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世紀旅美華人游記中的動力機制論

2024-01-17 09:10王婧蘇翁昌新
滁州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閾限旅美漫游

王婧蘇,翁昌新

當今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經濟貿易往來不斷,文化交流日趨頻繁,相互聯系逐漸加深。在此背景下,跨國旅行越來越成為現代人放松身心、拓展見識的重要選擇。隨著中美交往日趨增多,旅美群體不斷增長,介紹美國的文學文本隨之涌現。游記(travel notes/travels)或者說旅行見聞,作為記錄旅行的非虛構文學,具有傳播信息速率快、范圍廣、效率高等特點,在新世紀旅美華人文學中居于重要地位。因其呈現景觀之殊異、表現內容之龐雜、思想碰撞之深刻,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以往學者對于旅美華人文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說、戲劇和詩歌上,對于非虛構文學,特別是游記文本的研究較為少見。本文則將目光聚焦于游記,研究對象主要涉及2004年—2022年間的旅美華人游記作品,因其在目前來說基本涵括了新世紀這一具有開放性的時間概念,且凸顯了材料新、內容新、對象新的研究意義,故采用“新世紀”這一時間代稱。

動力是事物運行和發展的推動力量,機制指各要素之間的結構關系和運行方式,動力機制就是事物產生和發展過程中的內外各種促動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因此,旅美創作主體美國想象的動力機制問題,涉及主體的漫游現象、閾限狀態及其背后的促進因素與諸因素間的關系?!奥巍笔切率兰o旅游凝視中存在的突出現象。穿行于異質文明的旅美華人,始終處在與他者相遇、觀察、判斷、評價的漫游活動中。在這里,旅美華人主要包括定居者與逗留者,“指涉的是從美國境外移民、定居美國的第一代華人(不管是否獲得法律身份),或者因為種種原因暫時在美國逗留過的華人?!盵1]創作主體作為異質文化的觀察者、審視者、思考者,必然經歷反常規的閾限狀態,而選擇進入閾限狀態、促使其想象美國行為的產生,離不開種種相關性的推力與拉力因素。

一、閾限狀態與漫游活動

閾限狀態指的是主體置身于常規時空之外的反結構中,日常的社會生活、制度與關系被擱置,個體進入并體驗所有常規社會經驗失效的狀態。當新世紀的旅美華人投身于異域文明時,意味著他們開啟了自身的閾限狀態,從本土社會給予的身份中暫時抽離,在人群中自在地閑蕩、觀察。閾限狀態與漫游活動息息相關,二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閾限狀態下的漫游不可避免地涉及“離開”這一概念,它是對常規狀態的一種反撥,是有限度地將自身與日?;顒臃蛛x,浸入與日常狀態極為不同的刺激中,這種刺激不可能在常規狀態下體驗,也無法持續、長久地“發生”,而是存在于某種閾限之中。因此,在漫游主體離開日常關系與回歸日常生活之間的狀態就稱為閾限狀態。對于漫游主體而言,他們從原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剝離出來,移動到另一個遙遠的地方,在這遙遠的地方主體曾經的社會經驗會出現暫時性的顛倒與失效,從而開啟自身閾限,這一過程中所伴生的正是漫游這一實踐。

在新世紀旅美華人的游記文本中,旅居者群體的漫游是旅游廣義范疇下的某種狀態,即隨意游走、凝視他者,見證著異域文明。從旅游根本性的視覺體驗來說,凝視這種涉及權力等級關系的視覺形態無疑具有重要參考意義。進入后殖民社會,作用于自我與他者之間的權力關系以一種更為復雜和隱蔽的狀態存在。與凝視相對,漫游中的“漫”字表面上帶有某種漫不經心、漫無目的的意味,遠非“凝”視傳達的凝實與沉重,削弱了凝視話語天然存在的侵略、控制、異形的作用力,因而得以在重視生產、提倡發展的當今時代獲得更為廣闊的應用前景。實際上,旅行過程中與他者發生相互作用的漫游,在視覺形式上非但未曾弱化權力關系,恰恰相反,它還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加深。日常事物在慣性思維中具有遮蔽性,只有經歷從自我到他者的過程才能體察差異、產生反思。于是,在去中心化的張望、散視中,漫游活動成為主體異域想象的重要特點。這種他者想象訴諸筆端就具有了保存時空間的功能,從而也成為對現代社會發展和異域文明的見證。正是那些不被目標文明所接納、融入、認同的他者雕刻了現代與后現代社會的時空間,實現了某種程度來說更為全然的“占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反諷癥候,這本身就是充滿張力的現代性特征。

漫游現象離不開主體活動,看似漫不經心、浮光掠影的漫游,實質卻是主體在強烈欲望驅動下的體驗陌生環境的方式。如果沒有促使想象行為產生的內外因素,也就不存在主體四下打量、東張西望的漫游活動。從新世紀旅美華人群體來看,其中定居者如:林達(《一路走來一路讀》)、劉荒田(《找到“對的”自己: 劉荒田自選集》)、陳梔(《我在美國的日子》)、沈群(《美國也瘋狂》)等,定居在美國的生活意味著他們有更多的時間深入漫游美國,能夠實現長期縱情躋身于人群中,以旁觀者的身份將美國作為觀察對象。當然,自身身份的規約對他們也并不是失效的,因此既能融入相應的階層,又能與美國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實現獨立觀察和反思。非定居者的社會身份各異且十分復雜,從游記的創作意圖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以觀覽風景、拓展見識、游玩美國為目的進行文本創作。這類非定居者的游記強調異域風土人情,社會身份并不提及或被刻意淡化了,如趙迪奉(《美利堅紀行》)、許崧(《美國走著瞧》)、杜書瀛(《坐在汽車上看美國》)等。第二類,以教育為目的訪美。不管是留學生還是訪問學者等身份,他們都習慣在文本中對這種經歷加以突出,如薛玉鳳(《洛杉磯訪學記》)、金衡山(《美國游記:杜克見聞》)、連潤雄(《穿越美利堅——中國留學生騎行美國筆記》)等。第三類,以某種特殊社會身份進行美國觀察、探索。他們著意強調自己的職業身份,如記者、科學家、教授等,如紀秋懷(《財富與文明——一個中國記者看美國》)、吳勝豐(《從美國看到中國——一個官員的旅美側記》)、劉景泰 (《伯克利札記——一位中國科學家的訪美觀察》)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三類劃分不可能是全然沒有交叉的,一個具有學者身份的人當然也可以進行旅游娛樂性質的游覽。但是,由于教育類在旅美華人群體中具有占比上的優勢,教育目的也是影響旅游動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單獨列出亦有其必要性。

對新世紀旅美華人而言,作為現代性和城市化的產物,他們身上不僅存在漫游者四處張望觀察的好奇、摹畫與刻寫人群的激情,也同時具備充裕的時間、閑適放松的心情、批判性審視的目光,因而較為深入透徹。隨著旅行結束,主體回歸熟悉的地方,閾限狀態隨之解除。在這一過程中,現代性的共振、鋪開范圍的層疊,交織著隱蔽性更強、更為深沉的欲望與權力,因而漫游中的閾限狀態絕不能被平面化、單向度地闡述。如果忽略了漫游活動背后的深層含義,就大大弱化了他者想象的復雜涵義,也自然無法做出合理解讀。那么,究竟是何種因素促使主體進入閾限狀態?根據其產生的根源,將動力機制劃分為欲望導向的內部驅動機制與經濟等外因刺激導向的外部激勵機制。

二、欲望導向的內驅機制

欲望,或者說需要,反映了有機體內部不平衡的一種主觀狀態,是動機產生的基礎?!皠訖C是指引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并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2]。旅行這一行為的發生,最為直接的心理動因是主體的需求和欲望,正是由于個體獨特的需求和深層的欲望才促動了目標導向的行為。當主體內部由于某些需要長久得不到滿足而欲望失衡,產生心理或精神上的一系列不平衡后,為了尋求和達到內部狀態的再度平衡,往往會選擇通過進入閾限狀態來調整自身狀態。在這里,將新世紀旅美華人游記中的內驅動力劃分為單一主導性欲望與多樣復雜性欲望兩種形態。

圖1 內驅機制形態

(一)單一主導性欲望

這是指漫游主體接受由某種單一欲望支配產生的漫游活動,以確保內部與外部的協調統一。單一性的欲望或者說需求,又可以細化為好奇的欲望、求知的欲望、見聞的需求、愉悅的需求等,這在游記文本中有諸多體現。在《美國走著瞧》中,許崧表示:“我們是旅行者,跟大部分來佛羅里達的度假客還是有區別……旅行不同,旅行是一份好奇心驅使的探索,是到陌生地方去東張西望的渴望,有時候甚至還會涉及到一點點冒險和自我挑戰”[3]148,這種求奇欲望驅使主體產生漫游行為、進入閾限狀態。在《最美國》中,雪兒提到:“我喜歡旅游,喜歡一切沒有體驗過的新生活。為了開闊眼界,我多次自駕車游遍美國,只為更加深刻地了解這個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與我們大不相同的國度”[4]1,漫游主體在求新這一需求的推動下行遍異域各地。孫幼軍更為簡單:“女兒在美國讀起書來,要我去那兒幫助照看她四歲的小兒”[5],撫養的需求與團聚的愿望驅動他的行為。在《旅行的意義:美國社會觀察》中,張樹義談到選擇美國之行“與我的學術旨趣有關……美國究竟何以轉型成功?促成社會成功轉型的有何許因素?”[6],帶著求知與教育的需求與欲望,出行游覽美國遂成為主體的選擇。

(二)多樣復雜性欲望動機

這是指漫游主體在多種欲望的共同驅動下產生漫游活動。與較為單純的單一主導需求不同,復雜性需要的本質與意識活動相關,真正的需要往往潛藏于顯在意識的表面之下,潛意識與顯在意識交織,因而復雜多變、難以把握。在閾限狀態下,人們往往期待多種多樣的因素帶來的變化,以此來消解缺乏變化的常規狀態的凝固與沉重。具體而言,多樣復雜性的需求可以細化為涵蓋娛樂、休閑、療養、休息等健康需求的動機;了解和探索他者文化、風尚、宗教等文化需求的動機;分離日常生活、遠離常規的工作與接觸新朋友、探親訪友等交際欲望的動機等。此外,復雜性欲求還包含多種單一欲望的交疊與復雜需求本身的疊加等形態,這同樣在文本中有大量體現。例如,在《從美國看到中國》中,吳勝豐談起:“一段時間置身于全新環境,遠離繁忙工作,當一回旁觀者,做一個游學人……去遠方的興奮、在路上的心情、多看看的期待、作比較的心態,時時觸發我動筆的沖動和興致”[7]。他的旅美動機,既包括遠離常規生活的欲望,又涉及求學求知的需求,更摻雜了對遙遠地區、域外之域的好奇之心。在《美國紀事》中,主體由于工作的需求多次通過行游的方式前往美國,“發現了他們的專業、敬業和效率,甚至發現了他們的坦率、真誠和友善。我交了一些美國朋友”,同時在“更加接近美國人的時候,卻發現了無窮無盡的新鮮事”[8]1-3,這種文化沖擊與新鮮感充溢在完整的閾限階段,既體現出接觸其他民族、結交新朋友的交際動機,又反映了事務旅行、考察旅行的地位和聲望的動機。蘇煒遠渡重洋,在萬般艱難的條件下終于推開了耶魯的大門,他一早便確定要“以自己中文系出身的本行專業,未來在大學教授母語中文,作為在此邦安身立命的去處”[9],教育的理想與謀生的本能混合為一體。在《地道美國》中,莊百川說到:“為什么喜歡跑一些別人都不去的偏遠地方?其實,我并不是為了偏遠而偏遠。我只是對一個與我生存環境反差極大的地方,和生活在這樣環境中的人的生活狀態、人生觀、價值觀有一種巨大的好奇心”,他渴望與普通美國人交流、接觸,展示“普通美國人的生活狀態”“呈現一個真實而陌生的美利堅”[10]36。在這里,主體動機一是貫穿整個閾限階段的好奇驅動欲望,二是對熟悉事物的趨避、對他者民族和新朋友的結交的交際動機,三是通過旅行活動滿足個人興趣,獲得被尊重和認可的自我實現欲望。多樣復雜性欲望為漫游主體提供了貫穿始終的變化感、流動性與新異性刺激,增加了閾限狀態的滿足感。

與單一性主導欲望相比,由于需求、欲望的多樣化、復雜化,復雜欲望驅動下的人們在閾限狀態中常常能夠獲得某種欲望補償所帶來的平衡感。同時,也正是由于需求雜亂繁多,因而比單一性欲求的主體在獲得內部狀態的平和與滿足上更加困難。當然,動機并不總能被較為清晰地劃分出來。內部驅動動機過于簡單或過于復雜都是漫游主體難以承受的,很容易破壞個體內部的平和狀態,甚至對閾限狀態產生影響。因此,雖則個體存在不同的平衡支點,但人人都傾向在復雜與單一欲望之間謀求相對統一。結合新世紀旅美華人游記文本,大量看似復雜的欲求往往統攝于某種單一的主要內部欲望之下。例如,劉夏塘夫婦游歷美國,不僅為與親人團聚、游覽異國,也為“赴我在中國大陸結識的美籍華人鄭航,張霞友夫婦為我和妻舉行的歡迎晚宴”等交際活動。[11]再如前文,在《美國走著瞧》中,許崧固然強調自己以好奇、探索、嘗試的欲望作為進入閾限狀態的動機,但新奇之下深藏著“選擇像上班族那樣通勤、像流浪漢一樣滿世界溜達,像正在踩點的搶匪一樣到處探頭探腦”[3]75那樣休息、娛樂、游戲等身體需求、健康動機等復雜性內驅力。在《地道美國》中,主體的閾限動機固然是接觸其他民族、脫離日常生活的交際需要與滿足個人興趣、獲得良好聲望的地位與聲譽需要的復合,但這一切都支配于強烈的“好奇心的驅使”[10]1,多樣復雜欲望動機始終無法避開某種占據支配性地位的單一欲望,二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維持有機體內部需要的平衡。

三、經濟導向的外激機制

主體的內部動機指向閾限狀態的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具有內傾性、潛在性與隱蔽性。作為主體的內部需要,內驅機制能夠促使人們觀照內心欲望、達到肉身與精神狀態的平衡。主體的外激機制則與之相對,指的是外部環境的刺激或激勵作用。外激機制離不開主體的消費欲望,與經濟活動等顯在的、社會性的活動密切相關。一方面,如果沒有好奇心等激發閾限狀態的內在驅動力,旅行行為就難以產生,另一方面,作為一種消費行為,如果缺乏動機生成的客觀經濟基礎和社會環境,那么進入閾限階段也是難以實現的。在這里,經濟導向的外激機制主要包括個人消費刺激動力與社會經濟環境激勵動力兩種類型。

圖2 外激機制形態

(一)消費刺激動力

旅行是一種消費行為,考慮到客觀現實條件,倘若不具備一定經濟基礎,無法擔負行程中各種消費需求、支付各種費用,就無法實現進入閾限階段的基本條件。消費在這里涵蓋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購買”,二是“生產”。從購買刺激來看,當個體的經濟收入能夠覆蓋日常生活所需且還有余力,擁有消耗剩余經濟價值的能力,外界所提供的能夠表明自身地位、身份的商品就會產生吸引力與刺激力,引發人們的消費行為。而一旦離開熟悉的社會環境,受到來自域外的、呈現出“陌生化”效果的產品的影響,以及消費過程中殊異的消費體驗的刺激,主體便會產生如“在美國的半年時間里,我們到了大大小小許多城市,每到一地空閑時間就到商場里轉轉”[12]的消費需求。這既是為了尋找能夠代表當地特色的紀念品,也包括了來自親朋好友的采購壓力,購買的刺激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并影響了旅行路線的形成和安排。從生產刺激來看,隨著對外經濟貿易往來的日益頻繁,以商業、貿易合作、經貿會談以及金融人才培養等為動機的出行成為越來越不容忽視的漫游推動力。在政治寬松、經濟發達的地區,由于復雜的經濟往來、頻繁的合作交流以及較高的消費能力,更易出現旅游現象,從根本上說,旅游就是一種經濟活動。在《視界無疆——我在哈佛的學與思》中,包明友提及自己被中國人民銀行推薦參加梅森項目的申請,即“肯尼迪政府學院專為發展中國家和轉軌經濟體培養高層管理人員的一個項目”[13]。再如蕭然,工作單位屬于“外事部門,經常與外國人打交道……多次出差到美國,基本是與美國人談判”,在工作的調動、經濟的刺激下主體“來到美國首都華盛頓工作”[8]1-2。

(二)社會經濟文化環境激勵動力

從兩個方面來考察社會經濟環境的激勵機制,一是穩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環境的激勵,社會的安定是以愉悅為目的的旅行的前提,而經濟的繁榮發展則提供了商業往來的機會;二是社會風尚的影響,旅游行為一旦風靡,將會促使主體在從眾的刺激下選擇進入閾限階段。在《美國走著瞧》中,許崧和小鄭“做非洲旅行的打算……現在去美國可能比去非洲還要容易些,于是就掉頭往東,將目光向太平洋的另一邊投去”[3]1。美國之行表面上似乎是臨時起意,其實正表明新世紀的旅美活動存在客觀上的經濟與社會基礎,才能達到這種隨心所欲安排出游目的地的效果。正如林達在《一路走來一路讀》中所言,“駛過一個個暖暖的窗口,也駛過一片片冬日的風景?,F在,回想旅途,臉上似乎還有冰刺刺的感覺,心里卻覺得寧和、安穩”,[14]因而在現實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能夠開啟相對輕快的旅程。在《追憶那回不去的歲月》中,陳新庚曾極言紐約大灣區、華爾街等地之繁華壯麗:“紐約是美國最大、經濟最為發達的城市,但凡到美國旅游,旅行社都會安排到紐約參觀……是美國最大的金融中心、商業中心、貿易中心和文化藝術中心”。[15]當異域旅行成為社會上爭相效仿的流行風尚,個體積攢的經驗經過相互交流、傳播、浸染,將會激勵主體在外界感染下緊跟社會風尚的步伐,并基于反日常的愉悅體驗而成為旅行的忠實擁躉,是現代社會中人們的一種日常實踐。如《最美國》中提到的,“和很多同齡人一樣,為了追求一種新的生活,歷盡千辛萬苦,不遠萬里去到美國,在美國努力地工作、學習”[4]1,在當時已經成了某種社會潮流。在國際候機廳內,趙迪奉“只見人頭攢動,推拉著各種行包的各國旅客都擁向海關出口”,他認為“美利堅合眾國是一個美麗、富強、現代化的國家,她的嶄新文化、強盛經濟、壯麗山河,吸引著世界的目光”,[16]因此產生出游沖動,遠渡重洋進行異域觀察。當然,一旦脫離穩定的社會經濟背景,這種流行時尚刺激也就失去了發展的根基。在《生活在裂隙》中,旅美已十年的立雯終于“明白了,對每個個體來說人生沒有那么多戲劇……那一年,不少留美學生找不到工作而回了國,從而趕上了中國最輝煌的十年,而當年留美的幸運兒卻因此錯失祖國的騰飛?!盵17]流行風尚的刺激自然也會隨之減弱??傊?外部激勵傾向于作為一種拉力性因素而存在,暗示了目標地點本身的屬性與吸引力。

四、結語

動機是引起個體行為的直接原因。隨著文化交流逐漸加深,人們求新、求奇、求特的欲望與社會旅游風尚相伴生,跨國旅行便越來越成為普遍現象。游記文本在傳遞信息的時效性、涉獵內容的豐富性、思考與自省的深刻性上具有難以替代的價值,顯示出較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這不僅體現了全球化的影響,也展示出信息傳播的雙向交互,本土接受者與潛在受眾了解途徑更為多元化。在接受者中,好奇者、窺探者與想象者始終不乏其眾,反過來刺激了主體介紹經驗、傳遞信息、矯正印象的主觀欲望。

在跨文化語境下,新世紀旅美華人游記對于美國想象的動力機制無疑頗為復雜。欲望導向的內部驅動機制是有機體內部尋求平衡的表現,主動通過進入閾限狀態來糾正或調整常規社會生活與關系中的失衡情況,憑借反日常、反結構的閾限階段彌補欲求。經濟等外部因素導向的外部激勵機制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社會條件之上,與內在動力共同發揮作用。新世紀的旅美華人,客觀上處于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發展的環境中,在好奇、求知、愉悅等主導心理因素與其他因素的共同促動下形成主體復雜的動力機制。從比較文學形象學的角度來看,這種異域想象不但是對他者的觀察和評價,也是在比較中發現自身容易被忽視的問題。驅動機制一旦形成,就會成為引導主體實現閾限階段活動的重要推動力。它不僅有利于促進對其他文化的理解,推動相互間的交流與合作,而且有利于打破文化中心視野的思維慣性與局限,加強對自身的認識和改造。

猜你喜歡
閾限旅美漫游
記旅美收藏家翁萬戈先生
霹靂漫游堂
旅美熊貓寶寶回家啦
過渡禮儀視闊下的少先隊入隊儀式分析
NASA漫游記
儀式過程理論“閾限”范疇中的身體展演研究
旅美詩抄
詩人是命運的獨木舟——旅美詩人王性初訪談錄
國內外閾限研究綜述及其對節事閾限研究的啟示**
邊走邊看:漫游海底 夢想成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