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省會城市發展新論*

2024-01-21 13:30程必定
區域經濟評論 2024年1期
關鍵詞:省會能級都市

程必定

中國已進入以城市群、都市圈為空間主體形態的城市化發展新階段,而都市圈的空間布局更為緊湊,是廣布于全國的區域增長極,對推進人口規模巨大而全體人民邁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廣布性、網絡狀的戰略支撐作用。中國27個省、自治區的省會、首府城市(以下統稱“省會城市”)都是都市圈的中心城市,省會城市的能級決定了都市圈的強弱程度,從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視角看省會城市的戰略作用,省會城市應以提升能級為導向,科學推進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故稱為“省會城市發展新論”。

一、27個省會城市人口和經濟集聚能力的比較分析

省會城市對人口和經濟的集聚能力,直接決定其能級程度。為便于量化研究,本文設定,以省會城市常住人口占所在省區常住人口的比重表示人口集聚能力,以省會城市地區生產總值(GDP)占所在省區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表示經濟集聚能力;由于經濟發展是省會城市能級的決定性因素,如果某個省會城市的經濟集聚能力高于人口集聚能力,說明該省會城市的能級較強,反之較弱。以下根據27個省區及其省會城市2023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從總體、城市和地區三個層面,對27 個省區省會城市的人口和經濟集聚能力進行比較分析,再得出結論與啟示。

1.總體分析

從總體情況看,2022 年27 個省會城市常住人口22871.5 萬人,占省區常住人口的17.06%,地區生產總值256024.6 億元,占省區經濟總量的23.74%,比常住人口占比高6.68 個百分點,省會城市的經濟集聚度平均水平高于人口集聚能力平均水平6.68個百分點,說明中國省會城市的經濟集聚度已超過人口集聚度,作為各省區經濟增長極的功能普遍增強。

2.城市分析

從各省會城市看,2022 年除呼和浩特和??谕?,其他25 個省會城市的GDP 占各省區之比都高于常住人口之比,其中13 個省會城市GDP 占比高于常住人口占比的程度,超過27個省會城市6.68個百分點的平均值(見表1)。由于各省區的自然、地理、歷史及經濟發展基礎的差異較大,省會城市人口與經濟集聚度的差異普遍較大。按2022年省會城市轄區常住人口規模劃分,大體分為四種類型。

表1 2022年各省會城市常住人口及GDP占所在省區的比重

第一種類型是城市轄區常住人口超1000 萬人的超大規模省會城市。這類城市共有8 個,按常住人口規模排序,分別是成都、廣州、武漢、西安、鄭州、杭州、石家莊、長沙,經濟聚集度與人口集聚度相比,除西安、杭州、石家莊三市低于27個省會城市6.68個百分點的平均水平外,其他五市都高這個平均水平。其中,廣東、浙江是“雙核”省,但省會廣州、杭州的經濟集聚度分別達22.34%、24.12%,分別高于人口集聚度7.54%和5.3%,說明廣州、杭州的經濟集聚度仍然很強。

第二種類型是城市轄區常住人口在500 萬—1000 萬人的特大規模省會城市。這類城市共有12個,按常住人口規模排序,分別是合肥、哈爾濱、南京、濟南、沈陽、長春、南寧、昆明、福州、南昌、貴陽、太原。經濟集聚度與人口集聚度相比,合肥、長春、昆明、南昌、貴陽五市高于27 個省會城市6.68 個百分點的平均水平,哈爾濱、南京、濟南、沈陽、南寧、福州、太原七市低于這個平均水平,而江蘇、山東、遼寧、福建是“雙核”省份,其省會城市南京、濟南、沈陽、福州的經濟集聚度分別達13.76%、9.31%、26.56%、23.17%,分別高于人口聚集度2.69、0.12、4.77、2.99個百分點,說明“雙核”省的省會城市也有很強的經濟集聚能力。

第三種類型是城市轄區常住人口在300 萬—500萬人的I型大城市的省會城市。這類省會城市共有4 個,按常住人口規模排序,分別是蘭州、烏魯木齊、???、呼和浩特。其中,蘭州、烏魯木齊兩市的經濟集聚度大于人口集聚度分別達12.12 個和6.09 個百分點,說明兩市在甘肅、新疆的經濟增長極功能較強;???、呼和浩特兩市的經濟集聚度低于人口集聚度分別為6.11%和0.85%,說明兩市在海南、內蒙古的經濟增長極功能較弱。

第四種類型是城市轄區常住人口在300 萬人以下的Ⅱ型大城市的省會城市。這類省會城市共有三個,按常住人口規模排序,分別是銀川、西寧、拉薩,其中銀川、西寧兩市是Ⅱ型大城市,拉薩是中等城市,但在各省區的經濟集聚度都高于人口集聚度。其中拉薩高出12.71 個百分點,僅次于長春、長沙而居第三位,銀川、西寧也分別高出10.27%和5.75%,說明欠發達地區省會城市擔當著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功能。

3.地區分析

從東、中、西和東北四大板塊的情況看,除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四大直轄市外,省會城市的地區分布是:東部地區七個,中部地區六個,西部地區十一個,東北地區三個。四大地區省會城市經濟集聚度的平均水平都高于人口集聚度的平均水平,但呈高、低兩極分化狀態:即中西部地區省會城市的經濟集聚度比人口集聚度更高,分別高出11.72%和9.16%,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省會城市的經濟集聚度稍高于人口集聚度,分別只高出4.34%和3.89%(見表2),都低于27個省會城市6.68個百分點的平均值。這是由于東部地區七個省會城市所在的省,除海南外都是“雙核”省,東北地區的遼寧也是“雙核”省。其中廣東的深圳、江蘇的蘇州、山東的青島經濟總量早已超過省會城市廣州、南京、濟南,所以省會的經濟首位度大多不高。但是,省會城市的人均GDP 水平呈東中部高、西部和東北地區低的狀態,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梯度相一致。

表2 2022年四大地區省會城市常住人口及GDP占所在地區比重

以上分析表明,從總體上看,中國省會城市的經濟集聚度超過人口集聚度;從分城市看,四種類型省會城市人口集聚度與經濟集聚度相比差異較大;從分地區看,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省會城市的經濟集聚度偏小,東中部地區省會城市提升集聚度還有很大潛力。省會城市作為所在省區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應從省會都市圈帶動全省區發展的高度,審視省會城市的發展。

都市圈廣布于27 個省區,是各省區的增長極。從全國范圍看都市圈空間布局協調,從省區空間看都市圈布局緊湊,從都市圈內部看城鄉發展融合,是化解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矛盾的空間抓手,做強都市圈,對推進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邁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省會城市是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只有建強省會城市,才能建強都市圈??梢哉f,中國已進入強省會時代。

近年來,不少省區都提出強省會戰略,僅2021年就有七個區黨委政府明確提出強省會戰略。如湖南在2021年11月第十二次黨代會上明確提出實施強省會戰略,河北和石家莊2021年7月出臺相關文件提出要大幅提升省會城市石家莊的首位度,福建在2021 年10 月頒發《關于支持福州實施強省會戰略的若干意見》,廣西2021 年11 月印發的《廣西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 年)》明確提出要“深入實施強首府戰略”,江西有關負責人2021年11月初表示省會強則全省強,貴州、山西也在2021 年提出強省會戰略①。

但是,強省會并不是通過撤縣(市)設區擴展省會城市的規模,而是要在提升人口與經濟集聚度的基礎上,在更深層次上提升省會城市的能級。在新一輪科技與產業變革的背景下,為帶動都市圈和省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各省會城市應以提升能級為導向,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省會新篇章。

二、以提升城市能級為導向實施“強省會”戰略

對一般城市而言,城市能級既是對人口與要素的承載力和吸引力,又是對區域發展的輻射力和帶動力;對省會城市而言,城市能級更加體現在后一方面,那就是,省會城市能級不僅是有較高的人口與經濟集聚度,更體現為在科技、產業、文化等方面為區域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新動能,帶動省區高質量發展。從省會城市承擔的區域功能看,以提升城市能級為導向實施強省會戰略,應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提升省會城市能級。

1.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提升產業價值鏈的能級量級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任務,而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是產業,實施強省會戰略的首要任務,應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提升產業價值鏈的能級量級。

價值鏈是產業上下游關聯企業之間及企業內部各單元之間的內在聯系而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價值鏈上的每一項價值活動都會對產業和企業最終實現的價值造成影響,決定著產業和企業的競爭優勢。中國各省會城市盡管人口與經濟集聚度有差異,但都已積蓄起一定的產業基礎,應堅定地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升產業價值鏈的能級量級。各省會城市提升產業價值鏈能級量級的具體路徑可能不同,但都應緊扣三個共同點。

第一,從源頭上做強技術鏈。產業鏈的背后是價值鏈,而價值鏈的源頭是技術鏈,省會城市從源頭上做強技術鏈,關鍵是培育和發揮科技教育優勢,激發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骨干企業的領軍型團隊,在前瞻性基礎研究“從0到1”突破的同時,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前沿科創成果的轉化、應用,在產業鏈上形成“從1到多”的創新性轉化應用,特別是要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從源頭上提升價值鏈的能級量級。

第二,從根本上做強人才鏈。價值鏈的源頭是技術鏈,而技術鏈的根本是人才鏈。省會城市從根本上做強人才鏈,關鍵是加快培養關鍵技術人才,改變關鍵技術崗位主要依賴境外人才的局面。既要更多地引進境外人才,又要加快培育和使用本地人才,提高關鍵技術崗位人才的本地化程度。省會城市要發揮省區人才中心的獨特優勢,把搶人戰略轉化為留人戰略,成為人才向往的創新天地。

第三,從環境上優化產業生態。從源頭上做強技術鏈、從根本上做強人才鏈,都取決于有良好的產業生態。省會城市應圍繞提升價值鏈的能級量級,以科技孵化、科技產業、科技金融為重點,開闊視野,深化改革,從環境上優化產業生態,在創新的“平地”上構建“產創投”一體發展、價值鏈環環遞增的“高樓”,成為本省區的科創策源地和新興科技產業聚集地,發達省會城市更要提升標桿,努力建成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創策源地和新興科技產業聚集地。

2.推動從“大城”向“強城”升級,提升省會城市發展質量

中國省會城市除拉薩為中等城市外,其他都是大城市、特大城市乃至超大城市,中國省會城市早就進入大城時代,如今,省會城市要推動從大城向強城升級。強城與大城的本質區別不是城市規模大,而是城市發展質量高。各省會城市提升發展質量的重點可能不同,但都應突出三個重點。

第一,提升宜居宜業宜學宜游的質量。人們對省會城市宜居宜業宜學宜游性的需求是不斷增長的,無論省會城市的發達程度如何,都應從“居、業、學、游”四方面提升質量。一要從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提升宜居性,“硬件”主要是改善市政基礎設施,為提升宜居性提供必要條件,“軟件”主要是完善教育、科技、衛生、體育、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為提升宜居性提供充分條件。二是從就業和創業兩個方面提升宜業性,“就業”主要是支持企業發展,依靠企業穩就業?!皠摌I”主要是鼓勵大眾創新,通過創業增加新的就業機會。三是從學校和社會兩個方面提升宜學性,學校提升宜學性主要是改善各類學校的辦學條件,高等學校要在專業設置和教育質量上吸引學生,社會提升宜學性主要是通過發展文化事業等,以建設“學習型城市”提升全社會的宜學性。四是從生態環境和城市文化兩個方面提升宜游性,既要改善城鄉生態環境發展城市與郊區旅游,特別是把城郊鄉村建設成“城市的大花園”“居民的大公園”“研學的大校園”,又要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及科教資源發展工業旅游、科普旅游,提升全域宜游性。

第二,提升樞紐城市的功能。樞紐城市是處于各種運輸方式的交匯處,擔負物流、人流和信息流中轉功能的城市,省會城市都是不同層級的樞紐城市,要進一步提升樞紐城市的功能。不同省會城市提升樞紐城市的功能任務是不同的,但共同的新任務是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并與傳統基礎設施建設三統籌:一是統籌謀劃新基建與傳統基建的頂層設計,加強兩者之間的有機銜接;二是統籌協調新基建與傳統基建的建設時序與重點,合理配置建設力量;三是統籌推動新基建與傳統基建的融合創新發展,推進資源共享、空間共用。顯然,三統籌以新基建提升傳統基建的功能,以傳統基建為“新基建”提供基礎性支撐,會顯著增強省會城市的樞紐功能。

第三,城市生命線安全保障。隨著省會城市規模的擴大,對交通、供電、供水、供汽、地下管網等城市生命線安全保障的要求越來越高,也越來越緊迫,各省會城市應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對城市生命線工程的安全運行進行系統監測、提前預警、及時治理,確保城市和居民的人身財產安全,以安全發展保障省會城市的發展質量。在這方面,安徽省合肥在2016年與清華大學合作,共同開展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系統的研發和應用,把城市安全治理由“經驗治理”上升為“科學治理”,提前消除了大量觀察不到的安全隱患,受到國家住建部的肯定,值得其他省會城市借鑒②。

3.突出文化建設,提升省會城市軟實力

城市軟實力的內涵是以價值觀、文化、制度等軟要素的感召引領而產生的無形力量。省會城市尤其應該突出文化建設,提升城市的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2013 年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深刻指出:“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中國歷史悠久,許多城市本來就各有特色、多姿多彩。但是,近年來,不少城市為了一年一變樣、幾年大變樣,由幾個大房地產開發商搞建設,就像計算機復制功能鍵一樣,拿一張圖紙在各個城市搞粘貼,哪都一樣?!边@種對城市文化的破壞性拆建問題,在省會城市也很普遍,亟須突出文化建設加以治理。不同省會城市突出文化建設提升軟實力的路徑會有不同,但共同的要點應是要提煉省會城市的地域文化標識,弘揚省會城市的精神品格。

所謂城市的地域文化標識,是各類文化從形態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的共同表達,反映城市及周邊地區人民歷史形成的精神品格,成為響亮的地域名片,對內可形成共識而增強凝聚力,對外可凸顯特色而提升影響力。每個省會城市的地域文化標識雖然不冋,但提煉地域文化標識,都應符合地域文化標識的四個基本特征。

第一,精神層面的先進性。省會城市的地域文化標識來源于各具形態的所有文化,又高于形態層面的具體文化,在精神層面能反映這些文化共同具有的先進性,成為一種精神的力量,既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又激勵人們的精神斗志,增強人們的文化自覺,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第二,歷史層面的傳承性。因為不同形態的地域文化都是當地人民在世世代代的勞動和生活中創造的,在發展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長此以往,各種具體形態的文化所反映的精神品質就會匯集起來,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對內可以提升地域文化的軟實力,對外會擴大地域文化的傳播力。

第三,發展層面的時代性。文化作為軟實力,反映文化在發展層面具有時代性的特征,省會城市的地域文化也是一樣。因為地域文化在精神層面具有的先進性,吸收時代發展的新理念、新營養而不斷豐富,成為具有不竭活力的精神力量;因為地域文化在歷史層面具有的傳承性,承載著歷史匯集的精神品質,在本質上開闊人們的思想境界,增強人們的文化自強,激勵人們奮發向前、與時俱進。

第四,空間層面的統一性。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統一性”是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征之一,省會城市的地域文化在空間層面也具有統一性。一方面,每個省會城市的地域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在全國空間尺度具有統一性;另一方面,每個省會城市的地域文化又由所在省區的若干亞地域文化組成,在省區空間尺度具有統一性。省會城市地域文化在上下兩個空間層面的統一性,是中華文化融為一體的反映。

4.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提升省會都市圈的“城鄉等值”程度

省會都市圈是次于城市群的城鎮化空間形態,與城市群的區別,前者是推進一體化,后者是推進同城化。所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關于促進都市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都市圈的發展方向是同城化。由于省會都市圈空間范圍小,周邊鄉村受省會城市的近程輻射,經濟文化比較發達,具有城鄉融合的地域特征,省會城市應發揮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提升都市圈的“城鄉等值”程度,以“城鄉等值”提升省會城市的能級。

所謂“城鄉等值”,是指城鄉居民的收入、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生產生活便利程度等方面趨向等值的空間發展現象,也是都市圈同城化的基本特征。特別是農村居民,不僅能分享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就業機會、公共服務,還能就地享受城市居民所少有的天然生態環境。西歐、北美、日韓等已完成現代化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市圈內大體實現了“城鄉等值”。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省會都市圈更要提升“城鄉等值”程度,推進城鄉居民邁向共同富裕。

都市圈“城鄉等值”是在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下,城鄉空間布局的優化和鄉村空間價值的提升,在空間上是逐漸拓展的,在程度上是逐漸提升的。省會都市圈盡管成熟程度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在行政管理上有兩個空間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省會城市直轄的區域,第二個層次是與省會城市轄區毗鄰但屬其他地級市所轄的區域。這樣,發揮省會城市輻射的帶動作用,也應分兩個空間層次梯度推進都市圈的“城鄉等值”進程:先在第一個層次空間層次推進“城鄉等值”,發展到一定程度,再向第二個空間層次推進“城鄉等值”。各省會城市應以同城化為導向,以城鄉居民收入、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生產生活便利程度的等值為目標,打破城鄉界限,在環境、產業、人居、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空間布局上城鄉統籌,充分發揮主城區的帶動作用,多維度挖掘鄉村空間價值,在農村構建與城市生活不同類但等值、更加符合發展需求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這樣,人們在農村生產生活,并不意味降低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而能與城市居民邁向共同富裕之路。

三、提升省會城市能級在中國式現代化省區實踐的展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有五個基本特征:一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二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三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四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五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展望以提升城市能級為導向實施強省會戰略,會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省區的實踐。

1.提升省會城市能級推進人口規模巨大的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人口規模巨大,省區人口規模也很大。除京津滬渝四個直轄市外,2022 年27 個省區常住人口總規模達134065.1 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94.96%,其中,11 個省人口超過5000 萬人,已相當于世界上的人口大國;廣東、山東、河南的人口超過1億人,可排在世界人口大國第14位之后。推進人口規模巨大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各省區的共同使命,以提升城市能級為導向實施強省會戰略,既會提升人口和勞動力素質,又會吸引勞動力和人才集聚,發揮省區的勞動力和人才優勢,為各省區的現代化建設提供豐富的勞動力、人才要素支撐,推進人口規模巨大的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已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人口紅利已從單純的數量型紅利轉變為以數量為基礎的質量型紅利,會更好地發揮勞動力和人才優勢,增強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底力與后勁。提升省會城市的能級,會從三個方面發揮勞動力和人才優勢:一是在城市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方面提升對人口的承載力、吸引力,從改善硬件方面為發揮勞動力和人才優勢創造條件;二是在教育、科技、產業發展等諸多方面,提升人口和勞動力的素質,從改善軟件方面為發揮勞動力和人才優勢創造條件;三是進一步優化人才成長環境,吸引和留住各種人才,從更深層次為發揮勞動力和人才優勢創造更好的條件。

2.提升省會城市能級推進邁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

提升省會城市能級,可以從強省會和強都市圈兩個方面推進省區人民邁向共同富裕,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奠定省區基礎。

從強省會視角看,因為富裕水平是由收入水平決定的,而收入是由就業決定的。提升省會城市能級首要的是提升產業鏈價值鏈的能級量級,不僅增強產業的就業吸納力,穩定就業者的收入來源,更會提高勞動生產率和企業經營效益,提高勞動者的工資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提升產業鏈價值鏈的能級量級會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政府更有能力興辦公共服務事業、提高城鄉居民社會保障水平,推進居民邁向共同富裕。

從強都市圈視角看,因為共同富裕的條件是共同發展,而強都市圈最直接的效應是推進省會都市圈“城鄉等值”進程?!俺青l等值”的突出特征是以共同發展提升城鄉同城化水平,推進城鄉居民邁向共同富裕。隨著省會城市能級的提升,“城鄉等值”程度也會提升,加快推進都市圈城鄉居民邁向共同富裕,進而會輻射帶動全省區發展,從省區層面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廣泛而深厚的基礎。

3.提升省會城市能級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

改革開放以來,各省會城市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方面已奠定了深厚的基礎,省會城市能級的提升,主要會在以下方面更好地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

第一,省會城市能級的提升,物質會更加富足,會增強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塑造忠于職責、誠實守信、奉獻社會、關心他人的社會風尚,人們的精神會更加富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更廣的范圍和更高的層面相協調,推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第二,省會城市能級的提升,會推進各省區優秀地域文化的創新型傳承和創造型轉化,提升省會城市的軟實力,既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提供軟實力支撐,又以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進而帶動各省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第三,省會城市能級的提升,會為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物質支撐。各省會城市公共文化事業盡管有很大發展,但與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仍不相適應,省會城市能級的提升會增加政府的財力,有能力加大對公共文化事業建設投資,更會推進省會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對各省區既是先行示范,又會提供強大支撐。

4.提升省會城市能級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省會城市認真踐行習近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有效推進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省會城市能級的提升,主要會在以下三個方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第一,近年來,各省會城市的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歷史負債較多,仍有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在許多方面還存在“亞健康”問題,長期保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需要政府持續投資。隨著省會城市能級的提升,政府有財力持續投資于生態環境保護基礎性工程的建設與完善,根治生態環境的“亞健康”的病態,持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第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產業發展的要求是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主要是運用綠色理念和先進技術把生態資源轉化為新的生產要素的產業,產業生態化是按照“綠色、循環、低碳”要求推進產業的生態化升級,都需要引入先進技術和市場機制。隨著省會城市能級的提升,政府、企業都有條件和能力運用先進技術、引入市場機制,廣泛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在產業領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第三,2021 年3 月15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提出,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隨著省會城市能級的提升,政府、企業、居民都會自覺地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共同的社會責任,政府有條件把“減碳”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企業有能力優化能源生產和使用結構,居民也會越來越自覺地實行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使人與自然的良性循環上升為良心循環,在廣度和深度上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5.提升省會城市能級推進邁向國際化的中國式現代化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安全倡議等,展現了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心,也為省會城市邁向國際化營造了前所未有的國際環境。但是,大多數省會城市的國際化程度都較低,省會城市能級的提升,主要會在以下三個方面加快邁向國際化的步伐。

第一,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新特征是,國家或地區間的對外開放,已從商品、要素的對外開放,轉向規則、標準、制度的對外開放,省會城市能級的提升,政府、企業對規則、標準、制度開放的適應能力不斷增強,會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進省會城市邁向國際化。

第二,當今經濟全球化還具有合作與競爭的雙重特征,省會城市能級的提升,會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既把更多的國際優質資源、優質企業“引進來”,又會有更多的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在融入經濟全球化、多極化中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一些具有科技創新和制造業優勢的省會城市會更多地參與大國競爭,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進而提升國際化水平。

第三,中國各省會城市都有悠久的歷史和多彩的文化,已普遍與許多國家的城市締結為友好城市,國際友好交流各有特色。省會城市能級的提升,與世界各國的友好交流會廣泛擴展,文明互鑒會向深度延伸,既會加深其他國家的政府和人民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又會提升省會城市的國際影響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做出省會城市的新貢獻。

注釋

①見長沙、石家莊、福州、南寧、南昌、貴陽、太原市政府網站。②引自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合肥市發展經驗總結報告》(內部版),2022年9月。

猜你喜歡
省會能級都市
“拼、搶、快、優”,展現錢塘“高能級”擔當
潛行水下 暢游都市
雍正、乾隆朝省會書院制度新探
A Trip to Xi’an
提升醫學教育能級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糾纏Ξ-型三能級原子與糾纏腔場相互作用熵的糾纏演化
穿越水上都市
把省會城市群打造成強增長極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