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馬克思恩格斯的“創新”范疇探析

2024-01-09 05:30
肇慶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搜索創新

羅 青

(肇慶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肇慶 526061)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1]而且中共中央《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要求,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提升國際話語權。[2]所謂“話語”是統戰工作的概念推理體系,提升國際話語權是統戰國際社會協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要求。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作為一部創新史,強調人的創新。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就要主動謀取對“創新”的話語權,增強話語力,致力于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創新”的話事權、決策權。然而,在西方軟實力、話語力的滲透當中,創新常常被限定在西方創新理論的技術——經濟領域,造成“創新”常常局限于發明加開發或市場化,被商品拜物教所扭曲。實踐中,“創新”被異化為獲得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得到超額的邊際利潤,從而造成技術理性“經濟人”普遍輕視中小企業以及廣大勞動者和消費者的利益,與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取向背道而馳。更為緊迫的是,我國正處于“創新沼澤的中間地帶”,炒作概念會造成虛假信息泛濫,社會資源嚴重浪費,誤導方針政策、價值取向和實踐取向。[3]有鑒于此,加強“創新”話語體系建設,亟待從哲學高度界定“創新”范疇。

一、“創新”范疇統攝“創新”話語

現有的“創新”話語多種多樣,從不同視角看,有“自主創新”“合作創新”“原始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系統創新”和“顛覆式創新”等;從不同領域看,有“市場創新”“體制創新”“管理創新”“金融創新”“教育創新”“產品創新”“企業創新”和“國家創新”等??梢?,在不同的研究領域或學科視野,存在對創新的不同認識,形成不同的創新概念。哲學領域系統研究了創新的本質、模式以及創新的價值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等。但是,仍然有研究認為,馬克思“未提出過創新概念”。[4]與此同時,馬克思創新思想被限定在技術領域或者是經濟領域,只包括勞動節約型的創新、資本節約型的創新。這樣就把經濟效益當做是創新的唯一目標。在馬克思看來,機器之所以取代工人的技藝成為主導性異化力量,就在于資本主義條件下的技術創新并不一定有利于勞動者。界定“創新”,還有待深入經典探析“創新”的本質、特征及內涵。

“創新”讓人類具備了區別于其他動物的獨特性,可以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范疇。創新的重要性體現為“民族進步的靈魂”“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經濟和科技競爭的決定性因素[5]”“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等,而且“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6]。如果說具體學科所定義的是各自研究領域的“創新”概念,那么,與之相區別,哲學上所要界定的就是涵蓋了各類“創新”概念之共性的“創新”范疇,即統攝各類創新實踐的最基本的“創新”概念。研究發現,“創新”是一個貫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體性范疇,“創新”是哲學實踐觀的最新發展成果。[7]創新不單純是一個經濟學范疇,建構“創新實踐唯物主義”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當今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工作者的歷史使命。[8]可以說,“創新”和“實踐”一樣,都屬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國內外研究顯示,不同的哲學派別對“創新”一詞有不同的界定:建構主義(Constructionism)認為,應當研究“創新實際上是如何做的”,側重于描述“創新”的實然;重構主義(Reconstructionism)注重研究“創新”的應然,認為創新哲學研究的對象是“應當如何創新”。這種從“實然”到“應然”的發展趨勢,體現了“創新”話語權的重要性,反映出學派之間的話語爭奪已經上升到哲學高度。要謀求“創新”話語權,馬克思主義作為“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鑰的新派別”,應當聯系“勞動”和“發展”等概念來界定“創新”,增強話語力,把“創新”作為核心哲學范疇,聯系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來界定。本文主要使用關鍵詞搜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對共有的論述優先選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二、“創新”與主要相關概念的聯系和區別

越是經典的論述,其原創性就越強,所要表達的思想越不容易找到現成概念來表達,因而只能用已有的話語來說明。馬克思恩格斯對“創新”的原創性論述,所要表達的思想在當時并不容易找到合適的概念來表達,而借用了大量相關概念來說明創新。只有考證“創新”與其相關概念的聯系和區別,才能全面具體地界定和構建“創新”話語。

(一)“創新”與“創造”及“勞動”的聯系和區別

有研究認為,在馬克思看來,“創造”是人類學概念,是一種以人為中心,把人的創造活動理解成人類世界的自我構成原則的人學世界觀;“創造”是人的特性,認為馬克思相關論述確認:只有人才是世界上唯一能夠從事自主的、獨立的、全面的創造性活動的存在物,只有人的活動才稱得上真正的創造。[9]在這里,創造被認為是“人類學概念”,雖然沒有聯系創新來理解“創造”,也還沒有從哲學高度把“創造”看作是“實踐”的下級概念,但是看到了馬克思主張人是創造的主體、以創造為特性,揭示了“創新”與“創造”的聯系在于以人為主體。事實上,非人主體也可以“創造”,例如馬克思認為“人創造了宗教”,反對“宗教創造人[10]35”。從“這個國家政權是資產階級創造的[10]93”可以看出,階級也可以是創造的主體。再聯系“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以及“決不應低估《科倫日報》在創新方面的功勞[11]”來看,同屬于“實踐”的“創造”和“創新”的聯系在于主體都是人,區別在于“創新”主體的范圍較小,不像“創造”主體可以是“環境”“階級”和“宗教”等非人或屬人的事物,而只能是人及其社會組織。更重要的是,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由于認知和社會條件對創新日顯重要,人的組織程度越來越重要,“創新”主體主要是組織起來的人。如果把“真正的創造”理解為“創新”,那么人特別是組織起來的人就是“創新”的唯一主體,與“創造”在主體要素上存在本質區別。在客體要素上,則反過來,“創造”的客體可以是人,也可以是非人或者屬人的,而“創新”的客體只能是屬人的。因此,“創造”和“創新”雖然同屬于“實踐”話語體系,但是對主體和客體有著不同要求,應該嚴格區別使用。

馬克思指出,“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盵10]40-41于此可見,“創造”是勞動的核心,資本主義條件下“創造”的成果與勞動者是相對立的,也即異化勞動??梢哉f,“創造”就是創造性的勞動,在商品生產過程中與重復性的勞動對立統一,構成了“勞動”?!皠撔隆弊鳛閯撛煨詣趧?,就是“勞動”的主要方面,從而與“創造”的區別在于,不再“同勞動相對立”而實現了對異化勞動的揚棄?!皠撔隆币浴皠撛臁睘榛A,但要求有利于創造者。只有在創造價值并讓創造者得到相應利益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創造”向“創新”的轉化??梢?,“創新”與“創造”的區別還在于,“創造”不一定有利于主體,是介于“勞動”與“創新”之間的過渡概念。而“創新”相對于資本主義生產來說,意味著揚棄異化“勞動”,作為“真正的創造”,是創造商品價值的創造性勞動,而不包括生產過程中轉移價值的重復性“勞動”。因此,聯系“勞動”來看,“創新”與“創造”也存在本質區別,“創新”一定是“勞動”,并且揚棄異化“勞動”;“創造”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是異化“勞動”,還不一定是“勞動”,而有可能是創造性的破壞,造成“人的世界的貶值”。

(二)“創新”與“創立”及“發展”的聯系和區別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中,“創立”用來指對機關、制度等社會事物的創新,例如共產國際本身“創立的全世界無產者永久的聯合依然存在”[10]264-265說明“創立”的主體和“創新”一樣是人及其組織,“創立”的客體也可以是某種社會功能,例如把無產階級聯合起來?!皠摿ⅰ钡目腕w還可以是社會機關,如“讓市民社會和輿論界創立本身的、不依靠政府權力的機關[10]624”。在創立制度方面,例如說“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造成的生產力和由它創立的財富分配制度[12]500”。在這里,機關、財富分配制度,都屬于社會事物。又如“馬歇爾和阿克羅伊德所創立的移民區也差不多有這樣久[12]179”中所說的移民區,也屬于社會事物??梢哉f,“創立”主要用于社會事物創新。

“創立”的客體除了社會事物,還可以是人的認知,如“藝術和科學的創立,都只有通過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12]525”。這里所說的“藝術和科學”,都屬于人的認知。此外,人的認知還包括理論、思想或假說等,都可以成為“創立”的客體。例如對于“創立”新理論,馬克思曾明確說,“如果沒有德國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那么“唯一科學的社會主義,就決不可能創立?!盵13]635又如恩格斯在論述馬克思主義時所說的:“我在一定程度上獨立地參加了這一理論的創立,特別是對這一理論的闡發?!盵14]242綜合起來說,“創立”用于社會制度、組織等社會事物,同時也可以用于科學、理論等認知事物,因此可以說,“創立”雖然不像“創造”可以用來指工具或機器等實物的創新,但是普遍適用于非實物的客體,是創新的一種強調能動性的具體表達形式。

由此可見,“創立”在本質上是創新,但用來指非實物方面的創新,要創造新的認知或社會事物,突破“度”的限制并立得住,能發揮作用。在這個意義上,“創立”還與“發展”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可以相互對照,分別從質變角度和量變角度對“創新”進行說明。例如“在發展進程中,以前一切現實的東西都會成為不現實的,都會喪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權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種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現實的東西就會代替正在衰亡的現實的東西”[14]216闡明了量的積累必然帶來質的飛躍的發展觀,而質的飛躍產生“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現實的東西”所表達的就是創新的思想?!鞍l展”注重的是量變的完善,鞏固創新成果,進而為下一次“創新”的質變準備條件。當然,這種有益的量變也包括總的質變之前的階段性質變,表明“發展”與“創新”的區別除了主要強調客觀性之外,還在于沒有突破一定層面的“度”的限制。所以,繼承馬克思恩格斯的創新話語,為了表述更加準確,在強調主觀能動性和總的質變時,可用“創立”,強調客觀規律性和量變特別是階段性質變時,可用“發展”。

(三)“創新”與“發明”及“發現”的聯系和區別

卡特賴特博士發明了動力織機,這種機器又經過多次改進,到1801年才可以實際應用[10]28,“牛頓由于發明了萬有引力定律而創立了科學的天文學”[10]18??梢?,“發明”用于科技創新,關涉科學的“創立”,是需要“多次改進”才能應用的。聯系恩格斯所說專利局的大量檔案廢紙證明,在許多情況下,發明和發現不見得提高了勞動生產力[12]566。這意味著,“發明”雖然是科技創新,但是不一定就能提高生產力。同時“科學就是靠這些發明來驅使自然力為勞動服務,勞動的社會性質或協作性質也由于這些發明而得以發展。[14]365”這里的論述已說明,“發明”強調的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用于社會事物如機器,也可以用于認知如客觀定律等;當用于學科建設如發明定律時,就相當于“發現”。而且相對于“發明”來說,“發現”則更強調客觀性,更為基礎,注重把握客觀規律性,要求必須揭示屬人或非人的客觀事物或規律。增加了正確認識的“發現”,在本質上就是科學創新。但是,“發明”只有在“實際應用”增加了某種利益如提高了生產力時,才轉化為技術創新。在“1780 年發明了攪煉,即用高溫和抽出碳素的辦法把生鐵變成鍛鐵”[13]71當中所說的“發明”就是技術創新。由此可見,“發明”就如同“創造”一樣,孕育創新,通常合稱為發明創造??梢哉f,“發明”“發現”與“創新”的聯系在于,都致力于“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現實的東西”?!鞍l明”“發現”都內在地包含于“創新”,構成“創新”的部分內容:“發明”在滿足了能夠“實際應用”的條件時就是技術創新,“發現”是科學創新,共同構成了科技創新。區別主要在于,“發明”“發現”的適用范圍較小,而“創新”的范圍較大,還包括了科技創新之外的內容。

“創新”還與其他概念存在聯系和區別。在上述主要概念之外,馬克思恩格斯還用了其他相關概念來說明“創新”。例如,在需要強調創新的效果的時候用了“進步”概念:“蒸汽織機得到了實際應用,給予工業進步以新的推動”。[10]33同時,還有“理論進步”[10]29和“人類的進步”[14]365等提法?!斑M步”強調了“創新”是一個過程,需要量的積累。與“進步”一樣,經典中還有其他值得從創新視角考察的概念,如“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制度,并且在它的廢墟上建立了資產階級的社會制度”[10]773所說的“建立”就注重“創新”的過程。2023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闡述“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時,不但是考慮到量變必然產生質變,而且是把“發展”的實質歸因于“創新”,這是借用“發展”概念表達了在能動性作用下產生“新事物”的創新思想。又因為“新事物”在馬克思主義語境中,是因為符合了客觀規律,而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事物,代表歷史的前進方向,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可以說所謂“新事物”是對“創新”結果的靜態描述,描述的是“創新”的階段性成果。

概括起來說,“創造”“勞動”“創立”“發展”“發明”“發現”“進步”和“新事物”等構成了“創新”話語體系。只有把握客觀規律性,同時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創新”?!鞍l展”從動態角度來說明創新,“新事物”從靜態角度描述創新?!皠摿ⅰ睆娬{了發揮能動作用,與“進步”一樣都著眼于“創新”的效果?!鞍l現”則著重于認知,是把握了規律、真相的科學創新。而“發明”是以能夠應用為目標的技術創新,與“創造”統一稱為發明創造,都孕育著創新?!鞍l明創造”只有在能夠“實際應用”增加某種利益的條件下,才轉化為“創新”。

三、“創新”的本質及本質特征

(一)“創新”的本質是增加社會財富總量的創造性實踐

馬克思“是通過建立起的科學實踐觀,道出了創新本質,即主體展開變革的實踐活動[12]618”。雖然所謂“變革的實踐活動”還沒有明確揭示“創新”何以區別于“創造”的本質,但是確實可以把“創新”界定為是一種科學實踐。發明創造在增加生產力時就轉化為“創新”,是因為生產力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就是,人通過生產實踐滿足自身需要的物質力量。這種生產實踐,離不開一定的科學技術,也是一種科技實踐。人們只要在實踐中還有需要或需求,就要求進行相應的創新以解決妨礙人們在滿足自身需要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如資本主義工業取代封建主義的經營方式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就在于: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甚至工場手工業也不再能滿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機器引起了工業生產的革命。這時,手工機器如紡紗機不斷改進,水力機器、蒸汽機方面的技術不斷創新以滿足強大的社會需求。[10]273由此可見,“創新”總是和需求、需要密切相關的,必須服務于滿足需要這一目標。

如果用“利益”一詞概括人們滿足需要或需求的機會、條件或資源等,那么創新就是增加社會財富總量的創造性實踐。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15]“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使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并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盵16]這就意味著,不重視利益的“創新”就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只有明確了人的主體利益,按照人作為主體的要求進行創新,才是馬克思主義的?!皠撔隆辈坏且哉w利益的最大化為目標,而且以增加了利益的事實,區別于“創造”?!袄妗币辉~,應該標示著各類創新的統一性,整體利益的最大化是內在于創新實踐的。因此,各種“創新”滿足的需求雖有不同,但其共同本質可以抽象為:增加了社會財富總量的創造性實踐。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可以說,只有滿足“創造性”和“增加了社會財富總量”這兩個條件的實踐,才屬于“創新”。

(二)“創新”的本質特征在于獨特的價值性

馬克思在使用“創新”一詞評述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時,說亞當·斯密“創新了財政學[10]35”,以及在評論文學作品時寫道“如果撇開某些新的韻律不談,那么,就是想創新這么一點愿望也終成泡影了[17]28?!笨梢?,“創新”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其價值在于是最應該滿足的愿望,是人作為主體的最基本的要求,屬于不可或缺的實踐。這說明,“創新”能夠提供滿足感,在主觀維度有著重大價值。而且,馬克思指出,如果一個人想用劇本為自己鋪設一條通向舞臺的道路,那么“他應當把自己的劇本建筑在創新的基礎上[17]100-101”。這里就又可以看出,“創新”被認為是成功的基礎,在客觀的維度也有著重大價值。正如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所強調的:干革命、搞建設,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闖將??梢哉f“創新”是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共同要求。顯然,創新是最有價值的實踐,既是“最應該滿足的愿望”,也是“成功的基礎”。因而可以說,創新的價值性在主觀和客觀維度都有體現,正是這種各類創新實踐的共性要求,而使得價值性成為“創新”區別于其他實踐的本質特征。有沒有價值,決定了一種創造性實踐是不是創新;價值大小,則決定這種實踐的創新程度。

表1 實踐觀基礎上的“創新”話語

四、結語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創新”并不是一般所認為的“創造新東西”,而是創造“新事物”?!靶率挛铩笔欠狭丝陀^規律,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代表歷史前進方向的事物,而要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就意味著要增加社會財富總量。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可以說,創新的本質是增加社會財富總量的創造性實踐,“創新”與主要相關概念的區別可以概括為如下表所示。其中,實踐客體一欄的“社會事物或認知”都是屬人事物,“客觀事物或規律”可以是非人的,也可以是屬人的?!皠撔隆北举|特征體現在價值上就在于,依托“發現”揭示的客觀事物或規律,通過“發明”或“創立”成果,滿足人的需要,從而把人或非人的事物變成屬人的“新事物”。當前,在西方學術話語霸權影響下,創新已被一部分認知異化為是以技術創新為手段的經濟范疇,進而片面強調市場化和盈利,屈從于“商品拜物教”。這有損于馬克思主義對創新的話語權、話語力和話事權,不利于國家創新體系升級??梢园殃U明創新的理論體系和學術邊界作為中心工作,深入經典論述研究相關概念,致力于從“物質”這一標志客觀實在的邏輯起點開始,經由“實踐”到“勞動”“創造”,再到“革命”“建設”“改革”等,構建“創新”的學術話語體系。

猜你喜歡
搜索創新
優惠信息檢索與分析
網上"搜索"泄密,女自領報復情敵引來血光之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