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教師培訓評價體系的構建

2024-01-05 07:12徐小平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培訓師高校教師機構

徐小平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 湖北 黃岡 438002)

高校教師培訓設計正向廣度和深度進行,培訓評價成了當前高校提升辦學質量的關鍵。教師是開展教學、科研、文化傳播及服務社會的職能人員,其教學水平是高校發展的核心競爭點。當今全球化的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使得高校教與學面臨新的挑戰。高校依托行業組織、培訓基地對教師進行各種形式的培訓以促使其專業技能的提升。培訓是培養教師的常規方法和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國家已從制度上出臺了相應政策給予大力保障。

目前高校教師培訓體系還存有一些問題,如:理論不深、制度不全、培訓效率不足、針對性不夠等。培訓評價是審定培訓有效與否的關鍵,培訓評價的探索涵蓋評估綜述、單科培訓和培訓有效性等,但這些方面宏觀層面少有研究。筆者梳理分析高校教師培訓評價現狀,旨在厘清和擬定培訓評價的定義、特點、觀測點和維度,并對培訓評價的過程進行深入地探討。

一、高校教師培訓評價內涵

(一)高校教師培訓評價的有關界定

培訓評價是對培訓成效達成目標的判斷。在實踐中,教師發展、專業發展及培訓理念常被混淆。潘懋元界定了高校教師發展,廣義上講是高校教師以種種方式或途徑學習理論及實踐,持續增進和提高水平和能力;狹義上講指高校教師作為教學者的自身提高和發展[1]。培訓是指高校教師入職后,學校內部機構組織專項培訓或教師參與校外有資質培訓機構的活動。培訓評價是指在理論指導下達成目標科學評價指標和維度,以問卷、訪談法,整合、分析及收集數據等方式,對評價活動檢驗能否達到培訓效力的一系列程序[2]。開展培訓和評價,對檢查培訓效果能否達到預期,全面促進和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有重大意義。

(二)高校教師培訓評價的特點

智能化背景下高校在教師培訓、整體發展和人才綜合培養方面有著更高的要求。對于高校教師而言,培訓評價過程中,應考慮智能化社會的特性。高校機構對教師培訓評價需綜合考察多種影響因素,評價呈現多樣性、專業性和發展性的特點。

1.多樣性

首先,評價主體需具備多樣性;其次,評價方法需體現多樣性。培訓在不同主體中會出現差異性價值取向。培訓評價作為多元性價值主體,評價指標不一樣,培訓評價成效也不一樣。評價主體呈現多元性,視角也會有所不同,評價方式需與個體思想認知相適應。智能時代背景下各種信息技術大量使用,數據收集方式上也呈現出多樣性。

2.專業性

宋文紅曾提出高校教師培訓工作職責就是要大力推行教師專業化訓練,為教師創建多種發展和教育機會,使教師在教育、研究和管理工作等多個方面水平獲得不斷提高,進而提升學校學術層面水平,人才整體培養質量才能保證[3]。教師專業化訓練的完成可體現教師培訓的專業性及培訓評價的專業性。因此,實施教師培訓評價需從專業角度進行設計,系統實施組織和規劃,保證培訓的方案、目標、內容、方法評價在制定時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3.發展性

教師培訓將教師發展作為核心參考,需階段性分析教師群體職業發展特質相關規律,在設計和組織培訓活動過程中,嚴格遵循其規律性,結合教師在職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階段性特點,科學設置培訓項目,體現出項目的系統性、針對性。當教師處于不同階段時,培訓過程中需運用不同方式進行評價。智能時代背景下針對培養目標進行科學設置,目標在設置時需體現出合理性,教育教學活動在實施過程中需面向未來。培訓評價實施過程中,需結合教師職業具體規律和實際時代特征,以體現出評價的有效性。

二、培訓評價多維度

(一)關注點

基于哪幾方面針對高校教師展開培訓評價,國內和國外的學者進行了大量理論研究以及實踐探索。具體來講可以分為以下幾方面。

1.條件

專家針對高校教師培訓進行評價時,在實施過程中培訓條件屬于培訓評價中重要關注點。對高校教師開展培訓研究,張素敏提出需由教師、組織者、互動、目標認知及服務設施幾項來考察培訓效果[4]。由組織者和服務設施作為條件,智能化時代下課程和信息技術相互間融合較深。培訓機構在開展培訓中能否具備實現信息化培訓專業能力和基礎條件,是高校教師培訓時需思考的維度。

2.過程

開展教師培訓是一過程,需基于過程視角考察培訓效果。教師培訓應基于背景、過程、輸入、產出多方面認定評價效果,體現出評價效果綜合性。培訓時,培訓設計、培訓內容、培訓模式均會對培訓產生效果,應積極對其開展評價,培訓在實施過程中主要建立在層級過程基礎上[5]。秦磊指出,對教師開展培訓需構建教師培訓評價體系,體現出培訓有效性,評價體系需包括基礎、過程以及結果[6]。

3.結果

近年來,部分專家提出教師培訓議題之后,高校進行教學實踐過程中,運用培訓中學習內容對教學活動進行指導,能夠將培訓成果系統展現出來,這種形式是成果展現的重要方式,需將其納入到培訓評價當中。針對高校教師開展培訓評價屬于重要議題,國內外學者對此有廣泛和較高的關注度。關注內容在評價時不論是條件或結果,都需體現出合理性。結合國內外學者在培訓評價面的考察結果,總結出教師評價內涵和具體的特點,研究認為培訓評價高校教師時需關注這幾個層面:第一,人的層面。指培訓評價活動在實施過程中相關的人,主要為管理者、參訓者、培訓師、高校以及培訓機構。第二,物的層面。指培訓相關的基礎性資源,包括后勤保障、培訓及實施基礎設施,包含與培訓相關的培訓資源、內容、設計等。第三,管理和文化層面。主要有培訓理論、培訓管理、制度保障等。時代不斷發展需對教師在技術方面的應用意識進行培養,這實際上是指人的層面以及文化層面。

綜上所述,開展高校教師培訓評價,培訓基礎、組織、方式、結果和培訓遷移,要針對這些方面開展整體性考察,培訓基礎是培訓開展的有效條件,培訓方式和培訓組織是培訓工作開展順利的重要因素,但培訓遷移、培訓結果能用較直接方法反饋培訓目標。

(二)維度分析

由此對高校教師開展培訓評價的整個過程具系統性和專業性,經專業人員設計,表現出設計的科學性,基于教師發展理論以及學習理論作用與指導,運用綜合性方式,針對人、文化、物以及管理多種因素開展培訓,基于培訓基礎、組織、方式、結果和遷移等開展系統評價。針對教師培訓評價體系進行建設需體現全過程。

圖1 培訓評價維度圖

1.基礎

培訓基礎是教師培訓實施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包含培訓過程中的基本設施、培訓管理者、培訓師以及培訓制度。就培訓機構而言,需要考察的培訓基礎,第一是教學條件。重點是開展場地培訓、擴大環境資源。第二是生活方面。重要的是食宿條件;第三是教師培訓工作人員以及培訓制度。其中主要是培訓師、培訓制度和培訓管理者,培訓管理者需熟知管理實施過程中的相關因素,并且具備良好素質,對培訓管理者可從組織結構隊伍管理與綜合素質、指導跟蹤與多角度反饋等來考察。培訓師在培訓中位居重要位置,對于培訓機構而言,需結合項目選擇培訓師,體現出培訓師選擇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多數情況下,培訓師應選擇和參訓教師專業一致,又能是相應的工作領域,專題培訓要有研究理論和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需具有一定的講課技巧,培訓師在具備上述條件基礎上,才能使培訓工作在實施時獲得比較明顯的效果,且培訓整個過程都受參訓教師歡迎。還需重視對培訓制度和文化的構建,體現出有序的培訓制度及優良的培訓文化,從而促進培訓工作在高效持續狀態下實施。

2.組織

組織培訓高校教師是培訓評價內容當中的一部分,評價培訓組織主要包括培訓設計、培訓管理、培訓內容多個方面。當今互聯網與教育相結合,這對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都提出了較大挑戰。高校教師主要根據培訓目標來開展培訓評價。有效確定培訓工作及培訓目標,需將教師學習與發展理論作為理論基礎,在理論指導和作用中,將教師專業發展作核心基礎和培訓設計,科學選擇培訓內容,并重視培訓管理的實施。在實施教師培訓中,培訓設計的有效性能為培訓順利開展創造良好條件,并且設計方案的科學性能激發教師自主意識,使教師積極主動進行自主學習,進而保證培訓整體成效[7]。選擇培訓內容過程中,需強化對學科內容及學科教學法的關注,教師培訓實施內容要緊跟信息時代發展進行改革,需將信息技術知識加入實施內容中。

3.方式

傳統模式下,高校培訓教師時形式單一,對知識輸送是單向的,多運用講座形式開展。智能時代背景下,高校對線上培訓與線下培訓在實施過程中有了更高的要求。進入21 世紀高校中引入了“數字原住民”概念,加強了互聯網與教育之間的融合,給學生群體實際發展需要提供保證,提倡智能化、個性化等學習方案,在教學中大力強調學習中構建共同體,選擇培訓方式過程中,積極發揮信息技術作用,運用信息技術對教學進行支持,積極開展培訓評價。選擇培訓方式及將培訓方式落實到實踐過程中,需將教師發展、學習及交互理論系統綜合在一起。保證培訓方式設計科學性,并且體現出培訓方式的多樣性,通過工作坊和沙龍方式培訓,將日常工作嵌入到培訓中。對高校教師群體組織的培訓,需考慮教師主要服務對象是學生,學生這一群體具有多元性、個性化特點,選擇培訓實施時運用信息化方式,構建教師信息化培訓基地,培養教師信息技術運用能力,開展教學活動時能更好使學生適應自身需要。

4.結果

評價培訓結果,是教師培訓獲取顯效的首要維度,培訓評價在發展中,專家對結果十分關注,并且評價指標設計方案也逐漸趨于成熟。智能時代背景下,培訓結果是開展評價時的重要指標。在傳統模式下培訓結果主要運用于量化考察,用與對比參訓者參與培訓后外顯的變化。評價培訓結果過程應考慮多種因素,包括參訓教師滿意度,教師學習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情感等行動變化及變化傾向。在信息社會,要克服之前培訓考察不全面和技術不足等缺點,要考察應用技術整體成果,如何在主動態下對新技術運用、構建學習網絡等。分析智能時代具體特征,評價高校教師在參訓后效果,主要體現在心得、技術、應用及知識與技術融合等多方面發生的變化。

5.遷移

學者對于培訓遷移整體關注程度較高,很多專家認為,需將培訓遷移積極納入到培訓評價當中。培訓遷移主要是指教師在參訓結束后,把參訓內容有效應用于工作中,并衡量培訓情境中獲得態度、知識、技能的程度。培訓遷移涵蓋教師個人遷移、學生知識、組織影響幾項。個人遷移指教師參訓時學習的知識和形成的思想和意識,靈活對培訓中學習的知識進行調整,用所學知識使整體課堂教學效果獲顯著提升,使教科研水平得到提高。以學生學習知識而言,指教師教學中學生在學習知識能力方面獲得的提升和進步。以組織影響而言,指培訓活動在實施中組織參訓學生和培訓工作開展產生的積極影響。參訓學員彼此間分享活動,可明顯提升教學效果,提高和改善學習氣氛,推動教師專業能力發展,顯著改進實踐工作的實施。通過遷移達到培訓機構自行調整及修正的效果。

三、高校教師培訓評價過程

開展高校教師培訓評價時的維度得以確定之后,下一步需關注的重要問題為培訓評價實施和評價方案。

(一)培訓評價實施

上述研究顯示,教師培訓在實施中需多方主體參與,實施時需綜合性考慮多種因素。培訓評價影響因素主要為組織機構、委托機構、參與培訓工作人員,這些因素不僅為評價主體,會參與教師培訓及培訓評價當中。針對影響因素開展評價,影響因素則屬于被評價對象,其他主體也可對其開展評價。通過這種互為評價以及互為被評價主體方式,形成了相互監督與相互評價的網絡,可以開展有效監控,如圖2:

圖2 培訓評價實施圖

1.組織機構

組織機構是培訓項目在實施時的執行單位,需參與培訓執行整個過程,并且對培訓最終效果有責任與義務,是有效評價培訓的重要主體。組織機構可劃分為兩類,一類為承擔教師培訓機構,需獲得主管部門認定,通過定期方式接受高校教師培訓,一類為高校內部機構,能夠獨立進行培訓工作,其中主要為高校中建立的培訓中心以及發展中心,主要對本校教師開展培訓工作[8]。組織機構應對培訓評價開展科學設計,并對結果開展分析與反饋。組織機構也需對指標體系進行設計,針對培訓師、參訓教師、委托單位開展評價,且組織機構也屬于被評價對象,相關主體需針對其文化、組織多方面開展評價。

2.委托機構

參與培訓教師所在高校為培訓工作委托機構,委托機構屬于培訓受益方。機構主要包括兩種,首先為高校,高校送教師到專門機構進行培訓,其次為高校中的學院,學院送教師到校內機構進行培訓。委托機構不同,需求與目標也會存在差異性。委托機構需結合培訓目標,基于組織機構基本條件、管理水平、培訓組織等方面展開評價,評價的對象主要為參與教師以及組織機構。委托機構將培訓完成以后,會轉變為被評價對象,需接受培訓組織方以及參與培訓教師評價,內容主要為委托機構能否引導參訓教師實現培訓遷移,積極為教師構建良好培養文化等。

3.培訓參與人員

培訓參與人員主要為高校當中教師,教師屬于參訓主體,為培訓在實施過程中的受益者,在培訓中會實現全過程參與。培訓評價在實施時,培訓參與者具有被評價者以及評價人雙重身份。培訓機構、委托機構、培訓師,這幾個主體需對培訓參與教師學習成效展開評價,對教師參與培訓后獲得的成效進行考察,了解教師是否能夠掌握知識與技能,以及行為和態度上發生了哪些變化。同時培訓參與教師也會被學生評價,學生評價內容為教師在實際工作中能否將培訓獲得的成果進行運用。同時培訓參與教師,需對培訓機構、委托機構以及培訓師展開評價,并且培訓參與教師需對其自身獲得的成果運用效果展開評價。

4.培訓師

培訓工作在實施時,培訓師是培訓順利進行的核心影響因子。在傳統模式下,高校對教師開展培訓,對培訓師進行評價時,評價內容主要為授課內容、講授方法等,考察 “教”的實際效果。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師開展培訓評價時,需關注培訓師培訓能力和培訓參與教師獲得的學習效果。培訓師開展培訓組織時,要激發高校參訓教師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引發參訓教師深刻思考和推動參訓教師不斷發展,進而獲得比較明顯培訓成效。高校教師培訓評價中,培訓師主要通過兩種身份在評價中參與,首先,培訓師需運用培訓機構對培訓指標進行設計,并對參訓教師實際學習成效開展評價;其次,參訓者、培訓機構會基于培訓師的講授內容、講授方式,以及對于高校教師學習激發等多個方面開展評價。

(二)評價方案

在開展理論以及實踐探索之后,提出高校教師進行組織培訓時的評價方案,培訓評價需將培訓機構作為主體,對培訓評價進行統籌,將教師發展相關理念作為導向,然后確定具體培訓目標以及培訓指標,實施質性和量化二者相結合的方式,運用多元化方式進行培訓評價。

1.將培訓機構為主體,對評價目標進行明確認定

高校在開展培訓工作過程中,相關培訓機構需將教師發展理論以及教師教學學習理論作為主要指導,保證培訓目標明確,結合培訓基礎、組織、方式、結果進行統籌協調。高校教師在培訓主體方面具有多元化特點,且培訓評價也存在多樣性,組織機構、參訓者、培訓師都需參與評價,也需要被評價。就培訓機構來講,需和委托機構開展溝通與交流,清晰認識到委托方在組織教師進行培訓時的具體需求及培訓過程中的目標,加強和參與學員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針對培訓參與者需求、能力、知識等形成基本認識與了解;也需和培訓師之間進行溝通,針對培訓方案進行協調、運用科學培訓方式,開展科學培訓評價等。即不同的主體需經過共同商議,明確自身責任以及目標,進而對整個過程開展評價。

2.以教師發展為導向,細化培訓指標

培訓評價在實施過程中,需進行理論指導,針對培訓評價具體目標以及指標體系進行科學設置,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和專業能力。培訓組織機構在培訓目標作用與指導下,需積極和其他主體之間展開溝通協調,基于不同主體確定不同目標方案。具體實施時,可以將其劃分為總目標以及分目標,細化成能夠測量的指標,并對指標體系進行合理設計,針對難以量化的部分,設計相關訪談提綱或者是組織觀察活動[9]。培訓評價具有專業特征,培訓目標在確定時以及指標體系在構建時,需專業人士進行指導并高效完成。運用培訓評價指導培訓實踐,能對教師培訓進行激勵。培訓評價對培訓目標開展檢驗,以考察培訓各階段效果使目標達成。高校培訓在實施過程中,運用教師發展理念進行有效指導,科學設計培訓評價指標以及指標體系,對于培訓活動的順利開展有積極作用。

3.質性與量化二者結合,開展培訓評價

高校中教師群體在其特點、成長路徑、工作對象、工作性質中存在特殊性,教師個體發展與學生成長的相關評價不能單純運用量化的指標,需質性和量化二者相結合以體現綜合性,進一步確定了培訓評價成效。促進教師發展實施的培訓評價,需積極建立定量統計和定性描述二者結合的混合性評價方法。針對教師實施培訓評價時,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培訓前中后,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運用調查問卷、測試、訪談、課堂觀察等多種途徑展開評價。就評價形式來講可以運用等級、分數、比例等多種形式。處于智能時代背景下,需加強對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的運用,積極構建教師評價相關檔案,體現出評價的持續性、有效性[10]。

四、結語

教師培訓能夠拓展教師專業知識、強化教師職業能力,也能培養教師思想情懷,培訓評價是高校教師參與培訓的關鍵環節。構建培訓評價多個維度,針對培訓評價相關組織及實施情況進行評價,能檢驗培訓效果,激勵與引導培訓工作;同時運用培訓評價的實施,推動培訓目標得以落實;針對培訓過程進行調控,進而使教師專業能力得到發展。在開展培訓評價過程中,需結合實際情況,從多個維度展開,體現出培訓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猜你喜歡
培訓師高校教師機構
還剩幾只
企業內部兼職培訓師隊伍建設實踐探討
一周機構凈增(減)倉股前20名
一周機構凈增(減)倉股前20名
一周機構凈增倉股前20名
一周機構凈減倉股前20名
高校教師平等權利的法律保護
論高校教師的基本職業道德修養
論高校教師繼續教育的人力資本開發
高校教師職稱評聘應“教”字當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