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信息技術課程群“幫學”課堂建構探析

2024-01-11 13:23宮斯寧
湖北開放大學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職課堂教學

朱 宮斯寧

(1.湖北開放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4;2.中國地質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4)

隨著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高職教育的“類型”特色得到了彰顯,社會影響力進一步加強。近日發布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更是凸顯了職業院校關鍵辦學能力的重要性。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是職業教育的重要使命,課堂教學成效是影響育人質量的最直接因素?!皫蛯W”課堂是在幫學理念指導下,從教學模式改革、教學資源建設以及課程思政滲透等方面入手,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學得會、主動學”,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信息技術產業是湖北省 “51020”現代產業體系中的萬億級產業,對于技術技能型人才提出了“復合型”要求。通過實施“幫學”課堂,打破傳統課堂的制約,實現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進技術技能、增強綜合素質等多維度育人目標,為湖北信息技術產業提供堅強人才支撐。本文以高職信息技術課程群課堂教學困境的分析與解困為突破口,從思政體系構建、教育模式創新、資源平臺搭建、師資團隊構建四個維度探究信息技術課程群“幫學”課堂建構路徑,以期為高職信息技術類相關課程的“幫學”課堂構建提供可復制經驗。

一、“幫學”課堂內涵釋義

“幫學”課程是職教專家歐陽河研究員于2020年提出的命題,以幫助學生學習為核心理念,從內容上看包括四大板塊,分別是幫學理念、幫學人才培養方案、幫學課本、幫學課堂,并在湖南、廣東等高職院校實踐中總結出了幫學范式的七點具體主張[1]?!皫蛯W”課程理念一經提出,國內眾多學者就開始了積極的探索實踐,并將其應用在職業教育課堂教學中,例如周悟等提出的“概論”課幫學課堂教學設計;歐陽河、胡順義等提出的針對數控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劉艷飛提出的基于幫學理念的新形態教材開發。由于該理念面世時間不長,在高職院校中成功應用并推廣的實踐樣本較少,尤其是在信息技術課程群領域還未有成熟的研究成果。

將此課程理念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有利于構建教師幫學生、學生幫學生、學生幫教師的“幫學”課堂實踐形態。為實現這一目標需整合各方要素,包括體系建設、模式改革、資源開發、團隊建設等,實施從課堂外到課堂內的全方位改革,從而實現教師幫學生樹立正確觀念、掌握高效學習方法;學生幫學生建立學習信心、激發內生動力;學生幫教師及時獲取教學反饋、調整教學策略的“幫學”課堂。

二、高職信息技術課程群課堂教學困境

信息通信技術是利用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等軟硬件設備以及科學方法對信息進行傳輸、處理、加工的技術總和。從高職專業角度劃分,信息技術包括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現代通信技術、物聯網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等相關專業。課程群是從專業技術領域將若干門在知識、技能、方法等方面有密切邏輯聯系的課程組成的群組[2]。高效的信息技術類課程群的課堂教學應具備以下幾個共性特征:實踐訓練針對性強、技術更新時效性高、知識內化“小循環”及時發生、技能提升“大循環”持續作用。課程群的構建涉及專業技術、師資分配與人才培養體系等方面的整體聯動特性,本文僅從影響信息技術課程群的課堂教學效果方面進行探究分析。

(一)學生高階學習參與度較低

科技的進步帶動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加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產業鏈、供應鏈的崗位調整。信息技術課程群對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在技術的不斷變革中,專業職業崗位的工作內容也發生了相應變化,體現在技術復雜程度提高、專業交叉程度增強等方面。產業鏈中生態企業的崗位職責主要包括設備安裝維護、數據分析處理、網絡系統規劃、網絡功能優化、平臺運維等,這就要求技能人才具備“分析”“應用”“評價”“創新”等高階工作能力。根據易晨希、沈綺云等人的學情分析調研表明,在樣本學校中大部門學生高階學習參與度較低,學習精力大都放在了以理解、記憶為主的低階學習中[3]。這就導致學生畢業后在具體工作崗位中適應性不高,雖能夠完成日常的設備安裝維護等簡單工作,但面對較復雜的系統規劃、設計、優化等工作時就顯得束手無策,極大地影響了日后的職業晉升。

(二)課堂教學資源與新技術發展脫節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直接帶動了產業的轉型升級,與之相對應的職業崗位工作也發生調整。信息技術課程群中大部分課程的培養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對實踐要求較高,但由于信息技術所需實踐設備大都比較昂貴且更新換代速度較快,因此大部分高職院校均存在課堂教學中現網設備缺乏的現象。雖然部分課程實踐可借助虛擬仿真軟件完成,但在大部分情形下專業課堂中理論講授的比重仍然大于實踐訓練。以上兩種情況往往導致實踐訓練效果不佳,例如通信技術中“通信原理、計算機網絡、光纖通信”課程群中,前兩門課程偏向于原理性認知,借助仿真軟件可達到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光纖通信等后續與工程實際結合更為緊密的課程,則需要帶領學生學習安裝、維護現網專業設備,分析現網用戶數據等。課程群高階綜合實踐部分,是用于訓練學生將課程群中的專業基礎理論與基本技能等加以分析、綜合,并能根據網絡具體情況做出合理的數據分析、規劃優化等,對于訓練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至關重要。這就需要輔以實際工程案例,將工程案例進行教學化處理后應用于課堂,硬件條件與實際工程案例的缺乏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力。

(三)師生、生生互動與互學氛圍不濃,學習內生動力難以激發

高效的課堂教學氣氛應該是活躍的,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應是友好且熱烈的。但據調研發現,工科類學生普遍較為內斂,在課堂教學中互動意愿不是非常強烈,學生與學生之間專業學習的互助更是不明顯。學生對于未來將所學知識技能服務于社會較為迷茫,深層的學習自覺與主動的內生動力不足。學習知識與掌握技能是需要有一個內化和建構的過程,良好的互動以及互助可以有效促進這一過程的發生。這取決于課堂教學設計是否科學合理,能否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產生更多的學習性投入。同時,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能否由傳統的“主導”轉向“平等”,進而形成一個師生雙向成長的“共同體”,也是互動、互助激發的關鍵。

三、基于幫學理念的信息技術課程群“幫學”課堂建構路徑

結合湖北省“51020”中光芯屏端網的信息技術產業布局,針對信息技術類課程群課堂教學的困境,探索“幫學”課堂的構建路徑和方法,主要從內、外兩個維度著手。從內在維度看,構建課程思政體系,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能夠從深層次激發學生內生學習動力;從外在維度看,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資源建設方式以及組建虛實結合師資團隊等舉措,能夠營造出想學、能學、會學最終學得會的外在環境,從而為“幫學”課堂的設計與實施奠定堅實根基。

(一)構建黨建引領的“三級驅動、四項融入”課程思政體系,激發學習內生動力

實施“幫學”課堂最首要的任務是激發學生內生動力,無論是高階學習動力不足還是課堂參與度不高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內生動力的缺失。習總書記在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大會上指出,職業教育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高職教育肩負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使命,課堂就是“主戰場”。營造沁潤式的思政環境,能夠幫助學生激發家國情懷,培育工匠精神,養成職業素養,創新科學思維,同時能夠幫助學生堅定學習決心和信心。

構建黨總支統籌、黨支部策劃、全員參與實施的組織架構,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以實驗思維、計算思維、理論思維為主的科學思維融入課堂教學,形成全員參與的課程思政大格局,激發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為“幫學”課堂的實施奠定堅實根基,如圖1所示。

圖1 “三級驅動、四項融入”課程思政體系架構

近年來,各高職院校教師認識到課程思政對課程教學改革的重大推動作用并展開了深入探索,但大都從各自所授專業課角度出發,缺乏系統謀劃,又因缺乏實踐活動載體,大部分課程思政的實施呈現碎片化、個體化特征。在學院層面由黨總支書記牽頭,各黨支部成立課程思政研究小組,結合主題教育、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打造“黨建+”課程思政的支部特色活動,逐步形成由黨員教師示范,全體教師參與的常態化課程思政建設機制,破解活動載體缺失難題。

發掘育人元素與德育資源,打造信息技術課程群的思政案例資源庫。根據信息技術課程群的共性特征,探索“四項融入”的思路分四個大類建設。一是整理信息技術產業領域展現民族精神的企業文化或案例,例如華為精神、航天精神,激發家國情懷;二是發掘信息技術產業領域的大國工匠事跡,例如參與四代通信系統設計的無線通信設計師張路明事跡,培育工匠精神;三是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儒家經典等,增強文化自信;四是結合自然辯證法等經典方法論,培育科學思維。例如,在“電路基礎”課程中講授電路基爾霍夫電流、電壓定律時,可融入系統論和協同學方法。各支路電流在滿足自身支路伏安關系的同時,在整個電路中也需要符合基爾霍夫電流約束關系的要求,講解此處知識點時,可鼓勵學生構建整體觀念,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大局。課程群團隊教師充實案例庫,后續在不同課程場景中可動態選取使用相關案例。

(二)創新“雙線驅動、雙分執行”教學模式,探索幫學實踐路徑

具身認知理論認為身體體驗與心理認知之間有著密切聯系[4],存在相互影響以及相互作用的關系?;诖死碚?在專業技能與中國精神“雙線驅動”下,可將群內具體的課程進行兩次“對分”來執行教學內容。

第一次“分”是將課程內容重構,分為基礎認知與實踐體驗兩部分。此舉的目的在于針對學生高階學習參與度較低的現象,創設活動體驗式、環境體驗式、研學體驗式等靈活多樣的學習形式,從多種“具體”活動中體驗信息技術類職業崗位的魅力,激發專業學習熱情,從而提升學習的內生動力。例如在課程群中的“公有云運維”課程中,在基礎認知環節帶領學生認識公有云的基礎設施以及平臺服務、學會彈性架構設計等;在實踐體驗環節,帶領學生參觀武漢云的“城市綜合云服務”平臺,在此具體工作場景中,學生能夠近距離觀看到云計算為城市大腦運行提供的存儲、計算、決策等綜合服務,親身感受到專業技術為城市運行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從而能夠深刻認識到“分析、綜合、評價、創新”等高階技能在職業崗位中不可撼動的地位,從而激發職業自豪感,提升自覺進行高階學習的內生動力。

第二次“分”是實施“對分課堂”,按照“引案例、探新知、自思考、齊討論、做總結”步驟凸顯幫學效應。幫學課堂的核心在于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歐陽河研究員據此也提出了實施流程以及實施要點。針對生生、師生互動效果不佳的學情分析特點,在實施第二次“分”的過程中重點在于“自思考”階段的引導和“齊討論”階段的指導。據調研發現,學生可以通過自學完成一門課程中40%的知識學習[5],剩余需要教師幫助學習的部分,能否順利與學生原有知識技能架構完美融合,是“幫學”的關鍵所在。建構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只有在特定的環境下,主動參與到經驗構建中,自身的知識結構才能得以發展?!白运伎肌彪A段的設計正是為學生創造經驗構建的機會,在“探新知”階段,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并掌握新的理論知識,并拋出基于學習原理的外延式問題,引導學生進入理論聯系實際的“自思考”環節,在此階段學生將進行獨立思考,在理論的深刻內涵與工程實際操作之間構建起邏輯聯系橋梁,實現新知識與原有知識體系的有機融入。此時知識剛完成初步內化,在認知結構中存在不穩定因素,“齊討論”階段則提供了交流、碰撞的機會,通過思辨的語言表達,讓內化的知識以更穩定的狀態扎根于知識體系之中。信息技術專業課程群大都以小班形式授課,一般人數不超過35人,分四到五組,在討論階段教師需巡回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偏。通過“雙分執行”的模式,師生關系發生了變革,更加凸顯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地位,“引”“探”“思”“論”等環節的設計有助于實現知識內化到實踐再到進一步認識的“小循環”。

(三)創建“多維協同”資源共建機制,凸顯幫學教學效果

“雙線驅動、雙分執行”教學模式改革為“幫學”課堂的實施探索了實踐路徑,搭好了形式框架。當師生開始“幫學”的進程,那么與之相對應的內容的充實也刻不容緩。信息技術的更新迭代直接帶動了相關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內容與形式的變更。不斷升級換代的軟件條件、價格高昂的硬件設備、更新迅速的課程資源等是眾多高職院校開展課改時面臨的一大難題?;谏疃犬a教融合的“多維協同”資源建設機制能有效緩解這一緊張局勢。高職教育與企業有著天然的聯系,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更是明確提出了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在此背景下學校與企業之間協同效應的發揮將促成建設多方受益的“幫學”課程資源池。

在軟、硬件設備方面,在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中采取政府部分出資,共同體企業負責日常運營,共同體學校提供場地的方式共建“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猶如武漢市人社局的“數字人才實訓基地”項目,人社部門出資購置華為、騰訊、360等大廠現網設備,委托武漢云計算科技有限公司運營,建設“1+N”的數字人才實訓基地項目,在武漢國家網絡安全基地設置一個總基地,并根據參與院校的專業強項,在N所高職院校設置分基地?!?+N”的基地建成后,各大高??杀苊獯罅康挠布O備重復投資,分基地與總基地之間可采用租用的方式使用最新現網設備;分基地之間則可采取相互課時置換的方式,協商使用對方硬件設備用于課程教學。同時,為共同體成員學校學生開通實訓賬號,分配資源。信息技術領域最新現網設備的引入,能極大激發學生動手實踐意愿,在操作設備和幫助同學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幫學效應得以提升。

在課程資源方面,完善的課程教學資源庫絕非一個教師或是一個企業能獨立高質量完成。實現“幫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提供一個能夠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深入探究的環境,則建設的課程資源不僅應包括基本的理論知識、基礎技術,還應與產業發展以及崗位需求密切相連??紤]到信息技術產業員工的崗位培訓、繼續教育培訓等技能培訓相關內容與高職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密切相關,在課程資源建設時將企業相關培訓內容按技能形成難度不同歸類,經教學化處理后融入課程群的系列課程資源中,形成一個根據技術發展以及崗位需求可及時更新的動態資源池。課程資源建成后既可為企業員工培訓提供樣本,同時也能夠為實現課程群專業技能提升的“大循環”提供客觀條件。

(四)組建“虛實結合、專創一體”教師團隊,提升課改效力

“幫學”課堂的教學設計、資源整合的主體是教師,課程群教學團隊的組成結構、 技能水平將直接影響“幫學”課堂革命的效力。借鑒虛擬教研室組建方式,打破學院行政劃分,在課堂革命規劃設計、實施效果評價、反思診改等重要環節,由跨學院、跨專業的教師以及企業工程師構建的“虛擬”教學團隊共同開展課堂革命設計論證、把控實施過程。此做法有利于將課程群中系列課程按崗位工作難度不同由淺入深的分布,虛擬團隊引入跨學院的專業教師以及思政教師,有利于從不同專業角度確定課程技能安排重難點并豐富課程思政案例庫?!皩撘惑w”則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還需幫助學生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信息技術課程群所涉及的專業課與產業最新發展緊密相連,在幫學課堂革命實踐中,結合具體的專業技術為企業解決實際工作難題,同時也能夠激發創新的火花。例如在電子產品設計制作課程中,教師帶領學生將核心電路設計的“聲電阻抗匹配”技術應用到企業產品中,并以此申報全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在“專創融合”的過程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了“幫學”課堂革命的效力。

結語

“幫學”課堂是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是落實“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底層支撐。針對信息技術課程群的共同特征,從課程思政體系建設、教學模式改革方面創造幫學的外在條件,再從課程資源開發、師資團隊建設方面豐富幫學的內涵,內外聯動提供幫學支撐。學生經幫學課堂的訓練,高階學習積極性大幅提升,專業能力以及就業競爭力明顯增強。

猜你喜歡
信息技術高職課堂教學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有效應用
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與創新
且行且思,讓批注式閱讀融入課堂教學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討
對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導入法
把“三個倡導”融入課堂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