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主謂聯合式成語的形成及動因考察

2024-01-15 05:00余志凱
黃岡師范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聯合式近義同義

余志凱

(湖北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20000)

漢語中的成語具有結構的凝固性、意義的整體性、使用的沿襲性等特點。其中主謂聯合式成語也是漢語成語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所說的主謂聯合式成語,是指由兩個主謂結構并列聯合所構成的成語,如“妻離子散”“源遠流長”“曲高和寡”“理直氣壯”“貨真價實”“劍拔弩張”等。組成這類成語的兩個主謂結構,語法地位平等,不存在一個主謂結構包含另一個主謂結構的情況。主謂聯合式成語是漢語成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最初形成時,以及在此后的使用上均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具有研究價值。

本文選擇使用頻率較高的62個主謂聯合式成語作為考察對象,探討該類成語的一般情形,這62個成語均來自羅竹風主編《漢大成語大詞典》(1996),各成語的使用頻數均來自人民網新聞搜索,取頻數在4000以上的62個主謂聯合式成語制表,并按照頻數降序排列,如表1所示(數據統計截止2023年11月10日)。

我們將主要研究表中的主謂聯合式成語,但不限于此表,必要時也將涉及其他的主謂聯合式成語。

一、主謂聯合式成語的分類

就內部組合形式而言,主謂聯合式成語可以分為同義(近義)聯合、反義聯合、類義聯合三種基本組合形式,而這三種形式的具體范圍也有交叉的情況。若將主謂聯合式成語的格式抽象為ABCD(其中每個字母依次代表成語中相應位置的組成成分),那么同義(近義)聯合就是指A與C之間、B與D之間都是同義(近義)并列關系,如“家喻戶曉”“冰清玉潔”“德高望重”“心平氣和”等;反義聯合是指A與C、B與D之間都是反義并列關系,如“你死我活”“早出晚歸”“寒來暑往”“貌合神離”等。類義聯合是指A與C(或B與D)之間沒有明確的同義或反義關系,如“門當戶對”“鳥語花香”“夜深人靜”“人杰地靈”等。將上表中的主謂聯合式成語按此標準分類,并查閱成語詞典,得到部分同義(近義)聯合成語及反義聯合成語,分別如下所示。

表1 使用頻率較高的主謂聯合式成語

同義(近義)聯合成語:

家喻戶曉 根深蒂固 心甘情愿 志同道合

字里行間 茶余飯后 興高采烈 心平氣和

德高望重 言簡意賅 煙消云散 心灰意冷

狼吞虎咽 心安理得 神清氣爽 功成名就

勢均力敵 筋疲力盡 心滿意足

反義聯合成語:

此起彼伏 優勝劣汰 事半功倍 令行禁止

天翻地覆 名存實亡 你死我活 天寒地凍

苦盡甘來 貌合神離 口是心非 口蜜腹劍

南來北往 男尊女卑 外柔內剛 外圓內方

外強中干 兇多吉少 形銷骨立 知難行易

一般而言,屬于同義(近義)聯合的主謂聯合式成語,其整體意義與其各組成部分所表達的意義近似,如“心甘情愿”“志同道合”“家喻戶曉”“根深蒂固”等;屬于反義聯合的主謂聯合式成語,有些是以互文方式表意,如“此起彼伏”“天翻地覆”“你死我活”“寒來暑往”等;有些是以對比方式表意,如“令行禁止”“事半功倍”“名存實亡”“優勝劣汰”等。反義聯合的成語,其前后兩部分多具有轉折或對比意味,而同義(近義)聯合的成語,其各部分則僅是并列關系。

至于類義聯合成語,其情況要復雜得多。有些類義聯合的成語,其前后兩部分屬于因果關系,如“風吹草動”“水漲船高”“人去樓空”等;有些則屬于并列關系,如“貨真價實”“心平氣和”“時過境遷”等。我們收集的部分類義聯合式成語如下:

水漲船高 源遠流長 理直氣壯 水到渠成

物美價廉 風起云涌 語重心長 貨真價實

實至名歸 目瞪口呆 山清水秀 風吹草動

春暖花開 水落石出 耳濡目染 口干舌燥

劍拔弩張 名正言順 心平氣和 頭暈目眩

財大氣粗 人去樓空 風平浪靜 口誅筆伐

時過境遷 年富力強 峰回路轉 秋高氣爽

頭破血流 夜深人靜

根據前文,類義聯合是指成語中有些對應部分沒有明確的同義或反義關系,因此我們將上面這些成語歸為類義聯合式??梢园l現,屬于因果關系和并列關系的兩類成語有交叉的地方。如“名正言順”“風平浪靜”“源遠流長”等,可以同時看作因果關系和并列關系。

在上面這些類義聯合式成語中,有些成語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類義關系很明顯,如“耳濡目染”“水漲船高”“源遠流長”“物美價廉”“口干舌燥”“劍拔弩張”等。具體分析如下:

耳濡目染:“耳”與“目”同屬于五官;

水漲船高:“水”是“船”的載體;

源遠流長:“源”是“流”的來源;

物美價廉:“價”是“物”的屬性;

口干舌燥:“口”與“舌”同屬于五官;

劍拔弩張:“劍”與“弩”同屬于武器。

這些組成部分雖然存在一定的關系,但并不屬于同義或近義關系,而是屬于共同的語義場(如“口干舌燥”“劍拔弩張”等),或存在相關關系(如“水漲船高”“物美價廉”“源遠流長”等)。因此我們將這些統一劃入類義關系的范疇。

因為主謂聯合式成語是由兩個主謂結構平等地組合形成的,因此有一些類義聯合成語,不僅內部的對應關系很明顯,甚至相互對應的還可能是近義詞或同義詞。如:

口干舌燥:“干”與“燥”近義;

峰回路轉:“回”與“轉”近義;

貨真價實:“真”與“實”近義;

風平浪靜:“平”與“靜”近義;

心平氣和:“平”與“和”近義。

但由于這些成語中的其他對應部分并不構成同義或近義關系,因此我們仍然將整個成語看作類義聯合。像這樣的成語還有如“龍爭虎斗”“星羅棋布”“狼吞虎咽”“眼疾手快”等。經考察發現,這樣的成語中相互對應的同義詞或近義詞,有些情況下可以組成一個雙音詞,如“口干舌燥”(干燥)、“貨真價實”(真實)、“風平浪靜”(平靜)、“龍爭虎斗”(爭斗)等。也有部分成語不能組成雙音詞,如“星羅棋布”“眼疾手快”“劍拔弩張”“水落石出”等。

二、主謂聯合式成語的來源例釋

(一)主謂聯合式成語的來源 通過考察同義聯合、反義聯合和類義聯合成語的來源,我們發現,這些成語多數是由駢文或模仿駢文、講究對稱的語句中演化而來的[1]。如:

興高采烈: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p>

此起彼伏:也作此起彼落。出自東漢·張衡《西京賦》:“鳥畢駭,獸咸作,草伏木棲,寓居穴托,起伏集此?!?/p>

風吹草動:出自《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偷蹤竊道,飲氣吐聲。風吹草動,即便藏形?!?/p>

山清水秀:出自宋·黃庭堅《驀山溪·贈衡陽陳湘》:“眉黛斂秋波,盡湖南,山明水秀?!?/p>

家喻戶曉:朱熹《論語集注》引宋程頤曰:“圣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爾?!?/p>

字里行間:出自南朝梁·簡文帝《答新渝侯和詩書》:“垂示三首,風云吐于行間,珠玉生于字里?!?/p>

道聽途說:出自《論語·陽貨》: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p>

南征北戰:出自唐·柳宗元《封建論》:“歷于宣王,挾中興復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p>

名正言順:出自《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p>

根深蒂固:原作“深根固柢”,出自《老子》五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庇肿鳌吧罡惕堋薄吧罡痰佟钡?。

志同道合:出自《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昔伊尹之為媵臣,至賤也,呂尚之處屠釣,至陋也,乃其見舉于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漠神通,豈復假近習之薦,因左右之介哉?!?/p>

煙消云散:出自元·張養浩《云莊樂府·天凈沙》:“年時尚覺平安,今年陡恁衰殘。更著十年試看,煙消云散,一杯誰共歌歡?”

功成名就:出自《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p>

勢均力敵:出自宋·司馬光《乞裁斷政事札子》:“群臣有所不同,勢均力敵,莫能相壹者,伏望陛下特留圣意,審察是非?!?/p>

心滿意足:出自宋·劉克莊《答歐陽秘書書》:“精義多先儒所未講,陳言無一字之相襲。雖累數千言,而義理一脈,首尾貫屬,讀之使人心滿意足?!?/p>

事半功倍:出自《孟子·公孫丑上》:“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p>

另戰國《六韜·軍勢》:“夫先勝者,先見弱于敵而后戰者也。故事半而功倍?!?/p>

令行禁止:出自《管子·立政》:“令則行,禁則止,憲之所及,俗之所破。如百體之從心,政之所期也?!?/p>

天翻地覆:出自唐劉商《胡笳十八拍》詩之六:“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绷碛兴挝奶煜椤读⒋骸吩?“天翻地覆三生劫,歲晚江空萬里囚?!?/p>

名存實亡:出自唐·韓愈《處州孔子廟碑》:“郡邑皆有孔子廟,或不能修事,雖設博士弟子,或役于有司,名存實亡?!?/p>

水到渠成:1. 出自宋·蘇軾《答秦太虛書》:“至時別作經畫,水到渠成,不須預慮?!?. 出自宋·蘇軾《與章子厚書》:“恐年載間遂有饑寒之憂,不能不少念,然俗所謂水到渠成,至時亦必自有處置?!?. 出自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問:‘如何是妙用一句?’師曰:‘水到渠成’”。

水漲船高:出自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水長船高,泥多佛大?!?/p>

目瞪口呆:出自元曲《賺蒯通》第一折:“嚇得項王目瞪口呆,動彈不得?!?/p>

風吹草動:出自《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偷蹤竊道,飲氣吐聲。風吹草動,即便藏形?!?/p>

耳濡目染:出自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p>

自給自足:出自《三國志·魏志·步隲傳》:“種瓜自給”及戰國時《列子·黃帝》:“不施不惠,而物自足?!?/p>

茶余飯后:出自元·關漢卿《斗鵪鶉·女校尉》:“茶余飯飽邀故友,謝館秦樓,散悶消愁?!?/p>

劍拔弩張:出自《漢書·王莽傳下》:“省中相驚傳,勒兵至郎署,皆拔刃張弩?!焙竽铣涸骸豆沤駮u》有“韋誕書法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一句,形容書法筆力雄健。

手忙腳亂:出自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問:‘如何是大悲境?’師曰:‘千眼都來一只收?!?‘如何是境中人?’師曰:‘手忙腳亂?!?/p>

心平氣和:出自宋·蘇軾《菜羹賦》:“先生心平而氣和,故雖老而體胖?!绷硭未填U 《明道先生行狀》:“荊公與先生雖道不同,而嘗謂先生忠信。先生每與論事,心平氣和?!?/p>

德高望重:出自唐·房玄齡等《晉書·簡文三子傳》:“元顯因諷禮官下議,稱已德隆望重,既錄百揆,內外群僚,皆應盡數?!?/p>

人去樓空:出自唐·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p>

風平浪靜: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七:僧問:“風恬浪靜時如何?”師曰:“吹倒南墻?!绷硭未鷹钊f里《泊光口》詩:“風平浪靜不生紋,水面渾如鏡面新?!?/p>

神清氣爽:出自唐·牛僧孺《續玄怪錄·裴諶》:“香風颯來,神清氣爽,飄飄然有凌云之意?!?/p>

由這些成語的來源可以看出,大多數成語的歷史都很悠久,出自唐朝以前文章的居多,如“令行禁止”“事半功倍”“道聽途說”“名正言順”等;并且多數來源于模仿駢體文、講究對稱的文體,如“實至名歸”“風吹草動”“天翻地覆”等;或是出自佛經語錄、元曲等口語特征較強的文體,如“水到渠成、水漲船高、目瞪口呆、茶余飯后”等。漢語以兩個音節為一個音步,最簡單的主謂格式即由兩個音節(漢字)構成;而由前后兩個音步構成的四字格,正符合漢語的這種語音節律,因此才形成了前后兩個主謂結構對應的格式。再經過后代高頻率的使用,這類主謂聯合的成語形式就逐步定型了。

有些主謂聯合式成語,在其最早所見的古籍用例中就是前后對稱的,如“興高采烈、鳥盡弓藏、勞苦功高、兔死狗烹”等;有些主謂聯合式成語最初并未定型,或是還未產生,可能在古籍中只有一個主謂結構。這樣,有可能從其他古籍中找到與之意義相近或相對的另一主謂結構,將二者拼接到一起,從而產生該成語的基本形式。如“字里行間”是由南朝蕭綱《答新渝侯和詩書》中的“風云吐于行間,珠玉生于字里”中的“行間”和“字里”結合而成的;“趾高氣揚”中的“趾高”和“氣揚”分別出自《左傳·桓公十三年》的“舉趾高,心不固矣”和《史記·管晏列傳》的“意氣揚揚,甚自得也”;“自給自足”兩部分分別出自《戰國策》和《列子》,歷史悠久;“綱舉目張”中的“綱舉”見于東漢鄭玄的《詩譜序》,“目張”則分別見于《詩譜序》、戰國《呂氏春秋》和東漢班固的《白虎通》。再加上“趾高氣揚”和“綱舉目張”在聲調上分別是“仄平仄平”和“平仄仄平”的格式,平仄相間,富有節律感,因此也就這樣定型了。

三、主謂聯合式成語的形成動因

經前文討論,主謂聯合式成語形成的動因主要有:漢語四字格結構的制約、語義關系、詞義變化、句法環境,以及人們心理認知的制約等。下面依次進行說明。

(一) 漢語韻律及四字格結構的制約 韻律機制對漢語中雙音詞的形成起著制約作用。馮勝利(2013)認為,漢語最基本的音步是兩個音節。音步是最基本的韻律單元,具有一種“梏化作用”,處在穩定的音步中的兩個成分必然會被音步“梏化”起來而趨向詞化[2-3]。

對于成語的形成而言,四字格結構非常符合漢語的韻律機制,本身就是比較強勢的構詞模式。古代的駢文中就有很多四字格結構。一旦某種結構進入了四字格,由于音節結構的限制,同時也為了表意明確,它可能需要拋棄原有結構中的很多次要的、邊緣的成分(一般是虛語素及修飾性成分),而僅保留最能明確表意的核心語素(一般是實語素或中心語)。如成語“興高采烈”就是這樣形成的。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的表述是“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從“興高而采烈”演變為“興高采烈”,就省略了其中的虛語素“而”。又如同樣屬于主謂聯合式成語的“鳥盡弓藏”和“兔死狗烹”,二者均出自《史記》中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妒酚洝分械倪@句話演化出“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兩個成語,這一過程省去了原有結構中的修飾詞“飛”“良”“狡”“走”等,只保留了核心的主謂成分。

四字格的強勢構詞模式,不僅體現為對原有短語、小句等的省略壓縮,還體現為對不足四字結構的增補和擴充,以滿足四字格形式的基本要求。如“否極泰來”由《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和《周易·泰》“泰,小往大來,吉亨”中的“否”、“泰”合并而來;又如“自給自足”由《三國志·魏志》中的“種瓜自給”和《列子·黃帝》中的“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中的“自給”“自足”合并而來,這些都是增補擴充的結果。

漢語的韻律在主謂聯合式成語形成過程中的作用,除了上面提到的雙音節音步的“梏化作用”外,還體現在漢語特有的平仄節律上。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古人作詩行文時講究平仄,尤其在近體詩、駢體文的寫作上更是如此,追求平仄相間,節律和諧。平仄節律雖然不是主謂聯合式成語發展過程中決定性的因素,但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草長鶯飛”的節律是“仄仄平平”,其變體“草長燕飛”“鶯花亂飛”的節律則分別是“仄仄仄平”和“平平仄平”。顯然,“草長鶯飛”及“鶯飛草長”呈平仄對稱分布,而“草長燕飛”“鶯花亂飛”在平仄上則不是那么和諧。因此“草長鶯飛”“鶯飛草長”在語料庫中的使用頻率更高,助推這兩種格式在后來的歷時演變中成為該成語的主流格式,而“草長燕飛、鶯花亂飛”等變體則逐漸被邊緣化,甚至被淘汰。因此,漢語的平仄節律對主謂聯合式成語的形成也有一定影響。

另外,我們在人民網新聞搜索中查到的62個使用頻數在4000以上的主謂聯合式成語,其平仄節律大多非常勻稱。據統計,在這62個成語中,排除音變現象后,僅有9個成語在語流中出現類似近體詩的“三平調”或“三仄調”的情況①,占比僅14.5%。由此可知,常用的主謂聯合式成語,在形成過程中會受到平仄節律的重要影響,在高頻率的使用中會盡量使其形成平仄相間、節律勻稱的語音形式。

(二)組成成分之間的近義、反義或類義關系 如前文所述,對于很多主謂聯合式成語而言,導致其最終形成的重要動因之一,是前后各組成成分之間的近義、反義或類義關系。

如“草長鶯飛”,最早出自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睆某鎏幵目?“江南草長”和“群鶯亂飛”中間還隔著“雜花生樹”,在句法位置上相距較遠,但最終卻是“草長”和“鶯飛”結合到了一起,其原因就在于“草”和“鶯”、“長”和“飛”詞性相同,且相互間存在類義關系。其他如“江南”“暮春”“雜花”等,或者不是主謂格式,或者與“草長”“鶯飛”這些成分不構成類義關系,因此難以與之結合。

又如“才疏學淺”,其最早的語源之一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若學淺而空遲,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聞?!逼渲械摹安攀琛焙汀皩W淺”形成了成語,這正是由于“才”和“學”之間具有類義關系,“疏”和“淺”之間具有近義關系,且詞性各自相同,二者才有互相組合的內在動因。因此我們認為,各成分之間的近義、反義或類義關系,是主謂聯合式成語得以形成的重要動因之一。

近義、反義或類義關系的驅動,人們容易接受、改造并加以利用,其中既有規律可循,又有一定的靈活性,使得主謂聯合式成為成語的重要結構形式之一。

(三)構成成分的詞義變化 漢語中還有一些成語,其構成成分的語義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變化,最終導致詞匯化。典型例子如“妻離子散”,此成語源于《孟子·梁惠王上》,原文是“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這里的“妻子”與前面的“兄弟”并提,是“妻”“子”并稱,指妻子和子女。很明顯,這里的“妻子”還只是兩個單音實詞的臨時組合。但隨著漢語詞匯雙音化的發展,“子”的意義逐漸虛化,并產生了“妻子”單指配偶而不指子女的用法。在這種情況下再說“妻子離散”,就會產生歧義。因此后人將“妻”“子”分開各指一方,從而使整個結構變為“妻離子散”,這條成語才最終定型。由于“妻”和“子”是家庭的重要成員,于是“妻離子散”在后代又引申出家庭成員被迫分離四散的含義,其意義有所泛化。

又如“興高采烈”,這條成語最早出自南朝梁劉勰的《文心雕龍·體性》,原文為“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边@里的“采”原本是指人的神采、精神狀態,但后代的人們已經傾向于忽略“采”的含義,而將“采烈”與“興高”進行了重新整合,形成現在的成語?!安伞弊畛醯脑~義在定型后的成語“興高采烈”中已經有所磨損。

(四)句法環境或句法位置的變化 漢語中有些成語是由于句法環境或其所處的句法位置的變化而導致詞匯化的,如成語“仁至義盡”就是如此。這一成語最早源于《禮記·郊特牲》,原文為“蠟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边@里的“之”是古代漢語中常用的虛詞,這里用在主謂之間,使整個句子變為偏正結構。后來“之”的這一用法式微,于是原文被重新分析為“仁至”“義盡”兩個獨立的主謂結構,句法環境產生了變化。再經過進一步的意義演變,最終形成“仁至義盡”這一成語。

又如成語“源遠流長”,據考察,這一格式最早出現于唐代。在唐代白居易所作的《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銘》中,有“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的句子??梢钥闯?起初的“源遠者流長”雖是一個主謂句,但全句的主語是“者”,而不是“源”和“流”。后來“者”由于各種原因被省略,導致句法環境發生了變化,“源”和“流”成為主語。又經過后代高頻次的使用,其后才形成了“源遠流長”這一成語。

又如成語“藕斷絲連”,該成語最早源于唐代孟郊的詩作《去婦》中的句子:“妾心藕中絲,雖斷猶牽連?!睆倪@句詩最終演變成“藕斷絲連”,也伴隨著句法位置和句法環境的變化。在原詩句中,“藕中絲”是定中結構,“雖斷猶相連”中的“斷”充當全句的謂語,“猶相連”則充當補語,但并不影響這些成分最后組成“藕斷絲連”的固定格式。

蔣紹愚(2005)提出,當某個詞或某類詞長期處于某種句法位置時,可能導致其詞義的發展變化。如古代漢語中的“為”由動詞發展為疑問語氣詞,就是長期出現在疑問句句尾的結果(如《莊子·逍遙游》中的“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又如古代漢語中的“必”,由表示“必然”含義的副詞發展為表假設的連詞,是人們長期將其使用于無主語的假設句中所導致的[4]。除此之外,動詞的使動用法也可以讓原有的詞產生新的意義。對于成語而言,原有句法環境或句法位置的變化,也是其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動因。

(五)心理認知的制約 雙音節詞及四字格結構在漢語中大量存在,這體現了漢語語境下人們喜好對稱、追求駢偶的心理。正是這種心理造成了雙音節、四字格等強勢構詞模式的存在[5]。另外,從認知的角度來看,人們在認知事物時,總是傾向于首先認識到該事物突出的、顯著的、與其他事物相區別的特征,這些突出的特征極易成為認知的焦點,而人們對事物的一般性特征則不太注意。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焦點凸顯”。這種心理認知傾向,在主謂聯合式成語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成語“曲高和寡”,其語源出自戰國時期宋玉《對楚王問》中的“引商刻羽,雜以流徵……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在“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這一句中,由于“曲”“高”“和”“寡”這四個實詞的詞義對人們理解原句的句義相當重要,在表意上得以凸顯,因此人們注意的焦點就在這四個主要的實詞上,而對“是”“其”“彌”等次要部分則相對關注較少。后代在模仿使用這一格式時,就傾向于忽略這些次要部分,直接將“曲”“高”“和”“寡”這四個實詞合并到一起,最終形成了這一成語。

這種首先認識到事物區別性特征的認知順序,反映到語言的演變上,就是希望語言能凸顯其“焦點”,盡量用相對簡單、直接的語表形式表達較為豐富的意義。然而語言的材料是有限的,于是很多語言表達都產生了引申義,有很多意義層次。反映到成語上,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成語都起源于典故,且表意較深刻,其深層原因之一正是如此。

漢語中的成語浩如煙海,本文從人民網新聞搜索中收集到部分使用頻率較高的主謂聯合式成語進行探討,將其分為同義聯合、反義聯合與類義聯合,并分析了其來源和形成動因。盡管涉及范圍不太全面,但仍可以代表主謂聯合式成語內部各種不同的意義類別與演變規律。主謂聯合式成語的形成,主要受到四字格結構、意義關系、句法環境、心理認知等方面的影響。作為成語中較具有代表性的一類,主謂聯合式成語還需要作進一步的研究。

注釋:

①這9個成語分別是:家喻戶曉、優勝劣汰、物美價廉、心甘情愿、目瞪口呆、自給自足、煙消云散、功成名就、名存實亡。

猜你喜歡
聯合式近義同義
《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聯合式復音詞研究
Dale Carnegie
近義成語
西夏文《同義》重復字研究
這山望著那山高
西夏文《同義》考釋三則
《顏氏家訓》復合詞中詞和詞組兩存狀況淺析
《顏氏家訓》聯合式復合詞構詞類型初探
聯合式木材干燥窯的應用與展望
望塵莫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