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中文教育博士專業學位領域及方向設置新探

2024-01-08 10:55盧星星吳應輝
關鍵詞:專業學位博士教學資源

盧星星, 吳應輝

(北京語言大學 國際中文教育研究院, 北京 100083)

2022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發布了《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在教育學門類之下設立“國際中文教育”專業學位類別(代碼為0453),可授予碩士、博士專業學位,此舉標志著國際中文教育本科、碩士、博士貫通人才培養體系正式建立,對國際中文教育學科建設和事業發展將會產生深遠影響。同時,國際中文教育博士人才培養也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新一輪博士學位授權審核工作即將開始,獲得國際中文教育專業學位點授權的學校將啟動國際中文教育專業博士研究生的培養工作。

然而,目前學界相關研究較少,部分學者對國際中文教育相關專業的博士學位論文[1]、外籍博士人才培養[2],以及漢語國際教育領域教育博士的招生辦法[3]和培養現狀[4]進行了研究。而對于國際中文教育專業學位類別之下應該設置哪些領域、哪些方向,未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學界尚未形成共識。本文通過梳理國際中文教育博士人才培養相關專業和研究方向的設置狀況,提出國際中文教育博士專業學位類別下可選擇設置的領域及方向,供學界參考,并希望對國際中文教育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建設及人才培養有所幫助。

一、 國際中文教育博士人才培養相關專業和研究方向的設置

1997年,我國對《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做出調整,增設“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二級學科,為“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培養提供了學科基礎。1998年,北京語言大學在“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二級學科之下設立“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方向,拉開了我國國際中文教育博士人才培養的序幕。20余年來,國際中文教育博士人才培養伴隨著學科與事業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形成了以學術型博士研究生培養為主、專業型博士研究生培養為輔的博士研究生培養體系,相關專業設置主要包括以下3種類型。

(一) 在二級學科之下設置研究方向的學術型博士研究生培養

繼北京語言大學1998年率先在“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二級學科之下設置“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后,不少高校紛紛效仿,專業代碼以“0501”開頭。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12所高校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之下的“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二級學科之下,設置“對外漢語教學”等研究方向;東北師范大學則是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之下的 “漢語言文字學” 二級學科之下,設置“對外漢語教學”等研究方向。華中師范大學和南京大學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之下直接設置“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方向,該方向博士研究生導師既有“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二級學科的,也有“漢語言文字學”二級學科的,不過,究竟是在哪個二級學科之下設置該方向,這兩所高校并未在各自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中予以明確規定。另外,中國傳媒大學除了在“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二級學科之下設置“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研究方向外,近幾年還在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之下的“傳播學”二級學科之下設置了“中文國際傳播”等研究方向(詳見表1)。

“對外漢語教學”是學科的最初名稱,主要探討對來華留學生進行漢語教學的相關理論問題,即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該“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學?”因此,二級學科之下設置研究方向的學術型博士研究生培養的方向主要聚焦于漢語本體研究、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研究等,為構建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理論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 在一級學科之下自設二級學科的學術型博士研究生培養

2010—2012年有兩件大事對國際中文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產生了重要影響:一是學科更名。隨著對外漢語教學逐漸“走出去”,“漢語國際教育”適時替代了“對外漢語教學”成為新的學科名稱。2011年“漢語國際教育”作為專業學位進入《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對外漢語”正式更名為“漢語國際教育”。二是研究生教育改革。201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了《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二級學科自主設置實施細則》,下放二級學科設置權力,為培養適應世界各國中文教育發展和學科建設新需求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帶來了機遇。

部分高校陸續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之下自設“對外漢語”(南京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教學”(中央民族大學)、“漢語國際教育”( 北京語言大學、四川大學)、“漢語言文化國際傳播”(蘇州大學)、“語言與文化傳播”(山東大學)、“海外華語及華文教學”(暨南大學)等二級學科,專業代碼以“0501Z”開頭;暨南大學和四川大學分別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之下自設“中華文化傳承傳播”和“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專業代碼以“0501J”開頭。北京外國語大學和上海外國語大學則在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分別自主設置“漢語國際教育”二級學科,專業代碼以0502開頭(詳見表2)。

表2 一級學科之下自設“漢語國際教育”等相關二級學科及研究方向情況表

“對外漢語教學”迭代升級為“漢語國際教育”,學科內涵和研究對象也隨之擴大,自主設置二級學科下研究方向的設置更加豐富,體現了“漢語國際教育”的新內涵: (1) 鑒于“漢語國際教育的核心是漢語言文字教學”[5],研究方向設置仍涵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本體研究和教學研究。北京語言大學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之下自主設置“漢語國際教育”二級學科,并下設“漢語語法理論及應用研究”“漢語話語分析及應用研究”等研究方向;上海外國語大學在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之下自主設置“漢語國際教育”二級學科,并下設“二語教學與研究”方向。(2) 研究方向設置開始關注全球視野下的漢語國際傳播和跨文化交流等。中央民族大學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之下自主設置“國際漢語教學”二級學科,下設“漢語國際傳播與管理”方向;山東大學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之下自主設置“語言與文化傳播”二級學科,下設“跨文化傳播”“語言文化全球治理”方向;暨南大學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之下自主設置“海外華語及華文教學”二級學科,下設“華語研究”“華文教育與教學”方向;而北京外國語大學則是在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之下自主設置“漢語國際教育”二級學科,下設“語言政策研究”“世界漢語教育史”方向。(3) “漢語國際教育”跨學科屬性顯現。暨南大學文學院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之下自主設置交叉學科“中華文化傳承傳播”,并在此二級學科之下設置“跨學科視野下的中華文化研究”“華文教育與海外中華文化傳播”等研究方向。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下自主設置交叉學科“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在此二級學科之下設置“跨文化傳播學研究”“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史”等研究方向。

(三) 在教育專業學位之下設置領域的專業型博士研究生培養

2018年以來漢語國際教育進入升級發展階段,急需兼具理論創新和實踐應用能力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以解決漢語國際教育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專業型博士研究生培養應運而生。漢語國際教育博士人才培養開始以“借雞下蛋”的方式,在教育博士專業學位之下設置方向招收培養博士研究生。根據教育部“增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博士學位”[6]重點工作任務,教育部在2018年教育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收計劃中增加了“漢語國際教育”方向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指標。當年,全國就有7所高校(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在教育博士專業學位之下的“學校課程與教學”領域之下開設了“漢語國際教育”方向,專業代碼為“045171”,成為首批試點招生單位。2019年,“漢語國際教育”從“學校課程與教學”領域獨立出來,提升到領域層次,作為與其他領域并列的“漢語國際教育領域”,統稱為“教育博士(漢語國際教育領域)專業學位”,專業代碼為“045174”。 目前,全國共有21所高校(1)其中,有20所高校均在教育博士專業學位之下的“漢語國際教育”領域招收培養博士研究生,這些高校有北京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廣州大學、河北師范大學、河南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遼寧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曲阜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天津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揚州大學、云南師范大學和浙江師范大學。目前只有北京大學仍延用2018年的招生方式,在教育博士專業學位之下的“學校課程與教學”領域招收“漢語國際教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招收培養漢語國際教育領域的教育博士。

從各培養單位的教育博士(漢語國際教育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中可以看到,“漢語國際教育”領域之下均不區分研究方向。從已畢業的教育博士(漢語國際教育領域)的學位論文可以看出,研究主要涉及中國語言文化傳播、國際中文教師和教材等方面的內容。

二、 教育學門類下其他專業學位類別領域及方向的設置

在《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中,“國際中文教育”(0453)是教育學門類下的專業學位類別。同在教育學門類下的專業學位類別還有“教育”(0451)、“體育”(0452)、“應用心理”(0454)。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2021年發布的《各專業學位類別的領域設置情況》[7],專業學位類別的領域設置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設置詳細的領域,另一種是不分設領域。在實際培養中,部分高校對《各專業學位類別的領域設置情況》中不分設領域的專業學位類別自主設置了領域和方向??傮w上來看,教育學門類之下其他博士研究生專業學位類別分設領域不僅體現了社會發展對相關領域的人才需求,也凸顯了培養單位的人才培養特色。

(一) 以行業需求為導向,領域數量不設限

根據《各專業學位類別的領域設置情況》,專業學位類別所設領域數量不盡相同,一般在10個左右,多則24個(教育專業學位類別,其中“學校課程與教學”“學生發展與教育”“教育領導與管理”“漢語國際教育”4個領域僅限博士層次),少則4個(體育專業學位類別)。以教育專業學位類別為例,其領域設置主要涵蓋“教育類型”和“教育手段”兩大類。其中,前者又可細分為普通教育(學前教育、小學教育)、非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學科教育(語文、數學等12個學科教學以及學校課程與教學)和非學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學與技術教育、學生發展與教育);后者既關注具體方法(現代教育技術),也關注管理方式(教育管理、教育領導與管理)。鑒于“漢語國際教育”的多學科交叉屬性,故將其列入“其他”類別(詳見表3)。

總之,專業領域設置的數量沒有統一標準,以行業人才需求為導向,如此從實際出發設置專業領域的優點有三: 一是有利于人才培養多元化,以滿足教育行業對人才的多種需求;二是有利于人才培養的精深化,以培養精通某一專門領域知識和技能的高層次人才;三是有利于人才培養的規范化,以便專業學習與職業實踐兩個培養環節的準確對接。

(二) 細化研究方向,探索特色人才培養

部分高校結合本校學科優勢、導師專長及事業發展新需求,在教育博士領域下又細分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3種分類依據:第一,職業類型。依據職業類型分類培養,便于學生結合自身職業和崗位選擇研究方向,比如,北京師范大學在教育博士專業學位類別之下的“教育領導與管理”之下設置“高校領導與管理”和“幼兒園中小學學校領導與管理”兩個研究方向;西北師范大學在教育博士專業學位類別之下的“學校課程與教學”之下設置不同學科的課程與教學研究方向。第二,職業實踐。依據職業實踐設置研究方向,以便于學生通過專業學習和學術研究解決實際問題,比如,南京師范大學在教育博士專業學位類別之下的“學生發展與教育”之下設置“青少年社會性發展與教育”“青少年生命與道德教育”“學科育人與青少年發展”“學生心理發展與教育”“生涯教育與學生發展指導”“家庭教育指導與學生發展”等研究方向,涉及學生發展與教育的具體實踐問題。第三,學校資源與學科優勢。依據學校資源與學科優勢設置特色方向,比如,首都師范大學充分利用教科書博物館優勢,在教育博士專業學位類別之下的“學校課程與教學”之下設置教科書研究方向。[8]

表3 教育學門類下其他專業學位類別下設領域情況表

教育學門類之下其他博士專業學位類別的領域及方向設置情況對國際中文教育博士專業學位的領域及方向設置具有借鑒意義。專業學位的領域及方向設置充分體現了需求導向、服務導向,國際中文教育博士專業學位領域及方向的設置,應努力精準對接全球中文教育事業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迫切需求,服務各國中文教育發展需要。領域及方向的設置數量可根據服務全球各國中文教育發展的需求狀況和國際中文教育學科建設需要,結合學校的學科優勢和區位優勢自主決定,但原則上建議設置3個及以上研究領域,以利于高素質專業型人才培養,對該專業學位建設形成有力支撐。

三、 國際中文教育專業學位領域及方向設置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2022年發布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管理辦法》第一章第五條明確規定:“二級學科與專業領域,由學位授予單位按有關規定在一級學科或專業學位類別學位授權權限內自主設置與調整?!盵9]這就意味著,不論是學位點申報還是博士研究生培養,培養單位明確領域和研究方向都至關重要。本文以國家戰略、事業需求、學理與職業融合為導向,提出了國際中文教育博士專業學位之下可供選擇設置的8個領域共計19個方向。

(一) 指導思想

1. 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導向。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不斷提升國家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10]43,“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10]46,“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10]63。國際中文教育是一項國家和民族的事業,是我國軟實力建設的一個方面,擔負著推動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提升中華文化世界影響力,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民心相通、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使命。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服務我國強國戰略,具有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促進國際經濟合作、推動當代中國本土化闡釋等八大功能[11],國際中文教育博士專業學位應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導向,以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不僅要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國家情懷的,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文化傳播能力的國際中文教育中國籍人才,更要培養知華、友華并具備雙語雙文化優勢和當代中國闡釋能力的本土傳播人才。

2. 以服務高層次應用型未來領軍人才需求為導向。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12]《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管理辦法(2022年)》[9]都強調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需求,培養某一職業領域的高層次應用型未來領軍人才”。國際中文教育專業學位的領域設置應與新形勢下國際中文教育的崗位需求相匹配,以功能導向為基本原則,主動服務世界各國中文教育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迫切需求。目前,全球共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中文教學,81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開設中文課程的各類學校及培訓機構 8萬多所,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超過3 000萬。[13]全球中文學習者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急需培養復合型、創新型、國際化的教育人才、管理人才與研發人才,以達到如下目標:

首先,培養的教育人才可以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國際中文教育學術型博士學位培養了一批擅長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語言本體研究、習得研究、教學方法等知識與理論研究的國際中文教育學者;專業型學位則應側重培養博士研究生的知識和技能應用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強調知識來源于實踐和研究“真問題”。當前,國際中文教育正在不斷升級轉型,呈現多元化、本土化、低齡化、數字化等特點。應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習者、學習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中文教育人才培養,以滿足實際教學需求。

其次,培養的管理人才能夠發揮統籌指導作用?!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構建國際中文教育標準體系”[14]105的發展要求。國際中文教育博士專業學位應培養國際中文教育規則的制定者,制定通用或國別的課程標準、教學大綱、評價標準等管理文件,以構建科學化、標準化的中文教學體系,引領各國國民教育體系內外的中文教育發展。習近平指出:“要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盵15]我們也應培養區域國別中文教育的管理者,研究各國各區域中文教育發展的外部環境、相關政策、現狀和問題,制定區域國別中文教育發展策略,推動國際中文教育的國別發展及區域協同發展??鬃訉W院、孔子課堂、“漢語橋”比賽等中文項目在推動國際中文教育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還應培養中文項目的管理者,推動中文項目的優化和改革創新。隨著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展與轉型升級,國際中文教育的市場化[16]、產業化[17-18]、工程化[19]進程加快。不論哪一種發展形態,均需要掌握相關專業知識的運營者與管理者,以統籌設計、整合資源、優化配置,開展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建設與運行工作。

最后,培養的研發人才能夠推動教學產品與技術創新發展。教學資源是國際中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我們需要培養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資源研發的專門人才,滿足多層次、多類型的多元化學習需求,融合現代數字智能技術,豐富教學資源類型,提高教學資源質量?!爸匾暩黝惍a品與服務矩陣的建構,是提升國際中文教育供給能力重要舉措之一?!盵20]我們也需要培養國際中文教育產品研發的專門人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化產教融合,著力開發各類課程產品、文化產品、游學產品、智慧教學產品等國際中文教育產品,激發國際中文教育市場活力。同時,打造國際中文教育優質品牌,挖掘品牌價值,發揮品牌影響力。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和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推動,國際中文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發生了改變,國際中文教育的場域由現實空間向虛擬空間發展。我們還需要培養技術與專業兼具的復合型人才,進一步將云計算、機器人、增強現實技術(AR)、虛擬現實技術(VR)、人工智能等現代科學技術運用到國際中文教育中,打造國際中文教育數智生態。

3. 以學理與職業融合為導向。專業學位是與學術型學位并列的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學位類型,與學術型學位同等重要,且二者同屬研究生培養,均具有“研究”共性。只不過學術型學位更注重學術問題研究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培養學術研究人才,而專業型學位培養的是“適應社會特定職業或崗位的實際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21],更注重學術應用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由此可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質是‘職業性’與‘學術性’的融合,體現以職業為導向的學術性和具有學術基礎的職業性”[22]。因此,以學術理論為基礎,以職業需求為牽引,二者深度融合,是專業學位領域及方向設置的內在邏輯。

國際中文教育具有跨學科屬性,這在學界已達成共識?!皣H中文教育是由多個一級學科融合形成的新興交叉學科,理論體系包含學科基本理論、學科應用理論、區域/國別/語別中文教育特色理論和學科交叉融合理論4個組成部分?!盵23]國際中文教育理論體系是國際中文教育專業學位領域設置的基礎,同時,設置國際中文教育專業學位領域應力求涵蓋該學科的理論內涵,能為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及研究方向提供引領,推進學科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從實踐中檢驗理論、發展理論,促進學科理論的不斷完善。在新時代背景下,國際中文教育的內涵、方式、功能由單一轉向多元。因此,國際中文教育專業學位的研究領域除了包含與教學緊密相關的研究之外,還應關注國際中文教育的新業態,開拓國際中文教育研究新領域。吳應輝提出的國際中文教育的8個新興研究領域[24],成為本研究前期探索的基礎。

(二) 8個領域與19個研究方向的構建

根據以上認識,我們對國際中文教育博士專業學位類別的領域及方向設置進行了探討,提出8個領域及19個方向的構想。

1. 國際中文課程與教學領域,下設“面向國際中文教育的語言學”“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海外華文教育”和“中文測試”4個研究方向。該領域主要研究國際中文教育中的課程與教學的理論、方法等問題,包括面向國際中文教育的語音、語法、詞匯等中文本體研究;課程論、教學理論與方法、語言要素教學、第二語言習得、中外語言比較、華文教學等國際中文教學研究;中文標準化測試、中文技能測試、華文測試等中文測試的標準、大綱、方法、有效性等方面的研究。這個領域聚焦國際中文教育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與難點,運用前沿理論研究解決實際問題,探索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規律?!皣H中文教育包括中國國內的對外漢語教學、國外的中文作為外語或第二語言教學和海外華文教育三大組成部分,既包括各層次學歷教育也包括各類非學歷培訓?!盵24]因此,該領域的研究方向應涵蓋國際中文教育的多元化形態。

2. 國際中文教師教育領域,下設“學前中文教師教育”“基礎教育中文教師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文教師教育”3個研究方向。國際中文教師教育作為促進國際中文教師職前、職后專業發展的教育,是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母機,是國際中文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北京語言大學成立“教師教育學院”,專門從事國際中文教師教育;華南師范大學成立“東南亞中文教師教育學院”,開啟了面向特定區域國別的中文教師教育的探索?!耙詫W段為基礎的教師教育體系更能夠體現教師培養的專業性?!盵25]鑒于國際中文教師的需求特征,這個領域主要聚焦國際中文教師教育政策、國際中文教師教育課程與教學、國際中文教師教育評價、國際中文教師能力標準、國際中文教師專業發展、國際中文教師資源管理、國際中文教師培訓項目、智能國際中文教師教育、本土中文教師教育等研究,而分設3個研究方向,則是為了建立滿足不同學段中文學習需求的國際中文教師教育體系,加強國際中文教師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盎A教育中文教師教育”方向除關注中小學國際中文教師教育外,還應關注面向中等職業教育的國際中文教師教育;“高等教育中文教師教育”方向需注重研究如何培養國際中文教師具備學科專業建設能力、高等教育管理能力等。

3. 國際中文教學資源領域,下設“語言教學資源”和“文化教學資源”2個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國際中文教學資源的供求狀況、研發建設、標準制定、評估等問題?!罢Z言教學資源”方向主要研究通用型中文教學資源、語言技能類中文教學資源、專門用途中文教學資源、中文考試教學資源、華文教學資源、本土中文教學資源等語言教學資源的研發和使用?!拔幕虒W資源”方向則主要研究語言教學資源中的文化內容、文化通識教學資源、文化專題教學資源、文化課程教學資源以及華文教育中的文化傳承教學資源、文學教學資源等文化教學資源的研發和使用。這個領域應全面考慮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資源適用者國別化、分眾化的特點(比如,幼兒中文教學資源、中小學中文教學資源、中文學歷教育教學資源等)以及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資源類型多樣化的特點(比如,教材、教輔、工具書、數字教材、慕課、教學平臺等多種類型)。應針對差異化需求開展研究,將研究結果運用到實際的教學資源開發與使用中,提高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4. 虛擬空間中文教育領域,下設“國際中文教育數智化”和“廣播電視中文教育”2個研究方向?,F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給國際中文教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國際中文教育網絡化、數智化轉型是必然趨勢。[26]該領域旨在開展國際中文教育中的技術應用研究。研究數字化、智能化時代國際中文教育的新形態、新理論、新方法,在智慧教材[27]、課程與教學、考試與測評、跨文化交際等方面探索技術創新;研究虛擬空間中文教育面臨的問題,比如,國際中文教育數智化發展的頂層設計問題、虛擬空間國際中文教育的教學理論與實踐問題、廣大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廣播電視中文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等。

5. 國際中文教育管理領域,下設“國際中文教育政策與標準”和“國際中文教育運營與管理”2個研究方向?!皣H中文教育政策與標準”方向主要研究與國際中文教學、教師、教學資源等相關標準的制定、實踐效果、改善升級等內容。同時,還可研究與國際中文教育學科建設相關的教育政策,如一流學科建設、研究生教育改革、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科研經費管理等,優化國際中文教育學科建設?!皣H中文教育運營與管理”方向主要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對國際中文教育的影響研究,國際中文教育發展與評價研究,國際中文教育項目的運營與管理研究,國際中文教育市場化、產業化、工程化研究,國際中文教育資源建設與規劃、集成與服務研究等。

6. 中國語言文化國際傳播領域,下設“中文國際傳播”“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和“新漢學”3個研究方向?!爸形膰H傳播”方向主要研究中文如何從中國走向世界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既包括中文國際傳播史,也包括中文國際傳播的現實問題?!爸腥A文化國際傳播”方向主要研究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靶聺h學”方向則重點研究如何將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行各業發展對外闡釋,即當代中國闡釋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盵10]4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明確提出“建設中文傳播平臺,構建中國語言文化全球傳播體系”[14]105的發展目標。中文和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可直接服務于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相關方向值得深入研究。

7. 中外文明交流互鑒領域,下設“中外文明比較”“跨文化交際”和“中外人文交流”3個研究方向。關于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習近平提出“中國主張”,強調“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8]語言是文化組成部分,也是文化傳播的工具和載體,國際中文教育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媒介之一?!爸型馕拿鞅容^”方向旨在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多樣文明,這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基礎?!翱缥幕浑H”方向主要研究國際中文教育中跨文化交際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如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教學資源中的跨文化交際、中華文化傳播中的跨文化交流等?!爸型馊宋慕涣鳌狈较騽t側重開展國際中文教育推動中外文化、教育、體育、旅游、藝術等多領域人文交流的路徑研究及策略研究。

8. 區域國別中文教育領域,不區分研究方向。區域國別中文教育是全球化時代國際中文教育的重要研究領域之一,“可為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展頂層設計及其實施提供科學依據,豐富國際中文教育學科的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服務我國國際傳播體系構建”[29]。設置“區域國別中文教育”領域,以培養面向特定區域、國別的國際中文教育高層次專業人才。有學者已對區域國別中文教育研究的內涵做了深入探討,認為區域國別中文教育研究應以特定的區域或國家的中文教育真實情況為研究對象,以語言學、教育學、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知識為理論指導,以整體觀、時空觀、比較觀、大局觀、雙發展觀為研究方法論,開展系統、綜合、宏觀的應用研究與對策研究。[30-33]該領域涵蓋了前7個領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因此,這個領域不再重復列出所有研究方向,既可開展針對特定區域或國別的綜合或專題研究,也可開展區域之間或國家之間中文教育的綜合或專題比較研究。

四、 結 語

探討國際中文教育博士專業學位領域及方向,將有利于國際中文教育博士人才培養,從而推動國際中文教育事業與學科發展,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本文梳理了國際中文教育博士人才培養相關專業、教育學門類下其他專業學位類別的領域和方向設置情況,并對國際中文教育博士專業學位領域及方向的設置問題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可選擇設置的8個領域及19個研究方向。這些領域及方向雖然是針對博士研究生專業學位提出,但同時可為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提供參考。培養單位可結合自身優勢,設置適宜的領域及方向,培育學校特色。各領域與方向并非絕對獨立,難免存在交叉,且具有動態發展性。隨著國際中文教育事業和學科的不斷發展,需解決的實際問題也將不斷變化。本文所提出的領域及方向僅為基于當前國際中文教育的發展狀況和需求而提出的思考,難免存在時代局限性,未來仍需不斷優化。討論領域及方向設置問題的目的在于明確國際中文教育專業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和路徑,但在人才培養中仍鼓勵打破學科、領域的局限,注重多元化培養。本文為拋磚引玉,希望能為學界和準備申報國際中文教育博士專業學位的培養單位提供參考。

猜你喜歡
專業學位博士教學資源
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醫患溝通的認知及培養需求研究
制冷博士來幫忙
神奇博士感冒了
博士蚊
初中語文數字化教學資源應用探索
土木專業學位碩士培養現狀與對策——以廣大為例
中外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比較與啟示
初探教學資源開發的系統思維
臨床實驗教學中教學資源的整合優化與應用
潤博士問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