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與中國式現代化

2024-01-11 04:39謝丹鳳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性共同體

收稿日期:2023-09-13

基金項目:

作者簡介:

謝丹鳳,女,貴州畢節人,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目標是一個系統工程和探索性事業,從西方現代化進程遭遇的困境及其反思來看,它需要從“家”的微觀處著力以奠定持久穩定的發展根基。從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來看,對“家”的作用和意義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過程,對“家”的解構與建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對現代化的認知和探索,對“家”的現代重構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在中國式現代化圖景中,應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條件和價值目標,構建“主體—家”的共同體范式、實現中華優秀傳統家文化的復興,為“家”的現代重構奠定倫理基礎和文明根基。

關鍵詞:

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家”

中圖分類號:B82-05;G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099(2023)06-0031-07

縱觀世界發展的歷程,“現代化”是一個“必然發生”而又“未竟的事業”。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是對歷史演進的賡續,又是對未來發展的籌劃。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1]22。也就是說,中國式現代化是借鑒世界現代化的普遍經驗、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立足于自身國情的“中國特色”而展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范式。以此為主題,學界展開了熱議??v觀已有研究,主要從經濟學、社會學、哲學、比較學等視域闡發其本質內涵、發展階段、生成邏輯、治理功能、目標使命等內容;研究范圍從整體性現代化到文化、經濟、教育等領域來闡釋現代化問題;研究視野從自身現代化到注重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和人類未來發展??傊?,中國由自在自發的“現代化在中國”向自主自覺的“中國式現代化”轉變,超越了西方現代化發展模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選擇。但學界對中國式現代化從微觀家庭層面的把握和思考較少。歷史表明,近代中國開啟的現代化與“家”息息相關。在“家國同構”的政治倫理架構中,“中國家庭之所以如此特殊,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傳統國家起源與發展的整個歷史進程都是同家庭制度鑲嵌到一起的”[2]。也就是說,家庭的現代化與國家的現代化幾乎是在同一個時間軸上展開,兩者在新時代依然具有高度的同構性,即國家現代化與“家”的現代化構成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不可或缺、互相制約的兩個層面。作為一種文明范式的現代化命題,中國式現代化蘊含著人類生產方式的變革邏輯,也包含著對人類現代化的倫理反思。由此,“家”和家文化作為人類的源初倫理價值資源和倫理文化標識,對現代性反思提供了倫理性原則和倫理文化的滋養。從文化層面而言,現代化的發展離不開傳統“家”和家文化所提供的倫理文化資源和精神動力?!叭魏我粋€國家的現代化,都是以不同的文化道德傳統和價值觀念作為指導的?!盵3]376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家文化的滋養,尤其是離不開中華優良道德傳統和倫理觀念的價值引導。歷史事實證明,以“家”為文化核心和道德源泉的中華優良道德傳統不僅沒有阻礙社會主義國家現代化的發展,而且已經成為“維持社會秩序、改善社會風尚、協調人際關系、增強國家凝聚力的精神力量”[3]377。換言之,家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倫理文化底蘊和精神力量的重要構成。就功能層面而言,“家”在中國文化傳統中,“遠不止是一種社會組織現象,而是一種總體性觀念,是一種文化觀念,是一種精神觀念”[4]。這體現為“家”具有本體論、生存論、認識論、價值論等多維范疇,具有物質保障、養育教化、文化傳承和人格塑造等功能,對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認知、精神信仰至今仍然起著根基作用,是紓解現代性危機的倫理之道。

一、現代化的發展及其詰難

現代化作為人類發展的文明標識,體現一個國家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程度,“是人類進步的基本方式,也是世界歷史進程的必經環節”[5]。但是,現代化發展具有二重性,它使生產力獲得進步,創造人類文明的同時,也使人自身異化,引發現代性危機。

1.現代化的二重性

17—19世紀,隨著西方工業化和技術革命的演進,推崇理性主義的思想啟蒙運動,西方原發性地開啟了基于資本驅動的生產方式,標識著人類進步和文明的必然發展趨勢?,F代化的發展使生產力獲得巨大進步,物質生產和社會交往的擴大,資本的不斷擴張,把其他落后野蠻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來,使各民族的歷史逐漸演化為世界歷史。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對資本主義現代化作了“辯證分析”,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的二重性——現代化的文明面向與野蠻面向。一方面,“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6]36。在現代化進程中,工業化發展、科技進步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向自由理性的市場經濟轉變,促成了“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結構從傳統的‘領域合一’狀態向現代的‘領域分離’狀態”[7]的轉變,既不斷解構傳統的社會結構,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精神信仰,使之發生深刻變革,也在社會分工日趨細化的過程中使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各領域取得了相對獨立而快速的發展,尤其解放了個體,使個體脫離各種束縛實現了自主化的自由發展。而另一方面,以資本生產方式推進的現代化進程,對傳統社會關系的組織形式和人的生存狀態也造成巨大影響,“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于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6]33-34。個體被拋入不確定的物化世界中,成為“原子式”的“精神流浪者”,自由地被資本邏輯和理性主義所支配。在這種現代化中,人類生存陷入物質豐裕與精神貧瘠、自由自在與孤獨恐慌、個體發展專業化與片面化等矛盾同時并存的現代性悖謬和困境之中。

2.現代性的詰難:“失家”之痛與“歸家”之難

正如上述,現代化“是一把‘雙刃劍’,具有明顯的二重性特征”[8]。它在創造高度的物質文明之時,也引發了現代性危機。如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所言,高度現代性引發了本體性安全和倫理信任危機,危害到個體的自我認同和生存而使人產生普遍性焦慮[9]。這種危機的重要表征之一,就是“失家”之痛與“歸家”之難?,F代化發展使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被工業化生產所代替,家庭封建的親緣倫理關系被平等的物質利益交換關系代替。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弱化血緣性聯結和倫理情感,進而驅使個體從“家”中脫嵌出來,成為“失家”的“自由主體”,它在彰顯個體的個性同時,又使個體失去靈魂的歸宿。當家庭的物質保障、養育教化、宗教信仰、價值意義構建功能被社會和國家取代之后,它客觀上將造成家庭倫理道德對個體的影響式微。這既是“失家”之痛,更會造成“歸家”之難。這是因為當傳統的道德觀念和價值體系被工業主義、拜金主義、虛無主義解構并重構,資本邏輯主導的道德成為實現經濟利益的手段之后,這將導致“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10]4。而當主體失去了思考人的真正價值和提升自身道德的能力之后,也就真正陷入了“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10]4的現代性迷思之中。在資本邏輯支配下,個體從傳統家庭中脫嵌出來,被形塑為逐利人格,一味地追求物質利益最大化,成為原子式的個體和片面發展的單向度的人。而抽空了價值理性的“失家”之人也越來越成為依賴于“物”的自由的空虛“原子”;換言之,人變為“物”的附庸,并以“物”詮釋著人的存在狀態、價值意義和生存標準。由于這種“資本現代性所奉行的‘原子化自我’這一抽象主體無法在人性的豐富向度上建構現代社會,終究難逃因膚淺化、利己化、‘沒有獨立地位’的個體所造成的無內容、無活力的‘虛假現代性’”[11],這必然使西方現代化發展陷入“資本主導現代化——人的危機——‘虛假現代性’”[11]的惡性循環之中。進而,它導致的結果便是,“資本現代性的‘個人主義’價值立場伴隨著主體間冷漠和社會關系對峙不斷加劇的危險,無法為更高文明意義上的‘共同體主義’規范主體自主化的生活條件,實質上在對象化世界的支配性存在中導向了一種失去對話性視角的‘反主體性’傾向和‘真正共同體’的缺位”[11]??梢?,這種資本主導的現代化必然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工具理性的“物本”與價值理性的“人本”的失衡成為無解的難題,進而也使人要回到自身的精神伊甸園成為難題?,F代性危機呼喚“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1]23的現代化。

二、“家”與中國現代化的曲折探尋

盡管霍布斯(Thomas Hobbes)基于人的欲望和自保的自然法理論為現代社會構建了以個人利益為核心的契約關系,但“家”的建構關涉“在世界之中存在”和“在世代之中存在”的“人之為人”的終極意義的探問?!凹摇钡淖杂善毡榈摹坝H親”倫理關系,可為人的本體性安全和倫理信任提供基礎,為紓解現代性危機提供“家”的智慧。面對西方現代化引發的“現代性隱憂”,即“家”的解構導致個體的倫理失依而引發的現代人的精神危機,必然要求在中國式現代化中賦予“家”的位置。不過,從中國現代化進程來看,對“家”的作用和意義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過程,對“家”的解構與建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對現代化的認知和探索。

1.“家”的解構的現代性反思

源于救亡圖存的迫切要求,近代中國被迫開啟外生性的現代化發展進程,也是不斷利用自身優勢探尋適合自身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歷程。近代中國的現代化開啟與“家”密切相關,即與“家”相生相伴。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時期,在“個人—國家”的現代化發展邏輯下,近代中國以“家庭革命”開啟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的歷程?!霸谟伞诜ㄉ鐣颉F代社會’的‘過渡時代’中,傳統的家庭幾乎成為一種‘現代性的原罪’?!盵12]基于現代化發展與傳統“家”的對立關系認知,“家庭革命”以“去家”“破家”“毀家”表達著近代中國構建“富強”民族國家的迫切訴求。在“家庭革命”以及西方個人主義思想影響的雙重作用下,傳統的“家”出現現代斷裂,家庭地位、功能和存在意義喪失。同時,隨著“家本位”的中國傳統倫理理念的崩塌,它也導致了個體精神和倫理的失依,由此引發個體生存和信仰危機?!叭藳]有信仰就不能認識真正的美好,也不能認識正義?!盵13]“失家”使人“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完整性喪失,也使人“在世代之中存在”的倫理關系出現了“延續性的斷裂”,進而使個體本體性安全感和信任感降低,失去對美好生活的體驗和正義標準的確證。近代中國現代化對“家”的解構,不僅造成了家與國的對立,也造成了個體的“失家”之痛。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受西方現代家庭理念和馬克思主義家庭觀的影響,很多傳統之“家”向現代之“家”尤其是革命之“家”轉變。革命之“家”不斷把“家”擴充為共產黨人之大“家”——集體之“家”。對傳統之“家”的解構甚至被視為是實現國家現代化和建構共產主義的必要環節,而逐漸淡化“家”的理念對個體切實的需求、情感的關懷和滿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中國實行以公有制為基礎的計劃經濟模式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一種容納所有個體的單位集體“大家庭”模式出現。一方面,傳統之“家”的地位和諸多功能被單位集體所取代,個體在單位集體中享有生活、教育、醫療、就業等統一保障;另一方面,集體利益至上的“大家庭”模式也導致公共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家庭倫理關系,隨著親子間“孝悌”的“反哺模式”所體現的撫養的權利與義務意識逐漸淡化,道德理性對親子間的倫理責任的塑造力和約束力也日益弱化。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歷程?!鞍l展是天然合理的”[14]成為中國現代化的核心理念。一方面,市場經濟和“分產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使社會物質財富極速增加,家庭和個體發展有了物質保障;另一方面,當追求物質財富增長成為家庭和個人的根本指標時,這也帶來了隱憂和問題,容易造成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分化與對立。這要求中國現代化發展在注重經濟增長的“實然”之維時,還必須注重發展的“應然”之維,應從“物本”轉變為“人本”的發展模式。因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基于國情的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模式——中國式現代化,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要求就是要構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以人為本的現代化。而“人本”的源初倫理根基和道德源泉在“家”。因而,要實現“人本”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其根基和著力處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家”。

2.“家”的建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如上所述,在中國式現代化圖景中,如何安頓“離家”的個體同樣是不可回避的現代性之問?!凹摇钡慕媽⑹侵袊浆F代化的內在要求。事實上,“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為眾多的思想家所發現和認同。例如,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認為:“真正具體的、能保持其同一性和內在性的自我只能是作為有家的自我?!盵15]換言之,人是依靠“家”保持其內在同一性的自我而存在于世界和世代統一之中的。列維納斯進一步認為,家具有某種“本原性”[16],是人從存在中解放的條件,即“家”是自我得以具體地建立起來、進而從現代性的危機中擺脫出來的根本途徑。立足于家庭自身內在的能動邏輯,蘇斯曼(Sussman)也為“家”辯護,他否定了家庭現代化理論強調的現代家庭核心化、小型化和孤立冷漠化等家庭的消極性,認為工業社會的地理距離并沒有破壞家庭紐帶,這種紐帶與親屬間互助模式和情感上的支持依然存在[17]。這些論述都表明,在現代化過程中,人的自身本質的實現離不開“家”或以“家”為范的共同體,“變遷中的家庭不僅是現代性力量改造的對象,還是回應現代性壓力的能動主體,蘊含著家庭發展的能動性”[18],它“強有力地塑造了現代人認知世界、理解社會、面對他者、把握自己并從中獲得人生意義的基本框架或視域結構”[19]。因而,“家”能以倫理關系彌合現代性個體關系分離和價值抽離的狀態,進而克服現代個體面臨的物質欲望和精神空虛的主體性悖謬。

而從中國歷史和文化看,“家”在中國人的價值意義世界中的位置尤為特殊和重要?!凹摇钡慕媽⑹侵袊浆F代化的重要內容?!凹摇钡默F代化關系到“規模巨大”的人的現代化問題,關切到人們美好生活的實現問題,也關聯到“家”文化的現代復興問題。它承載著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主體、目標和力量源泉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盵20]這一論斷深刻表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要體現和落實在微觀的家庭美滿、家人幸福和精神文化滿足上。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口規模巨大”和“共同富?!钡默F代化,人口數量越是巨大,就越要關注到每一個家庭,才能把“共同富?!蹦繕寺鋵嵪氯?。另一方面,從“家”文化的現代復興而言,以家文化為重要內容的中華傳統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文化滋養和精神源泉。中國式現代化要解決的文化危機,其關鍵的、根本的是如何正確處理古今的文化沖突與融合的問題?!凹摇迸c中國式現代化建立關聯的核心在于如何認識傳統的“家”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和作用,如何對待傳統家文化認同的問題。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起點上,推進以家文化為重要內容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建設文化強國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獲得深厚而持久的文化滋養的內在要求。

三、中國式現代化中“家”的圖景

盡管“家”的建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但鑒于傳統或前現代之“家”的局限,對“家”進行現代重構是發揮“家”在中國式現代化中作用的一個前提。正如杜維明所言,在傳統中國社會中,作為人際關系原初典范的家庭必須經過“創造的轉化”,才可能成為“現代價值的助緣”;否則,“還有異化為扼殺個性的外在機制的危險”[21]。在現代化語境中,需要“發揮中國式現代化的‘范式’作用和‘范導’功能”[22],對前現代解構的“家”進行現代重構。具體來說,“家”的重構須著力于人的現代化、人的自由倫理聯合體和“家”文化的復興,才能使“家”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量和內生優勢。

1.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中重構“家”的條件和目標

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本”現代化。關于“人本”的現代化,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只須認識自身,使自己成為衡量一切生活關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質去評價這些關系,根據人的本性的要求,真正依照人的方式來安排世界”[23]。它要求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現代化發展的價值尺度,財富增長的物質目的應服從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人道目的。據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強調“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1]23。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本質上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動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單向度’的人?!盵24]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協調,其實質是要建構“物的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相統一”[25],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具體來看,它是人的自由發展和全面發展的統一,人的自由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人的全面發展是實現人的自由發展的保障。要之,“人的自由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的現代化是實現人的現代化的根本目標”[26]。

而“家”的重構內在于實現人的現代化的目標和路徑。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指出:“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盵27]這表明,要實現個體自在自為的本質回歸,亦即個體要由“欠缺”向“自足”轉變,不僅要依靠個體的主體作用,更需要“共同體”的作用?!凹摇本褪翘厥獾摹肮餐w”,它作為個體在世的原生存在形態——倫理共同體:一方面無疑既是馬克思所謂“共同體”的組成形式,因而是人的現代化發展繞不開的建構因素和條件;另一方面由于在馬克思那里這種“共同體”著眼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自由人的聯合體”,因而“家”的現代重構需要揚棄傳統之“家”對個體的個性束縛乃至抑制,服從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現代化目標。

2.“主體—家”共同體:“家”的現代重構之倫理范式

當今世界隨著現代化和全球化的發展,“家”的封閉靜止狀態被徹底打破,主體性和流動性是個體的特性和存在狀態,臨時、松散的共同體建構是個體社會存在的組織形式?!耙环矫媸侵黧w享有空前的權利與自由,另一方面是共同體意識的萎縮?!盵28]而共同體意識的萎縮將導致自我與“他者”、自然、社會和本身關系的緊張。也就是說,現代性造成了自我權利意識與共同體意識的對抗。如何將個體的自我權利意識與共同體意識協調起來,既保護個體的主體性又維護社會的共同體觀念?這是中國式現代化要予以應對的問題。就“家”在其中的作用而言或者就“家”的現代重構而言,它實質上是要求以理性與倫理構成現代家庭發展的兩條相輔相成的軌道。換言之,“主體—家”的共同體范式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體建構方向,也是“家”的現代重構的倫理范式。

“主體—家”的共同體范式是以“獨立個體為表、自主理性為里的個人主義原理,內蘊著現代性主體性原則”[29],與以“家”為表、倫理精神為里的集體主義原理、內蘊著現代性倫理原則的二者有機結合的范式,即主體性原則與倫理性原則相互制衡和互補,并相互成就的共同體范式。一方面,主體性原則適應了現代社會個人發展的要求,突顯自由、平等、民主、理性的現代觀念,能規制傳統家庭倫理對人的束縛,而充分張揚個體性、主體性。另一方面,以“家”的倫理看待世界、處理社會關系。這樣,“家”的親近感易生成個體與共同體之間的倫理性情感、責任義務關聯,養成命運共同體的倫理信念,更能使個體基于人類共同價值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29]的倫理理念,“以對方為重”的倫理共同體意識,使主體通過道德規約理性而實現共同體的規范化、制度化。要之,“主體—家”的共同體范式是倫理原則下主體理性的張揚,也是主體原則下傳統倫理的揚棄,是建構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體范型。

3.“家”文化的復興:“家”的現代重構的文化根基

中國式現代化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中華傳統家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它既孕育了“家”的傳統文明形態和倫理內涵,也是建設“家”的現代文明以適應和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文化土壤和精神源泉。正如金耀基指出:“中國文化傳統之落根處在家,中國文化復興之著力處在家,中國文化復興之著力處亦必在家?!盵30]242從這個角度說,“家”的現代重構的文化根基在于“家”文化的復興。在中國文化語境中,“家”文化具有自我延展性、創化衍生性、自我創新性等特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具有活性的文化基因,是中國人心靈歸宿、價值意義和精神信仰的價值之源,具有希爾斯(Edward Shils)所言的實質性傳統所具有的“克里斯瑪”特質“克里斯瑪”特質:最早出現在《新約·哥林多后書》中,指蒙受天恩而賦予的能力或具有超越世俗的人格魅力。希爾斯界定為具有神圣感召力的領袖人物的非凡精神特質,也用來指一切與日常生活相對的,具有讓人們產生依戀的神圣魅力和內含變革潛質的實質性傳統。?!皬膬仍谛詠砜?,傳統之所以具備‘克里斯瑪’特質,前提在于其自身的經驗有效性與合理自反性?!盵31]中華傳統家文化同樣具有“克里斯瑪”特質,它具有經驗的有效性以保持自身特質的傳承性,是其具有時代價值的根據;它具有合理自反性以修正自身的創新性,則是其具有文化復興的動力源泉。中華傳統家文化的“克里斯瑪”特質是重構“家”文明的基底和能動因子。中華優秀傳統家文化產生于一定的歷史發展中,它所具有的有效性和創新特質,使其既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中華優秀傳統家文化屬于本質的、未來的那一部分文化遺產,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有效文化資源,是不能否定和忽視的力量,應該予以積極利用。要把握“兩個結合”的規律,既立足于物質生產方式的辯證發展與人的生存和發展的現實際遇,也激發家文化的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活力源泉和能動機制,對中華傳統家文化屬于本質的、現代的或未來的部分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而“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32]。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盵33]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過程中,“家”及其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無疑是“第二個結合”的重要基點。這也正是目前學界關于“家”的討論日益增多的重要原因所在。本文的討論旨在表明,中國傳統之“家”的現代重構將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內容,并勾勒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家”的圖景。當然,中國傳統之“家”及其文化作為以儒家倫理為思想核心的家庭倫理體系,正如余英時指出:“怎樣在儒家價值和現代社會結構之間重新建立制度的聯系,將是一個不易解決的難題?!盵34]因此,對此的研究仍然需要更多深入具體的探討。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陳明.當代中國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家戶基礎[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7-14.

[3]羅國杰.傳統倫理與現代社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4]孫向晨.重建“家”在現代世界的意義[J].文史哲,2019(4):5-14.

[5]吳宏政,陳利維.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辯證性”[J].思想教育研究,2023(1):3-9.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戴木才.論世界現代化發展的普遍性特征[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3):1-20.

[8]袁祖社.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創造[J].社會科學輯刊,2023(3):5-14.

[9]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現代晚期的自我與社會[M].趙旭東,方文,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30-34.

[10]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11]韓升,王朋朋.論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自覺[J].新疆社會科學,2023(1):8-15.

[12]陳立勝.“大抵心安即是家”:王陽明心學一系“家”哲學及其現代影響[J].開放時代,2022(6):107-123.

[13]帕斯卡.思想錄:論宗教和其他主題的思想[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184.

[14]盧風,劉湘溶.現代發展觀與環境倫理[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38.

[15]朱剛.利維納斯倫理學中的“我”與“家”[J].道德與文明,2018(3):39-46.

[16]列維納斯.總體與無限[M].朱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134.

[17]SUSSMAN M.The Isolated Nuclear Family: Fact or Fiction [J].Social Problems,1959(4): 33-40.

[18]李永萍.家庭發展能力:理解農民家庭轉型的一個視角[J].社會科學,2022(1):94-107.

[19]侯選明.現代性圖景中信念建構的自我化嬗變[J].甘肅社會科學,2022(6):53-62.

[20]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4.

[21]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142.

[22]董彪.中國式現代化的傳統文化根基[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3):33-40.

[2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21.

[24]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

[25]萬美容.論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文取向[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1):11-19.

[26]欒淳鈺,白潔.《共產黨宣言》中“人的現代化”意蘊、特征和啟示[J].湖南社會科學,2021(5):37-43.

[2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28]侯選明.現代性圖景中信念建構的自我化嬗變[J].甘肅社會科學,2022(6):53-62.

[29]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1-08-29(01).

[30]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

[31]張吳奇.馬克思的理論視域下“克里斯馬傳統”的歷史原向[J].科學與無神論,2021(4):10-17.

[3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1.

[33]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23-06-03(01).

[34]余英時.現代儒學論: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6.

(責任編輯:張? 婭? 郭? 蕓)楊? 洋? 楊? 波,張? 婭,王勤美,蒲應秋

“Home” and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XIE Danfeng

(School of Marxism,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China,550001)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and an exploratory undertaking. Looking at the difficulties and the reflection on them on the way to modernization in the West,it turns out that modernization needs to focus on the microcosm of “home” in order to lay a lasting and stable foundation for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and meaning of “home” has also gone through a few stages: the de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home” embodies China’s cognition and exploration of modernization,and the modern reconstruction of “home” has become an endogenous request for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the pictur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the modernization of human being should be the core condition and value goal. In this picture,it also aims to build a community paradigm of “subject-home” and reviv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home culture,so as to lay the ethical foundation and civilization root for the modern reconstruction of “home”.

Key words:

modernization;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home”

猜你喜歡
中國式現代性共同體
愛的共同體
中國式民主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復雜現代性與中國發展之道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淺空間的現代性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由現代性與未來性再思考博物館的定義
中國式失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