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地理現代信息技術教學實踐研究

2024-01-07 00:42陳亞芳
中學教學參考·語英版 2023年9期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初中地理信息技術

陳亞芳

[摘 要]文章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初中地理教學中,將線上網絡學習與線下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并以“氣溫和降水”一課為例,在利用信息技術分析學情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下教學策略:以信息技術為支撐,通過創設情境+問題鏈的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終實現“氣溫和降水”這一課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初中地理;信息技術;新課程改革;氣溫和降水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25-0078-04

目前,我國信息化發展速度較快,信息技術已成為現代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技術能為學生提供線上學習的便利,具有資源檢索等多種學習功能,能滿足學生多維度的學習需求。同時,信息技術也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多角度的教學思路,實現了教學的多樣化。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地理學科教學中,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022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以“育人”為核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傳統教學一般采取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學生缺乏自主實踐和探索的空間。信息技術讓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等都發生了變化,多媒體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读x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要求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教師可以嘗試通過設置情境探究活動、運用信息技術等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筆者以初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為背景,以“氣溫和降水”一課為例,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深度融合,構建個性化、多維度的教學環境,開展義務教育地理新課程理念下初中地理現代信息技術教學實踐研究。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中“氣溫和降水”一課的內容要求有:1.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和1月、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描述和簡要歸納世界氣溫分布特點;2.閱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描述和簡要歸納世界降水分布特點;3.閱讀某地區氣溫、降水數據資料,并據此繪制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說出氣溫與降水量隨時間變化的特點。在這些內容要求中,動詞包含“閱讀”“描述”“歸納”“繪制”“說出”,對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要求較高。教師需要提供充足的學習素材和相應的學習工具,為學生在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搭建學習的橋梁,讓學生感受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對地理的熱愛,從而提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

氣溫和降水是反映一個地區氣候特征的兩大重要氣象要素,內容抽象,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僅僅通過文字、圖片學生難以全面理解。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時,一方面要結合學生日常生活情境,并利用信息技術突破學生學習中的重難點,讓學生在真實、直觀、生動的場景體驗中理解概念、整合知識、提升關鍵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另一方面,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盡可能地設計有層次性、關聯性較強的系列探究活動,讓更多的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探究式學習中,讓學生在探究式學習中理解、歸納氣溫與降水的含義、分布特點,學會識圖、繪圖、析圖,從而落實“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地理教學方式”的《課標》要求,踐行核心素養培育的課程理念。針對“氣溫和降水”一課的教學設計,具體的教學思路見圖1。

一、線上學前診斷,預設學生學情

教師的教學活動必須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以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在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課前,教師可通過問卷星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學情,并對學情進行分析。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擴大分析范圍、豐富分析形式和提高分析效率。 “氣溫和降水”一課的課前診斷見表1。課前診斷旨在了解學生預習以及知識的儲備情況,增強教學設計的針對性和預見性。

筆者通過對問卷星數據統計的分析和對部分學生進行訪談后發現,學生對氣溫和降水的基本概念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對原理性、規律性內容的分析感覺比較難理解,比如三種降水類型的區分、世界年氣溫和降水圖的讀圖。因此,筆者在教學此部分內容時注重方法、步驟的規范。在讀圖環節,筆者先讓學生結合直觀性強的動畫來理解,然后逐步設問,結合圖例歸納對應的規律,進而達到讓學生能熟練讀圖的目的。

二、具象教學過程,達成學習目標

在自然地理中,氣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它既受地理位置、地形、地勢等要素的制約,又影響著土壤、植被、河湖的形成和分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也有重要影響??梢?,學好氣候很關鍵。但部分初中生對氣候還不是很熟悉,沒有能完全掌握其中的內容。

在“氣溫降水我來學”這一環節,筆者以“降水”知識點的學習過程為例(見表2),首先讓學生閱讀教材,自主探究降水及降水的類型、降水量的觀測方法;其次,讓學生觀看動畫和數字地球等視頻,直觀感受降水的主要類型;最后,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充當地理市場小顧問,歸納世界降水分布的特點,并體會降水的意義及其與生活的聯系。

筆者結合學情分析情況,將地圖、動畫、數字地球等資源綜合在一起,創設直觀性與探索性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以增進學生的感性認識。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主角是學生,學生通過思考、探究、交流、表達,不僅有利于知識的生成,而且有利于自身個性化的發展。同時,筆者通過創設情境+問題鏈的方式,讓學生經過讀圖分析、分組討論、啟發引導等過程逐步突破重難點,完成學習目標。

三、智能學習實踐,指向核心素養

教師要合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的優勢,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智能學習實踐,利用信息技術將課堂交流和反饋的信息及時展現出來,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深度互動,推動過程性成果的積累。

在“氣溫降水我來畫”這一環節,筆者通過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合作,讓學生利用某地氣溫和降水資料繪制氣溫變化曲線圖和降水逐月分布圖,讓學生在展示交流、師生互評過程中掌握繪制氣溫降水圖的方法,具體活動過程見表3。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歸納氣溫、降水量的形容詞與數值的關系,從而能依據氣溫變化曲線圖和降水逐月分布圖說出該地的氣候特點。在不斷交流、探討、繪圖、完善的基礎上培養識圖—繪圖—析圖的地理技能,從而提高自身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地理繪圖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信息技術展示交流,學生不僅掌握了繪制和歸納氣溫降水圖的方法,而且個性得到展示。同時,這種展示能促進學生的思維碰撞、經驗分享,提高學生的自評和互評能力,信息化手段極大地提高了展示交流的效率,豐富了展示交流的形式,拓展了展示交流的深度。

四、結語

本文在新課程改革理念和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對“氣溫和降水”這一課內容從“氣溫降水知多少”“氣溫降水我來學” “氣溫降水我來畫”這三個方面層層遞進地開展教學設計。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打破學生的慣性思維,讓學生進行深度思考、交流、探究,逐步優化問題的解決方法,不斷踐行核心素養培育課程理念,給學生呈現不一樣的課堂。教師通過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對地理的熱愛之情,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王昕宇,丁兆寶.“地理 + 信息技術”融合課堂的學習進階路徑: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澳大利亞》的教學設計為例[J].華夏教師,2022(22):84-86.

[2] ?馮平根. 信息技術2.0與高中地理教學的整合方法 [J].讀與寫:下旬,2022(1):13-14.

[3] ?王軍元.新課程理念下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教學的深度融合[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1(3):85-87.

(責任編輯 陳 明)

猜你喜歡
新課程改革初中地理信息技術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有效應用
淺析新課改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新課改下高中英語課外閱讀活動組織研究
芻議初中地理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策略
試談鄉土地理教學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作用
合作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