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多源遙感數據的高位滑坡特征分析
——以廣元市利州區榮山鎮巖窩村滑坡為例

2024-01-18 03:28何德偉賈志宏胡至華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滑坡體坡體斜坡

王 猛,何德偉,賈志宏,胡至華

(1.四川省綜合地質調查研究所(稀有稀土戰略資源評價與利用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081;2.中建鴻騰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213;3.成都市地質環境監測站,四川 成都 610095;4.綿陽科技城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四川 綿陽 621000))

0 引言

高位滑坡由于剪出口位置高、臨空條件好、潛在勢能大,常發生高速遠程運動,并伴隨滑坡-碎屑流-堰塞湖災害鏈[1-2]。國內曾經出現過類似運動過程中發生轉向造成重大事故的高位滑坡災害事件。2004年12月3 日凌晨3 時40 分,貴州省納雍縣鬃嶺鎮左家營村巖腳組后山發生山體滑坡,造成13 人受傷、44 人死亡。崩塌堆積體遇阻后分為東西兩支,并緩解了其沖擊力,否則造成的災難更大[3]。2009年6 月5 日下午3 時重慶市武隆鐵礦鄉雞尾山山體滑坡事故,直接導致山對面一礦場和當地村民被掩埋。崩滑體西側結構面的延伸方向在崩滑體中前部發生了明顯的轉折,這一轉折為崩滑體向東側陡崖臨空方向滑出提供了條件[4]?;麦w視傾角方向斜坡為滑坡體提供了轉向滑動的臨空面;沿視傾角方向滑動前緣存在一相對穩定的塊體,形成了整體滑動[5]。2013年7 月10 日上午10 時,都江堰市中興鎮三溪村一組五里坡發生特大型高位山體滑坡,造成161 人遇難。崩滑體沿著相對高差270 m 的斜坡剪出,在運動了300 m 后,受前方溝道地形限制與溝谷發生撞擊、碎裂、在洪水作用下轉換為泥石流[6]。張濤等[7]通過現場調查、遙感影像解譯和無人機航拍圖像,確定了高位滑坡滑動全過程,并采用Rockfall 軟件模擬源區滑體的運動路徑、速度與能量?;录虞d失穩后,沿節理面及砂泥巖軟弱部位向東側臨空面滑動,遇到五里坡山坡坡腳后受到擠壓,向南轉向沿溝槽滑流,并推擠溝槽中的土體[8]。在強降雨作用下碎屑流飽和并迅速轉化為泥石流高速流動,受溝道地形影響再次發生偏轉涌向下游的三溪村[9]。2015年8 月12 日零時30 分,陜西省山陽縣中村鎮煙家溝村突發山體滑坡,造成8 人遇難、57 人失蹤。山陽滑坡體在視向高位滑動剪出后,歷經了2 次碰撞折返,最遠滑動距離達到600 m,前部相對穩定塊體在下滑驅動塊體的擠壓作用下產生潰屈破壞,并促使下滑驅動塊體沿西側溶蝕結構面產生脆性剪斷,形成整體滑動[10]。2017年8 月28 日10 時40 分,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張家灣鎮普灑社區大樹腳組發生山體滑坡災害,導致8 人受傷、35 人死亡?;陆洑v“漸進損傷”、“臨界崩滑”、“解體破碎”、“震蕩拋射”和“堆積壓實”動力響應階段,在3 種作用及相應的3 個變形階段,滑坡體宏觀變形始終表現出明顯的“下座”和“順時針旋轉”特征[11]。災害發生后碎屑流堆積體呈“褲衩狀”,后緣拉陷槽在災前的楔形沉降變形和地下水所產生的側向推擠作用和底劈作用是整體崩塌發生的直接觸發因素,崩塌發生前的降雨過程對崩塌的發生有重要的促進作用[12]。2018年10—11 月,西藏自治區江達縣白格村發生特大型高位巖質滑坡-堰塞湖災害,造成金沙江斷流2 日,王立朝等[13]基于地質調查、多期遙感影像解譯、現場變形監測及其數值方法等對白格滑坡進行深入的探討與分析。

西南巖溶山區的“高位滑坡”剪出口高差通常大于50 m,具有高速遠程運動特征,運動過程中具有沖擊鏟刮、破碎解體、氣墊和流化四種動力學效應[14]。與一般滑坡相比,高位滑坡的形成條件具有一定獨特性,受地形、地震、降雨、人類活動等共同作用的影響,其中地震和降雨是高位滑坡最重要的誘發因素,陡峻的地形、滑坡前后緣高差較大,更容易孕育高位滑坡[15]?;碌淖冃纹茐碾A段根據其受力和位移程度可分為蠕動擠壓階段、滑動破壞階段和穩定階段[16]。劉雄[17]對這類山體滑坡進行了研究,認為失穩模式具有復合型,通常上部基巖發生側向崩落,堆積于次級斜坡上,在崩塌不斷堆積加載和暴雨等因素作用下,轉化為堆積層滑坡體。

2021年10 月6 日13 時許,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榮山鎮巖窩村三組發生高位滑坡(簡稱“10?6”巖窩村滑坡),體積約3.40×106m3的山體滑坡在滑動過程中3 次轉向,瞬間摧毀沿途大量梯田及中部的森林,完全摧毀4 處民房及3 條電力線路,掩埋坡腳170 m 鄉村公路,堵塞河道350 m,并形成堰塞湖,威脅坡腳500 kV 超高壓直流線路的安全,無人員傷亡,但造成嚴重經濟損失。本文利用滑后高精度無人機航空影像、機載LiDAR數據等多源遙感信息源,采用三維立體+時間的四維分析方法,研究高位滑坡特征及其滑動模式。有利于早期地質災害隱患調查中進行有效識別,提前防災減災。

1 研究區概況

“10?6”巖窩村滑坡所在的廣元市利州區多年平均氣溫16.0 ℃,多年平均降雨量為941.8 mm,集中在5—9月,占全年的84.38%。根據1971年以來氣象資料統計,降雨最多年份出現在1981年,降雨量1 587.2 mm,最少年份出現在1997年,降雨量666.4 mm。降水時段分布不均,多集中于7—8 月份。區內最大日降雨量為185.9 mm,最大小時雨量為81.5 mm,10 min 雨強為26.7 mm。高強度降雨在時間分布上不均勻,多形成大—暴雨和局部暴雨,集中暴雨和持續降雨成為該地區誘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

滑坡區位于揚子陸塊北部邊緣地帶,龍門山斷裂帶北東段,區域構造穩定性差,地震烈度達Ⅷ度?;聟^屬于構造侵蝕低山地貌,山體為北東—南西走向,最高點山脊高程約1 050 m。地形為北東—南西向溝槽。最低點位于前緣河流,高程580~600 m,相對高差約450 m?;聟^位于寺溝河右岸,屬嘉陵江流域。流域溝谷縱坡相對較大,發育單斜山“V” 型谷至寬谷“U”型谷地形。地形條件復雜,切割強烈,相對高差大,勢能優越。該區發育的三疊系須家河組與侏羅系白田壩組煤系地層的砂巖、礫巖、泥巖和紅層區的砂巖與泥巖互層,軟弱結構面、節理裂隙發育,斜坡結構松散,巖層傾角15°~25°,斜坡坡度40°~50°。區域構造和巖性為高位滑坡災害的發育提供了有利條件。

“10?6”巖窩村滑坡平面形態近似呈一“長條”型,縱長約1 400 m,在滑動過程中發生了3 次轉向,呈近似西南—東南—西南方向滑動?;麦w面積約17×104m2,周長約2.32 km。平均厚度約20 m,滑坡體積約340×104m3。后部整體下錯略微解體,中前部完全解體并整體下滑,前緣滑坡舌堵塞寺溝河形成堰塞湖。后期在滑坡體上又發育了泥石流,再次堵塞河道(圖1)。

圖1 “10?6”巖窩村滑坡無人機航測影像Fig.1 “Oct.6th” Yanwo Village landslide aerial survey photography image of UAV

2 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

滑坡發生后,通過多源遙感技術對滑坡發生前、發生過程以及發生后的數據和資料進行了收集、分析和整理,并于2021年10 月和2021年11 月進行了2 次野外調查,獲取了豐富而詳實的第一手資料。

(1)滑坡發生前數據

主要有1∶200 000 廣元幅地質圖(1967年出版)、南江幅地質圖(1966年出版),1∶200 000 廣元幅綜合水文地質圖(1976年出版)、《四川省廣元市市中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四川省華地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一〇一分公司,2003年7 月)、《四川省“5?12”地震災區廣元市利州區地質災害應急排查總結報告》(湖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2008年6 月)、《汶川地震災區廣元市利州區震后地質災害詳細調查與區劃報告》(四川省廣漢地質工程勘察院,2010年3 月)等滑坡區地層巖性、地貌、產狀、地質構造、地下水類型及涌水量等數據,以及Google Earth 高分辨率影像10 幅(2013年2 月12 日—2019年9 月20 日)、國產高分2號衛星影像(2020年2 月5 日—2021年9 月20 日)10幅合計20期次滑坡區歷史衛星影像等歷史衛星影像(表1)。

表1 巖窩村滑坡多源遙感數據列表Table 1 List of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 for the Yanwo Village landslide

(2)滑坡發生后數據

滑坡發生后進行了3 次無人機航測和1 次無人機載LiDAR 測量:分別在2021年10 月17 日、2021年10月26 日、2021年11 月利用深圳飛馬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D2000 電動多旋翼無人機對滑坡區進行了無人機測量,得到場地高精度的數字地表模型(DSM)、數字高程模型(DEM)和數字正射影像圖(DOM);在2021年10 月26 日,利用深圳飛馬的D2000 無人機搭載輕型激光雷達(D-LiDAR2000)穿透植被,獲取了滑坡區高精度激光雷達點云數據,制作了大比例尺高精度的數字高程模型(DEM)。其平面精度可達到0.05 m,高程精度可達0.10 m。

2.2 研究方法

采用多源遙感技術獲取高位滑坡歷史衛星數據以及滑坡滑后高精度無人機航空影像以及機載LiDAR 數據,采用三維立體+時間的四維分析方法,從高位滑坡發育背景入手,通過高位滑坡歷史變形特征以及高位滑動過程動態分析,總結高位滑坡變形破壞特征,預測分析高位滑坡未來滑動的3 種滑動模式,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如圖2 所示。

圖2 研究工作流程圖Fig.2 Workflow chart of the research process

3 結果

3.1 高位滑坡歷史變形特征

根據歷史影像衛星數據、地質災害區劃報告和野外調查,將滑坡變形分為3 個階段,分別為2021年10月之前的緩慢變形階段、2021年10 月3—6 日的急劇滑動階段和2021年10 月6 日之后的?;A段。

3.1.1 緩慢變形階段

從最早2013年的影像發現,滑坡已存在,規模和范圍較小。早期滑坡發生在中下部,處于上、下梯田之間的森林之間,面積約10 000 m2,周長約500 m。主滑方向為南偏西,為松散堆積層淺表層滑坡,見圖3(a)。2013年全年滑坡范圍均未擴大,變形沒有進一步加劇。2014年由于下部滑坡體土壤和植被的生長覆蓋,滑坡規模減小到約6 500 m2,直到2015年5 月滑坡范圍一直保持減小趨勢,變形未加劇,見圖3(b)(c)。

圖3 2013—2016年滑坡變形影像Fig.3 Landslide deformation images from 2013 to 2016

2016—2018年由于中下部土壤和植被的自然修復能力,滑坡范圍進一步縮小,達到約2 500 m2。表明3年間該滑坡未發生變形破壞,變形沒有加劇,見圖3(d)。

根據2019年6 月的影像,滑坡并沒有進一步擴大范圍,變形沒有進一步加劇。但是在滑坡體下部又形成了新的小規?;?,橫向長約60 m,縱向長約10 m,滑塌面積約600 m2?;麦w不穩定,坡體在緩慢蠕動、變形,見圖4(a)。2019年9 月,由于雨季雨水的滲浸,經過土壤的自我調節和植被生長旺盛,下部小規?;w被林木覆蓋,恢復如初,滑坡上部僅存約1 500 m2的地表裸露范圍,見圖4(b)。

圖4 2016—2021年滑坡變形影像Fig.4 Landslide deformation images from 2016 to 2021

2020年5 月到2021年3 月,歸功于土壤和植被的自然調節和修復能力,滑坡范圍和面積幾乎未發生變化。表明近1年滑坡沒有發生明顯變形,變形破壞特征不明顯,見圖4(c)。2021年9 月,滑坡范圍進一步縮小到1 400 m2,且僅存在上部,見圖4(d)。

通過對2013—2021年近的20 幅衛星影像分析,滑坡規模、面積和范圍不僅沒有擴大,還有減小的趨勢。2021年10 月之前為滑坡的緩慢變形階段,持續時間20年以上,在該階段滑坡僅在中部發生局部變形,且變形跡象不明顯,無變形破壞事件發生。

3.1.2 急劇滑動階段

2021年10 月3 日,由于9 月以來的持續強降雨,坡體固體物質被持續浸泡和沖刷,巖質變軟,巖體強度和抗剪強度降低,水壓力增加,邊坡抗滑力下降,后部山體整體向西南方發生崩塌下錯,毀壞上部梯田及房屋。在10 月4 日和5 日的暴雨作用下,斜坡巖土體不斷軟化和劣化,巖土體強度和抗剪強度均下降,坡體孔隙水壓力進一步增加,破壞了坡體極限平衡穩定狀態,邊坡穩定性顯著下降。

2021年10 月6 日中雨,13 時寺溝河坡腳因洪水沖刷失去支撐先滑動,誘發中后部巖土體發生牽引式滑坡,平面上發生3 次轉折,中后部主滑方向為西南,中部主滑方向為東南,前部再次轉為西南方向滑動。在滑動過程中瞬間摧毀沿途的公路、梯田、森林、電力線及房屋。

2021年10 月3—6 日為滑坡的第二階段,滑坡至少發生2 次急劇滑動,并產生大規模整體失穩破壞,造成財產損失。

3.1.3 ?;A段

2021年10 月6 日滑坡后,滑坡后壁不再擴展,裂縫、兩側邊界不再擴展,右側陡壁不再擴展,滑坡處于?;A段,坡體基本穩定,屬于滑坡的第三個階段。

從平面上看,滑坡體后部寬度約100 m,長度約650 m;中部寬約150 m,最寬處約170 m,長度約300 m;前部寬約150 m,長度約450 m。

從空間上看,滑坡整體地形坡度為20°~25°,其中滑坡前部坡度稍緩,為15°~20°,滑坡中部坡度稍陡,為20°~30°,中后部坡體坡度稍緩,約10°~15°。

根據野外調查,滑坡體物質結構松散零亂。前部滑體覆蓋層較厚,厚度為15~33 m,主要為黏土和粉質黏土,土體含水量大,處于飽和狀態,可塑—軟塑,混少量塊碎石土,塊碎石含量分布不均勻;滑體中部覆蓋層較厚,厚度為10~25 m,滑體物質以黏土和粉質黏土為主,含水量較前部少,處于稍濕潤—濕潤狀態,可塑狀,混定量碎石和塊石,含量約為10%;滑體后部地層同樣以黏土和粉質黏土為主,含水量較前部和中部少,處于稍濕潤狀態,可塑,碎塊石含量較多,含量約為20%,主要集中在滑坡后壁和右側邊界陡壁下方。

滑體前部和中部坡體由滑坡碎屑流物質轉化而來,完全解體重塑,表明滑坡位移大,速度較快?;w后部坡體雖然完全解體,但仍然保留原始結構,說明滑坡位移相對較小,運動速度較慢,陡壁下的松散物質已經被搬運帶走,形成寬闊的拉槽。

3.2 高位滑坡破壞特征

2 次現場調查結合多期次無人機航測影像充分表明,“10?6”巖窩村滑坡邊界清晰,其邊界條件主要受地形及基巖結構面控制?;潞缶壱陨巾敼窞榻?,斜坡坡度較陡,坡度35°~45°,覆蓋層較薄,局部地段基巖裸露,巖體近乎直立?;潞蟊谝灾猩喜坷讯副跒榻?,滑坡前緣直接堵塞寺溝河形成堰塞湖,滑坡左側邊界上部為梯田與森林結合處,下部以沖溝為界,滑坡右側邊界上部為滑動拉裂陡壁,中部為滑坡體沖擊原始森林形成的邊界斜坡,下部為原梯田邊緣斜坡(圖1)。

滑坡后部左側邊界形成規模不一的下錯拉裂斜坡,見圖5(a),斜向延伸約100 m,平均高差約12 m,平均坡度約25°。后部房子的地面可見橫向羽狀剪切拉張裂縫,見圖5(b)。

圖5 滑坡形成的拉張裂縫Fig.5 Tensional fissure triggered by the landside

滑坡后部的滑體從左側邊界滑出,沿西南方向滑動,在運動的過程中碰撞、鏟刮沿途的第四系松散物質及樹木,并發生解體,形成次級小滑坡,與大滑坡在中部邊界處相交,成為大滑坡左側的最遠邊界,見圖6(a)?;轮泻蟛考舫隹谟覀刃逼掠捎诒换鶐r所阻擋,無法直接滑至坡下,只能向左變向,留下側壁一系列分級呈陣性的滑動遺跡,見圖6(b)。

圖6 縱向邊界特點Fig.6 Longitudinal boundary characteristics

滑坡左側邊界公路發育貫通的拉裂剪切裂縫,與坡向垂直,橫向沿公路展布,推斷滑坡繼續蠕滑變形,內部應力釋放剪切坡體形成(圖7)?;律嗲熬壎氯聹虾?,形成堰塞湖,水面最寬處約40 m,回水長度約400 m,水深約5 m(圖8)。

圖7 公路橫向貫通裂縫Fig.7 Transverse penetrating crack

圖8 滑坡前緣堰塞湖Fig.8 Landslide front edge barrier lake

據調查測量,“10?6”巖窩村滑坡導致后緣形成滑坡后壁和直立陡坡?;潞缶壦交莆灰评塾嫺哌_5~10 m,垂直位移累計達20~30 m,目前形成的后壁為一近直立砂巖夾粉砂巖的斜坡,坡度70°~90°(圖9),坡體表面巖體節理裂隙發育,發育多組優勢節理面。

圖9 滑坡后壁直立陡坡照片Fig.9 Photograph of the steep vertical backslope of the landslide

滑坡破壞特征極其明顯,表現出明顯的滑移跡象?;潞蟛吭瓰樘萏?,全部被毀,原有一房屋,被夷為平地,完全無完整框架(圖10)。從散落的房屋碎屑判斷水平移動距離最少約60 m,最遠約200 m,垂直位移約40 m。

圖10 滑坡后原房子蕩然無存Fig.10 Former houses completely destroyed after landslide

4 高位滑坡穩定性及其滑動模式預測分析

4.1 高位滑坡穩定性分析

邊坡常用的穩定性評價主要采用定性、定量以及非確定性等方法。定量評價主要通過模型簡化,采用數值計算的方式,進行半定量評價[18],如極限平衡法[19]、無單元法[20]、有限單元法[21]、離散單元法[22]等;非確定分析評價主要采用數學計算方法,建立數學模型,如可靠度評價[23]。

滑坡穩定性定量評價主要采用極限平衡法,計算常用的方法有瑞典圓弧法、瑞典條分法、畢肖普法及簡布法,國內主要采用傳遞系數法。皋蘭山滑坡滑面可視為圓弧面,亦可簡化為折線形,穩定性評價選用了費倫紐斯法、畢肖普法、簡步法[24]。傳遞系數法又被稱為不平衡推力法或剩余推力法,主要有兩種解法,一種是增大下滑力法,另一種是強度折減法。強度折減法作為一種成熟可靠的方法,被廣泛應用于滑坡的穩定性計算中,取得了較好的結果[25-26]。

1955年畢肖普考慮了條間力的作用,并假定土條之間的合力是水平的,導得的安全系數表達式:

式中:Fs——安全系數;

mai——第i個條塊的計算系數;

c′i——第i個條塊的黏聚力/Pa;

bi——第i個條塊的水平寬度/m;

Wi——第i個條塊重量/kN;

ui——第i個條塊的孔隙水壓力/kPa;

φ′i——第i個條塊的有效內摩擦角/(°);

αi——各條塊滑面段的傾斜角度/(°);

Qi——第i個條塊的水平地震力/kN;

ei——Qi到圓滑圓心的豎向距離/m;

R——滑面半徑/m。

簡化畢肖普法計算原理是假定滑動面為圓弧,且滑面為連續面;采用極限平衡分析條分法,假定滑坡體和滑面以下的土條均為不變形的剛體,并且其穩定安全系數以整個滑動面上的平均抗剪強度與平均剪應力之比來定義。

畢肖普法適用于圓弧滑動面的穩定性計算,且滿足所有條塊力的平衡條件。

目前滑坡后壁已經形成新的臨空面,滑坡后緣存在再滑動風險,并且后部大量堆積體分布拉張裂縫,解體較嚴重,存在繼續滑移可能。因為滑坡后壁較陡立,滑坡體物質解體明顯,故假定滑動面為圓弧且滑面為連續面。因此,選擇兩條有代表性的縱剖面對滑坡的穩定性進行分析和計算。采用簡化畢肖普法利用GEO5 邊坡穩定分析軟件自動搜索滑動面,在正常工況下,對兩條剖面的滑坡體進行穩定性分析和計算。巖土體主要物理力學指標見表2。

表2 巖土體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Table 2 Key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ck and soil mass

1-1’、2-2’兩條縱剖面線位于滑坡后部,連接前緣和后壁。1-1’ 剖面線(圖11)較2-2’長,但高程低。1-1’剖面線全長約650 m,后緣到后壁山體,前緣到寺溝河河底。2-2’剖面線全長約205 m,后緣距離后壁約15 m,前緣止于梯田下部30 m 外的森林。

圖11 1-1’縱剖面Fig.11 Profile 1-1’ longitudinal cross-section

1-1’剖面在鐵塔以上斜坡整體坡度約20°,其中后壁以上斜坡坡度約35°,滑坡區寬度約320m,坡度約15°,下部長度約270m,坡度約10°。斜坡上陡下緩,后壁即為有效臨空面,滑坡區為松散滑坡堆積體,裂隙發育,結構疏松,易于滑動。

從圖11 同樣看出,坡體中上部陡,下部緩,斜坡存在滑動的可能。

從計算結果看出,滑面抗滑力比滑動力少約300 kN·m,相差不大,但抗滑力矩比滑動力矩少27 000 kN·m,差別較大,計算得出安全系數為0.90,小于正常工況下的安全系數1.35。坡體處于欠穩定狀態,滑坡區不穩定,前緣會被掩埋。

2-2’剖面(圖12)與1-1’ 剖面坡形相似,但斜坡整體坡度相對較大,坡度約為30°,其中后壁以上斜坡坡度約40°,滑坡區寬度約162 m,坡度約25°,前緣斜坡坡度約30°。斜坡上部陡,中部緩,下部又變陡,滑坡區堆積滑坡松散體,下部坡體提供有利的地形,滑坡區又成為前緣滑坡繼續滑動的物源。

圖12 2-2’縱剖面Fig.12 Profile 2-2’ longitudinal cross-section

2-2’剖面(圖12)與1-1’ 剖面類似,斜坡上陡下緩,存在滑坡風險。由于2-2’剖面與1-1’ 剖面計算參數相同,邊界條件相似,坡形也類似,因此兩個剖面的安全系數較接近。從計算結果看,2-2’剖面滑坡體安全系數為0.91,也小于正常工況下的安全系數1.35。坡體同樣不穩定,滑坡區不穩定,前緣會被掩埋。

通過2 個剖面的穩定計算分析,滑坡后部目前處于不穩定狀態,暫時未滑動。未來在地震、降雨或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坡體難以保持平衡狀態,可能會重新滑動,產生新的災害。

4.2 高位滑坡發展趨勢分析

據歷史資料,2002年以前該滑坡至少發生過1 次小規?;瑒?,2021年10 月3 日后部山體發生較大規模下錯滑動,2021年10 月6 日該滑坡發生大規模整體滑動破壞。

“10?6”滑坡發生后,坡體內積累的下滑勢能得到釋放,下部坡體穩定,中部坡體較為穩定,后部坡體不穩定。

由于滑坡體下錯和滑移,后部滑坡體開裂并解體。目前滑坡高陡后壁已形成新的臨空面,導致后緣坡體失去有效支撐,面臨開裂可能性,加劇下錯風險。目前整體較為穩定,整體發生大規?;瑒拥目赡苄孕?,但是局部滑動的可能性大,尤其后部坡體不穩定。根據滑坡已經發生過程推演及后部滑坡體穩定性分析結果,該滑坡可能存在三種滑動模式,一是后緣繼續錯落和再次活動,擠壓前期滑坡體物質使得滑坡體直接沿坡下剪出;二是后緣繼續錯落和再次活動,沿著已經形成的滑坡通道發生推移式滑坡;三是前部滑坡體重新啟動,引發中后部滑坡體發生牽引式滑坡。防災形勢嚴峻。

5 結論

(1)高位滑坡具有滑前的緩慢變形階段和臨滑的急劇變形階段,緩慢變形階段持續數十年之久,急劇變形階段常伴隨有強降雨作用,運用光學遙感技術可實現不同變形階段的動態監測。巖窩村滑坡變形破壞具有明顯的3 個階段:即滑坡緩慢變形階段,急劇滑動階段和滑坡?;A段。巖窩村滑坡隱患形成于2002年以前,2013—2021年的光學衛星影像表明近9 a 滑坡變形跡象較弱。2021年9 月以來的持續強降雨加劇了滑坡的變形,在水的作用下坡體物質被持續浸泡和沖刷,巖體抗剪強度降低,邊坡穩定性顯著下降,2021年10 月滑坡體最終失穩破壞引發鏈式災害。

(2)高位滑坡滑源區常具有有利的地形條件,愈陡峻的地形更容易孕育高位滑坡的發生。巖窩村滑坡所在斜坡體具有上陡下緩的地貌條件,后壁為新的臨空面,滑坡區物質組成松散,裂隙發育,結構疏松,容易誘發新的滑坡;通過穩定性計算,滑坡后部安全系數在0.9~0.91,坡體處于不穩定狀態,未來滑動風險大。

(3)高位滑坡具有明顯的分區特征,可大致分為滑源區、滑流區、堆積區,如西藏易貢滑坡、金沙江白格滑坡。巖窩村滑坡滑源區位于斜坡頂部,滑體整體下錯略微解體,滑流區位于斜坡中部,失穩塊體完全解體并整體下滑,堆積區直達寺溝河形成堰塞湖。

(4)根據滑坡已經發生過程推演及后部滑坡體穩定性分析結果,預測未來滑坡可能存在3 種滑動模式:一是沿縱斷面方向滑動;二是順原有通道發生推移式滑坡;三是沿原有通道發生牽引式滑坡。

該滑坡在2021年10 月之前作為小型潛在不穩定斜坡存在了若干年,僅僅半個月就演變成大型高位滑坡造成嚴重破壞,形成機理、發生機制、運動具體過程較為復雜,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我國西南山區及西北地區存在大量類似這類“開始很小、長時間靜止、瞬時大規模爆發”的滑坡,滑坡發生前變形特征不明顯,如何在早期地質災害隱患調查中應有效識別、制定判定依據、及早發現、主動排查并積極防范,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歡
滑坡體坡體斜坡
降雨對庫區邊坡入滲規律的影響研究
采動-裂隙水耦合下含深大裂隙巖溶山體失穩破壞機理
烏弄龍水電站庫區拉金神谷坡體變形成因機制分析
不同開采位置對邊坡穩定性影響的數值模擬分析
信仰的“斜坡”
秦巴山區牟牛溝滑坡體治理施工技術
夢是長長的斜坡(外一首)
淺談鸚鴿嘴水庫右岸滑坡體除險加固設計
強震下紫坪鋪壩前大型古滑坡體變形破壞效應
無軌斜坡道在大紅山鐵礦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