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同情對大學生情緒問題的縱向影響: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雙重作用模型*

2024-01-12 05:23皮陸楊張桂蓮何坤鎂莫欣欣郭蕾蕾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24年1期
關鍵詞:同情個體效應

皮陸楊 張桂蓮 何坤鎂 莫欣欣 郭蕾蕾

①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文法學院(茂名) 525000 E-mail:piluyang@163.com ②廣東茂名幼兒師范??茖W校教育科學學院 ③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通信作者 E-mail:guollei3@mail.sysu.edu.cn

近年來,大學生抑郁和焦慮等情緒問題不容樂觀。元分析顯示,2010-2020年中國內地大學生抑郁、焦慮的檢出率分別為20.8%和13.7%,并呈持續上升趨勢[1]。以往研究表明,自我同情可能有助于緩解個體情緒問題[2],因此,探究自我同情“如何以及在何種條件下”影響抑郁和焦慮,將有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诖?本研究旨在考察自我同情對大學生情緒問題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

自我同情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態度,它指個體以開放和寬容的態度看待挫折、痛苦和缺陷,始終關心和理解自己,包括3個基本成分:自我寬容(self-kindness)、普遍人性(the sense of common humanity)和正念(mindfulness)[3]。研究顯示,自我同情可以使個體在面對痛苦時更好地理解和支持自己,有助于個體更好地接納自我,緩解負性情緒[4]。例如:MacBeth和Gumley的元分析研究表明,自我同情可以作為一種保護性因素,為個體帶來安全感,緩解抑郁情緒[5]。劉曄穎的干預研究顯示,當個體面臨困難或失敗時,自我同情程度高的個體可以從自身角度理解、接納和認同自己,減少自我批評,從而降低抑郁的發生幾率[6]。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設H1:自我同情可以顯著負向預測抑郁。除此之外,自我同情可能對焦慮同樣起到積極作用。例如:Egan等人的研究指出,通過對20~24歲年輕群體進行自我同情訓練,可以有效緩解個體焦慮情緒[7]。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設H2:自我同情可以顯著負向預測焦慮。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人天生有三大基本心理需要:自主需要、關系需要和能力需要[8]。滿足這些基本心理需要對個體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當基本心理需要無法得到滿足時,個體容易出現消極情緒或問題行為,從而影響身心健康[9]。自我同情有助于增強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促進個體心理狀態的良好維持。如:Smeets等人的研究發現,通過自我同情干預,個體能夠無條件地接受自己,包括接受自身的不完美,從而滿足自主、能力和關系需要,增強自我效能感[10]。Miyagawa等人發現,自我同情能緩解個體在面對社會排斥時的痛苦情緒,提升個體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感,幫助個體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加幸福感[11]。Babenko等人的研究發現,自我同情有助于個體在犯錯誤時對自己保持寬容和理解,接受自身的不完美,并應對基本心理需要無法滿足的狀態[12]。同時,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可能有助于緩解個體的抑郁、焦慮情緒。如:Gao等人研究發現,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可以促使個體更自主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改善因消極親子關系帶來的抑郁問題[13]。Liu等人研究表明,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可以直接緩解個體的抑郁狀態,有助于增加個體的安全感,減少消極認知[14]。Costa等人通過縱向研究發現,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可以有效改善個體焦慮的情緒狀態[15]。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在自我同情與抑郁之間起中介作用(H3),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在自我同情與焦慮之間起中介作用(H4)。

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可以同時作為中介變量和調節變量,發揮著不同的作用[16]。研究表明,較低水平的自我同情會導致個體在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時,更多地產生自我批評和反芻,并表現出較低水平的自我概念[17]。然而,即使個體自我同情水平較低,當其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滿足時,仍然可能激發個體的潛力和動機,推動其在身心健康方面朝著有益的方向發展,減少抑郁等不良情緒[18]。研究顯示,低自我同情水平的個體在基本心理需要得到高水平滿足時,能夠更好地應對學業壓力挑戰[19]。另一方面,高水平的自我同情會帶來積極的心理和行為表現,使個體持續感受到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從而改善抑郁和焦慮情緒[20],因此,即使基本心理需要沒有得到完全滿足,自我同情水平較高的個體仍然可能經歷較低水平的抑郁和焦慮情緒?;谏鲜鲅芯?推測自我同情對焦慮和抑郁的影響可能會受到滿足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調節。此外,劉艾祎等人的研究顯示,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在自我同情和創傷后成長之間發揮調節作用,隨著個體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程度提高,自我同情對創傷后成長的預測效應降低[21]。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在自我同情與抑郁之間起調節作用(H5),以及在自我同情與焦慮之間起調節作用(H6)。

綜上,盡管一些研究已經考察了自我同情與抑郁和焦慮之間的關系,但仍然缺乏縱向研究數據?,F有的橫斷研究多在特殊樣本中進行的,且各研究中的結果存在一定差異[16,22]。因此,本研究擬采用縱向設計,對大學生進行間隔時間為6個月的兩次問卷調查。鑒于基本心理需要滿足既可能受到個體自身態度因素(如自我同情)的影響,又可以調節或影響個體態度因素與情緒狀態之間的關系[11]。因此,本研究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考察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雙重作用模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樣的方式,在廣東某高校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兩次調查收集問卷數據。在第一次調查(T1)中,獲得了599份有效問卷,對被試的自我同情、基本心理需要滿足以及人口統計學信息(包括年齡、性別等)進行了測量。經過6個月后的第二次調查(T2),測量了被試的抑郁和焦慮。第二次調查(T2)因被試缺失、無法匹配或規律作答等情況剔除46人,最終獲得553份有效問卷。這553名被試中,有163名男生和390名女生,平均年齡為22.03±1.61歲。

1.2 方法

1.2.1 自我同情量表 由Neff編制,宮火良等人翻譯修訂的自我同情量表(Self-compassion Scale,SCS)[3],包括自我寬容、普遍人性和正念3個維度,共計12個項目。使用Likert 5級評分方法(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1,McDonald's ω系數為0.84。

1.2.2 基本心理需要滿足量表 由Deci等編制,喻承甫等修訂的基本心理需要滿足量表[23],共包含21個項目,涵蓋了3個維度:能力需要、關系需要和自主需要。采用Likert 7點評分方法(1=完全不同意,7=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表示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9,McDonald's ω系數為0.91。

1.2.3 健康問卷-抑郁量表 由Kroenke和Spitzer編制,張英麗等人翻譯修訂的健康問卷-抑郁量表(PHQ-9)[24],測量大學生抑郁的嚴重程度。該量表條目源于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IV)中關于抑郁癥的診斷標準[24],共包含9個條目,采用Likert 4點計分(0=完全不會,3=幾乎每天),是一個單維度量表。分數越高,抑郁癥狀越嚴重。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6,McDonald's ω系數為0.86。

1.2.4 焦慮量表 由Spitzer編制,何筱衍等人翻譯修訂的焦慮量表(GAD-7)[25],用于廣泛性焦慮的篩查及癥狀嚴重度的評估,包含7個條項目,采用Likert 4點計分(0=完全不會,3=幾乎每天),是一個單維度量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9,McDonald's ω系數為0.89。

1.3 統計處理

使用SPSS 26.0進行描述性統計和相關分析;使用Mplus 8.3進行結構方程建模、中介效應和調節效應檢驗。

2 結 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的檢驗

采用Harman單因素檢驗法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26]。把4個量表里的所有條目做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共有7個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單一因子最大解釋量為26.85%,不超過40%的臨界標準,表明本研究中沒有明顯的共同方法偏差。

2.2 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表1為本研究中各個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和皮爾遜積差相關的結果。相關分析表明,自我同情與抑郁、焦慮呈顯著負相關;自我同情與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呈顯著正相關,基本心理需要滿足與抑郁、焦慮呈負相關。

表1 各變量描述統計表(r)

2.3 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中介效應檢驗

首先,根據吳艷和溫忠麟推薦的題目打包方法,對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各個變量進行打包處理[27]。其次,在控制了性別之后,對自我同情與抑郁、焦慮的直接效應進行結構方程檢驗。結果顯示自我同情顯著負向預測抑郁(β=-0.38,t=-6.86,P<0.001)和焦慮(β=-0.34,t=-6.99,P<0.001),模型擬合良好:χ2/df=2.45,CFI=0.99,TLI=0.98,RMSEA=0.05,SRMR=0.02。再次,使用結構方程檢驗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對抑郁、焦慮的直接效應,結果顯示基本心理需要滿足顯著負向預測抑郁(β=-0.49,t=-11.64,P<0.001)和焦慮(β=-0.43,t=-9.05,P<0.001),模型擬合良好:χ2/df=3.15,CFI=0.98,TLI=0.97,RMSEA=0.06,SRMR=0.04。最后,對整個中介作用模型進行檢驗,使用偏差校正bootstrap法,重復取樣3000次,對中介效應值進行檢驗。結果顯示(見圖1),模型擬合良好:χ2/df=3.22,CFI=0.97,TLI=0.96,RMSEA=0.06,SRMR=0.05。自我同情顯著正向預測基本心理需要滿足(β=0.76,t=19.33,P<0.001),基本心理需要滿足顯著負向預測抑郁(β=-0.37,t=-4.76,P<0.001)和焦慮(β=-0.31,t=-3.47,P<0.001)?;拘睦硇枰獫M足在自我同情與抑郁、焦慮間的中介效應值分別為-0.28、-0.23,95%中介效應區間分別為[-0.42,-0.14]、[-0.40,-0.09],均不包含0,中介效應顯著,見表2。另外,在加入中介變量后,自我同情對抑郁的直接效應仍顯著(β=-0.17,t=-2.31,P<0.05),但對焦慮的直接效應變為不顯著(β=-0.15,t=-1.91,P>0.05)。

圖1 中介效應模型圖

表2 間接效應統計表

2.4 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調節效應檢驗

在控制了性別之后,建立以自我同情為自變量,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為調節變量,焦慮和抑郁為因變量的結構方程模型,見圖2。其中,自我同情顯著負向預測抑郁(β=-0.16,t=-2.49,P<0.05)和焦慮(β=-0.15,t=-2.28,P<0.05),基本心理需要滿足顯著負向預測抑郁(β=-0.39,t=-5.58,P<0.001)和焦慮(β=-0.33,t=-4.60,P<0.001);自我同情與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交互項對焦慮的直接效應不顯著(β=0.08,t=1.78,P>0.05),但對抑郁的直接效應(β=0.13,t=2.82,P<0.01)顯著。模型擬合良好:χ2/df=3.00,CFI=0.96,TLI=0.94,RMSEA=0.06,SRMR=0.05。

圖2 調節效應模型圖

此外,為了詳細說明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調節作用,采用簡單斜率的方法來進一步檢驗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在自我同情和抑郁之間的調節效應。在對所有變量進行標準化后,把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平均分加減一個標準差,將被試分為高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組和低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組。采用分組回歸的方式考察自我同情與抑郁之間的關系,如圖3所示:隨著個體基本心理需要滿足水平的升高,自我同情對抑郁的預測作用由β=-0.31,t=-5.76,P<0.001降低為β=-0.13,t=-2.36,P<0.05。

圖3 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在自我同情與抑郁之間的調節作用

3 討 論

本研究采用縱向追蹤設計,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旨在考察自我同情對情緒問題的影響,并探討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在這一關系中的雙重作用。一方面闡明了自我同情“怎樣起作用”,即:自我同情通過基本心理需要滿足進而影響大學生抑郁和焦慮情緒;另一方面分析了“何時作用更大”,即:自我同情影響大學生抑郁情緒的路徑受到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調節,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程度較高的個體,即使自我同情水平較低,其抑郁仍然可以維持在較低水平。該研究結果對于科學預防和干預大學生情緒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3.1 自我同情對大學生情緒問題的影響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自我同情可以顯著負向預測抑郁和焦慮,這與以往研究一致。Wang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同情作為一種積極且健康的自我態度,有助于大學生從抑郁和焦慮情緒中恢復,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滿意度[28]。此外,Steindl等人的研究發現,自我同情干預可以有效減少個體抑郁情緒,增加安全感[29]。

元分析研究顯示,個體自身的力量,如:自我寬容、普遍人性和正念等自我同情的功能,能夠幫助個體解決和克服情緒問題[30]。具體而言,自我同情有助于個體以富有同情心的態度接受自我和現實,減少自我批評,避免負面情緒在失敗或逆境后持續放大,進而演變成抑郁和焦慮。自我同情中的自我寬容能夠促進情緒的穩定[31],普遍人性能讓個體認識到自己當下經歷的壓力、痛苦,是所有人都可能會面臨的境況[32],正念可以幫助個體專注自身,不受外界刺激干擾,更好地接納自我[33]??偟膩碚f,個體的自我同情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其面對潛在的或者已經產生的抑郁、焦慮情緒[34]。這一結果與同情專注理論相符,即:心理上的積極影響對個體心理發展至關重要,通過自我同情訓練,幫助個體專注當下,感受和發展內心的溫暖和安全感,可以有效改善個體的情緒問題[35]。對大學生群體而言,當個體能夠向自己提供更多的自我同情時,他們會更加寬容和理解自己,接受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抑郁和焦慮情緒的發生。

3.2 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發現,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在自我同情和抑郁、焦慮之間起中介作用,即:自我同情會通過基本心理需要滿足,進一步改善個體的抑郁、焦慮情緒。這一發現與已有研究的論述相符。已有研究表明,自我同情有助于個體合理控制自身行為、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系,從而滿足其基本心理需要[36]。而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有助于個體改善人際關系、增加積極的自我評價,從而緩解抑郁情緒[37]。此外,Vandenkerckhove等人的研究顯示,滿足基本心理需要還可以改善個體的焦慮情緒,減少自我批評和依賴,增加幸福感和滿足感[38]。這一結果亦與自我決定理論相符[39],該理論認為三大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對于個人的成長和福祉至關重要[9],而自我同情是自我接納的重要表達,有助于個體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研究顯示自我同情中的自我寬容可以改善個體的人際交往水平,與他人保持良好關系;普遍人性使個體能夠在面對困難或問題時保持較高水平的自主性;而正念,可以使個體保持自信,積極發展個人能力[17]。當個體的基本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滿足,其幸福感、自我控制和滿意度會顯著提升,從而減少焦慮和抑郁情緒[40]。Canggra的干預研究亦顯示,在接受自我同情干預后,新西蘭大一新生的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程度提高,抑郁和焦慮情緒得分顯著下降,個體會更加關注自身的學習和成長[41]??傊?自我同情可以促進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當這些與生俱來的心理需要被滿足時,個體就會朝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從而降低抑郁和焦慮水平。

3.3 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調節作用

本研究發現,自我同情影響大學生抑郁情緒的過程受到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調節,即:對于低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個體,自我同情對抑郁具有顯著負性預測作用;對于高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個體,自我同情對抑郁的負性預測仍顯著但相對較弱。根據自我決定理論,個體若能積極做出自主決策,不斷學習發展技能,滿足自主和能力需要;并與他人建立友好關系,滿足關系需要;個體會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安全感和滿足感,從而改善抑郁情緒[39,42]。因此,即使個體的自我同情水平較低,此類個體的抑郁水平由于基本心理需要的保護作用,也會維持在較低水平[21]。研究結果亦符合基本心理需要滿足雙重作用模型,一方面,基本心理需要能否被滿足部分取決于個體的自身態度因素(如:自我同情);另一方面,基本心理需要滿足作為一種個體的內在心理狀態,也調節著個體自身態度因素(如:自我同情)與情緒狀態(如:抑郁)之間的關系[43]。本研究結果顯示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在自我同情與焦慮之間的調節作用不顯著??赡艿脑蚴墙箲]作為一個復雜的情緒問題,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除了自我同情和基本心理需要滿足之外,還可能存在其他個體差異和環境因素對焦慮的影響。而當前研究未能全面考慮到所有可能的影響因素,導致調節作用不顯著??傊?本研究結果表明,自我同情、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均是大學生抑郁情緒的保護性因素,對個體的整合、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44]。

3.4 意義與局限

本研究考察了自我同情對大學生情緒問題(抑郁、焦慮)的影響及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雙重作用”。研究結果顯示自我同情、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在改善大學生情緒問題方面起到積極作用,為預防和干預大學生情緒問題提供了科學依據。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縱向數據的調查間隔時間較短且只進行了2個時間點的測量,未來的研究應收集更長期的縱向數據來驗證這些關系。其次,本研究未區分積極自我同情和消極自我同情對大學生情緒問題的影響[45]。因此,未來的研究應區分這兩種類型的自我同情,并深入探究其對大學生情緒問題的作用。

猜你喜歡
同情個體效應
鈾對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應
她的委屈,沒有同情分
懶馬效應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不該有的同情
理解即同情——以明清以來限制對外交往為例
應變效應及其應用
那些理財被騙的人,有多少真正值得同情?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How Cats See the World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