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文化賦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

2024-01-03 03:04
關鍵詞:雙城經濟圈成渝

黃 寰

(1.成都理工大學學術期刊中心,成都 610059;2. 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宜賓 644000)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培育創新文化是新時代我國建設創新事業、推動創新實踐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第一動力”,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才能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動權。當前,創新文化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流,五千年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本就源于其自身具有吐故納新的創新能力和求變圖強的創新精神。如今世界文化格局風云變幻,創新文化是世界各國各地區求發展、順潮流的唯一選擇,只有在傳承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才能滿足新時代文化發展的新訴求,才能充分適應時代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需要,才能有足夠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來推動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倡導和培育創新文化,構建以創新精神、創新制度、創新價值觀、創新文化環境等為要素的創新文化體系,不斷增強創新文化的整體合力,按照面向現代化建設、面向世界和未來的新要求,匯聚凝練創新文化資源,培育新時代創新文化觀念,提升社會整體創新能力,不斷煥發創造激情,保持旺盛的生機和活力,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人才和組織,從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0 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與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并列。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在中西部形成對外開放高地,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地理位置優越,區域內生態稟賦優良、能源礦產資源豐富,是我國西部人口最密集、產業基礎最雄厚、創新能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以創新文化賦能地區發展,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提升創新實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

文化是人類獨有的生存方式,創新文化是在創新活動中逐步建立以創新為目標的精神思想和文化形式。中國科學院將創新文化視為一種文化氛圍,是科技過程中形成的與整體發展要求相應的群體創新精神和表現形式的綜合體①張九慶:《解讀創新文化的內涵》,《中國高新區》2012 年第12 期,第137 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從體制機制改革、產業轉型發展、區域協同發展等方面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的根本要求,通過創新文化建設,解決新矛盾,開創新局面,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

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離不開激發創新主體活力、發展文化軟實力、共建創新文化土壤等與創新文化相關的路徑設想與建設。培育創新文化,有利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充分發揮地區特色及優勢,借助同根同源的巴蜀文化推動雙城經濟圈形成具有地區特色的創新文化氛圍,共同繪制文化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同心圓”(見圖1)。

圖1 創新文化引入高質量發展體系概略圖

成都和重慶作為西部發展的橋頭堡,集聚、聯通、配置和融合了各資源要素,培育創新文化,有利于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各市發揮自身獨特優勢,使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融入全國發展格局和推進西部各省合作方面的優勢更加凸顯。

二、文獻綜述

創新是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與話語權取決于它自身的創新驅動能力。目前國內學者普遍認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兩重意思:首先,中國目前的發展受到技術創新的影響,不能僅僅依賴于傳統的技術、資源等;其次,創新的主要意圖不僅僅只是為了創新而創新,還要能夠激勵和促進發展。因此,政府需要科學有效的把握好創新驅動與社會管理的辯證關系。

德國經濟學家熊彼特曾提出創新經濟理論,認為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而創新發展的關鍵是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①Schumpeter J 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12, p.212.。20 世紀50 年代,國外學者首次將創新與文化相聯系,分析了在科學技術創新影響下文化的演變發展,并應用于宏觀的社會層面②Barnett H G,“ Ethnology and ethnography: lngalik social culture cornelius Osgood”, American Anthropologist,No.61, 1959, p.903.。甘文華從非技術性創新角度出發首次提出“軟創新”理念,相較于研究科學和技術的硬創新而言,軟創新主要呈現于文化、市場、組織、教育等非技術性要素,其在服務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③甘文華:《創新驅動的四重維度——基于方法論視角的分析》,《黨政干部學刊》 2013 年第1 期,第49 頁。。徐望認為創新驅動文化發展不僅僅體現于先進的技術或產品功能上,同時要注重文化感情、文化故事等“軟創新”上④徐望:《創新驅動文化資本增值與文化產業發展》,《經濟視角》2017 年第1 期,第38 頁。。文道貴和胡婷婷指出,科技創新對于促進經濟的上漲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科技越是升級對于經濟的幫助就越大⑤胡婷婷、文道貴:《發達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比較研究》,《科學管理研究》2013 年第31 期,第1 頁。。目前,國內部分學者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迅速,但由于經濟環境的新變化,中國經濟的發展受到低水平經濟發展模式的阻礙,而現在想要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創新驅動,可為適應新經濟環境提供有力保障⑥陳宇學:《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北京:新華出版社,2014 年,第31 頁。。針對創新驅動發展模式,國內學者研究主要集中于經濟發展、人才培養、體制機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洪志生提出科技人才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因素,具有心理行為、工作能力、知識技能等特征,為城市創新發展應在特征基礎上實施人才政策支持⑦洪志生、趙蘭香、林慧:《正確認識基礎研究人才,創新基礎研究人才政策》,《今日科苑》2017 年第12 期,第16 頁。。單春霞等從知識產權保護角度出發,研究得出知識產權保護通過提升創新驅動能力從而促進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且結果受到政府效率、市場公平等影響,并提出針對性建議①單春霞、李倩、丁琳:《知識產權保護、創新驅動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有調節的中介效應分析》,《經濟問題》2023 年第2 期,第51 頁。。

創新文化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基礎,也是文化創新發展理論的重要分支。目前關于文化創新的理論已廣泛應用于提高地區綜合競爭力和綜合發展水平等政策領域,但現有研究還主要集中于國外的相關案例。魏偉等以倫敦、紐約、巴黎、東京四個城市為研究對象進行文化空間塑造研究,從規劃體系、資源整合、空間聚集和公眾參與四個角度出發提出我國文化空間發展路徑②魏偉、劉暢、張帥權:《城市文化空間塑造的國際經驗與啟示——以倫敦、紐約、巴黎、東京為例》,《國際城市規劃》2020 年第3 期,第77 頁。。胡彬對國外文化創新驅動城市轉型案例進行分析,其中包括以“畢爾巴鄂效應”為典型的文化旗艦項目驅動、以英國為代表的文化創意驅動、以韓國宏大為代表的知識導向型產業融合發展三種經驗,同時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相對廣闊的政治空間賦予了城市政府更大的自主權,各地政府依據各自地理位置、稟賦條件、發展基礎等當地實際情況,形成不同文化導向驅動的城市發展模式③胡彬: 《文化的創新價值、全球城市建設與區域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評論》 2023 年第2 期,第46 頁。。目前對于國內文化創新驅動城市的相關研究較少,還處于對于路徑的探索階段。

由上可知,我國的創新文化驅動城市發展研究正處于初步階段。目前針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研究已有大量支撐文獻,在創新文化方面主要是針對以國家為對象的宏觀層面和以企業為對象的微觀層面開展了相關研究,而針對經濟圈(或城市群)層面開展的創新文化研究還相對欠缺。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基于文化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帶動作用,從實際出發剖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資源要素基礎和發展現狀,結合創新文化特征提出賦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設想。

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現狀

(一)區域創新資源基礎

1.創新人才資源

人力資源已經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如何開發和利用人力資源已成為國家、社會以及個人共同關注的一個時代主題④肖超榮:《基于資源基礎觀視角的人力資源戰略分析》,《電子技術》2020 年第3 期,第92 頁。。從狹義上講,人可以用于搬運貨物、制造產品、作戰等,其本身就是資源,但人的作用不僅如此,人的作用還在于通過結合其他資源的利益,使其擺脫純資源的地位,創造更高的價值。但要使它成為一種有效的資源,就必須有效地利用“人”。近年來,成渝地區圍繞創新發展大力實施人才發展戰略,打造創新人才聚集高地,出臺了一系列人才培育、引進政策措施,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成渝地區研發創新需求,壯大科技人才隊伍,形成了有機銜接、有力支撐的人才布局,取得了明顯成效。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成渝地區人才總量在2020 年達到1600 萬人,占人口總量13.86%,人才資源總量大幅提升。成渝地區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的規模效應和整合優勢突出,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了優質的人力資源和人才要素支撐,2022 年,產業園聯盟服務人才達590.71 萬人次。與此同時,成渝地區正處于城市化加速發展時期,人口聚集和人力供給質量提升,有利于促進區域“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釋放,使人才資源為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和文化培育提供有力支撐。

2.資本投入要素

創新始于技術,成于資本。資本資源在科技創新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為它是促進科技企業生命周期中資金鏈銜接、滿足科技企業各種資金需求的不可或缺的催化劑和生產要素。資本資源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促進各種生產要素積累和分配的重要環節,不僅要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做出貢獻,而且要為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發揮積極作用①姜琪、李吉志、姜常梅:《平臺經濟能夠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嗎》,《山東財經大學學報》2023 年第35 期,第56 頁。。資本資源是按照市場原則配置要素資源的重要力量,對促進各種創新要素的良性循環起著關鍵作用。資本市場是一個提供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的平臺。其特點是信息公開透明,價格信號敏感。通過資本資源將各種創新因素引入市場,有助于實現優化配置,激發創新和突破,提高社會生產力。要堅持科技創新與資本運作的深度融合,完善促進創新的制度體系,構建具有可持續特征的創新機制,引導資本有序進入創新領域,充分發揮資本資源的催化力,創造更多新技術、新產業和新的商業模式。近年來,成渝地區積極響應國家對科技金融的政策部署,開展了一系列促進科技創新發展的投融資體制機制創新,初步構建了多元化多層次科技金融融資體系,推出了“科創貸”等科創金融產品,并建立了全國唯一一家跨省區的區域性股權交易所天府(四川)聯合股權交易中心②梁玉棟、金照星:《把科教資源轉化為創新優勢》,《國際人才交流》2021 年第5 期,第42 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創新成果可以直接進入市場并產生經濟效益。

3.區域科教資源

企業創新事業的發展離不開背后科教資源的支持,我國科教人才領域資源潛力巨大,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礎,國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可以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因此,應該優先發展教育,重視科學教育資源是創新發展的關鍵一步。只有重視科教資源的開發利用,教育才能更加科學全面,從根本上促進科學教育的有效實施。一個地區的科教資源越豐富,為當地企業提供的人力資本就越豐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有191 個高等院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85個,同時還打造了成都科學城、綿陽科技城、重慶科學城等重要的“創新策源地”,已建和在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7 個,數量居全國第3①華德仁:《產教融合不斷釋放高??平藤Y源優勢》,《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 年8 月4 日,第A09 版。,是我國科教資源最豐富的、最集聚的區域之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豐富的科教資源,為進一步推動產教融合、科教融合提供了基礎,促進成渝地區人才優勢、技術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不斷增強區域創新能力提升。

(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1.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

當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已從鞏固基礎、實現重大突破轉向加快推進、整體推進,加強目標、領域、政策、產業、機制、時間序列的協調,加大工業、貿易、金融、技術、經濟、社會等重點領域對外開放力度。

2.高水平產業鏈供應鏈逐漸形成

川渝兩地積極搶抓機遇,重塑全球產業供應鏈,加強區域產業一體化布局和協同發展,加快推進產業鏈深度融合,已在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消費品、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形成協同解決方案。

3.跨區域協同機制逐步完善

川渝兩地建立了外商投資企業跨區域投訴處理合作機制、跨省聯合河長辦、“同一標準辦同一件事”的跨區域市場服務體系、跨區域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機制,加快向各個經濟和社會領域擴張,以機制改革保障成渝兩地創新驅動發展。

4.科技創新主平臺發揮效能

川渝兩地積極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集中力量突破基礎科學研究和區域創新短板,共同開展科學研究和攻關重大技術難題。在西部(成都)科學城,四川天府新區集成電路設計創新公共平臺已于2023 年1 月通過驗收并投入正式運營,可為集成電路企業提供失效分析、可靠性測試、測試服務、工藝設計等公共服務。平臺提供完整的集成電路設計公共服務鏈。西部科學城(成都)和西部科學城(重慶)重點科技創新項目在平臺建設、人才集聚、成果轉化、開放合作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逐漸成為成渝地區科技創新的“強大引擎”。

5.人才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2020 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聯盟在成都成立,該聯盟成員單位圍繞園區協作、企業交流、品牌同塑、活動聯辦、市場共拓等重點領域,展開了全方位、全鏈條合作交流。成渝地區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規模效應和集成優勢凸顯,目前成都和重慶約有3 萬名聯合科技專家在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新材料、公共衛生、農業等各個領域工作。成都和重慶通過成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專家團”,建立了兩地專家交流與合作的機制并定期組織專家服務團,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三)創新支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目前,創新發展已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但相對于其他發達地區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目標而言還有一定的差距。首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作為長江上游科技創新高地,雖然重慶和四川的綜合科技創新水平分別排名全國第7 位和第12 位,位于前列,但成渝地區的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70.71分),已處于全國第二梯隊①陳濤、王思懿、吳戈、陳小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現狀、問題及對策》,《中國西部》2021 年第6 期,第23 頁。。其次,與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等城市群相比,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對科技創新資源和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度還相對較低,尤其是在創新資本投入、重大科研創新平臺等方面的發展還相對不足。第三,從全社會“創新創業”氛圍來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創新價值觀的倡導和塑造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區域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在產業、文化等領域的融合相對不足,對區域創新活力,創新開放共享尤其是創新人才培育等方面都有比較直接的影響,因此通過文化傳播等方式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發展賦能,營造全社會“崇尚創新,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和價值導向,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四、推動創新文化賦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策略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以培育創新文化為目的,以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為抓手,推動創新文化產品、服務的產業化發展,大力宣揚創新文化價值,推動人才、企業創新氛圍、創新精神塑造,使得創新文化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化體系的重要基礎,為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賦能。創新文化賦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策略。見圖2。

(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文化創新活力

“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始終是的我國文化產業體制改革的方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日趨完善。但隨著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和市場需求變化,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和主體培育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逐漸出現一系列問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化產業體制機制改革是實現創新文化發展的必要基礎①安久國:《供應鏈關系質量、知識整合與企業創新績效關系研究——創新氛圍的調節作用》,碩士學位論文,青島大學,2022 年,第56 頁。。

從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增強主體創新意識出發,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提高行政效率的“簡政放權”,實現由“辦”變“管”、“放”“管”結合的體制改革,基于成渝發展實際現狀,以激發文化產業主體創新活力為重點,探索出一套具有針對性的專業、規范、高效的文化創新管理體制;加強文化產業政策創新,將數字化、網絡化作為文化產業發展趨勢,以利用技術創新為政策導向,創新驅動文化產業優化升級,實現文化產業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不斷改良升級傳統文化。明確地方政府與文化市場職能,在“管辦分離”基礎上合理劃分政府部門和文化企業單位的權責職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二者在文化產業轉型發展上的作用。深化文化產業行政管理機構執法改革,統一建立文化產業綜合執法主體——成渝創新文化專項管理機構,執行專門負責成渝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從宏觀層面統籌激發主體創新發展等相關職能,對現有文化產業行政權力進行重新分配,改善當下行政管理部門職權交叉重復等問題,并定期實施績效考核,確保落實文化產業創新政策實施;完善文化產業市場制度,避免同質化競爭引起的內耗;構建規范化的文化產業企業制度,培育一批合格的和優秀的文化企業尤其是國有文化企業,使它們成為文化產業市場的的主體。通過市場“無形的手”對相關企業進行資源配置,兼顧出資人制度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的健全,實現政府從主管主辦制度到出資人制度的轉變,為市場更好發揮資源調配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②包國強、黃誠、張玉玲:《我國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的框架系統理論初探》,《中國市場》2018 年第33 期,第22 頁。。健全完善相關法律規制體系,在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等基礎上,設定符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實際的相關法規,從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角度出發,構建完善文化產權制度、文化企業制度等文化發展體制并建立問責機制;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構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完備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為知識產權保護和文化創新活動有序進行提供司法保護和行政保障。

完整高效的發展機制是實現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各地政府構建溝通機制,為政策信息的互通提供及時、通暢的交互通道,避免經濟圈內各城市政策重復、矛盾等問題,加強政府與市場緊密有效協商機制,促進各類主體謀劃推動雙城經濟圈文化產業協同發展。完善創新資源配置機制,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的協調機制,實現文化產業創新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同步提升,明確政府與市場職能分工,對創新文化的管理方式和治理手段進行優化升級,盡可能地激發出文化主體的創新活力,提升文化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構建文化產業創新發展人才培養機制,為適應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新技術的發展,亟需培養一批具有專業知識和能力的文化融合復合型人才。建立文化公共服務機制,政府要積極履行一個保障者的角色,完善社會創新文化服務,打造全面覆蓋、軟硬結合的文化創新服務網,推動構建創新文化惠民形式。

(二)培育創新文化產業,發揮創新文化價值

創新文化既有對大眾創新激勵和引導的作用,也有其作為新時代特色文化的經濟價值。梳理創新文化理念、開展創新文化活動、培育創新文化產業載體。要發揮平臺對創新文化產業化發展的支撐,強化創新文化企業培育與成長,科學合理地構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文化產業平臺,聚焦學科交叉融合和多技術領域創新文化的資源聚集。

伴隨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具有影響力的數字經濟企業,低效的傳統經營模式逐步被代替,新舊動能轉換成為實現文化產業由高速轉向高質量的轉變的突破口。針對創新文化的特征,應突破文化與科技是內容與形式關系的傳統認知體系,在科技發展的當下,新一代數字技術與文化產業的相互作用日漸凸顯,文化產業推動了創新發展以及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的同時,其自身發展也在逐漸優化和提升。協調好科技與創新的關系,通過科技與文化的相互賦能,以科技提升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的價值與效能,加快創新文化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快創新文化產品、服務研發速度,縮短成果轉化周期,順應數字經濟發展的趨勢,促進科學技術與創新文化產業的相互賦能,通過數字技術提升創新文化產業的效能和價值。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在文化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好現代化新興科學技術的發展,基于對傳統文化業態進行數字化改造,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文化傳播體系的發展,積極適應文化產業變革新趨勢,將技術研究注入創新文化發展中,針對線上創新文化發展(如電子圖書、短視頻等),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加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文化產業發展體系,形成創新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協同提升的良好局面。創新文化產業的發展應利用豐富的產業內容與形式,實現其個性化定制、精準化營銷、協作化創新、網絡化共享等形式。培育孵化一批創新文化企業并進行龍頭企業培養,通過構建政府獎勵、減稅政策、貸款優惠等政策支持,吸引一批外來龍頭文化企業入駐開展創新文化產品開發和推廣,對企業數字文化、文化融合等創新文化融合領域的專利申請,帶動區域文化融合和數字化轉型的企業。

利用好數字化時代信息資源,促進創新文化產業與其他領域的相互滲透,推動產業間的融合發展,在以跨要素整合激發跨界融合新動力的同時,不斷實現創新文化產業領域的擴展,通過創新文化與科技、信息、旅游、生活等各方面的要素疊加實現融合發展模式,通過創新文化產業化進一步帶動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科學技術創新的突破、經濟發展動力的整合實現文化跨行業融合,以創新文化推動互聯網與制造業、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實現更大范圍的效應提升。進一步實現附加值高、節能環保的創新文化產業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作用,實現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

(三)推動多元文化融合,共建創新文化土壤

不同類型文化的傳播發展具有相互融合的趨勢和特征,創新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且能夠融入到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天然具有與其他多元文化融合的優勢。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文化與民族文化、紅色文化、歷史文化等相互融合,建立起以創新文化為引領的多元文化協同發展格局,構建其完善的多元文化協同發展的收益和利益的共享和補償機制,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化體系和經濟發展提供新的路徑。

基于巴蜀文化一盤棋思想,圍繞巴蜀文化理念,利用好各地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資源,共育“國際范、中國味、巴蜀韻”的區域文化品牌,推動創新文化與巴蜀文化的多渠道融合體現,將創新文化的批判性思維、求真務實態度、首創探索精神等融入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整體文化體系中,把創新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力量通過更加具象化的其他文化元素傳遞到大眾中,促進形成更深層次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優化文化相關配套設施、激發文化消費市場活力,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文化協同發展,強化并釋放文化協同發展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經濟協同增長的作用。疏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文化開放交流通道,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實現文化資源、人才資源、創新資源的平等共享,通過雙城經濟圈各城市跨區域的增資擴股、并購重組的方式實現創新文化要素協調,擇機設立支持成渝創新文化產業協同發展基金,支持培育現有創新文化集團公司做大做強做優,出臺針對性政策強化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在創新文化產業方面的互動聯合,通過激活社會民間資本加強市場競爭活力,推動創新文化市場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推動實現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文化的均衡發展,發揮成都和重慶兩個中心城市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各個城市文化發展的引領和輻射作用,縮小區域間創新文化協同發展水平差距,尤其是“中部塌陷”區域的創新文化發展,在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同時注重把握創新文化的塑造和傳播,形成對持續性創新發展的文化軟支撐,建設創新型文化土壤。

猜你喜歡
雙城經濟圈成渝
活色生香新成渝
“雙城劇匯”共促戲劇發展
青年共建“雙城圈” 攝影同話“巴蜀情”
中國雙城發展模式
首都經濟圈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成渝雙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產業結構效益與競爭力研究
雙城和一周
論蘭州經濟圈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經濟圈京津冀分產業區位優勢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