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揚民間藝術家優良傳統 推動嶺南音樂高質量發展
——紀念廣東漢樂名家李德禮先生

2024-01-26 06:11黃燕星海音樂學院
嶺南音樂 2023年6期
關鍵詞:李德廣東音樂

文|黃燕 星海音樂學院

提起李德禮先生,凡是客家文化的研究者或是愛好者對其都不陌生。尤其他在廣東漢樂的傳播、傳承與研究方面所作的成就和貢獻是有口皆碑。近年來,筆者在參加廣東漢樂的多次田野調研工作中,以及查閱梳理相關文獻資料的過程中,也都深深感受到李德禮先生對廣東漢樂的傳承和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筆者也數次與李德禮先生的女兒李栩薇女士有過交流和探討,對其也有了較為立體、全面的認識。故而寫下此文,不僅表達對李德禮先生的懷念與致敬,同時,借助字里行間對李德禮在廣東漢樂傳承和發展方面所做貢獻的梳理、敘述,也提出了廣東漢樂乃至嶺南音樂當下和未來發展的思考,目的是以代表性的民間藝術家為窗口,眺望、推動嶺南音樂文化未來高質量的發展。

李德禮生平述記

李德禮先生(1928—2015),廣東大埔縣雙溪鎮人,自幼在大埔客家民間音樂的熏陶下,潛移默化地迷上了漢樂。早期主要學習拉弦樂器與彈撥樂器,曾師從大埔民間琵琶圣手饒碧初(1887—1964),同時也跟隨大埔民間名藝人李藍田(生卒年不詳)學吹嗩吶,之后偏重琵琶與古箏的學習,對古箏的興趣尤為濃厚,曾師從客家箏一代宗師羅九香先生(1902—1978),曾用古箏演奏古琴名曲《胡笳十八拍》中的《文姬歸漢》??梢?,李德禮是一位樂器多面手,多才多藝。

1940年,李德禮入讀大埔百侯中學讀初中,后輟學,1947年在大埔高陂中學就讀高中一年,1948年,任教于大埔萃群小學,1949年進入韓江干校,從事革命工作,1956年9月考入西安交通大學(肄業);1958年起,先后在大埔縣東方漢劇團、廣東漢劇院二團、大埔縣白玉歌劇團擔任琵琶、古箏演奏員,由此進入高手林立的另一番天地,這一經歷也為其日后的研究和傳承打下了前期基礎。1957—1961年,李德禮任職于大埔縣民間音樂研究會,期間于1960年10月調到大埔縣文化館工作;1961—1964年,主持大埔縣文化館主辦的“周末音樂演奏會”,并全力以赴投入策劃、演奏、演出等諸項工作,在他的帶領下,三年間培養了一批民間漢樂樂手。

在努力探索古箏演奏技藝的同時,李德禮也積極創作漢樂樂曲,除了前述的《向陽花》,《魚躍平湖》《梅河船夫曲》和《寶塔山下新一代》等也是其代表作。

1962年3月,“首屆羊城音樂花會”在廣州舉行,李德禮作為領隊,帶領當時的汕頭專區廣東漢樂代表隊參加了匯演,他也是此次漢樂隊的琵琶樂手。1973年,李德禮曾在大埔縣圖書館工作。1975年,在廣東省舉辦的獨奏·重奏演奏會上,李德禮獨奏了自己創作的古箏曲《向陽花》。正是通過多次匯演,他的古箏演奏技藝聲名漸起,并成為其晚年主攻的樂器,常奏客家傳統箏曲達80多首。在中央音樂學院袁靜芳教授撰寫的《民族器樂》①一書中,列舉有“客家箏”代表人物6位,其中便包括了李德禮??图乙魳方缭u價他的古箏演奏技藝:“古樸淳厚,著力潤度,回味無窮?!雹?/p>

在努力探索古箏演奏技藝的同時,李德禮也積極創作漢樂樂曲,除了前述的《向陽花》,《魚躍平湖》《梅河船夫曲》和《寶塔山下新一代》等也是其代表作。隨著演奏與創作的日益增多,李德禮在漢樂界的影響越來越大,1981年成為大埔縣文化局漢樂研究組骨干成員,1988年被聘為廣東省廣東漢樂研究會副會長,緊接著1989年又被聘為大埔縣漢樂研究會藝術顧問等。他常常在大埔漢樂研究會編印出版的內部刊物《漢樂研究》上以木子為筆名寫作發表相關文論,特別是在1986年退休后,更加專注于廣東漢樂的研究和弘揚,曾為《中國民族民間器樂集成·廣東卷》的特約編輯,同時他還對宣傳客家的文學、歷史頗感興趣,曾為大埔文學藝術刊物、報紙等撰寫各類稿件共一百六十多萬字,被盛贊為客家文化的“文獻家”。

由上可見,作為土生土長的客家人,李德禮的一生醉心于客家文化,在客家音樂的海洋里上下求索,對廣東漢樂了如指掌、應用自如,其一生與廣東漢樂結下了不解之緣。無論是在艱苦的環境中,還是在自由開放的時代,他都積極致力于廣東漢樂的傳承、研究與發展,集演奏、創作、教學、研究于一身,為廣東漢樂藝術做出的歷史貢獻是顯而易見的,也是被普遍認可與贊同的。星海音樂學院嶺南音樂文化館曾授予李德禮先生“嶺南音樂名家”榮譽稱號,李德禮先生的事跡和藝術成就個案,如今也被陳列于星海音樂學院博物館內,供世人和學子們參觀、學習。

李德禮廣東漢樂研究、創作、演奏、教學述評

李德禮先生在客家文化、廣東漢樂領域博學多才,既身體力行收集、編纂、研究廣東漢樂的樂譜、理論,又積極參與、組織傳播廣東漢樂的演出、錄音和宣傳,更在漢樂音樂創作領域勇于開拓創新實踐,同時又將傳承技藝、培養漢樂人才作為首要工作。

(一)收集、編撰樂譜

樂譜資料是樂種傳承的重要載體,樂譜承載著樂種的技法風格、指法特點、審美思想和所繼承的經典樂曲。在客家大埔民間,一直有整理樂譜文獻的傳統,如在20世紀20年代,漢樂大師何育齋(1886—1943)便整理有《中州古調》《漢皋舊譜》兩份重要樂譜。李德禮也十分注重漢樂樂譜資料的搜集、整理。如1946年收集整理的64首《琵琶譜》,手抄工尺譜,便錄自清嘉慶戊寅年公元1818年錫山華燦手本;1956年收集整理68首《宴樂·喜樂·舞樂·哀樂·神樂》,手抄工尺譜和簡譜,每首均有唱詞;1960年收集整理250首漢樂調骨,手抄簡譜(《廣東漢樂三百首》大部分曲目即源于此手抄本);1960年收集整理廣東漢劇傳統音樂《嗩吶牌》120首,工尺譜;1962—1964年收集整理《大埔民間音樂》(1、2、3集),共收入樂譜150首;1962年收集整理廣東漢劇音樂《鑼鼓經》,1976年被列入梅縣地區戲劇學校教材,后又輯入《中國戲曲志·廣東卷》中國;1964年整理《漢劇嗩吶曲牌》126首;1982年參與大埔縣文化局組織的《廣東漢樂三百首》整理編??;1995年參與大埔縣文聯和大埔縣廣東漢樂研究會組織的《廣東漢樂新三百首》整理出版;等等。這些出版或未正式出版的樂譜資料一直是廣東漢樂音樂人研習的重要文獻。

(二)創作、改編新作品

李德禮在堅守傳承廣東漢樂傳統的同時,也關注廣東漢樂在新時代的發展。他認為,為了更好地傳播廣東漢樂,讓更多的人了解廣東漢樂,應該多方面發展廣東漢樂,如創作、改編廣東漢樂,從嶺南傳統音樂中吸收養分,創作出真正具有客家風格的漢樂新作品,在這方面他也身體力行,積極做出嘗試。例如從70年代起,相繼創作、改編了新漢樂作品《向陽花》《魚躍平湖》《梅河船夫曲》《寶塔山下新一代》《雨夜話今昔》等,其中前4首于1979年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到梅縣進行錄制后向海內外播放,央視“海峽之聲”欄目、汕頭人民廣播電臺、梅縣廣播臺當年曾同時播送;1996—2005年間,整理改編《西廂詞》《鳳求凰》等共計23首客家箏曲。李德禮在漢樂新作品創作方面屬于早期具有代表的人物,這與其長期的漢樂演奏實踐以及對漢樂的深厚理解有著密切關系。這些新創作品自然也較能展示漢樂的藝術表現力,獲得廣大漢樂演奏者的認同,亦被廣泛傳播。

(三)理論分析與研究

李德禮對廣東漢樂的理論分析與研究頗有意識和眼光。他撰寫的廣東漢樂的各類型文章,已經從稱謂、歷史、風格、演奏等方面進行了頗具體系化的分析與總結,對于構建廣東漢樂的地方性知識體系具有深刻的啟迪和引領意義。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之邀,李德禮舉辦錄音講座,連續6個晚上在黃金時段向海內外聽眾介紹廣東漢樂,每講20分鐘,包括有:廣東漢樂名稱的由來和流行狀況;廣東漢樂的風格特點和歷史淵源;廣東漢樂的類別和演奏形式(絲弦樂曲);中軍班音樂;民間大鑼鼓、八音和廟堂音樂;廣東漢樂的現狀以及它與臺灣客家音樂的淵源關系等。雖為錄音講座,但實際已經不限于對廣東漢樂的介紹宣傳,而是帶有對廣東漢樂藝術體系的梳理與總結。從中可見到,李德禮根據演奏形式,將廣東漢樂分為:絲弦樂曲、中軍班、民間大鑼鼓、八音和廟堂音樂等類別,這也是目前對廣東漢樂的分類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③。1996年,李德禮在為《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廣東卷》撰寫的四萬余字《廣東漢樂述略》中,又涉及:文化沿革方面,包括廣東漢樂與廣東客家民系的歷史關聯,廣東漢樂與中原音樂、明清戲曲音樂、宗教音樂和民歌等的淵源,樂社、藝人概況;藝術風格方面,包括絲弦樂、中軍班音樂的樂種特色,樂曲的標題性,廣東漢樂的“板”與“線”,曲式結構和變奏手法;樂器形制方面,包括分文樂類樂器,武樂類樂器,絲弦樂合奏曲和箏曲,中軍班樂曲(喜慶樂、禮儀樂、宴樂、軍樂、舞樂、祭祀樂)??芍^對廣東漢樂的歷史淵源、藝術體系和樂曲分類又做了一次全面、完整的梳理與分析,這些內容也成了后續者研究和普及廣東漢樂的參考范本。

據李德禮先生的女兒李栩薇老師的介紹及提供的資料,自20世紀70年代起至2010年,李德禮陸續在《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東農民報》《新加坡客屬總會會刊》《梅江報》以及《漢樂研究》《廣東漢樂》等報紙雜志上發表廣東漢樂、漢劇方面的文章約80余篇,共計160余萬字,代表性的有《廣東漢樂歷史沿革》《廣東漢樂——古樸典雅的民族音樂之花》《本世紀漢樂在大埔的活動梗概》《廣東漢樂稱謂種種》《客家音樂構成古樸典雅的基本因素》《傳統樂曲及其演奏》《廣東漢樂與廣東漢劇音樂關系談》《羅九香小傳》《漢樂在革命斗爭中的作用》《古箏及嶺南派》《提胡》《頭弦及其由來》以及59首傳統漢樂樂曲的介紹等,基本涵蓋了漢樂的歷史、稱謂、風格、樂曲、樂器。值得提及的,李德禮和另一位漢樂名家羅德栽是最早使用“古樸典雅”來形容描述廣東漢樂藝術風格的代表人物。李德禮認為“古樸典雅”是客家音樂固有的風格,除了與語言、文化、生活習俗以及地理環境的客觀因素有關外,還與漢樂使用的音律、樂曲、樂器等相關?!肮艠愕溲拧钡娘L格定位也成為漢樂界一貫和統一的說法④,如居文郁、陳天國、張高徊等音樂專家和漢樂專家都在相關文論中描述或認為廣東漢樂典雅優美、樸實大方,“古樸典雅”也成了廣東漢樂的風格化標簽,更成為大眾對漢樂的風格認知。

李德禮的漢樂理論研究,是其根據自己多年來對廣東漢樂的深厚積累整理出來的寶貴經驗,是一代資深漢樂藝術家演奏、教學、研究及創造的親身經歷之理論結晶,是前輩用一生心血凝結的解讀廣東漢樂藝術的獨家之言⑤。這些資料對于研究廣東漢樂、客家音樂的傳承、發展具有重要的史料意義。

(四)宣傳、演奏與錄音

李德禮對廣東漢樂的宣傳十分熱心。他認為,應借助各種演出機會宣傳廣東漢樂,傳播客家音樂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廣東漢樂,喜歡客家音樂。在他的一生中,多次參加國家、省、市、縣的各級音樂展演與宣傳活動。1962年3月,他作為領隊和琵琶手率領汕頭地區廣東漢樂代表隊參加首屆“羊城音樂花會”匯演,代表隊共16人,在廣州音樂??茖W校以中軍班樂曲和絲弦樂曲做了專場演奏。據李德禮在《廣東漢樂歷史沿革》⑥一文中的記錄,時任中央首長林默涵,知名音樂專家呂驥、趙沨、李煥之、李劫夫、賀綠汀和各省市音樂界代表聆聽了此次專場演奏。在這之后召開的專家座談會上,大家一致認為來自客家地區的這種器樂源遠流長,樂曲豐富,形式多樣,藝術深厚,具有典雅優美、淳樸大方等諸多特點,堪稱“嶺南一枝花”,最后一致同意命名為“廣東漢樂”。林默涵還提議在廣州音樂??茖W校培養漢樂人才,當年廣州音專便成立了“漢樂班”(高中部)⑦。正是此次“羊城音樂花會”匯演,給予了這種來自客家地區的器樂音樂以“廣東漢樂”的名稱,可謂“羊城匯演,終獲‘大名’”。其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南方日報》《羊城晚報》等重要報刊以及多個省、市廣播電臺對此次匯演進行了報道和評價。這次匯演之后,代表隊又陸續做了5場專場匯報演出,可謂擴大了廣東漢樂的影響力,意義深遠。由此可見,在歷史和當代的發展過程中,廣泛存在的民間樂社無疑對宣傳民間音樂有持續的、可靠的影響。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廣東漢樂欲走出原鄉,走向更廣大的范圍,則需要通過加強演出活動以及廣泛的交流來擴大影響,尤其在新時代,公開性的演出活動會帶來有別于民間樂社的影響力乃至產生蝴蝶效應。

隨著錄音技術和唱片工業的興起,“收集并保存星散于民間藝人們手上寶貴的音樂迫在眉睫”⑧。從七八十年代起,李德禮與大埔地區的漢樂演奏能手積極投身于廣東漢樂的唱片錄制。最具代表性的是1981年和1982年,中國唱片(廣州)有限公司把從國外購置的第一批立體聲錄音設備直接運到廣東大埔縣,錄制了68首共8集漢樂卡帶,并正式出版發行,這也是廣東漢樂歷史上錄制的第一批立體聲錄音磁帶。李德禮作為古箏和琵琶演奏員均參加了這兩次重要錄音。這兩次錄音在客家地區廣受歡迎,“被譽為近代漢樂最具代表性、最高水準的音響范本”⑨。的確,音響可以突破現場演出的時空局限,可以更廣泛地推進廣東漢樂跨地域、跨文化的傳播與流動。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廣東漢樂一直是以活態傳承的方式流傳下來,僅僅停留在樂譜整理和研究是遠遠不夠的,應該盡一切可能把漢樂藝人的演奏絕活、和弦索合樂的音響記錄下來?!雹庖驗楹芏嗷顟B特征保存在實際演奏的過程中。所以,對于能夠搜集到的音聲資料進行整理、復原和研究也就顯得至關重要。

(五)培養、指導演奏人才

早在20世紀60年代,李德禮就意識到培養民間樂手和傳承人的重要性。因為樂種的活態技藝都掌握在一個個樂手和傳承人的身上,離開了這些身懷絕技的樂手和傳承人的創造和傳播,樂種的生命力也就難以為繼,甚至于失傳。因而李德禮很注重指導和培養年輕一輩的漢樂人才。經其培養的學生在參加省、市級別的音樂類考級、考試或者表演中均有優異的表現,不少學生如今也成為漢樂界的骨干力量。最典型的是對自己女兒李栩薇的培養。李栩薇老師從小跟隨父親學習琵琶演奏,1977年考入梅縣地區戲劇學校音樂班琵琶專業,1979年畢業后進入大埔縣漢劇團擔任琵琶演奏員,曾參加1982年中國唱片(廣州)有限公司錄制第一批廣東漢樂立體聲唱片。雖然后來到了廣州工作,但李栩薇利用業余時間積極投入羊城廣東漢樂樂團?的演奏、排練和演出。受父親影響和出于漢樂情懷,近年來,李栩薇老師深入分析廣東漢樂的精髓和編配方式,還整理父親的漢樂理論文稿,熱情參與羊城廣東漢樂團的節目策劃、樂曲編配、輔導排練和演出活動,如今已是羊城廣東漢樂樂團的資深成員,近兩年,李栩薇老師和羊城樂團的骨干成員們常被邀請至星海音樂學院傳授廣東漢樂。真可謂女承師業、女承父業,傳承創新,青出于藍。

李德禮也經常指導各地漢樂組織的排練與演出。2010年11月,舉世矚目的第16屆亞洲運動會在廣州舉行,受廣東省音樂家協會的推薦,深圳客家樂團參加了亞運會賽事期間的多場文藝演出。為了在世界客人面前更好地展示廣東漢樂,深圳客家樂團可謂精心準備,積極排練,更專程請教李德禮先生指導節目排練。此次“漢樂亞運行”演出最終也獲得了極大成功,不僅提升了廣東漢樂的國際形象,亞運演出視頻如今也在網絡廣為流傳,并被作為新時代廣東漢樂演奏的樣板而被稱贊、效仿。

綜上可見,李德禮為廣東漢樂在當代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收集、編撰樂譜,使其成為樂人研習漢樂的主要教材;創作、改編新作品,在促進廣東漢樂的創新與提升方面做出表率;組織、參與相關的宣傳、演奏和錄音,推動漢樂的薪火得以延續;對漢樂地方性知識的梳理和理論性升華,為系統化、整體性的學術理論研究奠定基礎;培養、指導漢樂演奏人才,讓廣東漢樂后繼有人??梢哉f,民間音樂的生存與發展,優秀代表傳人是關鍵因素。李德禮與漢樂的交互,極為生動地呈現出廣東漢樂傳承、發展的縮影。

可以說,民間音樂的生存與發展,優秀代表傳人是關鍵因素。李德禮與漢樂的交互,極為生動地呈現出廣東漢樂傳承、發展的縮影。

總結與思考

對李德禮在廣東漢樂的傳承與發展方面所作貢獻和成就進行梳理,看起來只是對其個體有關事實內容的敘述和展示,但這背后也隱含著超越這些事實本身的深意。這就是在研究嶺南音樂文化的過程中,積極貫徹實踐“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性和持續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終極目標是對“人”的研究。嶺南音樂文化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組成部分,理所當然也應聚焦于“人”的因素考察。

回溯嶺南地區民間音樂的歷史發展,有著太多像李德禮一樣的民間藝術精英,他們以“自身的生命經歷、理解方式及藝術演繹”?參與了嶺南音樂文化的構建與傳承,嶺南音樂文化能夠代代相傳,與歷代民間藝術精英乃至許多無名氏的辛勤耕耘創造和積極傳播密切相關。正是有著這些民間藝術家的引領、開拓和奠基,嶺南地方音樂知識的庫容、體系才得以生長、創造及發展。因而,保護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極為重要的任務是善于保護創造這些遺產的民間藝術家,繼承和發揚這些民間藝術家的優良精神。正如高爾基名言:“一個民間藝人的逝世,相當于一座小型博物館的毀滅?!睘榱吮苊狻耙蛔⌒筒┪镳^”的破壞、消失,我們應該充分展現民間藝術精英們的輝煌成就,無論他們在世抑或不在世,都應該及時記錄、研究他們的成才過程和卓越的藝術才華。在這方面,不得不提及二十年前由民族音樂學專家周凱模教授策劃、客家文化研究專家胡希張先生撰寫的四卷本《客家山歌人物傳略》,包括《山歌大師周天和傳》《山歌大師湯明哲傳》《山歌大師余耀南傳》《山歌大師陳賢英傳》等。這四卷本著作可謂嶺南音樂研究領域對民間藝術家進行傳記式研究的極有代表性的成果,“這些傳記不僅顯示了這些民間藝術家的卓越藝術才華和高超的歌唱水平,而且提供了在客家音樂千余年來的發展過程中,民間音樂家作為客家山歌的創造者和傳播者的鮮活事例。?”筆者非常贊同周凱模教授談及策劃這項民間音樂家人物傳略的理念:

即通過對每一個真正承載著客家音樂歷史、真正肩負著文化傳承功能的音樂主體進行較為深入的具體研究,通過記錄、描述他們個體的人生歷程和藝術實踐,去折射客家音樂的觀念、活動及行為方式,去解析客家音樂的形態、風格,從而反映客家民系整體文化的歷史、民俗及社群特色。?

地域文化的傳承,民間音樂風格的演化,與每一位民間藝術家一生的努力息息相關。沒有民間音樂的主體(民間藝術家),哪來的民間音樂的傳承?沒有民間音樂主體終身的音樂活動,哪來的地域音樂歷史的演變?沒有民間音樂主體的創造,何談民間音樂形態及其風格的形成和發展?要研究一個地域的音樂文化,首先要研究代表那個地域音樂文化的精英——研究那些常常被“主流文化”忽視甚至看不起的鄉村文化人——那些承載著中華民族歷史的深厚底蘊、也是最富有創造性才華的民間藝術家。?

這也是當代民族音樂學乃至嶺南音樂學科為何要研究“人”的重要意義和價值所在。

2021年11月30日,“李德禮先生手稿捐贈活動”在星海音樂學院隆重舉行。李德禮先生的女兒李栩薇女士親手將父親的全部手稿捐贈給了星海音樂學院圖書館。相信這些彌足珍貴的文獻資料必將對星海音樂學院嶺南音樂文化的資源建設、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給予大力的支持,也必將對嶺南音樂文化研究產生積極的影響和發揮應有的作用。

注釋

①袁靜芳:《民族器樂》,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年,第135頁。

②李栩薇整理:《廣東漢樂家、文獻家、漢樂古箏家李德禮文集》(內部資料),2010年10月8日,第3頁。

③目前對廣東漢樂有四種分類意見:“四分法”(分典禮音樂、牌子曲、風俗小品和戲曲音樂,1962);“三分法”之一(分絲弦樂、中軍班和其他三類,1998);“三分法”之二(分絲弦樂、中軍班和鑼鼓樂,2006);“五分法”(分絲弦樂、中軍班、八音、民間大鑼鼓和廟堂音樂,2007)。

④相關論述,可參見郭小剛《“古樸典雅”與“內斂奮進”—廣東漢樂藝術風格的定量研究》,載《中國音樂》2021年第2期。

⑤周凱模:《“嶺南音樂文化闡釋”的學術模式構建》,《中國音樂學》2015年第2期。

⑥同注2,第7頁。

⑦關于漢樂班,據了解,招收了羅振武、羅樹略、李檀恩、羅貽遐、丘懷禮、劉維臻、藍經元、劉智忠、楊禮桐、陳佩瑜、陳纖、池他施等,他們跟隨羅九香、饒從舉、王光丕、羅璉、余敦昌等漢樂名家學習漢樂演奏,同時還要學習系統的西方音樂理論。(陳安華、羅德栽:《出水蓮花 香飄九洲——中國客家箏一代宗師羅九香一百周年誕辰紀念論文集》,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第51頁)。⑧胡娉:《樂與人和 藝德雙馨——記羅德栽先生的音樂人生》,《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6年第3期。

⑨⑩同注8。

?羊城廣東漢樂樂團,成立于2005年6月,由廣州市各區的漢樂愛好者共同倡議、聯合組織而成。

?同注5。

?胡希張:《山歌大師湯明哲傳·序一》,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第1頁。

?胡希張:《山歌大師湯明哲傳·跋》,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第223-224頁。

?同注14,第223頁。

猜你喜歡
李德廣東音樂
蕩秋千
Mobility matrix of a weakly coupled parallel multi-DIM isolator based on axial force solution①
不煲“仔”的廣東煲仔飯
生機盎然
A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Civil Serva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tivation
音樂
廣東輿情
我們都是卑微者(組詩)
音樂
秋夜的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