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絹畫補配修復工具研制的探討

2024-01-11 02:00張玉芝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2023年6期
關鍵詞:補配畫心刀片

白 玉,張玉芝,云 悅

[1. 紙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南京博物院),江蘇南京 210016; 2. 近現代紙質文獻脫酸保護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南京博物院),江蘇南京 210016; 3. 南京博物院,江蘇南京 210016]

0 引 言

絹畫是中華民族歷代文明史的珍貴實物見證,具有很高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和極高的經濟價值[1],但由于受到保存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絹畫易產生不同程度的降解、脆化、斷裂等病害,亟需保護修復。在保護修復過程中,絹本古畫的補配是修復中的難點,即絹本書畫殘缺補配的材料很難找到同時代與之匹配的絹本,只能用現代機織的絹綾來替代古代的絹綾。

目前,文物保護修復行業都采用美工刀、馬蹄刀或者刻刀,進行現代絹綾的刮削工作。由于上述工具的單面性(“點”狀著力),在實際修復過程中需要重復刮削多次以使文物(多“面”狀立體分布)纖維變薄變細(圖1);而且由于刀具鋒利,稍有不慎則導致絹綾纖維斷裂(圖2)。反之,如用力過小、絹綾刮薄刮細不到位,經黏合劑處理后,纖維表面粗糙,文物表面較厚、觸感差,卷曲使用過程中容易造成文物二次傷害。

圖2 斷開的絹綾纖維Fig.2 Silk fibers cut apart

結合多年工作經驗,總結了造成馬蹄刀或美工刀刮削絹綾斷裂的原因:使用馬蹄刀時,根據每個手藝人的工作習慣,手持方向與水平面的夾角一般在5°~30°之間(如圖1標線所示),即使手持刀處在1°~4°的夾角,力也集中在刀尖的點上,在刮削過程中,一不小心容易造成絹絲刮斷或重則傷及畫心。為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更便捷地對修補絹綾進行刮削,確保文物安全,改進或研制新的實用刀具迫在眉睫[2]。

1 刮口刀的研制

1.1 設計初衷

設計的補配工具應具有如下優勢。

1) 刀具的刀片由傳統的單片改為多片。以八片刀為例,在使用同等力度的情況下,八刀片的組合是單刀片工作效率的8倍,刮削后的絹絲牢固、韌性好。

2) 八刀片緊密結合使刀口組成一個平面結構,比單刀片線形結構接觸面積大,絹的受力面積增大,在使用同等推動力的情況下,刀口在絹表面刮削運行時,八刀片結構更平穩,對絹的施力更均勻。

1.2 刀具組成

針對馬蹄刀等在刮絹綾的過程中,力度不好掌握導致補修效率低或纖維損壞的問題,研制了新型的刮口刀,其具體的設計要素見圖3。

圖3 刮口刀結構示意圖[3]Fig.3 Structure of the self-made scraping knife

圖3中:1為刀柄;2為刀片的卡槽,可以使刀具裝配后穩定,不發生移位;3為刀頭組,為多刀片呈平推面排布;4為錦緞線,可以增大接觸面的摩擦力,便于使用過程中“上推、下刮或左右刮薄”。刀柄與卡槽一體成型。刀頭由八個相鄰且緊貼的刀片形成,且刀片頂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刀片的其余部位的厚度,刀片的頂點都在同一個平面內。

2 刀具的應用

2.1 實驗用材料、儀器

仿古絹(1983年生產,浙江湖州漾東絲織廠);高筋小麥面粉(克明面業股份有限公司);自制刮口刀(10 cm×0.8 cm×0.6 cm);量角器(得力);G-7C厚度儀(日本Peacock);S-3400N掃描電子顯微鏡(日本日立公司);掌上型數位顯微鏡(X-LOUPE)。

2.2 模擬實驗

為了探討絹綾刮口刀的實用性與科學性,用仿古絹作為實驗對象,其測試如下:在刀架上設置多個相鄰且緊貼刀片的方式,可以將以前的馬蹄刀或美工刀的一個點(馬蹄刀:在30°夾角,刀尖約是一個點,而由于操作者的工作習慣和手的大小,所對應的夾角可能在5°~29°有所變化,但都在一個以刀具點為支點的夾角內)變成一個完整的面,從而達到刮絹綾時,在一個面上均勻施力、可橫向左右移動或也可上推下拉的效果(圖4)。

圖4 刮口Fig.4 Scraping

2.2.1單絲絹綾的試驗 經自制絹綾刮口刀刮口處理后,單根纖維情況如圖5所示。使用量角器測量可知,刮口后的纖維斜面角度約為30°。經刮口處理后,斜口角度較為理想,便于下一步補絹、拼接工作的順利開展。

圖5 刮口后的單根絲纖維Fig.5 Silk fiber after scraping

2.2.2小塊絹綾的試驗 經刮口處理、拼接修復后的絹絲纖維如圖6所示。經自制絹綾刀刮口、拼接處理,接口處(如圖6標線所示)的補絹纖維和文物畫心材料緊密結合在一起,經緯線穿插性佳,路徑清晰,整體貼服性良好。

圖6 搭口后的絲纖維Fig.6 Silk fibers after pasting

2.2.3絹綾搭口的厚度 為更好地提高刀具的使用安全性,采用三種不同疏密的仿古絹絲纖維進行刮口嘗試,其中:3號仿古絹的密度為18根×17根/cm2;4號仿古絹的密度為33根×22根/cm2;5號仿古絹的密度為22根×21根/cm2。

將3、4和5號仿古絹分別折疊3次,得到8層絹絲厚度,利用G-7C厚度儀測定,得到其單層仿古絹厚度為:3號樣品0.146 5 mm、4號樣品0.135 2 mm、5號樣品0.140 4 mm。將3、4和5號仿古絹置于S-3400N掃描電子顯微鏡下,放大50倍,觀察到的經緯分布情況如圖7所示。

圖7 3、4和5號仿古絹經緯組織結構局部圖Fig.7 Warp and weft of the No.3,4 and 5 samples

在實驗過程中,模擬文物修復的實際情況(分A、B、C三個步驟)。A:將實驗用仿古絹絲樣品(3、4和5號)用稀漿糊固定于紙板上(紙板厚度為0.671 2 mm),測定厚度;B:測定A經刮口后的厚度;C:測定B經貼口拼接后的厚度。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模擬試驗結果Table 1 Simulated experimental results (mm)

如表1所示:A-B的差值為模擬實驗過程中所用漿糊引起的厚度變化;C-B的差值為粘貼絹絲造成的厚度變化。

表1內的各組數據,各平行測試三次,記錄每次的厚度值,并計算各組數據的平均值,計入表內。

三組仿古絹使用自制刮口絹綾刀,將模擬仿古絹經漿糊粘合、刮口處理、粘貼修復等一系列操作,模擬樣品的厚度變化較小,實驗結果如圖8所示,證實該絹綾刮口刀能夠很好地解決其他刀具力度不好掌握、補修效率低、修復搭口不平整引起的厚度變化大等問題。

圖8 3、4和5號仿古絹搭口處掃描電鏡圖Fig.8 SEM images of the No.3,4 and 5 samples after restoration

2.3 絹本文物的修復

2.3.1文物本體信息 明代《七宿星君水陸道場圖》,絹本卷軸,畫心長167.1 cm,寬97.7 cm(圖9為該文物的局部)。因保管不善或年久劣化,畫面整體積灰嚴重,顏色略顯晦舊。文物打開后多處可見橫向、豎向及不規則斷裂,酥脆難以展開,重彩處多處有顏料脫落。整幅畫心多處皺褶、空殼、斷裂,特別是絹絲斷裂十分嚴重,絲纖維的拉力和韌性大幅下降,文物本體呈現多處殘缺。

圖9 修復前文物的局部Fig.9 Part of the painting before restoration

2.3.2文物顯微分析 通過顯微觀測可知:此絹橫向為單絲,縱向二股為一組;絲纖維排列方式為每組縱向中的一根沉在下面,另一根浮在上方,纏繞緯線上下(圖10和圖11)。顯微觀測為選配合適的補絹材料提供了依據。

圖10 橫向絹絲Fig.10 Horizontal silk

圖11 縱向絹線Fig.11 Longitudinal silk

2.3.3補配材料的選擇 在修復材料標本室內,找到略同雙絲絹織法結構的平絲絹,其質地、疏密度、經緯排布與文物非常接近,但排列緊度略顯不一,使用自制的刀具,通過適宜的撥動、刮削操作,基本實現了絹絲松緊度和經緯線的準確對接(圖12和圖13)。

圖12 畫心本體纖維Fig.12 Fibers of the painting core

圖13 補配材料纖維Fig.13 Fibers of the replenishing silk

2.3.4刮口的工藝步驟 具體如下。

1) 準備:在干透的情況下,對畫心破損和補缺的新綾絹處刮口。

2) 刮口:用刮口刀在邊緣破損處刮出0.2 cm面寬的斜坡。

3) 涂漿:用毛筆蘸稍稠的厚漿涂在邊口上。

4) 拼對:找到與原畫心質地匹配的絹料,對準畫心經緯線接貼(補的絹料要略大于文物本體,重疊不易過寬)。

5) 再刮:待干燥后,搭口處補絹料邊際也要順勢刮出斜坡,和原畫心的斜坡面粘連貼平,使四周厚薄一致,沒有凹凸不平整現象。

6) 觀察:借助顯微鏡,查看經緯線是否與原畫心絹的經緯線吻合,絹絲壓茬對齊、間距一致。補絹步驟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畫件的平整度。

在《七宿星君水陸道場圖》的補絹刮口步驟中,使用自制絹綾刮口刀,成功修補了文物的殘缺部分,其優點在于它是由手柄與刀架組成——是將若干個小刀片整齊地固定在刀架上,刃口形成一個平面,增大了受力面積。刀柄人性化設計可以幫助很好地掌握刮絹綾的力度和方向變化,適當的用力,結合縱向、橫向的移動將絹綾刮薄刮細,刮口時受力均勻可緩沖對周圍絹絲的震動,不會造成絹綾斷裂,大大提高了用刀準確性及畫心的安全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結 論

1) 博物館的裱畫修復技藝,是一項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既要有無形的手工技藝,同時也需要有形的手工工具。蘇裱非遺文化的有形載體在工具上,無形文化載體在傳承人的技法上,二者合一成為非物質文化蘇裱技藝。從事裝裱技藝的工作人員既要傳承蘇裱技法,更要傳承現有工具使用功能的制作特點,并結合裝裱中遇到的問題,勤于思索、勇于動手,改進已有工具或設計新型工具。

2) 古代絹畫補配修復刮口刀,是裱畫修復刀具中的新生事物,是絹畫修復刮口的專用刀。雖然我們在實踐中工作中,體會到了用研制的絹畫刮口刀在修補文物時方便、快捷和易掌握等優點,但這離傳統工藝科學化、數字化的相關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我們先輩的訓言,如何做好蘇裱的傳承與發展,絹綾刮口刀的研制是我們對傳統裱畫工具研究、分析和應用的又一次嘗試,也是一次繼承前輩“器利益工”的一次實踐與探討。

4) 筆者長期從事傳統技藝的實踐,但缺乏一定的理論學習,尤其對于手工技藝的某些方面,只能根據個人的手法與操作習慣來表達修復過程,不具有一定的共性,且有些技法只能意會,很難用文字和科學數據來表達;但是,修復結果是完美的。為此,筆者希望以此文為例,拋磚引玉,呼吁更多的裱畫師和文??茖W工作者一起來探討與研究傳統文物修復工藝的標準化和工藝傳承與創新的問題。

致 謝:在南京博物院張金萍副院長的大力支持下,筆者多年來經常到蘇州,向師父——國家非遺蘇裱傳承人范廣疇先生就裱畫和“器利益工”的若干問題求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猜你喜歡
補配畫心刀片
古畫新生
戰國嵌紅銅鋪首銜環三獸紐蓋銅壺的保護修復
治愈一幅畫
古陶瓷修復中有色補配材料篩選實驗研究——以首都博物館館藏青花魚藻紋大缸為例
圓盤剪高速剪切時的刀片溫度分析
環氧澆注樹脂在青銅器補配上的試用
戰國云紋地連弧紋鏡的保護修復
圓刀片切削力計算方法
張寶珠:追逐“天人合一”的畫心境界
古舊書畫揭心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