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侯乙編鐘鐘銘的“五音不全”表象探究

2024-01-12 14:22黃大同
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變聲曾侯乙編鐘

黃大同

從理論上說,凡具有12 個正側鼓音音高的曾侯乙編鐘各套樂鐘都可以進行以十二律為宮的旋宮演奏,屬于楚系的無枚甬鐘鐘銘就向我們透露了其具有12 個宮均的信息。然而該套甬鐘是否真正可在十二均上旋奏五聲樂曲的問題還需仔細審視與論證,因為疑點顯而易見,即在其鐘銘的十二均中,足有十均的用聲是“五音不全”。事實上,這種“五音不全”現象不僅存在于同系的短枚甬鐘鐘銘,①與12 件套無枚甬鐘相比,11 件套短枚甬鐘除缺少一件“商角—商曾”兩音鐘外,其余幾乎相同。還同樣表現在周曾系的長枚甬鐘鐘銘中。本文現以無枚甬鐘為例,對編鐘鐘銘的缺聲現象及緣由進行探究,這直接關系到具有十二音的曾侯乙編鐘能否在十二均上旋奏五聲樂曲的重要命題。

一、各均聲名的缺失

無枚甬鐘因補入了周曾系長枚甬鐘的“商角—商曾”兩音鐘而具有完整的12 個正側鼓音,②黃大同:《楚國十二律名的結構生成邏輯與其律制隱含——曾侯乙編鐘之無枚、短枚甬鐘上的三分損益法表現》,《中國音樂》2023 年第3 期,第72—73 頁。因而也有了與鼓音相配的12 個均聲組,及以十二律為宮的十二均。如其“商—羽曾”小三度鐘有坪皇之宮與濁新鐘之宮,“宮角—宮曾”大三度鐘有文王之宮與獸鐘之宮,“商角—商曾”大三度鐘有孠(新鐘)之宮與太簇、穆音(穆鐘)之宮,“徵—徵角”大三度鐘有濁獸鐘之宮與濁姑洗之宮,“羽—羽角”大三度鐘有濁穆鐘之宮(被省略,但可從兩個同均聲名推知)與濁坪皇之宮,“宮—徵曾”小三度鐘有姑洗之宮與濁文王之宮。③鄒衡、譚維四主編:《曾侯乙編鐘(上冊)》,北京:金城出版社、西苑出版社2015 年版,第232—312 頁。

按十二均對無枚甬鐘鐘銘中的全部均聲作出歸類統計后,得知各均用聲情況是這樣:1.姑洗均為五正聲+七變聲,具有完整十二聲;2.新鐘均為缺角的四正聲+七變聲,具有十一聲;3.穆鐘均具有完整的五聲;4.坪皇、濁坪皇、文王、獸鐘、濁獸鐘與濁新鐘等6 均都是五聲中的四聲,分別缺商、角、徵、羽各一聲;5.濁文王、濁姑洗兩均都是五聲中的三聲,各缺角、徵二聲;6.濁穆鐘均為五聲中的二聲,缺角、羽、宮三聲?,F將無枚甬鐘整體鐘銘中的十二均組缺聲情況制表如下(見表1):

表1 無枚甬鐘鐘銘各均缺聲統計表④ 無枚甬鐘前六鐘有12 個與正側鼓音相配的均聲組,組內有些缺聲在高八度的均聲組中出現,如“宮—徵曾”鐘正鼓組所缺的“濁文王之喜”在“少羽—宮反”鐘的側鼓組內;“宮—徵曾”鐘正鼓組所缺的“新鐘之商”在“少羽—宮反”鐘的側鼓組內;“宮角—宮曾”鐘正鼓組所缺的“濁穆鐘之終”在“下角—徵反”鐘的側鼓組內;“徵—徵角”鐘正鼓組所缺的“濁新鐘之商”在“下角—徵反”鐘的側鼓組內。本文將上述均聲歸類于音列第一個八度內的各組,不作為缺聲。此外,本文將同一均聲組內的高低八度聲名以同一格內的并列兩聲表示,如宮-巽、(下)角-鴃、徵-終、羽-喜等。

表1 無枚甬鐘鐘銘各均缺聲統計表④ 無枚甬鐘前六鐘有12 個與正側鼓音相配的均聲組,組內有些缺聲在高八度的均聲組中出現,如“宮—徵曾”鐘正鼓組所缺的“濁文王之喜”在“少羽—宮反”鐘的側鼓組內;“宮—徵曾”鐘正鼓組所缺的“新鐘之商”在“少羽—宮反”鐘的側鼓組內;“宮角—宮曾”鐘正鼓組所缺的“濁穆鐘之終”在“下角—徵反”鐘的側鼓組內;“徵—徵角”鐘正鼓組所缺的“濁新鐘之商”在“下角—徵反”鐘的側鼓組內。本文將上述均聲歸類于音列第一個八度內的各組,不作為缺聲。此外,本文將同一均聲組內的高低八度聲名以同一格內的并列兩聲表示,如宮-巽、(下)角-鴃、徵-終、羽-喜等。

均名姑洗濁坪坪皇濁文文王濁新新鐘濁獸獸鐘濁穆穆鐘濁姑坪皇D4商宮巽缺羽宮曾徵終角濁文?D4徵曾商宮巽羽徵缺角文王E4宮角鴃商宮商曾羽喜終濁新F4羽曾下角鴃商宮巽徵羽喜徵終新鐘?F4商角缺角缺商宮缺羽缺徵濁獸G4徵終缺角商羽宮巽羽喜獸鐘?G4宮曾終下角商宮羽濁穆A4羽喜終下角鴃徵曾缺商缺宮穆鐘?A4商曾缺羽缺徵缺角缺商宮濁姑B4 徵角喜終羽曾下角商宮姑洗C5宮巽喜終商下角鴃商濁坪?C5羽角宮巽羽徵終缺角商

表2 無枚甬鐘第1 件兩音鐘的“正側鼓音+均聲組”內容表

可見,在無枚甬鐘鐘銘的各均之中,除具有五正聲加七變聲的姑洗均以及穆鐘均有完整的該均五聲之外,其余十均都是“缺胳膊少腿”。即使是七變聲齊全的新鐘均,其五正聲也缺角,尤其是濁穆鐘均的五聲只有二聲在,甚至還缺宮聲。

高達十均“五音不全”的編鐘,怎能演奏兩均以上的五聲樂曲?怎能實施以十二律為宮的十二均六十聲旋宮?《管子》曰:“具五官于六府也,五聲于六律也?!雹荩矍澹荽魍骸豆茏有U肪硎?,《諸子集成》(五),北京:團結出版社1999 年版,第706 頁?!睹献印吩唬骸皫煏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雹蓿矍澹萁寡骸睹献诱x》卷七,《諸子集成》(一),北京:團結出版社1999 年版,第669 頁?!抖Y記》曰:“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雹撸蹪h]鄭玄注:《禮記正義》卷二十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版,第691 頁。春秋戰國時期哲人所言這一獨立概念層面的“六律”(指分陰陽的六律,即《淮南子·天文訓》“律之數六,分為雌雄,故曰十二鐘”⑧[漢]高誘注:《淮南子注》卷三《天文訓》,《諸子集成》(七),北京:團結出版社1999 年版,第68 頁。的十二律)與五聲的結合關系,以及“五聲六律十二管”(即五聲與以十二律為宮的十二均)所形成的六十聲應該是當時音樂的真實反映,同時無枚甬鐘的鐘銘又有明確的規律現象,表明其十二均的各均應該有完整五聲,但此刻面臨的、無法回避的問題卻是——鐘銘顯示其只有46 聲,明擺著的數字告訴我們,其有十二均,但無六十聲。

二、“名失實存”的均聲文字刪減

(一)以12 個均聲組的等音關系推斷

然而,若是以鐘銘內容的橫向表達格式角度思考后,情況又會峰回路轉。

在無枚甬鐘上,每一個正鼓音或側鼓音都由一個姑洗均聲名標注,并都有橫向的一組各均之聲與其相配,12 個鼓音配有12 組各均之聲,其中凡側鼓組都具有分置左右兩處的形式,從而在整體鐘銘內容上,顯示出一種“正側鼓音+均聲組”的格式化設計現象?,F以無枚甬鐘音列的第1 件兩音鐘為例說明:

該套樂鐘十二律的律高見表1 的表頭置頂這一行。按其律高,第1 件“商—羽曾”正鼓音姑洗均“商”旁配的一組均聲(缺濁新鐘之羽),其各自的均高分別是坪皇D、姑洗C、穆鐘?A、新鐘?F、濁獸G(含高度八度,以下同);其各自與均名結合的聲名是宮、商(“表低音”)、角、宮曾與徵。這樣,因均高下降與音級上升的反向結合,使得這些均聲的音高保持相同——坪皇之宮D、姑洗之商D、穆鐘之角D、新鐘之宮曾D、濁獸鐘之徵D,同時這一組均聲所配的姑洗均正鼓音商,也是D。

再看側鼓音姑洗均“羽曾”所配的一組均聲(沒有缺聲),其各自的均高分別是右鼓背面的獸鐘?G、穆鐘?A、姑洗C、濁新鐘F,與左鼓背面的應音(曾國律名,即楚國獸鐘)?G、新鐘?F、濁坪皇?C、濁文王?D,其各自與均名結合的聲名是右鼓背面的羽、徵、羽曾、宮,與左鼓背面的喜(羽的高八度異名)、徵、(下)角、商。這樣,因均高的升降與音級的升降呈反向結合,使得這些均聲的音高保持相同——右鼓處的獸鐘之羽F、穆鐘之徵F、姑洗之羽曾F、濁新鐘之宮F,以及左鼓處的應音之喜F、新鐘之徵?F、濁坪皇之下角F、濁文王之商F,而這一組均聲所配的姑洗均側鼓音羽曾,也是F。⑨單獨標注正側鼓音的姑洗均聲名,在相配的均聲組中具有重復出現的規律,但有些因鐘面鑄錄空間不足而被省略。其他各件兩音鐘的鼓音與均聲組的音高關系都是如此,都位于同一音高線,沒有任何例外(見表1)。⑩鄒衡、譚維四主編:《曾侯乙編鐘》(上冊),第232—312 頁。

在無枚甬鐘上,這種以貫穿鐘銘的格式化形式所表示的、組內均聲的音高相同現象,毫無疑問應出自鐘銘設計者樂律觀念驅動的相應設計行為。這是一個重要證據,可使我們以因果關系推斷出這樣的認識——既然每一個標注姑洗均聲名的正鼓音或側鼓音,與相配的組內每一個均聲之間都具有音高相同而均名、聲名不同的關系,那么它們就是一組在音程層面上的、“音高相同而記法、意義不同”?李重光編:《音樂理論基礎》,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 年版(2018 年重?。?,第13 頁。的等音。這一音程上的等音概念,建立在把一個八度內的十二律按每一律律距(半音音程)平分的十二循環律(圈形十二律排列形態)關系中,?黃大同:《公元前五世紀曾國宮廷禮樂六十聲用聲系統的鑄錄》,《音樂藝術》2023 年第3 期,第76—77 頁。其屬于來自音樂實踐、并為音樂實踐所用的樂學理論。而在這里,等音關系的存在又提醒我們,無枚甬鐘十二均的各均五聲其實一個不缺,全部都在編鐘上,因為只要12 個正側鼓音在,它們各自的、同音高各均之聲中的任何一聲,在編鐘的演奏音響上,也就必然是一種現實存在。

如該甬鐘的濁坪皇均有宮、商、角、徵四聲,缺羽(見表1 第二豎行)。然其所缺穆鐘之羽,就是標注為姑洗均商曾這一側鼓音的等音,只要這一側鼓音在,濁坪皇均的羽聲就不可能缺失。因為在演奏該均的五聲曲調時,只需敲擊商角鐘的側鼓音——姑洗均商曾,銘文未錄的濁坪皇均羽聲就能應聲而來。其他所缺各均之聲情況相同,即在各均之聲橫向同音高的等音關系中,所缺的均聲都是12 個正側鼓音中的某一個。如:坪皇均所缺的“角”(見表1第三豎行),就是商角鐘的“商角”正鼓音;濁文王均所缺的“角”“徵”二聲(見表1 第四豎行),就是徵鐘“徵”的正鼓音與商角鐘的“商曾”側鼓音;文王均所缺的“商”(見表1 第五豎行),就是商角鐘的“商角”正鼓音;濁新鐘均所缺的“羽”(見表1 第六豎行),就是商鐘的“商”正鼓音;新鐘均所缺的“角”(見表1 第七豎行),就是商角鐘的“商曾”側鼓音;濁獸鐘所缺的“商”(見表1 第八豎行),就是羽鐘的“羽”正鼓音;獸鐘均所缺的“商”(見表1 第九豎行),就是商角鐘的“商曾”側鼓音;濁穆鐘所缺的“角”“羽”“宮”三聲(見表1 第十豎行),分別就是羽鐘的“羽角”側鼓音、商角鐘的“商角”正鼓音和羽鐘的“羽”正鼓音;濁姑洗均所缺的“角”“徵”(見表1 第十一豎行)二聲,分別就是宮鐘的“徵曾”側鼓音和商角鐘的“商角”正鼓音。

因此,當曾國宮廷樂工使用無枚甬鐘演奏不同宮均的五聲樂曲時,在已有均聲的基礎上,只要敲擊上述這些與所缺之聲在音高上一致的各鐘正側鼓音,該均的完整五聲旋律就能呈現。事實上,不僅是銘文未錄的所缺之聲,就是銘文錄入的各均之聲,將其演奏出來的方式,也就是樂工用鐘錘錘擊、撞鐘棒撞擊與其具有等音關系的那些正鼓音或側鼓音。因此說,鐘銘中的“五音不全”現象,就只是各個均聲在名稱文字上的一種省略表現,而不是在實際用聲與音響表現上的真實缺少。

(二)以曾侯乙編磬與甬鐘的均聲組容量對比

另外是否還有直接的證據來證實鐘銘中的這一均聲文字刪減情況?當然有,那就是與曾侯乙編鐘同墓出土的、曾侯乙編磬上的相關銘文內容。

曾侯乙編鐘上的長枚甬鐘與绹紋鈕鐘使用的是周曾六個律名,曾侯乙編磬與曾侯乙編鐘上的無枚甬鐘、短枚甬鐘使用的是六定、六濁的楚國十二律名?為明確區分“六律”這一名詞的十二律之所指與六個律高之能指,本文引戰國早中期楚墓律管所載,將曾侯乙編鐘上的楚國六個律名稱作六定律,以與其六濁律之名對應。這樣,以這十二律名為宮的十二均,也就有六定均與六濁均之分,如姑洗均屬定均,濁姑洗均屬濁均。參見黃大同:《楚國十二律名的結構生成邏輯與其律制隱含——曾侯乙編鐘之無枚、短枚甬鐘上的三分損益法表現》,第74—75、78—79 頁。,前后兩者在律名上表現出分屬周曾系與楚系的不同特點。在殘存的曾侯乙編磬上,我們可發現其所有的磬體刻銘在表述格式與內容上,都與無枚、短枚甬鐘的鐘體鑄銘一一對應,即甬鐘鼓音標注的是一個姑洗均聲名,旁有一組各均之聲相配;而編磬面上標注的是一個濁姑洗均聲名,后也有一組各均之聲相配,兩者都是以定、濁二分的姑洗均聲名標注的“鼓(面)音+均聲組”的內容表達格式,而且在對應的磬件與鐘件之間,兩者標注的是姑洗定濁兩均的同音高均聲,以及同音高的同一組各均之聲??梢哉f,無枚甬鐘、短枚甬鐘與曾侯乙編磬的鐘銘、磬銘內容,是當時樂人將同一個十二均六十聲的系統方案,以姑洗均的定濁二分為框架,而分頭落實與分別體現的產物。并且,編磬磬銘所錄的這一內容,應該在均聲上比無枚、短枚甬鐘的減配鑄錄更為完整,我們只是因其部分磬件的殘缺才無法直觀其整體面貌。

現將部分具有同音高關系的鐘磬均聲組并列制表進行比,其中在磬銘中,用下劃線黑體字表示的是鐘銘所缺均聲(見表3)。

表3 無枚甬鐘與曾侯乙編磬相關均聲組對比表

從上表可清晰看出:

其一,在具有對應關系的、標注編鐘正側鼓音的姑洗均聲名與編磬面上標注的濁姑洗均聲名之間,是一種同名定濁兩均的等音關系,即前者比后者的均名高一律而聲名低一律,如此兩者的均聲雖均名與聲名不同但音高相同(含八度)。如表3 第一行:姑洗(C)的“商”為D,“濁姑洗(B)之徵曾”也是D;其第三行:姑洗(C)的“商角”為?F,“濁姑洗(B)之徵反”也是?F;其第四行:姑洗(C)的“商曾”為?A,“濁姑洗(B)之徵”也是?A ;其第五行:姑洗(C)的“徵”為G,“濁姑洗(B)之宮曾”也是G;第六行:姑洗(C)的“徵曾”為?D4,“濁姑洗(B)之下角”也是?D;第七行:姑洗(C)的“羽”為A,“濁姑洗(B)之商曾”也是A,可知它們之間都是音高相同(含八度)的同名定濁兩均之聲。

其二,在具有對應關系的兩者銘文之間,其鼓(面)“音+均聲組”的內容表達格式完全相同,各自的均聲組內容也基本相同,其主要區別只是在于前者因錄載面積問題而減少了一些均聲,后者的各均之聲則以齊全無缺的面貌出現。其中,前者聲名缺失最多的是“商角—商曾”兩音鐘的各均之聲,其原因就在于該鐘原屬周曾系統的長枚甬鐘,與無枚、短枚甬鐘的格式內容不同,而編磬“上·3”與“下·10”兩件磬銘的兩個均聲組,則指出了該商角鐘正側鼓音均聲組的原本該有樣貌(見表3 第三、四行)。

三、均聲文字刪減原因與減聲原則、方法

為什么在鐘銘均聲中,會出現均聲文字的刪減現象?顯而易見,其原因是鐘體表面鑄錄均聲文字的空間不足之故。如無枚、短枚甬鐘記載正鼓組均聲文字的鉦部及正鼓處本身就無法容納全組均聲文字,所以從音列的第1號商鐘正鼓組起,就作出刪減,再加上音列的音高上升而鐘體漸小,鑄錄鐘銘文字面積隨之縮少,所以各個均聲組的文字被迫要作出進一步刪減,如此才能將主要內容鑄錄于鐘體上。根據分析,得知樂人對于均聲組內的均聲文字刪減有一定的原則與方法。

1.其組內均聲文字刪減的原則是:第一,在組內盡量保留均聲的三個類別——定均正聲、濁均正聲和定均變聲,至少保留前兩個類別,在此基礎上作出省略;第二,以濁均正聲→定均變聲→定均正聲的先后順序進行省略。

2.其組內均聲文字刪減的具體選擇方法是:首選刪減濁均正聲,但至少保留1 個與變聲為緊鄰關系(隔一律)的濁均正聲(側鼓音組因有容量,可保留一高一低兩個緊鄰的濁均正聲),其中當變聲分別有高低兩個緊鄰之聲需作選擇時,一般保留高一均之聲而刪減低一均的同名濁均之聲(但需使高低兩個濁均之聲的總數保持平衡,否則就選刪前者);然后在保留1 個濁均之聲的前提下減變聲,再減同類定均正聲;最終在組內保留1—2 個定均正聲的前提下,減去剩下的濁均正聲。如:

(1)第1 件商鐘的“商”正鼓組最大容量為5 個均聲,23 個字。該組本有2 個濁均正聲,分別是變聲“新鐘之宮曾”之高一均與低一均的濁均正聲,其保留了變聲之高一均的“濁獸鐘之徵”,省略了低一均的同名“濁新鐘之羽”(見表1 第三行)。其“羽曾”側鼓組無省略,為5 正聲+2 變聲+1 八度聲名的8 個均聲。

(2)第2 件宮角鐘的“宮角”正鼓組容量也為5 個均聲,22 個字。該組本有2 個濁均正聲,其中1 個是變聲“新鐘之商曾”之唯一緊鄰“濁獸鐘之羽”,則保留;另1 個“濁穆鐘之徵”不是變聲的緊鄰之均聲,則省略(見表1 第四行)。其“宮曾”側鼓組無省略,為5 正聲+1 變聲+1八度異名的7 個均聲。

(3)第3 件商角鐘內容因搬自周曾系統的長枚甬鐘,故與同套內的其他兩音鐘銘文所述格式都不相同。在本該錄入“商角”正鼓組均聲的背面鉦部及背面正鼓部位,以及“商曾”側鼓組均聲的左右鼓部位,其只記錄了兩均之宮以及不同國別律名的對應敘述?“圖5-380 中二11 反面鉦部銘文、圖5-381 中二11 反面正鼓銘文”,見鄒衡、譚維四主編:《曾侯乙編鐘》(上冊),第297 頁。。這就是濁坪皇、坪皇、濁文王、文王、新鐘、獸鐘、濁穆鐘和濁姑洗各均的一些缺聲現象,共同發生在商角鐘正側鼓音組的原因(見表1 第七、第十一行)。

(4)第4 件徵鐘的“徵”正鼓組容量減少為4 個均聲,18 個字。該組本有3 個濁均正聲,其中2 個分別是變聲“新鐘之羽”的高低緊鄰之均聲(“濁新鐘之商”在第8 件下角鐘的“徵反”側鼓組內)。其保留了變聲之高一均的“濁獸鐘之宮”,省略了其同名低一均的“濁新鐘之商”以及不是變聲緊鄰的“濁文王之下角”(見表1 第八行,表3 第五行)。其側鼓組無省略,為5 正聲+2 變聲的7 個均聲。

(5)第5 件羽鐘的“羽”正鼓組容量也是4個均聲,19 個字。該組本有3 個濁均正聲,其中2 個分別是變聲“新鐘之徵曾”的高低緊鄰之均聲。其保留了變聲的同名低一均“濁新鐘之下角”,省略了高一均的“濁獸鐘之商”以及不是變聲緊鄰的“濁穆鐘之宮”(見表1 第十行與表3 第七行)。在鐘銘一般選擇刪減變聲之同名濁均正聲的情況下,為何該組有一例外,即保留變聲的同名低鄰均聲而選刪其高鄰“濁獸鐘之商”?從姑洗均的上下五度近關系宮均以及新鐘均的高低一律關系宮均——濁獸鐘與濁新鐘兩均的全部均聲數量角度看,應該是為保持這兩均之聲數量的平衡——都不超過4 聲之故。因為此處若是仍刪新鐘變聲的同名低鄰“濁新鐘之下角”的話,濁獸鐘均將達到五聲,而濁新鐘均則將減至三聲。與此同時,兩音鐘的側鼓組從該鐘開始刪減為4 正聲+2 八度異名的6 個均聲。該“羽角”側鼓音組本有3 個濁均正聲與1 個變聲,其中姑洗均變聲“姑洗之羽角”因是側鼓音,在鐘體上有單獨標注而被省略,同時在3 個濁均正聲中,保留了變聲的高低2 個緊鄰——“濁姑洗之商”和“濁坪皇之宮”,省略了不是變聲緊鄰的“濁穆鐘之角”。另外為側鼓音組的左右對應排列形式,該組列入了“新鐘之終”和“濁坪皇之巽”2 個高八度異名(見表1 第二行)。

(6)第6 件宮鐘的“宮”正鼓組容量同樣是4 個均聲,18 個字。該組本有2 個濁均正聲與1 個變聲(見第9 號“少羽—宮反”鐘的“宮反”側鼓組)。其保留了變聲“新鐘之商”(被省略)的唯一緊鄰均聲,即同名緊鄰“濁新鐘之終”,省略了不是變聲鄰均的“濁文王之喜”(在“宮反”側鼓組內),并在組內只有4 個均聲容量但需保留1 個濁均之聲的原則下,省略了變聲“新鐘之商”(見表1 第一行)。其“徵曾”側鼓組也是4 正聲+2 八度異名的6 個均聲。該組本有3 個濁均正聲與1 個姑洗均變聲,其中變聲“姑洗之徵曾”(被省略)有高低2 個緊鄰濁均正聲。其保留了變聲的高鄰“濁坪皇之商”,省略了低鄰“濁姑洗之角”,并且省略了因是側鼓音,有單獨標注的姑洗均變聲。

需要注意,在甬鐘第一個八度音列的上述6 件兩音鐘鐘銘中,前4 件鐘的側鼓音姑洗均變聲在側鼓組內是重復出現的,而只有在徵、羽2 件鐘內被省略。這一情況明確指出鐘銘存在著以下兩個事實:第一,與正側鼓音組的正聲一起出現的變聲,既有屬于新鐘均的,也有屬于姑洗均的,并非只是新鐘均變聲+各均正聲;第二,第5、第6號兩件鐘的側鼓音姑洗均變聲,雖不見其在側鼓組內重復,但這只是一種組內的省略現象,并非該變聲原本不存在。

隨著兩音鐘音列音高的不斷上升,鐘體包括鑄錄鐘銘的面積不斷縮小,甬鐘的均聲也繼續被削減,包括減后再減(見表4)。

表4 無枚甬鐘八度關系中的均聲刪減之例表

但其減聲的原則與具體刪選方法不變。如第7 號商鐘、第8 號下角鐘和第9 號羽鐘都為組內留有1 個濁均正聲而先刪定均變聲,第8號下角鐘和第11 號角反鐘也都為組內留有1 個濁均正聲而先刪定均正聲。

結 論

(一)無枚甬鐘鐘銘所載是每均五聲的先秦十二均六十聲用聲系統?參見黃大同:《公元前五世紀曾國宮廷禮樂六十聲用聲系統的鑄錄》,第79 頁。,但一套按鐘體從大到小、音列由低到高排列的編鐘,其鐘面承載文字的空間將隨鐘件的排序而越來越小,為使這一用聲系統的文字表達內容,能基本鑄錄在具有成編特性的樂鐘之上,鐘銘設計者必須要對其作出逐步減少均聲文字容量的處理。無枚甬鐘及其他樂鐘鐘銘中,十二均各均五聲的缺聲表象由此而生。

(二)首選刪減濁律均聲的原則、方法,與鐘銘均聲組先定均后濁均的排序規范,以及六濁律名由六定律名加“濁”而命名的方式一樣,均由當時的陰陽六律觀念所產生。該六律觀將十二律視作陰陽二分的六律,并在二分的六律之中,再作陽主陰次之分。由于以六定律為宮的定均屬陽,以六濁律為宮的濁均屬陰,因此一旦需要二選一時,其抉擇必然是保主舍次。

(三)按一定的刪減原則與刪減方法所產生的、有意而為之的減聲,只是均聲文字上的省略,并不是均聲音響上的刪除。因為猶如同一個人擁有不同的名號,在鐘銘內容的“鼓音+均聲組”的等音格式設計中,每一個均聲的名稱,其實都是某一個正側鼓音的不同稱呼而已,因而只要12 個正側鼓音存在,其各均用聲中的任何一聲包括所刪之聲與未刪之聲,都不會在宮廷禮樂的演奏中缺席。

(四)對無枚甬鐘缺聲表象的剖析,既可為整體曾侯乙編鐘鐘銘主題的解讀掃清障礙,也能從甬鐘鐘銘與編磬磬銘之間的、定濁姑洗兩均的同音高均聲關系中,發現以往研究者從未觸及的、曾侯乙編磬的磬銘主題表現。此外,還可從判斷編鐘并不缺聲的證據之一——貫穿甬鐘鐘銘的12 組等音關系的精心設計中,獲得對曾侯乙編鐘有否實現十二均的旋宮問題,以及先秦樂人究竟以樂學還是以律學為出發點來設計鐘銘問題的認識。

猜你喜歡
變聲曾侯乙編鐘
金石齊鳴話編鐘
融合CNN和Transformer編碼器的變聲語音鑒別與還原
曾侯乙的音樂之聲
曾侯乙編鐘
木星地
曾公編鐘銘文補說
Stories of the Chime-bells—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Marquis Yi of Zeng State
基于深度學習算法的真人變聲設備的設計與實現
2000多年前最大的組合樂隊——曾侯乙編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