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境與突破:生態系統理論視域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探索

2024-01-22 06:30
海南開放大學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愛國主義個體大學生

黃 冕

(西昌民族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小學教育系,四川 西昌 615000)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血脈中亙古不變的精神內核,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于每一位中華兒女心中,成為中華民族傳承的精神基因。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結合新時代歷史背景,對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主題與核心內涵進行了全面剖析,包含了指導思想、教育內容、實踐載體以及教育方法的守正與創新,彰顯愛國主義教育兼具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統一的特征,是愛國主義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中的權威指導文件。其中闡明了“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1]。研究發現,愛國不僅包含熱愛自己的鄉土文化與風土人情,還包括熱愛國家的政治制度、政權以及政黨。在秉持愛國、愛黨與愛社會主義的基礎上,堅持以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教育為價值歸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創新[2],愛國的本質就是人們對所屬國家的政治認同[3]。課堂教學、校園文化氛圍營造、網絡平臺宣傳與凈化都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形式與載體。此外,全球化的背景下也給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較大的影響,這些影響會沖擊和削弱民族國家的愛國主義[4]。經濟全球化與5G網絡將廣闊的世界變成“地球村”,全球化進程拉近了世界各國的距離,也沖擊了彼此之間的界限。西方文化和價值觀逐漸滲透到青年大學生之中,給愛國主義教育帶來較大的困境?;阱e綜復雜的內外部環境對愛國主義教育帶來的困境。愛國主義教育應遵循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之間的辯證統一,既要滿足國家、社會發展的需要,也要兼顧個體學習的需求[5]。

綜合現有研究者的論述,足見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的主題,備受學者們的關注。既有橫向視角兼顧個體與社會辯證統一的理論思辨,也有縱向視角愛國主義教育的歷史主題變遷;既有對理性愛國、科技愛國的呼吁,也有對愛國本質的探究。當下的中國在更加錯綜復雜的國際局勢中,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交互融合[6]。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放眼世界,我們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7]。2020年新冠病毒的肆虐,西方國家虎視眈眈的滲透影響以及全球政治、經濟發展面臨的矛盾與風險,將愛國主義教育置身于錯綜復雜的環境中。當前我國綜合國力提升,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跨越,仍有諸多內憂外患亟待解決,同時給愛國主義教育帶來較大的風險與困境。青年大學生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體,在與外界的交互作用中建構自主認知,并在行動中形成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有的青年認為轟轟烈烈的行動是愛國,也有的青年認為腳踏實地完成學業、回報社會是愛國。個體在進行愛國主義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生成對愛國主義更加深入的理解。彰顯出系統性的特征。將生態系統理論運用于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探索,有助于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化與推進。

一、生態系統理論研究框架

(一)生態系統理論的內涵

1979年,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在其著作《人類發展生態學》創建了生態系統理論模型,強調外部環境作為個體行為和心理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在與個體不斷的交互作用中實現個體的發展。布朗芬布倫納將社會視為多個層級系統嵌套形成的生態系統,在生態系統中,以個體為圓心,從小到大、由內而外嵌套的五個同心圓分別是:微系統、中間系統、外系統以及宏系統。微系統是指與個體直接接觸所形成的交互作用關系。如同伴群體、家庭、學校等。中間系統是指各個微系統之間的聯系或交互作用。外系統是指個體不在其中、卻與個體所處的直接環境發生交互影響的外部社會環境,是一種間接影響。宏系統是指精神理念層面的文化價值觀、風俗習慣等,會給個體帶來一些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生態系統理論與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契合

生態系統是指一定地域空間范圍內生存的所有生物(主體)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聯系的具有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功能的統一整體[8]。生態系統必備之要素有由個體或組織構成的主體,與周圍復雜環境之間有著密切聯系并發生交互作用而形成有機整體。生態系統理論將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為研究對象,對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體所處的復雜環境進行層級劃分,立足于主體所處的微系統、中間系統以及外系統進行全面剖析,這不僅有助于拓寬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視角,也為揭示愛國主義情懷的生成機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視角。然而,在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研究領域尚未就此理論展開系統的研究。本研究通過梳理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困境,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二、生態系統理論視域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困境

(一)微系統層面:直接影響與交互作用的消解

微系統的核心所在是每一個看似獨立的個體,在與外部環境的交互作用中建構愛國主義認知、涵養愛國主義情感與意志、形塑愛國主義行為。受個體所處學習與生活環境的復雜影響,其愛國主義的知情意行具有動態性、生成性特征。高校在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以思政課程為主、多門專業課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方式在教育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知識、情感、信念的教育內容。然而在現實中,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缺少以學生主體為本位的學情分析,不同課程各自為政、孤立育人,表現為課程思政體系內部相疏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相分離[9]。此外,與高校學生直接接觸的第二課堂、校團委學生會、社團組織、同輩群體活動、校園文化建設,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方式。然而在現實中,由于監管力度不足等問題,一些大學生自發舉辦的活動缺乏內涵和思想性,愛國主義教育難以達成預期成效,從而造成直接影響與交互作用的消解。

(二)中間系統層面:不同影響的碰撞與信念的動搖

中間系統作為各個微系統之間的紐帶和橋梁,為不同微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和影響提供了可能性。布朗芬布倫納認為,如果不同的微系統之間具有正面積極的聯系和交互作用,能夠促進個體實現最優化發展。相反,微系統之間的負面聯系則會導致消極的后果。對于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而言,中間系統的困境主要來自不同微系統的教育影響之間價值導向的一致性和連續性程度。具有一致性與連續性的教育影響能夠為青年大學生樹立一致穩定的價值觀導向,而不一致的教育影響則可能帶來價值選擇的混亂與迷失。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培育是高校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其發展彰顯了高校如何減少或彌補不利影響因素的過程。不同影響的碰撞既可能帶來信念的動搖,也可能形成向心力,共同個體推進愛國主義信念的建構。

(三)外系統層面:國際化與本土化的失衡

外系統作為一種間接的影響,雖不直接作用于個體,但仍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從當前所處的時代背景來看,由于科學技術的升級以及我國人力資源的優勢,與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緊密,相互之間的依賴程度也逐漸提升。我國作為擁有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國,勝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地位顯著提升。高等教育作為科學技術再生產的主要陣地,通過培養科技人才推動科技發展,科技發展又能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的投入,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不同國家高等教育的交流與合作隨著科學進展而強化,同時伴隨著不同世界觀、價值觀的碰撞。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存在著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不平衡關系,在國際人才的競爭中,發展中國家的人才大量流向發達國家[10]。高度國際化的趨勢削弱了本土化、民族化的表征,國家之間的界限感消解,造成國際化與本土化之間的失衡。

(四)宏系統層面:物質文化的興起與精神信念的衰落

宏系統由以個體為圓心構成的所有微系統、中間系統以及外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構成,主要表現形式是精神文化、思想觀念、價值觀、風俗習慣等,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影響個體建構知識經驗。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立足于經濟全球化、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之下,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邁入全面深化階段,所面臨的宏系統層面的困境也隨之而來。一方面,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強勢輸入對主流意識形態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表現出部分“當代大學生身上表現出精神世界空虛、社會信仰缺失、國家精神淡漠、國家榮譽感弱化等情況”[11]。另一方面,市場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物質碩果過溢逐漸影響了青年一代的價值觀,侵蝕了大學生的崇高理想與堅定信念,淡化了尚未完全構建的價值觀體系。

三、構建我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生態系統的路徑

(一)微系統層面:以高校教育為實施主體,創新教學形式

作為直接與大學生接觸的微系統,是青年大學生構建愛國主義認知、生成愛國主義情感的直接來源,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課程教學是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中心環節,教師作為課程實施者與大學生的思想引導者,應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之中。以青年大學生感興趣的時事熱點為切入點設計實施教育教學活動,建立大學生積極學習與理性思考的習慣。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探究式學習調動大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以2019年教育部主辦的首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活動為例,其中榮獲特等獎的孫芳老師在其課程《弘揚新時代的愛國主義》導入環節以“2018年孟晚舟事件”以及“2019年5月美國簽署針對華為、5G技術和電信設備的禁售令”作為切入點,向學生提問:“你當時的態度是什么樣的”,在探討中引導青年大學生強化國家認同感。在教學過程中以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的“點贊”與“歡呼”引導青年大學生理性愛國,切勿陷入狹隘民族主義的極端。在課程教學中以青年大學生的需求和興趣為出發點設計課堂教學,達到了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一的目標。

(二)中間系統:促進微系統之間良性交互作用,形成一致性與連貫性的影響

注重微系統之間教育影響的連貫性與一致性。青年大學生處在“拔節孕穗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塑形,承載著個人理想與中國夢的實現。古人“茍利國家,不求富貴”對于新時代青年大學生而言仍具有思想引領的作用。一方面,提升高校教師思想理論素養與“課程思政”的能力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把握青年大學生同輩群體的影響力,樹典型立榜樣,從大學生的身邊人、身邊事入手,深入挖掘同輩群體中的優秀個體,發揮榜樣示范和激勵作用。將愛國主義教育貫徹于青年大學生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強愛國主義儀式教育,在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傳統節日開展相應的活動,通過儀式感喚起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并將其延續下去。

(三)外系統:加強教育立法與社會支持,協同提升愛國主義教育成效

在當前復雜的世界形勢下,愛國主義作為國家發展競賽中的精神動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以美國為例,21世紀美國國民教育法案通過政治認同和歷史認同教育強化青少年國家層面的公民身份認同,愛國主義教育更加具有國家主義色彩[13]。通過愛國主義教育立法有助于鞏固強化國家發展戰略,對我國愛國主義教育具有一定的啟示。另外,強化社會支持力度,通過網絡平臺大數據運算、精準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的隱性影響。此外,建好用好以紅色文化資源為核心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國防教育基地也是必要路徑。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往往作為紅色旅游景點面向社會開放,而沒有成為高校教學實踐基地,其教育作用并沒有真正發揮出來。高校應當與紅色博物館、烈士陵園、衛星發射基地等合作,共同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并定期開展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如邀請衛星發射基地工作人員到高校開設“北斗導航”講座,組織大學生到衛星發射基地開展學習活動等。同時,將VR虛擬現實技術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之中,提高大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體驗。

(四)宏系統:以愛國主義為精神引領,構建良性循環的愛國主義精神培育體系

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多態位、常態化的培育過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與精神追求受到來自內部與外部的雙重影響,并體現出較強的主觀能動性。應重視整個培育環境的外系統與宏觀系統塑造,這就需要全社會協同合作,致力于全方位培育系統的建設。營造愛國主義文化氛圍,充分動員社會各個層面的資源構建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環境,全面滲透愛國主義理念,強化精神文化的熏陶。張伯苓先生曾在1935年對南開學子提出三個問題:“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今天,這三個問題同樣值得每一位青年大學生深思。對于00后、10后而言,見證了我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歷程,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我國“全國上下一盤棋” “擰成一股繩”的有力防控措施實實在在證明了我國制度的優越性以及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此外,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于多種形式的學生活動之中,通過融入于情境的體驗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涵養愛國主義認知力和行動力。比如廣泛宣傳愛國主義題材的影視作品《覺醒年代》《長津湖》《志愿軍》等,激發大學生對愛國主義精神的情感共鳴,并內化為自己的堅定信念。在表達愛國情感時應注重理性愛國,落到實處,跳出狹隘的民族主義觀,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猜你喜歡
愛國主義個體大學生
在疫情大考中彰顯愛國主義力量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愛國主義教育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愛國主義教育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