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研究

2024-01-06 03:38王愷樂熊永蘭
科技與經濟 2023年6期
關鍵詞:成渝實力中心

王愷樂 熊永蘭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成都 610299)

1 研究背景與國內外進展

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是全球創新網絡中樞紐性的節點城市,是世界創新資源的集聚中心和創新活動的控制中心,也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科技創新實力的代表[1]。我國已先后布局建設了北京、上海、粵港澳三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而成渝地區是首個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冻捎宓貐^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提出將成渝地區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和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國家戰略定位中,科技創新中心是戰略定位之核心和關鍵,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巨大成效,將直接引領、支撐、帶動其他戰略使命任務的順利完成[2]。因此,如何建設成渝地區科技創新中心,如何找出成渝地區與已建科技創新中心所在區域的差距,進而補足短板是亟待研究的問題。

國內學者對科技創新中心評價的研究可以分為狹義的科技創新中心評價研究和廣義的科技創新中心評價研究兩種。狹義的科技創新中心特指我國規劃綱要和政策文件中明確提出并支持建設的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科學中心),即特指北京、上海、合肥和粵港澳。在此類研究中,王海蕓等[3]和趙崢等[4]設計了北京科技創新中心的評價指標體系。張士運等構建了基于集聚力、原創力、驅動力、輻射力和主導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評價指標體系[5]。袁永等在分析澳大利亞智庫2thinknow發布的全球創新城市指數評價結果的基礎上提出廣東建設全球性科技創新中心的對策建議[6]。吳妍妍以合肥創建和實施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政策績效為研究對象,實證測算2013—2017年科技政策的評價績效得分[7]。廣義的科技創新中心則指的是科技創新高地,將全球頂尖的創新型城市均視為科技創新中心。在這類研究中,王彥博等以中國31個省區市為例,設計了全國科技創新中心評價指標體系[8]。陳搏在分析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特點的基礎上,初步構建了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評價指標體系[9]。黃靜靜等闡述了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內涵并對相關評價進行了梳理[10]。段云龍等分析了科技創新中心的相關理論、評價方法及存在的缺陷[11]。Makkonen等從研發資金、人力資源、基礎設施、專利等指標評價芬蘭科技創新競爭力[12]。祝影等在創新人才、創新主體和創新環境要素構成體系的基礎上,引入耦合協調模型,對23個中國科技創新城市進行創新要素耦合評價[13]。還有一些機構發布了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研究報告,主要有施普林格·自然聯合研究團隊和清華大學發布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0》[14]以及上海市信息中心發布的《2020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評估報告》[15]。

綜合文獻研究可以發現,現有的科技創新中心評價指標體系設計上,一種是針對全球或全國性的,這類指標體系礙于所評價地區的廣泛性,其所選指標一般為通用性指標,沒有辦法體現我國科技創新中心的特色;另一類指標體系則針對某個地區,會結合當地的發展特色。本文從影響科技創新中心的軟實力和硬實力兩方面出發,構建針對我國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科學中心)的評價體系,并依據對各中心的評價,分析成渝地區的差距,進而提出戰略思考。

2 我國科技創新中心評價體系構建

2.1 評價指標體系

影響科技創新中心評價結果的因素可以歸結為軟實力和硬實力兩個方面,軟實力為科技創新投入、科技創新人才和科技創新環境,而硬實力則為科技創新主體、科技創新平臺與科技創新成果(見圖1)。硬實力作為軟實力的承載和結果輸出,相對軟實力來說具有后置性;地區軟實力的增強是其科技創新實力增強的主要因素,同時也會影響硬實力的提升;當然硬實力的提升也會反過來促進地區軟實力的增強,進而提升整個地區的科技創新實力。

圖1 科技創新中心軟實力、硬實力作用

依據科技創新中心軟實力、硬實力作用的構想,構建了針對我國4個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科學中心)的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科技創新投入是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前提保障和必要條件,除資金投入外,承擔的項目也是科技創新投入的重要方面;科技創新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關鍵要素,目前4個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科學中心)均聚集了大量的頂尖人才;科技創新環境是指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環境保障,既包含人才生活的舒適性,也包含創新文化、金融實力等;科技創新主體是指科技創新中心的承擔載體,包括高校、科研機構和高新技術企業,其中高校和科研機構保障了對科技人才的培養和科學技術的開發,企業是創新成果轉化的承擔者,同時保障了經濟的平穩運行;科技創新平臺是科技創新中心完成項目、產出成果的重要載體,包括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省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前沿科學中心等重要創新平臺;科技創新成果則代表了科技創新中心的產出情況。

2.2 研究方法

科技創新中心指數的計算采用基于熵權法的TOPSIS綜合評價模型[16],具體評價步驟如下。

將通過熵權法求得的指標權重與標準化規范矩陣B相乘,得到加權規范化決策矩陣C=wjB=(Cij)n×m,并確定正理想解C+和負理想解C-:

C+={max(Cij),j=1,2,…,m}

C-={min(Cij),j=1,2,…,m}

(1)

計算各評價地區到正理想解的歐式距離和到負理想解的歐式距離:

(2)

相對貼近度F即各評價對象的評分。評分越高說明其科技創新中心能力越強,反之則越差。F的計算公式為:

(3)

3 評價結果分析

3.1 測度結果

本文在構建我國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科學中心)評價模型的基礎上,從各地區的統計年鑒和科技統計年鑒上收集數據,再通過熵權TOPSIS評價法求得各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科學中心)能力評價結果(見表2)。由于2020年后數據缺失較多,故采用2019年數據。因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數據難以獲得,本文以廣東的數據替代。

表2 我國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科學中心)能力評價結果

從評價結果可以看出,北京科技創新中心排名第一位,其次是廣東、上海、合肥和成渝地區。

3.2 我國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特點

從指標體系中各分項指標可知已建成的4個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科學中心)的不同發展模式與特點,值得成渝地區借鑒。

北京以原始創新為主導。北京科技創新中心的基礎科學研究能力最強,依托眾多全國重點高校和國家級研發機構,北京將創新資源更多配置在創新的源頭上,實施以知識創新帶動技術創新的創新模式。無論是R&D經費投入強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數量、頂尖期刊發文數量還是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量等,北京均有優勢。

廣東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明顯?;浉郯拇鬄硡^擁有國家賦予的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巨大政策紅利,是企業主導的科技創新中心,其市場化程度高,吸引了大批高新技術企業和前沿技術創新創業企業。因此在專利授權數量、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數量等指標上,廣東的表現要明顯優于其他地區。

上海走綜合科技創新發展之路。從指標體系來看,北京和廣東各自具有較為突出的優勢,而上海的科技創新發展則更具綜合性。在原始創新方面,上海不敵北京但優于廣東;在企業技術創新方面,上海不敵廣東但優于北京。上海是全面綜合協調的科技創新中心,多種創新方式齊頭并進。

合肥依托大量科研平臺開展基礎科學研究。合肥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承繼國家密集布局的大科學裝置集群優勢,以及圍繞其開展科研活動的科技研發機構,重點開展基礎科學研究。

3.3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短板

從總體評價結果來看,北京、上海和廣東自身要素集聚的優勢明顯,成渝地區與其差距較大。而與合肥相比,成渝地區在硬實力上略勝,但是在總的評價指數方面卻與合肥有一定的差距,就是因為成渝地區在軟實力上不如合肥。

成渝地區科技研發投入嚴重不足。在指標體系中,科技創新投入從兩個方面衡量,一是地區自身對科技創新的投入,二是國家對該地區的科技創新投入。國家對地區的科技創新投入是用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度量。從投入指標數據看,成渝地區無論是R&D經費投入強度還是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均與北京、上海、廣東差距較大。

成渝地區創新人才數量不足。北京和上海聚集了最多的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而成渝地區的科技創新人才擁有量和其他地區相比差距較大。作為科技創新活動的執行者,人才要素始終貫穿于科技創新活動的全過程,直接參與到新知識、新技術以及新產品創造過程中的每個環節,人才的缺失是成渝地區建設科技創新中心過程中的重要短板之一。

成渝地區重要創新平臺與載體建設質量較弱。盡管成渝地區的高校數量在對比的5個區域中排名靠前,但缺少一流研究型大學。成渝地區在科技創新平臺資源上要遠落后于北京、上海和廣東,但略優于合肥。

成渝地區科技創新環境不優??萍紕撔颅h境既包含人才生活的宜居環境,也要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進行度量,對科技創新的服務環境、企業集聚環境和金融環境進行度量。成渝地區在企業集聚環境和金融環境上均與其他地區有不小差距,創新生態環境不優是制約成渝地區科技創新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成渝地區創新要素流動不暢,缺乏真正的協同創新。盡管近幾年來川渝兩地在科技創新方面簽署了一些合作框架協議,但由于缺乏頂層戰略設計,還未建立有效的協同創新機制。兩地高端創新發展平臺的謀劃和建設競爭大于合作,創新資源、創新要素還未能在兩地自由流動。

4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思考

4.1 加大研發投入,增強核心技術優勢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會導致東南沿海地區以創新型產業為主的外向型經濟對內地企業構成較大的市場競爭挑戰,引致國內傳統產業結構、市場結構、消費結構的重新洗牌。成渝地區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是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必然要求,也是成渝地區在新時期能夠穩住基本盤的必然要求。

川渝兩地政府要首先做出表率,如可以共同設立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基金,明確經費使用政策及支持方式,吸引關鍵創新主體和重大創新項目落地川渝。同時實施重大創新基礎設施引進建設補貼政策,對在新基建重大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具有全球影響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新基建項目進行補貼。

4.2 制定在全國范圍內具有品牌效應的人才政策

科技創新中心的建立,高端人才是關鍵。制定出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統一的、國內較有競爭力的高端人才政策。特別是對具有重大創新成果的一流人才團隊,要實行“一團一策”的政策支持。積極利用好國家出臺的西部大開發優惠人才政策,盡快制定出臺成渝地區人才政策的實施方案,使政策能夠早落地、早執行。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強化高端創新人才培養和集聚,以柔性引進、項目引進、專項資助引進等方式不拘一格引進人才,集聚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端人才、企業家和創新團隊。

堅持市場化評價人才價值的用人機制和“以創新貢獻論英雄”的分配機制,構建有利于激發知識創造和創新創業的收入分配政策體系和格局。

4.3 加強政府引導與服務,營造良好科技創新生態

政府是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引導者和保障者,是科技創新環境的維護者和創新氛圍的塑造者。在扶持創新產業發展、優化創新環境、完善創新基礎設施和提供必要服務等方面,政府的作用至關重要。無論是北京、上海、粵港澳三個科技創新中心還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政府在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如北京出臺了《加快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促進重大創新成果轉化落地項目管理暫行辦法》,上海出臺了《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安徽出臺了《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政策是政府最大的資源,政策的出臺能夠為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營造良好環境。成渝地區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過程中,政府要積極引導,利用政策為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保駕護航,同時要積極向國家爭取科技資源,如重要科技創新平臺等,向成渝地區集聚。

4.4 加強成渝地區科技創新協同體制機制建設

建立科技資源與利益共享機制。為避免川渝兩地互相爭搶資源的情況出現,要研究建立科學合理、權責相應的利益分配體系。建立和完善科技資源開放共享、資質互認,科研投入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以及人才評價考核和流動配置、激勵保障和合作獎勵等制度措施,建立區域一體化創新統計調查制度,形成一體化協同創新政策環境。搭建統一的信息與資源共享平臺,推動人才、設備、資金自由流動和高效創新。

猜你喜歡
成渝實力中心
活色生香新成渝
見證創新實力的躍升
剪掉和中心無關的
在打造“兩個中心”中彰顯統戰擔當作為
軟實力致勝
實力搶鏡
提升文化軟實力是當務之急
別讓托養中心成“死亡中心”
北上廣操心“副中心”
成渝雙城到同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