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生態倫理意蘊

2024-01-23 00:31徐雪苗
關鍵詞:共生倫理現代化

徐雪苗

(中國人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2)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蘊含的生態倫理意蘊為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有力的價值支撐,為解決現代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生態倫理是用道德的力量來調節和規范人對自然界的行為,擴展了倫理關懷的范圍,將人與人的倫理關系延伸到人與自然的倫理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培育生態道德和行為準則”[1]。生態道德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以生態文明為導向,展現了人類文明的新形態,有效克服了西方現代工業文明中的矛盾,拓寬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生態倫理起點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生態倫理起點。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生態倫理關注的核心問題。要消解人與自然的矛盾,前提是作為實踐主體的人如何詮釋人與自然的關系。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決定了人對待自然的倫理態度。資本邏輯主導下的西方現代化奉行個人利益至上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強調人對自然的主宰地位和控制,只有人才有資格獲得道德關懷,把人的利益作為制定倫理規范和道德原則的唯一標準,由此導致了人類行為對自然規律的背離,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以共生的方式存在,轉變了人對自然的單向度的、機械式的控制和支配的關系,明確了人對自然的道德責任和義務,使人與自然的關系建立在一種新的倫理原則的基礎之上,重塑了人對自然的倫理認知。

(一)“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跳出了西方“資本邏輯”的窠臼

西方現代化的邏輯是“資本至上”,其生產方式都是圍繞資本和利潤展開的。資本的目的就是增殖,創造剩余價值。受資本邏輯統治的資本主義社會追求發展至上,大自然是滿足資本增殖的工具。人類所關注的只是自然的有用性,把自然當作人類可以利用的資源。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不斷擴張的本性必定會造成自然資源的大量浪費。另一方面,在消費領域,資產階級大力宣揚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把商品消費作為衡量人生存價值的標準,把物質享受等同于幸福生活追求的目標?!按罅可a、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無視自然界整體的動態平衡,加劇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人也在觀念上越來越背離自然,人類將自己視為自然的主人。因此,在資本面前人類對自然的基本價值取向是控制和征服,充滿了強烈的人類中心主義傾向,忽視了對自然的倫理關注。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價值觀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強調人是唯一的價值主體,人只對自身有責任和義務,自然不在人類的道德關懷范圍之內。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人對大自然的索取缺乏合理性的約束和限制,當人類對自然界的掠奪式開發和無節制的耗費超出自然界本身的承受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時,就導致了生態系統的失衡。因此,“資本邏輯”下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是生態環境惡化的深層次原因。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跳出了西方“資本邏輯”的窠臼,重構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保?]“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突出強調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生命整體,二者應當和諧共生、協同共進。以生命共同體為視角闡釋人與自然的關系,摒棄了主客二分的矛盾對立的思維前提,克服了西方“資本邏輯”下對待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的局限性,構建了一種新型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推動形成人與自然之間的雙向互動和良性運行機制?!叭伺c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本質上超越了傳統的發展模式,站在生態文明的高度,倡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3]?!百Y本邏輯”下的傳統發展模式片面追求財富和經濟的增長,隨之而來的是資源枯竭、能源危機和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人類社會發展和自然環境保護之間找到了一個聯結點,以綠色發展為導向,推動了人類文明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范式的轉型。在“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的指導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從人與自然互動關系的整體維度去把握人類實踐活動的價值取向,不局限于人或者自然本身的價值,在關注人的價值和整體利益的同時也強調人對自然的道德和義務,解決了人與自然的對立狀態,實現了文明發展的轉型,引領了人們生態道德觀念的變革。

(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與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結合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闡釋了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奠定了科學的本體論基礎。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人與自然是一個相互交織、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首先,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自然界提供給人們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明確指出,勞動之所以存在正是由于自然界提供給了勞動加工的對象,給勞動者提供了維持肉體存在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其次,人類作為自然存在物,是能動的有意識的實踐主體,通過勞動與自然之間進行物質變換。但是,人類對大自然的改造必須考慮客觀條件的制約,從實際出發,以尊重自然規律為前提和基礎。最后,人與自然相互依存、休戚與共,自然界和人的實踐活動緊密聯系。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同時,自然界也深深地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的烙印,將自然界從自然之物轉化為為我之物,成為人化自然和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人類與自然界在實踐過程中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從而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破壞大自然就等于損害人類自身。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傳承和創新了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爸袊幕^去最偉大的貢獻,在于對‘天’‘人’關系的研究”[5]。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智慧,“天人合一”“民胞物與”“道法自然”“敬畏天命”等生態價值理念反映了中國人在古代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闡釋,強調尊重自然,遵循自然環境的運行規律,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觀,為我們突破和超越西方人類中心主義提供了思想啟迪?!叭伺c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創造性地把中國傳統的生態思想資源、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和現代文明結合起來,重新激活了中國傳統生態文化的內在生命力,推動了中國傳統生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豐富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內涵意蘊。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一方面把人與自然所構成的世界看作一個生命有機體,另一方面也將自然視為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個要素之間共同維持著系統的和諧、穩定和完整。任何一個環節被破壞都會導致整個生態系統失去平衡。要想實現人類社會發展和外部自然環境之間的良性循環,就必須樹立系統性、整體性的生態思維方式。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在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要統籌生態的各要素,重視自然界各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系,加強生態系統整體保護和修復。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實現了人們看待人與自然關系的思維方式的重大轉變,為重塑人們的生態價值觀奠定了理論基石。生態倫理的意義在于,通過轉變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和價值觀念,培養人們理想的生活態度和恰當的生活方式,使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能夠得到有效解決。

二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生態倫理構建

人對待自然的倫理態度是人與自然交互作用中的深層次內容,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選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強調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和順應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利用和改造自然,構建了包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價值立場、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正義追求在內的生態倫理思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所構建的生態倫理不僅倡導人與自然協同共進的倫理,也從人與人的倫理關系層面尋求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途徑和方法。

(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

在人類利益和生態環境二者之間的關系上,人類中心主義過分強調人的至上性,是以“綠水青山”換取“金山銀山”,把人類的發展建立在對自然的掠奪和破壞上;生態中心主義過分關注自然的內在價值和權利,消解了人的主體性,限制了人的持續發展需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摒棄了機械對立的傳統思維模式,強調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科學的價值指引。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自然環境保護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認識上充分肯定了自然生態的價值,強調了“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6],引導著人類在處理自身活動與保護自然環境的關系時的基本價值判斷標準。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生態是發展的基石。因此,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內在地蘊含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情感。尊重自然是人在對待自然的時候應該秉持平等的態度,人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的關系;順應自然是人應該遵循自然規律行事,在自然所能承載的范圍之內合理支配和利用自然資源;保護自然是維持生態平衡、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邏輯必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了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重大轉變。但是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我國的生態環境改善的基礎還不穩固,必須牢牢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價值理念的引領,凝聚全體人民建設美麗中國的強大動力,提高人民群眾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理性和經濟理性有機結合起來,推動著綠色發展。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也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關鍵。當下的中國既需要解決生態環境危機,同時也面臨著發展生產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任務。我們既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發展,也不能為了生態環境而放棄發展,關鍵是找準發展和保護之間的結合點,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雙贏。任何一種發展模式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之上的。中國式現代化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探索綠色發展的新模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走出了一條兼顧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了生態和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綠色發展克服了傳統發展模式對待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的局限性,緩解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和對立,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共進,是發展觀的深刻革命。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價值立場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價值立場。為了人民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依靠人民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既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7],也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8]。以人民為中心在生態方面的體現就是要切實實現好、維護好、落實好人民的生態利益,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中心地位和主體作用,堅持生態共建共治共享。

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社會-自然”的有機聯系和內在統一,要求我們綜合考慮人的需要、社會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既要充分發揮人的主體作用和主觀能動性,又要按照自然規律行事,承擔起保護自然的責任和義務,把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統一起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是以人民為中心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9]。在人與自然的互動過程中,人類是價值的主體,人的價值是本位價值。價值是關系范疇,“而不是一個實體范疇”[10]。脫離人與自然的關系,尤其是拋開人類空談自然的內在價值是虛幻的,是沒有意義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在人類具體實踐活動中展開的,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叭祟惖恼w利益是生態倫理學的利益基礎”[11]。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人與自然的關系實質上是人與人的關系。但是,以人民為中心并不是忽視自然,將人的價值凌駕于自然之上,而是在人的活動中理解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上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人對自然的改造行為和活動必須在生態承載能力范圍之內,遵循自然內在的客觀規律。

以人民為中心體現了生態倫理落實的主體是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直接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生態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要堅持環境保護為了人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經不僅僅停留在淺層次的物質生活水平上,而是更多地體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各方面。生態環境的好壞不僅影響著當代人的生活質量,也關系著后代人的利益和發展。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充分體現了對后代人高度負責的精神,真正維護了人民群眾的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另一方面,要堅持環境保護依靠人民。人民群眾是環境保護的行動主體,解決環境問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引導人民群眾積極、主動地參與生態治理的全過程,使每個人都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和推動者,發揮人民群眾的磅礴偉力,凝聚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合力。

(三)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正義追求

馬克思、恩格斯提出解決人與自然、人與人兩種矛盾的根本途經是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12],指明了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正確方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推動人類文明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范式轉型的必由之路,體現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價值目標,內在地繼承和發展了“兩個和解”思想中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取向。生態文明遵循人、社會、自然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尋求更深刻意義上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統一。

馬克思從物質變換理論探討了“兩個和解”的實現。物質變換有兩個重要方面,一方面是以勞動實踐為中介的人類和自然界之間的物質變換;另一方面是以使用價值為基礎的社會間的物質變換。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本質原因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對自然資源掠奪式的開發與破壞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產生了異化,違背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循環規律,正常的物質變換過程中出現了斷裂。而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擴張的無限性和自然生態承載能力有限性之間的沖突和對立不可調和,只有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實現共產主義,才能彌補和修復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裂縫。馬克思在描繪共產主義時明確指出,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最終解決是實現人道主義與自然主義的統一?!皟蓚€和解”是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的最高價值追求,是解決生態問題的根本途徑。共產主義社會下生產的目的是人們的實際需要而不是為了追求利潤,人們可以通過消耗最小的力量合理地控制和調節人對自然的實踐活動,通過解決人類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解。

生態文明彰顯了生態倫理的公平取向。生態正義是生態文明的重要價值追求,也是生態倫理的重要內涵。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實現生態正義是達成“兩個和解”的重要途徑。生態文明建設與“兩個和解”思想具有內在的一致性,而且更加符合當代社會的基礎和實踐。生態文明是對工業文明的反思批判和變革超越,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共生、良性循環、持續繁榮作為基本宗旨,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生態文明建設既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要求實現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根本性變革。我國的生態文明建立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之上,強調公平和正義,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平等享有生態權益。良好的自然環境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3]。這里的環境公平不止是代內公平,也是代際公平。一方面,把優美的生態環境作為一項基本公共服務,讓人們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滿足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努力實現當代社會公平正義。另一方面,要協調好當代人的需求和后代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維護好后代人的環境權益??傊?,生態文明建設要在解決人與自然沖突的同時,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達成兩大關系的和解。

三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生態倫理指引

生態倫理的最終指向是與社會生活相結合,落實到實踐當中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有著豐富的生態倫理內涵,不僅在倫理價值層面確立了明確的價值取向,在實踐層面也有著具體的指引。

(一)推進生態倫理實踐,激發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把推進生態倫理實踐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十分必要的。生態倫理不僅表現在理論層面,而且與人們改造自然的活動息息相關。因此生態倫理的實踐旨向歸根結底是要在轉變人們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基礎上培育人們的生態道德,規范人們的生態行為,使人們選擇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產生活方式。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原則,規定了人們在生態活動中的道德標準。這一價值只有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生態倫理指引。

2023 年7 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系。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使生態文明建設始終保持常態化壓力。目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法律有30余部,行政法規100多件、地方性法規1000余件,這為構建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離不開制度和法治的保障。生態倫理是生態制度、法治的價值內核。推進生態倫理的實踐有助于增強人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激發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外部制約和內生動力的有機統一。歸言之,建設生態文明,不僅需要自上而下的制度和法治作為保障,同時也需要自下而上的群眾力量的參與和推動?,F實中,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還比較薄弱,生態保護的行動力還需進一步加強,這些都成為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短板。要提升人們主動參與環境治理的熱情就需要培養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生態倫理觀念,發揮生態道德對人民群眾的約束和調節作用,轉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引導人們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認識自覺轉化為行為準則和實踐行動。

(二)形成生態倫理規范,凝聚建設美麗中國的強大合力

生態倫理規范就是在生態價值觀的指導下,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意愿轉化為扎扎實實的行動。倫理規范是價值理念在現實生活的具體化行為。2015 年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要積極培育生態道德,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201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從推動道德實踐養成的角度要求公民積極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2023年,新修訂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十條》增加了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的內容,引導人們自覺做生態文明理念的模范踐行者。這些規范性文件的頒布和實施,鼓勵和引導了公民個體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日常參與,為構建具體的生態倫理規范指明了方向。

具體來看,生態倫理規范的基本內容集中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履行“敬畏自然”“敬畏生態”“敬佑生命”[14]的道德責任和義務?!熬次纷匀弧薄熬次飞鷳B”“敬佑生命”[15]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需要公眾學習掌握生態科學知識和技能,及時了解生態環境政策法規和信息,以科學的視角正確認識和了解人與自然之間的內在有機的聯系。二是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涉及日常生活中吃、穿、用、住、行等各個領域的生態化轉向。在能源資源使用方面,反對奢侈浪費,節約用水用電用氣,購買節能環保低碳產品;在日常飲食方面,杜絕食物浪費,實行“光盤行動”,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在交通出行方面,優先選擇步行和公共交通工具,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廢棄物管理方面,減少垃圾的產生,積極參與垃圾分類,正確投放垃圾。這些生態倫理規范體現著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實踐要求,引導著公民在日常生活中主動踐行生態道德,并在實踐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生態倫理規范的生命力在于實踐,貴在全民廣泛支持和廣泛參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多次強調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而且連續11年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號召大家做生態文明的實踐者和推動者。2023年6月2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決定,將8月15日設立為全國生態日。全國生態日的設立更是一次建設美麗中國的生動實踐,增強了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自覺性和行動力。

(三)實現生態治理現代化,貢獻解決全球生態問題的智慧力量

實現生態治理現代化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內在要求。生態治理的困境之一就是理念困境。長期以來,傳統的價值觀念強調自然是人類征服的對象,錯誤地認為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因此,要推進生態治理的現代化,必須轉變固有的觀念,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充分認識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從價值關懷與倫理反思中獲得其實踐的合法性”[16]。新時代,我們不斷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明晰各類主體的權責,構建多元化主體協同共治機制,有效推進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向縱深發展,建構全社會共同推進生態治理的良好格局。

中國生態治理現代化的探索也為解決全球生態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生態環境治理問題不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不僅從理論上探索了破解全球生態困境的解決方案,而且在實踐上積極投身于全球生態治理的行動中,充分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一方面,中國為重塑全球生態價值觀提供了明確指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的國際場合闡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17]的理念,倡導在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的基礎上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中國的生態治理是“要在生態文明的背景下構建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整體適恰關系”[18],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的價值判斷標準。另一方面,中國是全球生態治理的堅定踐行者。從成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的首批締約國,成為《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其議定書核心預算的最大捐助國,到宣布中國達到碳排放峰值和實現碳中和的努力目標,這些努力都為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增加動能;從推動《巴黎協定》達成生效到設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努力;從綠色基建到綠色能源,從綠色交通到綠色金融等,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中國始終深度參與全球生態治理,為世界提供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

四 結語

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發展層次和文明水平的象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擘畫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嶄新圖景,指明了經濟與環境、發展與保護協同共進的新路徑,其蘊含的全新的價值追求和倫理精神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體現。在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新征程中,面對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要充分發揮生態倫理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道德支撐作用,增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匯聚起建設美麗中國的強大合力。

猜你喜歡
共生倫理現代化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邊疆治理現代化
人與熊貓 和諧共生
共生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