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梅花玉版箋的科學分析與加工工藝復原研究

2024-01-11 02:00屈雅潔趙麗紅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2023年6期
關鍵詞:紙面紙張顏料

屈雅潔,谷 岸,馬 越,趙麗紅,雷 勇

[1. 故宮博物院,北京 100009; 2. 書畫保護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故宮博物院),北京 100009]

0 引 言

梅花玉版箋是一種清代宮廷御用粉蠟箋,因其細膩的光澤、描繪的冰梅紋而得名。粉蠟箋最早出現在唐代,唐代紙工將蠟箋技術與魏晉南北朝時的填粉技術相結合,制成在紙面填加白色礦物粉的蠟箋紙,或曰“粉蠟箋”[1]232,發展至清代,宮廷御用粉蠟箋不僅工藝愈加繁復精良,品種也蔚然可觀[2],根據清人吳振棫《養吉齋叢錄》所著,御用紙張“有盈丈大絹箋、各色花絹紙、蠟箋、金花箋、梅花玉版箋……”[3],其中蠟箋有染藍、黃、綠、粉、紫等各色,紙面描繪云龍紋、松竹梅紋、祥云如意紋等圖案,梅花玉版箋則因意趣淡雅的紋飾而獲得獨特命名——清代大學士阮元著錄的《石渠隨筆》卷八“論紙簽”云:“梅花玉版箋極堅,極光滑,上用泥金畫冰紋,間以梅花。乾隆年仿梅花玉版箋,亦用長方隸字朱印”[4];沈初《西清筆記》卷二“記典故十五則”云:“內府所藏明代香箋甚多,今制尚沿其舊,亦宋人蠟箋遺意,而堅致過之。上命造梅花玉版箋,仿澄心堂、云龍箋諸種尤勝”[5]。綜合兩部筆記可知,清代的梅花玉版箋為乾隆時期制作[6];亦有學者認為是康熙年間始創,乾隆年間仿制最精[1]396,[7],其質地堅韌而光滑、紋飾清新雅致而有宋人蠟箋遺意。據《清實錄》記載,乾隆五十年(1785年)曾舉行“千叟宴”,朝鮮國王接奉旨意后立即遴選耆年派充貢使赴宴,乾隆皇帝念其忱悃可嘉,于常例外特賜朝鮮國王宋硯、筆墨、佳紙若干,其中就有“梅花玉版箋、仿澄心堂紙、花箋、花絹各二十張”[7]??梢娒坊ㄓ癜婀{因其工藝精良、意境雅致而在紙類繁盛的乾隆時期占有一席之地。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中記載梅花玉版箋分為單頁與雙頁兩種;根據故宮博物院藏所見,顏色亦有藍、綠、白等多種。

隨著清王朝的覆滅,粉蠟箋的制作工藝也于清末失傳。近幾十年來有手工藝者和文物修復工作者根據傳世粉蠟箋藏品的形貌對其制作工藝進行復原,但并未對其材質和結構進行相應的檢測分析。本研究通過無損與微損的分析方法對故宮博物院藏的一件梅花玉版箋的制作材料進行了科學分析,并根據結果對其加工工藝進行了復原嘗試。這件梅花玉版箋制作于乾隆時期,為白色單頁斗方式,長51.3 cm,寬49.1 cm;紙質潔白堅韌,厚薄均勻,表面光澤細膩,以泥金繪冰梅紋圖案;紙箋的右下角鈐勾云紋欄內朱文隸書“梅花玉版箋”長方印(圖1)。

圖1 白色單頁斗方式梅花玉版箋Fig.1 White square Meihuayubanjian

1 儀器與方法

通過拍攝梅花玉版箋整體透光照觀察紙面加工痕跡;使用Leica DVM5000型超景深三維視頻顯微鏡對梅花玉版箋表面冰梅紋進行觀察。

使用Bruker Nano GmbH M6 JETSTREAM高分辨大面積微區X射線熒光成像光譜儀對梅花玉版箋冰梅紋及鈐印處進行面掃描,分析其金屬元素成分,實驗條件:采用Rh靶激發源,電壓50 kV,電流600 μA,光斑大小和點間距均為100 μm;使用Bruker Nano GmbH ARTAX便攜式微區X射線熒光光譜儀對梅花玉版箋表面兩種顏色描金金屬元素進行了單點分析,實驗條件:采用Rh靶激發源,電壓50 kV,電流200 μA,光斑大小70 μm,單點測試時間120 s。

使用Olympus BX53F光學顯微鏡觀察紙張纖維形貌。實驗方法:將梅花玉版箋脫落紙張纖維碎屑樣品分散后置于載玻片上,滴加Herzberg染色劑后進行顯微鏡觀察。

在顯微鏡下觀察到梅花玉版箋脫落紙張纖維碎屑上附著有白色涂層粉末,使用Thermal Scientific Nicolet iN10MX型傅里葉變換顯微紅外光譜儀(FTIR)對其進行分析。制樣方法:在顯微鏡下用鑷子尖蘸取1~2顆涂層粉末置于金剛石采樣臺上碾壓成片待測;實驗條件:透射,光譜掃描范圍4 000~675 cm-1,分辨率8 cm-1。

2 結果與討論

2.1 紙張表面觀察

在梅花玉版箋的透光照中可觀察到紙面施粉時的涂刷痕跡(圖2),在紙面鈐印附近可觀察到幾處涂刷工具離開紙面時造成的顏料堆積痕跡。測量三處刷痕,推測施粉時所用涂刷工具寬度約為5 cm。

圖2 梅花玉版箋透光照(框內可觀察到明顯涂刷痕跡)Fig.2 Light-transmissive photographs of Meihuayubanjian

通過Leica DVM5000型超景深三維視頻顯微鏡對梅花玉版箋冰梅紋進行觀察,結果如圖3所示。在圖3a中明確可見兩種顏色的泥金,泥金碎片寬度為0.8~12 μm,泥金微粒的大小不一正是傳統泥金工藝中手工研磨金箔至泥金的特點。傳統工藝制作泥金“是將若干張金箔放在瓷釉光滑的碟子里,內調廣膠水,用手指在里面圓轉研磨,直至膠水干凝,研不動了,用開水沏入,待膠質化開,金粉沉底,將水倒出”[8]。如此反復數次,直至泥金微粒達到足夠的細度。由于研磨過程中一部分泥金會富集在手指上,另一部分泥金均勻地研磨于容器表面,導致了泥金顆粒的大小不均,多次研磨可逐漸增加泥金微粒的細度,但依然保留了微觀尺度下的大小不均,正如梅花玉版箋表面描金的顯微觀察所見(圖3d)。描繪冰梅紋所用泥金分為兩色,據清代《工部則例》,金箔有“紅金”“黃金”之別,晚清以來又有“庫金箔”“田赤金”諸稱,其中“庫金箔”顏色發紅、金成色最好,顏色淺而發白的為“田赤金”[8]。

圖3 梅花玉版箋表面描金三維視頻顯微鏡成像結果(不同放大倍數)Fig.3 Three-dimensional video microscopic images of gold patterns on the surface

2.2 紙張表面元素分析

為了進一步了解梅花玉版箋表面元素分布,使用高分辨大面積微區X射線熒光成像光譜儀對梅花玉版箋冰梅紋及鈐印處進行面掃描。從冰梅紋面掃成像結果(圖4)可知,梅花玉版箋表面紋飾確為泥金(Au),整體背底均有鉛(Pb)元素,推測紙張表面涂刷白色含鉛顏料;而鈐印處面掃結果(圖5)顯示,印蛻中主要含有汞(Hg)、鐵(Fe)和鈣(Ca)三種元素,朱砂(HgS)是傳統朱印印色的主要原料,亦有研究在古代印蛻中檢測出鉛丹、赭石[9],此印色中除汞元素外還含有明顯的鐵元素,推測可能加入了赭石一類的含鐵顏料。清代宮廷御用印泥由造辦處制造,印泥在乾隆年間達到制作水準的最高峰[10],稱為“八寶十珍印泥”,其用料甚為珍貴,據傳有寶石、珍珠等原料[11],本次鈣元素的檢出是否是由于印泥制作時加入了珍珠粉則有待進一步研究。內務府鈐印用料也十分珍貴,根據《乾隆三十八年內務府造辦處檔案》記載,“梅花玉版箋”戳記材料為象牙,由如意館根據樣版制作。

圖4 冰梅紋X射線熒光成像光譜儀面掃結果Fig.4 XRF mapping result of the blossom patterns

圖5 鈐印處X射線熒光成像光譜儀面掃結果Fig.5 XRF mapping result of the seal

由于面掃結果無法區分梅花玉版箋表面所用兩種泥金成分,故使用便攜式微區X射線熒光光譜儀對兩種顏色泥金處進行了單點檢測。檢測結果(圖6)表明,兩處主要元素為金(Au)和鉛(Pb)并含有極少量銀(Ag)元素,對比后可知較淺色金處的銀元素(Ag)響應較高(表1),在相同的檢測條件下推測淺色金處的銀含量較高,其金的純度較深色處低,符合使用“庫金箔”與“田赤金”兩種金箔的推測。

圖6 兩種泥金X射線熒光光譜Fig.6 XRF spectra of two different gold materials

表1 兩種泥金X射線熒光光譜峰面積Table 1 Peak areas of XRF spectra of two different gold materials

2.3 紙張纖維原料分析

取少量梅花玉版箋脫落碎屑纖維染色后置于顯微鏡下觀察,結果如圖7所示:大部分纖維呈紅棕色,亦有極少量藍色、黃色纖維及藍色雜細胞;紅棕色纖維壁上有明顯橫節紋,纖維外壁附著有一層透明的膠衣,纖維寬度10~25 μm,符合桑構類韌皮纖維特征[12];同時觀察到的藍色、黃色纖維長度較短,纖維兩端尖細,結合觀察到的藍色枕型雜細胞(圖7b)應為竹漿中的石細胞以及網狀導管分子(圖7d),符合竹纖維特征。因此推測此件梅花玉版箋紙原料為皮竹混料,這與此前認知的清代宮廷用粉蠟箋多為純皮紙[1]396有所不同,但由于檢測樣品僅限于這一件文物,無法判斷是否為這一時期梅花玉版箋用紙的共同特征。將竹料與其他原料混合制漿造紙起源于宋元時期,將竹纖維與韌皮纖維混合制漿,所造之紙兼具竹紙的細膩與皮紙的韌性[13]。在明代亦有皮竹混料紙生產,有研究人員檢測《永樂大典》書頁用紙為構皮和毛竹的混料紙,二者數量比約為1∶2[14]。

圖7 梅花玉版箋紙張纖維顯微照片Fig.7 Micrographs of paper fibers

2.4 紙張表面涂布材料分析

圖8 梅花玉版箋表面粉末與鉛白紅外光譜對照Fig.8 FTIR spectra of coating materials on the paper surface and lead white

3 制作工藝復原研究

根據以上檢測結果對梅花玉版箋紙的加工工藝進行復原嘗試,具體步驟如下:

1) 選紙。梅花玉版箋使用較厚實且光滑的桑構類皮纖維與竹纖維的混料紙,但此種紙在現代手工紙中并不常見,因此選用厚度、白度、光滑程度相似的純楮皮紙作為復制用紙。

2) 施粉。使用溫水將明膠化開,將鉛白顏料置于研缽中,滴加明膠溶液,研磨至鉛白顆粒細膩均勻,再加入適量的水將顏料稀釋。梅花玉版箋的涂層在具有一定厚度的同時又十分光滑均勻,若使用較濃的顏料涂刷1~2層則筆觸交界處涂層厚度不均,且干燥后施粉層不具有耐折性,易裂開并與紙張剝離。因此,將顏料稀釋至涂刷一次能輕薄覆蓋紙面,待干燥后再次涂刷,不斷重復至顏料層累積至適當的厚度。此時紙面因多次濕潤、干燥而不再平整,于是將紙從背面潤濕后上墻繃平(圖9)。

圖9 紙背潤濕后的復制樣品Fig.9 Replica sample after wetting the back

3) 上蠟。此次復制嘗試采用書畫修復中常用的砑光法涂蠟,將川蠟塊在紙面輕抹后用砑石砑光。文獻[18]中亦記載其他施蠟方法(如燙蠟法),但采用砑石砑光后的紙面涂布層均勻有光澤且與梅花玉版箋的光澤度相似。然而,從大量制作尺幅較大的粉蠟箋工藝流程考慮,使用砑石砑光較為費時費力,另有使用豬鬃刷蘸蠟并結合擦漆手法于紙面上蠟的方法:將川蠟熱溶后,用豬鬃刷蘸蠟,待蠟質冷卻后用豬鬃刷在紙基表面反復擦蹭,使棕刷上的蠟逐漸均勻地涂布在紙基上,在紙基表面形成一層完整光亮的蠟膜。運用此方法可獲得與蠟箋紙相似的外觀與手感[19]。

4) 描金。選取庫金、赤金兩種金箔研制泥金,多次重復研磨清洗后得到細膩均勻的泥金,使用明膠溶液調和后根據梅花玉版箋原件紋飾進行描繪,最后將紙幅邊緣裁切整齊(圖10)。

圖10 梅花玉版箋復制樣品Fig.10 Replica sample of Meihuayubanjian

4 結 論

本研究綜合運用透光攝影、三維視頻顯微鏡、紅外光譜、X射線熒光光譜等無損或微損分析方法對此件乾隆時期制作的白色斗方梅花玉版箋的材質進行了科學分析。此件梅花玉版箋為皮竹混料紙——在清代宮廷加工紙相關研究中較為少見,這一發現豐富了對宮廷御用粉蠟箋所用紙張種類的認知。紙張表面涂層為鉛白顏料,與此前研究中清宮貼落所用粉蠟箋[14]的涂布顏料相同,可推測使用鉛白顏料作為粉蠟箋的施粉材料是乾隆時期御用粉蠟箋加工工藝的共同特征。通過透光攝影可觀察到施粉時的涂刷痕跡,推測所使用的涂刷工具寬度約為5 cm。均勻施蠟后使用兩種純度不同的泥金繪制冰梅紋,在工藝復制中選擇使用庫金、赤金兩種金箔。XRF結果顯示鈐印處主要元素除汞外還有明顯的鐵元素與鈣元素,這是否是由于清代宮廷御用印色制作時在原料中加入了含鐵顏料及珍珠粉則有待進一步研究。根據檢測分析結果以選紙、施粉、上蠟、描金為基本步驟對梅花玉版箋的加工工藝進行了復原嘗試,復制樣品外觀與原件基本相似?;谝陨瞎に嚵鞒探Y合各色粉蠟箋染料成分分析,可進一步嘗試復原各色粉蠟箋與梅花玉版箋。

致 謝:感謝故宮博物院段佩權博士在X射線熒光光譜實驗中提供的幫助以及許騰在梅花玉版箋工藝復原時提供的建議和幫助。

猜你喜歡
紙面紙張顏料
薄如紙張的揚聲器
打翻了顏料瓶
近期國內市場紙張價格(2020年3月)
懸浮字
在顏料中乘風破浪
◆ 裝飾板材
郭文昊作品
撕紙張
顏料抹在了臉上
不用一張紙,NENDO就描述出了紙張形態的千變萬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