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主題、鮮明特征和價值意蘊

2024-01-23 10:57李前進欒云鏹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特色時代

李前進,欒云鏹

(1. 南京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2. 南京新時代發展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46)

引 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推進文化強國建設進行了一系列重大部署,開展了一系列文化建設的鮮活實踐,并在實踐中積極總結經驗、進行理論提升,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關于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逐步形成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系列理論新成果,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章。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并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黨中央關于文化建設的標志性理論成果,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發展作出了原創性的貢獻。習近平文化思想內生于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進程中,在對文化建設時代課題的創造性回答中形成了鮮明的理論主題,在對文化發展大局的把握中彰顯了其在文化屬性、文化主體、文化發展方面的鮮明特征,為推進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擔負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文化新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理論遵循。

一、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主題

習近平文化思想圍繞“新時代為什么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新時代要建設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及“新時代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三大文化建設根本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構想、新戰略,創造性地回答了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的重大時代課題,集中體現了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彰顯了文化力量和精神偉力。

1. 創造性地回答了新時代為什么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以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懷和深邃見解,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置于“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戰略全局以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追求向往的現實考量中,突出強調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科學詮釋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功能及實踐價值,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么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問題。

第一,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明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1]22。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統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全面發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統一的現代化,“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2]309。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要加強文化建設,文化扮演著“助推器”“導航燈”“黏合劑”的重要角色[3]。文化建設應貫穿于現代化強國建設全過程、各方面,只有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之路,才能真正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第二,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4]5。歷史和實踐已經證明,文化關系一個民族生死存亡與發展延續,“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4]5。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高度自信,更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5]40-41。

第三,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2]309。在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過程中,不僅追求物質層面的富裕,同時也追求精神生活上的富足,“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5]43。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美好生活的需要意義重大,不僅關乎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民生福祉,也關系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關系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目標的實現。

第四,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重要的世界意義。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闡述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世界意義,強調要“塑造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中華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個生動立體的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譜寫新篇章”[2]326。根植于中華文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將以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覺,主動參與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6],為世界文明和文化發展注入強勁、鮮活的“中國元素”,積極貢獻中國智慧和文化力量,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新的中國貢獻。

2. 創造性地回答了新時代要建設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著力構建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內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文化建設擺在了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結合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大局和發展目標,不斷豐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理論內涵,在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要著力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5]41,鮮明回答了“新時代要建設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大問題。

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首次用“九個堅持”高度概括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深刻闡明了新時代開展宣傳思想工作的發展方向、戰略任務以及實踐要求,明確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強調了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尤其是關于“興文化”的戰略部署使得新時代要建設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進一步明確化和具體化。

2022年,黨的二十大對文化建設進行了重點部署,明確要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并著力強調新時代新征程中,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1]42……新時代以來,面對“強起來”的歷史使命,黨中央關于文化建設的一系列新思想創造性地回答了新時代要建設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指明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根本方向。

3. 創造性地回答了新時代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于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基于中華文明大歷史觀來考量的,尤其是特別重視對于中華文化立場的堅守,認為要從中華文明存續發展的視域中考察歷史的傳承、文明的延續、文化的變遷,要堅持守正創新,不斷引領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地凝心聚力、培根鑄魂,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第一,強調要在守正創新中實現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關鍵期,以文化復興促進民族復興的任務和使命也更加艱巨。習近平總書記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國際與國內的結合上系統闡述了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進而逐步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面對新的文化使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守正創新是新時代的鮮明標識。守正與創新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前提是“守正”,確保不迷失方向犯顛覆性錯誤。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動力是“創新”,為文化理論發展和文化繁榮開創了生長空間。在堅持文化“守正”中“創新”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內在規定性與發展本身開放性的辯證統一,既要在守正中把穩方向、舉旗定向,堅守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根本指導地位;又要在創新中取得突破、開辟未來,更好地把握時代和引領發展,進而不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第二,強調要在“兩個結合”中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兩個結合”重大論斷?!皟蓚€結合”既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領域的重要創新成果??v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源于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皟蓚€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7],中華文化在“兩個結合”中綻放出持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需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挖掘,探尋與現代化建設相協調、與當代文化相適應的中華民族文化基因,通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得中華文明廣泛傳播,向世界展現具有超越國界而富有永恒價值魅力的中華文化精髓和精神魅力。

第三,明確提出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七個著力”的重大要求。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從加強黨的領導、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新聞輿論、賡續中華文脈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化繁榮、促進國際傳播和推動文明交流七個方面明確了如何著力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8]?!捌邆€著力”的重大要求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理論特點,這里的“體”是思想本體,“用”則是方法實踐,“體”和“用”相互貫通,是在實踐基礎上實現理論創新,用創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進而更好地指導實踐?!捌邆€著力”的重大要求既明確了新時代黨的文化工作新的謀篇布局,又是關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具體要求,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工作方法和基本遵循,鮮明回答了新時代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問題。

二、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鮮明特征

面對“強起來”的時代使命,習近平文化思想科學回答了新時代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大時代課題,它既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又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鮮活實踐中拓寬了文化發展的理論視域。習近平文化思想彰顯了文化屬性的辯證性意涵、文化主體的價值性定位以及文化發展的統籌性謀劃,展現了文化領域的中國美德、中國氣度和中國智慧,凸顯了鮮明的理論特征。

1. 彰顯了文化屬性的辯證性意涵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用系統辯證方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他指出,“事業越是向縱深發展,就越要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9]。關于新時代文化建設重大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樹立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善于從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運動過程中,從聚焦文化發展的時代課題中解決現實問題,這本身就是一種辯證性思維和哲學智慧。

第一,習近平文化思想體現了文化的理論屬性和實踐屬性的辯證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文化問題時總是辯證地結合中國文化建設的生動實踐,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形成及發展皆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必須要“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10]171。

第二,習近平文化思想體現了文化的社會屬性和經濟屬性的辯證統一。結合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實踐經驗和現存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發展兼具“社會屬性”與“經濟屬性”,正是文化的此二重屬性相應催生了一系列的社會文化作品和文化產品,進而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精神生活。習近平總書記認為,無論文化作品還是文化產品都內源性承載雙重屬性,包含“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因而,在文化產業發展中要把握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處理和協調兼顧,必須突出文化事業的公益性,把社會效益擺在首位[4]185。

第三,習近平文化思想體現了文化的繼承屬性和創新屬性的辯證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運用辯證思維分析文化發展,強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文化的發展創新必須尊重傳統,尊重先賢留下的遺產。因此,文化發展、創新首先需要整體了解、深入學習中華文明的歷史,學會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才能看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11]15;通過“學史明道”達到“學史增信”,從歷史發展的規律中找到實踐智慧;還要通過文化傳承,理清文化發展的規律,掌握文化工作的主動權,更好地推動文化創新和發展。

第四,習近平文化思想體現了文化的現代屬性和傳統屬性的辯證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的創造創新必須要關照文化的現代性和傳統性的有機統一,要在把握文化內在屬性的基礎上,切實遵循文化發展的規律,“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意義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12],在現代性與傳統性有機結合中更好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得文化建設更接地氣、更有生機,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聚變為新的理論優勢,攀登新的思想高峰”[13]。

2. 彰顯了文化主體的價值性定位

文化主體性是文化形成、發展的規定性根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就必須要有自己的主體性[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鮮明體現中國特色就必須要具有文化的主體性和原創性。構建文化主體性最為根本的就是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心中始終裝著人民,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情懷踐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4]的崇高使命。新時代文化發展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文化發展的最高位置,突出人民在文化發展中的主體性力量,展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主體性?!叭嗣竦男枰俏乃嚧嬖诘母緝r值所在”[11]290,離開人民的文化自信只是空談,堅持歷史“劇中人”和“劇作者”的有機統一[15],文化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人民的意見是檢驗工作好壞的尺度?!叭嗣褡约簞撛熳约旱臍v史”,我們堅持把人民創造的經驗與情況反映出來,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把文學作品的評判權交給人民。同時,人民與藝術是相互需要的,對“人”有價值的藝術才會被人民選擇,才具有旺盛生命力,否則就是“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4]138。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需要依靠人民的偉大實踐,人民的時代心聲反映文化發展的時代要求,推動文化的創新發展,新時代需要依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賡續新時代文化發展,也需要在新的實踐中不斷接受人民的檢驗。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好的作品必須懲惡揚善,催人奮進,不能束之高閣或者孤芳自賞,要宣傳報道人民的偉大奮斗和火熱生活,敢于亮劍、勇于發聲,同一切錯誤的社會意識形態作斗爭,切實維護好意識形態安全……這些都深刻彰顯了習近平文化思想中文化主體的人民性價值定位。

3. 彰顯了文化發展的統籌性謀劃

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文化發展工作和領導文化建設實踐中特別重視文化建設的整體性思考和統籌性謀劃,他把文化建設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統籌考量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定位和功能,突出強調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和價值意義,系統擘畫新時代新征程文化強國建設的宏偉藍圖。習近平總書記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放到全球全人類的宏大視野下,立足過去、現在、未來的歷史維度,以胸懷世界的天下情懷,整體謀劃新時代文化發展的戰略路徑,強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必須堅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繼承和發揚中國革命文化、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并要積極吸收借鑒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關于文化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的統籌謀劃,他強調,文化強國建設必須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將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統一發展,實現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雙輪驅動”和“雙效統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領域,他強調統籌考慮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基于對文化記憶和文化價值的辯證把握,他提出“要在開發中保護”的理念,通過展示文化價值的獨特傳統氣質和審美旨趣,拓展文化遺產市場化的轉化路徑;在文化創作領域,他從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出發,要求文藝作品要滿足市場需求,“兌成實用價值”[4]155;在文化創新領域,他注重“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16]相協調,指出通過“大膽探索,銳意進取,在提高原創力上下功夫”[17],實現文化理論創新與文化實踐創新相統一;在文化傳承領域,他重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資源,強調把“立足時代”與“結合歷史”統一起來,要深入挖掘“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10]164的理論內涵,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踐來創新闡發其時代價值,在增強歷史自信中不斷推進文化自信與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有機統一……這些做法和要求既堅持方向又鼓勵創新,既頂層設計又貼近地氣,既統攬全局又聚焦重點,做到了整體謀劃與具體協調相統一,突出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整體謀劃的統籌性。

三、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價值意蘊

習近平文化思想主題鮮明,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領域現代化建設實踐的最新經驗總結和理論成果,它進一步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為切實做好“兩個結合”、更好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乃至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等皆作出了重大理論貢獻,也為進一步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實現民族復興偉業指明了方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發展歷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1. 進一步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開辟了文化理論發展的新境界

“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18]。人類對于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最終理想目標的追求孜孜不倦,這是文化的歷史屬性,旨在推動社會進步、充實人們生活、規范行為習慣、傳遞核心價值。新時代呼喚文化的大發展,并催生偉大的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植根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在文化領域的最新成果,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發展的新境界。

文化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注的重要問題。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揭示了文化的本質和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并對資本主義文化進行了批判性的考察,對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提出了建設性的構想。列寧對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東方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性和途徑進行過積極探索。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人始終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的理論和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掀開了新的篇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在探索文化建設的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互動中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認識。從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到強調文化自信,從重視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到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一系列關于文化建設的新概念新論斷新理念,構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的科學體系。習近平文化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為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以文化發展的創新實踐為基礎,以建設包括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內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任務,以推進文化強國、民族復興為使命,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豐富發展和對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重大創新[19]。習近平文化思想以明確的人民觀為基石,堅持實事求是,緊密結合中國社會發展基本國情,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鮮活實踐,創新思維,推陳出新,在繼承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基礎上,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它與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既一脈相承,又進一步創新、發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拓寬了文化發展的理論視域,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新境界。

2. 進一步傳承發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兩個結合”做出了新典范

中華文明具有顯著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征[7],以從未中斷、源遠流長的歷史生命給予中國人民堅定的歷史自信。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人民群眾以馬克思主義理論重塑傳統文化,根據現實情況創新文化形態并將其廣泛運用到社會治理全過程,逐漸檢驗出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在社會建設全局中的基礎性作用以及深入推進傳統文化精髓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緊迫性。習近平文化思想通過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入結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文明觀、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中華文明的發展規律進行深入研究,從而堅持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創新發展。習近平文化思想擁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土壤,致力于傳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在新時代賦予文化發展新的內涵,使得我們在新時代廣闊文化空間中,面向未來,推動文化傳承、創新和發展,以新的文化繁榮助推新時代文化強國實踐。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即“第二個結合”)?!皟蓚€結合”的提出以及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重大時代命題的出場極大地促發了新時代的思想解放,激發了文化創新的生機與活力,一大批優秀文化成果涌現,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繁榮發展,人民群眾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逐步增強。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兩個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亦是“兩個結合”的典范?!暗谝粋€結合”是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科學性與實踐性?!暗诙€結合”則促進新時代文化的發展,強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這一結合不僅有助于提高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和接受度,而且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時代化的同時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提升,并在實踐中借助文化的力量更好地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和進步發揮理論偉力。

3. 進一步吸收借鑒了世界文明之精髓,為推動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新貢獻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的基礎上,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還創造性借鑒和汲取世界文明精髓,并契合中國實際予以轉化發展。因此,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一個開放的思想體系?!胺惨嬷?與時偕行”[20],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10]171。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待不同文明的態度十分明確,那就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主張“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2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構建中國自主話語體系,讓中華文化走出國門,從而“促使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22],在文化的交流互鑒中不斷增強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每次出訪,對于出訪國的文明形態都如數家珍,拉近了與其他文明國度的距離,通過尋求文明交往的共識,增進了彼此的互信。

習近平總書記總是平視各種文明形態并注重尋求不同文明的共通點,實現彼此平等對話、平等交流。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人類文明底色正是他本人身體力行反復思考得出的結論,也正在積極影響并將引領世界文化發展新走向,為全球協同治理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發出中國聲音,彰顯著發展背后超越時空的文化魅力。因此,作為一個開放、包容的文化思想體系,習近平文化思想從不拒絕外來文明,而是采取兼收并蓄的態度,為我所用,以文明之國度彰顯文明之態度,以文化之包容凸顯文化之平等,以開放、積極的心態博取世界文明之長,努力為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貢獻中國力量。

4. 進一步擘畫了新時代文化發展新藍圖,為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指明了行動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必須要有新氣象新作為”[8],“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3]。新時代新征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縱觀國際國內局勢,站在時代潮頭,審時度勢,在斗爭中不斷積累經驗,從各領域、各環節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進行全方位部署,強化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極端重要的工作定位,從關乎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深入推進文化建設,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立足中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文化思想指南,它為“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8]。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章,在增進共識、凝聚人心和指導實踐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習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代我國文化建設進行的全面戰略布局,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點就是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斷推動文化發展與繁榮,規劃了新時代文化發展新的任務書和路線圖。尤其是習近平文化思想關于“七個著力”的重大要求從整體上系統擘畫了新時代黨的文化工作新篇章,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遵循,為新時代文化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特色時代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特色種植促增收
中醫的特色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完美的特色黨建
e時代
e時代
e時代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