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遷村并點推動下滁州市鄉村住宅景觀設計研究

2024-01-16 12:42肖文珍劉永昊
安徽建筑大學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院落住宅景觀

馮 艷,肖文珍,劉永昊

(1.安徽建筑大學 藝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2.溫州肯恩大學 建筑與設計學院,浙江 溫州 325060)

鄉村住宅景觀設計是一個關系到鄉村可持續發展的理性決策過程,設計方法的選擇通常要考慮自然環境的約束、居住者的生活習慣和生產方式、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得失等因素,以此協調鄉村住宅景觀建設,并提出進一步發展目標和措施。其理性決策由兩部分組成:社會的理性決策和市場的理性決策。在社會理性決策中,決策主體分別為政府和村民,政府更重視公眾利益,村民則更重視個人利益;在市場理性決策中,決策主體分別為房產公司和村民,房產公司關注社會需求,村民力圖維持其住宅景觀空間的范圍和形式。然而,遷村并點推動的鄉村住宅景觀設計一般由各級政府召集相關人員規劃方案,社會的理性決策大大超過了市場的理性決策,產生了許多忽視村民利益的設計。

“遷村并點指的是隨著城鎮化過程中村莊人口減少,促使農村居民由零散的小村莊向選定的中心村集中的過程?!保?]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遷村并點提出以來,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關注動因、正負影響及對策方面,如陸希剛[1]從土地節約、公共設施和土地規模經營方面探討政府和村民的利益得失,發現村民偏好獨院式住宅,而儲存農具糧食、種植花果蔬菜、飼養禽畜等農家活動的院落空間,只作為村民利益損失依據提出,未開展深入研究。王穎等[2]考察了上海浦東孫橋鎮遷村并點過程與模式,分析了政府主導模式的獨立式住宅和公寓樓房、漸進式的獨立式小住宅和新公房,以及就地更新改造的住宅,但僅分析了住宅面積、戶型,介紹了村民偏好于獨立式住宅,并未進行系統的探究。鄭瀟蓉等[3]結合花廳村新農村規劃特色,探討遷村并點意義,而住宅設計則是從平面功能與村民生產生活方式相適應方面進行闡述,雖然提出庭院經濟,卻未進一步結合景觀進行探討。因此,本文結合鄉村住宅設計與庭院經濟,從景觀設計學的視角梳理遷村并點推動下鄉村住宅景觀現狀,探究鄉村住宅景觀構成和特征,剖析適應村民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的居住環境,為化解或減緩政府-村民這兩大利益主體之間的博弈矛盾探索思路。

其實,在政府-村民兩大利益主體博弈過程中,政府希望村民“上樓”,實現人口集聚和資源集中,改善村民生活條件、提高公共設施服務效用,促進農業用地規模經營,并騰退土地進行農業生產。在單向的自上而下遷村并點策略下,村民較難采取有效途徑反映自身需求,大都只能接受制定的遷并方案,遷移到政府統一建造的住宅。然而,住宅景觀的統一規劃、統一布局,強行改變了村民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鄉村社會不和諧因素,使得遷村并點的鄉村逐步成為社會關系矛盾交織的特殊空間單元[4],住宅景觀設計能否協調兩大利益主體的博弈,關系到村民的安居樂業,以及鄉村社會的“和美”。由此,本文以安徽省滁州市鄉村為例,通過深入調查,客觀反映遷村并點推動下住宅景觀現狀,提出針對性的設計策略,對于確定科學的鄉村住宅景觀設計方案、建設和諧可持續的鄉村社會有著重要意義。

1 研究區域住宅景觀現狀

滁州市是安徽省的地級市,位于安徽省東部,與南京相鄰,西部接近合肥,區域內有長江、淮河兩大流域,下轄瑯琊區、南譙區,及全椒、來安、定遠、鳳陽4 個縣,代管天長、明光2 個縣級市,總面積13 433 km2,郊縣面積在市域面積中占比高,近80%人口生活在郊縣區域。遷村并點以來,滁州市委、市政府始終將農業、農村和農民等問題的解決作為主要任務,進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拆除一些居民較少的村莊,將宅基地改造成農田。截至2022 年末,滁州市常住人口405.0 萬人,城鎮化率63.1%[5]。

較高的城鎮化率凸顯滁州市遷村并點的力度,同時,也帶來許多不利于鄉村和諧發展的因素,阻礙了滁州實現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遠景、現代化新滁州建設目標,以及凸顯“合肥經濟圈”和“南京都市圈”[6]中心城市的經濟發展潛力。以遷村并點為背景,歸納出滁州鄉村典型住宅景觀,如規整的院落式、以城市化元素為主導的多層式、傳統村莊的自建房式,對滁州市“和美”鄉村建設具有現實意義。

1.1 院落式住宅景觀及問題

院落式住宅景觀是“主屋+院落”的形式,具有統一的規劃、布局、平面功能,大都沿公路條帶狀布局,多屬于聯排的平臺式院落空間,在公路與房屋之間設置較大的開敞平臺,作為房屋與道路的后退空間,方便停放車輛,聯排房屋門前平臺相互連通,為村民提供集聚、休閑場所(圖1)。

選擇沿公路條帶狀布局,主要目的是為了村民出行便利,縮短與外部空間的距離,并由此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同時為政府的排水、給水、照明等基礎設施施工提供了空間。然而,這種形式容易忽略耕作半徑對村民勞動出行成本的影響。耕作半徑有兩種衡量方式,一種是指村民住宅到農耕作業區的空間距離;另一種是指村民步行或乘農用運輸工具到達農耕作業區所消耗的時間長短[7]。顯然,遷村并點建設的院落式住宅擴大了耕作半徑,侵害了村民勞動和生活的既有權益。

此外,這種形式忽略了中國傳統哲學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對鄉村住宅景觀選址的影響。傳統選址注重“背山、臨水”,也就是住宅景觀的主體建筑物前方要有水景,后方要有遮擋、庇護的山體或者樹林等景觀,住宅院內、院外植樹,修建排水溝,并與后方的山林景觀呼應、連通,在充分利用自然的基礎上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改進住宅區域生態系統的小氣候。然而,從圖1 中可以看出,沒有山體、樹林、水系等景觀元素的遮擋、庇護,再加上墻體、屋頂等材料的老化和破損,使住宅景觀的主體建筑物存在“冬冷夏熱”的弊端。同時,院落硬質鋪裝的面積較大,難以兼顧雨水的滲透和地表水的蓄積等功能。

1.2 多層式住宅景觀及問題

多層式住宅景觀大都為新農村居住點,是以城市化元素為主導的多層樓房,一般為四層到六層(見圖2),建筑面積分別為90 m2、120 m2、160 m2,戶型簡單模仿城市高層單元式住宅,舍棄了村民在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住宅景觀空間與生產生活相匹配的特殊要求。如:農機、小型車輛等農業生產輔助工具需要大空間存放,農產品需要晾曬空間,家禽需要飼養空間,以及蔬菜、水果、花卉等需要種植空間。

圖2 滁州市新塘村住宅景觀Fig.2 Residential landscape of Xintang Village, Chuzhou City

顯然,新農村的多層式住宅景觀與村民實際使用需求存在差距。如建筑面積120 m2的戶型,在室內空間布局上與城市多層住宅無異,客廳朝南,開間4.5 m,進深5.8 m;主臥朝南,開間5 m,進深4.5 m;儲藏空間最小,開間1.5 m,進深3 m,利用率很小。雖然,戶型南北通透,室內照度均勻,能夠滿足日常采光、通風要求,但儲藏空間嚴重不足,不能滿足農產品和農具存放需求。

從建筑構造看,新農村多層住宅均采用一梯兩戶的格局,樓梯是唯一垂直交通工具,而多層樓梯在設計時,大都以健康成年人在正常使用條件下能順利通行為依據,樓梯的寬度和坡度大都不適合老年人的身體狀況[8],無形中降低了老年人出門鍛煉、聊天等融入“住區大家庭”的頻率,使居住在高樓層的老人與“住區大家庭”產生距離,增加其孤獨感。同時,遷村并點之后“上樓”的村民大都保留著少量農田,一些農產品和農具很難通過樓梯搬運。因此,多層式住宅景觀加速了居民放棄早已習慣的生產活動,也改變了居民利用各種生產收益補貼家用的生活習慣。

1.3 傳統式住宅景觀及問題

傳統式住宅景觀大都為帶有院落的村民自建房,由于離中心城鎮較遠,不影響城鎮建設與發展,在遷村并點過程中未被波及,從而保留了住宅景觀的本土化特點,在住宅的選址、朝向、平面布局,以及空間組合等方面充分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環境的有利因素,以滿足村民生產生活的需求。圖3 為一(二)層瓦房(樓房),坡屋頂(平頂),較為典型的建筑空間布局為三間并列,中間堂屋,兩邊臥室,廚房和儲藏間搭建在左右兩側,主屋面朝南,南北向開窗,前院為半開敞式,后院由院墻圍合??梢哉f,傳統式住宅景觀是適應當地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和生產方式的結果,它以親切、和緩、謙讓、貼近自然的姿態與大自然共生,其建造不會帶來不可逆轉的環境污染,密度不會使環境承受起超負荷的生活荷載,物化表現不會切斷歷史文脈[9]。

圖3 滁州市定遠縣藕塘鎮鄉村住宅景觀Fig.3 Rural residential landscape of Lotang Town, Dingyuan County, Chuzhou City

傳統式住宅景觀最具特色的部分是院落空間,體現了住宅景觀貼近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歷史文脈。院落分為前院、后院,前院兼顧生產和儲藏功能,可供存放收割機、拖拉機等農業生產和運輸工具,以及散養家禽。后院種植蔬果花木等,并設置廁所和集水坑,廁所積攢肥料用于蔬菜施肥,集水坑收集雨水和地表水,用于澆灌蔬菜。這種“前院+主屋+后院”的空間格局,滿足了農具儲藏、果蔬種植、雨水蓄積的需求,充分體現了鄉村住宅景觀的功能需求。然而,空間面積過大、集約程度較差,存在一定程度的資源浪費。

2 鄉村住宅景觀設計策略

遷村并點以來,鄉村許多年輕人到外地打工,常年在鄉村生活的往往是老年人,他們雖然已經不是農業生產的主力,然而,由于長期的生產生活方式,使他們喜好在房前屋后種植蔬菜、水果和花卉。同時,出于自給自足的生活習慣,他們樂于飼養各種家禽。在滁州市鄉村住宅景觀調研的過程中,隨處可以看見住宅四周邊角地上種植的各種蔬菜、樓房轉角處搭建簡易雨棚飼養的家禽。因此,鄉村住宅景觀在選址布局上應因地制宜;在建筑空間組織上應遵循使用者的生產方式,構建復合型空間,滿足多種需求;在院落景觀元素設計上應尊重村民生活習慣,構建院落景觀單元體。

2.1 滿足村民的精神需求,依據耕作半徑,設計住宅景觀的選址和布局

鄉村住宅景觀的選址和布局應從場地實際狀況出發,構建“背山、臨水”的理想格局,以適應本地居民生產生活方式,充分利用場地周圍的各種景觀元素,兼顧經濟、適用和便捷等使用需求。圖4為住宅景觀總平面圖,場地整體西北高、東南低,從西北向東南傾斜,具有一定坡度,南部有水塘,北部為高起的土丘微地形。場地交通便捷,設置東西向的一級道路,南北向的二級道路。同時,山地環境下耕作半徑為1 000 m 時,步行時間為大多數村民能接受的最大值[10]。相對于山地環境,滁州市位于江淮丘陵地帶,在同等條件下,村民步行或乘坐農用運輸工具到耕作區的時間較短,因此,住宅景觀耕作半徑大于1 000 m。

圖4 住宅景觀設計的選址布局分析Fig.4 Site selection and layout analysis of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從“背山、臨水”的角度,在場地北面和西北方向的土丘上植樹造林,形成阻擋冬季寒風的“山”,以一級道路以南的水塘為景觀節點,在其岸邊布置樹林綠化,并與一級道路以北的主體建筑物和院落形成“臨水”的格局。同時,面向一級道路設置主次出入口,主入口經過院落,進入主屋,主要服務于村民日常交通需求,次入口位于廂房南側,主要服務于拖拉機、平板車、電瓶三輪車等農業交通運輸工具的通行。

在建筑空間組織布局上,以經濟、適用為目的,減少居住空間,增加儲藏和晾曬空間。主體建筑物為一橫三開間、一縱一開間的空間組織形式,兩層樓房,一樓可供居住、儲藏,以及飼養家禽;二樓可供居住、儲藏和晾曬。院落設計簡潔實用,為坐北朝南的一進院落,由主屋、廂房和柵欄圍合而成,院落橫向是主屋兩開間的寬度,縱向是廂房的進深,其中,主屋布置于院落北側,廂房布置在院落西側,蔬菜種植區和排水、儲水設施等布置在院落東側。

2.2 遵循村民的生產方式,增加儲物和晾曬空間,營建住宅景觀的復合型功能空間

鄉村居民對住宅空間的利用模式,與其現階段的生產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在生產方式沒有明顯改變的情況下,村民需要在住宅空間內進行大量與農業生產相關的活動,大都傾向“帶院子的獨立住戶”的房屋制式。首先,與田間耕作相關的輔助活動,需要村民在家中進行,需要空間停放車輛、放置農具,及儲藏、晾曬農產品,從而輔助農業生產,降低生產成本。另外,村民對土地的依戀及多年養成的自給自足生活習慣,需要空間種植蔬果、飼養家禽,從而補貼家用,降低生活成本。因此,從節約生產生活成本的角度出發,合理設計住宅空間,形成“居住-生產-種植-養殖-集水”一體的復合型功能空間。

圖5 為住宅景觀復合型空間,一樓為居住、儲藏、飼養、種植及蓄水等多種功能空間,主屋平面為三間二進,面闊16.5 m,進深7 m。一進為餐廳、廚房和衛生間等功能空間,其中,廚房與衛生間一墻之隔,衛生間位于主屋的東側,東向開窗,利于雨污分流和集水坑收集生活中水;二進為私密功能空間,設置主臥、客廳、次臥,北向開窗。廂房面闊3.5 m,進深5.4 m,具有儲藏、飼養和交通等多種功能。種植區位于東側,面積39 m2,通過與集水坑結合,使空間的種植功能和集水功能合二為一。二樓設置了多功能房間和晾曬平臺,具有休息、儲藏,以及休閑、娛樂等功能。

圖5 住宅景觀復合型功能空間分析Fig.5 Residential landscape complex functional space analysis Source

實際上,垂直交通的復合型設計是對村民生產方式的最大尊重,其以交通動線為空間序列的路徑,串聯一樓廂房、樓梯,以及二樓晾曬平臺。首先,村民通過農用運輸工具將農產品從次入口直接運進廂房,通過樓梯搬運到二樓平臺晾曬。然后,整理晾曬好的農產品,一部分儲藏在二樓多功能房間,另一部分再通過樓梯搬運到廂房,再利用農用運輸工具運送到市集出售。這種次入口、廂房、樓梯,及晾曬平臺結合的復合型空間設計,節約農產品出售前的整理時間,使人員流線與物品流線互不干擾,凸顯了鄉村住宅景觀設計的實用性。

2.3 尊重村民的生活習慣,合并前后院的空間功能,構建住宅景觀的院落景觀單元體

戶外院落空間承擔過渡、休息、生產等多種功能,是村民日常生活的核心部分,也是鄉村住宅景觀與生產景觀、自然景觀聯系的紐帶,對鄉村景觀綜合體的形成起到關鍵性作用。其一,院落種植蔬菜、果樹和花卉形成景觀單元體,與戶外的“防風林、生態林”等景觀結合,并與鄉村自然景觀和生產景觀呼應,從而形成“三生”一體化的景觀綜合體,緩解遷村并點建設帶來的鄉村景觀衰退壓力。其二,利用院落空間的集水坑連通生活中水與池塘水,再通過田間溝渠將池塘水體與郊野水系貫通,形成可以相互流動、補給的水景觀綜合體,從而減少遷村并點建設帶來的鄉村水景觀缺失。

圖6 為住宅景觀院落景觀單元體。依據滁州地區多年雨水量,以及居住人數確定功能區的劃分和面積比。院落景觀單元體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果蔬種植區,面積為60 m2左右,其中,蓄積生活中水和地表水的集水坑面積為6 m2左右;另一部分主要為交通區域,兼顧娛樂、休閑等功能。把果蔬種植與院落結合的設計策略,尊重村民生產生活習慣,增加了村民日常種菜、養花的生活情趣,恢復院落景觀單元體的完整性,使住宅景觀與鄉村生產景觀和自然景觀產生一定的關聯性,同時,避免了村民每天奔波于住宅與菜地的勞累,節約了時間,降低了生產成本,還利于果蔬日常養護和管理。

圖6 住宅景觀院的落景觀單元體分析Fig.6 Analysis of falling landscape units of residential landscape courtyards

同時,通過點、線、面的景觀設計,完成院落水資源的收集、運輸和儲藏,從而實現住宅景觀對生活中水和地表水的利用和管理。點主要對應廚房、衛生間、種植區及落水管,廚房、衛生間產生中水,種植區滲透、蓄積地表水,落水管收集雨水;通過鋪設污水管網、在種植區布設自然排水溝,傳輸雨水和中水,形成線;中水和地表水最終匯入集水坑,利用蘆葦、水蔥、旱傘、浮萍等水生植物凈化水質并儲存,形成面。這種點的收集、線的運輸、面的凈化與儲藏設計,能夠補給種植區生產用水、生活用水(非飲用水),同時,可以就地儲存地表水,還可以緩解雨季的排水壓力。

3 結語

“鄉村已不僅僅是農業的生產之地,更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與城市完全不同的生態環境與文化氛圍?!保?1]鄉村居民的生產、生活、消費方式明顯區別于城市居民,相應的物質、精神需求不能一味地效仿城市。如陸希剛在對遷村并點以后的辛莊鎮調查表明,“在207 例‘最傾向的居住形式’調查中,選擇‘農村獨院式住宅’為152份(73.4%),選擇‘集中的獨院式住宅’為39 例(18.8%),選擇集中多層住宅的僅16 例(7.7%)?!保?]而在對滁州市鄉村調查過程中,大多數居民認為遷村并點住宅的選址隨意,距離其承包耕地較遠,缺少足夠的儲物空間;多層樓房的居住形式不適合自己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大都羨慕沒有遷村并點的傳統村莊“前院+主屋+后院”自建住宅。

現代鄉村規劃以實用功能為首要目標,以經濟發展為根本目的,放棄傳統自然審美觀念,造成鄉村景觀逐漸破壞[12],對傳統住宅景觀影響尤其明顯。然而,隨著鄉村建設的持續推進,遷村并點的建設仍將繼續,在政府與村民兩大利益主體之間的博弈過程中,如何延續鄉村傳統自然審美觀念,在建筑空間組織上匹配村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對實現“和美”鄉村意義重大。首先,應尊重傳統自然審美觀念,依據耕作半徑,選擇遷村并點的區位;其次,以村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為建筑空間組織的主要參考依據,加大儲物空間面積,采取主屋+院落的住宅景觀策略;最后,構建院落的種植、蓄水景觀單元體,連通住宅景觀、生產景觀和自然景觀,溝通生活中水、村中水塘與郊野水體。

猜你喜歡
院落住宅景觀
景觀別墅
院落(外二首)
Jaffa住宅
火山塑造景觀
沙子的景觀
包羅萬象的室內景觀
掛在“樹”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院落里的黃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