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合理性評價及空間布局分析

2024-01-08 04:56黃子糧
江西農業 2023年24期
關鍵詞:連片基本農田空間規劃

黃子糧

(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自然資源局,江西 崇義 341300)

國土空間規劃在多規融合要求下逐漸實施,在此期間,需對既有地塊進行動態調整,此時各省市紛紛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劃定“三線”,對區域范圍內永久基本農田布局結構進行優化,基于多規融合原則規劃與控制永久基本農田與“三區三線”間的關聯,通過持續性永久基本農田地塊優化調整而整體提升其質量與連片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空間布局的調整優化是建立在合理性評價基礎上的,因此需加強對合理性評價的重視,科學設定指標對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進行評價。

1 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合理性評價

1.1 評價指標選取

為精細化確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實際情況,保障合理性評價的科學性,以各個地塊為對象展開針對性評價。從空間形態、區位條件、耕地質量、國土空間規劃吻合程度四個方面選取合理性評價指標,最終將空間形態細分為兩個指標,即地塊規整度、空間連片度,將區位條件細分為距水系/河流距離、距居住點距離,由此最終得出了6 項評價指標,即地塊規整度、空間連片度、距水系/河流距離、距居住點距離、耕地質量、國土空間規劃吻合程度。

①地塊規整度。該指標用于反映地塊形狀特征,若地塊規整度較高,則更易于機械化作業,有助于農田機械化升級。②空間連片度。指地塊之間的銜接程度,當地塊連片度較高時,則易于規?;M行耕地種植,且可為機械化作業提供便利。③距水系/河流距離。農作物的種植與生長均依賴于水資源,若永久基本農田與水系、河流距離較近,則有助于農業灌溉,可有效保障農田生產力。④距居住點距離。該指標用于衡量永久基本農田與居民居住點間的距離,兩者距離越短,則農業耕作的便利性更高。⑤耕地質量。該指標可直觀呈現永久基本農田質量,永久基本農田質量越高,則地塊生產能力越高。⑥國土空間規劃吻合程度。用于衡量對比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空間規劃情況與國土空間規劃要求之間的一致性。

1.2 評價指標量化

完成指標劃分后需根據其重要程度及影響程度設置量化評價指標權重。①地塊規整度。結合景觀生態學理論衡量地塊規整度,可通過地塊面積、地塊周長計算得出該參數情況。②空間連片度。相鄰地塊間的距離若對規?;鞣N植無影響,則可認定為地塊空間連片度較好,基于該思路可確定相鄰地塊之間的距離越短則連片度越高。為便于量化分析連片度而設置緩沖區,將永久基本農田與緩沖區疊加分析,處于相同緩沖區內的地塊則可判定為連片度一致,換言之,若緩沖區面積越大,則證明永久基本農田空間連片度越高。在量化評價過程中,緩沖區面積低于4.54 公頃,判定連片度不佳,賦值20 分;如緩沖區處于4.54 ~10.21 公頃區間范圍內,則賦值40 分;若緩沖區處于10.21 ~23.60 公頃、23.60 ~48.32 公頃區間范圍內,則分別賦值60 分、80 分;若緩沖區面積超過48.32 公頃,則認為該區域內永久基本農田地塊連片度優異,賦值100。③距水系/河流距離。按照永久基本農田距離水系/河流之間的距離進行評價賦值。④距居住點距離?;贕IS 軟件展開空間分析,確定永久基本農田與各個居民居住點之間的距離,以此為依據確定量化評分情況。⑤耕地質量。按照《農用地質量分等規程》確定永久基本農田等級,共計15個等級,其中1~4、5~8、9~12、12 ~15 分別為優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及低等地,考慮到地塊合理性量化標準分為5 個層次,故將上述永久基本農田質量等級同樣劃分為5 級,均勻間隔賦值,即1 ~3、4 ~6、7~9、10~12、13~15,分別對應量化評級得分中的100分、80 分、60 分、40 分、20 分。⑥國土空間規劃吻合程度。疊加分析永久基本農田與當地城鎮開發界限、生態保護紅線,按照疊加重合程度評價永久基本農田與國土空間規劃的一致性,并賦予分值。

1.3 評價指標權重

借助熵值法確定合理性評價指標權重,該方式客觀性較強,可降低主觀意識對權重劃分的影響,在熵值法的有效運用下,則可得出上述6 項指標的權重值情況。

對各項合理性評價指標的量化標準及指標權重進行總結,具體如表1 所示。

表1 合理性評價指標的量化標準及指標權重

1.4 評價結果分析

完成各項合理性評價指標的量化標準及指標權重的確定后,則可進一步總結區域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合理性評價得分空間,并計算得分均值。為確保合理性評價結果可切實指導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空間布局優化工作,可按照評價量化得分情況將永久基本農田劃分為五個等級,即縮減調出區、整治發展區、優化加強區、穩定保持區、優先保留區。①縮減調出區??s減調出區的永久基本農田區域合理性較差,經量化評分后,其得分處于51.20 ~67.96范圍內;②整治發展區。整治發展區的合理性量化評分結果處于67.96 ~75.12 區間內;③優化加強區。優化加強區的合理性量化評分結果處于75.12 ~81.08 范圍內;④穩定保持區。穩定保持區的合理性量化評分結果處于81.08 ~89.22 區間內;⑤優先保留區。優先保留區的永久基本農田區域合理性較為優異,量化得分結果區間為89.22 ~99.40。按照上述標準確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各個地塊所屬區間后,進一步統計各個區間的地塊數量、面積及面積占比。例如:某區域經合理性評價分析后,發現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各個等級區域的地塊主要集中為整治發展區、優化加強區、穩定保持區,地塊數量分別為2444 塊、3560 塊、2882 塊,面積分別為12871.32 m2、18677.25 m2、17221.75 m2,面積占比分別為21.96%、31.87%、29.39%,而縮減調出區、優先保留區占比相對較少。

優先保留區主要呈現出集中分布特征,優先保留區內的永久基本農田具有地塊形狀規整、連片度高、灌溉與耕作便捷、耕作質量高的優點,條件優越,且與現行國土空間規劃要求之間的吻合程度較高。穩定保持區占比較大,其各項指標評價結果略低于優先保留區,但整體合理性較好。優化加強區分布分散,呈現出邊緣化特征,綜合條件一般,在后續發展中需對該部分永久基本農田進行優化加強處理。整治發展區部分永久基本農田條件相對較差,需通過整治發展而改善耕作條件,以此實現空間布局優化??s減調出區地塊數量與面積占比較少,其分布分散,該部分永久基本農田整體合理性低,地塊形狀不規整,連片度與耕地質量低,且區位條件不佳,甚至存在與現行國土空間規劃紅線相沖突的問題。

2 基于合理性評價結果的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空間布局優化路徑

通過合理性評價可得出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情況,在國土空間合理規劃期間,則可根據合理性評價結果對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進行優化調整,對縮減調出區的地塊進行調出,從其他類型地塊中選取優異地塊調入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內。

2.1 地塊調出調整

2.1.1 基于生態保護紅線的地塊調出

在區域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內,可能存在部分地塊與生態保護紅線相矛盾的情況,此時基于國土空間規劃要求,需嚴格遵守生態保護紅線,故對于該部分永久基本農田,需遵循“應退盡退”原則將其調出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借助GIS 系統分析永久基本農田與生態保護紅線間的相交與覆蓋圖斑,基于GIS 圖斑信息確定與生態保護紅線沖突矛盾的永久基本農田區位條件及面積總量,根據合理性評價結果對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空間布局進行優化調整時,則需將與生態保護紅線沖突矛盾的永久基本農田地塊調出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

2.1.2 基于合理性評價結果的地塊調出

通過合理性評價得出了區域范圍內永久基本農田布局情況,受到區位條件、自然條件、長久耕作規律的影響,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無法做到所有地塊具備高質量,在地塊規整度、空間連片度、距水系/河流距離、距居住點距離、耕地質量、國土空間規劃吻合程度上必然會出現不同層次的差異,在此情況下,不可避免地產生低質量、空間條件較差的地塊,在空間布局優化時,需對其進行調出處理,依托現有資料確定需調出的具體地塊,并對需調出的地塊進行統計,計算調出面積。

2.2 地塊調入規劃

以國土空間規劃要求、當地耕地特征對地塊生產適宜性進行評價,確認地塊符合農業耕地要求后,則可將其調入永久基本農田。為確保所調入的地塊切實符合耕作要求,需從耕作條件、區位條件、空間形態、氣候條件、災害類型五個方面對地塊調入適宜性進行分析,選擇指標并確定權重。在確定各指標權重時,同樣采用熵值法進行客觀分析,地塊調入適宜性評價分析指標及經分析后得出的權重具體如下所示:①耕作條件。下設鹽漬化程度、坡度等級、質量等級三個具體的衡量判斷指標,三項指標的權重分別為0.08、0.08、0.07。②空間形態。下設地塊規整度、地塊連片度兩個評價指標,上述兩項指標的權重分別為0.07、0.10。③區位條件。下設距水系/河流距離、距居住點距離、距永久基本農田距離、距溝渠距離、距道路距離五個評價指標,上述五項指標的權重分別為0.08、0.08、0.12、0.09、0.10。④氣候條件。下設兩個適宜性評價指標,分別為氣溫與降水量,兩者的權重分別為0.05、0.05。⑤災害類型。主要評價指標為氣象災害,其權重為0.03。

按照上述指標對各類地塊的調入適宜性進行分析后,需根據生產適宜性程度及生態重要性程度確定將調入單元。對優化調入情況進行總結,具體如下:①生產適宜性較高時,若其生態重要性程度較高,則將其視為適宜保護區,若重要性程度一般或不重要,則均看作優先調入區。②生產適宜性一般時,若其生態重要性程度較高,可將其視為整治調控區,若重要性程度一般或不重要,則分別列為適宜保護區、優先調入區。③生產適宜性較低時,若生態保護重要性較高或一般,可將其列入整治調控區,若不重要則視為適宜保護區。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的空間布局合理性進行分析時,可借助地塊規整度、空間連片度、距水系/河流距離、距居住點距離、耕地質量、國土空間規劃吻合程度六個指標展開分析,對既有地塊進行優化調整,對質量及布局不佳的地塊進行調出,同時基于國土空間規劃要求,對于與生態保護紅線矛盾的永久基本農田,同樣需將其調出。與此同時,借助耕作條件、區位條件、空間形態、氣候條件、災害類型對地塊進行耕作適宜性評價,選取合適的地塊調入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內。

猜你喜歡
連片基本農田空間規劃
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的再認識
永久基本農田集中區域“禁廢”
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思考
大別山連片特困地區反貧困綜合績效模糊評價
大別山連片特困地區反貧困綜合績效模糊評價
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數據庫建設及應用
空間規劃的海外經驗探討
應用匹配追蹤傅里葉插值技術實現OVT域連片處理
我國空間規劃體系建設思考與展望
湖北省鄉鎮連片開發工程調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