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繪畫以圖解文的中職詩詞教學策略研究

2024-01-05 08:43陳志雄
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 2023年6期
關鍵詞:圖解詩詞意象

陳志雄

(集美工業學校, 福建 廈門 361022)

0 引言

AI 繪畫是人工智能技術在藝術領域的應用,AI 繪畫生成工具能分析使用者輸入的提示文本,實現“以文生畫”,創作不同風格的繪畫[1]。2015 年,美國的羅比·巴拉特開始借助生成式對抗網絡(GAN 算法)創作AI 圖像,迅速掀起“AI+ 藝術”的浪潮。2018 年,AI 繪畫《貝拉米家族的埃德蒙德·貝拉米》在佳士得高價成交。2022 年,AI 繪畫技術突飛猛進,成像時間大幅縮短,創作精度顯著提高。百度AI 繪畫平臺“文心一格”續畫陸小曼未完成的山水畫《夏日山居圖》引發廣泛關注[2]。AI 繪畫工具可以借助詩詞的關鍵字詞作為提示文本,快速生成AI 畫作,助力學生深度學習詩詞。2022 年11 月,教育部發布《教師數字素養標準》指出“教師適當利用數字技術獲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評價數字信息和資源,發現、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問題,優化、創新和變革教育教學活動所具有的意識、能力和責任[3]?!敝新氄Z文教師可以發揮AI 繪畫工具以圖解文的教學優勢,創新中職詩詞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和熱情,提高其語文核心素養及藝術創造能力。

1 中職詩詞教學現狀分析

1.1 中職詩詞教學實施的要求

根據《中職語文課程標準(2020 年版)》(以下簡稱《課標》),中職語文課程基礎模塊的專題4為古詩文選讀,該專題要求學生體會詩詞的精神內涵、審美追求與文化價值,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學習運用評點方法,記錄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并就作品涉及的文化現象與同學展開交流和討論,聯系生活經驗,表達自己的看法。此外,《課標》要求教師提高信息素養,適應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4]。因此,中職語文教師應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為學生創設多元學習情境,探索數字時代的中職語文教學新模式,培養學生對詩詞語言理解與運用、審美發現與鑒賞、文化傳承與參與等學科核心素養。

1.2 中職學生詩詞學習面臨的挑戰

中職學生語文基礎薄弱,文化背景認知不足,閱讀興趣缺乏,語文學習方法不當,其學習詩詞往往面臨著以下挑戰。

1.2.1 對詩詞大意的理解不清晰

中職學生對古代漢語詞匯、句式等語言基礎知識比較生疏,且文本解讀時想象能力有限,對詩詞內容的理解存在困難,無法清晰地解讀出詩詞中描述的內容,對詩詞所表述的大意理解不充分,甚至由于詩詞中關鍵性詞匯的理解錯誤,導致對詩詞作者情感與觀點的解讀完全相反,喪失對詩詞的學習興趣。

1.2.2 對詩詞意象的分析不深入

意象是開啟詩詞鑒賞的鑰匙,深入分析詩詞意象可以明晰作者的創作手法,品味詩詞意象將事物與作者情感相結合的審美韻味。中職學生的詩詞意象理解與表達技巧比較匱乏,對詩詞常見意象的積累較少,容易停留在對詩詞意象表層意思的理解,對詩詞意象的分析不深入,忽視物象與作者創作意圖之間的密切聯系。

1.2.3 對詩詞意境的領會不準確

領會詩詞的意境重在分析出詩詞描繪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領會創作者透過詩詞語言表露出的真實思想感情。中職學生由于積累的中華傳統文化背景知識有限,對詩詞所創造出的環境比較陌生,難以憑借對創作者人生閱歷的認知,準確領會詩詞的意境。

1.2.4 對詩詞敘事的時空關聯認識不全面

詩詞敘事兼具時間性與空間性,賞析詩詞的敘事手法需要將時間性內容與空間性內容相關聯,從而全方位建立起對詩詞內容的深刻認識。中職學生具象思維較強,這有助于其結合具體生活體驗,想象出詩詞所描繪的空間性畫面,生成感性認識。但是,中職學生邏輯思維尚不成熟,難以對詩詞內容的時間性變化做出推斷,無法自主建立詩詞敘事的時間與空間關聯。

1.3 現有中職詩詞圖畫教學策略不足

雖然已有許多研究者引入圖畫工具進行詩詞教學實踐,但是關于中職詩詞圖畫教學策略的研究仍然較少,現有中職詩詞圖畫教學策略在圖畫工具使用頻率、使用方式、教學活動深度等方面存在不足。

1.3.1 使用靜態圖畫教學,圖畫工具使用頻率較低

現有中職詩詞教學主要使用課本插圖、電子圖片等輔助教學,這些圖畫素材均屬于靜態圖畫。教師以圖畫講解詩詞內容,學生觀察圖畫建立對詩詞內容的形象認識。這些圖畫往往在單次使用后就失去其教學價值,且學生未能與圖畫進行雙向交互,導致該類靜態圖畫教學使用頻率較低。

1.3.2 運用圖畫解說詩詞,圖畫工具使用方式比較單一

運用圖畫解說詩詞,可以使詩詞的語言文字變得具體可感,符合中職學生具象思維的優勢,化解中職學生對詩詞語言理解不夠準確的教學難題。然而,圖畫除了作為教師輔助解析文本語言的工具之外,還能作為學生學習成果的審美性、思想性表達工具,展示與檢驗學生對詩詞的學習成效。教師單獨運用圖畫解說詩詞,其使用方式單一,圖畫無法展示學生詩詞學習成果,僅僅突出了圖畫資源在教師“教”的巧妙應用,卻忽視了圖畫資源在學生“學”的效果呈現。

1.3.3 教學活動浮于表層,學習深度不足

教師運用圖畫開展的詩詞教學活動,較為注重對詩詞的文本大意、創作意象的理解與分析,缺少對詩詞文化背景知識、時空敘事等的深度解讀。教師設計的詩詞教學活動缺少深層次的學習內容,無法使學生形成可遷移的詩詞鑒賞能力。

2 AI 繪畫以圖解文助力詩詞教學

2.1 AI 繪畫技術的應用現狀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展,AI 繪畫技術在數字藝術、虛擬形象設計、數字媒體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AI 繪畫技術幫助藝術家實現數字化創作和藝術表達。例如,藝術家可以使用AI 繪畫技術自動繪制背景、填充顏色、描畫線條等操作,以實現更快和有趣的數字藝術創作。AI 繪畫技術可以幫助設計師和開發者制作出更加逼真、鮮活的虛擬形象。例如,AI 繪畫技術可以利用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等技術,從現實世界中收集大量的數據來模擬人物形象,增強虛擬角色的真實感。AI 繪畫技術可以為數字媒體提供更加精彩、有趣、豐富的內容。例如,AI 繪畫可以將文本或聲音等非視覺形式的信息轉化為畫像或影像,使得信息呈現更加直觀、生動、富有感染力。

2.2 AI 繪畫技術在語言教學領域具有以圖解文功能

基于AI 繪畫技術在數字藝術、虛擬形象設計、數字媒體等領域的應用現狀,可以歸納出AI 繪畫技術已經具有文本分析、文本可視化、圖文交互等功能優勢。在語言教學領域,教師可以充分發揮AI 繪畫技術的功能優勢,賦予其以圖解文功能。語言文本經過AI 繪畫平臺的文本分析、可視化處理,被智能化繪制成圖像,人們可以借助AI 繪畫平臺實現圖像、文本之間的雙向互動(見圖1)。

圖1 AI 繪畫技術在語言教學領域的以圖解文功能

2.2.1 文本分析功能

AI 繪畫技術的文本分析功能是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對文本數據進行分析,從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用于幫助繪畫軟件自動生成畫作或進行相關的處理。在語言教學中,文本分析功能可以識別語言文本中涉及的關鍵詞、情感和主題等元素,然后根據這些特征信息生成相對應的繪畫元素,如顏色、線條、形態等。

2.2.2 文本可視化功能

AI 繪畫技術的文本可視化功能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將語言文本中的特征信息轉化為可視化的圖像或動態圖像,使文本分析和展示更加直觀和易懂。在語言教學中,文本可視化功能使原有抽象甚至晦澀的語言內容以具體可感的圖像形式展現出來,使學習者能夠調動直覺感官輔助完成語言文本的學習,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語言學習路徑。此外,語言文字轉化為圖像的過程,也使學習者對比和反思語言表述與繪畫創作的異同,為修正、完善語言表達提供參考。

2.2.3 圖文交互功能

AI 繪畫技術的圖文交互功能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使用戶可以與繪畫軟件進行信息交互,以實現對繪畫作品修改、調整和創作等操作,獲取更加靈活與個性化的繪畫體驗。在語言教學中,教師利用AI 繪畫技術對學習者的繪畫行為進行分析,并在學習者繪制的過程中提供實時反饋和建議,幫助學習者更加精準、全面地掌握語言學習內容,方便學習者自主、快速和準確地完成繪畫作品,達成語言表達與繪畫成像的完美融合。

2.3 AI 繪畫技術應用于詩詞教學的適切性

詩詞是中職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具有培養學生語言理解與運用、審美發現與鑒賞、文化傳承與參與等核心素養的重要價值。然而,中職學生學習詩詞存在語言理解困難、文化背景知識匱乏、學習興趣欠缺等困境。教師以 AI 繪畫技術輔助詩詞教學,助推傳統詩詞教學數字化轉型,將使學生更加清晰、直觀地感受文字的魅力。

1)AI 繪畫技術可以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呈現詩詞文本內容。例如,學生閱讀一首詩詞時,通過使用AI 繪畫工具繪制古代人物、自然景觀、社會場景等,建立起對詩詞文本內容更為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2)AI 繪畫工具可以吸引學生參與語言創造性活動。學生可以運用自己所學的語言知識,例如詞語、句式、成語等,創作出自己腦海中想象的畫面,達成語言與藝術的融合、轉化,強化自身的藝術創造力。

3)AI 繪畫工具可以生成學生的語言與藝術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學生使用AI繪畫工具,根據詩詞的文本語言繪制對應的圖畫,鍛煉了繪畫技巧、眼觀手動能力,增強對數字技術工具的實際操作能力,提升對詩詞的語言與藝術審美水平。

3 AI 繪畫以圖解文的中職詩詞教學策略

AI 繪畫以圖解文的中職詩詞教學策略是在直觀教學原理、語圖互文理論、認知圖式理論、格式塔理論等理論指導下,將AI 繪畫技術與中職語文課程詩詞教學深度融合的創新性教學策略。

3.1 理論基礎

3.1.1 直觀教學原理

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提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5],強調直觀教學對于學習者認識抽象性知識的重要性,教學應充分調動起學習者的感官知覺,立足學習者已有經驗,使學習者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形成感性認識與直接經驗。直觀教學符合學習者認知規律,降低了抽象知識學習難度,激發學習者參與自主探究學習的興趣。AI 繪畫技術能將使用者的語言文本進行智能化分析,并將其可視化為藝術繪畫,對于語言的直觀化教學具有輔助作用。AI 繪畫以圖解文的中職詩詞教學是對直觀教學原理的運用與實踐。學生借助AI 繪畫技術,將自己對詩詞的文本解讀生成繪畫,再觀察AI 繪畫反思對詩詞語言理解,繼續修正和完善對詩詞的解讀。這一過程以AI 繪制圖像調動學生的感官知覺,以此驅動學生反復比照,以圖文之間的信息交互深化對詩詞的理解認識。

3.1.2 語圖互文理論

趙憲章提出“語言和圖像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最基本的兩種表意符號”[6],雖然兩者存在不對稱性,但是語言與圖像可以互仿,圖像對語言的模仿屬于順勢模仿,語言對圖像的模仿屬于逆勢模仿[7]。余俊宏等提出“語圖互文意即語言和圖像之間的互文性關系”[8],提出語圖互文視角下語言與圖像的四種關系:語圖互仿、圖溢言外、言大于圖、語圖互間(見圖2)[8],指出了語圖互文理論對于語文教育的指導意義。

圖2 語圖互文視角下語言與圖像的關系

語圖互文理論比較清晰地闡釋了語言與圖像的關系。其中,語圖互仿是圖像與語言的模仿,兩者表達的范圍基本相當;圖溢言外是圖像表達范圍大于語言所指;言大于圖則是語言表達范圍大于圖像;語圖互間是語言與圖像在表達上的相互補充,達到時間與空間合一。

中職詩詞教學離不開對語言與畫面的闡釋,教師可以基于語圖互文視角,結合中職學生具象思維較強的學情,設計四種不同語圖關系的教學策略,從而實現以圖解文,幫助學生破解詩詞學習困境。

3.1.3 認知圖式理論

1932 年,心理學家巴特利特(Bartlett)正式把圖式理論引進認知領域。認知心理學家魯墨哈特(Rumelhart)認為,圖式是一種可以交互作用的認知知識結構,它是認知能力基本要素。哈德遜(Hudson G.)運用圖式理論研究外語閱讀。馬笑霞提出將圖式理論應用到語言教學中,輔助學生建立認知結構體系[9]。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者對中小學詩歌教學采用圖式理論設計教學策略。依托認知圖式理論開展中職詩詞教學,建構詩詞的常見意象圖式,貼近中職學生認知思維發展特點,契合中職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有助于建立學生良好的詩詞認知結構,提升學生詩詞閱讀鑒賞能力,增強學生學習詩詞的自信。

3.1.4 格式塔理論

格式塔理論起源于德國著名的格式塔心理學派,格式塔理論提出感覺是“先感知到整體,而后才注意到構成整體的各個部分”[10],整體的內容大于各部分之和。格式塔理論的系統論強調整體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完形壓強論強調人們認識過程會自主對事物的缺陷進行補充“完形”,使其成為完滿的整體。教師運用格式塔理論進行中職詩詞教學,利用系統論引導學生建構對詩詞的整體認知,利用完形壓強論指導學生調動個人審美想象對詩詞的不確定性與模糊性進行藝術賞析,設計出詩詞整體解讀、意象完形、意境完形等教學策略。

3.2 教學策略

AI 繪畫以圖解文的中職詩詞教學策略按照語圖互文視角下的四種語言與圖像關系,劃分為:1)言圖互仿:繪整體詩意;2)圖嵌于言:描詩歌意象;3)圖豐于言:琢創作意境;4)言圖互間:融時空敘事。四種教學策略運用格式塔理論、認知圖式理論對詩詞進行分層、深度解讀學習,在直觀教學原理指導下依托AI 繪畫工具實現詩詞語言的可視化解讀與呈現。學習者通過與人工智能交互,觀察、對比、分析語言文本與圖像之間的異同,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詩詞學習的持續性與深度性,著力提升語文審美素養與文化素養。

3.2.1 言圖互仿:繪整體詩意

在言圖互仿教學策略中(見圖3),教師引導學生瀏覽詩詞,尋找詩詞中描寫的所有物象,借助思維導圖工具,分類梳理詩詞中物象,建立比較系統的畫面元素,撰寫詩詞整體解讀的語言文本。學生使用AI 繪畫工具以人工智能技術分析語言文本,智能繪制詩詞整體畫面。學生在教師啟發下對AI繪畫生成的詩詞整體畫面、詩詞的整體解讀文本進行比較,一方面借助圖像強化對詩詞語言整體內容的認識,另一方面繼續修改詩詞解讀語言,調整AI 繪畫內容,或尋找詩詞物象補充和完善AI 繪畫作品。

圖3 言圖互仿的教學策略示意圖

3.2.2 圖嵌于言:描詩歌意象

圖嵌于言的教學策略(見圖4)重點在于培養學生賞析詩詞中的意象的能力,學生閱讀詩詞,尋找詩詞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借助詩詞常見意象構建的意象圖式分析意象,撰寫意象解讀語言文本。學生在AI 繪畫工具中輸入語言文本進行智能化文本分析,完善原有的詩詞整體畫面細節,使詩詞意象嵌入畫面,實現詩詞構圖的完形,使畫面的情景描繪更加細致、生動。教師啟發學生比較詩詞意象畫面、意象解讀的語言文本,借助圖像強化對詩詞意象的理解。同時,學生根據學習需要,再次完成對詩詞內容的圖示分析,重新描繪原有畫作中的意象元素。

圖4 圖嵌于言的教學策略示意圖

3.2.3 圖豐于言:琢創作意境

以圖畫展示詩詞往往在詩詞情景呈現方面具有較多的優勢,卻容易忽略對詩詞中人物或詩詞創作者情感的表達。依照格式塔理論的完形壓強論,學生可以感受、分析詩詞中人物或詩詞創作者的情感,豐盈對詩詞言語之外的情感認知,形成對詩詞創作意境的完形。圖豐于言的教學策略(見圖5)需要學生在學習詩詞過程中保持強烈的求知興趣,使用課內外詩詞學習資源充實詩詞的背景知識,學習詩詞的創作背景,思考、領悟詩詞創作意境,撰寫意境解讀的語言文本。學生將意境解讀的語言文本輸入AI 繪畫工具,完成文本解析、繪畫完善,對詩詞創作意境進行完形,使詩詞創作的畫面具有圖像之外的深層意境感。教師指導學生比較詩詞創作意境的畫面、意境解讀的語言文本,強化對詩詞意境的感悟,再次分析詩詞中人物或詩詞創作者情感,不斷雕琢原有AI畫作的意境表達形式。

圖5 圖豐于言的教學策略示意圖

3.2.4 言圖互間:融時空敘事

語言敘事從時間角度對事件進行敘述,圖像敘事從空間角度對事件進行敘述,兩者共同構成了兼具時空特征的敘事畫面。言圖互間的教學策略(見圖6)成為AI 繪畫以圖解文的中職詩詞教學中綜合性最強的教學策略,學生嘗試以敘事視角對詩詞進行賞析,將詩詞作為事件進行文本解讀。學生在教師引導與提示下尋找詩詞中具有敘事特征的語言,分析詩詞的敘事線索,學生集體交流研討并梳理詩詞的敘事脈絡,撰寫詩詞時間敘事的語言文本。學生使用AI 繪畫工具創作時空融合的敘事畫面,對詩詞敘事進行具象化展現。教師指導學生再次研討詩詞敘事線索、敘事脈絡,進一步增強詩詞繪畫的時空敘事內容,使畫作的敘事層次更加豐富。

圖6 言圖互間的教學策略示意圖

3.3 應用列舉

研究團隊已經借助百度AI 繪畫平臺“文心一格”輔助詩詞教學,對AI 繪畫以圖解文的中職詩詞教學策略進行實踐探索。文章以下部分將對四種教學策略的應用進行列舉闡述。

3.3.1 言圖互仿教學策略應用列舉

言圖互仿教學策略應用以高教版《語文(基礎模塊)》上冊的詩詞《無衣》教學為例進行闡釋。詩歌《無衣》出自《詩經·秦風》,是一首秦地將士慷慨激昂的戰歌,主要描述了秦地軍隊在物資匱乏的艱難環境下,團結一心、奔赴前線的雄壯場景,具有突出的寫實風格。教師運用言圖互仿教學策略教授詩歌《無衣》時,設計了2 個學習任務。任務1:瀏覽詩歌,尋找詩歌描寫的關于戰爭的物象,借助思維導圖梳理詩歌整體圖畫內容。任務2 :借助AI 繪畫工具繪制詩歌《無衣》的全景畫面,觀察并修改AI 畫作,使畫面內容更接近詩歌內容。

3.3.2 圖嵌于言教學策略應用列舉

圖嵌于言教學策略應用以高教版《語文(基礎模塊)》上冊的詩詞《采薇》教學為例進行闡釋。詩歌《采薇》選自《詩經·小雅》,描寫了戍邊戰士生活艱苦,日夜思歸的場景。詩歌以“薇菜”作為重要意象,透過薇菜不同季節的生長變化來暗示戰士戍邊時光流逝,進一步點明詩歌中戍邊戰士因常年離家在外,思念家人卻不得歸家的主題。教師運用圖嵌于言教學策略教授詩歌《采薇》時,設計三個學習任務。任務1:閱讀詩歌,尋找詩歌中描寫“薇菜”的語句,初步認識詩歌里“薇菜”的特征。任務2 :回顧所學刻畫游子的詩歌,思考“薇菜”激發了戍邊戰士怎樣的思緒。任務3:借助AI 繪畫工具在繪制詩歌《采薇》里戍邊戰士采摘“薇菜”的畫面,對照“薇菜”意象分析內容,修改AI 畫作。

3.3.3 圖豐于言教學策略應用列舉

圖嵌于言教學策略應用以高教版《語文(基礎模塊)》上冊的詩詞《沁園春·長沙》教學為例進行闡釋?!肚邎@春·長沙》是由毛澤東創作的愛國詞作,作品的意境高遠、氣勢磅礴,表達了青年毛澤東以天下為己任豪情壯志,以及對民族和國家前途的樂觀主義精神?!肚邎@春·長沙》教學中,學生需要正確把握主人公的情感,才能追根溯源地感悟這首詞的創作意境。教師運用圖豐于言教學策略指導學生解讀《沁園春·長沙》中的毛澤東形象,設計了3 個任務。任務1 :自主學習《沁園春·長沙》相關創作背景知識及作者相關文化背景知識,思考毛澤東創作這首詞時的心境。任務2 :分析詞作表達的人物情感,感悟主人公面對湘江秋景,追憶往昔“同學少年”報效國家的奮斗激情。任務3 :使用AI 繪畫工具繪制出體現詩詞創作意境的人物形象,參照對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感受修改AI 畫作,使AI 畫作實現情景交融。

3.3.4 言圖互間教學策略應用列舉

圖嵌于言教學策略應用以高教版《語文(基礎模塊)》上冊的詩詞《國殤》教學為例進行闡釋。詩歌《國殤》出自《楚辭》,由先秦愛國詩人屈原創作,是一首追悼為國犧牲將士的挽歌。這首詩歌描繪了一場楚國將士抵抗秦軍的悲壯戰役,經過激烈廝殺,全體楚國將士為國捐軀,既有基于時間的戰斗過程敘事,也有依于空間的戰斗場面敘述。教師運用言圖互間教學策略教授《國殤》時,設計了3 個任務。任務1 :閱讀詩歌,尋找詩歌中描述戰役經過的關鍵語句,確定詩歌的敘事線索。任務2 :結合詩歌敘事線索、詩歌創作的文化背景知識,借助思維導圖梳理《國殤》的敘事脈絡。任務3 :使用AI 繪畫工具按照詩歌時間敘事語言文本繪制出融合時空敘事的詩歌畫面,對照原有時間敘事語言文本,或者繼續尋找詩歌敘事線索,再次潤色詩歌的AI 畫作,達成時空敘事巧妙融合。

4 評價和反思

研究團隊針對AI 繪畫以圖解文的中職詩詞教學策略,進行了教學實施效果評價與設計反思。

4.1 效果評價

4.1.1 評價維度

為全面客觀地評價AI 繪畫以圖解文的中職詩詞教學策略應用成效,研究團隊按照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設計教學評價內容,分學習行為、學習成果兩個基本評價維度。學習行為測評主要關注學生的詩詞學習活動參與頻率。學習成果測評依照《課標》中“學業質量”的“學業質量水平1”描述[4]設計為:1)整體感知文本思想內容;2)正確把握思想感情;3)健康的審美意識;4)整體感受作品中的形象;5)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6)梳理文化常識、文化現象,增加文化積累。

4.1.2 評價結果

為驗證AI 繪畫以圖解文的中職詩詞教學策略實施成效,研究團隊以同一授課教師、統一教學進度的三個平行班級(150 人)作為研究對象,完成一個學期6 次詩詞課程的教學實驗,獲取實驗統計數據如圖7、圖8 所示。通過對學習行為、學習結果測評數據的分析,研究團隊初步得到以下結論。

圖7 AI 繪畫以圖解文的中職詩詞學習行為測評

圖8 AI 繪畫以圖解文的中職詩詞學習成果測評

1)AI 繪畫以圖解文的中職詩詞教學策略調動了學生參與積極性。如圖7,學生詩詞解讀語言文本撰寫、AI 繪圖、討論交流的參與頻率總體呈上升的趨勢,學生的學習參與度顯著提高。

2)AI 繪畫與語言文本撰寫兩種行為呈現同步推進趨勢,學生與AI 繪畫工具互動頻繁。如圖7,學生AI 繪畫與語言文本撰寫參與頻率接近,兩種學習行為存在較強的正相關性,表明學生與AI 繪畫工具之間存在高頻率的互動行為。

3)AI 繪畫以圖解文的中職詩詞教學策略實施后,學生對詩詞的學習經歷了從淺層理解到深度領悟的轉變,詩詞鑒賞能力得以增強,達成中職語文課程學業質量培養目標。如圖8,學生在“整體感知文本思想內容”“正確把握思想感情”“整體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增加文化積累”等能力明顯提升。

4.2 設計反思

AI 繪畫以圖解文的中職詩詞教學策略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面臨著許多新問題、新挑戰,為此研究團隊對原定教學策略從技術應用、學生主體性兩方面展開設計反思。

1)即使AI 繪畫技術可以為中職學生的詩詞具象化學習提供幫助,在實際應用中也需要注意人工智能技術存在一定的限制性。例如,AI 繪畫在對學生提供的語言文本進行分析時,可能無法充分理解詩人和學生的文化背景、閱讀經驗、創作目的等因素,無法完全代替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體驗。

2)在詩歌教學中應當有意識地將AI 繪畫技術與傳統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技術帶來的益處的同時,也應該高度重視學習者作為人的創造主體性。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對詩詞的個性化學習和表達,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課程的創新和思考能力。

5 展望

當前,AI 繪畫技術依然在迅速迭代,與人們的生活聯系日益密切,創造出一個個 “讓人人都可成為藝術家”的智能化平臺。AI 繪畫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將日益廣泛,AI 繪畫以圖解文的中職詩詞教學策略作為一種融合了人工智能、藝術、文化和教育的創新教學模式,在未來的發展中將有廣泛的應用與發展前景。該教學策略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詩詞內容,提高其詩詞鑒賞能力,AI 繪畫技術為詩詞教學增添了更多視覺表達和趣味性,讓更多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興趣,助推詩詞文化傳播。此外,AI 繪畫技術與詩詞教學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帶來多元文化體驗和藝術創作靈感。AI 繪畫技術與使用者之間如何有機協同、密切配合,如何在AI 技術使用過程中有效地保護和發揮人的創造性等問題,亟待越來越多的教育研究者繼續在實踐中探索與破解。

猜你喜歡
圖解詩詞意象
撫遠意象等
關注詩詞
關注詩詞
關注詩詞
圖解十八屆六中全會
圖解天下
詩詞之頁
“具體而微”的意象——從《廢都》中的“鞋”說起
“玉人”意象蠡測
《活著》的獨特意象解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