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人學理論視域下“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研究

2024-01-16 04:31胡宇慧鄧承哲
科學導報 2023年93期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胡宇慧 鄧承哲

關鍵詞:馬克思人學理論;“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思想政治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活動都是人的教育活動,所圍繞的中心問題無外乎是培養人、塑造人。因此,人的問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價值旨歸,不斷聚焦人、建設人、滿足人、發展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馬克思人學理論亦首當其沖地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學基礎。因此,以馬克思人學理論為視域,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的研究聚焦于人本身,對于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新時代培養育人的實際效果,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同時,面對“校家社”育人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也要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邏輯指導下,進一步挖掘并善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資源思路邏輯方法,探索實施內涵式特色式的,既統籌兼顧又特色鮮明的“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

馬克思人學理論,也被稱為“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或“馬克思主義人的發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分支,著重研究人類的發展、行為和社會關系。它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探討了人類在社會歷史進程中的需要、人的發展、人的和諧等問題。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理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馬克思揭示了“人本身”這個真理,馬克思人學的理論思想言微旨遠、論證嚴密、邏輯科學、常學常新,這啟示我們,在對馬克思人學理論進行價值回歸和挖掘思考的基礎上,進而在馬克思人學理論的視域下解決思政教育出現的新問題,是提升當下“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實效性的理論需要與應有之義。

在馬克思主義人學中,“現實主義人”指的是那些根據需要所生活在不同社會關系中的人,改變這些社會現象的具體的人,因此人的需要中不僅有關乎維持生命,也關乎精神文化、社會環境、自我實現、社會互動和尊重等話題,因此馬克思的觀點是,人類為了滿足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需要而做的工作,這種工作應該集中于人的思想教育和社會生產力的增長,由此我們應該重視馬克思主義人學中的,關于人的需要的一系列問題。

馬克思認為,人對其全面發展的追求,這實質是人更高發展的需要。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寫道:“與其說是舊時的中產階級社會出現了社會分裂,不如說現在的社會出現了社會分裂。如果每個人都以自由為前提,那么每個人都將擁有自由?!睘榱耸谷藗儷@得自由和充分發展自由,解放是人的自由充分發展的必要條件。換句話說,完全的自由發展是“被解放的人”發展的結果,其本質上是人的解放,而且這無疑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自由有助于塑造和培養人類,能使他們成為歷史的創造者。在現代文明的社會形態中,人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人從自然中解放出來。此外,人的需要和其發展意愿與自然是分不開的,因此說人的解放也提高了生產力。其次,在歷史的發展中,人的獨立性依賴于物質對其影響的程度,同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不像馬克思之后所推測的那樣,因為由于財產權利和社會剝削,人與人之間存在著根本的不平等。在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中,無產階級大眾只有在理解了這些通向社會主義的規律之后,才能發起最終通向“人的自由和完全發展”的共產主義國家的社會革命。勞動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作用是解放人,實際上就是解放人的勞動。解放勞動達到個人的自由將有助于實現生命和個人自由,因此這也將有助于人的不斷自我發展。由此,我們認識到在馬克思主義人學中,人的發展的需要,是歷史性伴隨人類發展的始終,也不時羈絆并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實事求是地講,這是個體人的發展與社會人群的發展理論的邏輯淵源。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因此,人的和諧發展問題,是一定現實歷史背景下的產物,是人在一定的歷史時空中,所能得到的社會發展。馬克思在他的人類思想理論中指出,自然先于人類而存在,自然給了人類生命。另一方面,人憑借自然的進化性發展,不斷使自己適合于工作。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一個很好的典范。隨著勞動分工和私有財產的發展,人的異化問題日益惡化,造成了“人的分裂”“地區的不平衡”等問題,才阻礙了人與社會關系的解決,因此說人的和諧發展是人的恒久自我追求,目標是實現個人的自由發展,全面發展。

總之,馬克思人學理論旨在深入研究人類的發展、社會關系和社會歷史變革,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為理解人類的本質、社會結構和社會進步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框架。這一理論分支在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為解釋人類社會的發展演進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是一種在馬克思人學理論視域下探討的教育模式,旨在將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有機結合,共同育人,實現更全面的個體發展。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這種協同育人機制可能面臨一些困境和挑戰。

(一)既有不平衡的社會教育資源分配。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但是在現實中,社會資源分配可能存在不平衡的情況。不平衡的社會教育資源分配是指在一個社會中,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社會群體之間,教育資源的分配存在不公平、不均衡的現象。這種不平衡分配可能導致一些學生和學校無法獲得足夠的教育機會和資源,從而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發展。造成不平衡的社會教育資源分配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區差異、社會群體差異、校際差異、優質師資分配不均差異、受教育個體的家庭背景差異、政策和規劃差異等諸多方面的原因。因此說,面對這種既有存在的社會教育資源分配問題,對于“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的有效開展,已經成為一大不可忽略的問題。

(二)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教育觀念的不統一。在大多數情況下,由于主體的不同,觀念也往往難以統一。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的教育觀念不統一是教育領域常見的問題,而這種不一致可能會越來越影響學生的教育體驗和全面發展。關于導致這種不一致的因素諸如,第一,教育目標不同,學校、家庭和社會對于教育的目標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學??赡芨P注學術成績和知識傳授,家庭可能更強調品德培養和個人發展,而社會可能關注就業競爭力和社會責任;第二,教育方法上的差異,不同的教育主體,可能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學??赡茏⒅卣n堂教學和考試評價,而家庭可能更注重實際經驗和生活技能的培養,社會可能更強調創新和實踐能力;第三,三主體的信息傳播和社交媒體的差異,不同的信息來源和社交媒體可能影響人們的教育觀念,家長、老師、學生等教育主體可能在學校、家庭和社交媒體上接收到不同的教育信息,從而形成多樣化的觀念,形成某種獲取信息,分析解決問題上的差異。因此說,學校、家庭和社會在教育觀念上可能存在分歧。這可能導致在育人過程中,不同方面的教育目標和方法不協調,甚至相互沖突,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發展。

(三)學校、家庭、社會三主體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合作。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有效溝通與合作對于學生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合作機制,導致信息交流不暢、資源浪費和協同育人計劃的難以協調,這種情況可能導致一系列問題,包括教育質量下降、家庭關系緊張、社會適應困難等。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同樣是多方面的,比如首先在主觀方面,各主體缺乏足夠的重視;其次在客觀方面,由于時間和資源限制,學校、家庭和社會在實際中可能由于時間和資源的限制,這可能使得三方面對于建立有效的溝通合作體制機制的精力和資源未能施以足夠的關注;再次在從主體之間來看,學??赡軟]有充分地向家庭和社會傳達信息,或者家庭和社會可能沒有完全了解學校的情況,從而導致信息不對稱,久而久之甚至易造成誤解,使教育資源的利用,教育體制的運行效率低下。

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由個性的實現,它與教育領域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培養人的過程中,尊重個體的發展需求,培養其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力?!靶<疑纭眳f同育人機制則是指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合作共同培養學生的教育模式?;隈R克思人學理論下的改進需要以下路徑。

在馬克思人學理論視域下,“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中的社會資源整合是確保每個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擴展學生的學習環境,將社會資源融入教育過程中。在社會合作層面,學校應與企業、社會組織、文化機構等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將不同領域的資源引入教育過程。這些合作伙伴可以提供實踐機會、專業知識、培訓等,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在課外活動層面,社會資源整合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提供多樣化的文化、體育、藝術等領域的活動。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在教育資源共享方面,建立健全資源共享平臺,將各種教育資源整合起來,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便利。這可以是數字化的平臺,也可以是實體的社區資源中心。在課外培訓與講座活動層面,社會資源整合可以舉辦各類培訓和講座活動,邀請專家學者、業界人士等分享知識和經驗。這有助于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

在馬克思人學理論視域下,實現“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的統一方法需要考慮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的教育觀念,確保它們在共同的目標和價值觀下協調一致。第一,三主體應明確共同的教育目標,學校、家庭和社會應共同明確教育的核心目標,即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自由個性的實現。這是馬克思人學理論的基本要求,各方面應該以此為指導,確保各自的教育觀念與這一目標相一致。第二,三主體應秉持共同的價值觀念,確保學校、家庭和社會在教育過程中共享相似的價值觀念,例如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尊重個體差異、培養社會責任感等。這可以通過教育宣傳、培訓等方式促進。第三,三主體應制定協同的教育計劃,學校、家庭和社會可以共同制定學生的教育計劃,包括課程安排、活動規劃等。這可以確保學生在不同環境中都能夠得到一致的培養,避免不必要的沖突。

在馬克思人學理論視域下,加強學校、家庭、社會三主體間的溝通合作是實現全面教育目標的關鍵。比如,在教育理念共識達成方面,學校、家庭和社會應共同明確教育的核心目標和價值觀,確保各方在教育問題上有共同的理念基礎。在活動開展方面,建立定期會議與活動機制,可以定期舉辦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的會議和活動,讓各方有機會面對面地交流。這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期望和需求。在社會資源整合方面,學校與社會合作伙伴合作,整合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和體驗機會。

總之,在馬克思人學理論視域下,研究“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教育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與社會、家庭之間的關系。這種研究可以借鑒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架,探討如何更好地實現全人類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邊玉芳,張馨宇.新時代我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3,(02):40-46+54.

[3]邵曉楓,鄭少飛.新形勢下的家校社協同育人:特點、價值與機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2,(05):82-90.

[4]鄧承哲,馬軍.儒家優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研究[J].中國報業,2022,(16):84-86.

[5]李靜.家校協同育人研究[D].貴州大學,2022.

基金項目:自治區直屬高?;究蒲袠I務費項目“馬克思主義協同理論視域下‘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研究”(批準號:JY20220303)成果;內蒙古工業大學科學研究項目“高?!恕掠w制機制創新研究”(批準號:SZ201805)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內蒙古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猜你喜歡
思想政治教育
運用新媒體進行思想引領的路徑探索
文化傳承視野下的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究
優化國有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徑研究
高職學院大學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對策
淺析儒家思想對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的作用
加強思想政治課在大學慕課開放課程的地位研究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