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生成邏輯、發展歷程與實踐進路

2024-01-25 23:09王彬彬雒田夢
關鍵詞:中國式共生現代化

王彬彬 雒田夢

(四川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問題,也是世界現代化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這一論斷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對世界現代化理論的重大創新和對西方現代化實踐的總體超越。當前,學界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進行了諸多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對生成機理的分析,認為它遵循人類文明發展規律,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融合為理論基石[1]161-162;二是對發展歷程的梳理,認為它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現代化進程中接續探索的結果[2]23;三是對實踐路徑的探究,認為它可以通過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生態價值觀培育、制度實施等路徑來實現[3]47-48;四是基于比較視野,認為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超越了西方現代化模式[4]39-40。在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下,從人與自然關系問題出發,分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生成邏輯,梳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發展歷程,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實踐進路,對于科學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性與優越性、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深入把握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生成邏輯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人與自然從相互對立走向和諧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大勢所趨。作為現代化的初始形態,西方現代化雖然極大地提升了人的自主性和能動性,但是始終不能跳出人與自然對立的窠臼,無法引領人類文明走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式現代化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為指導,繼承傳統生態智慧,吸收西方生態理論,真正開啟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大勢所趨

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系史。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恩格斯按照摩爾根提出的人類社會歷史分期法,考察了人與自然關系在三個時代的不同表現、特征和內容。在蒙昧時代,遠古人的生命活動主要是直接從生態系統中獲取現成的天然產物,由于生產極不發展,“人類差不多完全受著同他異己地對立著的、不可理解的外部大自然的支配”[5]110,更多的是敬畏自然。在野蠻時代,人開始從事畜牧和農耕活動以此增加天然產物,并產生了自身的意識,在懾服于自然的同時開始能動地認識和改造自然;但“這是對自然界的一種純粹動物式的意識”[6]161,給自然帶來的影響微不足道。到文明時代,商業從社會生產中游離出來,孕育出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經濟,并逐漸取代自然經濟的統治地位。

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出現,直接從生態系統中獲取現成的天然產物已不能滿足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和資本增殖的需要,圍繞天然產物的再加工形成了日漸龐大的工業體系。工業革命后,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機器大工業的最終建立既賦予人改造自然乃至征服自然的力量,開啟了世界現代化進程,又在自然財富向物質財富的單向度轉換中加劇人與自然的對立,造成了全球現代性危機?!吧鷳B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7]2,這是習近平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揭示。無論是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還是我國古代的樓蘭文明,這些民族性、地域性的文明雖然璀璨壯麗,但是皆因生態環境衰退而歸于衰敗。當歷史成為世界歷史,世界歷史性的人類文明更離不開世界性的美好生態,而全球生態危機也終將危及整個人類文明,人類文明螺旋式發展呼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馬克思早在青年時期論述理想社會的未來形態時,就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理想社會的重要特征之一。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8]185。當人類文明發展到更高級的形態,生產力高度發達,異化勞動被消除,人以合乎人性的、全面的方式生活,在勞動中不斷肯定、豐富和發展自己。人在尊重自然規律的條件下合理調控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防止出現破壞自然、違背自然的現代化疾病,真正實現從人與自然對立、人與人斗爭轉向人、自然、社會三者和諧共生的高度統一。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能動的、雙向的,勞動實踐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介和橋梁。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以自然為對象確證自己的存在、規定自己的本質、表現自己的生命,對自然具有依賴性和從屬性。但與動物完全被動適應自然不同,人具有意識,能夠根據自身需要有目的地改造自然,使它成為對他人更友好的“人化自然”。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資料來源,自然力、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為人的勞動提供物質基礎。由此,不斷發展的分工促進人的自然進化和能力提升,也推動社會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的變革?!叭伺c自然進行互化的對象性活動中獲得了自身的本質規定性,人被自然界所規定,自然界確證了人的本質?!盵9]35作為主體,人發揮主觀能動性,與時俱進創新生產工具與技術,通過實踐活動深化對自然的認知,妥當處理與自然的關系,使人與自然逐步達至和諧共生狀態。

(二)西方現代化始終不能跳出人與自然對立的窠臼

在馬克思看來,現代化等同機器工業化。正如《共產黨宣言》開篇所述,資本主義的興起,尤其是機器大工業的發展,提高了生產力水平,開拓了世界市場,積累了海量的物質財富,人類文明掀開了現代化發展的新篇章。然而,西方現代化從一開始就是以資本為中心、在資本邏輯驅動下展開的。關于資本邏輯,馬克思深刻地揭示,“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這就是增殖自身”[10]228。一方面,資本讓西方現代化“創造出一個普遍利用自然屬性和人的屬性的體系”[11]90,改變了人類對自然的崇拜,使自然界真正成為人的對象和有用物;另一方面,在資本邏輯下,這種“自然界(不管是作為消費品,還是作為生產資料)服從于人的需要”[11]91,在本質上是服從于資本增殖的需要。一切生產生活都圍繞資本增殖展開,有時甚至不惜以掠奪和破壞自然為手段,從而造成工業廢物污染江河、工業廢氣彌漫天空、土壤肥力嚴重下降等前所未有的污染現象。以農業現代化為例,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者的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的技巧的進步,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12]531-532。因此,西方現代化使人與自然的相對地位發生了扭轉,但并未改變人與自然的對立狀態,反而使這種對立狀態更具破壞性。

第三次工業革命后,伴隨科學技術的持續進步,現代化迅猛發展,西方國家漸次步入富裕社會,但人與自然的對立依然尖銳,西方現代化遇到“增長的極限”。生態學馬克思主義通過反思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掘問題的根源。面對資本邏輯下的資本無序擴張,詹姆斯·奧康納表示,“資本的自我擴張邏輯是反生態的”[13]394。約翰·貝拉米·福斯特提出新陳代謝斷裂理論,認為生態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兼容、互相對立。安德列·高茲則明確指出,資本主義就是無止境地追求利潤,生產的無限擴張與生態環境惡化相生相伴。當代資本主義生產考慮的首要問題仍然是資本增殖,但資本增殖的主要矛盾逐漸從生產環節轉向消費環節,消費不足嚴重制約價值實現。為緩解這一矛盾,西方現代化“創造”出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它把消費與人的價值、社會地位、幸福感、富裕度等聯系起來,制造虛假需求和異化消費,倡導市民“追求自己需要的滿足,并且越來越把這種滿足導向單純的消費活動”[14]32。本·阿格爾指出,異化消費無非是“人們為補償自己那種單調乏味的、非創造性的且常常是報酬不足的勞動而致力于獲得商品的一種現象”[15]494。由消費主義產生的財富幻象加劇了商品供給者的過度營銷和消費者的過度消費,使全社會出現建立在虛假需求之上的生產過剩,造成經濟資源的嚴重錯配和自然資源的無謂消耗,從而導致對自然界展開更瘋狂的盤剝和壓榨。

世界性環境污染事件頻頻爆發,既損害了人的生命健康,也威脅到社會總資本循環和資本增殖。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西方國家綠色運動和綠色政治的興起為標志,西方現代化從社會、經濟和政治層面進行了自我調適。20世紀80年代,德國學者胡伯提出了生態現代化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是利用人類智慧協調經濟發展和生態進步[16]54,它被認為是第二代現代化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西方現代化拓展了生態路徑。但囿于資本主義架構,生態現代化理論“始終考慮的是如何以生態的方式實現經濟利益或以經濟的方式提高生態效率”[17]63。它僅為20世紀后期資本主義適應環境挑戰并強化自身的一種戰略[18]177,不能從根本上超越人與自然對立的狀態??傊?只要西方現代化仍然受資本邏輯支配,人和自然就都不是其最終目的,西方現代化內在包含著經濟危機和生態危機,兩類危機相互交織進一步抑制西方現代化的生命力,使其無法引領人類文明走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三)中國式現代化真正開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中國自古以來就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和文化傳統。習近平指出,“中華文明歷來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7]277。它所蘊含的豐富思想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高度契合。一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觀。所有生命都是自然界的產物,人與自然是共同體,兩者緊密聯系、共生共榮。人要秉持“仁”“孝”“恕”等理念,對萬物懷有仁愛之心和倫理道德責任。二是“道法自然”的方法論。人的生命和生產活動不能隨心所欲,要遵循自然萬物生長的時令,保持與自然的和諧,防止人在自然面前的妄自尊大。三是“參贊化育”的價值追求。人在自然面前不是完全被動的,而是能掌握它的本質,通過對它的優化來發揮和完善人的天賦本性,促進兩者和諧共生。

同時,中國還廣泛吸收人類社會一切文明成果,尤其是對西方生態理論和實踐的積極成果進行合理借鑒。生態價值理論認為,資源與環境是有價值的,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人們對它的使用應從無償轉為有償,以此達到合理利用資源、有效保護環境的目的。生態補償理論強調,以經濟手段治理生態,即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通過購買生態產品和服務的市場行為,讓受益者付費,使“生態環境服務提供者通過獲取合理的市場回報,實現更好的生態環境保護”[19]71。生態產權交易理論提出通過市場機制,將生態產品價值變現,既實現生態資源的合理配置,又為生態保護者增加綠色收入,有效激發人們的綠色行為。這些源于西方現代化的生態理論已廣泛融入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變成重要的國家戰略和政策實踐,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了生態底色。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中國式現代化真正開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它在新的世界觀、民生觀、發展觀和制度觀的指導下,系統闡釋了人與自然、發展與保護、生態與民生的關系,把握住了它們之間的內在統一性,解答了困擾西方現代化的人與自然關系問題,推動了人類文明形態的深刻變革。從世界觀維度來看,它從系統整體的思維方式出發,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因自然而生,在尊重順應保護自然的同時把握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認識到自身的價值需要和主體責任,秉持對自然的倫理道德關懷,避免自食破壞自然的惡果。從民生觀維度來看,它以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的,集中攻克損害人民生命財產的突出環境問題,使商品的交換價值從屬于使用價值,為人民提供良好生態環境和優質生態產品,為子孫后代留下優美生態環境。從發展觀維度來看,它提出發展和保護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協同共生的關系,堅持以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生態良好為基底,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主線,促進經濟社會各領域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從制度觀維度來看,它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辯證看待資本的二重性,發揮其擴大綠色生產力、促進綠色發展的文明作用,規范其健康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實行最嚴格的制度和最嚴密的法治,保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順利推進。

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發展歷程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它以“走自己的路”為起點,開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進程。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與時俱進地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最終帶領人民成功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一)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現代化建設框架下把握人與自然、發展與環境的辯證關系

20世紀50年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關鍵制約因素是落后的社會生產,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進行經濟建設成為黨的工作重點,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始了以工業化為基礎和前提的“四個現代化”建設?,F代化建設既需要從自然獲取充足的資源、能源,又需要為生產創造良好的自然條件。我們黨堅持實事求是原則,立足當時的生態環境狀況和生產力狀況,加強林業建設和水利建設,推動林、水與農、牧綜合平衡發展。一方面,林業對經濟建設至關重要。新中國成立初,黨中央對植樹造林發出多次指示、通知,強調保護和合理使用林木資源,禁止盲目開荒、亂砍濫伐等行為。隨后,毛澤東提出“綠化祖國”和“實行大地園林化”,強調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久久為功。1958年,《關于在全國大規模造林的指示》發布,號召全民參與植樹造林活動。通過全民義務植樹,全國綠化率顯著提升,水土流失問題得到初步治理。另一方面,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農業與自然聯系緊密,一旦發生旱澇災害,農業就會減產,從而影響農民增收。興修水利是合理調度水資源、解決旱澇災害的有效措施,能夠保證農業增產和口糧供給。毛澤東曾指出:“一九五九年我國七個省遇到很大的旱災,如果沒有過去幾年的水利建設,要不減產而能增產,是不能設想的?!盵20]127可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初,中國共產黨就運用唯物辯證法,認識到人與自然相互依賴、發展與環境相互作用,從觀念和行動上為中國式現代化確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原則。

現代化的加快發展不可避免地使生態環境遭受損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面臨失衡的風險。20世紀70年代,周恩來強調工業生產要注意廢液處置,對廢液進行回收和綜合利用。這表明我們黨已關注工業化進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自發地萌發可持續發展理念。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環境會議召開,中國政府派代表團參加,正視了中國自身存在的環境問題,并用行動來解決這一問題。次年,我國首次召開了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制定了第一個環保文件,提出了環?!?2字方針”,就此拉開了我國環境保護的大幕。

在這一時期,我們國家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百廢待興,經濟建設成為首要任務,生態環境保護處于矛盾的次要方面。我們黨在現代化建設框架下把握人與自然、發展與環境的辯證關系。一是從思想上認識到自然界的反作用,“自然界有抵抗力,這是一條科學。你不承認,它就要把你整死”[21]448,從而引導人民逐步樹立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能動改造自然的發展意識。二是以實際行動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通過植樹造林來建設美好家園,通過興修水利來促進農業增產,為社會主義建設奠定基礎。

(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持續探索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新道路

改革開放后,黨的中心工作重新回到經濟建設上來,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著力解決人民的貧困問題。但發展的環境代價也在不斷提高,人與自然關系中的不和諧因素有所增加。我們黨站在人民立場上深刻反思經濟發展方式,以全局思維和長遠眼光更加系統、深遠地看待人與自然關系,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明確生態規定和生態追求。

1979年,鄧小平在深刻分析中國國情的基礎上,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明確現代化必須遵從我國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的實際。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兩個文明”一起抓的思想,把處理好人與自然關系作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同年,計劃生育被列為基本國策,以約束人口數量來減輕資源環境壓力,以提升人口質量來優化人口結構,從人的現代化維度協調人口、資源和環境關系。1983年,環境保護被列為基本國策,突出生態環境保護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鄧小平堅持把植樹造林工作作為改善人民生活、造福后代的大事來抓,倡導全民義務植樹。通過30年的植樹造林,全國綠化面積不斷擴大,生態財富持續增加,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入展開奠定了堅實基礎?,F代化建設的飛速發展也帶動了對自然資源的強大需求,并形成了嚴重依賴自然資源的經濟發展方式。1987年,黨的十三大明確指出,以消耗大量資源發展經濟是行不通的,強調人口控制、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提出現代化發展要堅持“三個效益”的統一。1992年,黨的十四大再次強調堅持實行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基本國策,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環境意識,防止生態環境惡化。在此背景下,江澤民提出可持續發展并將其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強調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發展中不再單純提高GDP,而要協調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既使當代人共享生態福祉,也為子孫后代造福。綠色逐漸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底色。

進入21世紀,黨的十六大把“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22]15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闡明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實踐樣態和實現路徑。胡錦濤以“發展”破題,提出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的人民性、協調性、全面性和可持續性,回答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黨的十七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寫入黨代會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23]16。生態文明建設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核心,以“兩型社會”為目標載體和建設平臺[24]20,要求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充分考慮資源有限性和環境承載力,倡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加強環境治理和監督,培養人民生態環保意識,強化生態全面自覺,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同時,我們黨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制度建設,為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劃定生態“紅線”?!吨腥A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頒布,針對不同生態系統(如水、草原、森林、大氣)的一系列單項環保法律法規的出臺,推動我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逐步形成,確保生態環境保護有法可依。我們黨通過加強制度建設,形成涵蓋環境監察、考核、問責等過程的約束機制,確保生態環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筑牢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制度根基。

在這一時期,我們黨從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實現低代價發展出發,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規定和價值追求。一方面,認識到自然界的基礎性、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以及人對自然的依賴性,指出對自然的肆意破壞就是在威脅人類自己的存在,進而嘗試探索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新道路。另一方面,以植樹造林、“兩型社會”建設為突破口,通過制度、科技、教育等的共同發力,形成系統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總體格局。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新自然觀上建構承擔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文明創造歷史使命的中國式現代化

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歷史性變化,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自然觀。這一自然觀既超越了人與自然相互對立的傳統觀念,又超越了自然中心主義與人類中心主義的偏狹觀念,賦予人與自然平等的地位、和諧的狀態、共生的形態。黨的十九大將新自然觀與現代化結合起來,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突顯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和顯著優勢。新階段新征程,黨的二十大面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明確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之一,從而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升到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內在要求和實現路徑的新高度,賦予了中國式現代化在人與自然關系層面探索人類文明發展新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使命。

圍繞層出不窮的生態環境問題,我們黨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問題為導向,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是貫徹執行新發展理念,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其中,綠色發展是理念和路徑的統一體,主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二是深刻把握自然環境的整體性以及人與自然的統一性,以系統工程的思路治理生態問題,防止出現“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7]42的現象。三是順應人民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發揮區域生態比較優勢,創設宜人宜居宜業環境,生產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綠色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四是堅持以國際視野和長遠眼光來看待人與自然關系問題,引領、示范和帶動世界各國加強合作,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2020年,中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國發布《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啟動全國統一碳市場,形成雙碳“1+N”政策體系,展現出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強大行動力,向世界傳遞中國應對全球性生態挑戰的決心信心。

生態文明制度是硬約束,能夠按照綠色發展的要求規范和引導人的行為。我們黨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以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生態治理體制改革來加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頂層設計。一是設立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形成社會主義生態調控,用市場機制讓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高效利用生態資源,做好生態補償工作。二是組建自然資源部和生態環境部,優化部門職能,破解生態領域“九龍治水”難題。三是實行最嚴格的生態文明制度,強化全過程生態治理,將源頭防控、過程監管、責任追究一體推進,確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取得實效。

在這一時期,我們黨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協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找到并全面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道路。具體體現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低碳循環轉型,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下大力氣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注重對生態文明理念的培養,為建設清潔美麗世界貢獻中國力量,在新征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樣態[25]17。

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實踐進路

實踐證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科學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武器,是指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探索中走向成功的思想火炬。新階段新征程,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從理念引領、價值旨歸、關鍵舉措、制度保障和方法引導五個維度,發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實踐進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一)理念引領: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中國式現代化摒棄了西方傳統的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觀念,以“生命共同體”來定名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自然的基礎性和人的創造性,表明人在自然之中,自然在人之中[26]94,無所謂人的生命與自然生命的二元劃分,在實踐基礎上實現了辯證統一。

第一,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說明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物質循環、物種共生、能量交換的統一體,各生態要素相互聯系與作用,人只是其中的一個要素,無法離開其他自然要素和自然條件而生存發展。這就要求我們科學把握人的能動性和受動性的關系,理性認識和利用自然界。第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說明兩者形成了同呼吸、共命運的生命系統,對自然的傷害就是傷害我們自己。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以尊重自然規律為前提,充分考慮生態系統這一共同體的內在價值和運行機制,在順應自然的基礎上開展活動,考慮自然環境的承載力、涵容量和自凈能力,把自然納入人的道德關懷之中,增強生態倫理意識,提升環境保護自覺,防止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同時,我們應樹立底線思維,充分考量破壞生態的后果,強化風險意識,作好應對可能出現最壞情況的準備,以主動解決重大環境問題、妥善保護自然生態來爭取最好的結果。第三,習近平從文明的整體性視野思考地球與人類的關系,倡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以創設良好自然環境來解決當代人與自然的矛盾沖突,讓全人類擁有清潔美麗的生態環境。這就要求我們從全人類共有家園和世界各國共同利益的高度,倡導和引領世界各國群策群力、攜手努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同解決好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使綠色遍布全球,讓各國人民生活在綠水青山之中,在世界范圍內努力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之路。

(二)價值旨歸: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中國式現代化要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最終目的,從根本上實現人的現代化。習近平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盵7]26這表明良好生態環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全體人民共建共享。

第一,不斷滿足人民的生態需要與環境權益。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生態需要發展為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內容,滿足這一需要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在具體實踐中,我們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優先解決關系民生的重大環境問題,協同推進污染防治和降碳工作,創造宜居宜業的生態空間,增加優質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供給。我們要積極推行“生態+”新產業、新業態,以文化旅游激活自然生態,用科技創新賦能綠色發展,因地制宜地發展生態文旅產業和綠色創新經濟,在國內大循環中營造消費大市場,帶動社會資本投資,讓人民群眾通過生態致富、綠色創富,讓所有人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共同感受生態、生命和生活之美[27]8。我們要堅決維護人民的環境權益,嚴禁壟斷優質生態環境、不當使用生態資源、向社會轉嫁污染成本等行為,讓良好生態環境為所有人公平享有。第二,重視發動群眾,形成廣泛的社會動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每一個人的健康生活息息相關,是大家共建共享的事業。這就要求我們大力培育生態文化,倡導人人愛綠護綠植綠,引導相關群體更廣泛地參與這一事業,自覺踐行綠色行動。第三,為全人類謀生態福祉。我們黨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國之大事來對待,呵護、善待自然,高揚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旗幟,強化人民的生態主體性,注重實現包括人民環境權益在內的主體價值,以胸懷天下的深厚人類情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能夠將生態福祉普惠全球,還能夠為后代人的健康生活和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支撐[28]4。

(三)關鍵舉措: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習近平強調:“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盵7]282這一重要論述既揭示了現代化進程中生態危機產生的主要原因,也為我們繼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方向。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我們要堅持生態優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第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所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就是把生態環境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的生態價值,轉化為滿足人民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經濟價值,實現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的有機統一和相互貫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堅持生態優先,把生態環境當作自己的眼睛和生命來對待,維護好生態環境的生態價值;又要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揚棄竭澤而漁式和緣木求魚式的經濟發展方式,統籌市場機制和政府作用,推動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變,在增加人民收入的同時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第二,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技術。綠色低碳循環技術以低消耗、低投入和高產出為表征,能夠有效解決自然資源有限性問題,緩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增加經濟發展“含綠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強調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技術。這就要求我們把綠色低碳循環技術融入產業鏈供應鏈,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淘汰污染重、成本高、效率低的產業,培育綠色、高效、優質、低耗的新興產業,并通過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推進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的現代產業體系。第三,踐行綠色生活方式。人是現代化的主體,也是現代化的歸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實現綠色生產力發展,也要實現綠色生活方式變革。這就要求我們通過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和宣傳,營造綠色低碳循環的生活新風尚,培養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和循環發展意識,養成節約有度的消費習慣,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綠色健康的行為規范。

(四)制度保障: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只有制度才能管根本、管長遠。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制定出臺了一系列事關全局的改革方案和法律法規,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礎。面向未來,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進一步健全和落實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全面提升生態治理現代化水平。

第一,瞄準人與自然矛盾沖突建章立制。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一是要加快構建自然資源產權制度,解決自然資源所有權、使用權和經營權界定不清的問題,堅持誰所有誰負責、誰破壞誰擔責,集約節約使用自然資源。二是努力完善生態補償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做到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對破壞環境的人嚴厲處罰,終身追究其責任。三是要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使領導干部樹立綠色政績觀,心有“國之大者”,優先考慮對環境的保護和修復,增強自身的環保意識和生態責任,提升建設生態文明能力。四是著力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用最嚴格的制度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保駕護航,讓制度成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第二,發揮多元主體治理合力,實現黨委、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眾“一盤棋”。政府應明確其在生態治理中的職責和邊界,做好治理工作的統籌規劃,提高生態公共服務水平,規范和引導企業、公眾的綠色行為。市場要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加快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和排污權市場化交易,從而促進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高度融合、協同發展。公眾要全過程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發揮生態智慧和群體力量,共創更加美好的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推動各類主體發揮比較優勢,擔負相應責任,形成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生態治理雙向驅動過程,通過多元聯動確保生態治理的社會合力有效發揮。

(五)方法引導:堅持系統治理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一個關涉人與自然,內含經濟、社會、生態等關系的系統工程。我們必須遵循自然界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以系統觀點認知和處理人與自然、發展和保護的關系,“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7]12,開展一體化保護,做到統籌全局、整體謀劃、綜合施策。

第一,堅持系統思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應關聯統籌各種生態要素,避免割裂、孤立地看待各要素及其與人的關系,認識到某一要素或自然界局部發生變化必然會引起其他要素和自然界整體的改變,充分考慮人類實踐活動所帶來的影響。在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中,我們要秉持“大保護”“大生態”“一體化”的系統思維方式,從源頭入手,找到問題根源,有針對性地開展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處理好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的關系,不為謀求眼前的經濟利益而破壞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現代化建設的協同推進。第二,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順應經濟社會綠色循環低碳發展趨勢,我們應當高比例使用和發展非化石能源,大規模提升電氣化水平,不斷增加森林、農業、海洋、濕地等碳匯,降低“含碳量”。圍繞人民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我們必須持續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還人民藍天白云、青山綠水。遵循協同推進的原則,我們要把各生態要素與經濟發展有機融合,以良好生態環境為基底促進發展,以發展來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經濟水平的整體躍升。第三,堅持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進行生態保護和修復。一是從“五位一體”的全方位,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可持續發展。二是從空間結構的全地域,統籌考慮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地上地下、陸地海洋、城鄉、區域和流域,全面實行空間分類管治。三是從時間結構的全過程,以綠色化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提升生態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

四、結語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式現代化遵循人類文明發展趨勢和現代化發展規律,在新的世界觀、民生觀、發展觀和制度觀的指導下,解答了困擾西方現代化的人與自然關系問題,開辟了一條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有機融合、協同發展的現代化新道路,開創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文明與生態共融共興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盵6]422在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中,人與自然逐漸消除對立狀態、形成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現代”人在與自然的水乳交融中得到更加徹底的自由發展,世界歷史性的人類文明將在美好世界中實現更加充分的繁榮發展。面向未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堅守中國特色的根與魂,又要集中全人類的生態智慧,促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引領全球綠色可持續發展,推動人類文明形態深刻變革。

猜你喜歡
中國式共生現代化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式民主
人與熊貓 和諧共生
共生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中國式失敗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