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電影萬歲”有感

2024-01-04 04:08陸壽鈞
上海采風月刊 2023年6期
關鍵詞:謝晉上海

陸壽鈞

2019年9月14日,剛過完中秋節,一早,網上發出了訃告:中國電影第四代導演的主要領軍者,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上海執導了好幾部經典影片、曾任職上海電影界主要領導十余年的吳貽弓先生,于今晨逝世。網上還登出了他臨走前寫下的一句祝愿:“上海電影萬歲!”

我在當天的日記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我太熟悉他的字跡,而這六個字加上他的簽名與書寫的日期,已歪歪斜斜地有些走形,看得出他那時的身體狀況。在那樣的時候,他還艱難地要寫下這樣一句話,其含義令所有上海電影人崇敬和深思。我能體會到他此時此地的心情?!?/p>

在吳導離去的一段時間里,我剛好宅在家中有時間去冷靜地思考一些問題,我常在嘲笑自己:我能體會到他此時此地的心情嗎?我只能轉而去想,我們這些幸存著的上海電影人,如何不辜負吳導的愿望,在繼承上海電影的優良傳統和與時俱進的發揚中如何能讓“上海電影萬歲”?答案是對自己更大的嘲笑:我能回答這個問題嗎?當然,雜七雜八的想法還是可以有的——

上海,歷來是國際大都市,號稱“大上?!?,經過了改革開放后,已在“大都市”前面加上了個“超”字。上海在中國電影藝術的開創、發展和繁榮上,一直有著與其相匹配的美稱:“中國電影的半壁江山”,所產出的好多影片,深受國內外幾代觀眾的喜愛,在國內外獲得過無數的獎項。但上海電影界的領導和藝術家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有著深層次的憂患意識,不斷地告誡著他們的后繼者們,該如何向各個方面去努力,讓上海電影永葆青春。就是在改革開放中,上海電影重鑄了又一個輝煌后,上影的老廠長徐桑楚在交班時,對他的后任者們的談話中,還語重心長地指出:“你們是在上海電影遭遇最困難的時候接下這個班的?!彼罢靶缘乜吹搅穗S著改革開放的深化,電影業將越來越面對市場,攝制單位將越來越多元化,競爭將越來越激烈。上海電影局的老局長張駿祥在他生前最后的歲月中,著重指出更要重視電影劇本的創作,還發動了一場如何搞好這項工作的大討論,并親自作文參與其中。電影局的老顧問、著名作家、編劇柯靈先生,則在上海電影界深化改革的過程中,著重關心了要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的問題,好電影是需要好人才去拍出來的,絕不能在精簡編制、減輕負擔中渙散了創作骨干隊伍……

吳貽弓他們這班新領導,非常重視這些老領導、老藝術家們的諄諄告誡,開創了一年一度“冬令進補”的“中外電影研討會”,邊觀摩每年度的中外優秀影片的代表作,邊群策群力,商討如何搞好自己的電影創作,讓“上海電影萬歲”。在上海影人們的共同努力下,自20世紀末,至新世紀來臨后的這些年中,上海電影雖已不復“中國電影的半壁江山”,但仍不時誕生一些有轟動效應的佳作。隨著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成功申辦,上海電影仍然顯示著自己的活力。

歷史的書頁照舊一頁又一頁地翻過,每一頁都會有每一頁的新變化。就從上海電影來看,跨入21世紀的這23年來,名聲顯赫的老一輩電影藝術家們都已接踵駕鶴西去,以吳貽弓為代表的第四代著名影人也已隨之走得差不多了,第五代有能量的主創骨干亦已陸續退休。好在這兩代人也都帶出過一些人才,從海內外電影專業學成的青年才子,紛紛來到上海,尋找機會一顯身手。從制片單位來看,除了上海電影制片廠外,不但有上海電視臺等實力雄厚的國營單位也在不斷攝制各類影片,而且民營影視企業林立。就是單個人抓到好劇本,又有人投資,也可以獨立制片人的形式投拍影片?!吧虾k娪啊钡母拍?,早已進入了“多元化”和“多源化”的時代。為此,也有人認為,隨著攝制規模和成本越來越大,由全國乃至海內外資源聯合攝制一部影片的模式將常見,純然由“上海制造”的影片反成了鮮見,再去討論“上海電影”如何“萬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前段時間,我宅在家中每天看影片。就其世界電影的現狀來說,我雖不喜歡美國電影以高科技高投入創造奪人眼球的場面來宣揚他們的價值觀,但不得不承認他們也在刷新自己的品牌。而從亞洲電影而言,韓國、印度、日本所拍出的一些新片,無論從形式和內容上都在下苦功創新,其品牌效應正在增長中,顯而易見的是,印度電影以前給觀眾的印象總如“音樂劇”,如今已把歌唱跟人物塑造、講好故事結合得較好了,又常運用一些高科技,把符合劇情的場面拍得壯觀又耐看,影片常有面目一新卻又保持著他們民族傳統的獨特美感。就是那些人民正遭受著戰爭和動亂苦難的,不但不發達又難以發展的國家的電影人所艱難地拍出的影片,雖受著各種條件的制約,卻也有其獨特的震撼力。我以為這些都該引起我們上海電影人的深思。

上海電影如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擦亮自己的品牌,并為其助力而作出該有的貢獻?且借著入上海電影界六十年所積聚起來的責任感的沖動,還想提出幾點“有感”與大家一起商討。

首先是如何去發現和集聚人才的問題。不用我多言,“上海電影萬歲”是要靠人去實現的,上海在這方面仍然有其優勢:

一是既有實踐經驗又有豐碩成果的老一輩電影藝術家們雖大多離我們而去,但各專業工種都還有幾位老法師在,如今他們雖難以在一線沖鋒陷陣,但如能處理好與他們的關系,總能敲敲邊鼓,幫上一些忙出上一份力的。如果不善用他們的才智,上海電影的這份優勢就會減去一分。

二是老上影培養的第五、第六代主創人員的骨干隊伍仍在,并且通過實踐早已證明,他們是能打硬仗的,他們的作品也為上海電影爭得了不少榮光。如今,第五代主創人員大多也已到了退休的年齡,但據我對他們的了解,至少在70歲之前,還可領軍沖鋒陷陣一番,并可帶出一些人才。而第六代主創人員雖也已到了50上下的年齡,但對電影從業者來說,50歲到60歲這段時間,該是他們最寶貴的時光,種種條件都已成熟,綜合素質較高,多給他們機會的話,我相信會有更多的經典作品出自他們之手。

三是據我了解,近年來,有不少在國內外攻讀完電影專業的學子云集在上海,在尋找能發揮他們才華的機會,其中不乏優秀者。我們上海無論國營或民營的電影企業,都應加以重視,根據自己的需求,給他們實踐的機會,從中發現人才,為上海電影創作隊伍增添有生力量,后繼有人。

四是上海電影界歷來跟上海這座城市一樣,沒有門戶之偏見,度量很大,能集聚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縱觀上海影界幾代著名電影人,大多來自四面八方。在這一方面,我們仍應繼續多做些工作。

五是上影在改革開放這幾十年來,所屬職工都有發揮自己才華的機會,車間里的工人都能夠獨立寫出好幾個可供投拍的劇本,成為一級編劇,這種不拘一格地去發現本單位人才的局面仍需保持和發揚。

隨著電影業的飛速發展,以后電影人才可能難以再用“代”來分了,十年一個輪調可能會成為常態。在這種現象面前,我們更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電影創作主創人員流動性很大,但如果認為我只要有資本,不愁外請不到優秀人員來拍片,而不注意培養和擁有自己的骨干隊伍自主投拍影片的話,問題會很多。

上海電影之所以長期以來有其有口皆碑的品牌效應,在我看來,主要因為自從20世紀30年代起就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下,團結進步電影人,拍出了不少與人民心心相印的好影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進一步明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方針,題材和樣式在不斷豐富,經典之作在不斷涌現,大家都在為塑造好各類人物、講好中國故事而努力。共和國成立74年來,上海電影始終順應著“中國特色”,積極創作,在重點片、獻禮片的拍攝上從未缺席過,其中絕大部分都成了紅色經典,深受上上下下的歡迎和好評,獲得過無數的獎項,彰顯出了上海電影的品牌效應。

上海電影另一個品牌效應是,它歷來堅守著電影藝術的本性,善于以各種樣式、各類題材、各式風格,豐富多彩地去關心普通人的生活,常會接地氣地、以小見大地反映百姓在他們所處環境中的生活狀態、精神風貌,讓廣大觀眾產生認同,受到感染,與劇情和劇中人物心心相通。這類影片如果從劇本開始就注意拍攝難度和拍攝成本的話,可以以小博大。當前,拍一部影片最大的難點是投入與產出難以平衡,風險較大,投拍方難以承受。而真正從生活出發,接地氣、得人心的佳作又不多。在這種情況下,上海電影的這個特色更應得到更大更好的展現。

電影藝術與其他藝術最大的區別在于,它是科技發展的直接產物。電影藝術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緊密相連,它可以把其他藝術無法展現的場景展現在觀眾的面前,遠遠超出了觀眾的想象。但這也是把雙刃劍,如果只注重用高科技去博人眼球而不重視塑造人物、開掘深刻的思想內涵,大多數觀眾在滿足新奇后總會感到還是缺少了點什么,久而久之也會對此類影片感到乏味。電影終究還是一門藝術,尤其對故事影片來說,要拍好的話,還是得把主要精力用在講好故事塑造好人物雅俗共賞上,所有門類的藝術都有其自己的規律。

上海電影的品牌以前不單體現在故事片上,戲曲片、美術片、科教片、翻譯片乃至紀錄片都有過輝煌的成就,深受觀眾的喜愛,在國內外得過無數的獎項,在主創人員中造就了不少大師級的人物。這些片種所產出的優秀作品,其聲譽一點也不亞于故事片,有的甚至在圈內外都是獨一無二的,一直占有領先的地位,至今還被幾代觀眾津津樂道。這些片種不但是上海電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且其優秀作品曾連續不斷地為上海電影品牌增添光彩?!吧虾k娪叭f歲”,少不了這些片種與時俱進地參與和發揚。在這件事上,涉及的問題比較多,但讓我敬佩的是,這些年來,還是有一些人和群體在十分艱難的條件下仍然堅持著這些片種的創作和拍攝,并時有創新,以自己特有的藝術樣式參與著講好中國故事,廣受觀眾的熱評,有的還得了大獎。其實,新中國的國際電影文化交流史早已體現出,我國的戲曲片、美術片、科教片、紀錄片,在國際影壇一直有其獨特的優勢,起到過獨特的作用,其中,上海所產出的優秀作品一直占有龍頭地位。新時代期待著上海電影在這些片種上取得更大的成績。

上海電影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的近半個世紀,由于準拍制度的局限,一直由國營的幾家電影廠掌控著。改革開放后,成立了上影集團公司,掌控得更為集中。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后,隨著改革的深化,準拍制度的寬松和影視合流,除了上影和電視臺兩大國營單位外,民營的影業公司如雨后春筍,近30年來,上海電影的內涵早已發生了變化,上海電影不再是上影的電影了。單從每年上海產出影片的數量上看,上影以外企業所拍影片的總和早已不亞于上影的產出了。

我不知上海的這些國營、民營影業公司之間相處得如何,但我還是知道一些他們各自的優勢和軟檔。我不知在如今的市場經濟中拍電影在經濟上冒有極大風險的情況下,他們卻仍然堅持和選擇了這個行業,心中是如何想的?但我還是敬佩他們的勇氣和精神。我在上影的體制內工作了30多年后,又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創辦過自己的影視公司,自主拍攝過幾部電影和電視劇,這些經歷,讓我能體悟到在體制內外拍攝影片的各自艱辛,我一直存有這樣的想法:如果上海的國營和民營電影企業單位能優勢互補、融合相處、合作雙贏的話,肯定會迸發出更大的正能量而有利于“上海電影萬歲”。上影這家名牌國營電影企業則應充分發揮龍頭帶動的作用,把精力和財力多花些在全上海的自主產出上。

電影與其他藝術樣式相比,最讓從業人員無奈之處的是,它的成本太高太大,并且是越來越高越大,而回收的途徑又難以控制。直接產生的問題是,從業人員尤其是編、導,實踐的機遇較少。我??吹街苓叺闹星嗄昃帉?,好不容易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籌集了一個劇本,卻因資本到不了位而難以投拍。投資方可以說,你的項目既得不了獎又賺不了錢,弄不好還會大賠本,我干嗎要投你的資呢?企業的老總們則常會微笑著對編導們說,我們不缺資金,只缺你們拿不出好的劇本來。而劇本的好與差,是由他們說了算的,并不是全由市場檢驗的。編導們連被市場檢驗的主動權都少得可憐,剩下的唯有無奈。還有一個問題,如今投拍一部影片,往往攝制組人員的酬金占了投拍資金的大部分,真正花到制作上的錢少得可憐,影響了制作上的到位。當我看到一部影片片尾字幕上拍攝人員的名單密密麻麻要拉上幾分鐘時,常會目瞪口呆:這要花上多少錢???!我認為,這些問題如不在上海電影業的深化改革中得以解決,是很難再涌現出幾位杰出人才,拍出更多的好影片來的。謝晉如果沒有連續拍片機會的話,就成不了謝晉,也沒有他的那么多的經典影片。

當然,謝晉也不是一下子就成為謝晉的。我有幸能在謝晉身邊工作過一段時間,親眼看見了謝晉之所以是謝晉的過人之處,那就是他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責任感特別強。他在多種誘惑面前,從未分過心,始終全身心地撲在電影創作上。為了尋找題材,他會每期閱讀《收獲》這類文學名刊,借助文學名作的助力,去開掘題材;為了能與時俱進,他交了不少有才干的中青年朋友,虛心真誠地聽取他們的意見;為了更有利于拍攝他所想拍攝的影片,他自組公司、自籌資金,想在前面,走在前面,萬難不懼,堅持到底;為了不斷前行,他從未躺在功勞簿上,活到老,學習到老,拍片到老,總把最滿意的作品的希望寄托在下一部……為此,他每天要上兩個班,吃過晚飯,在沙發上躺一會兒,再上晚班。我在他身邊工作時,他已年近七十,我雖比他小19歲,還是很難跟上他的工作節奏。后來,他辦了退休手續,到社會上去重組公司,據說在他離世前的十多年來,仍然如此一心一意地在為電影創作拼命,實在令人敬佩。今年,是謝晉誕生一百周年,我們在紀念他時,特別要學習和發揚他的這份責任感并為此而獻身的精神,唯此,才有望:“上海電影萬歲!”

如果我這篇“有感”有幸能刊出的話,除了正值紀念謝晉百年誕辰之際外,也是吳貽弓逝世四周年之時,令逝者和存者欣慰的是,如今上海的影人們,上上下下都有自主高質量投拍影片的意識和決心。唯有實干苦干,上海電影總能“萬歲”!

猜你喜歡
謝晉上海
上海電力大學
我去上海參加“四大”啦
謝晉尋子
謝晉的《尋人啟事》
謝晉的《尋人啟事》
謝晉的“尋人啟事”
上海之巔
上海城投
上海諦霖鄒杰 Hi-Fi是“慢熱”的生意,但會越來越好
影中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