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文獻計量學的中國農業科技傳播研究發展趨勢探析

2024-01-11 13:23
湖北開放大學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發文聚類科技

肖 暢

(湖北開放大學/湖北科技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十九大報告指出鄉村興則國家興。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鍵在于農業現代化。農業科技傳播作為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驅動因素,在傳遞先進農業科技成果,拓寬農民認知范圍,提升農民素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CiteSpace又稱為引文空間,是針對某個研究領域或學科的學術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研究的工具[1]。本文通過梳理中國知網數據庫中與中國農業科技傳播相關的研究論文,采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進行合作網絡和共詞分析,以可視化科學知識圖譜的方式呈現中國農業科技傳播研究的發展趨勢和研究熱點,為我國農業科技傳播研究提供借鑒和啟示。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以中國知網為文獻檢索平臺,數據檢索時間為2023年7月15日,設定檢索式為主題=“農業科技傳播”或者“農業技術傳播”,時間范圍“1983—2023年”,共檢索文獻680篇,剔除宣傳、新聞、農業推廣等信息,最終獲取文獻537篇,其中碩士、博士論文78篇,選取需要下載的數據以Refworks格式導出。

(二)研究方法

使用CiteSpaceV6.2.R4軟件,對下載的數據進行數據格式轉換和分析,時間設置為1983—2023年,節點類型分別選擇作者、機構和關鍵詞繪制知識圖譜,分析合作網絡和研究現狀。

二、結果與分析

(一)年度發文量分析

圖1為中國知網1983—2023年中國農業科技傳播相關研究發文數量分布情況。根據發文數據的變化曲線,可將中國農業科技傳播研究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初步發展階段(1983—2005年)。1982年,中共中央轉批改革開放后第一個關于“三農”問題的1號文件,其中農業科學技術作為五個主題之一,提出“要恢復和健全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業科技人員要深入農村,熱心為農民和農業生產服務”等。隨后,該領域第一篇文獻于1983年發表,拉開了我國農業科技傳播研究的序幕。

第二階段:快速發展階段(2006—2017年)。從2006年開始,關于農業科技傳播的文獻數量急速增長,于2014年達到頂峰。2007年,中央1號文件《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強化建設現代農業的科技支撐”,“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等。農業科技傳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研究者們的關注。

第三階段:深化發展階段(2018至今)。自2018年起,農業科技傳播領域相關研究的發文量急劇減少。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研究者們的研究熱點更多地轉向鄉村振興。

圖1 基于中國知網的中國農業科技傳播相關研究發文數量年度分布(1983—2023年)

(二)發文作者及機構分析

合作網絡分析可以呈現一個研究領域內發文作者及其合作關系。在CiteSpace軟件中,節點類型設置為作者,時間跨度設置為1983—2023年,時間切片設置為1,得到發文作者合作共現圖譜(圖2),節點越大則作者發文量越多,節點之間的連線代表作者之間合作關系的強度。表1列出了發文大于3篇的作者及其單位。其中,浙江農林大學的賀倩發表農業科技傳播相關論文最多,其次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付少平。表2列出了發文量排名前10的機構,可以看到該領域發文機構以農業大學、農業科學院為主。根據圖2合作共現圖譜可以看出,發文作者之間合作度不高,大多是獨立發文,沒有形成緊密的合作網絡。單個作者發文數量普遍不多,缺乏有影響力的突出研究。

圖2 1983—2023年中國農業科技傳播研究者合作共現圖譜

(三)關鍵詞共現分析

關鍵詞是體現一篇研究論文中心概念的詞語。常常用來分析一個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研究趨勢。節點類型選擇關鍵詞,時間切片設置為1,k=100,構建關鍵詞共現網絡。采用對數似然率算法進行聚類標簽的提取,合成后的網絡采取時間線聚類圖譜呈現(圖3)。時間線聚類圖譜能夠更加直觀地展示各聚類隨時間而發生的演變及持續時間。聚類的顏色由深到淺的變化代表研究的時間由遠及近。聚類圖譜的模塊值Q為0.7143,平均輪廓值S值為0.8954,因此,該圖譜聚類是合理且顯著的。紅色節點為突變詞,具有紫色外框的節點表明該關鍵詞具有較強的中介中心性。

表3按照聚類成員的大小列出了10個主要聚類、部分關鍵詞及其首次出現的年份,其平均輪廓值S均大于0.7,說明聚類高度同質。10個聚類類別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主題。

表1 發文量大于3篇的作者及單位

表2 1983—2023年中國農業科技傳播研究發文量排名前10的機構

1.農業科技傳播理論研究

包括聚類類別#1,#3。關于中國農業科技傳播研究的理論基礎有我國“三農”發展理論、傳媒的公共性和公共性傳媒理論、創新理論、大眾傳播理論和分眾理論、創新的擴散理論等。當下,隨著鄉村振興的提出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推進,中國農業科技傳播體現了新的時代特色和需求,我國研究者也在不斷深化相關理論研究。謝舜等建議在傳統傳播學理論中引入公民社會理論,構建“公共治理”型農業科技傳播體系,形成“政府—市場—農村公民社會”三要素相互合作、制約與促進的局面,并具體針對該體系特征、運轉機制進行了闡述[2]。李靜將眾包理念引入農業科技傳播過程中,提出將農業科技傳播與互聯網深度結合,充分發揮“草根”農業專家的作用,拓寬農業科技信息資源邊界[3]。馬力等提出利用價值工程理論定量分析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渠道,以核算其成本和收益。[4]

2.農業科技傳播模式探討

包括聚類類別#5、#6、#7。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變,農業科技傳播模式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張興杰等通過對廣州市江高鎮實地調查,提出農業科技進入農戶的模式主要有“政府部門+農戶”“公司+農戶”“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戶”“教育科研單位+農戶”等模式[5]。周堇言等認為我國農業傳播主要有行政干預的上行下效模式、農業意見領袖的兩級傳播模式、社會互動的遠程教育模式、大眾傳播的自發效仿模式等4種[6]。操瑞青等將我國農業科技傳播分為四種方式:以政府為主體的行政式農業科技傳播、以市場為主體的農資企業信息推廣、以各類傳媒為主體的農業科技信息擴散,以及以個人為主體的信息生產與人際傳播[7]?;谛旅襟w技術的發展,周堇言等將農業科技傳播分為自主點播模式、個性化定制互動擴散模式、基于大數據的智能交互模式和自媒體傳播模式。[8]

可以看出,傳統農業科技傳播以行政為主導,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傳播途徑,農民在農業科技傳播活動中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的邊緣區域。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研究者越來越多地關注傳播過程中農民受眾的參與,提出農業科技傳播要具有雙向交流的特點。2009年,趙惠燕等提出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業科技傳播網絡,在一系列“自助式”機制的保障下,由村民推選農民技術專家傳播農業技術,在實踐中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9]。2017年,牛耀紅以新農人為研究對象,將新農人嵌入傳統農業技術傳播體系,構建農業技術創新主體、推廣主體、鄉土專家、傳統農民的合作網絡。[10]

圖3 關鍵詞共現時間線聚類圖譜

表3 關鍵詞共現主要聚類表

3.農業科技傳播媒介研究

包括聚類類別#2、#4、#9。傳播媒介是影響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農業科技傳播媒介的形式越來越豐富。傳統的大眾傳媒仍然是農業科技傳播的重要渠道。如張現治探討了電視媒體對農業科技傳播的服務功能[11]。趙赟等以山西農業科技期刊集群為依托,構建農業科技傳播協同創新聯盟,形成“學術研究—技術服務供應—產業落地—產品開發—商品銷售”的閉環,在科研工作者、企業和農業從業人員之間發揮紐帶作用。[12]

近年,由于互聯網的普及和我國信息化的大力推進,新媒體為農業科技傳播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新媒體如微信、直播、短視頻等是現階段研究者較為關注的話題。如黃伊寧基于復雜適應性系統的理論框架,探究了抖音平臺下農業科技短視頻的傳播特點[13]。王倩等開展了新媒體背景下農業科技傳播的現狀和對策研究[14]。敬廷桃等對我國農業科技微信的傳播過程及應用策略進行了研究[15]。孫燦針對農業科技短視頻傳播中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治理原則。[16]

在“互聯網+”背景下,農業科技傳播媒介呈現多樣化的特點,也越來越受到研究者們更多的關注。此外,對農民受眾的日益重視,使得該領域的研究從傳統單向性的農技推廣或農村科普轉向具有雙向交流的知識共創。

4.農業科技傳播效果及影響因素分析

包括聚類類別#0、#8。農業科技傳播的核心問題是農業科技信息如何能夠更有效地傳播給農民。然而,農業科技傳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影響其有效性的因素較多。近年來,研究者分別從社區網絡、區域空間、傳播者、受眾、傳播媒介、傳播內容等方面多視角開展研究,闡述農業科技有效傳播的影響因素。范青等通過實證研究探討了農業科技傳播各要素對傳播效果的影響[17]。李明德等以科普期刊等傳播媒介為例,開展了農業科技傳播效果分析,建議整合農村各種傳媒體系[18]。肖魯仁以水稻技術作為傳播對象,進行了媒介傳播效果研究,提出重視創新擴散中“意見領袖”的作用,堅持新聞報道的客觀性,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等對策[19]。趙靜通過實證研究,分析了政府科技傳播失效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建議[20]。有多項研究從受眾視角分析傳播效果的影響因素。如郭婷等基于系統動力學構建內蒙古農業科技信息多媒體傳播模式,研究結果顯示農牧民學習轉化效率與學習效果是一個正向反饋的過程,學習轉化效率越高,農牧民學習效果越好[21]。此外,多項研究表明人際傳播效果優于大眾傳播。如操瑞青等從“信任”理論視角解釋了個人的傳播行為在農業科技傳播效果中最佳的原因[7]。彭光芒對中國農村的科技傳播媒介環境進行分類調查,結果表明:農村的科技傳播最有優勢的是人際傳播,其次是政府企業的組織傳播,大眾媒介傳播最弱。[22]

(四)關鍵詞突現分析

在特定時期內,出現頻次變化較為顯著的關鍵詞,能夠有效反映當前的研究熱點和趨勢。表4列出了1983—2023年中國農業科技傳播研究突現關鍵詞——鄉村振興和新媒體。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使“鄉村振興”成為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備受關注的焦點議題。近年,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作為農業科技傳播的新媒介受到研究者們的極度關注。2015年,中央1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建立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聯盟,依托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搭建農業科技融資、信息、品牌服務平臺”等,新媒體在中國農業科技傳播中的應用迎來新機遇。

表4 1983—2023年中國農業科技傳播研究突現關鍵詞

三、討論與展望

2004年起至今,中央1號文件連續20年聚焦“三農”,提出解決“三農”問題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國農業科技傳播相關研究的發表趨勢與國家政策導向之間存在著正向的關聯性,國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領域研究的發展方向和重點。通過對發文作者和機構的分析顯示,單個研究者發文數量普遍偏低,缺乏有影響力的突出研究,作者之間合作較為分散,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研究群體。研究機構多以農業大學、農科院為主??傮w來說,中國針對農業科技傳播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統且有影響力的本土化理論。

關鍵詞共現時間線聚類圖譜表明,不同聚類形成時間各異且持續時間不一,研究者們從傳播學、信息科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學科開展農業科技傳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形成了多個研究主題,關鍵詞突現顯示,鄉村振興和新媒體是中國農業科技傳播研究領域近年的熱點內容。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發展,農業科技傳播路徑將更加依賴于數字化和信息技術。如何充分挖掘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以提升中國農業科技傳播的效果和精準度,是該領域未來研究的重要議題。農業科技傳播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服務對象——農民的參與程度,因此,如何準確識別農民的需求,提高傳播內容供給的精準性,從而激發農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顯得尤為重要。此外,在新的形勢下,探索和推動政府、企業、高校以及個人等多元主體之間的協同合作,以創新傳播模式,實現多元化發展也將是中國農業科技傳播領域研究的發展方向。

本研究不同于以往對農業科技傳播領域研究內容的梳理,是以我國研究者在中國知網發表的研究論文為對象開展的研究。由于目前中國知網數據庫的限制,文獻共被引分析有待進一步補充。

猜你喜歡
發文聚類科技
10條具體舉措! 山東發文做好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
校園拾趣
爺孫趣事
以牙還牙
科技助我來看云
基于DBSACN聚類算法的XML文檔聚類
科技在線
基于高斯混合聚類的陣列干涉SAR三維成像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