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竹文化符號的周邊傳播

2024-01-11 13:30靜,朱
關鍵詞:符號文化

余 國 靜,朱 舒 鶯

中國是最早開發利用竹資源的國家。據考證,大約一萬年前在珠江流域與長江中下游區域的人類,就已經開始開發和利用竹類資源。(1)張之恒:《中國原始農業的產生和發展》,《農業考古》1984年第2期。何明等人將中國竹文化類別劃分為竹文化景觀與竹文化符號,其中竹文化符號被賦予“象征宗教觀念和理想人格、表現審美情感和審美理想”(2)李世東、段華編著:《中國竹韻》,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第9頁。的功能。中華傳統文化中常常借竹表達人內化的情感,并在中國獨特的歷史文化環境和自然環境下,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竹文化符號。隨著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活動的增加,中國竹文化符號也源源不斷地向周邊地區傳播。作為世界最大竹區的亞太地區,中國周邊國家因相似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對中國的竹文化符號更容易接受。因此,隨著中國竹文化的對外傳播,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周邊國家竹文化的發展,并使其與本土文化結合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竹文化。

一、中國竹文化符號概述

文化符號可作為同文化圈層成員間進行表達、交流和傳播的工具,竹文化符號同樣如此。中國竹文化符號是在中華文明的社會環境和自然條件下形成的,其外在形式與內在意義被中華民族這一文化圈成員所熟知。中國竹文化符號種類眾多,其中認可度較高且較為常見的符號有宗教符號、文學符號、繪畫符號與人格符號。

(一)竹宗教符號

早在戰國時期,中國民眾就開始將竹神圣化,并對之加以崇拜。(3)李世東、段華編著:《中國竹韻》,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第9頁。先秦《莊子·秋水》中“夫鹓鶵,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其中的“鹓鶵”為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五鳳之一,是一種祥瑞之鳥;“練實”即竹實,是竹子開花后所結果實。這個記載是竹在中國文化體系中被神圣化和非凡化的重要佐證之一。東漢《后漢書·費長房傳》中將竹幻化為費長房形象?!逗鬂h書·方術傳》中的“長房曰:我神仙之人”,即是竹進一步神圣化的例證。由于東漢將竹進一步神圣化,竹漸漸符號化。在中國傳統信仰中,受秦漢神仙方術和道教的影響,竹作為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文化符號,被賦予送子延壽、庇佑眾生的含義。東漢時期,佛教初入中國,涉竹意象并不多見。到隋唐時期,隨著佛教與本土信仰結合開始中國化,形成與中土道教及其他民間信仰相結合的中國化佛教,此時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佛教中的竹文化符號。(4)王三毛:《古代竹文化研究》,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第264頁。中國化佛教將竹子的意象相結合,形成獨特的中國化宗教含義。此外,佛教經文中有大量關于竹文化符號的記載,如蕭齊跋陀羅譯《善見津昆婆沙》卷十七:“林界相者,若草林若竹林,不得作界相。何故爾?草竹體空不堅實,是以不得作界?!?5)宗仰上人主編:《頻伽大藏經40》,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第36頁。竹的特性與佛教結合,逐漸形成了竹宗教符號。

(二)竹文學符號

竹從文學中的符號到文學符號經歷了漫長的過程。雖然先秦兩漢詠竹的詩句已出現,但當時竹并非全詩主題,也不是中心意象,僅作為詩的構成部分,因此秦漢時期的竹還只是文學中的符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秋竹曲》和《詠竹》的出現標志著竹作為文學符號的誕生。在這兩首詩中,“竹與所表現的情趣之間已形成內在、深層的指稱與表現關系”(6)何明、廖國強:《中國竹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69頁。。唐宋時期,詠竹文學興盛,竹與人的情感、意志之間的隔膜被打通,詩人們做到“與君嘗此志,因物復知心”(7)黃勇主編:《唐詩宋詞全集(第1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第161頁。的境界,此時的竹與詩達到了精神與物質上的水乳交融。兩宋時期,理學流派對宋代文學影響深厚,宋人詠竹突出竹的形象特征、寓意深刻,至此竹文學符號富有理趣特征。中國竹文學符號的所指有多種意向,其中竹中空、有節象征虛心、高潔。張九齡《和黃門盧侍郎詠竹》中云:“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碧K軾《次韻答人檻竹》曰:“叢長傲霜雪,根瘦恥泥涂?!彼麄兌加弥竦纳飳W特征象征氣節、高節。用竹意象象征故園之情在文學作品中也較為常見,比如盧汝弼《聞雁》詩描述道:“何處最添羈客恨,竹窗殘月酒醒聞?!痹娭袧鉂獾乃监l之情溢于言表。除了一般竹的普通意蘊,也有特殊竹種蘊含特殊意義的竹。比如斑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多指幽怨女性及其相思之情,斑竹又叫“湘妃竹”,這一別稱的由來與中國古代傳說中“娥皇女英”的故事相關,毛澤東的“斑竹一枝千滴淚”也是出自這個典故;又比如劉禹錫《瀟湘去》道:“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其中也可以品讀到斑竹的相思意象。中國竹文學符號意蘊深厚,但囿于篇幅限制,僅列舉一二。

(三)竹繪畫符號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竹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繪畫符號。竹進入畫卷歷史悠久,墨竹這一繪畫題材的出現是竹成為繪畫符號的佐證。竹繪畫符號確立后,至宋代,文同和蘇軾兩位畫竹大家,對后世竹繪畫影響深遠。文同所畫之竹“富瀟灑之姿,逼檀欒之秀”(8)程大利:《極簡中國古代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21年,第70頁。,他賦予竹繪畫符號屈而不撓、高潔脫俗的內涵;蘇軾借竹抒情,推崇“身與竹化”(9)朱立元主編:《藝術美學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第614頁。。到清代,竹繪畫符號被經常使用,可謂名家多、技藝精、作品豐,其中畫竹之人鄭夑成就最高。鄭夑在畫竹的理論和技藝上頗有創新,他于畫中展現竹堅韌倔強、不為俗屈的品格,將自己體恤民間疾苦之情蘊藏于畫中。鄭夑自稱“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10)聞世震:《鄭板橋題畫詩文賞析》,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00頁。。

(四)竹人格符號

在“天人合一”理念與“比德”思想的影響下,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作為一種重要的人格符號,象征著人格評定、人格目的與人格理想。(11)何明、廖國強:《中國竹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28—332頁?!对娊洝ばl風·淇奧》中竹是衛武公德的象征,可視為中華文化竹人格化之始。魏晉南北朝時期,“竹林七賢”的故事使竹成為七賢品格的外在表現形式。自此竹林象征隱士淡泊名利、清新脫俗的高尚品格。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文化影響最大:建功立德與遁跡山林,剛正奮進與淡泊自適。(12)李世東、段華編著:《中國竹韻》,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第11頁。這兩種理念分別與儒家凌云浩然、道家淡遠自然的人格相對應,而這種理念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竹人格符號的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格內涵的重要組成。中國竹文化符號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演進,逐漸自成體系。

由此可見,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歷史悠久、影響深遠,涉及宗教、文學、繪畫、人格等眾多領域。竹文化符號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隨著中國古代與外界的交流增加,中國竹文化符號逐漸隨著社會經濟交流傳輸到了周邊國家,特別對周邊的產竹國家影響更加深遠。

二、中國竹文化符號周邊傳播途徑

雖然周邊傳播理論是新近之物,但周邊傳播相關的活動自古有之。如圖1所示,中國歷史上的竹文化符號向周邊傳播主要途徑有:移民、遣使和傳統信仰等。歷史上這些竹文化符號的傳播途徑并非獨立存在,而是相互交融的。在時空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下,竹文化符號由于傳播途徑的不同而產生的傳播效果也不同。其中通過移民傳播的受眾較為寬泛,以移民群體所到之處為中心向周邊傳播輻射開來,這個過程比較漫長,是一個潛移默化、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看到傳播效果的方式。遣使傳播能量較為顯著。由于遣使由兩國官方支持,因此他們能夠將竹文化符號傳播給特定受眾的能力更為有效,比如使者可以向本國的精英群體傳播竹文學符號、竹人格符號等。由于這部分精英群體在本國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因此竹文化符號傳播效果較好。竹文化符號的宗教傳播由各國政府官方和民間共同推動。隋唐時期東亞地區民間高僧往來甚密,大量漢譯經書跨境傳播,同時政府主導的抄書活動頻繁,漢譯經書中包含的中國竹文化符號除了在信奉者群體中產生影響,也影響到了普通的民眾。中國周邊的東亞地區自然環境相似度高,竹在各國生產生活領域都有相應的應用,因此當中國的竹文化符號傳播到周邊國家的時候,很快可以產生共情,并結合自己本土文化形成了帶有自己特色的竹文化。

圖1 中國竹文化符號周邊傳播主要途徑及其特點

(一)移民傳播

中國赴他國的移民是竹文化符號和中國其他傳統文化向周邊國家傳播的重要載體和途徑。如同其他文化產生方式一樣,竹文化符號的產生源泉來自生活,竹資源豐富的地區自然是產生豐富竹文化的地區。在中國移民東渡日本的群體中,有相當部分民眾是來自吳越之地,從浙江吳興區錢山漾遺址考古來看,吳越地區自古以來與竹相關的文化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公元4世紀以前,吳越地區有大量民眾東渡至日本九州,這些吳越移民思想中所蘊含的道教思想、中國竹文化符號同日本九州當地豐富的竹資源環境,為日本竹文化的產生發展奠定了基礎。(13)王慕民、張偉、何燦浩:《寧波與日本經濟文化交流史》,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年,第8—12頁。據考證,“九州隼人的竹編工藝品征收入宮是日本竹文化的開端”(14)任敬軍:《日本竹文化的精神內涵》,《世界竹藤通訊》2012年第2期。,九州土著民隼人族后來被認為是日本竹文化的開創者和主要傳承人。中國道教將竹作為生殖崇拜的文化符號,正與公元10世紀末期的日本《竹取物語》小說中的“竹生人”傳說相互呼應,由此可見,中國移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日本竹文化的發展。

相較于竹宗教符號,竹人格符號的周邊傳播則稍晚一點。公元10世紀至13世紀,中國民眾遷往高麗的移民活動開始趨向多元化,民眾遷移的方式由被動遷移轉為主動遷移。遷移的民眾身份構成比較復雜,包括貴族、官員、文士、商人和一些普通百姓。(15)蘆敏:《10—13世紀朝鮮半島的華人移民活動》,《江西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當時許多飽讀詩書但仕途不濟的文士與官員遷入高麗以求發揮自己的才能,這些行為與竹的凌云浩然、剛正奮進、建功立德的儒家思想相對應,屬竹的人格符號類型之一。在這些移民中,較有影響力的宋朝學士吳仁裕、雙冀等人于高麗王朝建設教育機構,引進科舉制度;孔子門人賓牟賈的后人賓于光、朱熹曾孫朱潛等帶著大量書籍東渡高麗王朝,于當地授徒講學,推廣儒學教育,使他們向儒學的核心理念即建功立德的竹人格符號逐漸靠近。(16)楊昭全:《中國——朝鮮·韓國文化交流史Ⅲ》,北京:昆侖出版社,2004年,第829—835頁。

(二)遣使傳播

中國古代與周邊國家之間交往的另一重要途徑是遣使互訪,在互訪的過程中會附帶相應的留學政策,中國與周邊國家遣使往來頻繁?!度龂酚洝份d,公元714年,“閏二月,遣級冶樸裕入唐賀正,賜朝散大夫、員外奉御還之”(17)金富軾著,楊軍???《三國史記(上)》,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15頁。。從史料記載中發現,在唐宋時期周邊國家向唐派出的遣使群體主要包括常規性的使團、僧侶以及留學生。

唐朝的經濟和文化在同時期領先于周邊國家。唐宋時期文學作品中詠竹詩較為豐富,這就使得當時的遣唐留學生將詠竹詩詞帶回自己的國家并影響了他們國家后來的文學作品,高麗王朝的詩詞中就出現了大量詠竹的詩篇,詠竹詩詞中體現建功立德儒學理念的也有很多,如高麗末期文人李崇仁有詩:

平生酷愛竹,相對座之隅。固節無多子,真心有是夫。

風來微浙瀝,月照稍扶蘇。蒲柳政安用,望秋難自扶。

詩中竹子的“固節”對應君子的高尚品德,詩人以竹為友,表達對竹喜愛的同時,也表達了對儒學君子形象的追求。后來古代朝鮮創立了“竹林高會”,這和西晉時期的“竹林七賢”有異曲同工之處,體現了這些文人想遁跡山林的思想。在接受唐朝竹文學符號的基礎上,古代朝鮮的竹文學符號也得到很大發展。比如古代朝鮮將竹視為愛國獻身的象征,這就是其獨有的竹文學符號。在古代朝鮮的開城原有一座善地橋,高麗王朝末期,忠臣鄭夢周于橋上遇害為國獻身,傳說在他血流過的地方后來長出了竹子,因此善地橋改稱善竹橋。朝鮮王朝憲宗時期,詩人趙秀三經過此地,寫下《善竹橋》(18)楊照全、李海山編著:《韓國漢詩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第633頁。來歌頌此事。

中國竹文學符號對周邊有影響的國家還有日本。隋唐時期,日本派遣十數次大規模的遣唐使到中國學習,《萬葉集》便是中日友好交往并對日本竹文化符號產生影響的物證,《萬葉集》中有詠竹歌21首。中國竹文學符號到了日本以后與本土文化融合,產生了新的竹文學符號含義。如竹文化符號在日本有以竹寓哀的含義,《萬葉集》中借竹述哀的約占四分之一。(19)任敬軍:《日本竹文化的精神內涵》,《世界竹藤通訊》2012年第2期。日本《竹取物語》中的“悲劇”結局也體現了以竹寓哀的竹文學符號特征,與中國《斑竹姑娘》的“圓滿”結局有很大差異。

(三)民間信仰傳播

民間信仰傳播是中國竹文化符號周邊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由中國與周邊國家官方和民間共同推動。在竹文化符號周邊傳播中,民間信仰中的竹文化意象的周邊傳播影響廣泛。國外的民間信仰傳入中國后與本土民間其他信仰相結合,產生了中國化民間信仰,如佛經中本來較少的竹元素增多,竹文化意象被補充,逐漸形成中國佛教的竹文化符號。(20)朱立元主編:《藝術美學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第614頁。例如唐代詩僧靈一法師的《題東蘭若》云:

上入禪室路裴回,萬木清陰向日開。寒竹影侵行逕石,秋風聲入誦經臺。

閑云不系從舒卷,狎鳥無機任往來。更惜片陽談妙理,歸時莫待暝鐘催。(21)邱高興主編:《江浙文化(第4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21年,第51頁。

詩中“竹徑通禪境”,在竹園中誦經講佛正是佛典中“青青翠竹,總是法身”的寫照,竹子歷經“寒”霜則與禪者的修行相對應,是佛教符號中“悟”的體現。隋唐時期,佛教被視為當時先進的文化,囿于語言限制,漢譯佛經成為周邊各國學習佛法的最佳途徑。(22)王勇:《公元8世紀的中日“書籍之路”——基于第12次遣唐使求書歷程的探討》,《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漢譯經書的傳播讓中國竹文化符號伴隨著佛教書籍的大量傳播而傳播。

以日本為例,許多日僧在詠竹的詩中出現中國竹文化符號或竹人格符號的影子。在日本,人們將竹作為神明崇拜和生殖崇拜的文化符號,具有保護、生產與延壽的意義,這與中國道教中的竹文化符號相似。在日本傳統活動中,金竹作為重要道具,可讓神仙乘坐從而返回天國,也被視為神圣之物;(23)安鋒、趙海波、劉芬:《韓國古典詩詞中的竹意象研究》,《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2期?!吨袢∥镎Z》中主人公老篾匠在竹節中剖出三寸高的女孩,這與中國“竹郎王”傳說互文。

中國竹文化符號對周邊國家的影響除了日本,還有古代朝鮮等。古代朝鮮曾在不同歷史時期將佛教與儒教奉為國教,將其納入國家治理理念。(24)張國強:《韓國民俗文化中的竹意象研究》,《東北亞外語研究》2013年第1期。麗末鮮初的文人元天錫就常在詩中將竹子作為佛禪悟空的宗教符號,如《哭趙牧監二首》(其二)(25)王晶瑾、李官福:《朝鮮高麗朝文人元天錫漢詩的佛禪因緣》,《東疆學刊》2022年第1期。中“竹”與“松”意象的組合運用,體現佛教“空”和“心無”的特點。古代朝鮮多地傳唱的民謠“孝道歌”就與中國孟宗哭竹傳說類似。此外,古代朝鮮的竹文化符號也得到了發展(26)安鋒、趙海波、劉芬:《韓國古典詩詞中的竹意象研究》,《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2期。。

總之,歷史上中國竹文化符號周邊傳播在當時的社會和歷史環境中取得了較大的影響,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周邊傳播方式發生了變化,但是目前中國竹文化符號的傳播并未找到更為有效的傳播方式。

三、當代中國竹文化符號周邊傳播的困境

歷史上中國竹文化符號的周邊傳播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周邊各國在中國竹文化符號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與本土文化特色結合的竹文化。隨著時代發展,新的傳播媒介快速更迭,但是中國竹文化符號的傳播沒有緊跟時代步伐,周邊傳播出現了一些困境。

(一)傳播渠道單一

歷史上中國竹文化符號周邊傳播的成功源于渠道的多樣性;現在中國竹文化符號傳播主要“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展開的無視距離遠近﹑無內容差異的傳播”(27)陸地、許可璞、陳思:《周邊傳播的概念和特性——周邊傳播理論研究系列之一》,《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傳播渠道單一?,F在對竹文化符號的傳播途徑主要有屈指可數的幾部電影、紀錄片、傳統的學術雜志和少量的由政府主導的竹文化節。涉及竹文化符號內容豐富的電影有《臥虎藏龍》《功夫熊貓》等,后面再涉及這方面的電影較為罕見。學術期刊涉及竹文化符號的無論是內容生產還是制作周期都耗時較長,輻射范圍窄。由政府主導的竹文化節是另外一個竹文化符號傳播的渠道,但是因為參加對象的局限造成的影響范圍也有限。截至2023年6月,中國竹文化節已舉辦11屆。竹文化節在竹文化國際傳播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傳播渠道的單一性,效果反響有限。由于中國周邊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和思想理念的多樣性,傳播形式也應該多樣。周邊傳播理論中的傳播主體涵蓋除國家和媒體外的地方、企業﹑學校和個人,傳播范圍是傳播主體在內的國境兩側的相關國家﹑地區和民族,內容和手段是隨對象變化的差異化傳播。(28)陸地、許可璞、陳思:《周邊傳播的概念和特性——周邊傳播理論研究系列之一》,《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因此,要打破固有的傳播渠道,探索中國竹文化符號傳播的周邊傳播思維,進行竹文化符號的差異性、多主體傳播,從而豐富竹文化符號傳播交流形式,提高傳播效率。當下傳媒生態不斷向深度融合發展,中國竹文化符號的周邊傳播應該發揮新媒體融合的傳播作用,打造融媒體矩陣,發揮多種傳播渠道優勢,實現立體化傳播,形成多層次的對外傳播格局。

(二)傳播內容有限

目前中國竹文化對外傳播主要有書籍、學術論文、電影和紀錄片等傳統形式,傳播內容乏味。與竹相關的書籍主要包括專業書、工具書及兒童讀物等,其中兒童讀物中關于竹文化的內容較為淺顯有趣,但主要面向低幼群體,傳播內涵有限?,F有的與竹相關的期刊論文往往面向生產實際,有利于推動竹產業發展,提高我國和世界竹產業科技水平,但極少有關于竹文化相關內容出現。傳播內容乏味,難以形成大范圍傳播。電影和紀錄片相對來說內容有趣一些。2020年在世界竹藤組織和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組織的支持指導下,大型紀錄片《竹子里的中國》項目啟動,該紀錄片制作完成后將對中國的竹文化、竹產業、竹旅游發展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由于紀錄片制作周期以及播放時間長,大大地限制了受眾的群體。因此書籍、學術論文、電影和紀錄片對竹文化符號的傳播影響力十分有限。

(三)目標受眾寬泛

雖然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受漢文化影響較深,文化習俗也有相通之處,但由于社會制度、語言、審美標準等方面不同,因此周邊各國存在價值觀等多種差異。(29)黃嶺:《越南重刊本中國佛典的文獻學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溫州大學,2018年。在歷史的演進中,周邊國家的竹文化都有了各自的發展,每個國家的竹文化符號都存在不同的意象和精神寄托,它們都與中國竹文化存在相異之處。同時,中國竹文化符號所指存在多層意向,編碼復雜,周邊各國受眾解碼難以領悟真實含義。所以中國竹文化符號周邊傳播要精確細分受眾目標,從中國與周邊各國竹文化的同一性入手,匹配各國受眾訴求,從而消解竹文化符號傳播過程中信息損失所產生的價值觀差異。

(四)傳播人才短缺

優秀的傳播人才選擇的傳播手段及其自身的傳播能力等因素都直接影響傳播效果。(30)王康鋒、劉朝猛、李榮娟:《“周邊傳播”視閾下中國體育文化面向東盟的傳播困境與路徑研究》,《武術研究》2023年第3期。要推動中國竹文化符號的周邊傳播,就需要優秀的復合型傳播人才,這類人才缺口很大。一是專門研究竹文化的人才缺乏。竹文化符號傳播人才需要對中國竹文化與周邊國家竹文化均有涉獵。目前中國國內學者對竹文化研究的人較多,但對于日、韓等周邊國家的竹文化研究學者較少。由于各國語言不同,雖然中國竹文化研究人才較多,但能通曉中外竹文化底蘊的人數少。二是具備政治素養、國際視野、外語技能、媒介素養的新媒體人才較少。目前高校的培養多側重單一專業,如外語專業或新媒體專業,往往外語專業的學生媒介素養不高,新媒體專業的學生外語能力不足,缺少哪一樣都難以在周邊傳播時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目前,符合上述條件的復合型傳播人才屈指可數,若能夠將多類型人才組成一個團隊,從而進行周邊傳播或許能緩解當前局面,但從根本來說能夠培養復合型的傳播人才才是唯一解決的辦法。

竹文化符號在中國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竹文化符號是一種中性的文化符號載體,在產竹地區的國家或地區,特別是中國周邊產竹的國家或地區傳播容易產生共鳴。因此,找到竹文化符號有效傳播,或許可為中國其他文化的周邊傳播提供借鑒。

四、中國竹文化符號周邊傳播的優化路徑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各區域之間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渠道形式豐富多樣。傳播內容多向流動再創造,傳播主體從一元轉向多元,從官方轉向全民。中國周邊處在不斷變化的態勢中,因此竹文化交流傳播的模式理應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而變化。

(一)推進政府頂層設計:數字化和人才并舉

竹文化符號的傳播需要推進政府頂層設計。充分發揮政府功能是推進中國竹文化傳播的重要一環?,F在社會信息的傳播迅速及時,但也容易信息碎片化。中國竹文化內涵豐富,涉及范圍廣。因此竹文化的周邊傳播更加要有系統全面的設計,避免無效、無厘頭的碎片化傳播。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的竹文化符號系統數字化工作。中國竹文化符號到目前為止,只能散見于網絡的零星角落,沒有頂層設計的竹文化符號系統的數字化。這里的系統的數字化先是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竹文化符號歸類整理,然后按照類目系統化專業化的數字化呈現,而不是現在散件的數字化。其次,是頂層設計人才培養。成事的關鍵在于人才,竹文化符號傳播的關鍵點也同樣在于人才的儲備。要培養竹文化研究領域和傳播學領域交叉的復合型專業人才,運用好現代融媒體矩陣技術。中國竹文化的傳播要內外兼修,不僅僅要自我對內發力,練內功,認真地研究,還要對外發力,拓寬渠道,充分利用新型融媒體技術,運用周邊傳播理論,形成竹文化符號的鏈式傳播。

(二)打破固有傳播形式:進行差異性傳播,豐富交流形式

竹文化符號有效傳播的前提是傳受雙方存在共通的意義空間。(31)賈玉斌主編:《廣告與營銷辭典》,北京:工商出版社,2006年,第51頁。東亞地區自然環境相似,生活習俗相近,在文化理解和傳播的方面有“共通意義空間”的土壤。但是由于各國人口來源等存在多樣性,因此各國也就產生了有差異性的文化符號。所以在竹文化符號傳播內容為主的前提下也要正視差異化的存在,進行竹文化符號的差異性傳播。將中國竹文化符號嵌入傳播受眾語境,尋找中國竹文化符號與本地文化體系可融合點,找到“共通的意義空間”以降低“文化折扣”,從而利用竹文化符號為載體講好中國故事。有了與本土相融的文化符號,還要有更多的講故事的角色,進行多元化傳播,從而打造更多元的交流形式,提高中國竹文化符號周邊傳播的質和量。首先,中國竹文化符號周邊傳播可借助國際竹藤組織(INBAR)建立起周邊國家的竹文化交流平臺,有差異性地挖掘符合不同周邊國家習慣的竹文化符號進行周邊傳播,同時將這種竹文化交流頻次增加。其次,充分依據周邊傳播理論中的“雙邊”,可用現有的中國竹鄉鏈接周邊國家的竹鄉,建立以竹文化為基礎的友好城市。再次,由政府牽頭,積極發揮民間組織的傳播作用,實現“官方搭橋,民間運作”,調動企業﹑學校和個人宣傳中國竹文化的積極性,充分弘揚竹文化精神內涵,講好以優秀竹文化符號為載體的中國故事。

(三)精確定位傳播對象:匹配各國受眾訴求,消解價值觀差異

竹文化作為亞太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連,隨著時代變遷,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傳播,竹文化的精神內涵也在逐漸演化。在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民族特點﹑文化心理﹑竹文化發展程度多樣性的周邊國家中(32)王康鋒、劉朝猛、李榮娟:《“周邊傳播”視閾下中國體育文化面向東盟的傳播困境與路徑研究》,《武術研究》2023年第3期。,不同國家竹文化符號有差異,只有正確對待差異,才能精準定位受眾需求,制定相應策略來匹配不同受眾訴求,提高傳播效果。

竹文化符號解碼編碼復雜,傳統文字傳播過程中存在文化折扣,可以采用視覺化符號的內容生產和傳播方式來減少因文字障礙帶來的理解差異。視覺化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過AR、VR、圖文、短視頻、數字展廳等方式視覺化呈現中國竹文化符號。中國竹文化符號的傳播方式可以借鑒敦煌莫高窟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方式,采用視覺化方式,通過文化科技融合手段,視覺呈現文化藝術的魅力,使受眾更直觀、震撼地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樣就能用人們對視聽語言容易理解的共性,使竹文化符號解碼過程通俗易懂,從而充分展示竹文化內涵,打破文字和語言溝通方面的障礙(33)梁哲錦:《談談中華文化的走出去戰略——以李子柒視頻為例》,《新聞傳播》2023年第1期。帶來的理解差異。竹文化符號傳播內容要用故事共性打破文化差異壁壘,在尋求共通的基礎上從話語體系內部對話,話語結構進行彈性調節,對話語性質進行積極轉換,將價值觀融于故事中,文化共性寓于文化個性。(34)張文娟、李智:《自媒體時代“東方”的主體性在場與東方學話語體系的松解——基于李子柒短視頻文化破壁的分析》,《新聞大學》2022年第11期?!豆Ψ蛐茇垺纷鳛槊绹娪霸谥袊苁軞g迎的原因就在于其敘事方式、邏輯層面以及價值觀層面都貼近中國,將文化共性寓于文化個性中。在傳播過程中匹配各國受眾訴求,消解價值觀差異并積極運用現代數字技術,能夠使竹文化符號的周邊傳播在引發審美愉悅與樂趣的同時,增進受眾對中國竹文化符號的認知,從而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四)堅持媒介多元:實現立體化傳播,豐富傳播內容類型

竹文化符號要堅持媒介多元。當下傳媒生態不斷向深度融合發展,要讓中國竹文化符號的周邊傳播更廣泛,應該發揮新老媒介的各自優勢,打造融媒體矩陣,實現立體化傳播。在竹文化符號傳播上形成資源通融、內容兼容、宣傳互融的多層次對外傳播格局。然后,中國竹文化的周邊傳播要在立體化傳播的基礎上,豐富傳播內容類型,從而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李子柒用視頻形式演繹鄉村生活,在YouTube平臺擁有1,700萬的全球訂閱用戶,可以被視為是關鍵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簡稱KOL)對外傳播中華文化的成功案例。中國竹文化符號傳播可以借助這種形式,以“他者”故事化演繹拉近受眾距離,打破物理空間距離隔閡,利用數字平臺講好中國竹文化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街頭采訪這種自媒體傳播形式因強話題性、流程簡單受到眾多自媒體人的青睞,大量的隨機采訪內容受訪參與度更高。如B站UP主“歪果仁研究協會”作為中國一個做街頭采訪的自媒體號,其多數視頻內容都由團隊成員在北京五道口以隨機采訪中國人或外國人的形式展現,從內容播放量來看傳播效果很成功。這種形式或可為中國竹文化符號周邊傳播提供借鑒。竹文化符號傳播內容可以考慮在周邊各國進行以討論竹文化為主題的街訪,通過與中國周邊國家的人暢聊各種竹文化話題來讓參與者在街訪過程中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竹文化符號的內涵,引發觀看視頻的受眾對竹文化產生興趣,從而參與進來,視頻觀看受眾可以在自媒體平臺發表自己新的觀點,創作者再結合受眾反應進行再創作,從而實現鏈式傳播。(35)鄭慧:《基于在華外國人自媒體短視頻的中國文化傳播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渤海大學,2021年?!度绻麌鴮殨f話》是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制作出品的百集文物類微紀錄片,以短小精悍的分集設置順應了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和節奏。(36)楊智童、張悅:《新媒體時代微紀錄片的內容創作與傳播渠道創新研究——以<如果國寶會說話>為例》,《新聞世界》2023年第1期。這種形式也可為中國竹文化符號周邊傳播所借鑒,將中國竹文化符號融入故事中,以微紀錄片形式展現,引導受眾體悟中國竹文化符號的含義,推動中國竹文化符號的周邊傳播。

五、結語

任何事物的邊總是比較活躍的地方,就像冰山的融化總是從最邊上開始一樣。中國竹文化符號的對外傳播,應該從中國周邊開始。本文研究竹文化符號的周邊傳播,以竹文化符號為切入點,觀察和理解文化和周邊傳播的關系,在前賢研究的基礎上,揭示竹在中華民族生產繁衍和中國文明孕育及發展過程中曾經擔任、扮演的重要角色;揭示竹如何為中國及其周邊民眾提供惠澤蒼生之資,又如何通過“比德”而融入人們的精神世界。中國優秀文化走出去要從周邊開始破冰,竹文化符號是一個不二的選擇。中國周邊存在共通的“文化意義空間”,共同的文化滋養環境,因此,竹文化符號的周邊傳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

猜你喜歡
符號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學符號,比多少
“+”“-”符號的由來
誰遠誰近?
變符號
倍圖的全符號點控制數
圖的有效符號邊控制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