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記憶理論視域下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

2024-01-17 08:07劉曜瑩楊愛杰
現代交際 2024年1期
關鍵詞:遺產工業記憶

□ 劉曜瑩 楊愛杰

(武漢理工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70)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發展傳承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盵1]工業遺產是工業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工業文明的重要見證,凝結了人類的智慧,并留存下無法磨滅的印記。然而,由于人們對工業遺產的重要性認知不足,保護意識淡薄,保護措施不健全,使工業遺產面臨被破壞的風險。因此,要加強對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不僅著眼于遺產本身的保護,更要傳承工業文化、弘揚工業精神。在這一進程中,文化記憶理論為社會群體間聯系過去與未來、文化本體的再現與重構提供了思路。鑒于此,應充分理解文化記憶理論的主要內容、挖掘工業遺產的文化價值、探討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的現狀,從而為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提供實踐路徑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價值。

一、文化記憶理論與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

文化記憶理論為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新的視角,并且作為理論研究基礎具有跨學科性。該理論將承載文化記憶的符號、場所和精神等概念應用于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之中。工業遺產作為特定的集體記憶的承載者與文化記憶相互依存,工業遺產是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而文化記憶則為工業遺產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1.文化記憶理論的主要內容

提及“文化記憶”時,一般首先將其與“記憶”這個概念聯系起來。通常情況下,“記憶”是一種純粹的人體內部的現象,“它是基于人體大腦的,屬于腦生理學、神經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范疇”[2],與歷史文化學的研究無關。20世紀20年代,莫里斯·哈布瓦赫首次提出“集體記憶”概念并將這個原本屬于生理現象的理念引入社會研究中。他認為記憶的內容和這些內容的組織、整理,以及記憶的保留時間長短遠非僅憑個體自身的能力和調節機制解釋,而是與外部因素密切相關,即社會文化的外部框架條件。沒有這個社會參照框架,個人記憶就無法形成和保存。[3]

20世紀90年代,德國歷史學家揚·阿斯曼提出了文化記憶理論,將記憶研究從社會學范疇擴展到文化研究領域,并將集體記憶進一步分為交往記憶和文化記憶兩個概念。[4]交往記憶指的是人們與同時代人共同擁有的回憶,其中代際記憶是其典型范例。這種記憶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在集體中形成,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和消失,這種記憶可能會在三到四代人之間延續。與之不同的是,文化記憶具有跨越時空傳承的特點,但為了實現這種傳承,文化記憶必須依賴于特定的“載體”。這個載體可以是文物、符號、習俗、語言等文化元素,它們作為文化記憶的承載物使文化記憶能夠得以再現和傳遞。這種理論視角為我們深入理解文化傳承和記憶的形成機制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2.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中的文化記憶理論

在工業遺產改造中,運用文字、符號和標識等手段可以實現文化記憶的再現,比如通過展示和解釋工業歷史,使公眾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體驗工業遺產的歷史價值。在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中,承載著文化記憶的符號既包括有形的元素,如建筑物、機械零件、煙囪、貯水池、檔案、生產設備等,也包括無形的元素,比如具有記憶性的工業標識、企業文化、工業精神等。通過符號的運用和再現,可以喚起人們對工業時代的記憶,從而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習近平強調:“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盵1]工業遺產與工業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融合,體現了歷史流程的疊加和時代的印記,代表著難以割舍的時代情懷和文化傳承。這些工業遺產既是實體的遺存,也是文化記憶的載體,是獨一無二的歷史印記。此外,工業遺產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凝聚了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承載著社會主義工業化歷史的發展軌跡。它們代表了一個國家工業化進程中的關鍵時刻,反映了先進生產力和先進生產關系的結合,彰顯了勞動人民的奮斗精神和創造力。這些工業遺產的存在不僅是對過去工業發展的見證,更是對國家和人民共同記憶的延續,能激發人們對家國情懷的認同和熱愛。

冼寧(2018)概述了工業遺產和記憶符號,提出了室內設計中應用記憶符號的原則和方式。[5]該研究對工業遺產的表達和文化內涵增強具有指導意義。余宏(2022)深入分析安徽省工業遺產的文化記憶價值,并提出針對性對策,為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的改進提供了思路。[6]翁春萌(2022)探討了三線工業遺產的研究現狀和活化方向,并為未來研究提出了重要的參考和展望。[7]這些觀點和方法在工業遺產和文化記憶領域非常有價值,對于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也具有積極意義。

二、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現狀分析

工業遺產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文明與經濟成就的重要標志。工業遺產不僅有歷史價值,在文化傳承方面也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對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可以弘揚工業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文化動力。然而,在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的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缺失。

1.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中的文化記憶

中國古代眾多手工作坊遺址,近現代的洋務運動、革命時期、三線建設以及改革開放初期等階段都遺留下大量的工業遺存。這些工業遺存的時間跨度較大,其保存狀況也相對復雜。在中國工業長期發展的過程中,一些被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定為具有較高價值的工業遺存被稱為國家工業遺產。自2017年起,我國開展“國家工業遺產”的認定工作,旨在搶救瀕危的工業文化資源,傳承工業精神,推動工業文化的創新發展。

表1 工業遺產相關代表性描述

工業遺產作為中國各個歷史時期工業建設的重要成就,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充分見證了中國工業化發展的曲折歷程。這些遺產的存在,以及每一處工業遺址、每座工業博物館和每件工業文物,都承載著濃厚的情感和記憶,喚起人們對工業時代的回憶。工業遺產所代表的不僅是物質形態的建筑、設備和文物,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工業化進程中的重要節點和里程碑。通過保護、修復和利用工業遺產,我們能夠傳承工業化階段的智慧與技術,弘揚工人階級的奮斗精神,激發那個時代所迸發出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增強國家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2.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中的文化成效

首先,可以通過保留工廠或企業的標識、商標和徽章等符號,以維護其品牌和工業歷史的記憶。這些標識可以作為文化遺產的一部分,通過文物收藏、展覽和教育活動的形式展示給公眾,也可以繼續使用,以保持其獨特性和歷史紀念價值。例如“船廠1862”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工業建筑,是上海船廠的舊址,中國現代工業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記錄了中國造船業的發展史。通過改造,現在已成為一個集購物、休閑、文藝、演藝發布、旅游于一體的時尚藝術商業中心。建筑本身就是一個符號,它保留了原有的工業風格和特征,可以讓人們感受到時代的氛圍。其次,可以建立工業遺產博物館,通過展示工業設備、產品樣本、工人工具、工藝和重現生產過程,以符號化的方式再現工業時代的記憶。這些博物館通過展覽、多媒體展示和互動體驗,向公眾傳遞工業歷史的知識、技術和文化,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工業化時期的社會背景和發展狀況。如坐落于遼寧沈陽市鐵西區的沈陽工業博物館,鐵西區有著百年工業發展史,工業門類齊全,先后創造過數百個“新中國工業第一”,被譽為“新中國工業的搖籃”。博物館里保存了滿是斑駁的約30米高的鑄造車間,其中巨大的沖天爐被架在半空中,展現出濃郁的工業風格,帶來歷史的厚重感。這樣的場景能夠使人們深切感受到鋼鐵的博大、凝重與神奇,在它身上仍閃耀著曾經的輝煌和榮光。通過保留和展示工業建筑、工業遺產標識、工業遺產博物館等符號,人們能夠感知和理解工業化時期的技術、工藝、社會影響和文化背景。這種符號再現幫助人們連接過去與現在,傳承并弘揚工業化時代的文化記憶。

大量的工業遺產是工業文化與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融的產物,是培養家國情懷的教育基地,對于年輕一代的人才培養和工業精神的傳承至關重要。例如漢陽鐵廠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官辦鋼鐵企業,從此中國鋼鐵工業蹣跚起步,被西方視為中國覺醒的標志,鼓舞著當代人勇敢面對新的歷史大變局。另外,洛陽礦山機器廠作為我國最大的礦山機器專業制造廠,不僅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工業奮斗歷程,也融入了焦裕祿精神中不忘初心的信念,成為一代又一代工人推進企業發展的精神源泉。此外,內陸偏遠地區的核工業遺產、航天航空工業遺產和三線建設工業遺產等,作為中國工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承載了老一輩工人的辛勤付出,又展現了中國在封鎖狀態下自力更生的堅忍精神和國家發展的歷史軌跡。這些工業遺產具有顯著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是中國工業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保護和傳承這些工業遺產,可以推動工業文化的傳承,激發社會各界對工業文化的關注和研究,講好新時代中國工業故事,傳播新時代中國工業文化,為推動國家的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做出積極貢獻。

在工業革命浪潮中,技術的不斷更新和設備的不斷淘汰是不可避免的,而內在的精神力量能夠跨越時空得以傳承,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去開拓工業革命的新疆域。各種有形的工業遺產成為無形工業精神的承載者,這些遺產所蘊含的工業精神是工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工業遺產不僅是建筑、設備或文物,更蘊含了一種堅忍、創新和奮斗的精神。通過對這些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我們可以深入了解科技的進步、生產方式的轉變及社會經濟的變遷,進而從中汲取精神力量,激發自身的創新潛能。此外,通過將工業遺產納入教育體系,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了解工業發展的歷史軌跡的機會;通過近距離接觸和親身體驗這些遺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感知工業精神的重要價值。同時,工業遺產所呈現的勤勞、創新和團結合作等品質,對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有著積極的影響,能夠激發他們對工業創新和技術進步的熱情。

3.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中的文化缺失

在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的過程中仍存在各種文化缺失。首先,過度注重商業價值而忽視了工業遺產的文化內涵。工業遺產具有豐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不僅是經濟價值的體現,還承載著人們的情感認同和集體記憶。工業遺產的廢棄或閑置狀態并不意味著其價值的消失,相反,通過適度改造和再利用,工業建筑可以成為具有極高再利用價值的文化資源。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在財政收支不平衡的壓力下,傾向于出讓土地以緩解財政困境,其建筑產權發生變化,導致部分工業遺產受到破壞或拆除的威脅。以天津某工業遺產為例,盡管該遺產已被列為保護對象,但由于其地理位置優越,成為房地產開發商的追逐目標,最終以招拍掛的方式出售,導致工業廠區實質上變成了商住區。類似的情況還有,一些工業遺產被分割開發成房地產項目,破壞了其原有的歷史價值和完整性。例如,某工業遺產在專項規劃中被列為保護對象,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地段優越,被開發為房地產項目的部分,這種開發方式削弱了工業遺產的獨特價值和完整性。過度的商業化開發會嚴重破壞工業遺產的原有結構,對工業遺產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工業遺產的歷史厚重感,誤導公眾對工業遺產內涵的認知。

其次,在工業遺產的改造過程中,容易出現“千城一面”的現象,缺乏城市特色。工業遺產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工業文明的輝煌演變,具有寶貴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保護工業遺產有助于保護城市的歷史根脈,保護人們熟悉的生活環境,維持和展現每個城市獨有的文化韻味。然而,在對工業遺產進行改造的過程中,一些項目過度追求改造效果,導致大量的無差別效仿,沒有做到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使得改造后的空間缺乏獨特的文化特色,呈現千篇一律、雷同化的狀態。例如,一些老工業區被改造成現代化的商業綜合體,然而其中的建筑外立面和內部設計缺乏因地制宜、個性化和獨特性。這種模仿和雷同的改造方式導致工業遺產之間相似性的增加,使工業文化記憶的可識別性逐漸淡化。同時,一些工業遺產在改造過程中進行大面積重建,甚至過度地引入現代化材料,使原有的空間喪失了歷史特色。改造后的建筑仿佛只是利用原有場地建造的另一座城市大樓,而失去了原有工廠的工業記憶痕跡,缺乏工業文化的氣息和特色。

最后,一些項目改造形式過于單一,缺乏公眾參與。揚·阿斯曼在其著作中強調了社會集體的參與和共享對于文化記憶的塑造和維護的重要性。工業遺產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遺產資源,其文化特色和獨特性應當得到更好的保護和表達。然而,在工業遺產的改造中存在著單一化的改造形式。舉例來說,某個煤礦遺址被改造成煤礦博物館,然而其展示方式過于傳統,只依靠展品陳列和文字說明,缺乏與參觀者的互動和參與。這種單一的改造形式無法激起參觀者的情感共鳴,很難引發參觀者在深層次上對工業遺產的認同。一些紅色旅游地也有類似問題,其文化傳播形式過于行政化,表達方式單一,文化記憶的傳承過度依賴于博物館、紀念碑、特定建筑等場所,傳達方式也多為單向輸入,缺乏與參觀者的互動和共享。[8]

三、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中文化傳承的方法探析

工業遺產在保護和利用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文化成效,但又存在文化缺失的問題。文化記憶理論為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新的視角,針對現存問題,基于文化記憶理論為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中文化傳承提供提升策略十分重要。

1.重塑文化記憶符號,引發情感共振

記憶是借助符號得以再現和表述的,文化記憶依賴于象征符號,這些符號包括“被固定下來的客觀外化物,以文字、圖像、舞蹈等進行的傳統的、象征性的編碼及展演”[9]。在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的過程中,工業符號作為承載著歷史文化的重要元素,其不僅是一種象征,更承載著工業遺產的豐富歷史、技術與文化。通過提取和挖掘工業遺產中的工業符號并運用多種方式進行重塑,我們能夠創造出具有空間性的工業文化記憶,從而實現工業遺產改造的再生發展。

在文化記憶的構建過程中,工業符號的重塑至關重要。首先,應以保留為主,對于一些體積比較大的設備可以直接保留。例如上海第十七棉紡織廠在改造過程中堅持保留為主的原則,將那些有歷史特色和文化價值的建筑全部保留下來,最終形成了鋸齒形廠房建筑群。其次,應與現代科技結合,進行重塑,比如上海制皂場通過多媒體展示,科普品牌文化。將可識別的圓形管道與當年的污水處理相聯系,高度還原制皂廠的風貌。制作環繞式影片,將肥皂的發展歷程與現代生活巧妙融合,以增強場景與用戶之間的互動。整體建筑保留了制皂廠內各個生產車間的名稱,如中壓水解樓、生物轉盤池、次氯酸鈉池等。這些文字標識可以喚起人們對當年肥皂生產場景的聯想和回憶,使人們仿佛穿越到過去,身臨其境地感受過去工業生產的場景和氛圍。最后,應通過打造文創產品來重塑文化符號。例如現在流行的雪糕、明信片、鑰匙扣、小風扇、圖案印刷品等,類型多樣,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覆蓋多種人群。打造文創產品既創造了經濟價值,又能夠形成該遺產的文化記憶載體,使遺產本身所蘊含的價值得到廣泛的傳播。

重塑文化符號不僅能夠激發人們對工業遺產的記憶和情感共鳴,還能傳達工業文化的價值觀、社會歷史和技術進步的發展軌跡,以此引發公眾對工業遺產的深度思考和情感共鳴。

2.打造文化記憶特色,強化社會認同

在工業遺產改造的過程中有自己的特色是十分重要的,要具有可識別性,即在短時間內甚至一眼就能辨認一個事物特征的屬性,說明該事物具有獨特的象征意義。在工業遺產中,可識別性主要是指一些顯著的建筑物,比如高大的煙囪、工廠中的工作機床等設備、貯水池等,都具有明顯的識別性;一些獨特的建筑風格,比如包豪斯建筑、蘇式建筑等也具有可識別性。此外,獨特的痕跡也具有可識別性,比如經過歲月的洗禮而留下的生銹的鋼鐵設備,有特色的紅色磚瓦外立面,等等。

直接保留具有標志性的物件或者通過恰當的方式對其改造,使其成為項目地的標志性物件,不僅能夠實現文化記憶的構建,有效展示工業遺產的獨特魅力,為文化記憶提供物質載體,還能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這些標志性物件烙印著工業發展的歷史痕跡,代表著當地的工業精神和技術實力,具有深厚的技術價值、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對其進行保留或改造有助于打造該地區的文化記憶特色。此外,這些標志性物件還有助于創造區域IP。當人們感知和體驗這些標志性物件時,往往會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進而形成對該地區的深刻印象和情感認同。這些具有可識別性的物件成為地方的代表性符號,吸引游客和文化愛好者前來探尋,不僅能為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為該地區打造獨特的品牌形象提供有力支撐,還能為經濟發展和地方文化推廣帶來積極影響。

3.營造文化敘事空間,凸顯空間功能

“敘事”是文學與符號學的重要概念,指用某一種語言去敘述一個真實或者虛構的“事件”。[10]在工業遺產改造中,可以通過營造敘事空間來構建文化記憶。首先,命名是創造場所的一種基本策略,通過大量名稱可以構建一種高度傳統化的并同某種文化敘事相聯系的背景。[11]因此,可以通過對空間命名形成不同敘事性氛圍的主題空間。其次是情節,應通過重新安排和處理故事事件,以更好地表現和實現“特定的情感和藝術效果”。[12]因此,我們需要重視工業遺產中具有特色的廠區建筑,通過恰當的氛圍營造,將與主題有關的故事情節元素提取出來,將情節與事件相結合,用一些具有記憶點的代表物件來串聯,形成一條文化記憶的故事線,加強空間的可理解性和可觀賞性。通過敘事空間的營造對工業遺產中的文化進行敘述,有利于增強人們對文化記憶結構的認知。

此外,不同的工業遺產類型承載著它們自身獨特的歷史文化,其中一些遺產已經失去了原有功能,因此需要對它們的功能進行重構。重構空間功能可以賦予廢舊工業空間全新的用途,煥發新的生命力。同時,賦予建筑新的風格和功能可以使工業遺產更好地與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相契合,更好地滿足當前社會的發展需求。合理的功能重構還有利于文化記憶的構建,促進工業文化與現代經濟并駕齊驅,共同進步。例如位于廣州市番禺區的廣州紅磚廠創意園,原為廣州機車廠的舊址,隨著機車制造業的式微,該工廠逐漸停產并廢棄多年。通過對紅磚廠的改造與重建,廣州紅磚廠創意園成功地將廢棄的工業遺產轉變為一個充滿創意和藝術氛圍的創意園區。園區內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紅磚外墻和工業風格,同時進行了內部的改造和功能置換?,F在,紅磚廠創意園成為一個集設計工作室、藝術畫廊、咖啡館、創客空間等多種文化創意產業為一體的聚集地。同時,紅磚廠創意園也承載了人們對廣州工業歷史的記憶,讓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和參與創意活動的同時,感受到工業遺產所蘊含的文化記憶和創新精神。

猜你喜歡
遺產工業記憶
遺產怎么分
工業人
千萬遺產
記憶中的他們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記憶翻新
掌握4大工業元素,一秒變工業風!
遺產之謎
遺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