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涼山彝族傳統毛紡織和搟制技藝的科學與人文特征

2024-01-14 13:12李維潘海敬
輕紡工業與技術 2023年6期
關鍵詞:紡錘涼山羊毛

李維,潘海敬

(西昌學院 藝術學院,四川 西昌 615013)

本文研究的于2008 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毛紡織及搟制技藝”,由傳統羊毛有紡編織技藝與傳統羊毛無紡搟制技藝組成,是涼山彝族族群用以生產披氈、擦爾瓦、百褶裙等服飾單品所需面料的重要傳統紡織技藝。對于此項技藝,蘇小燕[1]在基于實地田野考察,將涼山彝族服飾按方言區劃分為“義諾”“所地”“圣扎”3 個不同類型,進行服飾形制特征、文化意涵的歸納總結時,有所提及;李明[2]在對包含紡線、織布、染色、刺繡鑲邊等在內的涼山彝族傳統手工技藝進行梳理總結時,對其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記敘;馮利等[3]不僅對涼山彝族傳統毛紡織和搟制技藝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記載,還從時間維度對比研究了不同民族類似工具;張建世[4]對此技藝的記錄則更為細致全面,不僅有對傳統羊毛無紡搟制技藝與傳統羊毛有紡編織技藝的詳細報道,還關注到了前期原料加工及后期染整處理、生產經營情況、相關服飾品使用習俗等。然而,這些研究多以經此工藝及后期縫制、染整處理制作而成的披氈及擦爾瓦的加工生產為主線,依托田野考察對其生產情況及制作過程進行記敘,鮮少從面料生產織造的角度出發,對傳統毛紡織及搟制技藝中所蘊含的科學內涵進行解讀提煉。Li Wei 等[5]雖在記敘美姑披氈、擦爾瓦制作過程時對傳統毛紡織和搟制技藝、泥染技藝所蘊含的科學內涵進行了介紹,但對整體科學意涵提煉相對淺顯,且較少涉及技藝本身所蘊含的文化意蘊?;诖?,本文將著重于涼山彝族傳統毛紡織和搟制技藝本身,結合物理學、紡紗學、織造學等相關學科知識,對技藝的科學性進行剖析,并結合歷史、地理、人文等對其文化性進行分析,讓更多人感受到涼山彝族毛紡織和搟制技藝的科學與文化魅力,進一步提升其文化自信及傳承熱情,使其積極投身于相關技藝的傳承發揚之中,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貢獻力量。

1 涼山彝族傳統毛紡織和搟制技藝工具形制特征

綜合涼山彝族自治州下轄西昌、美姑、冕寧、會理等縣市的實地田野考察資料及相關文獻資料,發現當前涼山州各縣市彝族聚居地均有傳統毛紡織和搟制技藝留存。從事相關工藝的匠人們使用紡錘與腰機等進行有紡編織,使用細竹簾、彈毛弓等進行無紡搟制,生產羊毛面料用以制作披氈、擦爾瓦、百褶裙。

紡錘是有紡編織技藝中使羊毛纖維加捻成線的工具,由紡桿與專盤2 個部分組成,如圖1[5]所示。

圖1 涼山彝族紡紗用紡錘

紡桿是一根長25~30cm 的木質、竹質或鐵質長桿,其上方帶有小彎勾,兩頭細,中間粗。專盤則為一直徑約5cm,厚約1.2cm 的木質或鐵質圓盤,其正中帶有一個小孔,可使紡桿穿過并與之固定。由于專盤以上的紡桿略長于專盤以下的紡桿,紡錘重心靠下,加捻紡紗過程中,在慣性作用下,紡錘在維持相對均勻旋轉速度、角度的情況下,可轉圈數更多,因而所紡紗線纖長、勻稱,質量較高。

腰機是有紡編織技藝中使條狀毛線經緯交織成面狀羊毛面料的工具,其結構形態與趙豐[6]根據浙江余杭反山遺址M23 中出土文物復原的良渚織機(見圖2)大體一致,也被稱為原始腰機或踞織機。此織機雖僅有幾根木棍,看起來完全不像一臺機器,但具備了開口、引緯、打緯、卷曲送經四大基本的織機功能機構。

圖2 趙豐先生復原的良渚織機

如下結合收藏于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的用于編織人字紋面料的腰機(見圖3)做使用說明。

圖3 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的腰機(李維 攝)

該腰機包含1 根直徑約2cm 的導經竹棍、1 根直徑約6cm 的分經木棍、3 根直徑約2cm 的提經竹棍、1根直徑約2.5cm 的卷布木棍、2 把刀片狀打緯木刀。經過導紗棍的經線均自下而上逆時針纏繞于其上,不僅可以使每根經線的位置相對固定,防止織造過程中經線發生較大的位置偏移,還可以使經線始終保持相對恒定的張力。分經棍自奇偶兩組經線上下分層形成的開口中穿過,起固定經線奇偶分組的作用。提經棍通過繞于其上的棉線與經線按一定規律相連,形成完整的開口機構,起存儲經線開口規律的作用。打緯木刀則不僅可在織造過程中豎立固定開口,解放雙手,以便手持毛線團引緯,還可在引緯結束后放平快速下滑至開口底端,進行打緯。這些零部件看似簡單,卻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與經線相連,密不可分,跟參與織造的人一起形成完整的織機體系。

細竹簾(見圖4)是無紡搟制技藝中承托羊毛纖維的工具,與日常生活中所見竹編涼席相似,由化纖線串聯數根寬度不足0.5cm 的極細竹條而成。彈毛弓(見圖4)是無紡搟制技藝中將細竹簾上的羊毛纖維彈松、彈平的工具,由一粗一細兩根竹竿組成,其中較粗的竹竿長約180cm,直徑約3cm,較細的竹竿略短,二者兩端分別以等長的線相連。

圖4 美姑毛搟制匠人說古哈布的搟氈工具(李維 攝)

由于有著相同的族源與歷史發展軌跡,以及相似的地理環境與生產生活習慣,涼山州不同縣市彝族聚居地彝族人民傳統毛紡織和搟制技藝中所用工具形制結構大體一致,呈現出異域同型的特征。由于這些工具多由相關匠人就地取材,以生活中常見木、竹等材料制作,各部件原材料極大程度保留了原材料本身的自然形態。

此外,工具制作過程中工匠沒有使用專門的測量工具,而是徒手以手掌或雙臂為尺粗略計算丈量,因此涼山彝族傳統毛紡織和搟制技藝所用工具尺寸各異,幾乎找不到完全相同的2 個工具。在具體技藝實踐過程中,由于工具通常與作為工具使用者的彝族同胞緊密相連成為其身體的一部分,為保證操作的便捷性,這些工具尺寸受人體尺寸和比例影響較大,在具體數值上又呈現出大同小異的特征。其中受人體腰寬影響,腰機各組件所用竹棍或木棍長度均略長于腰寬,即50cm 左右;受人體雙臂展開長度影響,細竹簾通常寬約170~200cm,彈毛弓因與細竹簾配套使用,故其長度與細竹簾寬度大體一致。

2 涼山彝族傳統毛紡織和搟制技藝的工藝流程與科學特征

組成涼山彝族傳統毛紡織和搟制技藝的傳統羊毛有紡編織技藝與傳統羊毛無紡搟制技藝傳統毛紡織技藝,雖均以羊毛纖維為原材料,積線成面,但其所蘊含的科學原理卻相去甚遠。有紡編織技藝是將長度5~10cm 的短羊毛纖維通過加捻的方式連接成長線條,并借助織機使其以經緯線條交織的方式規則排列成面,屬機織物織造技藝。無紡搟制技藝則是利用羊毛纖維氈縮性,使短線條形態的羊毛纖維在濕、熱及反復機械力作用下,相互穿插、纏結、集合并最終收緊成面,過程中無需經緯交織,屬非織造布織造技藝。

2.1 涼山彝族傳統羊毛有紡編織技藝的工藝流程與科學特征

有紡編織技藝包含紡紗絡線(見圖5),牽經上機和整經織布(見圖6)幾個步驟,是彝族人民織造披于外層,起防風御寒作用的擦爾瓦及女子所著百褶裙所用面料的重要技藝。在涼山,這項技藝主要為女性所掌握,長期以母承女繼的形式傳承延續,并作為衡量女子是否心靈手巧、賢淑大方的重要傳統指標之一。至今許多彝族聚居區仍流傳著諸如“不會織布找不到婆家”的話語。究其原因,概因此項工作對力量要求不高,卻較為精細綿長,更適合于女性。以制作1 件擦爾瓦為例,1 名織工每天工作6~8h,織造完成制作1 件擦爾瓦所需面料對應耗時3~4 月,期間需重復數萬次的相同動作,對織工的耐心、細心程度要求較高,因而在男耕女織的社會中,這樣的分工逐漸形成。

圖5 紡紗絡線

圖6 整經織布

2.1.1 紡紗絡線

紡紗絡線是以經彈毛弓擊打后蓬松并纏結于一起的羊毛纖網團為原料,紡錘為具,使短羊毛纖維加捻成線,為后續面料編織提供原材料的過程,包含紡紗和并線2 個步驟。其中紡紗所用紡錘,紡桿及專盤均為木質,較輕,紡紗過程中不易產生斷線,并線所用紡錘,紡桿為鐵質,專盤為木質,較重,能更好地將較粗的毛線合股加捻為一根線。

由于紡紗絡線的原料及所用工具小巧便攜,紡紗絡線受時間、空間限制較小,可隨時開始,隨時結束。彝族女子通常隨身攜帶羊毛纖網團與紡錘,閑暇時,隨即取出紡錘,三五成群,圍坐或站立在一起,一邊聊天,一邊紡線。她們先用紡錘上的小勾從纖網團上勾出一個線頭,將其固定在小勾上以定捻。隨后左手輕拉使蓬松纏結的羊毛纖維連續不斷地從纖網團中逐漸分離,右手拇指與食指間斷搓動紡錘,使其在慣性作用下持續轉動,使纖網團與紡錘之間暫時纏結粘連在一起的羊毛纖維在紡錘作用下進一步拉長變細,并跟隨紡錘一起轉動加捻,成為較為緊實的線條。每加捻完成一段線,彝族女子會將其纏繞于紡錘專盤下端,并繼續將這段線條的尾部掛于勾子上重復上述操作,繼續紡紗成線。如此不斷重復,直至羊毛線繞滿紡錘的紡桿,再將其繞成線團備用。此后,為使得斷裂強度更大,牢固不易斷裂的紗線,彝族女子將換用以細鐵棍為紡桿的紡錘,用同樣的方式將2 根紗線合股加捻成1 根較粗的線,用以后續編織。

2.1.2 牽經上機

待編織所需毛線均合股加捻后,在平整空地上左右分列,等距排列,各樹釘8~10 根長度大體相同、粗細均勻的木樁,用以牽經繞線。在涼山彝族地區,兩列木樁之間的間距及同一列內相鄰木樁間距,木樁粗細長度等沒有統一的標準,受織布人習慣、場地大小、織造所需經線長度等影響,變化較大。木樁釘好后從其中一側最邊緣的一根木樁開始,牽引毛線來回依次纏繞于木樁上,直至織造所需的經線全部規整地纏繞于木樁之上。從末端將經線取下,編成辮子,并按前文圖3 形式,依次將導紗棍、分經棍、卷布棍等織機部件與經線組裝在一起,隨后將遠卷布軸一端的經線辮固定于一個木樁或石頭上,并通過連接于卷布軸兩端的腰帶將卷布軸固定于織布人腰間,使經線在張力作用下繃緊,形成完整的織機結構。

2.1.3 整經織布

整經織布是涼山彝族傳統羊毛有紡編織技藝中最關鍵的一步。與紡紗絡線一致,整經織布也是彝族女性相互溝通、維系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即便這是一項可獨立完成的工作,織工們也通常會聚集于空地或廣場之上,圍成一圈,邊話家常邊織布,以使久坐不斷重復幾個簡單動作不那么單調乏味。

涼山彝族所織羊毛面料主要有平紋、斜紋、人字紋幾種,其中使用最廣泛的當屬人字紋,斜紋則較少見。不同面料織造方式大同小異,均需不斷重復開口、引緯打緯、卷曲送經幾個基本步驟,差異主要在于上拉提經棍形成開口時,不同經線之間的分組位置關系,而此差異則可直接歸因于提經棍及使之與經線相串聯的化纖線所形成的提經開口系統的裝配。

織造平紋組織面料時,織布人將用于織造的經紗按奇偶差異分成兩組,分別固定于A1、B1兩根提經棍上(見圖7),織造時依次提起兩根提經棍即可形成兩個不同的梭口,手動引緯,木刀打緯,不斷重復即可完成織造??椩煨奔y組織面料時,織布人將用于織造的經紗按n,n+1,n+2(n=1,4,7,10……)的規律分成三組,分別固定于A2、B2、C2三根提經棍上(見圖8),織造時依次提起三根提經棍即可形成三個不同的梭口,配合引緯、打緯,不斷重復即可完成織造??椩烊俗旨y組織面料時,織布人將用于織造的經紗按1+4*(n-1),2n,3+4*(n-1)(n=1,2,3,4……)的規律分成三組,分別固定于A3、B3、C3三根提經棍上(見圖9),織造時依次提起三根提經棍即可形成三個不同的梭口,配合引緯、打緯,不斷重復即可完成織造。

圖7 平紋組織面料提經裝置(李維 繪)

圖8 斜紋組織面料提經裝置(李維 繪)

圖9 人字紋組織面料提經裝置(李維 繪)

2.2 涼山彝族傳統羊毛無紡搟制技藝的工藝流程與科學特征

無紡搟制技藝包含鋪毛彈毛(見圖10)、噴水灑水、卷簾壓實(見圖11)等工藝步驟,是彝族人民生產制作披于外層,起防風御寒作用,是另一服飾單品披氈的重要技藝。在涼山,這項工藝主要由男性掌握,并以父承子繼、兄弟相傳的方式在家族內部傳承。究其原因,是鋪毛彈毛、卷簾壓實等過程需要施加較大的外力,男性力量較大且瞬時爆發力較強,因而在長期的社會發展演變中,這樣的分工逐漸形成。

圖10 鋪毛彈毛

圖11 卷簾壓實

2.2.1 鋪毛彈毛

由于鋪毛彈毛所需空間較大,搟氈人常于天氣晴朗之時,將細竹簾平鋪于戶外空地上,隨后在竹簾上均勻地鋪撒一層又一層的薄羊毛纖維,并一手握彈毛弓弓把,一手拉動弓弦,使其彈擊竹簾上的羊毛纖維。由于羊毛纖維不僅卷曲不直,表面還具有根部附著于毛干之上,尖端伸出于毛干表面并指向毛尖的鱗片[7],在弓弦彈擊力作用下,本就彎曲且表面具有鱗片的羊毛纖維發生位置變動,雜亂排列,相互穿插,并在表面鱗片聯結作用下,沿長度方向在不同點糾纏,形成數根羊毛纖維雜亂、均勻排列,各方向力學性能相似且呈現各向同性的較為緊密的羊毛纖網[8]。

2.2.2 噴水灑水

待羊毛纖維被彈松并平整地鋪于竹簾上后,用盆、瓢等容器盛清水(熱水效果更好)以手為具施撒或口含噴灑,使水均勻地灑落于平鋪、彈平的羊毛纖網上,以浸潤纖網。隨后一邊繼續灑清水,一邊往纖網表面撒少量洗衣粉,直至羊毛纖網充分浸濕且洗衣粉完全融化消失于纖網表面。由于羊毛纖維表面覆有一層能在熱水或縮劑作用下膨潤膠化的類似膠質的蛋白質,在水和主要成分為表面活性劑(烷基苯磺酸鈉、烷基磺酸鈉等)、硫酸鈉、硅酸鈉、三聚磷酸鈉等可作為縮劑使用的洗衣粉[9]共同作用下,羊毛纖維表面蛋白質膠化并粘連覆蓋于纖維之間,最終糾纏、粘連形成難以分離的整體[7]。

2.2.3 卷簾壓實

經噴水灑水氈片已初步成型,但此時氈片內部羊毛纖維的粘合連接還不夠緊密,仍有大量空隙。因此待水和洗衣粉充分浸漬之后,需連同平鋪于竹簾上初步成型的氈片一起,將竹簾從一端卷起,并一邊卷一邊用雙手前后往返用力揉滾,使竹簾內的羊毛氈片在壓力、摩擦力等外力反復作用下逐漸收緊縮合形成內部粘連更加緊密的氈片。

此后為得到邊緣齊整且更加緊實的非織造羊毛布,搟氈人通常先將氈片邊緣參差不齊的毛邊內收于氈片之上,并多次重復噴水灑水、卷簾壓實2 個步驟,將邊緣不齊的地方內收于氈片中。隨后將氈片卷繞于一竹竿或木桿上,雙手握持桿兩端用力在竹簾上反復揉滾并用較重的物品壓制3~4h,至此一塊緊實耐用,可用于彝族披氈等服飾單品生產制作的非織造羊毛布便制作完成了。

3 涼山彝族傳統毛紡織和搟制技藝的傳承發展與人文特征

在衣食住行中,衣為首,在經濟、技術欠發達的農耕社會,傳統毛紡織和搟制技藝作為涼山彝族人民生產制作日常服飾,滿足最基本生理需求的重要環節,在涼山彝族社會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學習掌握有紡編織技藝是每個彝族女孩的重要課程,能織善織的女子在婚戀考察過程中往往更受歡迎。幾乎每個彝族女子都會經歷婚前輔助家中女性長輩編織面料,為家人制作服裝,為自己制備嫁衣;婚后繼續編織面料,并成為主導,為新的家庭成員制作服裝,并像自己母親曾經教導自己一樣,將這些技能向下傳遞。學習掌握無紡搟制技藝的則大部分為男子,相較于有紡編織這項技藝,其生產面料的效率更高,因此掌握此技藝不僅可滿足全家人的基本服飾面料需求,還可為其他沒有掌握此項技藝或不愿花費時間、精力的人搟制面料換取美酒、美食等酬勞。雖然當時大部分彝族人民都會掌握傳統毛紡織和搟制技藝,但具體技藝過程中,會存在一些個體差異,這些差異通常會最終呈現為成品面料質量的差異。彝族人民在長時間的織造生產過程中,不斷對比差異,逐漸積累了很多經驗、技巧。由于此技藝關乎家庭生計,所以在手工業時代,這些經驗、技巧往往在家族內部傳承。結合紡織科學知識,可以發現彝族毛紡織和搟制技藝手工藝人所總結的經驗、技巧多具有一定科學原理支撐,如搟制技藝中,向平鋪的羊毛纖網噴灑溫熱水,效果佳于冷水,這是由于羊毛纖維表面的膠質在加熱條件下更易膨潤膠化。由此可見,手工藝人雖不具備相應紡織科學知識,卻能進行依托科學知識的經驗總結,這是包含涼山彝族傳統毛紡織和搟制技藝在內的中華傳統手工技藝的通性,也是傳統技藝科學之魅力所在。

隨著涼山彝族自治州經濟快速發展,彝族人民與其他民族間交流日益頻繁。受周邊漢族為代表的其他民族影響,彝族人民穿著習慣發生改變,許多青少年除參加火把節等重要慶典儀式及婚喪嫁娶等重要活動外,日常穿著與漢族無異,傳統民族服飾需求急劇下降。此外,眾多彝族人民離開家鄉外出務工或往返于涼山各縣市間做生意,生活水平、消費水平大幅提高。與此同時,現代化工業生產的介入,使得市場上彝族成衣價格進一步下降,相比耗費大量時間、精力自己手工制作服飾,外出務工或經商掙錢后前往服裝店購買成衣明顯更合算。因此自紡自織,制作民族服飾的人數進一步縮減。在穿著需求減少及現代機械化紡織技術介入的雙重影響之下,傳統毛紡織和搟制技藝大受沖擊。

2008 年“毛紡織及搟制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相關專家學者、媒體、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更多民族與地區人士了解了彝族毛紡織和搟制技藝,本民族部分人士對其認同感與傳承責任感也有所提升。然而,涼山彝族傳統毛紡織和搟制技藝整體落后的傳承發展趨勢并沒有改變。

當前,傳統羊毛無紡搟制技藝已較為少見。有披氈使用需求的彝族人民大都直接購買機械批量生產制作的羊毛披氈,而極少數仍自己搟氈的農村中老年人,也會自帶羊毛至工廠,付費借助梳毛機,完成無紡搟制中最耗時費力的鋪毛彈毛環節,獲取平整的羊毛纖網片后再繼續以手工搟制的方式完成后續工序。相較之下,傳統羊毛有紡編織技藝則更為常見。雖然現在人們很少自紡羊毛線,而是購買機紡毛線或棉線并用腰機編織,但一些年齡較大,沒有合適的工作崗位,或肩負居家培育幼兒責任而無法外出務工的女性仍會利用閑暇時間三五成群圍坐在一起編織面料,為家人縫制擦爾瓦,或為他人制作擦爾瓦,換取部分報酬。

4 結語

涼山彝族傳統毛紡織和搟制技藝作為一種古老、傳統的手工紡織技藝,長期以經驗總結、口耳相傳的形式代代傳承。隨著社會發展,民族間相互交流不斷增加、深化,在現代工業化生產沖擊下,這一技藝已不斷自然應變悄然發生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始終沒變,且不斷支撐著這一傳統技藝的優化發展。而今,這些技藝的普及程度雖不及以往,但仍有留存,并如同漢族十字繡、織毛衣一樣成為了一種群聚制作,打發時間,維系情感的重要方式,這便是涼山彝族傳統毛紡織和搟制技藝的獨特魅力。

猜你喜歡
紡錘涼山羊毛
“你這塊涼山的石頭”——倮伍拉且訪談
穩崗拓崗涼山就業扶貧拔“窮根”
涼山有了致富金“藥”匙
國際羊毛局2021/22秋冬羊毛趨勢預測
薅羊毛是一種享受
Golden fleecers
睡眠紡錘波的異常改變:文獻綜述
為什么紡錘樹能儲水
紡錘樹的低調堅守
摸羊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