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鑫太極拳學思想研究*

2024-01-08 03:56劉亞杰陳沛林
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陳鑫無極習練

劉亞杰,陳沛林

(1.河南理工大學 體育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2.焦作市陳家溝太極拳傳承發展研究會,河南 焦作 454000)

陳鑫(1849—1929)字品三,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第十六世,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清末歲貢生,著名的太極拳理論家和實踐家??v觀陳鑫先生生平教學、授拳軌跡和留世的太極拳著作不難發現,他對太極拳原理、實踐和功效認識極其深刻,已經形成了較為系統和完備的太極拳學思想體系。研究陳鑫先生的太極拳學思想,對今天認識理解太極拳的理論蘊含和實踐價值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筆者以為,能系統表達陳鑫太極拳學思想的文獻主要有兩個:一是先生在1908年完成的《太極拳圖畫講義》(簡稱《講義》)手稿(1)《講義》原始文稿未公開發行,本文課題組共收集到民間流傳的7個抄本。陳鑫一族后人、陳氏太極拳小架傳承人陳沛林先生,繼承其父陳立憲(1923—1983,陳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承人)之遺志,對這7個抄本進行相互印證整理,補遺匯編,于2021年8月復原了《講義》原貌,并延請書法家重新繕寫。;二是先生后人依據《講義》重新整理、1933年由開封開明書局出版的《陳氏太極拳圖說》(簡稱《圖說》)(2)據陳鑫先生后人陳東山等人校注、2017年出版的《陳鑫陳式太極拳圖說》序言可知:因先生《講義》手稿部分佚失,1933年出版的《圖說》是其胞侄陳雪元、陳春元等人以《講義》為藍本,整理完善而成(詳見: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年版,第335-336頁)。此說亦可從1986年版《圖說》影印本“訂補陳氏太極拳圖說目錄”中得到驗證(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影印本,上海書店1986年版,第1頁)。由于1933版《圖說》出版時校定人將原稿中用方言俚語講述的部分詞匯進行了“普通話校正”,所以1933年版《圖說》在太極拳的內涵表達和邏輯認識上與《講義》手稿存在一定出入。1933年版《圖說》陳沛林家藏一套,2003年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陳樂太極拳圖說》,經陳沛林比對,與1933年版《圖說》內容無異。。仔細研讀這兩個文獻可知:陳鑫太極拳學思想的理論基礎是明代易學大家來知德的“易理”,他的實踐理論則是將道家和醫家的“身體”“生命”理論與太極拳技擊與養生的實踐融合的結果。本文將主要從太極拳的基礎(本體)理論、太極拳體認基礎兩個方面解析陳鑫先生的太極拳學思想。

一、陳鑫太極拳學思想的基礎(本體)理論

太極理論的形成完善歷時兩千多年,過程曲折反復,主要原因一是對其核心概念的解讀太多且混亂,難以統一。比如“太極”在戰國中后期被解讀為“氣”“元氣”,被道家解讀為“一”“北辰(北斗)”,被儒家解讀為“理”,被醫家解讀為“命門”,等等。二是核心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也很難梳理清楚,經典的例證是發生在宋儒之間的“無極太極之辯”(3)宋代大儒朱熹承襲二程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欲”的文化主張上,并用周敦頤《太極圖說》的認識邏輯“無極而太極”,試圖完善宋代“理”學的學說體系,他訓“極”為“至(最大或者最小)”,認為太極即為“理”,無極是為了修飾太極,故認為“太極本無極也”;而陸九韶、陸九淵兄弟基于“無極”為道家“邪說”的認識,在認同“太極為理”時,認為在太極前再加無極,無疑是“架屋疊床”,本意在否定朱熹“無極而太極”的論述是錯誤的,進而否定道家“無極”概念認識的錯誤。朱氏與陸氏兄弟圍繞著這兩個概念進行了歷時五年四個回合的辯論,前后來往書信九封,最終也沒有達成一致的理解和認識,成為儒家學術史上的一樁公案。,這場辯論歷時五年(1185—1189)也沒能達成統一認識。

對太極理論的認識,目前通俗的說法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衍變六十四卦”。梳理文獻可知,《周易·系辭下》首先搭建了“太極理論”的框架,“是故易有太極(大恒)(4)按照帛書《周易》的記載,周易系辭原文是“大恒”,到了漢文帝時期為避漢文帝劉恒諱,被太極一詞替代,該說法一直在影響至今。參閱 鞠曦《〈易〉經理論體系與〈說卦傳〉——“易有大恒”和“易道恒中”》一文,《殷墟學刊》,2004年第3期,第36-42頁。,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1]。但該體系缺“無極”理論。后有宋儒周敦頤在《太極圖說》“自無極而太極”[2]的認識和其留下的太極圖(圖1)[3],才將老子的“恒德不貣,復歸于無極”[4]的無極理論與莊子“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5]的太極概念進行了有機融合,形成了以太極為統領,以無極、兩儀五行為理論體系的太極理論,但該理論明顯缺乏“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理論,且引發了后世關于“無極與太極”邏輯關系的思考,某種程度上成為“太極無極之辯”的原始起因。直至明代易學大家來知德在其《周易集注》中將“無極與陰陽圖”結合后繪出的太極圖(圖2)[6],才以“氣機未嘗息也”[6], 即“氣動與否”,解決了“太極與無極”之間的邏輯關系問題。但1787年李鶴林做《太極拳論》一文中,以“太極者,無極而生”[7]的論述,說明關于太極、無極邏輯關系的混亂認識一直存在,且影響深遠。

圖1 周氏太極圖

圖2 來氏太極圖

綜上所述,所謂太極理論是一個以“太極”概念為統領,以“無極、兩儀(陰陽)、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等理念,以研究和闡釋客觀世界發展規律的理論體系。該理論體系與道家“無中生有,有復歸于無”的宇宙能量生成循環理論完美契合。從理論研究角度講,該理論的最大作用是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宇宙觀和世界觀”(5)受西方哲學思想認識影響,現代人多認為“世界觀亦稱宇宙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本文所說的宇宙觀和世界觀,特指某種文化或者文明對宇宙和世界萬物產生、存在與變化的“根本所在”的認識。這個“根本所在”,不同的文化或文明認識是不同的,譬如中國的道家認為“道”是宇宙萬事萬物產生、存在和變化的根本法則,所以“道”就是道家的宇宙觀和世界觀。同理,西方的基督教認為“上帝”創造并決定著整個宇宙和世界的運行,所以,“上帝”就是基督教的宇宙觀和世界觀。。這其中的核心理論和概念,成功地被先生用來作為其闡釋太極拳理論的重要依據。這也是判斷先生具備系統、完備太極拳學思想的根本依據所在。

(一)理根太極:開太極拳學術研究之先聲

陳鑫在《講義》自序中開宗明義講到:“始祖諱卜耕讀之暇,而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教子孫以消磨飲食之法,理根太極,即名曰太極拳?!?6)出自陳鑫《講義》抄本,陳沛林整理?!吨v義》是筆者目前可見首次明確定義太極拳的文獻。

太極拳研究是近幾十年來傳統體育研究的熱點,但研究多圍繞著其產生歷史、現代傳播、養生康復功效等方面進行,而對太極拳的基本理論、定義、實踐理論依據與機制缺乏深層次研究。究其原因,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理論認知不足,二是太極拳研究史料不足。在我國,武術是不入正史的,練武人“心得”“歌訣”式的拳譜抄本、甚至武林傳說都成為研究中不可多得的資料。但拳譜抄本在傳抄過程中,受社會與家族變遷,以及方言俚語等語言因素影響,使得現代人對其內容合作者本意的理解就相去甚遠。如將“十三勢”與太極拳混為一談就是一個典型例證。

當前,太極拳界認為太極拳就是“十三勢”。較早與“十三勢”相關的拳譜抄本中最有影響的有兩個:一個是明末清初在博愛唐村李春茂一族傳抄的太極拳《拳譜》(簡稱《李譜》)(7)2003年,李春茂一族后人在撰修新家譜時,從族人家中挖掘出兩份《拳譜》和由其十世李元善與康熙五十二年編修的《李氏家譜》抄本一份。其中兩份拳譜記錄完全一致,《李氏家譜》中記載的相關武術理論與《拳譜》相吻合。多名學者將《李氏家譜》和李氏《拳譜》對比研究后認定:博愛李氏太極拳《拳譜》是目前最早的系統記錄太極拳理論的文獻史料。參閱:王興亞,李立炳《李巖籍貫與陳氏太極拳源流新說———康熙五十五年唐村<李氏家譜>的發現及其價值》;王興亞,馬懷云《博愛發現明末李巖李牟的重要資料——唐村<李氏家譜>歷史價值探析》等。;一個是“老三本”,目前可以看到的以照片面世的僅有“郝和本(8)武氏太極拳創始人之一的李亦畬于在1880年左右,根據其舅公武禹襄抄錄的老拳譜部分內容和兩人研習太極拳心得,手書三冊太極拳譜傳世,稱為“老三本”?,F代人又稱之為“自藏本”“啟軒本”和“郝和本”?,F在公開看到的拳譜原本只有“郝和本”。1935年,李亦畬侄孫李福蔭依據“啟軒本”刊印出版《廉讓堂太極拳譜》,被認為是目前武氏一門傳出的較早的太極拳理論著述。?!独钭V》的篇名是《長拳一名十三勢》,內容是“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十三勢也。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昂潞捅尽逼恰妒齽荨?“同時旁注九字,一名長拳一名十三勢”[9]123。其內容則為:“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p>

1935年,“老三本”作者的侄孫李福蔭,依據其家藏“啟軒本”整理出版的《廉讓堂太極拳譜》(簡稱《廉譜》)中,篇名為《十三勢》的文章已經不見,但有《太極拳釋名》一文,內容是:“太極拳,一名長拳,又名十三勢。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分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是技也,一著一勢,均不外乎陰陽,故又名太極拳”[9]122-123。

對比上述三份史料不難發出,《李譜》中的《長拳一名十三勢》就是“郝本”中的《十三勢》,而《廉譜》則僅是在“十三勢”名稱前疊加了“太極拳”三個字。因此,無論《長拳一名十三勢》《十三勢》還是《太極拳釋名》,皆用“八卦五行理論”對“十三勢”的蘊含進行了解讀;《李譜》與“郝本”認為他們所描述的武術形式是“十三勢”,而《廉譜》則將其命名為“太極拳”。由于三者對各自描述的武術形式的蘊含的解讀皆是“八卦與五行”,所以可稱其為“八卦五行拳”或“十三勢”,而非“太極拳”,它只是太極拳成熟前的一種“武術形式”。

太極拳成熟的標志應該是李鶴林在1787年完成的《太極拳論》(9)現存于河南博愛唐村李氏后人處。,但《太極拳論》除了在文首用“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簡單敘述了太極拳的基本原理之外,對什么是太極拳以及太極拳理論沒有做進一步的闡釋。所以,陳鑫先生1908年提出“理根太極”的太極拳定義,不僅是他個人在太極拳認識上的飛躍,更是開了太極拳學術研究的先聲。

(二)氣動:太極拳理論之根

影響大眾對太極理論認識的核心分歧是太極與無極的邏輯關系問題,陳鑫先生在《無極象圖》(圖3)和《太極象圖》(圖4)中,用人物著衣的“飽滿鼓蕩與否”,即“氣動”與否,就將無極與太極的根本區別形象地表達了出來,可謂是“大道至簡”。

圖3 無極象圖(10)出自陳鑫《講義》抄本,陳沛林整理。

圖4 太極象圖(11)出自陳鑫《講義》抄本,陳沛林整理。

在無極和太極理論與太極拳實踐的結合上,先生是這樣論述的,“無極者,一物未有也,太初以上,渾渾穆穆,混混沌沌,所謂大混沌者,即此時也。學者上場打拳……心中無一物所著,一念無所思,穆穆皇皇……名之曰無極象”[8]卷一,5。當“學者”即將進入“練拳狀態”,隨著“打拳”意念的啟動進入太極狀態(圖3)。太極“雖無形聲,而畿朕己兆,如碩果之仁,生機將動未動,特生機未足而未出乎核之外耳……未生天地,無可名稱,名之曰太極”[8]卷一,6。先生認為,對人而言,無極是組成人體生命能量的“氣”處于靜止而無變化的狀態,“氣”足之后會產生流動與變化,太極就是“氣未動與動”之間的關鍵。陳鑫先生將“氣動”與否視為分辨事物處于無極、太極狀態的參照,因而,“氣動”是陳鑫太極拳學思想中解讀太極理論的核心理念。

(三)陰陽:太極拳理論之體

陰陽是太極拳理論體系中極其重要的概念?!瓣庩柕脑家饬x是陽光照射到與否?!盵10]陽光照射到到高山與河流后,形成向陽與背陽的一組相對應的“象”,這組象就是“陰陽”,顯然具備“共生、相向、互濟”三個核心特點。所謂“共生”,是指兩者同時產生,即傳統思想中的“孤陰不長,獨陽不生”;所謂“相向”,是指陰陽雖是方向相反的存在,但卻并行不悖;所謂“互濟”,是指相互平衡的存在,即陽多陰也多,反之亦然,這一理論表現在中醫的診療實踐中就是“滋陰補陽,滋陽補陰”。陰陽原本是先賢用來闡釋宇宙能量形成和發展規律的重要概念,隨著時間推移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將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關聯度較高的現象,如男女、雌雄、晝夜、黑白、前后、左右等關系也用陰陽來表示,但這些現象沒有一個具有同時具備陰陽原始三個核心特點的,因此,將它們視為陰陽是原始陰陽概念應用的泛化,其結果是影響了人們對太極拳理論的理解和認識。

陰陽理論是陳鑫先生解讀太極拳實踐的重要理論。他認為“大凡手動為陽,手靜為陰;背則為陽,胸則為陰。亦有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某手當令,某手為陽,某手不當令,某手為陰。亦有一著也,先陽而后陰。一手也,外陰而內陽”[8]卷首,149。這段話中,“手動為陽,手靜為陰”即是周敦頤《太極圖說》中“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2]在太極拳實踐中的體現?!氨硠t為陽,胸則為陰”的依據則是傳統上的經絡理論——體前(胸)為陰脈,體后(背)為陽脈的陰陽認識?!耙嘤嘘幹杏嘘?陽中有陰”等,則是受到了太極“雙魚圖”的啟示。顯然,陳鑫先生完全是以傳統文化中陰陽理論來闡釋太極拳的技術動作,這種嘗試和堅持促成了其太極拳學思想的形成和完善。

(四)以易理析拳理:太極理論與太極拳的全面融合

在太極拳拳理的分析上,陳鑫先生引入來知德的“太極圖”(圖5)和“太極理論”作為闡釋和認識太極拳的基礎理論。

圖5 陳鑫注來圖補遺(12)出自陳鑫《講義》抄本,陳沛林整理。

首先用來氏“對待者數、主宰者理、流行者氣”(13)來氏太極圖是明代易學巨擎來知德在潛心研究上古先賢們對易經研究和解讀成果的基礎上,將無極、陰陽、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等太極理論體系中的理論和太極概念之間邏輯關系表達最為清楚的“太極理論”。此圖的認識邏輯是,太極在太極理論中居于獨立統領的地位,它將儒家的宇宙觀和世界觀——理、易經的預測手段和方法——數、道家的能量變化觀——氣,第一次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這是來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貢獻,這也是陳鑫先生對太極拳的理論闡釋完全依據來氏太極理論的原因所在。的太極理論闡釋太極拳拳理。宋代儒家從周敦頤的《太極圖》《太極圖說》中,提煉出了一個“理”字來代替道家的“道”作為儒家學說的宇宙觀和世界觀。實則“理”和“道”兩者蘊含是一樣的,都是宇宙及其萬物產生、存在和運行的最高法則,只是說法不同而已。陳鑫在《太極拳推原解》中說:“斯人父天母地,莫非太極陰陽之氣(言氣而理在其中),蘊釀而生天地,固此理(言理而氣在其中)三教歸一亦此理?!盵8]卷首,141他認為,“理”是太極拳的“理論之原”,“氣”是太極拳的“能量之原”,在練拳過程中,如果習練者不明“理”,不練“氣”,則其所練的太極拳就失了原本基礎。這是陳鑫先生太極拳思想的另一重要認知,與“氣動”的太極無極觀思想前后呼應。

其次,在太極拳與易理的結合上,用伏羲八卦方位圖中的四象圖來解釋太極拳的技擊過程和技擊竅要:“少陰少陽皆引人之進也,太陰太陽皆擊人之地也,圈至太陽太陰已轉過來,陰陽之氣正旺,故能一擊成功,引人之力必至于盡而后擊之,擊方有力?!?圖6)陳鑫先生認為,在每一個太極拳技擊的圈中,“引進”為四象中的“少陰少陽”,在完成落空之后的“擊打對手的最佳位置”則是四象中的“太陽太陰”??梢?要想把握太極拳引進與發力的最佳時機和最好狀態,需要深入理解四象理論,這不僅是太極拳技擊能力修煉的關鍵,更是習練的“竅要”。

圖6 陳鑫注來氏伏羲八卦方位圖(14)出自陳鑫《講義》抄本,陳沛林整理。

接下來陳鑫先生繼續用八卦與六十四卦理論解讀太極拳。他認為,太極拳的任何技擊動作的軌跡都是一個圈,按照八卦理論可將技擊動作劃分為八個部分,即接(震,復陽之息),引(離,陽息而漸盈),進(兌,純陽之盈),轉(乾,純陽之盛),擊(巽,始陽之消),蓄(坎,陽消而漸虛),留(艮,漸入坤陽之虛),停(坤,純陰之虛)(圖7)。顯然,相較于為今人所認可的“八法”即“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的說法,陳鑫先生的解讀更符合太極拳的運動特點。

圖7 陳鑫太極拳技擊八卦論圖示

為使太極理論對太極拳的實踐更具有指導價值,《講義》不僅將傳統的套路整理成六十四勢,以合太極理論中六十四卦理論(圖8),并在每一勢的分析解讀中力求以六十四卦的卦辭意義與太極拳動作特點、風格相契合,與太極拳動作名稱相契合。比如第一勢金剛搗碓,合“大有”卦,“取象”部分描述為“金剛搗碓一式,陰陽合德。其胸中一團太和元氣,充周四體,至柔至剛,實備乾健坤順之徳……是謂陰陽合德,故取諸乾坤”[8]卷一,14。但先生沒有對六十四卦與六十四式相合的原則與規律做進一步的闡述。

圖8 太極拳拳著目錄(部分)(15)出自陳鑫《講義》抄本,陳沛林整理。

另外,為與“十三勢”的傳統說法相合,陳鑫先生將其總結的陳氏太極拳六十四勢套路動作進行“十三勢分節”[8]卷一,3-4,但劃分的理論依據和原則亦未在書中說明。盡管留有遺憾,但為后人深入認識和研究太極拳提供了模式和思路。

二、陳鑫太極拳學思想的“體認”基礎

太極拳的實踐離不開習練者的“身體認知”,所以,太極拳的實踐理論是我國傳統的身體理論和生命理論,可將這兩個理論進一步理解為“身、心、意”和“精、氣、神”理論。陳鑫先生在《講義》中將太極拳核心基礎理論及相關要義總結為“十一條”(16)陳鑫先生將太極拳的相關理論要義總結為“身、心、意、志、恒、著、理、氣(附中氣、血氣、浩氣辯)、情、景、神、化”十二個核心概念?!吨v義》中先生稱其為“十一條”,實為“十二條”,疑為先生筆誤。,完全涵蓋了上述的六個理論。

(一)身、心、意:太極拳傳統身體運行機制觀

身體是太極拳實踐的唯一載體。在“十一條”中,陳鑫先生開宗明義講“身必以端正為本,身一端正,則作事無不端正矣”[8]卷首,145??梢姟岸苏眢w”(即傳統拳譜中常見的“尾閭中正”,也叫做“立身中正”)是太極拳修習者必須堅持的基本規范和基礎狀態。這一認識與傳統太極拳“周身一體,全身一家”的身體要求完全一致。而“身一端正,則作事無不端正矣”突出了太極拳“身心俱修”的功效特點:太極拳不僅能改善人的身體健康水平,更能改變習練者的思維,提升其道德層次。這是陳鑫先生對太極拳功效認識的升華,而當下僅將太極拳作為一項強身健體的傳統功法來認識與宣傳的做法是很值得商榷的。

在我國傳統文化認識上,“心”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指大腦皮層興奮產生“意”的過程,一是指人體內真實的“肉心”。第一個層面的心,按照現在腦科學的研究,是大腦皮層興奮后形成的神經沖動過程,這一過程的形成機制盡管直至目前也沒探究清楚,卻不影響其成為主導人行動和行為的關鍵因素。在中國傳統文化認知上,該“心”一直被認為是人所有行動的“主宰”。陳鑫先生接受這一思想,他在《太極拳著解》中說道:“人之一身,心為主,而宰乎肉心者謂之道?!盵8]卷首,143在“十一條”的“心”目下說道:“心一動而五官百骸皆聽命焉。百骸不循規距者,非百骸之過,實心之過也?!盵8]卷首,145可見,先生認為太極拳習練中出現的偏差和錯誤原因是“心之過”。

“意”也是太極拳習練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從現代運動生理學角度講,太極拳的“意”也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大腦皮層活動產生的“動作目的”,即因對手的進攻或防守,習練者采取的應對行為;二是“動作目的”實現的機制,通過人的神經系統進行“生物電”信息傳遞實現,這一過程也是人體內“能量”的傳遞變化過程,如陳鑫先生所說“心之所發謂之意”[8]卷首,146。先生接著說“意發”如作文寫字,“其一念之發如作文寫字,下筆帶意,之意意于何?見于手,見之此言,意之發于外也,意發于心傳于手”[8]卷首,146。他認為,太極拳的習練過程就是習練者“身、心、意”協調一致的過程,三者協調一致的水平,代表著習練者的太極拳水平。

(二)精、氣、神:太極拳傳統生命能量觀

“精、氣、神”在現代人的認識中是一個籠統、模糊的抽象概念。但在我國傳統的生命觀中,三者是身體健康和生命存在的必須“能量物質”,各有其形,各具其象。

《說文解字》釋“精”為“擇也,從米,青聲”,原意是經過選擇的好米[11]。東漢王充《論衡》中說:“人之所生者,精氣也死而精氣滅?!盵12]可見對人類來講,精就是與人類繁衍生息密切相關的“能量體”,后被道家推衍至所有有生命的物種。

“氣”則是專指蘊含于人體組織和血液的、直接為人的身體運動和生命活動提供“動力”的能量體。它的強弱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身體和生命,氣絕則身亡。對普通人來講,氣看不見、摸不著,很難感知它的存在,但訓練有素的太極拳修煉者(也包括儒家、道家、佛家功法訓練者)是可以通過人體皮膚的觸覺和本體感覺來感知到“氣”的運行和大小強弱,氣也是通常武術界訓練常講的“內勁”的主要組成部分。

“神”是人體內直接決定人生命存在與運行的能量,通常稱為魂魄。傳統道家典籍對此有精確的描述,如“魂為決定人生命存活的最高能量體,分為胎光、爽靈與幽精,三者為人形,居于人的心臟,其功能是分別決定著人的生命、智商和性取向;魄有七種,分別為尸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是動物的形狀,它們分別存在于人的五臟六腑,且各有其形,各有其用,各司其職”[13]。傳統中醫認為,所有的身體病癥,皆是“魂魄”功能的紊亂和失調所致,所以中醫有“上醫調神”的說法。

道家對“精、氣、神”的解讀非常清晰,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用“神氣、精氣、精氣神”等來表達對生命所需能源動力的認識。由于“精、氣、神”三者之間不僅相互支撐,并且在一定狀態下,“精”“氣”可以相互“轉化”,所以神氣、精氣、精氣神也更加能準確表達人體能量運行的客觀實際。對此,陳鑫先生有精準的闡釋。

“精”是陳鑫先生在論述太極拳技術要點時的精妙用詞。在《圖說》從卷一到卷三表述動作要求的用詞中,“精”有替代“勁”的過程:卷一中的“勁”到了卷二卷三中全部改為了“精”。如卷一圖解首勢“金剛搗碓”時有“頂勁領起來、腰勁貴下去”等表述[8]卷一,7,卷二圖解“肘底看拳”時有“頂精、胸要含住精、腰精下去”等表述[8]卷一,9,卷三圖解“野馬分鬃”時有“頂精領好、胸要含住精、腰精愈要下去、右肘尖沉下用精、襠精愈下愈好”等表述[8]卷三,8。此外,卷一中的“纏絲勁”在卷二卷三中為“纏絲精”,卷一中將內力、內氣的運行稱之為“內勁”,卷二卷三則稱為“內精”,等等。但在《講義》中,首勢即有“襠精一開、頂精領起來、陰陽之精”的表述,第二式中即出現“精由心發后皆依此”等說法。由此不難看出,先生所言的拳中之“精”,實際上是傳統身體生命理論中的“氣”和“精”在人體內,經過意念的作用,混合后產生的“勁力”,這種勁力高于傳統的“氣”和“精”。這種理解符合大眾的認知習慣,同時又不違背傳統文化中”精“的原始蘊含和作用,這是陳鑫先生對太極拳學理論的貢獻之一。

對于“氣”,陳鑫先生解釋的是:“何謂氣?即天行健,一個行字,天體至健,而所以行此健者,氣也。不滯不息,不乖不離,不偏不倚,即是中氣,加以直養無害工夫,即是乾坤之正氣?!盵8]卷首,149他認為,“氣”不僅是自然宇宙(天)良性運行的根本動力源泉(這一認識與源于戰國、盛行于西漢時期的宇宙“元氣說”(17)元氣說起源于戰國中期,宋钘、尹文認為,精氣是大千世界的本原,這種精氣結合起來便生成萬物。東漢的王充把元氣說發展為“元氣自然論”,認為天地間萬物都是由元氣自然而然地構成的,夫妻之間也是由于“元氣”的運行而繁衍出子孫后代。思想一致),更是人生命活動的能量保障。為了進一步解釋“氣”在太極拳修煉中的運行和作用機理,陳鑫先生引入了醫家講求的“中氣”論(不滯不息,不乖不離,不偏不倚),以及儒家修煉講求的“浩然之氣”是“直養無害”理論,形象地說明了太極拳修煉的氣息運行是“身心俱修、氣血俱養、內外兼顧”的特點,豐富了太極拳“內修”的實踐理論。

對于“神”,陳鑫先生認為:“神者,精氣發生于外而無離澀之弊之靈氣也。天地間無論何物,精神足則神情自足。在人雖存乎官骸之中,實溢乎官骸之外,大約心、手、眼俱到則有神,無神則死煞不活不足動人。神之在人不止于眼,而要與眼則易見。故打拳之時眼不可斜視,必隨手往遠?!盵8]卷首,153“神”是人“精、氣”外發的“靈氣”,之所以“靈”,是因為它的運行“沒有散亂且相互支持”?!熬褡恪笔怯钪嫒f物可持續運行的基礎。對人來講,神既存在于“官骸”,也外顯于“官骸”。在太極拳習練中,則主要表現為習練者的心、手、眼要協調聯動,這才是“神”理論在太極拳實踐中的應用。道家認為“神”是決定人生命、聰慧程度和性取向以及維護身體各種生理機能的決定性能量體。道家的認識顯然更為清晰,但陳鑫先生用太極拳習練和生活中的身體表現來論述“神”的作用,這樣的解讀則更加通俗易懂,便于習練者體會理解。

三、陳鑫太極拳學實踐觀

太極拳的習練不僅需要基礎理論指導,更需要實踐理論做支撐,陳鑫先生《講義》中談到的實踐理論比較多,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重“拳情”:太極拳的狀態觀

當前社會,將太極拳當成“廣播操”是一種常態。稍微了解太極拳的人都明白,操與拳最大的差別在習練者對“意”的理解把握與運用上,即太極拳的實踐最注重“意念與動作”是否完美統一。這一狀態,語言難以表達清楚,但陳鑫先生在“十一條”中講:“理與氣發于外者為情,人之交接往來則曰人情。文之抑揚頓挫則曰之文情。打拳之欲抑先揚,欲揚先抑,其間天機活潑極有情致。拳無情致如木偶人一般死蛇塌地,有何情致?又安能見其生龍活虎?今觀者,眼欲快觀,口中樂道、心中愿學此拳之不可無情志也。至于與人交手,斷不可看人情,一看人情,則人以無情加我矣!”[8]卷首,151這段文字表明,“生龍活虎”的練拳狀態,就是太極拳“情志”的體現,而“欲(意)”是太極拳習練“情志”的關鍵,更是實現太極拳“活潑情志的天機”。簡單理解,“天機”就是習練者在深諳太極拳“守中走圓、不丟不頂、圓轉輕靈”等理論基礎上,心與體完美地“融合”,實現了太極拳“活潑的情致”。以此來看當下以追求“高難美新穩”為目的的太極拳競賽,盡管將“活潑”特點提升了多個層次,但卻丟失了“天機”,這樣的“活潑”是沒有靈魂的。這樣練出的太極拳,與融技擊、健身、養生于一體的傳統太極拳一定是大相徑庭的。陳鑫先生提出的練拳要重“拳情”說,將太極拳習練中難以表明的狀態極其“關鍵機要”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為理解傳統太極拳提供了正確的角度和思路。

(二)守“北辰”:太極拳的時空觀

時間與空間是我國傳統武術和養生功法訓練中都特別重視的因素。具體來說就是在不同時段訓練時,根據不同的訓練目的,身體的朝向要選擇面對或者背對太陽或者月亮,在小環境上要注意選擇“背風朝陽”的環境。這些要求看似玄妙,實則是因為太陽、月亮、地球三者的公轉和自傳形成的各種磁場對身體形成的刺激是不同的,特別是當習練者進入高級境界時,身體對磁場反映會更加敏感。對此,陳鑫先生說:“平素打拳,因地就勢,不必拘定方向而守一定之位置,但北辰、北斗皆在北方,學者宜心向之,仰承天機,人之中氣乃有真哉?!盵8]卷一,7他認為,在練拳時,習練者必須要“心向北辰北斗”,才可能“仰承天機”(接受各種磁場的良性刺激),才能真正激發出人的“中氣”和“浩然之氣”。習練太極拳要意守北辰,不僅體現了先生的太極拳訓練的“時空觀”,對太極拳習練者來講更有意義,即在太極拳訓練中,習練者只有恪守這一理論和要求,才能諳合自然和運動規律,才能真正實現太極拳技擊、健身、養生、修性的成效。

(三)強國人、補軍事、保國體:太極拳的技擊觀

“強國人、補軍事、保國體”是陳鑫太極拳學思想社會功能觀的體現。陳鑫先生在《學拳須知》中說:“太極拳雖無大用處,然當今之世,列國爭雄,若無武藝,何以保存?惟取是書演而習之,于陸軍步法止齊之法不無小補。我國茍人人演習或遇交手仗,敵雖強盛,其奈我何?是亦保存國體之一道也?!盵8]卷一,2。這段話的意思是,習練太極拳能夠保障國人安全,可以有效提升軍隊士兵技擊素養。最重要的是,如果能夠“全民習練”,當真正直面外敵時,則“全民皆兵”,進而實現保全國體之成效。

“拳法者,古兵家之支流”[8]卷首,序,陳鑫先生的技擊觀既是對祖輩創拳、練拳實踐思想的繼承,也是對中華武術實踐思想的繼承。陳鑫先生祖輩習練太極拳,許多拳師以經營鏢局、走鏢為業。陳家還有不少人參與過本鄉或外鄉保家御敵軍事行動,如陳王廷為鄉兵守備時在山東掃蕩群寇,陳仲牲、陳季牲帶領鄉民子弟抵抗太平軍北進軍隊的搶掠,取“賊中驍將大頭王”首級[8]卷三,附錄,傳為佳話。

四、結語

陳鑫先生將來知德的易理(太極理論)與太極拳的實踐進行了充分的融合,告訴我們太極拳是一個理論縝密、蘊含深厚,體現著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思維智慧的優秀傳統文化形式。先生的太極拳學思想,構建了系統認識太極拳的方法,為后人研究、習練太極拳,糾正以“體操化、簡單化”理解太極拳的現狀,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猜你喜歡
陳鑫無極習練
淺論習練太極中放松心法的養生效果
習練太極拳膝蓋疼原因探究
習練陳氏太極拳有效緩解焦慮癥和抑郁癥
習練太極拳應注意的幾個“要點”
無極歸一
Sediment transport in pure acceleration-skewed oscillatory sheet flow *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aerodynamic noise reduction of automotive side view mirrors *
好書推薦
A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cavitator’s deflection angle on flow features for a free moving supercavitated vehicl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