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發展及其作用發揮
——新質生產力的政治經濟學解讀

2024-01-25 23:09簡新華聶長飛
關鍵詞:生產力科學技術高質量

簡新華 聶長飛

(1.南昌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2.武漢大學 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2)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水平不斷躍升,從一個典型的低收入國家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并即將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偉大的生產力奇跡。然而,過去40多年我國生產力水平取得迅猛發展主要依靠的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紅利和常規資源要素投入,即以傳統生產力為主導。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開始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而傳統生產力難以有效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矛盾、痛點和難點問題。在此背景下,一種更新、更高水平的生產力亟待形成。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力是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能力,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生產力的存在形態也不斷變化。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提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盵1]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立足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代特征,準確把握國際環境和國內形勢變化提出的新概念,不僅有效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中國化,而且為新發展階段我國構筑新競爭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指明了方向。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這個新發展階段的重要任務和戰略方針,現在特別需要深入探討和明確的是:什么是新質生產力?為什么要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怎樣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如何運用新質生產力、發揮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作用?

一、新質生產力是新型的高水平生產力

形成、發展和有效運用新質生產力,更好發揮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作用,需要正確認識和界定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外延和特征。

(一)對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外延和特征幾種界定的評論

什么是新質生產力?從現在已經發表的相關論著來看,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理解和說明,不少把新質生產力產生的原因、重要性、功能和作用、形成的途徑等內容混在一起來界定新質生產力,甚至把產業、產業體系、生產方式等方面的內容也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因素,而且把生產力要素與生產要素混同起來,沒有從生產力所包含的科學技術、勞動力、生產資料(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1)生產力的內涵和外延包括哪些基本內容,理論界有三種看法:一是生產力二要素論即勞動力和生產資料;二是生產力三要素論即勞動力、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是四要素論即勞動力、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科學技術。由于生產力里面雖然包括科學技術在內,但是科學技術是滲透融合或者體現在勞動力和生產資料之中的,并不能離開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獨立發揮作用,因此多數人認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但不是生產力的獨立要素。但是,由于科學技術是勞動力素質的高低、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數量、品種、質量和效能的決定性因素,在現代社會的生產力及其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尤其是在新質生產力中高新科學技術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文采用生產力四要素論來展開論述。還必須明確的是,雖然生產力是最基本的生產要素,但是不能無限擴大生產力的內涵和外延,把生產力要素等同生產要素,因為生產要素的內容比生產力要素的內容廣泛得多,比如在市場經濟中資本是重要生產要素;但是資本在本質上是生產關系,不是生產力。等基本內容上清晰、準確、具體地說明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外延和基本特征,存在不完全、不準確、不嚴謹和不一致的問題。

比如,有的學者提出:“新質生產力就是在當代科技進步條件下新興產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所產生的具有新的性質、新的屬性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它既有已經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生長出的新枝,也有未來產業萌發的新芽,是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盵2]然而,這種界定只是簡單指出了新質生產力的部分特征和功能,沒有從生產力所包含的基本內容上具體明確地說明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外延。

又有學者認為,“新質生產力是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引致的生產力躍遷”,“新質生產力呈現出技術創新驅動主導的典型特征。一是涉及領域新,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量子技術、智能制造等技術群逐漸聚合并引發‘技術奇點’,不斷催生出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二是技術含量高,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是不斷擺脫要素驅動的數量型增長模式,日益體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高質量發展的生產力”[3]。這種對新質生產力的界定,只是說明了新質生產力產生的基本原因和部分特征,也沒有從生產力所包含的基本內容上,清楚準確地說明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外延,對新質生產力特征的概括也不全面、具體、明確。

另有學者指出,“準確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需要從‘新’和‘質’兩個方面進行把握”,“所謂‘新’,是指新質生產力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傳統生產力,是實現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而產生的生產力,是以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為主要內涵的生產力”,“所謂‘質’,是強調在堅持創新驅動本質的基礎上,通過關鍵性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突破為生產力發展提供更強勁的創新驅動力”[4]2。這種界定也沒有從生產力的基本內容上解讀新質生產力,講得更多的是新質生產力產生的原因和條件,而且把“新經濟、新業態”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主要內涵”可能是不準確的,不能把“新經濟、新業態”看成構成生產力本身的內容,因為經濟包含的生產力、業態是產業,而產業是運用生產力和創造生產力比如生產資料的組織形式,本身不是生產力的內容。

還有學者認為,“新質生產力具有豐富的內涵”,可以從本源、經濟學、社會學、哲學等多種不同角度來看:從本源來看,新質生產力還包含創新能力;從經濟學視角來看,新質生產力以高效能、高質量為突出特征;從社會學視角來看,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水平發展提升的新質態;從哲學視角來看,新質生產力的形成以新的生產要素組合為前提[5]。這種對生產力和新質生產力的解讀是不準確科學的,不能認為從不同角度來看生產力和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外延會不一樣,因為無論從什么角度看,生產力和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外延都是既定的,都應該是一樣的。不能說從本源和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實際上,無論從什么角度看,都應該是如此;也不能說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要素,還包含著科學技術”。難道說從經濟學、社會學和本源上看,生產力就不包含這四個要素嗎?實際上無論從什么學科、角度來看,生產力都包含這四大要素,而且這個解讀也沒有全面準確地說清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外延和特征。

也有學者提出,“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要素全新質態的生產力”,以新勞動者、新勞動對象、新勞動資料(勞動工具)為主要內容[6]。雖然這是從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資料等方面來界定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外延,但是缺乏對新質生產力中科學技術狀況的界定,所以不全面;而且把經濟發展方式、組織管理的因素都放在新勞動資料中也是不準確的,因為這些都不是新勞動資料的內容。

還有學者認為:“新質生產力的‘新’主要包括四個維度:一是新勞動者。不同于傳統以簡單重復勞動為主的普通技術工人,參與新質生產力的勞動者是能夠充分利用現代技術、適應現代高端先進設備、具有知識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二是新勞動對象。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不僅包括物質形態的高端智能設備,還包括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和新勞動對象。三是新勞動工具,如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設備、自動化制造設備等。四是新型基礎設施?!盵7]這種對新質生產力的界定雖然把生產力中包含的勞動資料細分為勞動工具和基礎設施,但是也不全面,不僅缺少對新質生產力中科學技術狀況的界定,而且在對“新勞動對象”的說明中,還包含勞動資料、高端智能設備,而后面又并列提出“新勞動工具”“新型基礎設施”,這兩種都屬于“新勞動資料”的內容,存在前后交叉重復、不太嚴密的問題。

(二)必須準確、科學地界定新質生產力

長期以來,人們把生產力定義為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簡單地理解為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隨著人們對勞動力、生產資料、生產過程、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深化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形成,逐步完善了對生產力內涵、外延和特征的認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明確了勞動力即人的勞動能力中腦力的作用比體力的作用更重要,而腦力的大小和效率的高低主要是由勞動者學習和掌握的科學技術的狀況(數量、廣度、深度)決定,而且包括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在內的生產資料的品種、性能、質量、效率主要是由科學技術的水平決定的,所以鄧小平在馬克思所說的“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的基礎之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二是人與自然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關系,而應該是和諧共生的關系,人類既要改造、開發、利用自然,又要適應、保護、美化自然,因為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能持續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因此,現在必須對生產力作更為準確科學的界定,生產力應該是人類進行社會生產的能力,主要內容包括科學技術、勞動力和生產資料。

由于人類的生產知識和經驗的不斷積累、科學技術研究的不斷推進和深化、科技革命的不斷發生、生產能力的不斷提高、生產活動的不斷改進,使得科學技術、勞動力、生產資料的狀況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演進和發展的;因此不同的時代和發展階段,生產力的狀況或者說發展水平(包括構成的因素的種類、結構、技術水平、質量、效率和可持續性)是不完全相同的。從現代來看,生產力應該可以劃分為兩大類,即傳統生產力和新質生產力。

所謂傳統生產力是相對落后的生產力。具體而言,傳統生產力在科學技術方面的主要內容是工農業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的生產技術。在生產資料方面的主要內容是: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煉油廠、火力發電廠、水力發電站、核電站等能源生產設施,鋼鐵、有色金屬、塑料和化纖等有機化學工業產品、無機化學工業產品等原材料,蒸汽機、內燃機、發電機、電動機等動力機械,各類機床、推土機、挖掘機、起重機、拖拉機、播種機、收割機等各類工農業生產機械設備,火車、輪船、汽車、飛機等交通運輸機械設備,公路、鐵路、橋梁、隧洞、港口、機場、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在勞動力方面的主要內容是基本掌握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生產技能的勞動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依靠體力,智力的作用還很不充分。傳統生產力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以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不可再生石化能源、黑色化(或者說灰色化,即資源消耗多、環境污染比較嚴重)、不可持續為主要特征。

什么是新質生產力?總的來說,應該是指新型的高水平生產力,即新類型、新結構、高技術水平、高質量、高效率、可持續的生產力,也就是出現以前沒有的生產力要素的新的品種和結構,相比于傳統生產力而言是性能和技術水平更高、質量更好、效率更高、可持續的生產力。

具體而言,新質生產力在科學技術方面的主要內容是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高端算法、高新網絡通信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高新交通運輸技術、高新航空航天技術、高新機械設備制造技術、高新環保技術、高新生命健康保障和醫藥生產技術等高新技術。在生產資料方面的主要內容是新能源、新材料、新工具、新機械設備、新基礎設施等,包括高端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其生產設備、核聚變能和氫能等清潔能源及其生產設備、特高壓輸電設備、各種新材料及其生產設備、人工智能設備、高端算力、高端芯片及其生產設備、高端機器人及其生產設備、5G和6G移動通信設備、量子通信設備、現代航空航天設備、深海探測設備、高速鐵路和電動汽車等現代交通運輸設備、高端發動機和盾構機等各類機械設備及操作控制系統、現代生命健康保障設施和醫藥的生產設備,等等。新質生產力在勞動力方面的內容是新質勞動力,即主要依靠智力,能夠創新、開發、運用、改進和優化各種高新技術和發展高新產業,改造優化傳統產業的高素質勞動力。

新質生產力以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為基礎形成和發展,以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綠色化(主要包括可再生綠色能源、資源節約、環境優化)和高效化為主要特征。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新發展階段的重要戰略任務。習近平首次明確提出新質生產力新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生產力是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范疇,已經研究多年,并且提出了生產力經濟學[8]3,但是對于生產力類型劃分的研究是缺乏的,更沒有明確提出在中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發展階段,生產力應該是什么類型的生產力、具有什么樣的與以往生產力不同的性質和特征。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彌補了這個不足,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生產力理論。

二、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需要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生產力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一般的條件,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社會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演進的決定性力量,是生產方式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基礎性作用。社會主義社會必須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根本任務和第一要務,所以中國必須堅持不懈地努力發展生產力。中國現在為什么又進一步明確提出要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總的來說,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決定的,是推進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迫切要求。形成發展和運用新質生產力的原因,實際上就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作用,因為正是新質生產力在推進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中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所以才需要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滿足美好生活的需要、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又只能依靠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才能真正實現,所以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新發展階段中國的中心任務,高質量發展又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首要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盵9]28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不是空談,必須建立在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之上,這個物質技術基礎就是新質生產力。也就是說,新質生產力在實現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包括工業、農業、服務業、科學技術和國防等各個方面的現代化,不僅科學技術現代化必須以現代高新科學技術為基礎,而且其他方面的現代化也都必須以現代高新科學技術為基礎,現代高新科學技術又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中國式現代化必須依靠新質生產力為支撐,不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沒有新質生產力所包含的高新科學技術,不僅科學技術現代化不可能實現,而且其他方面的現代化都不可能實現,現代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第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特別是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經濟現代化的戰略目標,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以現代農業為基礎、包括高端制造業在內的現代制造業為主干、包括生產性服務業在內的現代服務業為主體(在國民經濟中占的比重最大),以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體系。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依靠新質生產力,因為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和發展,現代科學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武裝改造,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的優化升級和現代化,都依賴高素質勞動力和新型高品質生產資料,都離不開現代高新科學技術的研發和運用。而高新科學技術、高素質勞動力和新型高品質生產資料正是新質生產力的主要內容,對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具有決定性作用。

第三,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好的發展,也就是產出質量高、經濟效益高、社會效益高、生態效益高、經濟運行狀態好(即產業結構、地區結構、城鄉結構、公平與效率關系、速度與效益關系、供求關系、投資(積累)與消費關系、進出口關系、國內外收支關系、財政和金融狀況、就業和物價狀況等趨向合理優化)的經濟發展狀況[10]94。要做到這“四高一好”,必須以新質生產力為基礎,高質量發展需要高品質的生產力,否則,不可能真正做到產出質量和效益高、狀態好,無法實現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運用能夠為高質量發展形成新動能,提供物質技術和人力支持,更好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以上說明,形成發展和運用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新發展階段的根本任務,提出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抓住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三、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途徑

新發展階段中國應該怎樣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生產力的發展是指生產力數量的增加、品種的創新、質量和效能的提高。新質生產力的主要內容,簡單地說就是高新科學技術、高素質勞動力和新型高品質生產資料。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創造和掌握高新科學技術、提高勞動力的素質或者說培養高素質的勞動力、生產出新型高品質生產資料。進入新發展階段,關鍵核心技術既換不來也買不到,只能依靠自主研發創新,高素質勞動力需要通過發展和逐步普及高水平的教育來培養,新型高品質生產資料需要建立相應的高新技術產業生產出來。中國現在要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只能主要依靠自主創新、發展現代教育、建立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盵9]33由于自主研發創新高新科學技術必須依靠高素質的勞動力,高新技術產業也需要依靠高素質的勞動力運用高新技術才能建立和發展,兩者都依賴高素質的勞動力,而高素質的勞動力又主要依靠教育來培養,因此中國現在要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是加快發展教育事業。

(一)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培養高素質勞動力

新發展階段中國必須認真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堅持執行教育優先發展方針,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人才強國,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除了繼續加大教育投入、改革完善教育制度、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努力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果之外,在人口總量開始下降的大趨勢下,中國教育發展的戰略應該切實由以數量規模擴張為主向穩定數量規模、優化教育結構、提高教育質量為主轉變,特別是要注重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重點,應該是避免課程內容與中學的重復教學,多讀經典原著,增強本科生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點,應該是增強研究生的創新意識,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主要是提高研究生畢業論文的質量和選題的創新性,以利于培養更多的高科技優秀人才和科研創新領軍人才。注重加強職業教育,重視實踐操作,培養更多大國工匠。

(二)加強自主創新,創造和掌握高新技術

新發展階段中國必須認真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努力執行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的戰略方針,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加強自主創新,除了繼續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和管理制度、加強基礎研究、著力組織重大關鍵核心科技攻關,切實合理保護知識產權、形成有效的科研激勵機制。還需要加大各級政府和企業的科研投入,優化科研資源配置,努力提高科研經費使用效果,繼續發揮還存在的后發優勢和比較優勢,盡可能引進國外高新科學技術,創造更好的條件吸引和利用國外的優秀科研人才。同時,必須下決心改革完善科研項目申報和結項成果的審核、科研獎勵的評審標準和方法,即主要由相關行政機構主導、重點考核發表成果的數量和刊物及出版機構的級別轉向主要由學術機構主導、相關領域專家評審,重點考核創新性和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不急功近利、不追求“短平快”,甘于“坐冷板凳”,力爭“高精尖”,資助、鼓勵科研人員研究真問題、做實學問、出精品。在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上,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行政管理和干預、過多的表格填寫、形式主義的報告提交,給科研人員更多的自主權,使他們能夠集中更多的精力搞科研,多出創新性成果。堅決反對論資排輩,注重給中青年科研骨干挑重擔、壓重任,并提供較好的科研條件,適度延長高新科技領域資深專家的退休年齡,真正發揮老年傳幫帶的作用。

(三)加強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生產新型高品質生產資料

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生產更多更好更新的高品質生產資料,為此又必須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傳統制造業升級,推進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具體措施主要包括:加大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給予高新技術產業必要合理的財政、金融、用人、用地等優惠條件,加強高新技術和產品的研發,突破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瓶頸,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努力進入世界產業價值鏈高端,合理擴大高新技術產業規模,重點發展人工智能產業、高端計算設備生產、高端芯片生產、高端機器設備的生產、5G和6G移動通信設備生產、量子通信設備生產、現代航空航天設備生產、深海探測和開發設備生產、高速鐵路和電動汽車等現代交通運輸設備生產、高端發動機和盾構機等各類機械設備生產及操作控制系統制造、高端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設備生產、核聚變能和氫能等清潔能源的生產、特高壓輸電技術設備生產、現代生命健康和醫藥設備生產、各類現代基礎設施建設,以生產出更多更好的新材料、新能源、新基礎設施、高新機械設備、新工具。

四、發揮新質生產力的作用,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生產力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基本的決定性因素,但是生產力發展并不等于經濟社會發展,因為生產力還有一個運用和真正發揮作用的問題。發展生產力的最終目的是要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滿足社會需要。只有合理有效地使用發展起來的生產力,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產品,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以滿足社會需要。新質生產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必備的物質技術基礎,現在提出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推進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的需要。那么應該如何更好地運用新質生產力、發揮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性作用、推進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總的來說,必須深化改革完善相關制度,真正讓新質生產力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科技盡其能,最重要的是要運用高素質勞動力,大力發展數字產業和數字經濟,運用數字技術改造武裝包括傳統產業在內的所有產業,實現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形成高水平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高素質勞動力,發揮其重要作用,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應該發揮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發揮政府的促進作用,消除各種限制人才流動的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允許和鼓勵人才合理流動,盡可能讓各類不同的人才流動到最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從而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最大的貢獻。同時,應盡可能提供充分就業的機會,讓所有的人才都能夠發揮作用,不至于導致人力資源閑置浪費。在激勵機制上,要加快形成合理的競爭機制和必要的激勵機制,通過競爭優勝劣汰和給予優秀人才合理有效的激勵,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更好地發揮優秀人才的重要作用,同時促進普通勞動者奮發向上、努力學習提升,從而進一步提高所有勞動力的總體素質,發揮更大的作用。在保障機制上,要建立健全各類人才的保護制度,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生活水平,保障各類人才的身心健康,從而可持續地發揮作用。

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高新科學技術,發揮其重要作用,真正做到科技盡其能,應該取消和克服各種不合理的限制和制度障礙,采取各種有效的激勵政策和措施,保護高新科學技術研發者和擁有者的合法權益,創造有利條件,克服困難,盡可能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運用高新科學技術,切實把高新科學技術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不能只停留在書本文獻上、束之高閣,從而真正發揮高新科學技術的重大作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發揮高新科學技術作用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途徑,高新技術產業既是新質生產力的創造者,又是新質生產力的使用者和發揮新質生產力作用的主要渠道。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快更好地實現高質量發展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因此,要特別注重鼓勵和幫助勞動者更多、更快、更普遍地學習掌握高新技術,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從而發揮更大、更多、更好、更有效的作用。

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高品質生產資料,發揮其重要作用,真正做到物盡其用,最重要的是應該努力發揮中國人口眾多、市場廣闊的統一大市場優勢,盡可能地鼓勵推廣使用新型高品質生產資料,比如盡可能使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機械設備、新基礎設施等。這樣不僅能夠適應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而且可以快速降低新型高品質生產資料的生產成本和使用成本,增加對新型高品質生產資料的市場需求,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的經濟效益,進一步刺激新型高品質生產資料生產的擴大,更多、更好地發揮新型高品質生產資料的基礎性作用,從而有利于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

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牽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盡快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把發展數字經濟自主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推動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11]7。數字技術是新質生產力中最重要、最能廣泛使用、最有發展和運用前景、也最能提高效率的高新科學技術;數字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皇冠產業;數字經濟是現代經濟最突出的經濟特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形式。因此,發展數字經濟有利于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在新發展階段,要更有效地運用新質生產力、更好地發揮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性作用,戰略重點應該是運用高素質勞動力,大力發展數字產業和數字經濟,實現數字產業的迭代升級,運用數字技術改造武裝包括傳統產業在內的所有產業,實現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形成高水平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努力建設數字經濟的新基礎設施和產業平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同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同時必須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腳踏實地、因時因地因企制宜、真抓實干、注重實效,不能搞形式主義、為數字化而數字化。

五、結語

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提出的新概念,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新發展階段的重要戰略任務,現在提出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抓住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新質生產力是新型的高水平生產力,主要內容是高新科學技術、高素質勞動力和新型高品質生產資料,是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物質技術基礎,必須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以培養高素質勞動力,加強自主創新以創造和掌握高新技術,加強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以生產新型高品質生產資料。因此,政府部門必須深化改革完善相關制度,更好地運用新質生產力,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科技盡其能。更重要的是,要運用高素質勞動力,大力發展數字產業和數字經濟,運用數字技術改造武裝包括傳統產業在內的所有產業,實現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形成高水平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真正發揮新質生產力促進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作用。

猜你喜歡
生產力科學技術高質量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
2021年CCF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名單(2)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高質量項目 高質量發展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數學復習課高質量互動
把“風景”轉化成“生產力
人口紅利與提高生產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