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政文本翻譯的文學虛指性再現研究
——基于《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

2024-01-23 07:12張麗娟蔣晨璐
關鍵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文學性

張麗娟,蔣晨璐

(浙江工業大學 外語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作為國家官方聲音,時政文本不僅可以傳達國家政策、指導方針、治理原則和政治理念,還能傳播民族文化和價值觀?!读暯秸勚螄碚氛蔷邆溥@一特質的典范,其英文版本經國家機構編纂,宣傳力度大,傳播范圍廣,接受程度高,是我國外宣最權威的英文時政材料[1],能為我們建設中國對外話語體系提供有效經驗和成功范例。

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翻譯研究概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以下簡稱《理政》)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列叢書”重要組成部分[2],是典型的國家文本。第三卷中英雙語版于2020 年6 月結集問世,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于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間的92篇報告、講話、談話、指示、賀信等文章,分為19 個主題[3-4],成為西方世界了解當前中國治理政策和治國理念的重要窗口[5]。

根據OCLC First Search 的最新統計數據,在全球范圍內,通過整理作品的圖書館數量和涉及的國家,繪制了《理政》中英語版本的全球傳播地圖[6],僅在美國,其英文版分發到美國幾乎所有州立圖書館,超過三分之二的州立圖書館均收藏有中文版[6],這表明《理政》在全世界得到廣泛閱讀,并產生重要影響。

國內對《理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政治和國際政治范疇:截至2023年2月,中國知網上相關論文數量占比近一半,還有是關于中國共產黨的重要論文520 篇,以及關于外語和話語研究的論文416 篇。在政治這個最受關注的領域中,一些代表性研究者認為,《理政》中的價值觀和話語概念奠定了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的基礎,不僅闡述了新時代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理念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價值內涵,而且為世界發展提供了參考藍本?!独碚返耐庹Z和話語研究則隨著國家教育部和中宣部“三進”工作的推廣和深化成為人文學科的新興研究熱點。

三年多來,《理政》的國家翻譯實踐文本激發了學術界的興趣,并產生豐富的研究成果。學者們從翻譯策略、對外傳播、國家形象建設和批判性話語分析等角度調查其英文翻譯研究的現狀,并總結其特點[7]。

通過CiteSpace 生成的關鍵詞聚類,可以將相關翻譯研究的內容分布和主題結構進行分類:第一類屬于翻譯的內部語言研究,第二類屬于翻譯的外部功能研究[8]。內部語言研究又可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研究重點是翻譯策略和方法,研究中使用的理論視角多樣,關鍵詞包括交際翻譯、語義翻譯、異化翻譯、文化翻譯觀、功能學派、生態翻譯學、變異論、目的論、用典英譯等。第二,側重于語料庫研究,在依托語料庫平臺的基礎上,以搭配和高頻詞語等特定語言結構和特征為研究對象,調研翻譯的語言表達模式。第三,關注點聚焦于語言文體特點,包括時政熱詞、中央文獻、文化負載詞、政治話語、多模態翻譯等。此外,外部功能研究涉及國家對外形象塑造和國家對外話語建設兩種類型:一種是形象塑造和話語建設,另一種是從政治、傳播和出版的學科視角分析翻譯的海外傳播策略、效果、機制和影響[9]。

上述研究中,尚可補足和拓展的方面在于:翻譯的內部語言研究中,對實用型文體特點關注過于密集,而針對時政文本的文學性研究不夠深入;翻譯的外部語言功能研究中,文學性再現對于形象塑造、話語建設,乃至傳播功效的重要意義常有忽略。

二、文學虛指性的相關理論闡述

作為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中的代表性時政文本,《理政》其實指性,也就是語言內容與外部世界的對應關系,是其根本特性,也是其權威性、可信度的保證,而在實際傳播過程中,大量“金句名言”和畫龍點睛的文學語言的虛指性,也就是涉及虛構情景的陳述,為時政文本增添審美意味,別具吸引力。同時,增強共情效應,使得讀者印象深刻,提升溝通效果?!独碚返谌頌檠芯课膶W虛指性提供了豐富的案例,而在案例描述性研究之前,有必要梳理關于文學虛指性的理論淵源及其在翻譯研究領域中的演變。

早在20世紀60年代,英國的語用學家格萊斯提出了“會話含意”理論,首次引入間接指稱性和偽指稱性的概念[10]。所謂虛指性,是與實指性相對而言,意指文學語言所指涉的內容不是外部世界中既有實事,而是一些虛構的、假想的情景。文學語言的這種虛指性是由文學創作活動的虛構性所決定的。韋勒克和沃倫,在其名作《文學理論》中,甚至把“虛構性”看作是文學語言的“核心性質”,認為“文學的本質最清楚地顯現于文學所涉獵的范疇中。其處理的都是一個虛構的世界、想像的世界?!庇謱懙溃骸靶≌f,詩歌或戲劇所陳述的,從字面上說都不是真實的;它們不是邏輯上的命題”[11]。英國翻譯學者蘇珊·巴斯奈特和哈里什·特里韋迪則指出,虛指性在文學翻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傳達文學作品的文化內涵和情感方面。他們認為,文學翻譯應準確再現源文本的自我指稱、間接指稱和偽指稱,重塑文學虛指性,以實現更理想的翻譯效果[12-13]。

時政文本中的文學性再現對于翻譯者具有極高挑戰:一方面,文學語言的虛指性本身跟時政文本的實用性和客觀性容易產生矛盾,因為過度文學化的翻譯可能會損害信息傳遞的效率,常見情況是,文學演繹的比例過大,分散讀者對信息焦點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時政翻譯的重要功能是對外宣傳,這種宣傳中又離不開展示民族文學文化的特殊魅力,通過文學性,增強語言的表現力,也需要將中國的文學審美傳遞給國外讀者。

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文學虛指性再現案例分析

《理政》系統展示當下中國的治國思想理念和社會政治面貌,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國家發展所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其英譯本則是典型的國家翻譯實踐文本。這部作品在海外讀者群中引發巨大反響,傳播范圍如此之廣,除卻中國自身的綜合實力突飛猛進,引發國際讀者群的關注興趣這樣的原因之外[14],還在于,其英譯本質量過硬,能夠為國際社會有效呈現出中國政治現象和社會發展全景。其中,文學性翻譯的精彩表現也是功不可沒,值得我們在建設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的過程中,整理歸納,借鑒推廣。

第三卷中承載文學虛指性的名言金句不勝枚舉,經過梳理,其再現文學虛指性的情況大致分為三類:一是文學虛指性在中文和英文中均能以同等程度體現;二是中文文學虛指性突出,而英文中虛指性有落差,但強化了信息忠實度;三是中文中有明顯的民族特色文學虛指性,英譯中文學虛指性通過再創造,加以彌補。這些案例中,文學虛指性的體現和再現,則可以從語音、語形和語義三個方面加以考證。

(一)語音層面的文學虛指性體現與再現

《理政》第三卷中,不少“金句”根據漢語音節的特點,采用多重四字表達、排比結構或古文詩詞節奏,體現文學虛指性[11]。一方面,強調了中心主題,深刻傳達了“言外之意”;另一方面,增強了聲音和韻律,有助于閱讀,賦予政治文本特殊的審美效果[15]。譬如以下三例:

例1: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國人民經歷了戰亂頻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難。為了民族的復興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前仆后繼,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嘗試,但終究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3]。(中文版)

But with the Opium War of 1840, China was plunged into darkness of the domestic turmoil and foreign aggression; its people, ravaged by war, saw their homeland torn apart, and lived in poverty and despair.With tenacity and heroism, countless dedicated patriots fought, pressed ahead against the odds, and tried every possible means to seek the nation’s salvation.But despite their efforts, they were powerless to change the nature of society in old China and the plight of the Chinese people[4].

(英文版)

例2:

我們的頭腦要特別清醒、立場要特別堅定,牢牢把握正確斗爭方向,做到在各大斗爭考驗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亂云飛渡仍從容”[3]。(中文版)

We should be clear-headed, take a firm stance, and stay on the right course in major struggles.In the face of any major test, we should be“unperturbed by the cloud that obscures our vision”, and remain steadfast while“riotous clouds sweep past”[4].(英文版)

例3:

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但我們必須有“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情[3]。(中文版)

In innovation the odds of failure a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success, but we should have the determination shown by patriotic poet Qu Yuan,“For the idea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 I will not regret a thousand deaths to die”[4].(英文版)

例1 中文版大量反復使用四字結構:“內憂外患”“戰亂頻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仁人志士”“不屈不撓”“前仆后繼”“可歌可泣”和“各式各樣”,中文表達鏗鏘有力,情緒飽滿。英文版中的“fought, pressed ahead against the odds”,通過[s]、[d]、[t]和[dz]這些發音再創造了音韻節奏感。這些輔音堆疊,加強發音時阻迫感,與信息中心“struggle”(斗爭)相吻合,使得語言從音韻上具有感染力,另外“seek the nation’s salvation”中也巧妙地利用首音輔音[s]壓頭韻,彌補損傷了的原文四字對仗的平衡美和節奏美。

例2 和例3 都采用中國古文詩詞來增添文學虛指性:“亂云飛渡仍從容”譯為“remain steadfast while riotous clouds sweep past”,目的語中連續的語音連讀與主旨的“從容”相照應,實現音韻美感再現;例3 中文“雖九死其猶未悔”想要表達的是一種“決心”,譯文則通過大量濁輔音[d]增強聲音力度,從音韻上顯示出與文眼中“決心”相一致的“力量感”,另外還借助兩個“to…”結構,增強音韻感,進一步加強文學虛指性的再現。

(二)語形層面的文學虛指性體現與再現

語形層面的文學虛指性是指詞組、短語、句子等結構上的語言美感[11],中文往往體現在排比、對偶、古語、古詩等結構形式運用上。語言形制上的文學性往往具有語言獨特性,對譯者的語言素養具有極高挑戰,在不同語言的轉化過程中,有時很難進行完全對等的再現。

例4:

縱觀國際經貿發展史,深刻驗證了“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的規律[3]。(中文版)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testifies to the fact that“economies make progress through exchange and interconnectivity and fall behind because of isolation and seclusion”[4].(英文版)

例5:

各國應該堅持包容普惠,推動各國共同發展?!耙换í毞挪皇谴?,百花齊放春滿園”[3]。(中文版)

It is important for all countries to pursue inclusive development for the benefit of all.As a Chinese saying goes,“All flowers in full blossom make a beautiful spring”[4].(英文版)

例4 中,中文版的“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具有強烈的對偶效果:源語中“相通”與“相閉”對應,“共進”與“各退”對應,而英文版中“exchange and interconnectivity”與“isolation and seclusion”對應,“make progress”與“fall behind”對應,再現原文的語形美感,形式整齊,非常難得。而在例5 中,“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中文詩歌韻律結構就很難保留,因為前后兩句傳遞同樣的語義,簡單保留形式的話,會造成語義冗余,且不符合英文簡潔美要求,于是譯者將其合譯為“All flowers in full blossom make a beautiful spring”。不難發現,在“all flowers”“full blossom”和“beautiful spring”這三個詞組中,前面的形容詞“all”“full”和“beautiful”都以[l]音結尾,而后面的名詞“flowers”“blossom”和“spring”都以[fl]、[bl]和[spr]等兩個或三個輔音混合音開頭,這些摩擦音、塞音和其他輔音,從語音上產生“百花齊放”的美學效果,與主旨相呼應。此外,譯文中實詞都是“A+N”(形容詞+名詞)的兩個詞組合,重塑語言形式上的工整。

需要注意的是,當譯文難以維持源語工整結構的時候,時政翻譯中,不必強行硬湊結構工整而損害語義的傳達。如例1 中,源語“中國人民經歷了戰亂頻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難”出現了四字結構的連用,從形式上突出苦難之深重,而譯文為“Its people, ravaged by war, saw their homeland torn apart, and lived in poverty and despair”,雖然源語形式結構的美學效果受到損失,但是保持了源語信息的完整度[15]。

由于漢語側重強調結構的排列組合,而英語更加重視句子的思維邏輯,因此漢語中出現詞義重復或近義詞堆砌,以及內涵意義無對應形象的情況下,英譯時會根據語義和邏輯篩選并刪除重復項、合并同類項或者意譯。換而言之,即使是在文學翻譯活動中,語義再現依然優先于形式再現。

(三)語義層面的文學虛指性體現與再現

語音和語形是語言之美的“表”,語義是語言之美的“里”[11]。語義是詞語組成句子,句子與句子相銜接所傳達的信息內容,或者是所形成的形象畫面,語義層面的文學虛指性再現離不開檢驗譯文中的選詞、造句銜接是否協調,描述畫面是否帶來美感。且看下面幾個典型案例:

例6:

青年志存高遠,就能激發奮進潛力,青春歲月就不會像無舵之舟漂泊不定[3]。(中文版)

High ambitions can stimulate your potential to forge ahead, so that you will not drift aimlessly like a boat without a rudder[4].(英文版)

例7:

今天,他們接過先輩的旗幟,承擔了新成昆鐵路全線最長、難度最高的小相嶺隧道建設重任[3]。(中文版)

Now these young people have taken on the mantle from previous generations, and accepted the mission of building the Xiaoxiangling Tunnel, the longest and most difficult run on the new Chengdu-Kunming Railway[4].(英文版)

例8:

我們要堅韌不拔、鍥而不舍,奮力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壯麗篇章[3]。(中文版)

We must work with resolve and tenacity, and strive to write a brilliant chapter on our new journey to socialist modernization[4].(英文版)

例9:

良好的職業道德體現在執著堅守上,要有“望盡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最后達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領悟[3]。(中文版)

Writers, artists and scholars with a good work ethic should demonstrate dedication and perseverance in the pursuit of their professional aspirations, and achieve their goals through assiduous and painstaking efforts[4].(英文版)

首先,措詞選擇方面。文學性再現需要采用能夠營造畫面的實詞,在對具有共通文化意象的喻體、象征詞的翻譯,通常采取直譯,比如例6中,將“無舵之舟”譯為“a boat without a rudder”;例8中將“篇章”譯為“chapter”。對于文化內涵不互通的詞語,《理政》有兩種運用方式,一種是找到具有相同內涵的不同形象詞進行替代,如例7 中將“旗幟”翻譯為“mantle”(衣缽);另一種是意譯,比如例9 源語大量引用古詩,借古詩詞語塑造的形象來傳情達意,如“昨夜西風凋碧樹”中“西風”自帶的清冷蕭瑟之義,但如若在譯文中引入相同概念,進行補譯則會影響信息重心,故而英文版采用省譯形象,輔之以意譯,從效果來說,確實削弱了語義之美,但抓取了核心信息,有利于傳播溝通[16]。

其次,整體協調方面。文學虛指性需要營造虛假陳述的逼真效果,而這種逼真效果是靠各種細節的描述來實現的。如例2 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和“亂云飛渡仍從容”譯為“unperturbed by the cloud that obscures our vision”和“remain steadfast while riotous clouds sweep past”,對于本不應該存在于真實語境中的“云”,用細節動詞以及態度詞進行豐富,而對態度的描述在真實語境“斗爭考驗”中合理,在虛假陳述的“亂云”面前也合理,起到一個虛實銜接、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作用。

最后,例9 中文版借用大量虛假陳述,在語義信息中心“執著堅守”語境下,“天涯路”“西風”“碧樹”“高樓”“燈火”等都是從其他語境其他領域“借來的”形象,在該領域實際并不存在,中文搭配上描述性詞匯,如行為細節“望盡”“回首”“凋”“上”和時間細節“昨夜”“驀然”等,增加逼真效果,用某種場景和其中內涵來表達心聲,如“望盡天涯路”指“堅持”,“驀然回首……闌珊處”指一種頓悟,而“昨夜西風凋碧樹”和“獨上高樓”則分別是對“清冷”和“寂寞”的同義描述,從虛指性角度來說極具美學效果。然而,在時政英譯中,如果每一個詞都增加如此豐富的虛假陳述,則會喧賓奪主,影響實用信息之本位,令受眾讀者信息中心抓取困難,但如若只刪除部分虛假陳述,則又會使得上下文不夠協調,于是譯者將“清冷”和“寂寞”同義描述省略,以及“追求”和“領悟”定性描述意譯,結合省譯和意譯,僅抓取數個關鍵核心詞:“dedication and perseverance”“assiduous and painstaking efforts”,高效實現信息優先傳遞。

四、研究結論與啟示

本研究發掘《理政》第三卷中英雙語材料,聚焦文學虛指性再現的成功案例,總結了基于語音、語形和語義層面的文學虛指性再現策略,希望能為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和時政外宣提供新的視角,使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故事更有效地為世界所理解。

首先,在中英互通的文化認知中,源語的文學性能夠最大可能得到再現,中華文化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傳播;對于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文學用語,需要譯者靈活選取翻譯策略,包括合譯、拆譯和意譯等,在不影響信息傳達的情況下對其文學性進行二度創作,提升傳播效果;對于中西文化認知偏差較大的文學語言,則需要譯者進行省譯和轉譯,優先確保其信息的傳遞和接受準確可靠。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時政翻譯的本質要求信息傳遞優先于文學性再現[17],當兩者之間產生沖突時,這一原則尤其適用。在案例研究中,存在著減少或簡化文學表達的典型處理方式,其運用需滿足:文學語言僅作為修飾語或次要信息;文學語言的再現涉及中西方文化認知之間的重大差異,需要占用篇幅過多,阻礙實用信息的傳達??傮w而言文學虛構性再現對時政文本中實用信息的有效傳達具有積極意義。這一論斷根植于文學語言固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憑借獨特的表達方式和修辭技巧的美學運用,文學語言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幫助他們更好地吸收時政信息。此外,通過運用押韻、排比、隱喻、比擬等手法,它能夠生動地描繪社會問題和國家政策,使傳達的信息更加清晰明確,增強可信度和感染力[18]。成功的文學性再現可以增強情感共鳴,進一步推動實現中國政治主張和文化內涵價值的廣泛傳播[19]。

猜你喜歡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文學性
毛澤東詩詞文學性英譯研究
論《阿達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學性
《古地理學報》(英文版)2018—2020年總目錄
The Crop Journal 作物學報(英文版) (Started in 2013, Bimonthly)
《洛麗塔》與納博科夫的“文學性”
梁亞力山水畫的文學性
《煙草科技》英文版征稿啟事
英國熱議《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法國作家評《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亮相法蘭克福書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