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與躺平(外二篇)

2024-01-27 01:47李雨書
娘子關 2023年6期
關鍵詞:公學種姓博士后

◇李雨書

說起卷,就會聯想到《詩經·周南·卷耳》;讀到“采采卷耳”,也會想到生活工作中的內卷。其實二者風馬牛。

內卷本來是指發展到瓶頸期,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而充滿問題的社會形態。因而,我從不認為,評論某人是卷王,是對其努力的褒獎。

然而很不幸,我總被稱為卷王。

我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每天早上八點開始,工作到夜里零點結束,基本全年無休。在參加工作的三年里(博士后),我沒過過春節,沒休過國慶。有時是坐在電腦前對著蛋白結構看一整天,有時是腳步帶風地穿梭在發酵間、稱量間、儀器檢測間做濕實驗??赡苓@才是很多人眼里內卷的定義:犧牲自己的個人休息時間,沒有止境地推進工作。

內卷絕非僅僅如此。

內卷除了過度努力,也包含了個體間的比較。在非工作時間加班,會顯得自己格外用功努力,更快推進KPI,構建自己工作能力超群的泡沫,這已經算是能夠產生良性結果的內卷了。更糟糕的情況是,傾盡全力卻并不能獲得滿意的成果,使得努力工作變成“屎上雕花”的無用之舉,且在大家都卷的環境中,為了不掉隊而被迫犧牲休息時間磨洋工,就會漸漸從自尊受挫,轉變為憎恨這個“別人在卷所以我不得不卷”的社會。其實內卷,也無非是想要獲得比身邊人更好更優越的生活罷了。跳出橫向比較的牢籠,一部分人就可以在不被裁員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刮老板們的脂膏——躺平!

身為勞動者的我們,難道只能在內卷或者躺平之中二選一嗎?作為一個被稱作“卷王”的人,我不這樣認為。太過在乎平均值這個概念的人,往往會覺得在一個團隊里特別努力的那位格外煩人,他們的過分努力會逼迫群體里的其他人也付出更多。然而有沒有一種可能,他們并不在乎自己“卷”的人設,也不關心整個群體的狀況,而是單純喜歡自己正在完成的工作本身?

我不眠不休的工作,僅僅是因為我很想知道自己研究的問題的答案是什么,它并不只是我謀生的手段,更是我滿足好奇心的媒介。一想到還有諸多細致問題暫時無法解答,就沒法坦然放下工作,早早放松休息。人都有惰性,可在求知欲旺盛的時候,那種心癢難挨的感覺根本無法忍耐,定要找出背后真理,聲色犬馬之饜足怎能與之匹敵,那是一種靈魂超脫感官的純粹愉悅。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非常簡單:做自己熱愛的工作。

卷不卷并不是問題的本質,也不是這個社會在逼迫個體像一只陀螺一樣轉個不停,而是大部分人選擇了世俗角度容易攀爬的路徑,而不是自己喜歡的路徑,隨后發現選擇這條路徑的人格外多,最后擁擠在這條單一的路上走得越來越慢,終而躺在了察覺到累的那塊里程碑旁。倘有著過多世俗的計算,就要承擔相應的社會壓力,魚與熊掌不可得兼,既然為名與利典當了靈魂,那就得接受快樂被剝奪。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在我看來,“卷耳”與躺平,均非好的人生,亦不會有快樂的收獲。世間真正能讓自己獲得幸福感與滿足感的,是自我的認可,而不是大眾的指戳與評判。做自己喜歡的事,才能忘我,臻于化境。

榜 樣

在過去幾個月里,學界頂刊《自然》雜志連續三次報道了新冠疫情沖擊之下,世界各地的博士后不得不面對的職業窘境?!蹲匀弧贩Q,博士后被認為是學術界的無產者——工作不穩定,收入很差,獲得終身教職的道路充滿未知……然而,博士后階段又是大多立志投身科學研究者所必經的職業道路?!蹲匀弧穲蟾嬷赋?,在全球范圍受訪的博士后人群中,竟有51%曾因為抑郁、焦慮或其他與工作有關的問題而考慮離開學術界。剛開始博士后工作的我,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思考自己為什么要留在這條布滿荊棘的學術之路上負重前行。

我在牛津每每做完DNA 提純后,需要對這些DNA 樣品進行測序。送樣的網頁界面顯示,該測序服務被稱為“桑格測序”(Sanger sequencing)。某天,我終于沒能克制住好奇心,上維基百科查詢這位Sanger(桑格)到底何許人也?他的訃告中寫道,他自認是“一個在實驗室里一通亂搞的家伙”(just a chap who messed about in a lab),且“搞學術不太行”(academically not brilliant)——盡管他曾因建立了在生命科學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蛋白質和DNA測序方法,兩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Sanger 家境富裕,畢業于劍橋大學。他就讀的自然科學系,大一時需要學習所有自然科學基礎課(part IA),其中物理和數學,Sanger 學起來很吃力;大二(part IB)分科后,他將物理學換成生理學繼續學習,三年才完成通常為兩年的part I 學習,學業表現平平無奇。直到隨后的part II學年,他選定研究生物化學后,才獲得了一等學位(學年前30%)。在劍橋讀博士期間,他也沒有顯現出類拔萃的學術能力。畢業時,他申請了劍橋的博士后職位,并在自薦信中申明可以不領薪水,因此獲得留校機會,在生物化學系自費做研究。

研究期間,他使用從化學系同事那里搞來的2,4-二硝基氟苯(后被命名為“桑格試劑”),測定胰島素兩條鏈的N-端氨基酸,將其水解為肽鏈片段后,通過電解、色譜層析,并使用茚三酮顯色獲得胰島素的二維指紋圖譜,完成其蛋白測序,并于1958 年第一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獲獎后,劍橋終于把他位于地下室的實驗室挪到了頂層,并將他升職為蛋白質化學部門主任。隨后,Sanger 立刻著手RNA 測序的研究,然而同行Robert Holley率先完成了轉運丙氨酸的tRNA 測序,比Sanger 完成的5S 核糖體RNA 測序要早一年發表。Sanger隨即又開始了完全不同于前兩者的DNA 測序研究,建立了“桑格測序法”,為“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奠定測序基礎,并因此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即便功勛卓著,他也一直真心實意地覺得自己非常普通,并拒絕了女王封爵的邀請,因為他不想被別人使用“Sir”(爵士)來稱呼,好似他多么與眾不同。最終,他只接受了女王頒發的功績勛章(Order of Merit)。Sanger 一生極為謙遜,獲獎后依舊奮戰實驗一線。在從事科研工作的39 年間,他寫完了35 本實驗記錄本。

2018 年,我的導師做博士后時期的女同事,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導師耿直地評論道,我們無機化學樓里的Goodenough發明了鋰電池,他都沒獲過諾獎!第二年,97 歲高齡的Goodenough(該姓氏的英文單詞原意為“足夠好”)因發明鋰電池而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這位“足夠好”先生,迫于牛津大學65歲退休的硬性規定,只好在退休那年離開牛津,移駕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繼續從事電池方面的科學研究并持續至今,以98 歲高齡依舊工作在科研一線!我博士期間工作的無機化學樓門旁,一直掛有講解Goodenough 于此發現鋰電池的藍牌。這種介紹重要歷史事件的藍牌(blue plaque),在牛津的各個院系屢見不鮮。我出門遛彎兒常常走走停停,端詳路邊的藍牌,看這些地址究竟曾發生過什么驚人的大事。

博一期末,我馬上要進入Abbot’s Kitchen(歷史上第一個化學實驗室)進行博士開題報告口頭答辯,導師問我:“你覺得博士畢業答辯是什么?”我怯生生地回答:“是教授們考察學生獲得專業知識程度的考試?!睂熣f:“不不不,博士答辯不是專家在考核你,而是你在向其他研究者展示你四年所做的研究成果,是炫示。沒有人比你更了解你所研究的課題。你,才是你要講解的問題的專家?!?/p>

博二那年,我旁聽博三師兄師姐的結題答辯,做答辯研討會的閉幕演講者曾因研究分子機器獲諾貝爾化學獎。他坐在能容納200 人的階梯教室最前面,認真聽取每一位博士生的結題匯報,并在每個匯報結束后提出切中肯綮的問題,請學生們回答。他完全沒有任何刻板印象里學術權威自帶的傲慢,反而對每個聽到的化學問題都充滿好奇。隨后不久,我去利物浦開學術會議,我自己研究領域內獲得諾獎的女教授,在做完令人熱血沸騰的學術演講后,正與幾位學界大佬在演講臺邊交流。我默默等在一旁,希望與她聊上幾句。她注意到我在等她,徑直走來詢問我是否有問題與她商討。我做完自我介紹后,邀請她在隨后的海報展期間來看我的海報。之后,我站在海報旁邊等待,她如約而至,并給出一系列一針見血的批評意見。

我想,就是這樣的一群杰出卻不驕矜、勤奮又真誠的科學家,在學術之路上為我掌燈,令我不愿脫離他們的隊伍。

盡管我導師經常吐槽,牛津化學系最大的失敗,就是培養出一系列聰明優秀的化學學者,畢業后就扎堆搞金融、做咨詢,只有零星幾個學者愿意潛心學術。但是,就是這一小撮兒留在學術界的學者,已為后輩營造出充滿活力的科研氣氛,足以讓我這樣普通的青年科學工作者深受感染,見賢思齊,被感召而堅守理想。這也正是留學的意義所在吧。人對舒適物質生活的向往是一種生物本能,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留學海外的這些經歷,為我呈現另一種人生態度:有這么一群人,擯棄享樂與世俗等級觀念,不斷為推進人類科學前進而奮斗。我穿行在牛津的街道上,仿佛在科學史的長廊里行進,一塊一塊的藍牌被甩在身后,我們要接過前輩的接力棒,去贏得更多的藍牌——掛在自己工作的地方。

跨 越

一位來自四川的牛津舊識,曾提及一則她與日本朋友同游印度的舊聞。

在當地游玩的幾天,他們在“地陪”的幫助下包一輛出租車隨行。出租車司機在載他們去泰姬陵的路上,提起自己仍在上學的兒子,稱兒子的夢想是做一名書記官,他為此感到十分驕傲。這位四川姑娘在轉述的同時,表達了她與朋友對此事的驚詫,強調自己無法理解把做文員、秘書當成理想,有什么可值得驕傲的!難道印度的種姓制度,連人的思想都禁錮了嗎?

我把這件聽來的事,講給做印度哲學研究而熟悉印度文化的好友。

她向我科普,印度的種姓制度在某一個層面上,是因社會分工產生的。比如Kayastha 種姓就是由幾個地區的書記官構成。這些職業種姓嵌在秩序嚴密的社會等級中,不同種姓能夠參與的社會工作有明顯的階級分化。而這位出租車司機父親所在的種姓階層,并不能做高于自己階層的書記官工作。然而,同樣種姓身份的兒子卻有跨越階級的夢想,父親作為一名慣常的普通人,又怎能不為自己敢于挑戰“常規”的兒子感到驕傲?對這位父親而言,成為書記官已經是難以實現的“遠大理想”。能夠在“身在此山中”的客觀條件下,主觀地挑戰現有的社會制度,行為本身就是充滿勇氣。

我獨坐時反復思考這個問題,捫心自問,我是萬萬不愿連做夢的自由都被束縛。有人也許認為,只有如今還在光明正大地保留、實施種姓制度的印度社會,才缺少跨越階級的夢想。但事實并非如此。

觀看英國電影《賽末點》(Match Point)時,我第一次聽說社會攀爬者(social climber)這個群體概念。顧名思義,就是想通過各種方式努力改變自己階層的人。這在我看來,是最正常不過的社會現象。每一個人都希望通過努力提升自己的階層,過上更體面的生活。然而在英國,社會攀爬者連中性詞都算不上,是惡意滿滿的鄙夷之詞,指那些夤緣攀附妄想提升階層的人。在牛津生活學習的幾年里,在潛移默化之中,我漸漸觸到英國社會平靜水面下的暗流。

在英國,中小學分為公學(public school)與公立學校(state school)。公學,實際就是我們所說的私立寄宿學校(比如舉世聞名的伊頓公學),占全英學生的7%左右。而在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每年招收英國本土的本科生中,公學畢業的學生足足占42%,且數據顯示公學畢業生在大學期間的成績,明顯優于公立學校畢業生。不僅如此,英國絕大多數薪資可觀的公司,對普通本科畢業生的學歷等級要求至少為“2:1 學位”,但是牛津和劍橋的畢業生獲“2:2 學位”(比“2:1 學位”低一等),依舊可以和其他學校持“2:1 學位”畢業生“公平”競爭。也就是說,在英國想要活得體面,先要獲得一份優質大學學歷,而這又需要出色的基礎教育。因而如有可能,家長還是會盡力把孩子送進公學,以期將孩子獲得“完美人生”的概率提升大半。

然而,公學的教育,十分昂貴。

據我帶的part II 學生(牛津大學化學系四年本碩連讀學制學生,前三學年為本科階段,最后一年進入自選的研究組做一年科研訓練,為研究生階段)透露,他曾就讀的公學在倫敦排名十名左右,他入學那年的學費為一學年一萬四千鎊,每新一學年學費會上調。他畢業兩年后,學費已經漲到一學年四萬鎊,除此之外還需要支付其他相關費用。出生于中國普通家庭的我,聽到這個數字瞠目結舌。以牛津大學教授的稅后年薪而言,一年五萬四千鎊的薪酬,交完公學學費剩下的零頭,恐怕連每年繳納的房屋貸款都付不出。也許高產家庭還能應付得游刃有余;中產階級則需要為保障自己的下一代仍是中產,而非常辛苦地努力賺錢;至于低產,他們是從來不會想象送孩子去公學的。我們實驗室的一位來自公立學校的本土博士生,是他們鎮近十年唯一一個考到牛津的學生,同時也是他們鎮上所有同齡人里唯一一位考上大學,唯一一位攻讀博士的學生。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英國的各個階層固化嚴重,政治家的兒子依舊是政治家,銀行家的子弟依舊是銀行家,農民的后代也大多還是農民。雖然頂著平等自由的旗號,確是布滿裙帶關系與隱形世襲制度的社會。出身平凡雄心勃勃想要出人頭地者,一邊忍受著上流社會精英祖傳的傲慢與偏見,一邊千方百計和其他社會攀爬者爭奪已經被上層攫取得所剩無幾的優質資源。

但是,有夢想有錯嗎?對生活的美好愿景,應當被現實社會所捆綁嗎?

我在高中讀《易經》時十分困惑,遂問爸爸:為什么《泰卦》的卦象是地上天下,而《否卦》卻是天上地下?如果文王真的依照對自然的觀察而推演出六十四卦,那么難道天上地下不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才是“泰”??!何以“倒”哉?爸爸解釋說,就卦象而言,《否卦》的天在天上,地在地下,天地之間無交流;而《泰卦》本來就是一個“交通”卦,地在天上,天在地下,天地交通,則“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就其映射的社會形態而言,君在上,民在下,無溝通,與君俯下,人才能夠合理交流晉升,哪種情形更能夠和諧而良性地運轉呢?

頓時醍醐灌頂。

我們的傳統文化,看上去有很多規則約束,雖區分為士、農、工、商,但卻沒有堵住人才晉升的途徑。隋唐以來的科舉制度,就是開拓人才選拔之路,網羅民間俊士英才。如今我國廣泛實行“以分取人”的高考制度,使人才上升的道路更加通達而寬廣。只要學習資料容易獲得,學生足夠聰明努力,基本都是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的。這是一種頗為公平而合理的制度。我在北京大學醫學部讀書期間,身邊的同學大都來自全國各省市縣的普通家庭?!巴鹾顚⑾鄬幱蟹N乎”,是兩千多年前就發出的吶喊!絕不像英國文學巨擘狄更斯那樣,由于出身貧賤以致欲作社會活動家不得,只能在自家客廳搭個演講臺,“模擬”組織社會活動。

近十多年來,印度也意識到種姓制度給人才選拔帶來的負面影響,于是首先從教育制度入手,提升三所印度頂級學府(印度理工學院、印度管理學院和全印醫學院)的低種姓學生錄取率達50%,甚至激起高種姓學生抗議政府反相歧視。階層的跨越和人的解放,推動了印度近年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有目共睹。

人才是社會發展的重心。教育供人以養料,以相對公平而不問出身的標準選拔任用人才,才是勵精圖治之根本?;诖?,我反對一切形式的教育資本化、產業化,以及通過“知識付費”,有意識地用資本將社會成員分割成三六九等的階級分化行為。

出生于平凡之家,我為能自由地做夢,有權懷有“跨越階級的夢想”而慶幸。

猜你喜歡
公學種姓博士后
印度種姓制度下的內婚制
淺談印度種姓制度
英國公學:權貴的搖籃
如何區分印度高、低種姓人群?(答讀者問)
『博士后』是一種學位嗎?
英國“公學”知多少
博士后出站報告目錄
孔裔國際公學 中國國際精英教育領航者
博士后出站報告目錄
英國公學的強大生命力原因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