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理論邏輯、現實短板與實踐進路

2024-01-21 22:18趙福昕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農業

孔 隴,趙福昕

(蘭州財經大學 會計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農業現代化是系統構建中國式現代化工程的安全基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1],旨在推動脫貧攻堅成果轉換為農業現代化效益,將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作為規劃鄉村振興戰略布局的價值取向。2020 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明確提出,“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2]22,基于國家發展的歷史演進性、人民群眾的自主創造性、信息科技的開拓創新性、環境治理的現實緊迫性,須深刻領會解決“三農問題”對我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大意義,盡快找出“三農”困局的破題關鍵,匯總提煉出農村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應對之策。誠然,我國農業現代化正處于向優質、高效、增量、促產的轉軌階段,在盡力消解原有掣肘因素的同時,還需應對因多標準設定、多主體參與、多產業協作、多維度考量等新發展要求下衍生出的新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3]13?;诖?,如何立足于我國國情,扎實走穩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打破農業現有的發展困局,全力驅動我國農業現代化邁向高水平、高質量、高層次的發展階段,并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推進我國現代化全面建設,已成為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任務。

一、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理論邏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立足于我國國情,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4]1。因此,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是中國共產黨為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領全國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必然選擇。

從社會主義本質角度來看,現代化要在中國大地的土壤里生根發芽,就要敢于超越資本主義、自由主義、利己主義對現代化概念的設定。中國式現代化最本質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既不是簡單地對國外現代化發展規律和建設原則的復刻,也不是完全照搬馬克思主義現代化設想的模版,而是通過對我國現實國情的客觀把握、在具體實踐中探索并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人民現實需求和根本利益為導向,兼顧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的協調統一,推動國內先進建設與全球文明發展的同頻共振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2005 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由此,國內更多的學者認為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求不再局限于農業這一單一領域,而是農業產業與其他產業、農村與城市、小農戶與大市場、粗放式簡單生產和規?;s經營的蛻變進程[5]11。立足于我國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要求,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本質特征是將農民、農業、農村共同納入到現代化發展體系中。其內涵界定不僅限于農業效益單一性指標是否達標,而是聚焦于優質、高效、生態、智能、綠色等多個維度,重塑農業現代化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以及生態治理體系,以科技創新力扭轉分散式經營,將規模生產、智能監測、高效運營作為驅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抓手,采取精細化管理模式和復合型合作方針為農業發展提供增值服務。新時代,實現農業現代化是在全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引領農業優質高效發展,是推動生產指標與科技要素結合以增強農產品品質的現代化,促進多元主體合作與數字信息技術銜接以實現產業融合的現代化,提高勞動者專業素養與深化綠色環保理念以保障環境治理的現代化,加速先進資源流轉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同步以驅動城鄉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由此可見,農業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社會主義發展角度來看,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布局是以全面統籌的現代化建設強勢驅動提升人的現代化建設,利用高水平人的現代化主體思維推進高質量物的現代化載體完善,形成良性互促、雙向共贏的現代化發展的聯動機制,旨在兼顧“物”的現代化建設與“人”的現代化建設共融互通。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加快農業強國建設。實現農業現代化是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的戰略目標的根本。因此,要強化智能科技應用以提升農產品質量效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寬農民收益空間。通過維護農產品供需平衡、壯大職業型農民隊伍、增強產業融合集聚、構建農業生態治理體系助力實現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發展目標。依靠惠農利民政策降低農業發展環境的復雜脆弱性,加快農村農業配套服務設施的完善進度。加速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速率以帶動標準化、精細化農業經營管理體系的構建,降低宏觀環境與地域差異對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束縛。由此不難看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布局為激活農業現代化活力提供了基本場景和發展機遇,是驅動農業現代化邁向高階方向發展的重要動力?;诖?,堅持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與穩固國家發展大計、貫徹國體基本原則、維護國民現實利益的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和建設要求深相契合。

從社會主義價值角度來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國式現代化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科學發展性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時代先進性,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邁向國家富強、人民幸??登f大道的主動選擇。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明確了從宏觀主體——“人口規模的現代化”到微觀感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實現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可落地、可轉化、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秉承高質量發展理念——“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以穩固經濟發展大局,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與世界各國良性互動中實現互利共贏。因此,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要求,“以人為本”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遵循?!爸袊浆F代化嚴格遵循科學社會主義的價值邏輯,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彰顯出鮮明的人民性?!盵6]22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耙赞r為本”是走穩走好中國道路的關鍵途徑,“以人為本”是推動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進程的底氣所在。建立農業強國的落腳點在于“人”,其最終歸宿是實現農民的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須著力推動我國眾多小農戶由傳統農民轉變為現代新型農民,采取專業化職能定位、現代化思想認知、科學化生產模式等新的標準規范農業機械化生產、農民規?;N植、農村精細化治理的韌性體系建設。加速先進資源要素流轉以拓寬城鎮化輻射范圍,不斷調和并消解農業生產方式和與現代化目標的矛盾,以期促進農民、農業、農村互嵌式協同發展的現代化?!耙匀嗣駷橹行摹辈粌H是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根本宗旨,亦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價值遵循。因此,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驅動農業現代化發展與保障人民根本利益和民生基本需求的社會主義價值遵循緊密切合。

總的來說,農業供給質量、生產效率、產業體系、治理結構與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人民幸福密切相關。為穩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底盤、引領農業優質高效發展,須堅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實現生產力現代化與生產關系現代化的雙向發力、協調發展。

二、現實短板:掣肘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我國農業發展正逐步邁向科技促產、人才賦能、增綠提質的新階段,農業現代化步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面臨著要素體系、產業鏈布局以及主體參與結構不完善等方面的問題,進而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式現代化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要素體系仍待完善:重建的土地流轉體系和金融供給體系

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顯示,2019 年底我國耕地總面積約19.18 億畝,人均耕地面積僅為1.36 畝、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7]15-16。目前,制約農業發展主要因素集中在土地和資金兩個方面。一方面,土地要素流轉體系的構建內容主要涉及“使用權”和“利用率”。強化產業間協作分工的意識,重建合理的產業要素體系,將會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空間、提高農村土地流轉頻次?!敖刂沟?020 年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流轉面積5.32 億畝,其中轉入農戶的面積為2.49 億畝,約占承包經營流轉總面積的46.8%?!盵8]73規范流轉是提升土地流轉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的前提,規模經營是打破單一經營模式、增強農業產業鏈韌性的基礎。但目前我國土地流轉程序和土地征地制度的不完善、農地權屬關系和土地供求信息的模糊影響農民因地可獲財產收入的準確性。在2009—2019 年間,因優化農業結構、增加城市綠化面積等原因,耕地數量減少了1.13 億畝。伴隨城市化進程的不可逆轉,耕地因城鎮發展建設被占用的情況仍然存在,因此農民所獲土地范圍和應用領域是有限的,無法在承包土地創收和拓寬經營范圍中實現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我國農村金融環境的脆弱與貧瘠使得農業現代化發展缺失強勁的資金供給源。傳統金融機構為惠農發展設定的金融貸款額度與現代化農業發展資金需求額度不對等。欠發達地區農村傳統金融機構少,服務范圍和金融支持力度有局限性。因此,傳統金融機構專項資金下放到農業現代化產業的比重較少,結合當前我國農業為抓住由量增轉質增、手工勞作轉機械生產、粗放經營轉精細化管理的“變道超車”機遇,現代化農業前期資金需求大、利益回報周期長、產業經營風險系數高等不確定因素的存在大大減弱了金融機構主動調增信貸支持額度的意愿。普惠金融助力新型農業主體紓困的前提條件是農業數字設施完備與農戶數字素養均等?!爸袊畔⑼ㄐ叛芯吭喊l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3 年)》顯示,2022 年,我國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數字化程度分別是10.5%、24%和44.7%”[9]23,農村數字化基礎設施仍處于建設階段,無法促使數字經濟紅利惠及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的每一環節。因此,數字經濟與普惠金融在紓解農業現代化資金困境中呈現“勢強效微”的結果?;诖?,土地流轉體系與金融供給體系的不完備造成要素流轉活力和資源整合動力后勁不足,弱化了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整體效能。

(二)全產業鏈布局尚待優化:重構農產品產業鏈和農村物流冷凍鏈

中國式現代化的疊加式建設任務秉承全域統籌共建、聯動多方共融的發展邏輯。而我國小農經營格局固化和涉農產業利益分配機制韌性不足,致使延長農產品產業鏈的部署安排和完善農產品物流冷凍鏈建設計劃實施不力。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活動、經營活動和銷售活動并未完全從單一進行式轉換為聯動進行式,農產品在培育、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主體責任劃分的模糊,加大了農產品在施肥、噴灌、養護、監測一體化服務中的輔助配合難度。農產品生產供應鏈和輔助加工鏈的延展性不足,導致農業整體經濟效益較低。發達國家農業科技貢獻率一般在70%~80%左右,德國、英國、法國等超過90%,而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為59.2%[10]34。與此同時,“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為非農產業的25.3%?!盵11]2農產品產前供應鏈松弛加劇產后銷售價值鏈的緊張。農資企業與小農戶松散的利益聯結關系,將弱化農業產業鏈價值增值、加大農業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難度,導致農業產業韌性較低,延緩了農村物流冷凍鏈的建設進程。完整的物流渠道與數據平臺是構建專業化冷鏈物流配送體系的先決條件。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困境逐漸由生產管理領域轉變為銷售流通領域,鄉鎮道路和網絡鋪設的盲點漏點造成物流總成本高,進而阻礙農產品銷售范圍的進一步擴大,例如,一些快遞公司的站點設置大多在鄉鎮一級,農村到鄉鎮的空白運輸距離需要農業生產者自行配送,或者接受快遞站點收取的額外運輸費用。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成本的增加不僅壓縮了農產品銷售利潤空間,還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農產品從業者的生產積極性?!?018 年我國冷鏈流通率僅為32.3% ,僅僅是冷鏈物流發達國家30%的水平,其中農產品冷鏈流通率為41%,冷藏運輸率為69%。我國總體農產品冷鏈物流成本高達25%~40%,且2018 年冷鏈物流利潤率僅為8%,遠低于冷鏈發達國家的20%~30%?!盵12]208基于優質農產品對保鮮和貯存的高標準要求,我國農產品物流配送服務的缺失將以產品品質受損,消費者購買體驗不佳、銷售收益下降為代價。農業全產業鏈和產品冷凍物流鏈中的弱鏈環節和缺鏈現象制約農產品深加工水平和物流運輸服務能力的提升,以致農業現代化消費領域和流通領域的服務質量不高,不利于農業產業綜合效益增長。

(三)主體參與意識有待增強:重塑小農主體嵌入機制和科技人才激勵機制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創造有利條件?!暗谌无r業普查數據顯示,中國小農戶數量約占到農業經營主體的98.27%,且經營土地規模在10 畝以下的農戶占家庭承包戶總數的比例從1996 年的76.0% 增至2016 年的85.2%?!盵13]109由于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特殊性,小農戶無論是在數量規模上還是生產貢獻上均是我國農業發展中的堅實力量。因此,科技工具的先進性、經營理念的創新性、產業結構的合理性都無法避開小農隊伍而獨立實施。我國傳統農業種植分散化、耕地使用碎片化、管理模式粗放化的特點掣肘數字科技的普及力度、技術設施的完善程度以及現代農技的應用深度,進而致使農業生產總成本提升,增加小農主體嵌入農業現代化的不適性。2020 年我國有超過2.1 億以上的人達到大專及其以上的學歷[14],“高中以下、高中、大專和本科、研究生以上占中國總從業人員的比重分別為58.5%、18.7%、21.7%、1.1%,而農業從業人員中高中以下占比就已達到92.1%,研究生以上的更是接近0”[15]42-43。農業從業者較低的受教育程度大大增加了主體嵌入農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難度。我國農村實用人才和科技專項人才已然成為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兩支重要力量。由于我國地方政府科技人才分類機制的不健全,導致農業科技人才應用崗位實際對接的錯位。當前我國現代化農產品在良種培植、智能控制系統、農村電商、動植物檢疫防疫科技創新等農業前沿領域的人才缺口較大。除此之外,現代化農業科技人才因物質激勵機制的后勁不足致使涉農人才的引進機制、流動機制、激勵保障機制的執行效果不佳,一定程度上束縛科技人才“虹吸效應”的釋放,科技人才的績效考核與科研貢獻往往具有正相關性。我國大多數農業科技人才屬于事業編制,相較于公務員的工資待遇和社會地位均有所差距。而欠發達地區受經濟困頓、財政緊張等現實因素的制約,鄉鎮地區的科技人才的晉升空間和發展前景相對較為狹窄。地方政府設立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機制也因執行效力不高、監管模式有限,致使“內培外引—激勵留用—發揮功能”的人才供給全鏈中存在“缺鏈”短板。當前,由于小農主體很難深嵌于現代化農業結構之中,農業高技術人才的激勵機制明顯后勁不足,以致農業主要經營主體的合作粘性不足,多元主體聯動發展的聚合性和積極性欠佳。

三、實踐路徑:共融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

我國在建設農業強國的過程中,欲以高標準統籌謀劃農業現代化的優化路徑,加緊農業價值鏈、產業鏈和收益鏈的整合聯結,同步實現農產品產量的合理增長與質量的飛躍提升就須錨定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新坐標,重構農業現代化發展新格局?;诖?,以“共融互促”的實踐向度指引農業現代化的探索路徑符合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要義和根本宗旨。

(一)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政策的共建共融

當前我國涉農企業間的競爭已由農產品競爭轉變為產業鏈競爭,單一生產要素價值創造的利潤與資源組合要素整合價值創造的收益相比,貢獻能力較弱?;诖?,一方面,應盡快完善農業產前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進現代化農業在優質生產、精深加工、規模養殖、連鎖經營等環節的物質設施建設,加速農產品全產業鏈優化布局,建立健全各環節共享均衡的利潤分配機制,減少農戶融入現代化農業價值鏈的不適性與排斥性,從而釋放產業集群效應、技術創新效應以及協作聯動效應。數字經濟作為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全新生產要素,要持續強化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通過一體化建構土地要素流轉平臺和農地流轉數據庫,針對農業生產過程中所需要土地、資金、勞動力等信息進行整合分析,明確土地來源和流轉去向,暢通農地信息共享渠道,激活土地流轉與配置效率。依托數字平臺和大數據分析精準掌握農產品產銷信息以客觀評價市場銷售份額,并依據交易數據報告精確計算貨源生產供給數量,力促農產品供需結構的平衡穩定。發揮物聯網技術對農作物生產種植所需的氣溫濕度、光照強度、土壤肥力以及灌溉次數中準確嚴謹計算的積極作用,利用智能化手段實時監測產品生長狀態,并通過大數據信息庫精確把控不同生長周期的畜牧品種在制劑配比和飼料添加中攝入量。與此同時,著手打造冷鏈物流信息平臺,提高環境設備監測調控水平和農產品冷鏈物流利用率,根據溫控監測系統提供的信息按照保鮮要求劃分產品種類,并給予適合的包裝貯存建議、制定合理的冷鏈配送線路,促進農村冷凍物流鏈的完善進度與服務范圍。另一方面,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旨在賦予農民群體更充裕的經濟權益,守護好農民生存發展的安全屏障。土地是農民創收的根基,完善土地流轉制度,鼓勵土地流轉主體在法律條文規定范圍內,采用自主協商模式將流轉期限、交易價格等事項以書面合同的形式進行簽署確認,確保承包農戶為最終收益的所得者。除此之外,還要不斷上調失地農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保障金一部分資金來源可以從土地流轉補償款中劃撥至保障金賬戶,另一部分由地方政府財政直接補貼,將農民利益的損失率降到最低。鑒于此,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政策的共建共融,以完善的服務設施和規范的制度保障細則為農業現代化穩中向優的發展態勢保駕護航。

(二)促進農民職業素養和科技應用訴求的共存共融

農民不僅是農業生產前沿的一線工作者,也是農業發展隊伍的核心勞動力。促進農民職業素養和科技應用訴求的共存共融是扭轉農民專業知識與實用技術“不適應、難匹配”的有力舉措。一是要健全農民職業培訓機制和考核評價機制,各地根據區域農業主攻的發展類型,精準開設與農民對口領域知識和技能的課程培訓,由基層政府領導牽頭,完善培訓機制中的組織管理機制,將提高職業農民“質量”作為根本目的,科學設定培訓內容和考核制度,并設定與之相配套的評價機制和再培育機制,根據農民培訓掌握的知識水平、專業技能進行綜合考察,依照考核結果劃定不同的級別,考評不及格的學員不能通過退出機制,而應過渡到再培訓機制中,以確保農民“職業型”的務實性。二是要加強農業從業者對現代農業知識、智能農業設施和農產品市場趨勢的正確認識、盡力消解科技成果轉化的難度,理性預判農業未來發展趨勢,將職業性農民的“學以致用”落實到位,促進小農戶與農業現代化生產經營體系的緊密銜接?!拔覈r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 年的54.5%提高到2021 年的61.5%,增長了7 個百分點”[16]1。由此可見,科技在農業領域的普及應用是提升綜合生產效率、優化產品供給源結構的關鍵引擎。政府應發揮領航人的作用,將科學研究所、涉農高校以及涉農經營者共同納入到智能科技的應用體系中。由中央財政撥款、科研單位制定農業技術推廣方案、涉農高校組織人員實地考察調研,進而規范涉農人員技術應用標準。在此期間,著手完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競爭激勵機制和績效考評機制,制定科學可行、合理公平的衡量指標,針對科技人才取得的創新成果給予物質獎勵、精神鼓勵、發展晉升等方式,強化激勵效果。例如,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作為農業科技人才評級的主要指標,針對在前沿技術領域研發創新和推廣應用中做出顯著貢獻的農業科技人員,可破格評定技術職稱。由此,深刻領會“科技賦能于人,人賦權于科技”的價值意蘊,為農業現代化培育新的增長點。

(三)強化人才資金資源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共促共融

農業的現代化發展需要將資金、人才、土地等生產要素與機械化、智能化、集約化的發展要求深度融合,建立高效精準的科學經營模式。據測算,目前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綜合指數最大值為8.2324,最小值為0.2279,均值僅為1.9871[17]7。當前,由政府主導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在農業生產要素的流動和分配中呈現不均衡性。因此,應重塑由市場主流引導、政府輔助支持的城鄉一體化聯動機制,遵循市場發展規律和公平交易的原則。一方面,強化以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加速市場要素流動。地方政府在出臺有關城鄉空間規劃、公共服務建設等彌合城鄉發展差距的舉措中,務必重視決策的“行之有效”性。將資金、勞動力與技術分配至改善鄉村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每一關鍵節點,打通城鄉空間壁壘,擴大先進資源在產業集聚、土地利用、勞動力回流、技術應用中的增量效應。重塑城鄉空間聯動布局以及現代化農業產業配套布局,加強資源在分配、流動、應用領域的信息披露,提高資源利用率和透明度。另一方面,落實以市場要素流動助力產業融合發展,驅動數字金融普惠服務的增量擴面。聚焦多業態與多功能產業融合方式,依靠數字技術作為普惠金融深入農村農業發展的“助力器’,加速低成本信用貸款的下沉速度,加大低成本信貸資本的投放規模、縮短金融業務審批流程、放寬信貸利息還款時限,盡力消除普惠金融在農村金融供給中的“水土不服”?;诖?,強化優質要素在城鄉區域間流動,以共促共融的聯動模式深度挖掘農業現代化的多元價值。

(四)實現農業綠色發展與生態空間治理的共贏共融

增強環護意識和循環再利用的認同感有利于實現綠色持續發展與生態空間治理的雙向互促。水土環境資源是農業現代化賴以生存的土壤,應將保護耕地和水源作為生態環境治理的第一要義。畜牧養殖農戶及企業應有效防治高污染項目,具體可以通過廢棄物再回土地的方法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在草場承載的合理范圍內進行畜牧活動,切實減輕草場壓力,強化土地修復與再生能力,保障土地的生態治理修復再生力的良性循環[18]157。將綠色發展理念貫徹到農業現代化的每一環節,需鼓勵農業從業者積極參與,增強小農戶的綠色生產理念和綠色技術應用能力,消解粗放式農業中存在的“高耗高污”難題,進而提高小農戶嵌入農業現代化機制的粘性,強化綠色低碳生產內核。另外,將綠色發展理念擴延至維護生態平衡的具體范疇,例如,農田土壤的前期開發、中期條理和后期養護不僅能夠踐行農業綠色發展理念,還可以兼顧保護土壤資源和促進農民增收同步實現。另外,還需深化產業融合,為農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營造更適宜的發展環境,始終以高標準環保要求作為打造生態空間治理格局的價值遵循。地方各級以資源屬性和區域特色為坐標軸,探索多元化的產業合作路徑,推動產業間功能和價值的融合,以“交叉”服務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縱深”發展。延長農產品“前期生產—初步加工—精深加工”無害化農業產業鏈,讓“綠色”成為農民規避生產質量隱患和市場運營風險的保護色。由此可見,環境保護和綠色理念的共贏共融能為農業現代化規劃出平衡發展、長效增收的發展路線。

四、結 語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是立足于中國現實國情和發展實踐下的必然之舉。著眼于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的現實短板,需沖破土地要素體系和金融供給體系的建設困局、彌補農業全產業鏈和農村物流冷凍鏈的弱鏈環節,強化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合作粘性。將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制度保障政策作為農業現代化戰略布局的落腳點,通過提高農民職業素養與科技應用訴求的匹配度作為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硬指標,以優化資源要素與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作為打破農業現代化瓶頸的突破口,將農業綠色發展與生態空間治理共贏作為指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新方向?;诖?,拓寬中國式現代化路徑與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須統籌謀劃、全域聯動、一體推進,形成互融共生、互促共進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歡
中國式現代化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式民主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中國式失敗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