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志愿服務“互聯網+支教”模式構建路徑探析

2024-01-15 09:06陳雨凡張晶
寧波工程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支教志愿者培訓

陳雨凡, 張晶

(武漢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0)

0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抓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根本大計,提出“要把發展教育扶貧作為治本之計”。[1]“互聯網+支教”是應對中西部地區教育資源落后現狀、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的有效舉措。當前,“互聯網+支教”越來越受到關注,在支教事業中顯現出獨特優勢,這種“云支教”模式突破了地域限制,支教志愿者與支教地學生通過使用手機、電腦、投影儀等多媒體工具,實現非面對面的云平臺授課,以更加安全、更為靈活、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優勢擴大了優質教育覆蓋面,使得東部地區與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之間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效共享和整合應用。

“互聯網+支教”模式建設是做好高質量線上支教的重要抓手。 以北京某支教機構云教室項目(簡稱T 項目)為例,T 項目是該支教機構下設的教育非營利項目,致力于用新技術改善中國教育不均衡的現狀,自2016 年起通過為教育不發達地區小學搭建網絡教室,以雙師直播授課模式為這些小學持續輸送美術、音樂、科學、國學、心理學等素質類課程。 截至2022 年6 月,參與該項目小學累計達229 所,直接受益學生累計超過4.5 萬名,授課志愿者累計5 696 名,授課節數累計43 884 節。 該項目由機構、小學和志愿者(個人或團隊)三方共同推進,旨在通過線上一對一直播授課的方式改善鄉村小學師資匱乏、課程單一的現狀,同時降低長期支教參與門檻,使更多人在不影響正常工作及生活的情況下實現為鄉村學生長期授課的愿望。 以此項目為例,從“互聯網+支教”模式建設入手,探討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與“互聯網+支教”之間的有效對接以及其模式的合理運行,分析“互聯網+支教”模式建設的客觀條件及現實挑戰、構建方式、實際應用。 為促進教育公平、建設教育強國事業、建設教育扶貧事業以及進一步完善“互聯網+支教”模式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1 “互聯網+支教”的客觀條件

“互聯網+支教”對貧困地區的教育幫扶促進了教育公平,同時也能夠讓更多的志愿者參與到支教工作中來。 “互聯網+支教”是多方助力的結果,國家政策的支持、云教室硬件載體的有力支撐、大學生志愿者的積極參與對于推進“互聯網+支教”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1 政策傾斜——“互聯網+支教”的堅實保障

國家政策支持為“互聯網+支教”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7 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首提“互聯網+教育”。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強調:積極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實現公共服務平臺協同發展,大幅提升信息化服務教育教學與管理的能力”,“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優先提升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能力”。[2]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印發,要求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整合建設國家中小學生網絡學習平臺,免費為農村和邊遠貧困地區學校提供優質學習資源,加快縮小城鄉教育差距”,通過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3]。 2021 年12 月,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首次提出“開展終身數字教育”,通過數智賦能,實現智能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相融合,推動“教育教學變革”[4]。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十四五”時期教育強國推進工程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確要求改善“互聯網+教育”設施,以“互聯網+教育”作為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內生變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教育公平”“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5]。 《2023 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強調要持續推進“互聯網+教育”,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促進農村教育辦學水平提升,這意味著把“互聯網+教育”放在了關鍵突出的位置[6]。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最新數據,2021 年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 互聯網接入率達到100%,99.5%的學校擁有多媒體教室,多媒體教室總數超過400 萬間,學校配備的師生終端數量超過2 800 萬臺[7]。 教學條件全面提檔升級,為深入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提供了有利條件。

1.2 云教室——“互聯網+支教”的有力載體

云教室在傳統教室的基礎上,增加了云端資源和軟件的共享功能,教師和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云端獲取專業、優質、系統的學習資源,教師異地同步或異步授課,學生可以與在線教師進行交互,也可以利用手機等移動終端開展移動學習。 云教室在彌補傳統教育時間和空間等局限性上顯現出獨特優勢。其一,突破地域限制?!盎ヂ摼W+”技術實現了各地區同步同頻的緊密聯系,為地區間交流創造了一個不被地理空間束縛的便利平臺。 其二,突破時間限制。 線上學習平臺通過信息存儲技術保存教學資源,實現教學資源的有效重復利用。 其三,突破教育壁壘。 好的教育不應有圍墻,線上教學打通了教育資源的交流渠道,實現了教育教學資源共享。 并且學生在多種教學資源交匯的情況下,獲取知識的范圍變大,途徑變易,相對改變了教學過程中施教者對受教者的統治地位,實現師生良性有效互動,促進了教育教學本身的發展。 在云教室的支持下,“互聯網+支教”克服了傳統支教面臨的人力、物力、安全成本及時空局限,大學生志愿者可合理安排時間,協調安排教學課程[8]。 有效化解了教育穩定性和支教流動性之間的矛盾,保證了教學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1.3 大學生志愿者——“互聯網+支教”的主體支撐

近年來,大學生群體在我國志愿服務事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積極性。 根據2023 年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的《2022 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來看,2022 年,我國在校大學生規模達到4 655 萬人,毛入學率達59.6%[9],高校大學生群體基數大,是志愿服務的主力軍。 與此同時,新時代的高校大學生顯現出一系列新特征、新現象:與“80 后”“90 后”相比,“00 后”生活在富裕的時代,思維活躍,精力充沛,熱愛探索,具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和文化素質,渴望實現自我價值。 新一代大學生群體在參與“互聯網+支教”志愿服務的過程中,透過云平臺窗口,了解貧困地區的教育現狀,通過支教的方式不僅實現自我價值,增長技能,提升其社會責任感和獲得感,而且有助于支教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促進了全面發展。

2 “互聯網+支教”的現實挑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強調“促進教育公平”,推進教育數字化發展[5]。 自2016 年以來,T 項目經過七年多的實踐,逐漸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教學流程,為反思大學生“互聯網+支教”問題提供了參考。

2.1 志愿者水平參差不齊,教學能力有待提升

現代教育體系的不斷豐富和完善,支教事業的不斷推進,對支教教師的標準要求也更加嚴格,推動了教師專業化發展。 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從“單一型”向“復合型”發展的過程。 “單一型”即知識結構單一、教學內容單一、評價指向單一、工作方式單一,這并不符合現代化教育的發展要求和標準?!皬秃闲汀奔创蚱茊我槐趬?,實現多元發展、一專多能?!傲⒌聵淙恕边@一根本任務,不僅是指教師向學生講授知識傳播智慧,而更注重對學生思想品行、價值觀念的影響和塑造。 同時,“互聯網+”要素融入,對志愿者的信息技術水平提出一定要求,志愿者必須熟練掌握線上教學功能運用。

實際來看,T 項目共設有三輪培訓和檢測,每輪兩節兩小時課程。培訓內容涉及軟件應用、基本教學法、兒童心理知識,還有實踐教學的講稿寫作等。 培訓結束后培訓官進行試講考核,考核通過方能進入總部試講考核,總部試講達標者按考核成績和志愿者意愿分配支教任務。 整個過程層層篩選,但仍存在如下問題:其一,志愿者報名條件無硬性門檻,不需要教師資格證、沒有專業限制和學歷要求。 這就導致大多數志愿者來自非師范類院?;蚍菐煼额悓I,鮮有從教的專業化訓練和經歷,缺乏實際教學經驗,教學技能匱乏。 僅經過三輪理論培訓,即使考核通過,基本功仍是不夠扎實的。 在支教過程中極易出現課堂混亂、學生難以管理的問題,使得教學效果得不到保證。 其二,盡管培訓內容涉及兒童心理等相關知識,但在實際考核中絕大部分在知識點教學考核上,沒有涉及有關兒童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專項教學考核。 其三,培訓計劃參考要素,僅僅按志愿者意向授課科目和地區進行分組分類授課,培訓內容全過程較為“通約”,并未結合志愿者的實際水平、個人優勢制定不同周期不同特長科目的培訓計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培訓者和志愿者精力以及資源浪費。

2.2 教學質量不高,教學過程待優化

教學質量主要是指課堂教學質量,只有不斷提高課堂教學實踐質量才能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 “提質增效”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目標,做高效課堂,狠抓課堂實效。 對支教主體而言,提高教學質量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硬性條件,支教教師應以科學的教育質量觀為指引,做好“六個下功夫”,打造過硬真本事。 對支教學生而言,提高教學質量可以幫助學生“培育健全的人格、豐富的個性、良好的價值品格以及服務社會的責任感、永不枯竭的創新精神和未來的想象力等”[10]。

結合實際來看,T 項目在線上支教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其一,多數支教學校會安排當地教師將學生帶到多媒體教室,支教教師與學生通過云平臺開展教學,主要以講授和演示為主。 但涉及學生自主討論和練習等實操環節,支教教師無法實時把握課堂整體動態,缺乏有效監管,導致課堂教學效果無法保障。 其二,由于條件限制,支教教師與學生除課堂接觸外,并未建立有效的課后溝通渠道,授課之余師生間互動基本空白,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交互活動。 其三,由于幫扶學校多位于偏遠地區,支教前期在語言溝通上存在一段時間的適應磨合期,影響教學效果和教學進度。

2.3 家校聯動薄弱,協同育人待深化

2022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提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緊密結合、協調一致”的要求[11]。黨的二十大把“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寫入報告。2023 年1 月,教育部、中央宣傳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學校、家庭、社會在協同育人中的各自職責定位及相互協調機制,家校社共育將成為育人的新常態、教育的大趨勢[12]。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發展理念,家庭教育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其個性化、特色化優勢。

在T 項目中,整個支教過程多以支教老師和支教學生為中心,家長參與度不高,家校聯動育人主體邊緣化。據了解,大部分家長長期出門在外,并未參與孩子教育輔導,有些家長并不知曉孩子情況。支教老師與家長溝通機會甚少,即使有聯系也都是當地學校的老師與家長聯系,并且溝通大多是單向溝通,交流時間節點大多集中在學期初、 學期末以及重要考試之后這幾個階段, 目的都是被動地解決學生“問題”,沒有做到主動地預防“問題”,這樣導致家庭教育淪為學校教育的附庸。

2.4 管理效度不足,組織機制待健全

支教組織在整個支教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鏈接作用,組織管理是一個具有動態性、周期性、長期性的過程,科學有效的管理是保證組織有效運行的充要條件。 大多數支教組織管理,主要包括志愿者遴選機制、團隊管理機制、課程計劃和反饋機制、績效考核評價機制、激勵機制、退出機制等。 對志愿者而言,科學的管理有利于志愿者整體素質的提高,健全的制度為志愿者順利開展支教工作提供堅實保障。 對組織自身而言,科學的管理使得各方工作更加清晰化、規范化,保證各環節有序開展,進而提高支教工作的實效,為支教事業的發展提供方向。

T 項目團隊管理大多在線上進行,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在反饋機制上,存在重流程輕質量的形式化和滯后性,僅在支教結束后提交書面報告進行反饋,不能如實對支教的質量和效果進行記載。 在考核機制上,考核標準較為單一,僅以授課時長、出勤率、學生成績為考核標準,對教師的個人素質、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等方面重視度不夠。在激勵機制上,缺乏激勵措施和制度。T 項目屬于無償志愿服務,只有在正常結束支教情況下頒發志愿證書,并且只有表現優秀者才會頒發實習證明。 志愿者沒有提高專業能力和支教水平的動力,會逐漸喪失支教熱情。

3 “互聯網+支教”模式的構建路徑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13]?!盎ヂ摼W+支教”是加快建設教育強國、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動實踐。 針對上述問題,從志愿者隊伍建設、支教課堂建設、協同育人建設、平臺管理建設四個維度著力推進“互聯網+支教”模式構建。

3.1 以“德才兼備”為標準,著力打造高素質有能力志愿者隊伍

首先,構建“初試+面試”志愿者遴選體系。 初試選拔,對志愿者提交的個人申請,從學歷、性格特點、從教經驗、相關經歷、綜合素質等方面進行初步選拔。 增設面試試講環節,此環節對志愿者進行初步篩選,從知識水平、從教認知、心理素質、言語表達、交流溝通、思維品質六個方面進行考核。

其次,構建系統化志愿者培訓體系。

在系統設計方面。 建立志愿者檔案庫,將志愿者按院校、專業、年級進行分類培訓,以志愿者畫像分析為基礎,建立針對性、個性化的系統培訓體系,生成個人培訓方案。 例如,按師范院校和非師范院校分類,師范院校已經院校培訓,具有一定的授課經驗,培訓周期可適當縮短,非師范院校應側重教學模式、教學結構、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培訓,培訓周期也相對較長;按理工類、文學類和藝術類分類,按學科類型安排志愿者支教課程,盡可能最大發揮出志愿者的學科優勢。 培訓階段采用在線培訓為主、線下活動為輔的混合式培訓模式,利用網絡平臺對志愿者進行視頻授課,定期完成課堂在線測試,同時為志愿者開設隨堂聽課窗口,到支教課堂中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打磨;線下主要采用小組探究式學習方法,小組成員之間圍繞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討論與協作。 培訓過程中,對各環節開展及時有效地評估,并對評估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

在內容設計方面。 第一,課堂教學培訓。 支教事業更偏向于育人維度,在確保志愿者對教學內容的充分理解和掌握、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志愿者更應具備育人的素養和能力,結合當地實際開展育人教學。 此前T 項目已開設兒童心理學等基礎課程,但真正地“授人以漁”,如何把孩子帶出大山,聯通外面的世界,仍然值得深思。 因此,對志愿者的教學培訓還應側重“引導兒童樹立正確三觀”、“觀世界、觀時事”等方面的內容。第二,言語表達培訓。主要包括語言邏輯性、連貫性、專業性和親和力這四個方面。特別注意的是地方習俗和方言培訓,這有助于志愿者與支教地學生之間達成有效溝通,拉近師生關系。第三,線上平臺操作培訓。 開設線上實景教學培訓,包括直播授課、測試、討論、答疑等環節模擬課堂教學過程,對志愿者的模擬教學進行評價打分并實時反饋,確保志愿者對線上授課平臺功能的熟練使用。第四,心理素質培訓。 志愿者應具備應對突發情況的心理素質和專業能力,通過系統化的培訓考核,對具備完全授課能力的志愿者安排線上支教。

3.2 以“素質教育”為內容,建設“三個課堂”促進知行有效融合

做好素質教育,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做好“五育并舉”,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對此,應著力打造好線上支教“三個課堂”。

“第一課堂”是按照課本內容和課程要求,完成規定教學任務,對此大學生志愿者應做好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工作。 課前深刻理解課程結構、教學目標、知識結構,了解支教學生的教學進程和學習情況,做好教學設計,多磨課、多積累。 課中積極調動課堂氛圍,確保學生理解掌握課本知識,注重引導學思結合,啟發學生探究式思考。 課后做好教學反思工作,結合平臺反饋和課后反思總結教學經驗和不足,并實時跟進支教地學生的課程實際掌握情況。

“第二課堂”是通過音樂課、體育課、社團活動、文化走廊、宣傳講座等形式,拓展素質教育。 與“第一課堂”相比,“第二課堂”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形態多樣、不局限在課本上,綜合性更強。 大學生志愿者利用線上平臺開設課外素質拓展課程,諸如“一起做運動”“一起紅色尋訪”“一起云游家鄉”,結合地域特色開展個性化、差異化學習活動。 讓支教地學生獲得直接經驗,通過親手做、親眼看、親身體驗和實踐來完成。

“第三課堂”是以名人榜樣線上見面會與支教學生現場連線為活動載體的課堂形式,使學校教育與校外互動、課內與課外的資源有效整合,讓知識和正能量飛進山村。 通過“第三課堂”擴大支教地學生與外界的聯系,讓支教地學生真切感受榜樣的力量,并外化于日常實踐之中。

3.3 以“協同共育”為理念, 構建現代家校社共育新模式

當地政府、支教地學校、學生家長是促進支教事業的關鍵要素,應加強協作配合有效聯動。 做好志愿者和學生管理的同時,發揮政府、學校、家長的協同促進作用也至關重要。

發揮當地政府引領作用,線上支教是實現教育扶貧的重要途徑,地方政府應大力支持線上支教事業,積極構建線上支教志愿服務多元平臺。 一方面,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應強化政策傾斜,加強頂層設計制度建設,為線上支教平臺順利開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同時有效利用社會資源,加大資金投入,例如,地方政府合理利用教育資金完善鄉村學校線上支教硬件設施;給支教大學生頒發榮譽證書、制定津貼補貼相關獎勵機制等。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應加大線上支教宣傳力度,吸引高校、社會多方參與其中支持線上支教。 以線上支教為重要抓手,為鄉村學校搭建與外界溝通的橋梁,讓優質教育資源引進來,讓鄉村學生走出去。

發揮支教地學校幫扶作用,對支教地學校,要充分做好線上支教輔助工作。 在T 項目中,有時整個學校里,僅僅是上課前調試攝像頭和麥克風這樣簡單的操作也只有校長一個人會,其他的助教老師都沒辦法學會,對于網絡、軟件和電子產品的使用很生疏。 對此,學校除了需要安排線上支教的場地,更要注重提升支教地教師網絡信息技術整體素養,配合志愿者的教學進度和教學用具的需求。 同時,組織學生在云教室學習,維護好課堂秩序,彌補線上支教中支教志愿者不能切實把握課堂的缺陷,提高課堂效果和教學完成度,把網絡使用與育人目標充分結合起來。 同時,學校與學生家長也要做好溝通,促進志愿者與家長之間的有效溝通和聯系。

發揮家庭教育的互補作用,鼓勵學生家長積極參與支教活動和課程規劃。 在T 項目中以及根據全國留守兒童數量和分布情況看,支教地區學生與家長大多處于異地狀態。 學生家長通過線上平臺家長端,實時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和課外實踐情況,將每位支教學生的學習成果及時反饋給家長,家長也可以與志愿者線上溝通了解孩子情況。 通過建立云上家校鏈接,以云端班級家長例會的形式,讓家長參與其中,形成家校協同育人。

3.4 以“科學管理”為手段,完善團隊管理和激勵機制建設

組織是線上支教的重要載體, 實行組織專業化管理對于線上支教的正常運行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構建和發展系統完整的“互聯網+支教”模式,助力貧困地區補齊教育短板,開拓發展空間[14]。

在組織管理上,分為志愿者評價服務端和組織管理服務端。

關于志愿者評價服務端是指志愿者對平臺提供服務的評價反饋。 對此借鑒美國顧客滿意度指數(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ACSI),該模型共有6 個結構變量,分別是顧客預期、感知質量、感知價值、顧客滿意度、顧客抱怨和顧客忠誠。 以ACSI 模型的理論與框架為基礎,設立志愿者評價模塊,構建由志愿者支教預期、感知質量、感知價值、志愿者滿意度、志愿者反饋和繼續支教意愿為主體的滿意度模型(圖1)。通過志愿者的支教預期、志愿者在支教一段時間后的實際感受以及志愿者在支教過程中努力與收獲的感知比例,總結出志愿者的支教滿意度。 在支教滿意度基礎上,依據志愿者反饋以及繼續支教意愿對團隊管理進行相應完善。

圖1 志愿者滿意度模型

組織管理服務端是指在整個支教運行過程中組織提供的資源支持。 科學的平臺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信息公開暢通、反饋及時、團隊建設、制度嚴密、體制規范。 在支教準備階段,組織機構要完成好志愿者招募和培訓工作。 確定支教地學校,聯系好學校負責人,完成平臺建設,確保平臺能夠有效支撐云課堂的正常運行。 在支教開展階段,組織機構應結合學校需求和志愿者的意愿安排志愿者線上支教,同時為志愿者提供相應的授課資料和用具。 尤其是在教學監督和反饋方面,應做好線上支教志愿者教學記錄和反饋工作,多方面綜合考核志愿者教學工作,明確規定職責范圍,嚴格落實教學任務。 在支教結束階段,組織機構須綜合支教過程中的反饋以及教學成果,對支教志愿者和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排名和獎勵。

在志愿者考核評價上:第一,教學進度和完成度考核。 應堅持“過程性”考核原則,將志愿者從培訓到支教整個過程的日??记?、教學工作、考核成績、師風師德等情況都納入考核體系中。 安排教務專員進行相關記錄,并反饋給大學生志愿者。 第二,堅持“多元”評價原則,綜合志愿者自評、受援學校評價、志愿者互評、受援學生評價、家長評價、組織評價等,形成總結性評價。 對于分數低的成員及時分析原因,引導、督查其改正問題。對不配合支教工作的成員進行相應懲罰,情況嚴重者給予“不合格”鑒定。第三,教學反饋管理。 應通過問卷調查、學生測試成績、訪問等多方面摸清志愿者教學成效,而不僅僅依靠參課人數、授課時長等量化標準進行考核。 同時,應周期性召開內部會議進行活動總結和經驗交流,支教大學生可將授課中所遇到的問題反饋給組織機構,促進平臺優化和完善。

激勵機制上,主要包括薪酬獎勵、精神獎勵、個人發展三個層面,注重對激勵指標的長期發展性、有效驅動性的均衡分配。 例如,在薪酬獎勵層面,要制定統一科學的獎勵標準,按教師工作績效分配基本獎金和激勵獎金。 在精神獎勵層面,應注重對支教教師個人榮譽的肯定,提升其工作獲得感、滿足感、歸屬感。 在個人發展層面,激勵的目的是促進教師更好地提升自我,對此可以開設教學研習班邀請優秀教師分享經驗,進行教學技能培訓,助力教師個人成長。 同時,要注意激勵的民主性和公平性,采用過程性動態積分,按照教學學時、教育質量、學生學習成果、師德師風等評估模塊記錄支教教師工作實時客觀數據。

4 結語

本研究通過對T 項目云教室“互聯網+支教”志愿活動項目的分析發現:“互聯網+支教”過程中主要存在志愿者綜合能力欠佳、教學內容質量難以保證、家校協同育人薄弱和組織管理效度不足等問題。 提出從志愿者遴選培訓、發展素質教育、推動協同育人和實行科學化管理四個維度出發優化大學生志愿服務“互聯網+支教”模式。 “互聯網+支教”不僅對大學生青年群體有舉足輕重的教育實效,還對于縮小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差距有著重要意義, 有效彌補鄉村教育資源不足, 為推動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育扶貧任重道遠,“互聯網+支教”仍有需要深入推進的領域,例如,如何通過“互聯網+支教”促進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有效銜接,推動大中小學一體化知識體系建設;如何引入并穩住高學歷教育優秀人才持續投入支教事業,助力支教事業向好發展;如何調動各方積極性,實現從“被動服務”向“主動共建”的教育轉化等問題,有待后續進一步研究。

猜你喜歡
支教志愿者培訓
海外支教 心靜如花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培訓通知
CIT培訓學院2020線上培訓正式啟航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從五方面做好引導培訓
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糧儲扶貧 支教圓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