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開日出·水綠山青
——解析琵琶協奏曲《云開日出》

2024-01-26 06:11繆曉錚星海音樂學院
嶺南音樂 2023年6期
關鍵詞:琵琶作曲家創作

文|繆曉錚 星海音樂學院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及“文化自信”這一理念的提出與踐行,民族音樂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時代。筆者作為一名琵琶演奏者和音樂學院的琵琶教師,近年來一直高度關注琵琶新作品的傳播與發展,更是致力于嶺南風格琵琶新作品的演奏與研究。青年作曲家陳思昂近年來創作了多首具有嶺南風格的音樂作品,在業內外廣受好評。琵琶協奏曲《云開日出》作為其第一首創作的嶺南風格琵琶作品,旋律優美,和聲豐富,風格鮮明,內涵深刻,貼近現代審美情趣。筆者作為該曲的首演者,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演繹作品,曾用大量時間對該作品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從首演到往后的每次舞臺演奏都與作曲家、指揮家進行溝通和碰撞,通過一次次的磨合及二度創作,逐步完善對該作品的演繹。希望通過對《云開日出》作品特點、作品結構及演奏要求等方面的深入分析,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演奏、欣賞、推廣。

1.《云開日出》作品簡介及創作特點

1.1 作品簡介——以音樂動態之美抒寫文化詩篇

大道縱橫,觸事現成。云開日出,水綠山青。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文準禪師》

音樂由浪漫的主題與靜謐的和聲緩緩流淌而出,逐漸變化猶如空中的層層云朵,中段借鑒了嶺南黎族地區民間“搖籃曲”的音樂元素,優美親切的旋律慢慢展開,通過節奏的多樣性變化與和聲色彩的豐富使音樂充滿戲劇性的發展到高潮部分,來描繪云開日出的絢麗景色。同時用“云開日出”表現一種堅持不懈和永不放棄的積極樂觀的精神,只有堅持到底的人才能看到烏云消散,光明重現。誰無暴風勁雨時,守得云開見月明。①

《云開日出》是青年作曲家陳思昂在2015年創作的一首單樂章琵琶協奏曲,于該年12月由廣東民族樂團成功首演。從《云開日出》的簡介中可以看出,這是一首充滿了中國古典文人氣質與內涵的作品,其音樂風格正如詩中描述,既有暴風勁雨,又有云開日出,給聽眾帶來了充分的想象空間。而從音樂的實際表現力來說,這首作品大氣舒展,旋律優美簡潔,使演奏者情之所至、收放自如,聽眾內心澎湃,慷慨激昂。陳思昂的創作所體現的文化內涵既有傳承也有創新,同時他一直在作品中試圖突破意象化概念去描繪民族音樂中的文人特質與情懷,在無形中尋找有形的禪意和事理哲學,如其第一部琵琶協奏曲《坐看云起》和獨奏曲《水沐蓮清》等。學者程炳杰評價琵琶協奏曲《坐看云起》創作手法現代,音響色彩豐富而且音樂風格平易,富于中國古典藝術神韻,兼具中國古典文人的氣質。②著名琵琶演奏家吳玉霞評價:“獨奏曲《水沐蓮清》著重體現音樂中的禪意,講究琵琶音韻中富有哲理觀照的強弱虛實?!雹圩髑以讵毦咴娨獾囊魳繁硎鲋刑N藏中華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活態的音樂內容中抒寫現代中國的文化詩篇。

1.2 作品創作特點——彰顯新時代文化使命的真理力量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首次提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明確指示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陳思昂的音樂創作有著鮮明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并一直在其音樂創作之路上踐行新時代創新傳承的文化使命。他善于發掘并用多種手段來突出音樂的特定表現力,將古典文化中的文人情懷運用音樂語言渲染到琵琶作品中,正如著名琵琶演奏家吳玉霞對他的評價:

陳思昂是一位認真執著、努力作為,追求上進的作曲家。其音樂功底扎實,勤奮努力,創作中能積極調動樂器性能傳達樂意、表達心性。他善于捕捉,個性中充滿了好奇。將音樂藝術的靈性,藝術表達的手段,反哺于哲學意味的兩極觀照,從技術維度支撐美學意義的內在張力,以作品回應時代需求,以真誠展現人文旨趣。④

《云開日出》是作曲家創作的第二首琵琶協奏曲,這首作品在人文層面延續了第一部琵琶協奏曲《坐看云起》(2013)堅毅樂觀、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奠定了作品灑脫明朗的音樂基調。出于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熱愛,他在取材立意上根植古典詩詞和傳統文化,以宋朝釋普濟《五燈會元·文準禪師》中的“大道縱橫,觸事現成。云開日出,水綠山青”為文化內涵依據,在傳統文化思想的禪意中融合本人豁達大氣的個性特點,在解讀詩詞原意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思考,以宏觀的視角繪寫身處山窮水盡之時,也終會柳暗花明;風暴之欲來,也必有云開日出時的山河壯美和民族情懷。樂曲不僅繼承了中國古典音樂的結構方式還融合了現代作曲技法和演奏技法,體現了西方的音樂思維與民族器樂的有機結合。與此同時,作曲家還在作品中表達出在新時代新挑戰下對傳統文化的思索,體現了其對藝術追求的堅持不懈和永不言棄,更是以優美樂章演繹積極樂觀的民族精神和中國力量。

作曲家在《云開日出》的創作中高度重視旋律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突出其民族性,尤其是獨具個性的民族音樂語言的運用。他憑借多年來在音樂學院學習和實踐打下的扎實的寫作基礎;加上多年來在嶺南大地生活與工作的汲取,使得他在作品寫作技術等方面頗具新意,同時極具時代觸覺和受眾群體審美多樣性的思考,體現了其雅俗共賞的個性創作特點,讓這首作品在專業技術和創作理念上能得到業內人士的認可,星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王珂琳曾評價《云開日出》借鑒了西方的創作技法,但嶺南傳統音樂文化的獨特韻味并沒有因此而衰弱減退,反而使嶺南音樂的表現力得到了新的挖掘與拓展,這無疑對嶺南傳統文化是一種很好的保護和傳承。作曲家志在以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將中國音樂元素與西方作曲技法有機結合,將傳統與現代的音樂風格有機并用,在深深扎根于中國傳統土壤的同時,又表現出與時俱進的開創精神,從而形成一種既“沖突”又“統一”的獨特的創作美學觀念。⑤在面向社會大眾時,作曲家又能在不失專業性的基礎上找到一個與聽眾切合的融合點,將民族性的音樂旋律和西方典型的和聲構建手法相融合,使音樂具有和聲上西化、音響上民族化的特點,既富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又更加現代化,且具有時代感,將專業性和可聽性巧妙結合,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音樂審美需求,以樂之美,潤民之心。

作曲家成功地將民間音樂素材融合到創作中。聽眾在聆聽該作品時,雖然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作曲家創作的成分,但仍然能從作品中感受到耳熟能詳的民間特色。民間曲調經過個人意象化創作后獲得了新的生命力,加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從而拉近了新音樂與聽眾的距離。

筆者與作曲家陳思昂進行作品創作交流時,他談到該曲的靈感來源,筆者認為有必要在本文加以敘述,這對理解作品中段的情感色彩與作曲的創作特點很有幫助。

1.2.1 靈感溯源——民間音樂,特點提煉

這部作品的靈感來源可以追溯到2013年底。陳思昂在參加星海音樂學院組織的海南采風時,偶然間聽到黎族村落的一個原生態歌手哼唱了一首搖籃曲,覺得很有特色。由于聽得太入神,竟忘記了錄音,回到廣州,搖籃曲的曲調已變得模糊,他只依稀記得曲調中那種溫暖的愛意。

1.2.2 創作升華——風格提煉,內在轉化

到了2015年,陳思昂開始創作《云開日出》,作品中段慢板需要一段溫暖浪漫的旋律,他的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現出黎族村落原生態歌手哼唱搖籃曲的場景。雖不記得曲調,但搖籃曲的溫暖愛意為其提供了靈感,于是《云開日出》的中段慢板主題躍然紙上。后來機緣巧合下陳思昂找到了黎族搖籃曲的音像資料,發現竟沒有一個音符與《云開日出》中段旋律相同,但是那種溫暖感竟如此相似。從民間汲取營養轉化為自我創作,這是作曲家在民族音樂創作上的一種升華。

2.《云開日出》的作品結構和演奏分析

2.1 層層漸入,一氣呵成——作品結構分析

從主題布局來看,《云開日出》是一首具有并列三部性結構的作品,幾次關鍵主題的出現位置,清楚地展現了作品的三部性結構特質。

而從總譜上來看,全曲共193個小節,標記為A—G七個段落,展現了作品的六個情緒層次。該作品注重完整性,琵琶獨奏與樂隊互為一個整體,相互交融的織體層次將各個段落“環環相扣”。層層漸入式的寫法突出了該作品“一體化”的整體風格。

總體來說,對于該作品具體是何種曲式結構,很難有明確的定義。因為該作品既有中國古代琴曲一波三折的陳述性音樂結構特點,又有西方理性化的結構布局,所以在分析作曲家個性化的創作習慣時,筆者根據音樂情緒來劃分結構,而不把作品進行傳統曲式化的歸類。表1為作品結構圖所示。

表1:《云開日出》作品結構圖示

2.2 濃墨淡彩、揮灑自如——作品演奏分析

面對一首全新作品,如何排練和演奏?如何正確地把握和詮釋作品?答案來自演奏者縝密的思考與實踐。下面筆者根據《云開日出》的段落劃分來分析一下整首作品的演奏要求及情緒把控(以下譜例均出自陳思昂《云開日出》琵琶獨奏譜):

2.2.1 A段

A段引子部分作為整首作品的情緒陳述,音樂充滿浪漫而絢麗的色彩,像日出前的濃云層層翻滾,色彩瞬息萬變。

如譜例1,A段由樂隊拉開帷幕,琵琶獨奏在第5小節以連續的三連音配合右手輪指⑥進入,演奏時應沿承樂隊的力度弱起,輪指稍密,不必過于強調顆粒性,讓琵琶獨奏的音色輕埋在樂隊之中,淡入漸強,音樂情緒大氣舒展,具有廣闊的空間畫面感。三連音由于它的特殊性而具有連綿感和延宕感,演奏時要高度注意指揮以及樂隊的拍點,避免與樂隊所演奏的均分型節奏錯位。隨后,琵琶獨奏在第7小節由“輪指”技法轉換為密度更為集中的“滾奏”⑦技法,滾奏時同樣應沿承輪指的力度,二者轉換要自然統一,不可有明顯的痕跡。

譜例1

琵琶獨奏在第9小節開始由三連音轉化為六連音進行(如譜例2),速度加快。每拍的第一個音加入了掃弦⑧和聲,音響上更加豐富立體,音樂層次逐漸疊加。演奏時要控制好力度和音色,掃弦應包容在音樂里,既要突出掃弦和聲的層次感,也要避免力度過強音色過硬而破壞了音樂的畫面感。

譜例2

琵琶在演奏這個段落時需要注意氣息的貫穿,音型由持續的三連音到六連音,配合右手細膩的輪指轉滾奏,再到夾掃⑨,層層推進,情緒由弱到強,音響漸進,使音樂不斷向前推進,陳述一氣呵成,表現出由遠及近的空間畫面感。在這里,一種渴望在積淀,一種期盼油然而生。

2.2.2 B段

B段為此作品的第一主題(如譜例3),作曲家運用了非常簡潔的單音來呈現音樂。不完全協和六度音程的頻繁運用,使音樂情緒更加深邃、悠遠,特別是小六度音程,更是為這一主題的呈現增添了幾分神秘、古樸的韻味,引發聽眾的好奇與思索。三個音一組的動機應演奏得寧靜致遠、清澈透明,表達了一種超脫之感。接著輕柔的輪指與彈挑交替出現,通透的音色,點線相連的氣韻,仿佛優雅的詩人在淺吟小酌,又似乎是在低聲地細細訴說,讓人迅速沉浸到音樂的情緒之中。接下來第一主題轉化成八連音與六連音交替的方式呈現,再變化為右手十六分音符的快速彈挑,音樂持續推進,迎來了第一個小高潮。通過由慢板到小快板的速度變化,大量豐富的和聲及密集節奏型的運用使音樂矛盾沖突加劇,表現了烏云籠罩,暴風雨襲來的黑暗沉悶情緒。這一層又一層的漸變,在演奏時應注意呼吸的連貫與力度的遞增,保持音樂大線條的完整性。

譜例3

2.2.3 C段和D段

這兩段為過渡段(如譜例4),舒緩的樂音將詩意化的第一主題引入到敘事化、哼唱般的第二主題。此段演奏時需要注意情緒的把握,為前后兩個段落做好銜接。

譜例4

2.2.4 E段

E段是《云開日出》的第二主題,為訴說式的慢板,亦是全曲最具代表性的音樂主題段落。如譜例5,此段旋律為五聲宮調式,4+4+4的句式結構。作曲家采用了跨度較小的音程及密度較小的節奏型來組織音樂語言,旋律走勢平穩、寧靜,音樂充滿了溫馨與愛意,如哼唱般的旋律主題是作曲家內心對搖籃曲的一種詮釋。該主題(如譜例5第73—80小節)同樣以琵琶單音的演奏來表現,為了保持音樂平靜緩和的情緒,演奏時右手應用食指“彈”而不用“彈挑”,且“彈”時注意手腕的運用,食指過弦稍慢,并控制好觸弦的角度;左手在按音時應盡量貼著弦,上一個音符要交接到下一個音符后手指再松開,且要減少頻繁換把,同時也要盡可能地運用揉弦⑩,使音色更加綿延和富有余韻。但與第一主題的演奏情緒完全不同,此段主題主要體現為旋律的歌唱性。右手單音演奏的細微變化,輪指長音的潤澤暗涌,兩種指法的交替貫穿,充分展現了琵琶的點之美、線之韻,精準傳神,妙不可言,強烈的溫暖與愛意再次將音樂推向高潮。大段的雙弦輪?穿插搖指?(如譜例6),旋律流暢自如,音樂感人至深。筆者曾不止一次地聽到觀眾的感慨:此段音樂讓人潸然淚下,情不自禁。

譜例5

2.2.5 F段

F段為華彩段落(如譜例7),不同于其他協奏曲華彩段落的炫技寫法,這里沒有過多的技巧展示,音樂平靜而富有內涵,強調對音色的把控,空靈而通透,與作品的第一主題相呼應。晶瑩剔透的泛音?,柔性流動的點狀旋律,淡入淡出,欲說還休的情愫,掩藏著心中情緒微妙的變化,音樂重新安靜下來。

譜例7

2.2.6 G段

在G段中,作曲家在琵琶上使用了一段長時間持續不變的八連音(如譜例8),結合樂隊的和聲與織體淡入漸強,象征著情感與力量的積蓄。隨著右手大篇幅雙弦輪與掃弦的交錯演奏,樂隊的織體越來越復雜與厚重,琵琶與樂隊的情緒與力量一層又一層地疊加,與開始的引子部分相呼應,最終得以爆發,情感升華,音樂璀璨,云開日出,音樂在情緒的酣暢抒發中震撼結束。

譜例8

3.作品中獨奏聲部與樂隊聲部平衡的解讀

在這首作品中,作曲家在寫作手法上強調獨奏聲部與樂隊聲部的平衡關系。按照作曲家的要求,獨奏聲部與樂隊聲部互為一個整體,講求融合與互助,各聲部之間交織纏繞,沒有任何一個聲部可以解釋為單純伴奏。由此可以看出作曲家在創作時,是以一種立體的角度來構思整首作品的。在總譜中,經常發現各聲部的力度表情不一致,作曲家的這些特殊要求,使其作品中的各聲部既各盡其職又互為整體。演奏家在演奏該作品時,應閱讀作品總譜,并注意聆聽各聲部穿插交融的和聲效果,不是單純地把樂隊當成伴奏,而是把獨奏融進樂隊,時而引領、時而融合,這樣才能更好地解讀作品的內涵。

4.結語

通過筆者以上三方面的解讀與分析所感,琵琶協奏曲《云開日出》無論是技法的運用還是文化內涵的詮釋,作曲家都將之巧妙地灌注、融入音樂本身。其唯美、純厚、典雅、激情合而為一的音樂氣質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思考、致敬與回歸,是將古典之美以一種新穎的角度轉化為現代之美,將傳統文化融匯時代脈搏,將傳統音樂注入時代旋律。賡續中華文脈,堅定文化自信,以對優秀傳統音樂的敬畏之情迭代抒寫時代強音!

注釋

①陳思昂:《<云開日出>總譜作品簡介》,2015年,第2頁。

②程炳杰:《扎根民族音樂文化 探索現代音樂風格——評琵琶協奏曲<坐看云起>》,《人民音樂》2014年第11期。

③吳玉霞:《嶺南風格琵琶室內樂新作品集·序一》,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23年。

④同上。

⑤王珂琳:《嶺南盈韻 星海風華——“嶺南夢 星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師交響音樂會”述評》,《人民音樂》2018年第3期。

⑥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依次彈出,拇指“挑”進,連得五聲為“輪”。兩個以上的“輪”連接在一起為“長輪”。

⑦急速連續的“彈”“挑”。

⑧食指自右向左同時彈四條弦,如得一聲。

⑨夾掃有很多種多變的形式,是掃、拂和彈、挑的結合?!对崎_日出》A段中的夾掃運用是在連續彈挑中加入掃的技法。

⑩左手按弦在音位上作搖動,使右手觸弦的聲音發出顫動。

?右手同時輪兩條弦。

?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用指甲偏鋒或側鋒急速地來回觸弦?!对崎_日出》E段中運用的是食指搖指。

?左手指點浮在泛音位處,同時右手指觸弦發音,音響清透、空靈,余音擴散、持久。

猜你喜歡
琵琶作曲家創作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陽簡介
著名作曲家楊天解
《一墻之隔》創作談
窈窕淑女琵琶妹
創作隨筆
我的“反彈琵琶”
創作心得
作曲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