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境況與民族團結教育策略
——基于27名不同民族大學生群際接觸和交往交流交融的分析

2024-01-10 06:11劉子云
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群際交融民族團結

劉子云 李 君

(1.廣州大學 教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2.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第一小學,廣東 清遠 511500)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行動指南[1]。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的首要條件是各民族成員長期、持續、深入地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青年交往交流交融,是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群際接觸是增進各民族青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徑。因此,促進各民族青年持續接觸,更好地了解彼此、開展溝通對話與交流互動,旨在拉近彼此的“私人關系”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內在的多重“集體關系”,突破狹隘的“內部群體”觀并達成共識,形成對更大群體即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自覺。

民族理論中常以“群際接觸”來詮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關系狀況。群際接觸理論認為,“偏見源于錯誤判斷,群際接觸能有效減少偏見”[2]。從群際接觸視角探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的主流意識。例如,有學者對改革開放以來粵港澳青年的接觸心態進行分析,探索了粵港澳大灣區不同文化邊際的青年如何通過群際接觸更好地融合的方式[3]?;蛘咭罁弘H接觸理論考察了藏族群眾集聚區民漢合校不同民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情況,提出了推進民漢合校管理一體化的管理策略[4]。本研究將群際接觸作為一種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論視角,分析在校園這一特殊接觸場域中如何利用好群際接觸的最優條件和作用機制促進各民族學生的積極接觸,為鑄牢高校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供理論支持和路徑選擇。

一、群際接觸: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的基礎

任何社會意識的產生都離不開人類的相互影響。馬克思認為:“不論社會的形式怎樣變化,但究其本質它都來源于人類交互作用?!保?]20 世紀5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提出“群際接觸理論”。該理論認為,群際接觸是消解群際偏見的有效策略,更多的接觸機會意味著更少的民族或文化沖突結果[6]。但群際接觸與群際關系并非絕對正相關,要確保積極的群際接觸的發生,需要盡可能滿足平等地位、共同目標、群際合作及制度支持等一系列最優條件[7]。我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上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從未間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正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行為基礎和重要途徑。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來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基于民族交往心理,民族成員采取一定的文化適應策略所進行的群際接觸和社會互動過程[8]。因此,各民族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自覺認同,就是基于群際間良性、持續、深入和全面地進行接觸以及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與結果。

群際接觸理論對減少民族偏見和改善民族關系具有積極意義,為我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進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供助力。然而,理想的群際接觸是什么?這是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回答的前提性問題。如何通過群際接觸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成?這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回答的方法性問題。當前大學生通過群際接觸實現了怎樣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其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成有何作用?這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建構需要回答的結果性問題??梢?,理想的群際接觸應是基于個體自主和自覺開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愿,以及有利于支持民族團結教育實施的外部環境。簡而言之,理想的群際接觸需包含民族成員個體的內部建構和接觸環境的外部建構兩個維度(如圖1所示)。

圖1 理想群際接觸條件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成路徑

(一)群際接觸主體的內部建構:優化個體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

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否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取決于各民族主體在群際接觸過程中建構的客觀知識系統和認知結構。在群際接觸過程中,個體應建立3 個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的認知結構。一是了解民族政策和理論常識。了解和熟悉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民族政策與民族結構,深入理解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能夠理解和運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等基本的民族理論。二是生成良好的中華民族文化素養。系統地掌握中華民族文化知識體系,形成正確的民族價值觀念和中華民族文化共同記憶。比如,對中華民族及其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有所了解,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等基本概念有所認知和深入理解,對國家和中華文化要有充分的自覺與自信。三是掌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溝通技能。核心是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形成國家認同的共同符號,是群際溝通交流的主要橋梁。了解不同民族語言、宗教、習俗等文化多樣性,學會尊重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消除民族歧視、偏見和誤解。3 個認知結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其中,常識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基礎,影響個體的民族觀,以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價值判斷與選擇;素養是個體民族文化知識內化的結果,會間接影響到個體對其他群體的理解和共情程度;溝通技能是群際接觸的重要手段,直接影響到實現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效果。唯有持續不斷地優化個體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才能建構起個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主體意識和認同自覺。

(二)群際接觸環境的外部建構:創設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環境

群際接觸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方式,需要堅持以平等地位、共同目標、群際合作、制度支持等作為保障條件。因此,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應關注以下各民族學生相互交往的條件和環境問題。一是“平等地位”方面,應提供保障各民族學生之間地位相互平等的人文環境,將“平等融合”理念轉化為教育的實效,促使平等與融合相得益彰。二是“共同目標”指為各民族學生樹立特定的奮斗目標,營造同心同德、命運與共的集體氛圍。三是“群際合作”強調增加群際間的相互合作,使各民族學生在共同目標的凝聚下合作發展、互利共贏。四是“制度支持”體現為建立健全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制度體系,完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機制。

整體上,平等地位、共同目標、群際合作、制度支持形成“四位一體”的關系,在群際接觸過程中共同建構良好的民族關系。當個體獲得有利的外部環境支持并做好充分的群際接觸準備,積極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結果便自然發生。積極的群際接觸結果體現為3 個主體的遞進關系:在個體層面,各民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常態化,實現“同氣連枝,肝膽相照”的兄弟情誼;在民族層面,各民族學生能超越狹隘的民族主義,清晰地認識到多元一體、和諧共生的民族事實;在國家層面,深化各民族學生的國家認同,鑄牢“中國人”意識。在積極的群際接觸結果影響下,各民族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運而生。為精確了解當前各民族學生在群際接觸過程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狀況,分析接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優化方案,本研究對不同民族身份青年的群際接觸和交往交流交融進行了調查,以展開針對性的研究。

二、個案分析: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境況

(一)調查對象的選擇

通過滾雪球的抽樣方法,選擇27 名不同民族的高校學生為訪談對象,對其進行深度訪談,重點了解各民族學生群際接觸準備與群際接觸實踐的現狀、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的因素。訪談對象的性別結構為女生19 名、男生8 名;民族所屬包括回族、瑤族、哈薩克族、滿族、土家族、苗族、仫佬族、侗族等27個民族(見表1)??傮w來看,選取的樣本具有民族多樣性特征,能保證研究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表1 訪談對象基本信息

訪談樣本主要通過“朋友帶朋友,同學引同學”的途徑進行選擇。通過整理訪談對象的資料發現,訪談對象之間存在朋友、舍友或同學的裙際關系(如圖2所示),這從側面印證了各民族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群際接觸的基本事實。在與訪談對象交流的過程中,各個民族學生在個性、氣質等方面有所不同。例如,F-1(回族)較為活躍主動,樂于分享童年的趣事、剛到大學時的所見所聞,以及生活的煩惱、人際交往等話題;而M-2(瑤族)則相對沉默內斂,憨直靦腆。部分訪談對象認為本研究很有意義,展現出極大的興趣,例如F-3(哈薩克族)、F-12(蒙古族)、M-25(水族)、F-26(黎族)等。個別訪談對象熱心地幫助項目組尋找不同民族的同學,例如M-9(拉祜族)、M-11(壯族)等,正是訪談對象之間這種彼此相連的群際接觸關系,使得項目組在呈現研究對象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境況之前,就已經呈現了跨族群交往交流交融的共生共美局面。

圖2 訪談對象群際關系圖

(二)調查結果分析

1.群際接觸準備: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成基礎

(1)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與價值有較清晰的認知。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的正確認知是各民族大學生深入交往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大學生普遍能認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內容和價值意義,并有自己的獨特理解。有受訪者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包容的有機整體,“中華民族是一個息息相關的大家庭,我們都包括其中,都屬于共同體的一分子”(F-4,滿族);“中華民族共同體就是所有民族相互合在一起嘛,相互包容,然后形成一個完整的中國”(F-5,土家族)。在部分大學生看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部個體雖有客觀差異,但仍是一個有著強烈凝聚力的整體,“雖然在經濟和文化方面有差異,但是從整體上來說,我們還是能夠凝聚在一起的,能夠和諧地相處”(F-8,侗族)。有受訪者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提出與我國現實國情、民情密切相關,起到凝聚共識、維護穩定的積極作用,“因為中國有那么多的民族,國家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該是為了凝聚國家力量,不要讓大家分心”(F-15,白族)。受訪者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團結意識也是顯著的,M-25(水族)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國社會內部發展的結果,隨著中華民族概念的萌芽與發展不斷增強,是民族團結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

(2)對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有積極的情感和身份認同。情感認同能有效地促進個體對自我群體身份的接納和對所屬群體的心理依戀,對積極群際接觸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催化作用。整體上看,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的身份歸屬有著強烈的情感認同。有受訪者展現出強烈的使命擔當意識,表明“時刻謹記自己身為中華兒女的使命和責任,我們是為中華民族崛起共同奮斗的一分子”(M-18,布依族)。為自身的中華民族身份而自豪,“我們塔吉克族是很平凡很普通的一個民族。很榮幸的是,它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分子”(F-24,塔吉克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秉承支持的態度,“不管是從我自己的身份出發,還是從我身邊的人來看,我們都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我們一直都秉承支持的態度看待中華民族共同體”(F-21,錫伯族)。有受訪者呈現出深刻的國家認同,中國人意識強烈,“我們出生在中國,我們永遠都是中國人。我會因為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特別是當我們國家有重大的成就,或者是那種比較好的事情”(M-14,維吾爾族)?!爸袊艘庾R已經是刻在我骨子里的烙印了,我腳下的這片土地就是我的根”(M-11,壯族)。在訪談過程中,各民族學生澎湃的愛國主義情感是一種血脈與精神的共鳴。

(3)對新時代青年的跨民族婚戀觀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開放包容的婚戀價值觀念是民族關系正?;闹匾獦酥?,在消除隔閡、促進融合、構筑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上具有天然優勢。27 名訪談對象普遍表示婚戀選擇不應因民族身份而有所局限,婚戀對象的“三觀”、性格和人品才更值得關注。有受訪者認為民族交流融合是主流趨勢,跨民族婚戀是正?,F象,“不同民族的人戀愛和結婚很常見的,社會的發展就是這樣。兩個人過日子和民族身份沒什么關系”(M-2,瑤族)?;閼賹ο蟮倪x擇主要看個人意愿,“我覺得這件事情吧,主要看個人意愿。反正民族對我們白族的限制不大”(F-15,白族)。當問及是否會因為家庭因素而在婚戀對象的選擇上存在桎梏時,部分受訪者表示自身的家庭成員便是多民族結構,“我的家庭成員里有拉祜族、苗族、瑤族、傣族、布朗族。只有我爺爺是漢族,我父母就是不同民族的”(M-9,拉祜族)?!吧贁得褡迳矸菖c談戀愛和結婚沒有關系。我爺爺是少數民族,奶奶不是。爸爸是少數民族,媽媽不是。受家里的影響,我對另一半沒有民族身份的要求”(F-22,畬族)。大部分家庭完全尊重自身的擇偶意愿,問及“是否只愿意同本民族通婚”時,有受訪者“就完全沒有這種想法,本來我們這個民族就少之又少,要是還這樣把范圍定死,那可能就要(守)寡一輩子了吧”(F-10,納西族)。誠然,民族并非影響新時代青年婚戀觀考量的關鍵因素,這為民族交融提供了準備條件。

2.群際接觸實踐:大學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實體驗

(1)在日常民族交往交流中獲得民族和國家認同的直接體驗。大學生日常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建立同伴關系的重要前提,對消解民族常識認知誤區、打破民族刻板印象及民族偏見等具有積極意義。在訪談的過程中,27 名受訪者普遍表示與舍友、同學相處愉快,彼此尊重理解,沒有發生過沖突和矛盾,認為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不應存在隔閡。在受訪者群體中,普遍存在較充分而和諧的民族交往交流,并在此過程中形成良好的互動認知心理。①“我們都一樣”:無民族內部差異性區分的身份認同體驗。受訪者柯爾克孜族學生F-20(柯爾克孜族)認為,“我到廣州以后,一直在跟漢族同學一起交往,然后有了好多的漢族朋友,就沒有那種‘你是少數民族,我是漢族’的區別。我們都是一樣的人”。②“大家都是中國人”:當遭遇多重認同時,國家認同成為調和雙重民族認同的“解釋工具”。各民族大學生在跨地區教育流動中,雖然外在環境和交往的同伴群體都發生了改變,但依然能夠較好地進行調適,與同伴群體保持良好的交往關系。受訪者學生M-13(彝族)認為,“我在云南是有很多的少數民族朋友的,在廣州就少了一點,都是漢族同學居多。但是我跟漢族同學處得也挺好的,沒有那種民族的區別,大家都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中國人”。③“舍友間情誼深厚,有幸福感”:通過良好的室友關系促進大學生社會化交往能力的提升。大學生的“宿舍”空間是其“家庭”“社會”空間的縮影,在多民族的公共空間中,良好的舍友關系是大學生民族交流交往的直接反映。受訪者塔吉克族F-24(塔吉克族)認為,“我跟現在的舍友關系特別好,我們從來沒有吵過架,也沒有發生過爭執。我覺得和她們在一起生活真的很幸?!?。④“在學習和生活上互幫互助”:受訪者F-1(回族)認為,“我和班上的同學都挺聊得來,關系也蠻好的。會一起討論學習上的難題,在生活中也會相互幫忙”。⑤強調尊重是交往的基礎:受訪者F-3(哈薩克族)認為,“來到這邊之后接觸到很多其他民族的同學,然后相處得也很好。最重要的還是在尊重的基礎上相處吧,就是彼此尊重”。

(2)在跨民族婚戀關系中形成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義理解??缑褡寤閼偈侨弘H接觸和民族交融的深層次實踐,開放包容的跨民族婚戀觀反映和諧的群際關系和民族關系,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紐帶和橋梁作用。來自不同民族背景的大學生大部分能夠建立跨民族戀愛關系,對未來開放式的跨民族婚姻也秉持樂觀態度。在受訪者中,F-7(仫佬族)、M-11(壯族)、F-16(仡佬族)、F-17(藏族)、F-20(柯爾克孜族)、M-25(水族)等大學生的戀愛對象并非本民族成員,大多與漢族學生建立了戀愛關系。受訪者普遍認為,民族身份并不會影響婚戀交往,跨民族婚戀是一種正?,F象。受訪者F-17(藏族)認為,“我男朋友是漢族的。雖然我們民族不一樣,但我認為民族并不會阻礙愛情或者影響交往。不同民族談戀愛太常見了,沒有必要大驚小怪的”?;閼龠x擇與交往雙方的性格、興趣等因素關聯更大,而與“民族”身份差異無太大相關性。例如,受訪者F-16(仡佬族)認為,“我的性格是有點沖動的,但是他的性格很好,經常包容我。我們有著相同的興趣愛好,當初就是在社團認識的”。在國家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的映襯下,個體民族身份的日常體現其實不明顯。在日常的男女朋友交往中,大部分學生“遺忘”了“民族”身份,而是用“中國人”“中華民族”等概念來審視彼此作為一個“共同體”而存在。例如,M-11(壯族)認為,“我和她都是黑眼睛、黃皮膚的中國人,都說普通話。如果我不和她說我是少數民族(人),她都不知道呢”。在這種非常私人化的關系中,大學生的民族交融持續深化,民族情感更加深厚,民族關系也更加牢固。F-20(柯爾克孜族)認為,“我的男朋友就是漢族的,可能我以后就嫁給他了。我男朋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比我還強烈”。

3.群際接觸結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整體生成與部分失落體驗

總體而言,大學生有著充分的群際接觸準備和積極的群際接觸實踐,說明各民族學生群際接觸結果總體情況良好,具有良好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和獲得良好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體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認知建構和實踐體驗中獲得了整體性的生成。但受外部環境和個體認知的影響,仍存在少部分需要關注的問題。

受文化背景差異、交往溝通技能和個體認知局限等多方面的影響,大學生在群際接觸過程中,少數學生會獲得民族刻板印象等相對負面的體驗,產生一定程度的民族交往交流的失落感。在訪談過程中,大部分受訪者表示,并沒有遭受過或見到過民族歧視。但有個別受訪者坦言,因少數民族身份而經歷過一些事情。受訪者F-24(塔吉克族)認為,“我在找見習單位的時候,因為民族身份受到過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情,當時感覺有點難過,但是我們不能小題大做,最好的做法就是反省自己,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學會包容,絕對不能因為小事破壞民族團結”。該個案學生面對“職場偏見”,雖然有些失落,但仍以“大局為重”,心存“民族團結”。也有受訪者談及此類經歷,“因為身份證上的文字是韓文和中文,酒店工作人員會對身份證持有一定的疑問”(F-19,朝鮮族)。此類不太積極的群際接觸體驗,必然會傷害到民族感情,影響民族間的交往交流和民族團結。

三、民族團結教育應對策略: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構建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首要目標,對鑄魂育人工程有著重要意義?;谌弘H接觸視域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際狀況,探索民族團結教育的常態化機制,提出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策略。

(一)創新民族團結教育形式,優化個體認知結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著力深化內涵、豐富形式、創新方法?!保?]高校應積極創新民族團結教育形式與教學方法,把握好各民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成長訴求,激發其學習興趣和情感共鳴。首先,必須充分發揮思政課程的主渠道作用,保障課程時間,凸顯課程質量,扎扎實實地開展好鑄魂育人工作。其次,構建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文化實踐模式,積極組織開展種類豐富的文化實踐活動,如民族傳統節日展示、民族風采宣講等,深化民族團結教育的內涵與形式。再次,利用好微信、微博、學習強國等網絡平臺,突出新型媒體的宣傳優勢。最后,加強情感浸濡,培育學生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中華民族認同信念??傊?,創新民族團結教育形式是一個久久為功的過程,高校必須做到鍥而不舍、綿綿用力。唯有不斷地創新民族團結教育形式,切實提高各民族學生的政策理論常識、民族文化素養和溝通交流技能,才能從根本上優化個體的認知結構,形成充分的群際接觸準備,進而實現積極的群際接觸結果,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成。

(二)打造交融式校園環境,促進各民族學生主動交流交融

群體間一切良性溝通與和諧互動的前提是相互尊重和地位平等[10]。民族平等原則正是我國各民族社會成員的一項基本權利,亦是我國民族工作的理論基石和價值基礎。夯實各民族學生的平等地位,離不開民漢交融一體化的校園環境建設。民族交融有利于理解差異,不分你我;有助于強化共識,一視同仁。這都是民族平等關系形成的重要條件。高校應積極打造交融式校園環境,發揮文化生態的育人優勢,消除刻板印象。從課堂學習、宿舍生活、社團活動、校內實踐等方面入手,推動民族交融意識入腦入心,促進和諧民族關系的生成。同時鼓勵各民族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同班共學、同舍共住、同桌共餐、同娛共樂、同節共慶,增強集體生活理念,構建深度交融關系,培養民族團結意識,促進情感依賴和實現文化認同。民漢交融有利于增進各民族學生對中華民族身份的感知,對夯實群際平等地位有著積極意義。

(三)強化共同體的“同心圓”認知,凝聚民族復興的共同目標

強化各民族學生的共同體意識是凝聚民族復興共同目標的必然途徑。共同目標是一個集體的前進方向和奮斗動力,發揮著團結思想、凝心聚力的積極作用。假如族群雙方有共同目標或任務,或者面臨共同的困難時,這種合作情形將有利于減少偏見和敵意[11]。因此,凝聚民族復興的共同目標,就必須鑄牢各民族學生的共同體意識。中國共產黨“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終目的是把各民族群眾更好地團結起來,并在更深層次上凝聚為一體,從而建立社會主義國家與國民之間牢固緊密的雙向對應關系”[12]?!肮餐w”可以由班級共同體、專業共同體、學校共同體、社會共同體、國家共同體等逐層遞進,最終升華至中華民族共同體,達到“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的目的。為此,高校應全方位、深層次、持續性地強化各民族學生的共同體意識,將愛國主義教育,公民素質教育和歷史文化教育融入理論教學和實踐活動,提高各民族學生的家國意識和民族精神。同時,積極營造兼容并包的共同體文化,潤物無聲地浸濡各民族學生的情感價值,創造共同體驗,增強集體記憶,創設命運與共的氛圍情境。

(四)構建各民族學生互嵌式關系,建立親密關系,增進群際合作

群際合作有利于提升不同群體間的好感度,而群際競爭則會增加群際間的恐懼與排斥,是群體相互隔離的主要原因[13]。因此,高校必須有意識地構建各民族學生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互嵌式關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依靠格局,為群際合作的發生提供有利條件。例如,在學習上混合編班,積極創設民漢互補的學習團體和研究小組,強化各民族學生的合作意識,深化彼此的認同和理解;在住宿上混合同舍,讓各民族學生在朝夕相處中產生感情,打破刻板印象,消除文化誤解,筑牢群際合作的心理基礎;在活動上混合編隊,鼓勵各民族學生共同參與群體活動,如校園迎新、文藝匯演、社團展示等,增強各民族學生的合作關系?;旌暇幇?、混合同舍和混合編隊是構建各民族學生互嵌式關系行之有效的策略,有利于增進民族情感,共建精神家園,促進更為親密的群際合作。

(五)完善培育新機制,建立健全相應的民族團結教育制度

當族群獲得法律、習俗或制度的支持時,群際接觸更容易被人接受,效果也相對更好[14]。完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新機制,離不開相應的制度支持?!爸贫取贝偈埂芭嘤闭镜米?、行得穩、走得遠,可有力地保障培育工作的規范性、穩定性和可靠性。如果失去制度保障,積極的群際接觸就無從談起,良性的民族關系更無所依托。首先,必須發揮高校行政部門的領導力量、組織力量和監管力量。堅持責任制,注重培育路徑的統籌規劃,實現上下聯動,主動作為。其次,完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制度,促進民族團結教育機制常態化,將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和歷史觀教育融入制度建設和實踐,實現使各民族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由自發轉向自覺。最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構建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各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制度,在文化多元差異的基礎上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不同層面的有機統一。

猜你喜歡
群際交融民族團結
群際容忍的影響因素及其增進方法
民族團結之歌
真美
奧爾波特群際接觸理論的邏輯軌跡
根雕與古錢幣的完美交融
群際接觸對民族關系的作用
中外藝術精品展覽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群際關系的社會結構與新生代農民工的認同管理策略
交融的獨特優雅
讓民族團結之花愈開愈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