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WDSF3.0評分體系下中外拉丁舞選手雙人配合技術對比研究
——基于2022年WDSF世界體育舞蹈錦標賽恰恰舞決賽的分析

2024-01-19 04:35吳沛瑜朱施成曾紫燕朱翔龍
關鍵詞:舞伴同步性雙人

吳沛瑜,朱施成,帥 敏,曾紫燕,朱翔龍

(湖北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恰恰舞(Cha-Cha),體育舞蹈十項舞種之一,列于拉丁舞種方向,是體育舞蹈所包含的十項舞種中最受歡迎的舞蹈之一。恰恰舞是其他體育舞蹈舞種的基礎,握持方式與桑巴相同,腳步動作與倫巴相同,以腳尖出去,隨即整個腳底著地,不用腳跟引導[1]。恰恰舞的節奏輕快,加有斷音,風格較為俏皮,對舞者腳步的速度,舞伴間的配合,以及配合時的反應速度等要求較高。在處理舞蹈結構時,需根據恰恰舞音樂實際舞蹈伴奏的內容,以規范的舞步結合個性化動作,通過舞伴間的傳導完成雙人配合動作,并表達出舞者的情感,因此需要舞伴雙方進行不斷配合磨煉產生默契。在WDSF評分規則中對雙人配合方面設定了嚴格的評分標準。由于恰恰舞的特性,選手在雙人配合方面取得較高的分數具有一定的難度。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恰恰舞雙人配合的技巧和默契,是比賽中制勝的關鍵。

近年來,我國體育舞蹈事業發展迅速,我國選手的技術水平日益提高。2022年12月10日,在德國舉行WDSF世界體育舞蹈錦標賽,我國選手閻棒棒/杜玉君創造中國選手在本賽事中最優異的成績——第五名,李嘉明/李紫薇取得第17名的優異成績,但錦標賽中前三名的獲得者仍為國外選手,國內外選手在技術上仍有差異。因此,中國優秀拉丁舞選手的技術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本文通過對中外選手恰恰舞中雙人配合技術進行對比分析,試圖找尋中外選手的差異,探析其原因,為縮小中外拉丁舞選手雙人配合技術差距提供參考。

1 WDSF3.0雙人配合技術評分規則變遷

世界體育舞蹈聯合會(World Dance Sport Federation,簡稱WDSF)在世界體育舞蹈大獎賽中,2018年至今裁判主要使用WDSF裁判系統3.0對選手進行評分。世界體育舞蹈聯合會從2008年開始使用計分法,對不同選手的每一支舞種進行評分。2013年WDSF頒布了2.0評分細則,增設了“雙人配合技術”的評分項,包括“有無雙人肢體接觸配合”“雙人配合技術的正確度、有效度和粘合度”兩項評分內容。2014年又進一步完善、補充,修訂頒發了2.1版評分細則,WDSF2.1的評分內容更加細化。如將“雙人配合技術”的兩項指標細化為五項:雙人身體交流、持握、空間的使用、舞伴同步性和穩定一致性。2017年WDSF體育總監Marco Sietas等根據2.1版評分細則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修改意見。后世界體育舞蹈聯合會根據意見出臺了評分系統3.0,WDSF3.0延續2.1版本的評分細則,但在2.1的基礎上增設了評審分數的容差范圍,杜絕裁判給出“假”分數的可能性,使評分細則更科學、更公正、更合理。

從WDSF3.0評分細則來看,“雙人配合技術”的具體要求:在身體的交流方面,要求選手通過身體上的接觸,使用身體動作來表明意圖,創造雙人舞蹈間持續交流;在持握方面,要求選手在創造和控制握持、下降時,使用超平衡、抗衡原理,同時保持姿態穩定和協調性;在空間的使用方面,要求選手正確使用兩人的空間使表演更具有個性化,并在整個舞蹈中有持續的連貫感;在同步性方面,突出選手的節奏和步伐的一致性,根據節奏和步伐一致性配合程度進行評分;在穩定一致性方面,要求選手能夠持續穩定的將舞伴間配合的技能與其他舞蹈組成部分相融合。從上述要求來看,新修訂的WDSF3.0版本更加突出了“雙人配合技術”的重要性,也是選手在競賽中制勝的關鍵技術。

2 WDSF3.0評分規則下中外優秀拉丁舞選手恰恰舞雙人配合技術對比分析

2.1 中外拉丁舞選手恰恰舞中雙人身體交流技術對比分析

在恰恰雙人舞中,舞伴之間的身體交流技術在舞蹈套路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身體交流技術中,選手夸張的面部神態是源于選手內心情緒的變化,達爾文曾在《人與動物的情感》中指出“借助語言交流的能力在人類發展史上極為重要,而言語的能力卻大大受到面部表情動作的影響?!泵娌勘砬槭莻€人情緒最直接的外在表現[3]。其次,舞伴間的引帶交流技術也是最基本且極其重要的技術,男伴優秀地引帶加上女伴如影隨形地跟隨才能將舞蹈的表現力最大化展現。

表1 中外拉丁舞選手恰恰舞中身體交流數據統計表

由表1可知,中外拉丁舞選手恰恰舞中的雙人身體交流的次數分別為Marius/Khrystyna總計162次,Charles/Elena總計152次,Edgar/Alina總計148次,閻棒棒/杜玉君總計119次,李嘉明/李紫薇總計114次,數據顯示外國選手的身體交流次數相對較高。從雙人身體交流的面部神態交流中分析,國外選手的面部表情交流更加豐富,面部的神態更加充盈;從男性引帶次數分析,國外男性選手的引帶能力相比我國男性選手較強;但是在非接觸身體交流技術中我國選手與國外選手的技術差距較小。

表2 中外拉丁舞選手恰恰舞中持握技術數據統計表

2.2 中外拉丁舞選手恰恰舞中持握技術對比分析

持握引帶是以男女舞伴手持握的方式作為橋梁,男士通過推拉引導女伴完成舞蹈動作的展現。在雙人恰恰舞中舞伴間的持握是基本的雙人舞配合技術,標準的持握姿勢能最大程度的將舞伴間的力量進行優質的傳導,舞伴間舒適的持握方式也能讓女伴將男士通過握持手傳導的力量最大化轉換為自身的能量,帶給女伴舒適的雙人空間位置從而展現最優美的姿態。

如表2所示,中外拉丁舞選手恰恰舞中舞伴間握持次數的統計數據,通過柱狀圖能更加直觀地看出中外優秀選手舞伴間握持技術的差異。在開式位握持方面M/K使用25次,閻/杜使用18次,中間差異7次;在扇形位握持方面M/K使用12次,閻/杜使用5次,中間差異7次。通過以上數據整體分析,外國優秀選手的握持次數總體高出我國優秀選手的握持次數,尤其是開式握持位置與扇形握持位置的次數中外選手有明顯差異。

2.3 中外拉丁舞選手恰恰舞中空間使用技術對比分析

恰恰雙人舞涉及男女舞伴之間相對位置所產生的空間形式,男女舞伴通過不同空間層次的對比來完成配合,使套路整體空間具有層次性[1]。在體育舞蹈競賽中,好的套路編排應具備合理的轉度方位、適宜的流動性,優秀的拉丁舞選手應具有良好的空間使用能力,選手對空間的把控會給觀眾及裁判帶來視覺上的沖擊,套路編排中空間使用的合理性會使選手整個套路的完成度大幅度提升。

表3 中外拉丁舞選手恰恰舞中空間使用次數統計表

圖1 中外拉丁舞選手恰恰舞中空間使用統計圖

如圖1所示,Marius/Khrystyna、Charles/Elena、Edgar/Alina三對外國選手的空間使用次數>19%,而閻棒棒/杜玉君、李嘉明/李紫薇兩對中國選手的空間使用次數在11%-16%之間,如表3所示,五對選手的空間使用次數分別為M/K使用68次、C/E使用64次、E/A使用58次、閻/杜使用50次、李/李使用37次,在套路編排中中外國選手男左女右與女高男低的空間位置的使用頻率有明顯差異,在雙人位置變換技巧中外國選手的位置變換更為靈活,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國外選手對空間的把控更加熟練,套路編排更具有層次性。

2.4 中外拉丁舞選手恰恰舞中舞伴同步性對比分析

舞伴間的同步性是雙人配合技術中至關重要的評分指標,在舞步的行進過程中舞伴間做同一動作的一致性可以體現舞伴間的配合默契程度以及舞伴間的技術懸殊差異,高度的同步動作需要舞伴間多年的練習磨合,對節奏心有靈犀的解讀與掌握,只有雙方都具有高質量的基本舞蹈技術才可能生動演繹同步性極高的舞蹈動作,一般而言,這一項評分標準,能夠充分體現出選手的技術差異。

圖2 中外拉丁舞選手恰恰舞中舞伴同步次數統計圖

如圖2所示,是對中外拉丁舞選手恰恰舞中舞伴同步性的差異分析,Marius/Khrystyna選手的同步次數為119次、Charles/Elena選手的同步次數為100次、Edgar/Alina選手的同步次數為96次、閻棒棒/杜玉君選手的同步次數為105次、李嘉明/李紫薇選手的同步次數為83次。國外選手舞伴間的同步性相比我國選手要高但總體差距在縮小。

2.5 中外拉丁舞選手恰恰舞中穩定一致性對比分析

在拉丁舞中,從入門的單人基本步伐到雙人競技套路組合,雙人配合的穩定性極其重要。雙人組合中,運動員需控制好自身的重心,才不會影響兩者之間的推拉力關系,從而阻礙雙人技術動作的順利完成;在拉丁舞運動員處理某些技巧動作時,特別是旋轉踢腿動作更加需要利用肌群力量保持身體的平衡穩定性,從而達到舞伴間配合穩定的目的。

表4 中外拉丁舞選手恰恰舞中穩定一致性統計表

表4顯示,國內外選手在恰恰舞表現中均較為穩定,從旋轉360°所需時間看,M/K選手的轉圈速度最快所需時間為0.48秒,中國選手閻/杜所需時間為0.49秒,差距較小。從穩定旋轉的次數來看,中國選手的穩定旋轉次數與國外選手差距較小。從最大旋轉角度看,國內外選手的最大旋轉角度均在1080°以上,M/K與閻/杜的旋轉角度均為1800°,穩定旋轉圈數為5圈。從穩定踢腿的最大幅度來看,M/K與兩隊中國選手閻/杜、李/李的穩定踢腿角度均不少于180°,由此看出中國選手的穩定柔韌性較好。

3 WDSF3.0評分規則下中外拉丁舞選手恰恰舞雙人配合技術差異的原因分析

3.1 對拉丁舞認知上的差異

我國拉丁舞選手長期注重鉆研技術的提高,但卻忽視了對拉丁舞背景文化的學習與理解,雙人配合技術雖是拉丁舞中至關重要的一項評分準則,而舞伴間對拉丁舞起源的認知差異將會直接影響到運動員的賽場表現。拉丁舞文化來自傳統的南美土著文化,同時又帶有西方殖民地文化的色彩,文化特性體現出釋放性的、爆發性的、迷幻性的和沉溺性,它有著更為松散的文化結構和令人沉迷的文化特質。但由于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各自有著不同的信仰與表達方式,所以東西方選手對于舞蹈中情感的表達也各有不同,從而呈現出的舞蹈效果也是各有所長。

3.2 體能上的差異

選手體能狀態能很大程度影響雙人配合中技術的發揮。中外選手在賽場上出現體能差異的分水嶺往往在2分鐘以后,很多中國選手在2分鐘以后,基本上已是處在無氧運動的狀態下,而國外舞者依然充滿活力。究其原因,首先,在國內選手的訓練中,模擬賽一般是10只舞,而在國外選手的訓練模擬賽中要達到25只舞連跳的強度,在總量上超出我們的1-2倍。其次,在國外對選手的培養與訓練方案中,非常重視對選手的體能訓練,而國內的訓練方式卻更重視選手的技術培養,沒有形成系統的體能訓練方式,所以也導致我國優秀拉丁舞選手雙人配合評分項中個別數據低于國外選手,在旋轉的速度,握持的穩定性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

3.3 舞伴間磨合時間的差異

中外選手舞伴間的同步性差異主要源于舞伴間磨合時間的差異,研究表明:搭檔時間越長,雙人配合技術效果越好。雙人配合的同步性主要表現在舞蹈表現以及人物的內心情感交流方面,舞者在有默契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完成比賽中的技術動作,時間可以練就好的默契,在力量、速度、節奏上都更加適應彼此。搭檔時間2-4年為快速提升期,超過5年,該因素對雙人配合技術的影響下降。如前所述,中外選手的舞伴同步性之間相對差異較小,這是由于這五對優秀選手的搭伴時間都在4年以上,已經度過了磨合期,并且在國內的雙人舞訓練中對舞伴同步性訓練相對苛刻[4]。

3.4 訓練方式上的差異

國外的訓練模式通常以小課為主,一對一的輔導教師能更好地把控舞者的個人風格,身體技術差異,在國外選手的訓練過程中更加注重對節奏的訓練,善于運用音樂節奏給舞者編排出豐富多樣的技術動作,用于展現出他們的超強節奏感及完成動作技術的能力,并且在訓練中對雙人關系的訓練也是極為重視。而目前國內的教學模式通常以大課為主,我國大部分優秀的選手都出自設有體育舞蹈專業的院校,雖也是從小進行訓練,但是由于教師技術上限、教學模式的差異、國內外體育舞蹈氛圍的差異,導致我國優秀選手與世界頂尖拉丁舞舞者還存有一定差距。

4 WDSF3.0評分規則下提升我國拉丁舞選手恰恰舞雙人配合技術的幾點思考

如上所述,國內拉丁舞選手恰恰舞的雙人配合技術受文化認知差異、身體素質差異、舞伴磨合時間差異、訓練方式差異的影響。中外選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縮小這種差距,盡快提升國內選手的配合技術水平,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這幾個方面。

4.1 提升國內選手對拉丁舞文化的認知,塑造獨有的舞蹈風格

一方面,學習拉丁舞相關文化,提高藝術修養。選手進行拉丁舞訓練時,不僅僅要學習其技術,還要了解學習拉丁舞的文化,從心底去熱愛,了解拉丁舞的來源、文化、故事等,才能在表演過程中更好地融入自己的情感,這會對拉丁舞技術的表現有很大幫助。我們國家的文化博大精深有許多經典的國粹,所以要想在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不僅要了解拉丁舞的文化背景與風格特點,還要滲透屬于我們國家獨一無二的風土人情。目前已經有不少職業拉丁舞選手的作品中呈現出中國元素,教練員和選手也應該多關注我國文化的精彩之處,讓舞蹈元素多元化,這樣既保持了拉丁舞的共性同時也彰顯出我國文化的個性,相信這樣一定會為我國選手在競賽中加分添彩。另一方面,用謙虛的心態去學習別人的長處,注重交流溝通,密切關注拉丁舞發展的潮流和趨勢,只有內部提升與外部學習相結合,做到文化共融共生,才能有效提升國內選手的競技水平。

4.2 重視國內選手體能方面的訓練,縮小與國外選手身體素質上的差異

通過對中外選手恰恰舞的穩定一致性數據分析發現,國外選手旋轉360°所需的時間普遍較短,旋轉圈數與最大旋轉角度大于我國選手,但是中外選手的穩定柔韌性不相上下,從而可以看出我國選手的速度素質與國外選手還有一定差距,身體素質與爆發力有待提升。體育舞蹈比賽是一種運動負荷較強的競技項目[5]。在恰恰舞競賽過程中,雙人配合技術的五個維度指標均需要選手強大的身體素質作為支撐,我們也發現很多動作技術的失誤也源于選手的身體素質達不到能夠展現技術動作的要求,所以需要著重培養選手的身體素質,進行適當的力量訓練、爆發力訓練以及速度訓練,從眼神交流、男性引帶、女性引帶、非接觸身體交流、非握持身體交流五個維度制定適宜選手的體能訓練計劃,從而提升選手的身體素質,由此達到選手的身體素質能夠良好的支撐動作技術完成的目的。

4.3 保證我國選手舞伴間的磨合時間,加強雙人配合的舞伴同步性

恰恰舞中舞伴高度的同步性需要舞伴間長時間的磨合訓練從而達到身體與精神的高度默契,并且搭檔時間2-4年為快速提升期,5年之后舞伴間動作的同步性才會不受磨合時期的影響。因此雙人配合的時間不能太短,舞伴搭伴時間必須長久且穩定,在訓練過程中針對舞伴間的同步性也應設定專項訓練,如舞伴間鏡面同步練習、呼吸頻率練習、眼神交流練習、音樂控制練習等等,在恰恰舞組合中每一個細小的動作都可能降低舞伴間的同步性,所以針對性訓練對提升選手的節奏時值同步、動作同步有顯著作用。

4.4 優化國內拉丁舞選手的訓練方式,發掘最適宜的訓練方案

在訓練方式方面,我國的拉丁舞教練通常以培養選手的技術能力為主,以致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多為被動接受相關舞蹈技術。因此,優化國內拉丁舞選手的訓練方式,應多采用小課的形式,針對每隊選手的技術特點和舞蹈風格一對一地進行輔導,最大程度地發掘每隊選手身上的閃光點并且放大,最終達到恰恰舞組合的高質量演繹以及雙人配合中穩定一致性的持續發展。我國選手在恰恰舞的競賽過程中雙人的身體交流水平相比國外選手還有不足,但由于拉丁舞其特性對選手之間的交流有著高度的要求,因此國內拉丁舞選手的訓練中應注重舞伴之間交流的默契程度,基于WDSF評分指標,從眼神交流、男性引帶、女性引帶、非接觸身體交流、非握持身體交流這5方面,對我國拉丁舞選手進行專項訓練,在日常訓練中形成系統的訓練體系。

5 結語

在WDSF3.0評分規則下,通過對中外選手恰恰舞雙人配合技術進行分析,發現由于中外選手對拉丁舞背景文化的認識差異,西方選手的動作交流更加開放,國內選手的身體交流相比之下更為收斂含蓄;由于體能訓練方式的差異,西方選手的身體素質要強于國內選手,持握更加穩定;中外優秀選手之間搭伴時間均超過4年,舞伴間同步性較為優質;由于訓練方式差異,西方選手的核心力量以及穩定一致性強于國內選手。因此,提升國內選手對拉丁舞文化的認知,塑造獨有的舞蹈風格;重視國內選手體能方面的訓練,縮小與國外選手身體素質上的差異;保證國內選手舞伴間的磨合時間,提升雙人配合的舞伴同步性;優化國內拉丁舞選手的訓練方式,發掘最適宜的訓練方案。并通過對WDSF3.0評分細則的分析,根據國內選手的身體特性制定出適合我國體育舞蹈選手的訓練方案,加以長期刻苦的訓練,那么在世界體育舞蹈大獎賽中提升我國選手的競賽水平指日可待。

猜你喜歡
舞伴同步性雙人
找舞伴
時滯非線性復雜動態網絡的牽引自適應控制同步性
雙人面具
——為小提琴與鋼琴而作
“聲”“生”“升”找舞伴
產品裝配中的時間同步性測量技術
“雙人運球”樂翻天
三個舞伴
“雙人運球”樂翻天
終極股權結構、分析師跟進與股價同步性實證研究
提高變電站基礎量測數據時間同步性的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