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心理分析

2024-01-10 12:48
安順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畢業生職業心理

桂 楚

(安順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貴州省高校鄉村振興研究中心,貴州 安順 561000)

一、研究背景

黨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推動鄉村人才振興。近年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球的經濟形勢出現下行,各級各類企業招聘人數不斷緊縮,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大學生就業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形勢相當嚴峻。2021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鄉村振興人才的意見》中明確提出高校畢業生是高素質專業化“三農”工作干部隊伍的源頭活水,是鄉村振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隊伍,要積極鼓勵大學生到村工作,以己所學投身鄉村建設。在城市就業競爭激烈和就業容量逐漸飽和的情況下,鼓勵大學生積極到鄉村建功立業,對鄉村振興和大學生高質量就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地方高校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智庫,為地方培養了大批高素質建設人才。而地方的發展離不開鄉村的振興,鄉村的振興需要地方高校的賦能。因此研究地方高校畢業生的返鄉就業意愿、心理期望和心理需求,將為鼓勵和推動地方高校畢業生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二、研究綜述

大學生就業心理一直備受國內外學者的關注,研究涵蓋了就業的心理維度、就業心理的表現、就業的心理矛盾、就業的心理壓力等內容。研究發現大學生的就業心理較為復雜,性別、戶籍類型、家庭資本、父母職業和學歷水平、大學生所在院校和專業的不同,其展現的就業心理均不同。且大學生就業存在著從眾、不平衡、盲目攀比、競爭意識增強、自我肯定意識濃厚、就業壓力增大、就業焦慮出現、就業心理期望過高等多種心理現象和問題。同時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許多高校畢業生的慢就業心理日趨嚴重,就業以求穩為主。

關于返鄉就業的概念,不同的學者對它的理解和解釋不完全一致。大多數學者定義的概念為:大學生回到自己大學就讀前的生源地就業或從事勞動生產工作。在本研究中筆者將返鄉就業定義為大學生畢業后返回縣城或鄉鎮一級的家鄉工作。

周宇2019年研究發現“農二代”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能有力促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實,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有利于農村人力資源合理利用,完善農業創業鏈。[1]孫漁珽2018年提出返鄉就業創業一能發揮大學生的技能水平,二能為鄉村振興帶來活力和動力。[2]

然而有研究者發現,許多大學生到村工作的動機不強、意愿不足。在對全國1,553名大學生的調研中發現,愿意去農村工作的只占0.8%[3]。且家庭社會資本越高,大學生越不愿意到西部和農村就業,女生和男生比更不愿去西部和農村就業,城鎮大學生和農村大學生相比更不愿到西部和農村就業[4]。2012年趙莉和張伏力研究發現大學生較少考慮基層就業[5]。2019年閆廣芬、田蕊在對大學生返鄉發展的源動力研究時發現,大學生選擇返鄉發展主要源于“故土情結”與“大國責任”,而能留守鄉村的動力源于“職業共創”與“精神共創”,能在鄉村長期發展的動力源于“主觀能動性”中尋找市場發展潛力與挖掘自身價值的成分。[6]2019年羅敏調查了1,231名青年發現,青年從“離鄉”到“返鄉”參與鄉村振興主要基于國家政策的號召、青年社會責任的擔當和個人意愿的實現。[7]

綜上所述,有關就業心理和返鄉就業,二者分別都有著諸多的研究結論。但關于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的心理狀態和心理表現的研究較少?,F有的研究發現,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前大學生返鄉就業意愿不夠強烈甚至不愿返鄉就業,同時對于是否返鄉就業也常常持搖擺不定的態度。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后高校畢業生的返鄉就業意愿是否發生變化及其返鄉就業的心理狀態如何,還有待進一步分析和探索。

三、地方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心理現狀

2023年1月至3月筆者通過對貴州省某地方高校的2023屆畢業生發起網絡問卷調查和重點訪談,了解了地方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的意愿和心理狀態。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20份,回收有效問卷297份,問卷的有效率為92.81%。問卷的Cronbach.α系數為0.978。樣本的男女比例接近1∶2.5,產生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一是該地方高校的女性畢業生數量多于男性畢業生,男女比例為1∶1.91;二是女性畢業生比男性畢業生更愿意參與網絡調查。其次,參與調查的非獨生子女的畢業生人數遠高于獨生子女的畢業生人數。共有管理學、教育學、農學、理學等11個學科門類的畢業生參與了此項調查。其中有79.13%的畢業生認為當前的就業形勢達到了困難甚至是嚴峻的程度。在調查畢業生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知時發現,有39.82%的畢業生不清楚、不了解,59.28%的畢業生有所了解,非常了解的僅有0.9%。同時在了解鄉村振興戰略對大學生返鄉就業的作用時發現,有76.02%的畢業生認為有促進作用,有23.98%的畢業生不清楚有何作用或認為沒有作用。

(一)畢業生返鄉就業意愿現狀

1.畢業生的返鄉就業意愿傾向

從問卷調查來看,有五成以上畢業生有到鄉村地區就業的意愿,其中,分戶籍來看,農村戶籍的畢業生比城市戶籍的畢業生更愿意返鄉就業,且其中有78.95%的畢業生表示自己返鄉就業的意愿較為強烈。

調查發現,畢業生返鄉就業主要源于自己的主觀意愿,同時受到一些拉力和推力的影響,其中國家號召、政府支持和鄉村的需要以及大學生服務社會、回饋社會的責任感拉動了畢業生想返鄉就業。而城市生活成本高、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畢業生愿意返鄉就業(見圖1)。同時畢業生意向的就業崗位類型多為鄉村公共服務人員和鄉村治理人員,如:教師、衛健人員、大學生村官、選調生、三支一扶人員等。

圖1 地方高校畢業生愿意返鄉就業的原因

調查還發現,畢業生不愿返鄉就業主要是因為鄉村地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有限、發展前景渺茫,以及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差距較大和個人主觀動力不足等原因(見圖2)。

圖2 地方高校畢業生不愿返鄉就業的原因

2.影響畢業生返鄉就業意愿的因素

調查發現,畢業生在考慮返鄉就業時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政策吸引、父母建議的影響度占比均高于50%。就政策吸引度而言,無論是國家層面的引導、鼓勵、支持政策,還是地方層面的支持細則,返鄉就業逐漸成為畢業生就業規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對多數農村籍畢業生而言,他們的父母并不希望子女在接受完高等教育后,又回到鄉村擇業就業。其次,家鄉所在地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社會保障體系也是畢業生考慮返鄉就業的重要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反映了鄉村發展規模,影響了人們的直接經濟收入。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發展前景渺茫,企業的數量和規模就小,提供的就業崗位便不多。反之,前景廣闊,企業的數量和規模就較大,所需的人才就越多。另外,訪談了解到,部分畢業生表示會考慮就業后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未來的子女教育等問題是否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再次,個人的情感需求、生活成本和競爭壓力等因素也左右著畢業生是否返鄉就業。調查發現,部分畢業生會因為需要照顧父母、維系親情以及自身對家鄉的依戀而考慮返鄉就業。又有部分畢業生認為城鄉的生活成本和就業競爭不一,會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評估選擇是否返鄉就業??偟膩碚f,大學生的返鄉就業意愿受政策吸引、父母建議、家鄉經濟水平及社會保障、情感需求、生活成本和競爭壓力等因素的影響。

(二)畢業生返鄉就業的心理狀態

1.畢業生返鄉就業的心理表現

調查發現82.77%的畢業生存在返鄉就業的焦慮和恐慌,90.16%的畢業生有返鄉就業壓力。其中返鄉就業的焦慮86.58%來源于是否能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返鄉就業的壓力82.42%來源于崗位的選擇與實際可能的沖突。訪談發現,超過70%的畢業生在大學期間未認真做過職業生涯規劃。許多畢業生表示,自己到了大三下學期才開始思考畢業去向,求職時對各行業和職業的了解都很模糊,對未來更是迷茫。另外,談及返鄉就業的態度時,有42.99%的畢業生持樂觀態度,而50.68%的畢業生持中立態度;同時,43.43%的畢業生認為自己在返鄉就業過程中充滿信心,而44.34%的畢業生不確定自己是否有信心返鄉就業。有55.65%的畢業生在返鄉就業過程中,對工作環境、人文環境有一定的心理準備,而有43.89%的畢業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是否適合返鄉就業工作是不清楚的。

2.畢業生返鄉就業的心理預期

研究發現,在畢業生返鄉就業回報的心理預期中,畢業生關注較高的是返鄉后個人的長遠發展、薪水福利、工作的內容和環境以及個人的情感需求(見圖3)。有86.42%的畢業生對返鄉就業的回報期望值在50%以上,63.56%的畢業生能接受返鄉就業前期最低待遇為3,000元以上。當理想中的返鄉就業期望與實際中的返鄉就業現實沖突時,有71.49%的畢業生會選擇繼續一段時間,再視情況而定。

圖3 地方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回報的心理預期

四、畢業生返鄉就業心理存在問題分析

(一)畢業生返鄉就業的主觀動力充足,但求穩保穩心理明顯

調查發現有50%以上的畢業生愿意返鄉就業,且農村戶籍的學生返鄉就業意愿更為強烈,這主要源于他們對家鄉的依戀,建設家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對于到城市求學的農村籍畢業生來說,返鄉就業不僅能滿足其照顧家人、維系親情的情感需求,又是實現其建設家鄉、服務家鄉抱負的有效途徑。鄉村振興全面推進以來,國務院不斷制定和出臺了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各項政策,明確了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的服務項目、專項計劃和專職工作崗位。相較于以往,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有了較高的返鄉就業意愿和動力。

人才的回流需要產業的支持,產業的發展才能帶動就業。然而當前鄉村的產業發展存在著特色不突出、產業融合度低、規模小、品牌效應不足等問題。產業規模小對人才的需求就少,產業發展不好,人才回流就不利。調查發現,70%有返鄉就業意向的畢業生選擇從事基層公務員、基層事業單位等較為穩定和體面的工作,而僅有30%的畢業生意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或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人員的工作。調查還發現,部分畢業生表示自己沒有考上公務員或事業單位,才會考慮從事三支一扶人員、西部計劃志愿者、特崗教師、大學生村官等基層項目工作。而對于返鄉創業,部分畢業生也表示,畢業五年內暫不考慮,原因是投資太大,風險較大。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數畢業生返鄉就業不僅考慮崗位是否入編,同時求穩求保心理較為明顯。

(二)畢業生返鄉就業壓力與焦慮并存,且就業心理期望較高

《2022年二季度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2022年二季度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景氣程度CIER指數達到了2018年以來的最低點。一方面,應屆畢業生人數從2020年的874萬增加到2023年的1,158萬,平均每年以10%的增長率不斷升高,但受經濟環境影響,市場招聘需求人數增幅不高,這種“僧多粥少”的情況,讓眾多畢業生倍感壓力,尤其在面對返鄉就業話題時,80%以上的畢業生表現出了焦慮、迷茫。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時,存在教育主體錯位、教育方法匱乏、專業性和服務個性化不夠等問題[8]。再加上大學生對自身職業生涯和就業意向規劃意識不足,導致畢業時很多畢業生就業方向不明確,對所學專業與就業崗位如何匹配表現得較為茫然,主觀期望與客觀現實差距顯著。

同時,在對就業回報的預期方面,一半以上畢業生要求就業前期最低待遇不少于每月3,000元,而2023年貴州省最低工資標準三類地區為每月1,660元。此外,部分農村籍畢業生及其父母的思想觀念陳舊,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大學畢業后又回農村工作是件丟臉的事。相較于城鎮籍畢業生而言,農村籍畢業生普遍面臨更高昂的就業成本、更少的就業選擇機會和質量更差的就業提供,就業期待和實際就業之間的事實落差也更大[9]。而有些農村籍畢業生迫切希望畢業后通過就業來實現自己的價值,因此他們對物質的需求欲望更強,容易產生就業心理偏差,會把工作待遇直接看成職業價值。[10]因此,大部分畢業生期望返鄉工作既要穩定體面,又要有較好的收入和回報。

五、推動地方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的意見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勉勵青年一代扎根基層,提倡年輕人要“自找苦吃”,“只有到社會中與群眾打成一片、扭到一起后,產生了社會責任感,才能獲得真知灼見”[11]。因此,要積極推動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強化政策服務保障,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升就業競爭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一)強化返鄉的政策服務保障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當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鄉村振興關鍵是人才的振興,高校畢業生作為高素質人才,其返鄉就業的主觀動力充足,但政策的落地和鄉村的社會保障卻制約著他們的返鄉就業意愿。因此,政府要做好頂層設計,強化返鄉的政策服務保障。國務院2022年制定的《關于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和2023年出臺的《關于優化調整穩就業政策措施全力促發展惠民生的通知》中都對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問題進行了明確規定,通知要求要拓寬基層就業空間,挖掘基層就業機會,鼓勵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因此,要推動地方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首先需要地方政府部門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明確目標任務,細化實化政策措施,推動各項政策落地見效。其次,要實施提升就業服務質量工程,推進公共就業服務進校園,增強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再次,要完善人才就業市場信息和人才需求預測,加強大數據比對識別,推動更多政策直達快享,提升畢業生對就業政策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二)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一項重要舉措。研究發現,大多數地方高校畢業生有主動返鄉就業意識,但對返鄉就業的職業方向卻很迷茫。而許多地方高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以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為中心,僅注重學生的就業技能指導,缺乏對學生職業發展的關注[12]。因此,地方高校作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主體部門,首先要正確認識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校作為鄉村振興的智庫,要積極有效地引導大學生到廣闊的農村天地施展自己的抱負和才華。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新型職業農民,全面分析到鄉村發展的優勢,樹立返鄉就業的正確理念,明確返鄉的職業定位,完善返鄉工作的職業能力。其次,要建立專業化的職業生涯指導教師隊伍。選派優秀的輔導員、學工教師、有農村工作經歷的教師外出參加專業培訓和交流,外聘鄉村工匠到校講學,確保教師將職業發展的新理念、新知識傳遞給學生。再次,要注重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實用性和長效性。在學生的日常行為、學科教學、實踐活動中有效引導學生將職業選擇融入國家發展,激發學生助力鄉村振興的熱情。

(三)設定合理的返鄉就業期望

經濟收入、福利待遇是當前許多大學生求職考慮的第一要素。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地方高校畢業生仍認為大學畢業的資質較高,因此就業崗位和就業薪資均應與學歷水平相匹配,沒有意識到當前的高等教育已經向大眾教育轉型,大學學歷不再是香餑餑。因此,在就業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畢業生首先要正確認識和評估自己,轉變就業觀念??陀^分析自己的優缺點以及自身到鄉村發展的優勢劣勢、機會和挑戰。其次,要明確自己到鄉村的職業定位。結合自身的專業、個性和能力,建立理性的自我認知,明確求職標準后再進行職業選擇。再次,要適當調整到鄉村就業的薪資預期,主動適應社會,做好艱苦創業的思想準備,不要只注重當前的經濟收入和福利待遇,而要放眼未來,關注鄉村的發展前景和市場變化,注重職業發展的晉升空間。

鄉村振興需要高校青年,高校青年助力鄉村振興。未來要不斷建立健全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強化人才振興保障措施。從實用技能、復合應用、科技創新等方面加強對高校青年的培養,建立健全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基地,開展服務鄉村實踐活動,引導高校畢業生熱愛鄉村、服務鄉村。同時,高校畢業生要練就過硬本領,緊緊抓住鄉村振興這個大機遇,投身鄉村建設,唱響鄉村振興的青春之歌。

猜你喜歡
畢業生職業心理
9歲的高中畢業生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守護的心,衍生新職業
你根本不知道,這屆畢業生有多難
心理感受
一個沒什么才能的北大畢業生
職業寫作
我愛的職業
最“叛逆”的畢業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