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術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合

2024-01-05 07:12王仕勛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思政信息技術課程

王仕勛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 電子信息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2)

2016 年12 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高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尤其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019 年3 月,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2]。2020 年5 月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梢娝颊膬群谂c時俱進地進行拓展和外延,信息技術課程作為高職教育的公共基礎課,除了傳授處理信息技能之外,還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信息技術課程內容蘊含哪些思政元素,授課時如何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

一、廣義的課程思政

思政,漢語最早將其解釋為謂思行善政,出自漢2王充《論衡2感類》:“太戊思政,桑谷消亡?!焙汀端鍟?循吏傳2柳儉》:“時高祖初有天下,勵精思政,妙簡良能,出為宰牧”。隨著時代的發展,思政的內涵與時俱進,內涵更加豐富,一方面體現在家國情懷、法治意識、社會責任、人文精神、仁愛之心等思想內容;另一方面體現在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認識大自然的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信息技術課程是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主要包括計算機和信息素養、操作系統及應用、文字編輯、電子表格、演示文稿、計算機網絡和信息檢索等六個模塊的內容,通過講授、實驗指導、教學視頻和作業反饋等方式,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工具處理信息,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這些教學內容本身蘊含哪些思政元素,對于教師來說,要把那些思政元素挖掘出來,授課時有機的、有效地把思政元素融入到講授內容中,做到潤“人”細無聲,達到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3]。

二、信息技術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融入策略

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作為公共基礎課程,要重點建設一批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質、科學精神、憲法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意識和認知能力的課程,注重在潛移默化中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根據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和授課時要求學生完成的學習任務,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公共計算機團隊結合多年的教學總結和梳理出該課程的思政元素,見表1。

(一)學習時事政治,充實“思政”理念

教師作為課程思政理念的踐行者,除了擁有豐富的知識之外還要有深厚的思政理論功底,全面的、系統的掌握思政理論,才可以實現思政元素與授課內容的無縫融合。教師首先要有強烈的學習意愿,積極參與思想政治理論學習,通過“學習強國”平臺、新聞廣播、網絡信息檢索等加強政治理論學習,閱讀書刊報紙等豐富知識文化、優化知識結構;還要主動參加學校開展的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專家講座等,不斷豐富自己的思政知識體系和更新理念,與時俱進。其次,教師要將思政理論與實際生活、工作相結合。思政理論水平的提高需要通過生活、工作來感悟、沉淀和升華,通過關注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和熱點進行思考和概括,將現實中的思政融入課堂,從根本上改變思政內容枯燥乏味和說教,為思政資源注入現實的意義和更多的活力。

例如,在授課介紹計算機的發展歷史和我國計算機發展內容前,組織學生觀看了“激情燃燒 目穿長路--中國計算機歷史”的短片,通過網絡查看華羅庚、錢三強、閔乃大、夏培肅、鄧稼先、于敏等科學家的人物生平和主要成就。授課時,結合上世紀40、50 年代的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抗美援朝等歷史事件把“愛國情懷”的思政元素無縫融入課堂。教育學生要熱愛祖國、熱愛和平,要珍惜當下國強民安、安定團結的生活環境;要學習領袖人物、科學家們的無私奉獻、舍己為國,艱苦創業的精神;要樹立科技自信、民族自豪的信心;通過對科技人物事跡的介紹,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激發其為實現自我價值而發奮努力的熱情和動力。

(二)精細化教學設計,在教學內容中嵌入思政元素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公共計算機教學團隊秉承“立德樹人”宗旨,將思政元素自然嵌入公共計算機教學中,達到公共計算機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強化課程思政育人意識,有效提升育人效果。通過實踐將這門課程的育人目標設計為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網絡道德、文化自信、環保理念等高職業道德素質的創新型高技能型人才。

教學中不能為了課程思政而思政,課堂上不能生搬硬套地放進思政元素,否則不僅起不到教育學生的目的,還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授課前教師要精細教學設計,備好課程內容,選好思政素材,把授課內容與思政元素有機的融為一體。任何課程的學習內容都與課程背景或專業背景或工作背景等有關,這種背景可以是優秀的傳統文化或專業文化,也可以是實際生活或實際工作中的現實需求,教師可將思政內容圍繞上述背景展開,在教學設計上將課程內容與相關的背景有機的融為一體,使學生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在思想上進行引導,在價值觀念上進行塑造,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在講授“函數與公式”時,把“因事而化、因時而進”“高效快捷”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在教學中,利用如圖1(a)的學生基本情況數據源,提取“出生年月”。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完成,發現學生從“證件號碼”中獲得信息逐一逐一的填寫,自然也完成了任務。這時,要求學生思考若是700 或7000人的表,這種辦法行不行,工作效率如何。學生自然陷入了困頓,教師再講解利用MID 函數和&運算符來完成。 在單元格輸入“ =MID(C2,7,4)&" 年"&MID(C2,11,2)&"月"”,利用自動填充功能完成,如圖1(b),學生自然知道函數的高效。教師就授課內容自然講解,無需去思政而達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課程思政的目的。

圖1 學生基本情況數據源

(三)強師德重修養,讓教師成為思政元素的載體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不僅要知識淵博,還要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吐辭為經、舉足為法”,教師的言行舉止,教師的師德品行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一個積極向上、樂觀的、愛崗敬業、尊重他人、關愛學生、知識淵博的老師令人敬仰,受人尊敬。道德情操高尚的教師就是思政元素的載體,在教學中處處融入了思政元素,時時思政。

在教學中,在備課環節要精益求精,反思過去的教學,讓學生感覺到老師愛崗敬業,精準教學;在課堂上教師要精神飽滿、滿面春風,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為人師表,樂于教學。課外積極與學生交流,討論熱點話題和實時政治,詢問學生的日常生活情況和學習情況,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的關懷和尊重。在指導學生上機實驗操作和答疑時,尊重學生,平視學生,關愛學生,讓學生感受師生平等,努力讓課堂活潑而不亂,快樂而不沉悶,師生關系融洽,學有所獲,用實際行動、言行舉止來潛移默化教育學生。教師成為學生的思政載體,學習的榜樣。

(四)教學資源數字化,形成課程思政的數字資源庫

利用新媒體、虛擬現實(VR)、5G 等數字技術對信息技術課程構建“線上”和“線下”融合的教學資源庫,獨立開發或共建課程思政教學互動平臺。結合信息技術課程思政教育與數字技術創新,教師及時轉變課程教學思路和方法,探索融入思政元素的數字化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課程依托互聯網教學平臺、課程視頻動畫以及元宇宙虛擬教學空間,增加課程思政教學的可視化、趣味性,實現課程思政教學的價值引領、技能傳授、能力提升的有機統一,推動融入思政元素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水平邁向更高層次。

三、信息技術課程中融入思政的幾點體會

(一)教師要重視課程思政,課程思政才能落到實處

教師普遍認為信息技術課程重在傳授信息處理的技能,思政教育與該課程關系不大,也就不關注社會熱點、焦點事件、時事政治。教師在重視課程思政前提下,在講授信息技術課程時,就會選取貼合生活實際的思政元素,時時關注時事政治,熱點、焦點關注的話題[4]。實時的話題與信息技術課程融合的嚴絲合縫而不生硬,而且熱點、焦點關注話題最大的優點便是能夠快速地引起學生的注意,激起學生的興趣,縮小師生之間的代溝,便于師生之間有效溝通交流,使得學生不會成為“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人,讓學生變得更加關注熱點時事新聞,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課程思政才能落到實處。

(二)充分地進行學情分析,滿足學生課程思政的需求

教師的教學活動中要根據學生當前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個性特點等進行適當的教學設計,讓師生雙方教學互動流暢,促進課堂氛圍融洽。大學新生年齡一般是在18~20 歲之間,他們思想比較單純、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影響。高中時代一心只關注高考,沒有時間關注到網絡信息帶來的熱點、焦點問題。進入大學后接受到大量的信息,從而得知熱點、焦點話題。學生也很感興趣這些話題,教師應該利用熱點、焦點話題與思政元素進行融合,遵循信息技術課程內容,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形成正確有效的核心素養和思政素質。

(三)及時更新課程資源,課程思政貫穿整個教學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活動和地方文化特色應該緊密相連,教學案例與實時事件、國家的新聞報道等相結合,使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內容與時俱進,更容易理解。學生關注的往往是當下較流行的熱點問題,熱點問題中經常會反映出當代青年人的思政意識問題,教師在和學生進行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找到了學生目前所關心的熱點問題和思想狀態,積累課程資源材料,實時更新課程資源,發揮課程資源對思政課教育教學的促進作用,教師要積極尋找合適的教學案例,同時吸納學生的想法,將自己認為較好的教學案例應用到教學中。教學中教師及時更新課程資源融入實時思政內容,課程思政貫穿整個教學環節。

四、結語

信息技術課程作為高職院校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是實現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深入分析課程內容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并通過課堂實踐介紹思政元素無縫融入課堂,融入教學。通過課程思政潤“人”細無聲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大思政理念,這項工作是一項持續性的、需要不斷完善的工作,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梳理、總結、探索更多形式的思政元素,并切合時代要求使思政內容更加具體化、生活化,實現教育的育人強能、立德樹人的終極目標。

猜你喜歡
思政信息技術課程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有效應用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