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穴位貼敷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胃腸功能的影響

2024-01-13 12:37
中國中醫藥科技 2024年1期
關鍵詞:胃動素胃腸功能胃腸

徐 露

(淳安縣第一人民醫院·浙江 杭州 311700)

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是手術治療膽囊結石、膽囊炎、膽囊息肉等膽道疾病的首選術式,較傳統開腹手術具有創傷小、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患者愿意接受等優勢[1]。隨著腹腔鏡技術的快速發展,腹腔鏡手術的指征也逐漸放寬,接受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的患者也明顯增多,同時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也隨之增加[2]。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對患者的手術效果和預后有著重要影響,目前國內外對于術后胃腸功能保護已形成概念,我國也討論制訂了術后胃腸功能障礙防治專家共識[3],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的預防和治療是加速康復外科的重要組成部分。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發生的直接原因是胃腸道血流低灌注所致,患者的年齡、麻醉劑和鎮痛劑的使用、手術應激等都是危險因素。目前西醫臨床主要采用促胃動力藥、調節腸道菌群等方法,效果一般。中醫多種療法如中藥口服、穴位敷貼、中藥灌腸、針灸、熱熨、耳壓等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和相關報道[4-8]。筆者將中藥穴位貼敷應用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觀察其對胃腸功能的影響,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75例于本院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均于2020年7月—2022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按患者入院順序奇偶分組,奇數入組觀察組 38 例,偶數入組對照組37 例。觀察組男性、女性患者病例數為23 例、15 例;年齡23~74 歲,平均年齡(46.36±8.09)歲;膽囊炎患者18 例,膽結石12 例,膽囊息肉8 例;手術時間45~138 min,平均手術時間(60.39±15.49)min;麻醉ASA分級:I級18 例、II級 20 例;術中出血量80~130 mL,平均出血量(101.35±12.41)mL。對照組男性、女性患者病例數為24 例、13 例;年齡24~75 歲,平均年齡(45.87±8.14)歲;膽囊炎患者16 例,膽結石11 例,膽囊息肉10 例;手術時間48~135 min,平均手術時間(62.18±14.76)min;麻醉ASA分級:I級16 例、II級 21 例;術中出血量83~135 mL,平均出血量(102.31±12.27)mL。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

1.2 納入標準 1)具備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適應癥者[9];2)年齡≥18 歲、≤75 歲;3)麻醉ASA分級為I~II 級;4)患者和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相關文件。

1.3 排除標準 1)急性膽囊炎發作時間超過72 h;2)膽囊穿孔者;3)術前存在胃腸功能紊亂癥狀者;4)合并嚴重腹腔感染及菌血癥、毒血癥者;5)妊娠、哺乳期女性患者;6)合并實質臟器嚴重疾病者;7)精神障礙者;8)過敏體質者;9)藥物貼敷穴位處皮膚有破潰、感染者。

2 方法

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圍術期管控[10]。術后給予鎮痛、補液抗炎、抑酸護胃、維持電解質平衡、營養支持等。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術后第1 天即可以開始下床活動,活動量逐日增加;指導患者進行腹部按摩,以神闕穴為中心,避開術后切口,進行順時針按摩,每次15 min,每天4 次;囑患者術后6 h開始嚼口香糖,每次咀嚼30 min,3 次/天。觀察組同時進行中藥穴位貼敷,取吳茱萸、丁香、木香、檳榔、陳皮、生大黃按2∶2∶1∶2∶2∶1配比取飲片適量研磨成粉,過篩,生姜汁調勻,制成黃豆粒大小,貼敷于足三里、上巨虛、天樞、神闕各穴,每次6 h,每天貼敷1 次。

2.2 觀察指標 1)胃腸功能障礙發生情況:記錄術后24 h惡心、嘔吐、腹脹、無排氣排便的發生情況,統計術后胃腸功能障礙(POGD)發生率,POGD診斷標準:惡心嘔吐、術后24 h內無排氣排便或不能耐受固體或半流質飲食、腹脹、術后腸麻痹影像學依據,上述5 項中出現2 項即可診斷POGD[11]。2)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記錄腸鳴音恢復正常時間、首次排氣、排便時間。3)胃腸激素檢測:術后6 h、術后24 h放射免疫分析儀檢測血清胃泌素(GAS)、胃動素水平(MOT),試劑盒購自上海信裕生物有限公司。

3 結果

3.1 兩組患者術后24 h胃腸功能障礙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24 h惡心、嘔吐、腹脹、無排氣排便及POGD發生情況比較[例(%)]

3.2 兩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表4 兩組患者術后6 h、24 h血清GAS、MOT水平比較

3.3 兩組患者術后6 h、24 h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見表3。

4 討論

目前,腹腔鏡手術因其微創性、技術成熟、患者術后恢復快、痛苦少等優點,已成為膽囊切除最適用的手術方式,相較傳統開腹手術有效縮短了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時間,使患者盡早進食,加速術后康復[12];但是,臨床仍有部分患者腹腔鏡術后出現惡心、嘔吐、腹脹等胃腸不適癥狀,甚至胃腸功能障礙。其發生機制主要由于手術創傷激活腎上腺素能神經元使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增加,引起腸麻痹;手術操作后引起炎性因子的釋放,激活腸道吞噬細胞釋放前列腺素和一氧化氮,抑制腸道平滑肌蠕動。術后通過咀嚼口香糖,刺激迷走神經,減輕腸道炎癥反應[13]。腹部按摩能夠通過對胃腸的機械刺激,興奮腹部自主神經,增強胃腸蠕動,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14]。

中藥穴位貼敷屬中醫外治法,歷史悠久,結合了局部腧穴刺激、經絡傳導和藥物透皮吸收3 個環節,相互影響,共同發揮平衡陰陽、調理臟腑、疏通氣血等功效,在各科疾病的治療中有廣泛應用[15]。王梅等[16]通過META分析證實中藥穴位貼敷有助于緩解危重患者急性胃腸損傷癥狀,證實該療法為治療急性胃腸損傷的有效方法。筆者選穴足三里穴屬足陽明胃經合穴,是治療胃腑疾病的關鍵穴,可雙向調節胃腸功能,治療腹脹、腹痛、飲食不化等本經脈氣病變[17];上巨虛屬胃經穴、大腸經的下合穴,調和腸胃、理氣通腑,與足三里相合可促進胃腸功能恢復[18];天樞是大腸經募穴,調暢氣機運行之樞機,理氣降逆,具有調理胃腸功能作用;神闕屬任脈穴,位于臍中,依據腧穴的近治作用,因其特殊的解剖結構更易透藥吸收發揮和胃理腸作用[19]。中藥藥用吳茱萸溫中止嘔、降逆下氣,該藥具有良好的透皮吸收性能[20];丁香主入脾胃經,溫中降逆、和胃止嘔,為降逆止呃之要藥;木香理氣止痛、健脾消食、消脹除滿;檳榔行氣消積,善行胃腸之氣;陳皮理氣健脾,具有促胃動力作用[21];生大黃蕩滌腸胃,通腑消積。以上藥穴相合,共奏理氣和胃、降逆止嘔、通腑除脹的功效。本文觀察結果顯示:中藥穴位敷貼觀察組腹腔鏡術后24 H出現惡心、嘔吐、腹脹、無排氣排便及POGD病例數明顯少于對照組(均P<0.05);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腸鳴音正常、首次排氣、排便)明顯早于對照組(均P<0.05)。

胃泌素(GAS)屬于多肽類激素,由胃竇和十二指腸黏膜G細胞分泌,又稱促胃液素,具有促進胃腸運動作用;膽囊術后胃腸功能不佳患者血清GAS水平較低[22]。胃動素(MOT)為消化道激素之一,促進和影響胃腸運動及胃腸道對水和電解質的運輸[23];膽囊切除術后患者胃動素水平下降[24]。本文觀察結果可見,2組患者術后24 H血清胃泌素和胃動素水平明顯升高,中藥穴位敷貼觀察組術后24 H血清胃泌素和胃動素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均P<0.05)。

綜上,中藥穴位敷貼可促進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后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能夠有效調節胃腸激素分泌,減少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的發生;并且具有價格低、易操作、患者愿意接受、安全性好等優點,宜于推廣應用。

猜你喜歡
胃動素胃腸功能胃腸
四磨湯口服液對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后胃腸功能改善的作用分析
促進患者子宮切除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研究進展
你的心情決定胃腸的健康
藥膳調治胃腸型感冒
超聲內鏡在胃腸間質瘤中的診斷價值
護理干預在無痛胃腸鏡術中的作用
護理干預對腹膜炎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作用分析
孕吐方治療妊娠劇吐的療效及對血清胃動素的影響
胃動素對消化間期胃動脈血流影響的在體機制研究
改良足三里穴位注射對直腸癌Dixon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