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放教育視域下新型職業農民教育路徑分析*

2024-01-21 21:53
陜西開放大學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農民人才職業

朱 瑜

(陜西開放大學 紀委監察辦綜合室,陜西 西安 710119)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展以來,我國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但城鄉發展不平衡和農村發展不充分問題依然較為突出,成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強國的主要短板之一。步入新時代,處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和強國建設的關鍵時期,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入新階段。黨的二十大提出要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要而論之,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振興。

一、目前我國農村人才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農村教育事業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與進步。中國農村教育實現了普及程度由“五年”到“十五年”的巨大變化,城鄉教育關系從“非均衡發展”到“一體化發展”的戰略轉變,農村教育結構從“單一”到逐步“多元”的重大轉型等。但是,在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和一部分高素質人才向城鎮轉移,農村留不住人、人才少的問題逐漸顯現。農村人才匱乏,成為影響和制約農業和農村社會發展的一大瓶頸。

(一)農村人才整體素質不高,結構不合理。數據顯示,我國農村目前整體的教育水平偏低,尤其是務農勞動力隊伍素質不高、結構不優,人口老齡化嚴峻,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20%,地區差異明顯。[1]從層次上看,高層次、高素質人才普遍短缺,中級、初級專業技術人才相對數量較多,鄉村人才梯隊存在斷層。從類型上看,掌握傳統農業技術的居多,而掌握現代農業生物和信息技術的人才明顯不足。絕大多數農業經營者和農村實用人才學歷水平低,知識結構單一,缺乏市場意識、信息技術以及法律知識等。單一技術型、生產型人才有之,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數量較少,嚴重制約了自身發展。

(二)城鄉生活環境差距大,鄉村對人才吸引力小。鄉村人才流失嚴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勞務輸出,在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和一部分高素質人才向城鎮轉移。另一方面相比城市,農村的住房、交通、教育、醫療等基礎生活設施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個別政策待遇也與城市有區別,加之農業效益低下,多數年輕人不愿學農務農,青壯年農民大多走上外出打工之路。一個普遍現象是村鎮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數量少,且效能發揮不足。

二、鄉村振興的關鍵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兩會”四川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2018年6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鄉村振興是我國從傳統農業到農業現代化的必然之路,全面推進與實施鄉村振興這一偉大戰略,培養出一批具有創新思維與意識、創新素質與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從而幫助他們在農村廣闊天地創業致富,實現農民的職業轉型成為當務之急。

與傳統意義上的農民相比,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為職業、收入主要來自農業且達到理想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擁有較高文化素養和農業專業技術能力、擁有更多的科技知識、勞動技能和更高的生產經營素質、管理經驗,屬于現代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新型職業農民概念的提出,意味著“農民”是一種主動自我選擇的職業,不再是一種先天賦予的固有的被動身份,與傳統農民相比更具流動性和開放性,由于職業可以自由流動,他們更善于應對市場變化,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成為其自我選擇與市場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國正處于現代化農業取代傳統農業的關鍵時期,在此期間伴隨著先進農業科學技術大批量涌現、現代先進高效率的農業裝備設施進入農業領域、現代化的經營思想與管理經驗不斷應用到農業各生產領域,與現代農業市場需求相匹配必然會涌現大批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的產生和快速成長只有通過有效的教育培訓才能實現,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我國鄉村振興的戰略選擇和重點工程,是促進城鄉社會和諧發展的重大制度創新,也是我國農業轉變發展的有效方式,更是具有我國特色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道路的現實選擇。因此,要根據不同層次需求,有針對性分類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培訓,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開展農村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提高培訓實效。[2]

三、發揮開放大學辦學優勢,探索“開放+”教育視域下的職業農民教育路徑

遠程開放教育作為終身教育體系、學習型社會的重要載體,是以全民終身教育理念為引領,開展學歷教育與非學歷繼續教育為重點,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遠程教育,向一切有能力、有意愿接受繼續教育的人提供學習的機會和服務,具有多層次、多類型、開放性特征?!秶医逃l展綱要》賦予開放大學的使命和任務是:“加快發展現代遠程教育”,“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以衛星、電視和互聯網等為載體的遠程開放繼續教育及公共服務平臺,為學習者提供靈活、方便、個性化的學習條件”。從國家戰略的層面來看,遠程開放教育是建設學習型社會,擴大教育機會、促進教育公平、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載體和重要方式 。因此,無論從其內涵還是屬性上講,開放教育對滿足教育多樣化需求,提升國民素質和綜合國力,特別是在賦能鄉村全面振興,采取送教下鄉開設各類農村課堂等靈活多樣的教育培訓方式和載體,全方位普及農業科學知識和文化知識,服務新型職業農民實行彈性學制參加農業中高等職業教育學習培訓,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撐,凸顯教育、科技和人才融合發展等方面具有鮮明的特點和獨特優勢。

(一)發揮開放系統辦學優勢,形成“多方共建、上下聯動”的協同辦學格局

開放教育辦學是依托覆蓋省、垂直到市、縣以及行業工作站的三級管理辦學體系。開放教育辦學要充分發揮系統辦學優勢,建立溝通機制,加強教學保障,優化支持服務,讓職業農民教育獲得更多更廣泛的支持和重視。一是加強溝通對接,建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各地開放教育要積極與地方教育、組織、財政、農業農村等有關部門對接溝通,共同制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學歷提升計劃,統籌計劃編制和生源發動,優化專業設置審批,擴大“單考單招”試點規模,提供經費支持保障和政策方面傾斜保障,進一步形成教學合力。二是堅持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的本土化思路,通過開放大學辦學系統和全省社區教育辦學系統,構建“省-市-縣-鄉鎮-村居”五級育人體系。依托開放教育系統及當地農業企業,建設一批集實踐教學、技術創新、交流展示、創業孵化等功能于一體的產教融合型職業農民培育基地或平臺,形成“多方共建、上下聯動”的協同辦學格局。

(二)專業開設對接地方需求,構建新型職業農民育人模式及課程體系

結合當地農業產業變化、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鄉村文化、治安狀況、風俗習慣等綜合實際,立足當地農業產業市場需求和農業科技實際,確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積極探索實施“學歷+非學歷+創業”訂單式培養,成建制組班、短訓制開課,構建“開放教育職業農民育人新模式”。一是優化開放教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深化學科專業供給側改革,提高新農科開辦的比例。分專業規劃建設一批一流涉農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重點考慮建設體現跨專業融合交叉的新課程,特別加強建設實踐類型課程,及時將農業新技術、新工藝等科技發展最新成果內容融入教學進程。二是發揮開放大學學習對象和入學方式開放、學習場所和時間開放、教學課程和資源開放、教育和管理方式開放等特點,圍繞鄉村產業發展、鄉風文明、鄉村治理、農業技術等方面積極探索和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現代園藝、農村電子商務等量身定制課程班,加強農民職業技能、文化素養和學習能力等專項提升。三是構建農村數字化教育新模式,全方位下大力氣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滲透融合于新職業農民的教育和培訓之中。通過線上遠程教學與線下面對面教學的深入有機結合,實施探究思考式、討論研討式、啟發參與式等多種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面向職業農民開展“工學交替學習”“送教下鄉”等,將教學點有效延伸到田間地頭,滿足職業農民“不離鄉、不離土、不離崗”“在家門口上大學”的期盼,暢通學習成才通道。四是建立職業農民創業聯盟,開展現場示范教學、專題講座、論壇、案例剖析、社會考察等多種形式教學實踐,分享創業創新經驗做法,切實提高職業農民的實踐技能和創業創新能力。

(三)搭建網絡化、立體化的新型職業農民學習“立交橋”

在現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的強大推動下,“互聯網+教育”產生了新的教育生態和服務模式,這一新的教育生態容納了科技、教學法和知識的極度空間,跨越了學校和課堂的界限,構建起網絡化、立體化的全民終身學習載體,以及開放便捷、一體化的學習服務平臺。其中的個性化定制學習、社群學習等新形態為職業農民教育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一是在學習條件上開放教育要依靠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以及5G等新技術,加快建設終身教育在線學習平臺,構建縱向和橫向融會貫通的學習網絡,支撐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促進開放教育的數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終身化,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3]二是在學習內容上,通過在線教育有效提升職業農民理論知識、職業技能素養等,不斷增強職業農民綜合素質能力。三是在學習方式上,通過在線教育實施互動、研討等方式,在不同地域、人群和機構之間開展跨域合作和聯通學習,整體提升職業農民的學習效能。四是在學習制度上,實施以非學歷繼續教育為切入點,利用“學分銀行”積累轉換,有機融合學歷和非學歷教育路徑。通過搭建開放靈活、優質高效的終身學習資源服務體系,健全課程互認、彈性學制、完全學分制等,探索通過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和轉換,形成縱向銜接、橫向溝通的開放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融合發展辦學模式,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

(四)共建共享共用“一體化”學習資源,推進新型職業農民“終身學”

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搭建基于多網融合技術的數字化“一站式”學習平臺和身臨其境的基于VR、AR等新技術的仿真實訓實踐環境,實現PC端“學習網”和移動端App大規模在線教育同步教學,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職業農民終身學習資源。一是向職業農民開放教學場地設施、課程資源、師資力量、實訓設備等。通過開放部分AI領域,共享課程資源、教學資源、虛擬實驗室活動等,聚焦“智慧教育教學區”的創建,降低鄉村教育成本,助推教育公平,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良性循環。二是根據新型職業農民的學習需求和鄉村建設的要求,打造制作實用技能、鄉村“耕讀文化”、地域文化等方面的特色資源和課程資源,“一體化”共建共享共用終身學習資源。課程資源涵蓋實用技能系列、健康教育系列、文化素養系列、藝術修養系列、社會科學系列等。三是依托各地開放教育系統以及社會機構建立實踐教育基地和體驗式學習基地,推動校內外場景互聯互動,為職業農民學習者提供良好環境和條件,提供必要的專業支持和服務。四是探索將農村遠教平臺與開放大學云教室、寬帶專用網、學習網學習的互通,將鄉村網絡培訓和開放教育課程學習結合起來,合作開展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培訓等項目,有效提高職業農民學習的系統性和全面性。

(五)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推進農村遠程開放教育數字化建設

2022年5月2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文件提出要實施數字鄉村建設與發展工程。數字鄉村是以數字技術為工具,在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應用網絡化、數字化和信息化對鄉村的生產、生活、生態等方面進行數字化重塑。遠程開放教育要立足強化鄉村信息化與數字智慧教育,充分發揮開放教育在數字與智慧鄉村建設中的先導性、基礎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加強遠程開放教育的高層次信息化數字人才的引進力度,組建一支為鄉村振興服務的高水平數字化教師隊伍。從目前現狀看,我國從事數字鄉村建設人才相對匱乏,要從戰略思維的角度加強遠程開放教育鄉村人才規劃,加大人才引進和儲備,加大政策傾斜和資金投入,健全鄉村業務人才管理制度、提供多方位保障性條件,進而保障優秀教師能下沉到鄉村,從而增強農村的人才吸引力。

其次,建立數字農業的人才培養和實訓基地。通過優化鄉村遠程開放數字化教師培訓模式,促進鄉村遠程教育教師數字化能力轉型。在充分掌握鄉村遠程教育教師數字素養現狀與問題的基礎上,有效推動數字信息技術與鄉村遠程開放教師培訓的深度融合,以培養教師信息化數字素養的現實需求為導向針對性地設計教育培訓內容,全面有效提升農村遠程開放教育教師信息化素養和數字應用與實踐服務能力。

最后,結合農村實際培養遠程開放教育高質量信息化數字化創新人才,促進農村教育自主良性發展。堅持農村社會需求與個性化培養相結合的原則與導向,引導和鼓勵學習者使用數字技術手段進行學習,開設課程應結合農業技術和實際問題為學習者提供數字化技術應用實踐機會,提升學習者的實踐能力、信息化數字處理能力和創新能力,激發其內生動力。將信息與數字化的思維和技術廣泛應用于鄉村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與培訓,是農村教育振興與農業現代化戰略實施與推進的可行路徑與現實選擇,能夠從根本上有效助力鄉村振興,使之實現跨越式可持續發展。

猜你喜歡
農民人才職業
人才云
守護的心,衍生新職業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職業寫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爭奪戰”
我愛的職業
“職業打假人”迎來春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