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刺聯合中風貼治療中風后偏癱的療效觀察

2024-01-13 12:36金微微凌婷婷
中國中醫藥科技 2024年1期
關鍵詞:曲池偏癱中風

金微微,凌婷婷,趙 娜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溫州市中醫院神經內科·浙江 溫州 325000)

中風又稱腦卒中,是指因腦血管的突然阻塞或破裂導致的一系列臨床綜合征,已成為全球范圍內第二大死因和成人殘疾主要原因。數據統計顯示75%的中風患者會遺留后遺癥[1],其中偏癱最為常見[2]。中醫針灸對于中風后偏癱患者的治療具有較好的效果,具有療效顯著、操作簡單、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等特點[3]。本研究筆者將針刺與中藥中風貼聯合應用于中風后偏癱患者的治療,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住院治療的94例中風后偏癱患者,全部病例采集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94 例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47例,男性、女性患者數分別為24例、23例;平均年齡(58.13±12.27)歲;平均病程(4.92±1.63)月;腦出血13例,腦梗死34例;左側偏癱27例,右側偏癱20例。觀察組47 例,男性、女性患者數分別為25例、22例;平均年齡(57.22±11.83)歲;平均病程(4.88±1.72)月;腦出血11例,腦梗死36例;左側偏癱25 例,右側偏癱22 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1)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4-5],并經顱腦CT或MRI檢查確診,伴有偏側肢體痙攣性癱瘓,肌張力Ⅰ~Ⅱ 級;2)年齡18~75歲;3)首發腦卒中,處于腦卒中恢復期,且發病時間為小于6月;4)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 1)合并有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癥等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患者;2)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者;3)其他疾病引起的腦栓塞患者;4)凝血功能障礙或血小板減少癥患者;5)合并嚴重心、肝、腎、造血系統疾病者;6)對藥物過敏者。

2 方法

2.1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參照腦卒中相關診治指南[4,6]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采用營養神經、改善循環、調節血壓、血脂及常規康復訓練等。對照組給予針刺治療:取穴肩髃、肩前、肩貞、臑會、天井、曲池、外關、后溪、陽陵泉、足三里、懸鐘、三陰交,各穴位針刺得氣后留置30 min,1次/天,治療周期為8 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中風貼治療。取川芎、當歸、羌活、石菖蒲、紅花、赤芍各等份,將藥物研磨成細末,加入蜂蜜調成糊狀藥膏,將藥膏敷于上述穴位,每天更換1 次,連續使用8周。每次貼敷前先清潔皮膚,貼敷時藥膏直接與皮膚接觸,用無菌紗布覆蓋,用透氣膠布固定。

2.2 療效標準 參照文獻[5]療效標準評定。

2.3 觀察指標 1)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采用NIHSS量表[7]評估,評分越高神經功能損傷程度越重。2)肢體功能評分: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A)[8]評估;包括上肢和下肢運動功能評估,得分越高提示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越輕。3)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MBI)[9]評定,評分越高,生活能力越好。

3 結果

3.1 2組患者的療效統計 見表1。

表1 2 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3.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分)

3.3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肢體功能的比較 見表3。

表3 2 組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分)

3.4 2 組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 見表4。

表4 2 組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比較分)

4 討論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具有三高特性感即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腦卒中是多種危險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10]。卒中后偏癱患者患側肢體肌力減退、肌群間協調能力紊亂導致偏癱患者步態與平衡功能發生失調,造成患者生活質量下降,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中西醫結合可采長補短,增加患者獲益。

腦卒中后偏癱屬于傳統中醫學“中風”“偏枯”“半身不遂”等范疇,病因可歸納為風、火、痰、虛、瘀、氣六個因素,其中,以血瘀為主要病因,針刺因其疏經通絡、化瘀行氣之功效被廣泛運用于臨床治療中。針刺可直接刺激局部神經肌肉,興奮大腦的神經傳導通路,促進建立腦側支循環,改善局部腦組織的缺血低氧狀況,喚醒受損腦細胞,建立新的軸突聯系,進而減輕神經功能損傷,促進肢體功能的康復。中風貼是一種獨特的中醫外治療法,本研究選用川芎、當歸、羌活、石菖蒲、紅花、赤芍制成膏藥,敷于肩髃、肩前、肩貞、臑會、天井、曲池、外關、后溪、陽陵泉、足三里、懸鐘、三陰交等穴位,其治療理念源于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治療原則,以求達到調整全身,恢復局部的療效。川芎、當歸為臨床常用中藥,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當歸具有補血和血、潤腸通便之功效;川芎-當歸藥對是臨床治療腦缺血卒中的常用藥對,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凋亡、抑制鈣超載等作用,能促進神經元再生和血管新生[11]。羌活祛風止痛;引藥歸經、直達病所的功效,可促進腦部血液循環[12]。石菖蒲具有開竅豁痰、醒神益智等功效,是開竅類中藥的代表藥物之一,常用于治療中風昏迷、偏癱等病癥[13]。紅花具有活血通經、散瘀止痛之效,常用于治療瘀血痛證,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等藥理作用,能夠防治心腦血管疾病[14]。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赤芍有效成分可改善腦缺血及腦缺血再灌注損傷[15]。中風貼選取肩髃、肩前、肩貞、臑會、天井、曲池、外關、后溪、陽陵泉、足三里、懸鐘、三陰交等穴位。肩髃、肩前、肩貞三穴共同環繞肩關節,其下分布有腋神經、肩胛上神經和橈神經干,針刺三穴可直接刺激其下神經,激發局部經氣,舒筋活絡,舒展肩周肌肉,減輕痙攣,通利關節。臑會、天井、外關均屬手少陽三焦經腧穴,少陽為樞,可轉輸內外經氣。中風病多為陽經弛緩,陽經氣血通暢則有利于肢體恢復功能;臑會位于三角肌的后下緣,其下的肱三頭肌為伸肌所在。天井穴位于肱三頭肌肌腱上,肱三頭肌是伸肌運動的主要參與肌肉,具有前臂伸直旋后的作用。針刺臑會、天井加強肱三頭肌肌群的刺激,刺激肘關節的動、靜脈網,加強高級中樞對運動及感覺的控制,增高肌力,促使其伸展,從而改善上肢運動功能。外關為三焦經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維脈;陽維脈維系一身之陽,能夠調節疏瀉全身的陽氣;三焦經為多氣之經,絡穴一穴通兩經,針刺外關穴可行氣催氣,恢復機體的陰陽平衡。曲池為手陽明經腧穴,陽明經多氣多血,具有理氣活血、通經活絡的功效,可治療上肢不遂、手臂疼痛等癥狀。曲池下分布有肱橈肌、橈側腕長和橈側腕短伸肌、肘肌,針刺可促進肘部血液循環,改善肘部屈伸運動,緩解肌肉緊張。后溪穴為手太陽小腸經之輸穴,又為八脈交會穴通于督脈,具有通調臟腑,疏通經氣的作用;后溪穴其下分布有尺神經肌支,針刺能夠刺激局部肌肉和神經,幫助手指做屈伸動作。陽陵泉為八會穴的筋會穴,腦卒中后患者出現筋脈拘急,肌肉痙攣等癥狀,針刺可疏通氣血、舒筋活絡,以改善腦卒中四肢運動功能,降低肌肉痙攣。足三里屬于足陽明經,屬胃絡脾,脾主四肢肌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針刺可以治療四肢活動不利、肌肉痙攣;足三里穴位下面為脛骨前肌、脛骨后肌、趾長伸肌,針刺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的緊張度,降低肌張力水平。懸鐘屬足少陽膽經,為髓會,腦為髓海,所以懸鐘具有益精填髓、舒筋活絡之功,懸鐘穴在趾長伸肌與腓骨短肌之間,針刺后可直接刺激肌肉,使針感下傳至外踝部,促進踝關節背伸與足外翻功能。三陰交為脾、肝、腎足三陰經交會之穴,可滋補肝腎、調補氣血,從而氣血充足,髓海充盛,促進腦功能的恢復。上述穴位可共同調節氣血、疏通經絡、舒緩肌肉,兼具局部調理和全身調節的效果。

本文觀察結果提示針刺聯合中風貼治療中風后偏癱患者療效顯著,能夠降低NIHSS評分,提高FMA、MBI評分,從而改善患者肢體功能和神經功能損傷程度,提高生活質量。

猜你喜歡
曲池偏癱中風
循經往返灸治療腦卒中痙攣性偏癱的臨床觀察
曲池穴主治病癥的古代文獻研究*
艾灸曲池穴防過敏
預防中風應做到八要八不要
艾灸曲池穴防過敏
血壓偏低也要警惕中風
小穴位 大健康
回藥失荅剌知丸治療中風后癡呆的療效觀察
腦卒中偏癱早期運動康復
神經松動術對腦卒中偏癱肩痛的療效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