關注知識獲得的過程,而非僅強調結果?;旌鲜浇虒W效果的評價標準,具體內容如表2所示。該標準從形成性評價理念出發,采用動態監測的方式評判青年教師適應期發展階段的教學行為,包括教師基本的職業道德、技術理論素養、教學素養等準備階段及教學實施過程中技術應用的適切度、課堂組織管理的流暢性等,并在整個教學流程中關注教師與學生、科研、社會服務等雙向影響。

表2 高校青年教師適應期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標準

(三)指標維度的解釋說明

教師教學效果評價是基于反饋信息提供的評價結果,包含對教師教學活動的相關行為信息及課堂教學活動信息的價值判斷。高校青年教師適應期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標準的制定堅持分類別、分層次的評價原則,確定符合青年教師適應期發展階段的個性化評價標準。其中,將KPI管理思想引入適應期教師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標準中,并秉承“二八原理”將青年教師適應期發展階段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的關鍵行為作為反映該類型教師的教學實際情況的數據來源。在針對青年教師適應期混合式教學效果的評價標準中,貫徹《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的“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在專業準備評價維度加入職業道德的考量,評判高校教師的師德表現[5]。此外,注重突出教育教學實績,關注教師的科研動態。從準備度及應用度兩個維度考查混合式教學技術賦能下教學形態所需的理論素養、技術認知及在開展混合式教學中對學情的把握度、資源分享的契合度等,包含對在線學習、課堂組織等多維教學場域下針對性、流暢度的評價,以期為適應期教師改進教學提供參考。這一評價維度側重于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學習數據的采集及處理、傳輸和存儲課程資源的應用力,從教學風格、課堂組織等全方位反饋教師的教學狀態。為實現多方面收集評價教師教學效果的數據,單獨設置影響力的評價維度,涉及對學生發展、科研成果、社會服務三個維度,主要從顯性成果輸出模塊來評價,包括學生對混合式教學的接受度及思維方式、信息素養等方面的提升;根據混合式教學經驗產出學術論文、專著等研究性成果及參與社會性服務,如進行混合式教學經驗咨詢服務等。

(四)指標維度的運用注意事項

對高校青年教師適應期混合式教學效果的評價是一項嚴謹科學的教學工作,是轉變人才培養理念和提升學術創新的重要抓手。在評價的過程中,高校應轉變傳統結果導向的評價理念,從本校青年教師群體特征出發,并結合混合式教學課堂實際情況采用適切的評價方法,全面具體地關注教師的多維勞動及學生的實際感受及學習效果。因此,在參考上述《高校青年教師適應期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標準表》進行評價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加強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融合。一方面,對高校青年教師適應期進行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的價值旨歸是厘清自身的優勢和劣勢促進該類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以及促使學生適應混合式教學樣態并取得進步與成長,以實現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而非表層的形式主義評價。另一方面,要注重對教師教學效果評價的工具理性,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科學收集教學行為數據,智能聯通使用學生學習動態數據,不斷擴充評價的實質內容,便于適應期發展階段的青年教師對比預判教學進程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轉變教師在評教過程中的被動地位。在真正落實對適應期發展階段青年教師進行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時,教師應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想法和需求不斷修訂和完善上述評價標準表,提升教師的話語權,讓教師在與同行、專家、評審人員等相互交流的過程中發現自身的不足。

3.秉承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及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雙向融合的評價理念。影響教師混合式學習效果的因素是多維的,高校應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將外顯的教學行為與隱性教學影響采用定性與定量的評價方式進行綜合性評價,以提升評價結果的可信度。另外,從教師發展的角度來看,適應期發展階段的青年教師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方面呈現動態發展樣態,學生學業成績不應作為單一評判內容,要關注教師的過程性教學實績及衍生的教學學術成果等。

四、結語

在數智融合的背景下,傳統經驗性教學轉變為以數據為中心的教學,驅動著高校教師評價改革。高校教師教學評價事關高等教育發展質量,如何推進教學評價改革促使高校教師真正踐行教書育人的實質性教育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合理構建評價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體系是教育建設發展的重要環節,隨著技術、教師個人素養的發展及數據的積累更迭等,衍生的評價內容、種類也在不斷疊加,更新更全面的高校評價改革仍需進一步探索。因此,有必要完善教學評價相關理念與執行程序,以進一步促使高校教師評價改革真正落到實處。

猜你喜歡
適應期高校教師青年教師
如何指導青年教師上好一節數學達標課
縮短進城農民的“適應期”——千陽縣抓黨建引領進城農民融入城市
青年教師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如何應對中職酒店專業學生實習適應期當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教師平等權利的法律保護
引導青年教師走專業化成長之路
論高校教師的基本職業道德修養
零適應期教育模式對雙語師資培養的啟示
女教師產后返崗適應期的“?!迸c“機”*
促進醫學院校青年教師成長的探索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