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產業振興助力鄉村振興的可行性途徑探索
——以漢中藤編為個案

2024-01-17 13:18薛涵帝
關鍵詞:藤編南鄭藤椅

薛涵帝

在國家提出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的時代背景下,陜西省漢中市南鄭藤編技藝依托“以工代訓”政策,在保護漢中藤編技藝的前提下,通過將傳統手工藝振興與扶貧工作相結合、非遺手工藝產品順應時代的創新性改進、非遺產業與互聯網市場接軌等方式,不斷發展、創新,成為當地的特色產業。鄉村振興政策也為漢中藤編產業發展提供指導思想,在政府的帶領下,漢中藤編產業在發展鄉村經濟、解決鄉村就業、保護非遺文化、培養非遺手工藝人等方面助力鄉村脫貧,推進鄉村振興。

一、地緣關系催生藤編產業

藤編是我國民間歷史悠久的一種傳統手工藝,在我國多地區均有分布,且各具特色。漢中地區是陜西省重要的藤編產地,民間自古就有用藤條編織的背簍、筐子、篩、簸箕、椅子、蓑衣等用具的技法。三國時期,藤條憑借柔韌、彈性強、輕便的優勢,還被編制成藤盔藤甲。由此可見,古時藤編產品所涵蓋的范圍已十分廣泛。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漢中人民對藤編產品的使用熱度并未減少,且藤編還逐漸成為當地獨具特色的產業,其中以南鄭區黃官鎮的藤編制品工藝最佳,南鄭區被譽為陜西“藤編之鄉”。漢中藤編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與其地緣關系息息相關。

(一)地緣關系促使技藝生成

陜西漢中位于陜、甘、川三省交接地帶,地處秦嶺以南的群山深處。北接關中西府,南連四川巴中,西為甘肅隴南,東屏陜西安康,是關中通往巴蜀之地的要塞。城市隱匿于群山之間,漢江橫穿于城市之中。該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水汽充足、四季分明、熱量資源豐富。由于秦嶺對北方冷空氣的阻擋,使漢中可以生長出許多南方常見的植物,如榕樹、竹、棕樹及藤本植物等。由于漢中市地處秦嶺與巴山之間,城市發展規模受到限制,正因為如此,該地區保存了廣袤的原始森林。漢中市的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陜西地理志》中記載:“分布于大巴山海拔700—1900 米的山坡中上部、山脊或陡坡峭壁上,層外植物有青藤?!盵1]青藤是漢中藤編必不可少的材料,與青藤配合使用的木竹也為當地特有之物。

漢中先民就地取材,用天然材料制作家具及生活用具,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其制作的傳統家具主要以藤椅為主。相比于傳統木椅,漢中藤椅具有材料輕便、造型美觀、久坐舒適等優點,使之在當地大規模替代了木椅。并且,漢中地區盛產青藤與木竹,促使漢中藤編成了漢中地區廣泛傳播的傳統技藝。這些自然生長的植被,成為漢中藤編技藝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材料,從而保證了漢中藤編這一獨特的手工藝流傳至今。

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所產生的地緣關系是促使該地區生成藤編技藝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漢中人的鄰里關系及生活習慣。漢中雖地處我國北方,但與我國南方的地理條件具有高度相似性。因此,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下,土生土長的漢中人民所養成的生活習慣與南方人更為接近。漢中市境內多山區,農戶居住相對分散,拜訪鄰里需走較遠的山路。當鄰居到來時,主人會盛情款待,但由于舊時山區土房大多低矮、陰冷、昏暗,缺少寬敞、亮堂的場地供賓客休息、談天,因此,很多人家會在門口擺放桌椅板凳招待客人,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們對椅子的需求。單從生活習慣上講,關中地區的人吃飯時更習慣蹲著或席地而坐,偶爾歇腳也常直接坐在地上。但由于漢中的氣候因素,其濕度遠大于關中地區,若像關中地區人民一樣直接席地而坐,長此以往會加重人們體內的濕氣,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因此,漢中地區的人們都相對習慣使用凳子、椅子這類使身體遠離地面的工具。

深處大山的漢中人民喜歡慢節奏的生活,坐在椅子上喝茶談天是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椅子是他們生活的見證者,也是他們生活的重要載體。對椅子的需求促使了制作技藝的發展;遍布漢中山林間的天然材料成為維持技藝的源泉。不需要太多專業工具的藤椅制作成為漢中地區家喻戶曉的技藝,滿足了一代又一代漢中人民的生活需要。(圖1)

圖1 漢中南鄭藤編產品

(二)地理優勢推動產業發展

溫和的氣候、充足的水汽、豐富的熱量為藤編原材料的生長提供了天然條件,同樣也是維持南鄭區藤編技藝不斷發展,最終形成產業的重要原因之一。豐富的原材料是維持技藝流傳的基礎,一輩又一輩人口手相傳的編織技藝是維持技藝流傳的紐帶,正是因為漢中市南鄭區得天獨厚的地理及地緣條件,才使藤編技藝得以產生、發展并流傳至今,逐漸成為當地最具特色的傳統手工藝產業。

南鄭區為漢中市下屬行政區,位于漢中市西南方向,目前漢中藤編技藝的領軍產業良順藤編發展有限公司的工廠就位于南鄭區的黃官鎮。該地區處于群山之間,與藤編原材料的日常交流更為密切。原材料豐富,采割便利,為藤編產業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黃官鎮距漢中市中心約30 千米,城市化建設相對落后,許多沒有去城市務工的人口是藤編產業勞動力的保障。相較城市而言,設在鄉村的廠址地價更低,為產業運作節省了資金。在交通便利的時代,距離市中心40 分鐘的路程為藤編產品的銷售與運輸提供了有利條件。加之,該地區與四川、甘肅及關中地區接壤,便利的地理條件使其產業發展不只依賴新型交通工具,在以行走作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時代,漢中藤編就已經揚名。

由于漢中被群山包裹,這一地區的人口流動少于平原地區。穩定的生活狀態維持著在藤椅上成長的漢中人對藤椅的依賴,藤椅成了漢中人生活中不可剝離的器具。由于生活習慣的影響,漢中地區藤椅的供求關系一直維持在相對平衡的狀態。自產自銷、自給自足是漢中藤編產業一直以來的經營模式,維持著漢中藤編產業的持續發展。

由此可見,鄉村中流傳下來的傳統手工藝的產生和發展與其所處地區的地緣關系密切相關。漢中藤編產業一方面依靠其獨特的地緣關系,加之當今銷售方式與交通運輸方式的改變,使其產業迅速發展;另一方面,在交通相對落后的時代,地緣關系正好也為保護其技藝的完整性和純粹性提供了強有力的條件,相對閉塞的交通使南鄭區人民減少與外界的接觸,在這樣的情況下,流傳下來的手工藝才更為本源化。

在我國,絕大部分傳統手工藝都生存于鄉村。目前,很多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都面臨著嚴峻的問題,如傳播范圍小、產業發展滯后,甚至未能形成產業等,這與其地緣關系密不可分。作為承載與保護這些手工藝的鄉村,首先應打破地理因素與地緣關系的束縛,才能使當地的傳統手工藝找到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方式。

二、漢中藤編技藝與優勢分析

漢中南鄭藤編是以青藤為主要原材料,運用多種編織技法進行的純藤編織或竹(木)藤結構編織。編織材料與編織方法皆具本地特色。舊時,藤編產物有藤椅、藤簍、藤包等,其中以藤椅最為著名。當地雖然有種類豐富的藤編制品,但除骨架形狀與制作工藝有所不同外,所用的編織原材料、具體的藤編編織工藝基本相似。一把藤椅從原材料到成品的過程十分漫長,需經歷采藤、處理原材料、編織、晾曬四個步驟。下面以南鄭區最傳統的藤編家具——藤椅為例,分析其制作工藝步驟。

(一)藤編材料

南鄭原始藤椅的主要材料為青藤與木竹,木竹做骨架、青藤編織。青藤是秦巴山海拔1500 米以下生長的藤蔓植物,生長兩年即可采割使用。通常每年9 月至來年3 月采割藤條。采回的青藤首先需經沸水煮至少一個小時,在高溫條件下使藤皮軟化分離;然后在流動的冷水中浸泡,剝離藤皮,浸泡的同時起到漂白作用;再處理藤條自然長出的節,使藤條均勻光滑;最后晾曬風干,冬天晾曬藤條時長基本為一個星期,使其含水量不超過20%。處理好的藤條要進行篩選,儲存備用。

做骨架的木竹也是當地山上隨處可見之物。每年8 月后,采竹人便上山尋找直徑在1—3 厘米的木竹,采回后簡單處理,放置于干燥通風處自然陰干待用。

(二)藤編技藝

南鄭藤編技藝分工明確,由專人制作藤椅骨架,再運至編織工人家中進行編織。目前木竹骨架制作還是采用傳統方式:將木竹火烤后彎出所需形狀,后歷經下料、畫線、掏卯、組合四個步驟,才能得到一個完整的藤椅骨架。在南鄭藤椅中以傳統圈椅骨架制作最為經典。

在南鄭區有能力制作座椅骨架的師傅多在60歲左右,大多數師傅都具有20—30 年的制作經驗。老師傅們的家就是他們的工作室,師傅之間也有明確分工,有的做圈椅骨架,有的做普通靠背椅骨架,互不干涉,井井有條。(圖2)

圖2 師傅正在制作傳統藤椅的竹骨架

待骨架做好后,會有專人將骨架送到編織工人的手中。在編織過程中,手工藝人們運用經緯編織、平編、絞編、擰編、串接、串連等多種編織手法將藤條編織在骨架上,偶爾還會有各式各樣的花樣圖案出現在椅子靠背或扶手下用以裝飾。這些編織花樣多達上百種,最常見的有桃兒形、牛眼睛、菊花形、木瓜形等;花色有菊花、胡椒眼、二龍戲珠、龍鳳呈祥、五彩麒麟、仙女散花等。[2]運用這些精美的編織花樣裝飾出來的座椅,古樸中帶著華麗,兼具實用性與美觀性。(圖3、4)

圖3 編織工人正在進行藤椅編織

圖4 編織的蝴蝶結花樣

編織好的座椅還要經歷打磨工序,需刮膩子、晾曬、砂紙打磨、除塵。傳統的藤椅一般不上漆,但現代大多數新型家具會上環保漆。不論上漆與否,藤椅制作完畢后必須經過晾曬,使其完全曬干。在日常使用中也需時常將椅子搬至陽光下晾曬,否則南方潮濕的天氣會使椅子發霉。

目前南鄭區傳統青藤椅子制作已成為國內特色產業,在新市場新材料新手藝的沖擊下,南鄭區依舊保留最傳統的竹骨架青藤椅制作技藝,并且仍有眾多顧客專門定制傳統青藤椅。

(三)技藝優勢

漢中藤編目前不僅打開了國內藤編產業市場,每年對外貿易占比也很大,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這為漢中藤編技藝樹立了很大的信心。

漢中南鄭藤編的絕大部分手工藝人都是本地鄉民,但也有南方師傅來此教學。南方師傅將市場上新奇的藤椅樣式帶到南鄭區,以豐富這一地區產品的多樣性。南鄭藤編手工藝人在接受南方師傅帶來的新樣式的同時,也會根據當地傳統編織技法進行改良。他們在最大程度上保護了傳統編織技藝,這是對本土技藝的支持與傳承。用傳統編織手法結合形式多樣的造型制作出的具有南鄭特色的藤編產品,在商品豐富的現代化市場中一直保持著自身的獨特風格。這一點不僅使南鄭藤編產品在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也是南鄭藤編手工藝人對自身技藝的認可。

三、藤編產業的選擇性蛻變

目前,漢中南鄭藤編產業已名揚海外。早在20世紀70 年代就有產品遠銷英國、美國、日本等地。為順應時代,南鄭藤編產業也在不斷改良、進步。南鄭區黃官鎮水井村的良順藤編發展有限公司已成為漢中市藤編產業的名片。2021 年漢中藤編獲批第五批全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政府也加大了對漢中南鄭地區藤編產業的支持力度。作為非遺傳承人的陳良順,其所在的良順藤編發展有限公司,目前已是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有組織、有規模、與時代接軌、與社會接軌的大型生產企業。

(一)材料的新舊更替

由于產業的不斷壯大與社會需求的提高,當地的藤編產品在材料上開始發生變化。在2007 年以前,市場上全是青藤制品;2007 年左右,開始使用由東南亞進口的印尼藤;2010 年后,印尼藤占比逐漸增大。目前市場上所使用的絕大部分藤編材料都為印尼藤。發生這種轉變的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傳統青藤產量減少。目前良順藤編發展有限公司有自己的青藤種植園,但其產量只能滿足一部分產品需求。二是采摘青藤的勞動力減少,加之青藤需要人工處理,使用成本較高。三是同等質量的青藤與印尼藤所需價格幾乎相同,但處理后能被使用的合格的青藤只占70%,而購買回來的印尼藤則可以全部使用。

兩種藤條各有優劣。青藤是完整的一根藤條,其纖維組織沒有被破壞,更堅韌,使用壽命可長達30 年之久。但是由于其材料減少、處理過程復雜、材料本身價格與勞動力價格都較高等因素,青藤產品的占比逐漸減少。印尼藤雖然破壞了植物的原本結構,沒有青藤結實、耐用,但其所具有的便捷、好用、便宜等優點,使它逐漸成為青藤的最佳替代品。(圖5、6)

圖5 傳統竹骨架青藤椅子

除編織材料有所改變外,骨架制作材料也有所不同。原本的竹骨架逐漸被粗藤、木頭、鐵絲替代;固定骨架的工具也由榫卯、竹釘、藤皮扎變成釘槍。一方面,原始竹骨架制作麻煩,造型簡單,使用新材料不僅可以提高效率,還可以制作出更精美的造型來滿足顧客需求;另一方面,竹材及會做竹骨架的手藝人減少,使藤編產業不得不吸納新材料來適應市場。

雖然藤編材料有所更新與變化,但是南鄭區仍保留原有的藤編材料與編織手藝。材料的創新是為了滿足社會的進步,對原有技藝的保留是為了最大化地保護原始非遺文化。

(二)手藝的繼承與交流

以南鄭區良順藤編發展有限公司為例,目前該公司培養出的在廠編織工人有將近150 位,其中年紀在70 歲以上的老工人有12 位;50—60 歲占比最大,為主要勞動力;年輕的工人年紀在40 歲左右,占比很少。在這些工人中,男性占比只有10%左右,并且只做骨架,很少從事編織工作。除在廠務工人員外,還有一些農戶在家中完成藤編工作。據統計,目前加入南鄭區良順藤編發展有限公司的合作農戶有485 戶[3],數字相當可觀。這些農戶由于居住地距工廠較遠,或不專門從事藤編工作等原因,不在工廠固定上班,而是由公司將材料運送到他們家中,讓他們在自己家中做藤編。做好后再由公司統一收回。這些農戶沒有強制性的工作量要求,在農忙之余、閑暇時間以做藤編來補貼家用。

在培養新的手工藝人時,工廠常采用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一位師傅負責4—5 位新人的教學工作,教學時直接從制作成品椅子開始上手。由簡單的椅子開始學習,逐漸向困難的形制遞進。由于一把椅子幾乎涵蓋所有的編織技藝,因此在多次練習后,新人們也就學會了所有的編織技法。一個新人從開始培養到出師不過一個星期的時間,但是對具體方法的熟練運用還要靠日后不斷的練習。

在保證繼承傳統手藝的基礎上,南鄭藤編產業也在不斷求精與創新。為了引進新的產品形制,本地藤編藝人將南方新的編織花樣與產品樣式與南鄭本土藤編技藝相結合,不斷打磨、雕琢自身技藝,追求獨具特色的新產品。因此,南鄭傳統藤編技藝雖吸收外來新樣式,但優秀技藝還是掌握在本地人自己的手中。他們忠于自己的手藝,追求精益求精的產品,專注學習,熟練掌握自己的編織技法,并不斷創新,創造出與時代相結合的新產品。(圖7)

圖7 傳承人陳良順與徒弟在編織沙發與茶幾

(三)產業蛻變助力鄉村振興

漢中南鄭以往的藤編產銷都掌握在手藝人手中。家庭作坊式的分散的生產方式使得這種手工技藝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而不被普通大眾所了解;走街擺攤與定點商鋪的銷售模式,使得該門技藝受到了地區限制,不能流傳至更遠的地區,被更多消費者了解;傳統的生產材料使得該非遺產業的生產效率受到限制,不能滿足大量訂單的需求;只按部就班地繼承傳統手工技藝,而不融入適應當代審美的新的編織花樣,使得該門手工藝雖完整地繼承了傳統,但未跟隨社會的發展而創新,長此以往,該手藝將會與社會脫軌。這是漢中南鄭藤編技藝以往面臨的現實問題,同樣也是很多擁有非遺技藝的其他鄉土地區所面臨的問題。

面對以上阻礙,以陳良順為代表的一批傳承人開展了傳統手工藝自救行動。一方面,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當地政府對小型非遺企業進行幫扶與支持;另一方面,以陳良順為代表的傳承人開始聯絡其他更分散的手工藝人,構成“提供產品、幫助銷售”的合作模式。與此同時,陳良順還大量招收工人,免費教學,使藤編工藝被更多人掌握,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傳統手工藝,逐漸形成規模。

政府的幫助與傳承人的自救,促成了漢中南鄭藤編技藝傳承與發展的美好局面。在此模式下,藤編逐技藝逐漸成為當地眾多老百姓農忙之余打發時間、補貼家用的傳統手工藝。這不僅使該門手工藝得到活態化的傳承,同時也為當地鄉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使其脫離貧困,逐漸成為擁有傳統手工藝和文化自信的新農村。

四、時代更迭下的手工藝生存道路探索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始,漢中市眾多地區興起藤編合作社,不少已頗具規模。早在20 世紀70 年代,其生產的產品便遠銷美、英、日等國。到1989 年,職工多達百人,產品有300 多種。1980年左右,漢中市仍有部分鄉鎮企業以藤編為主業,其中以南鄭區黃官鎮最為著名。目前南鄭區黃官鎮良順藤編發展有限公司已是漢中規模最大的藤編產業公司,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南鄭區黃官鎮人民依靠藤編產業已完成脫貧,并借助藤編產業實現鄉村的建設與發展。南鄭藤編產業的發展經歷值得眾多鄉村產業借鑒與學習。

(一)產業發展的道路探索

20 世紀80 年代初,漢中當地許多藤編合作社逐漸沒落,家庭作坊成為制作藤編的主體,農戶們自己上山采割材料,然后在家自產自銷。當時南鄭區水井村家家戶戶都開始做藤編,挑扁擔走街串巷銷售。那時候的商品單一,只有圈椅、靠背椅、老板椅、沙發椅四種產品。由于訂單數量的逐漸增加,少數出眾的家庭作坊便請周邊農戶到家中幫忙生產,并根據生產件數為農戶結算工錢。由此,以陳良順為代表的自家手工作坊開始興起。

1995 年左右,由于市場原因,漢中市許多公有性質的藤編合作社與家庭作坊經營困難,相繼倒閉。這一時期恰好南鄭藤編綜合廠也維持不下去了,陳良順便接手經營,改名為良順藤藝編織廠,開始繼續發展該產業。

至2007 年時,陳良順已經帶動周邊百余戶村民從事藤編產業。并于同年注冊南鄭區良順藤編發展有限公司,同時興建工廠,達到規?;a,并完成一系列的品牌認證,樹立南鄭區藤編的自身品牌形象。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三方合作的方式,保證產品的生產與集中銷售。這一時期受政府機構的支持,良順藤編發展有限公司的很多產品都作為外貿商品進行銷售。

到2010 年前后,市場上出現塑料藤編產品,品種多樣、價格便宜,對傳統藤椅沖擊很大,加之電商興起,以實體銷售為主的藤編市場一度蕭條。這種情況直到2015 年以后才有所好轉。在蕭條期,良順藤編發展有限公司著手申請市級、省級非遺,請求用政府的力量來保護傳統工藝。秉著對活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初心,公司于2019 年著手申請國家級非遺,并于2021 年獲批。

(二)產品的延續與創新

為適應新時代市場需求,南鄭藤編產業的產品也逐漸豐富起來。目前已有三種大的編織類別:藤編、棕編、竹編。其中藤編占總產業的60%,棕編占30%,其余為竹編。藤編主要包括休閑椅、沙發、搖椅、吊籃、茶幾等大品類,其中光休閑椅的款式就多達300 多種。除藤編產品外,竹編的背簍、筲箕、筐子及棕編的扇子也深受消費者的喜愛。2018 年,西班牙某公司從南鄭區進貨棕扇,發往蘇州,由蘇州工人在扇子上進行雙面繡加工,后將產品出口至歐洲,受到一致好評。目前南鄭藤編產業已與美國、西班牙、丹麥、俄羅斯等五個外貿公司達成合作協議,直接打開了國際市場。

(三)新時期的經營方式

在新時代發展的過程中,對產業沖擊最大的是電商。南鄭藤編產業的產品主要是靠實體銷售。自市場上出現塑料藤椅與電商后,各大經銷商在公司的拿貨量越來越少。2014 年,漢中當地一名從事互聯網工作的人士聯系陳良順,想通過電商渠道幫助企業進行產品銷售。2015 年,南鄭區良順藤編發展有限公司的第一家淘寶店開業,由于代理商對產品了解太少,銷售結果并不理想;但陳良順等傳承人并沒有放棄,而是主動地接觸微商,實現自產自銷。目前,南鄭區的大小藤編企業都陸續開啟了“線上+線下”的銷售模式,南鄭藤編產業的銷售市場被徹底打開。

面對新時代開放的市場,當地的藤編企業維持著穩定的公司與農戶合作的產業結構,將自身產業發展壯大,以適應變化的市場供求。公司與周邊百姓的長期合作使他們之間達成了一種默契,這種合作方式使雙方都向著共同的目標——保護傳承非遺與促進鄉村發展,而努力奮斗。

(四)藤編非遺產業與鄉村振興

南鄭區藤編產業的成功,一方面是眾多傳承人與手工藝人自身的不斷努力,以及抓住時代機遇的共同結果;另一方面,當地政府也大力支持鄉村非遺產業的發展。以良順藤編發展有限公司為例,當地縣委給陳良順分了五個村的幫扶任務,其中三個村為貧困村。在公司加農戶合作的產業經營方式下,三個貧困村完成了脫貧任務。2020 年,政府獎勵了新廠,廠址就設在南鄭區黃官鎮目前的移民安置區旁,安置區內大多為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新廠的建立,不僅幫助這些貧困戶提升了自己的技能,帶動他們以手工藝脫離貧困,同時也解決了當地藤編產業編織工人短缺的問題,使產業和鄉村達到互惠互助的平衡狀態。(圖8、9)

圖8 良順藤編發展有限公司老廠

圖9 良順藤編發展有限公司新廠

漢中藤編非遺產業之所以能夠推動鄉村振興,帶動鄉村發展,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該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文化。相比于僅供人觀賞的靜態工藝品而言,活態文化更容易與人民的生活接軌,從而形成產業。鄉村振興政策同時又助推了南鄭藤編產業的發展,實現了鄉村產業振興與文化振興,讓人民可以切實地享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在當今社會活起來。

五、結語

鄉村的發展與其所孕育的傳統手工藝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牽制、互相幫扶。漢中南鄭藤編產業雖為傳統手工藝產業,但它與鄉村之間緊密聯系、共同進步的產業發展道路很值得其他傳統手工藝產業借鑒與學習。藤編技藝在歷史流傳中進行了選擇性的保留與更新;藤編產品在發展時用新材料承載舊手藝,用舊材料表現新樣式;藤編產業在發展時因地制宜,采用本地材料,吸收本地勞工,而這些又如活水般為產業發展提供養料,當產業羽翼豐滿時,它又幫助鄉村發展,互利互惠,共同進步。

猜你喜歡
藤編南鄭藤椅
芊芊藤條串起幸福生活
現代室內空間對藤編陳設藝術的應用
稻鰍共作 畝均收入萬余元——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梁山鎮榮國村推廣實施“稻+”產業助農增收
手指間的藤編 手心里的村民——漢中市南鄭區黃官鎮水井村黨支部書記徐厚明
數藤椅
一把愛的藤椅
RATTAN WEAVING IN NANHAI
藤椅作品賞析
民間工藝在家居設計中的應用——藤編家具設計
南鄭工會 “四個強化”助職工互助保險金破百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