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旅融合背景下西安鼓樂非遺保護與開發探析*

2024-01-21 21:53
陜西開放大學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鼓樂文旅西安

張 璟

(西安石油大學 音樂系,陜西 西安 710065)

作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西安鼓樂是我國迄今發現并保存最為完整的大型古老樂種之一,從古老手抄本的樂譜中發掘出兩千余首樂曲,有不少樂曲曲名都和唐宋教坊音樂相同或相近,這些都是中國古代音樂文獻資料和其他樂種中少見或不見的。2009年西安鼓樂被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F今,以西安鼓樂為代表的諸多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傳承與發展中正面臨著兩難選擇。若要生存并發展,就必須考慮現代受眾的審美需求,求新求變;若要傳承,則應盡量保留其傳統藝術形式的原汁原味,守正固本。西安鼓樂的傳承與發展正面臨這種兩難的選擇。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國內不少傳統藝術形式正在探索新的發展方向,這也給西安鼓樂的保護與開發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非遺保護背景下,西安鼓樂如何通過文旅融合的路徑,實現很好的保護與開發,助力其與區域文旅的可持續發展。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一、西安鼓樂的發展歷史與現狀

(一)西安鼓樂的發展歷史

西安鼓樂是中國傳統器樂——吹打樂的一種,流傳于古長安(即現在的陜西省省會西安市)及周邊地區的傳統音樂,西安鼓樂起源于隋唐時期,在明清時期正式形成一種獨特的音樂藝術形式。①20世紀二三十年代,西安鼓樂進入了鼎盛時期。此時的西安城內城外存在有大量的鼓樂社,每年的農歷六月初一,南五臺山都會舉行鼓樂大會,在連續三天內,大量鼓樂隊都會前往演奏,盡興而歸。②從抗日戰爭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因受連年戰爭的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穩定性大幅度下降,西安鼓樂發展陷入停滯的狀態。其結果是,樂社遭受破壞,大量鼓樂樂譜在戰爭中遺失銷毀,藝人們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眾多鼓樂社被迫解散。新中國成立后,雖然人民政府對僅存的幾家鼓樂社在多方面給予了關照,提供了多次在國內的演出機會,并對鼓樂社進行一定的保護。使鼓樂藝術得以存活,但好景不長,十年動亂期間,西安鼓樂發展停滯,名存實亡。1979年改革開放以后,西安鼓樂迎來了新的發展良機,但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由于諸多傳承中斷,樂社難以吸納年輕力量,老齡化嚴重,該藝術從業人員斷代問題凸顯,西安鼓樂的研究工作再次進入癱瘓狀態③。

(二)西安鼓樂的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據相關文獻記載,在建國初期,僅西安城內就有幾十家“樂器社”④,1953年楊蔭瀏先生來西安考察時,將這一民間音樂組織按樂社組織形式劃分成“鼓樂社”與“銅器社”。隨著民俗活動和儀式活動的逐漸銳減,部分銅器社開始慢慢轉型成為鼓樂社[1]。文化大革命時期,所有樂社活動幾乎停滯,被迫解散。直到上世紀80年代后,樂社活動才逐漸恢復。但由于社會的發展、生活環境的改變、街道擴建,部分廟宇被拆除,很多鼓樂社也因此失去了可依托的生存土壤,繼而相繼解散。時至今日,西安鼓樂現存百年以上的鼓樂社只剩6家。它們分別是僧派“東倉鼓樂社”、道派“都城隍廟鼓樂社”、“古紅廟”鼓樂社,俗派“何家營鼓樂社”、“南集賢東村鼓樂社”、“南集賢西村鼓樂社”[2]。6家中除了東倉鼓樂社入駐大唐芙蓉園,采用了商業化的發展路線外,其余5家均是依托寺院廟宇進行活動。

西安鼓樂現階段發展中面臨有幾個問題,第一,缺少男性青年傳承者。以西安地區南集賢東村鼓樂社、南集賢西村鼓樂社為例,這兩個西安鼓樂知名傳承村落具有“整村傳承”的特點,總體傳承人員結構較為穩定。長久以來,這兩個村落的常住人口都為村中農民,在農閑時分,村民可以到專用場所參加西安鼓樂排練,多年來一直沿用“傳男不傳女”的發展模式,所有鼓樂藝人均為男性,人員相對穩定。但自2000年以后,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村中的青壯年勞動力,如20~50歲的男性勞動力多選擇外出學習、打工,人員大量流失,導致兩個村落鼓樂社的面臨停擺狀態。因無人可用,鼓樂社不得不改變“傳男不傳女”的規矩,慢慢開始吸納村中的留守女性,這些女性樂手的年齡大多在40歲左右,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速度的加快,未來回歸農村的人會越來越少,西安鼓樂將面臨傳承者嚴重缺失的問題。第二,演出場地具有局限性。由于受傳統音樂活動演出形式的影響,一些鼓樂社的演出活動與當地寺廟的活動有較強的“依托”關系,除了寺廟之外,沒有其他歷史文物景點與西安鼓樂表演配套。在這種情況下,這種依賴性使西安鼓樂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傳播途徑有限,西安鼓樂這種藝術形式難以被更多的外地人所認識,這也是西安鼓樂難以“走出去”的根本原因。第三,缺少經費支持。目前,國家和政府加大了對傳統音樂,特別是非遺文化的保護和扶持,但對于西安鼓樂的長遠發展,現有資金還遠遠達不到需求。由于缺少資金支持,鼓樂社很難留住青年特別是男性青年樂手,他們為了養家糊口紛紛轉行,目前樂社中的人員多是40~70歲的女性留守人員,他們大多沒有經過系統的音樂學習,文化水平不高,沒有太多經濟負擔,把鼓樂學習當作興趣愛好。由于缺少資金,鼓樂社的宣傳和發展很難開展,只能依賴政府進行有限的演出。而官方組織的演出大多具有公益性質,導致鼓樂社很難獲得實質性的經濟收益,這也制約了鼓樂社的長遠發展。據了解,除了東倉鼓樂社人員和收入非常穩定外,其余幾家樂社均在艱難維持。第四,缺少專業音樂人才?,F階段,除東倉鼓樂社外,西安其他幾家鼓樂社,幾乎沒有專門從事鼓樂研究及演奏的專業人員。樂社中的學員大都是城中村村民,沒有音樂基礎,且年齡偏大。以都城隍廟鼓樂社為例,2000年以前該樂社成員基本都是退休人員,2017年后,由于演職人員年齡偏大,后繼無人,樂社吸納了一批來自長安韋曲村的村民。這些村民大多年齡在50歲左右,沒有經濟負擔。雖然她們學習鼓樂的積極性很高,但由于沒有受過專業正規的訓練,鼓樂的演奏缺少專業性,在質量上很難有所突破。這也是導致鼓樂的發展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

二、西安鼓樂非遺保護與開發的思路

(一)保護精髓,發展新形式

西安鼓樂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雖然需要不斷發展創新,不斷融入新的元素,但“原汁原味”的內容必須得到保護。具體來說,這種藝術形式獨有的樂器、藝術工作者在演奏時的著裝、表演場所的設計、以及相應的民俗文化等都屬于被保護對象。如果這些事物發生改變,西安鼓樂很有可能名存實亡。西安鼓樂的非遺保護與文旅融合發展并不沖突。保護的是精髓、靈魂性的內容,發展變化的是其中某些藝術元素的應用方式。

(二)拓寬西安鼓樂表演的舞臺空間

當前西安部分地區的鼓樂發展與傳承存在“孤島”特征,即沒有從“文創融合”的角度著手,厘清西安鼓樂未來的發展趨勢。介于這種情況,應加強對鼓樂物質空間的保護與建設,如修建專業活動場館與寺院廟宇等文化傳承場所,通過對物質空間的建設及相應配套設施的完善,不僅能為西安鼓樂的發展與交流提供活動空間,還使其保護與傳承有了更好的根基[3]。另外,依靠新媒體的高度發展,數字音樂的整合也為西安鼓樂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持,游客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數字文化旅游。西安鼓樂模擬虛擬空間進行實景演出,利用虛擬的文化空間增加游客對非遺文化欣賞的審美體驗。線上新媒體平臺和線下物質空間的共同發展,為西安鼓樂的進一步發展和傳承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三)吸納專業鼓樂人員

目前,西安鼓樂的發展呈現出萎縮的勢頭,由于缺少資金、沒有經費的支持,很難留住專業院校的音樂畢業生?,F階段,除了東倉鼓樂社(在大唐芙蓉園進行演出)有專業演職人員外,其他幾家鼓樂社的成員,大多都是非專業人員。由于她們沒有經過專業正規的訓練,所以鼓樂的演奏在質量上很難有所突破。這也是導致鼓樂發展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解決這一問題的前期方法只有依靠政府,加大對西安鼓樂的資金投入,引進專業的鼓樂傳承人,擴大西安鼓樂傳承人的隊伍,使之能夠后顧無憂地進行音樂研究和學習。只有這樣,西安鼓樂隊伍才能不斷的壯大和發展。

(四)走文旅融合之路

政府的資金和扶持等“輸血”措施畢竟不是西安鼓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久之道。西安鼓樂如何通過走文旅融合之路,在市場中求生存,在創新中求發展,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依托西安深厚的文化資源,以文旅融合視角對西安鼓樂進行開發,在保護“原汁原味”的同時,開發具有文化產業特色的文旅產品和項目。如進行適度的文化旅游產業開發,具體的活動形式可以采用節慶民俗表演模式、模擬實景演藝模式以及景區固定演出模式等。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西安地區已經嘗試挖掘西安鼓樂的文化元素,并將這些元素與當地旅游資源相結合,希望吸引外地游客前來體驗。西安地區的東倉鼓樂社,是西安較為知名的鼓樂社之一,也是最早走商業化發展路線的樂社。近年來,該鼓樂社常駐大唐芙蓉園,以文旅結合的方式進行傳播,經常受到官方邀請,在西安諸多知名旅游景點(包括西安古城墻、寒窯、漢代長安宮殿遺址、關中地區的民俗博物館等)面向公眾進行鼓樂演奏與表演,并以“展覽”的形式,向社會大眾講解西安鼓樂的歷史,相關樂器的演奏方法。這種發展新思路的探索,不僅擴寬了西安鼓樂的發展通道,打開了全新的宣傳窗口,還為西安鼓樂的傳承和推廣注入了新的能量和動力[4]。

三、西安鼓樂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路徑

(一)打造西安鼓樂品牌IP形象

作為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音樂藝術形式,西安鼓樂若要良好的傳承與發展,還需從科學角度著手,和文化旅游產業進行深度合作,進行宣傳推廣,改變傳統音樂觀念,加大宣傳力度。重新打造這種藝術形式。為地區文旅產業帶來更大的商業價值。具體來說,應有更多的專業工作者和院團介入,圍繞西安鼓樂音樂藝術形式的特點,確定針對性的發展目標和方向,在保留鼓樂原有風格特點的前提下,研究編創出一些更符合大眾審美的樂曲和演出模式。打造西安鼓樂的品牌IP形象,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組建專業的編創、演奏團隊,深入挖掘曲譜,創作代表性曲目并進行現代化編創,可以適當增加聲光電的特效,符合青年人群的審美趣味。2、打造傳承人IP,培養并打造能為鼓樂宣傳并代言的傳承人,選擇具有積極形象能夠代表鼓樂之美的形象代言人,例如打造像河南豫劇的常香玉、小香玉老師等家喻戶曉的豫劇傳承人。3、引入經濟人團隊,把鼓樂的發展進行市場化運作,和一線知名導演進行合作,編排出符合陜西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型實景劇??山梃b張藝謀導演的印象·麗江、印象·西湖等作品,對西安鼓樂進行打造,編創出體現西安鼓樂與現代音樂結合的新作品,并參與實景劇中部分的演出,讓鼓樂表演成為西安文旅的特色窗口和打卡地,提高知名度從而建立IP品牌形象。

探索更多西安鼓樂與文化、旅游相結合的合作方式。以西安地區為核心,不斷外擴輻射范圍,嘗試更多的宣傳、推廣方式,建立西安鼓樂個性的標志性品牌。

(二)加強IP衍生品的開發

西安鼓樂與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中,產品的研發和創新應更為多樣化,讓非遺音樂文化的保護傳承和文旅融合得以更好發展的同時,經濟效益達到最大化?;谖靼补臉肺幕氐奶厣?文創產品可以分成兩大類別,一類是能夠彰顯“歷史原貌”的非遺傳承文創產品,一類是經過現代再加工、再生產后形成的新概念文創產品。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后者的生命力更強。因此,西安鼓樂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可以嘗試借鑒這種思路——基于“再生產”,挖掘出更多符合現代人審美、更加貼近現代人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創意產品。如服裝、擺件、掛墜、文化用品等[5]。

鼓樂的衍生品開發形式可以更加多樣化,不光限于文創產品,還可以在電子多媒體領域進行開發,例如在手機鈴聲中設置鼓樂音樂供大眾選擇,或者和游戲公司進行合作,開發出以西安鼓樂為背景的游戲的音樂,又或者對鼓樂進行再創作,編創出適合電視劇或電影的背景音樂。這樣可以讓大眾更直接的了解非遺音樂文化的魅力。此外,還可以設置與鼓樂有關的教學功能,如將傳統靜態的西安鼓樂樂譜,轉變為能夠自動播放鼓樂樂曲、且能夠彰顯西安鼓樂特點的全新音樂播放產品。當游客旅游時,可以購買這些帶有自動播放音樂功能的地區特色產品。既可以了解西安鼓樂,又能夠將這種藝術形式向外傳播,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

(三)探索多元的業態融合路徑

業態融合是非遺音樂文化與文旅產業融合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是提高融合效果的重要途徑。業態融合可以讓非遺音樂文化轉換為旅游產品,成為文化旅游的重要內容,進而大大增加兩者的經濟效益。非遺音樂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和魅力,西安鼓樂與文旅產業的結合,可以使非遺音樂文化的內涵更加生動,讓人民大眾更多的了解非遺音樂文化。通過對非遺音樂文化的轉化,推出更多與之配套的文化旅游產品,使其在具有良好文化價值的同時也具有經濟價值。例如,一、可以與各大旅游景區合作,定期進行西安鼓樂的展演,創造更多的對外展示平臺。同時,還可以和音樂廳、劇院等合作,對西安鼓樂相關音樂作品進行編排和演出。音樂、服裝、樂器、演出場景等,必須高度還原發源地創作實景,進行原生態表演,浸入式體驗,帶給游客身臨其境的感覺。二、組建專業的編創團隊,編創出可進行全國巡演的音樂作品,更好的宣傳和推廣西安鼓樂。使西安鼓樂在提升非遺文化價值的同時,推動西安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三,在數字化和網絡化背景下加強與互聯網+的融合,將編創的音樂作品,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更大范圍的宣傳,比如將西安鼓樂與短視頻直播相結合,作為深度發展傳承的“敲門磚”,加大宣傳力度,讓非遺音樂文化得到更好的發揚和傳承[6]。

(四)虛實結合,探索數字化傳播路徑

我國非遺文化形式多種多樣,用普通方式很難將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呈現出來,而數字化技術的出現,給非遺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近幾年,在非遺保護和傳承領域中,采用數字化轉化技術逐漸成為一種新趨勢。西安鼓樂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工作更顯重要,在其歷史發展、影像資料、相關理論、文化內涵等方面,都需要做大量整理和研究工作。但由于目前研究手段的局限性,學術界對西安鼓樂的研究還比較少。通過數字化手段進行研究,大大提升了西安鼓樂保護和傳承的技術水平。運用科技手段進行數據分析,采用多模態研究方法,可探討聲樂藝術的發聲技巧[7]。韻曲是西安鼓樂古老的傳承方式,師傅教授徒弟都是通過吟唱口傳心授。這種教授方式非常原始,也增加了鼓樂傳承的局限性。通過這項技術的運用,這一問題就迎刃而解。

為了更好地對非遺音樂進行保護和宣傳,應籌建專業的鼓樂展館,對西安鼓樂的發展歷程進行展示和介紹,并通過現代化科技手段,構建出虛擬鼓樂博物館,通過數字化技術對西安鼓樂進行宣傳。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使游客能夠多角度多方位的進行欣賞,增加游客的視聽體驗,使西安鼓樂更容易被大眾了解和接受。讓非遺音樂得到更好的保護,為非遺“音樂文化空間”提供無限的可能性。

總體來看,西安鼓樂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傳承、發展方面均具有獨特的優勢。在非遺保護方面,應該確定“以發展帶動保護”的思路,在藝術資源深度開發方面,可以嘗試借鑒其他藝術形式的發展路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盡量保留西安鼓樂藝術形式的“原汁原味”。此外,在西安及周邊地區應當深入挖掘鼓樂藝術形式中蘊含的文化元素,創建專屬的文創產品品牌,深入拓展藝術審美空間,并采用多元方法鼓勵觀眾從“欣賞”角度出發,為西安鼓樂的發展注入新元素。不僅如此,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西安鼓樂還應大膽嘗試“走出去”,將我國西北地區以鼓樂為代表的藝術風格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深度展示,使這種藝術形式收獲更多的受眾。

[注釋]

① 程天健.西安鼓樂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6:5.

② 云嘉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以西安鼓樂為例[D].長安大學,2017:13-14.

③ 20世紀90年代,西安鼓樂進入了一個相對沉寂的階段。以李石根、何均為代表的老一輩專家學者退休后,研究工作陷入了癱瘓局面。這種情況直到21世紀才有所改善。

④ 20世紀20年代-40年代,西安周邊存在的這種民間吹打樂統稱為“樂器社”。

猜你喜歡
鼓樂文旅西安
鼓樂節
西安2021
Oh 西安
乘風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從無到無限大
安東:東方的幽靜文旅之鄉
西安鼓樂亟待“交響”
西安鼓樂八拍“拍曲”研究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來?
文旅照明的興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