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
——基于甘肅省五所高校的調查分析

2024-01-13 08:39張婭瓊詹雯麗許興宇
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教學模式教育

張婭瓊,邵 華,詹雯麗,許興宇

(甘肅政法大學 a.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b.民商經濟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1 問題的提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巴七M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1]。加強教育信息化、數字化和智慧化建設是“互聯網+教育”的本質內涵,已經成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與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在此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也成為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實現學習資源和知識的共享,培養具有科技創新發展和創造潛力的復合型人才?;凇盎ヂ摼W+教育”新思維,促進創新創業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的深度融合,注重優質學習資源共享、更新教師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樹立開放教育與終身學習新思想,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跨界融合,共同打造教育的良好生態,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作為網絡技術與教育領域深度融合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更加注重創新驅動,包括優質資源數字覆蓋、打造智慧豐富的教育平臺、智能教學普遍化、提升師生信息素養;二是深化教育治理模式的變革,包括教育治理向數據驅動、各方主體多元協同、優化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學評價多元化[2];三是教育理念向現代性和開放性轉變,包括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把握信息化教育規律、參與社會經濟建設,最終實現終身教育?!盎ヂ摼W+教育”背景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形成了一個集豐富的數字內容、智能化學習模式、數字化教育資源升級、混合式教學設計為一體的互聯網教育新生態,通過教育數字化建設賦能高校培養綜合化人才與實現全民終身學習目標。

2 調查過程

為進一步了解“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知情況,課題組成員選取了甘肅省五所高校作為調查樣點,主要以蘭州市高校為主,以及部分市屬高校。問卷內容包括“互聯網+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和實踐、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體、課程設置、政策機制、多元化教學模式等方面,涵蓋了法學、文學、工程、教育學、生物科學、數學、自動化、經濟管理、網絡安全與大數據等專業類型。本次調研共發放電子問卷1283份,回收1283份,有效率為100%。

通過調查問卷法、小組訪談法和實地觀察法,針對高校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部分參與學校創新創業活動的學生進行小組訪談、對已經創業的學生進行實地觀察與訪談,對創新創業教育主管部門及部分教師進行訪談,將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綜合分析“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在創新教育平臺、網絡課程資源、師資隊伍、“產學研”合作等方面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以期為甘肅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供理論基礎和建議。

3 調查結果與分析

3.1 大學生對“互聯網+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和實踐的了解情況

為了解大學生對“互聯網+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和實踐認知的總體情況,采用了描述性的方法進行了統計(如表1所示)。在教育理念方面,74.2%的學生認為“互聯網+教育”是一種智慧教育,72.49%的學生認為在學習思維上有了較大的變化,主要是從傳統的學習方式轉向線上學習的模式,70.23%的學生認為通過“互聯網+教育”模式可以培養學生全面發展,50.74%的學生認為可以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在教育實踐方面,60.41%的學生認為主要是以創新創業類的線上課程教學,選擇通過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生占比59%,53.4%的學生認為學校與行業、企業和社會之間開展合作與53.16%的學生認為開設的創新創業類選修課程是一種重要的實踐方式。由此可見,大多數學生能夠明確“互聯網+教育”是一種集教育資源共享、網絡獲取知識、教學模式多樣為一體的新型教育理念,同時推動產教融合、打造實踐教學體系、跨專業融合、創新教學方式與質量評價,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創業平臺,構建動態可持續更新的信息網絡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3],進一步提高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

表1 對“互聯網+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和實踐的了解情況

3.2 開展“互聯網+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主體的認知情況

政府和學校一直以來是教育資源供給的兩大主體,而社會上蘊藏的豐富資源難以為教育提供有效服務[4]。在對“互聯網+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主體的認知情況的調查中,大多數學生認為高校、政府相關教育部門和互聯網平臺承擔著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責任,分別占比80.67%、66.1%、64.93%,選擇個體和其他主體的分別占比27.44%和1.17%。從以上數據得知,如何分配豐富的社會資源,進一步培育社會其他的供給主體,就需要政府部門創新教育資源配置機制,在政策上扶持高校購買標準化的數字教育資源、提高數字教學平臺服務效率、聯合社會其他組織和個體共同提供優質的在線教育服務,形成協同教育和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在高校孵化創新創業項目的頻率調查中,45.21%的學生認為較為頻繁,39.20%的學生認為培訓的頻率一般,9.43%的學生認為非常頻繁,6.16%的學生認為不頻繁。項目實踐與跨專業結合的教學設計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利用各類教育平臺實現網絡空間的常態化應用,對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進行跟蹤指導,引導學生在開放的教育環境中轉變學習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創新創業中的實際需求和問題。

3.3 產學研合作教學模式的認知情況

產學研合作教學模式是推動“互聯網+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有效途徑。構建高校精準教學,企業提供實踐平臺、研究所進行研發的良性循環系統,形成合作育人的教學模式。在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產學研合作教學模式認知情況調查中,74.90%的學生認為教師要緊密結合專業特點,指導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形成協同育人的合作教學模式;76.70%的學生認為學校要積極和企業、研究院形成長期合作,發揮各自優勢,為學生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務;70.93%的學生認為要依據高校的科技創新優勢與企業的資源優勢相結合;63.52%的學生認為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中要注重對學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培養;57.13%的學生認為高校教師不僅要具備較高的科研素養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研思維;53.86%的學生認為教師要通過多元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50.97%的學生認為高校要以培養創新型和創業型的復合型人才為教育目標。由此可見,“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創新創業教育能夠進一步助推產學研合作教學模式向縱深化發展,利用高校的教育資源優勢和企業的教育實踐基地相結合,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深度學習,促進學生個體與外界的互聯互通,有效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此基礎上實現高校教育與社會資源緊密連接,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學習服務。

3.4 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存在問題的認知情況

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風向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創新創業賽事能夠直接檢驗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成效。在對“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活動中存在問題的認知情況調查中(表2所示),70.46%學生認為大多數學生對學校舉辦的創新創業相關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高,62.67%的學生認為很多活動的時效性不高,主要是停留在理論層面的學習,缺乏實踐方面的訓練;64.85%的學生認為創新創業教育的校園氛圍不夠濃厚;64.93%的學生認為很多學生利用網絡平臺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不足,49.88%的學生認為媒介素養能力也是影響學生自主學習效果的因素之一。由此可見,部分高校雖然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但是與校團委、學生處、就業指導中心、研究生院等服務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銜接不夠緊密,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意識不強,媒介素養較低導致學生創新思維和互聯網思維欠缺,開展創新創業實踐的科技園和創客空間平臺利用率不高,未形成有機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統籌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

表2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存在問題的認知情況

4 結論

4.1 以價值性目標為導向,增強學生的“互聯網+教育”創新創業意識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同時也不能忽略對學生的價值性引導。在全面推動創新型國家戰略建設部署下,“制定和實施未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政策時必須轉變短期功利性的培養目標”[5]。高校應以全面培育和扶持創新復合型人才為目標滿足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將傳授創新創業知識、訓練專業技能的短期目標與培養互聯網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長期目標相結合,進一步增強教育創新活力。拓展學生的“互聯網+教育”思維,讓學生真正認識到“互聯網+教育”對現代教育體系和國家長期經濟發展的影響,引導學生運用開放共享的數字教育資源驅動個性化學習。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觀,努力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開放式教育教學新環境。

4.2 堅持創新驅動,打造多方協同的教育新生態

“互聯網+教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是一項時間跨度大、數字資源需求多、多方協同的系統工程。在互聯網的支撐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社會的聯系越加緊密,高校、政府、企業、社會、家庭等多方協同參與到創新創業教育實踐中。教育信息化為“互聯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高校要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導向,打造“互聯網+教育”大平臺,其中包括不斷優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將線下專業必修和選修課納入培養方案之外,開設互聯網創新創業管理、職業生涯規劃等相關課程,還要加大慕課(MOOC)、智慧樹、學習通等互聯網平臺資源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共享,掌握創新創業的方法和規律。構建新時代雙導師隊伍,強化教師信息素養,鼓勵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比賽活動,為學生提供專業、適配的學習指導與服務。與此同時,高校要與企業合作搭建能夠開展實踐性教學的創新創業實訓平臺,積累實踐經驗和工作技能,為將來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政府要積極參與和支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通過制定政策推動“互聯網+教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外部環境的信息交流,強化信息技術整合,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結合不同高校實際情況打造大學生網絡教育生態鏈,有效實現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推進校內外數字校園建設,將學校、家庭、社區等學生活動場景有機連接在一起,通過機制創新以鼓勵其提供優質在線教育資源和服務,形成家校協同共育的管理服務新模式。因此,推進“互聯網+教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是高校、政府、企業、社會、家庭等多個主體之間協同聯動,才能有效形成教育合力發揮力量。

4.3 建設“互聯網+教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新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互聯網技術作為新動能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能夠在信息化、規?;慕逃h境中滿足個性化的教育需求。新興技術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乃至學生的終身學習影響巨大,高校在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的人問題上,要樹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并以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為重點,實現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連貫性和持續性。主要通過培養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學習意識,建立數字學習檔案,其中包括在校期間參與創新創業活動、參與項目情況、線上線下課業完成和社會實踐情況等的記錄,同時引導學生選修校外創新創業課程、參加各類創新創業賽事,將在校教育與校外的非正式學習相結合,所獲得的成果和各類業績納入到學分考核中,激勵學生終身學習,實現“互聯網+教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新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猜你喜歡
互聯網+教育教學模式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
題解教育『三問』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在偏遠農村實現“互聯網+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設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聯網+教育”產業組織分析
“互聯網+教育”視閾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一精三多”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導航杯”實踐教學模式的做法與成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